学术投稿

替尼泊苷致严重气管痉挛抢救成功一例分析

邱振华;何燕;胡春宏

关键词:气管疾病/治疗, 气管疾病/病因学, 替尼泊苷/副作用
摘要:1病例报告患者男,36岁.因刺激性干咳、胸痛1个月于1999年12月16日第1次入院.入院后经支纤镜活检确诊为右中肺小细胞未分化癌,CT示右额叶脑转移,入院时体检一般情况良好.
中华肿瘤防治杂志相关文献
  • TGF-β1和MMP-2在胆囊癌中表达及临床意义

    目的:检测转化生长因子β1、基质金属蛋白酶-2在胆囊癌中的表达情况,研究它们在原发性胆囊癌发生、发展过程中的表达特点及相互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36例原发性胆囊癌中TGF-β1、MMP-2的表达,并以同期20例慢性胆囊炎作对照.结果:1)TGF β1、MMP2基因蛋白阳性表达率分别为63.89%(23/36)、52.78%(19/36),显著高于其相应良性对照组10.00%(2/20)和5.00%(1/20).2)TGFβ1在有淋巴结或远处转移、NevinⅣ~V期患者中阳性表达率(79.17%)明显增高于无转移、NevinⅠ~Ⅲ期的患者(33.33%).MMP-2阳性表达主要集中在低分化、有淋巴结或远处转移的患者中,P<0.05.3)MMP2与TGF-β1两者呈正相关,P<0.05.4)TGF-β1阳性患者生存率低于TGF-β1阴性患者,P<0.05,MMP-2阳性患者生存率低于MMP-2阴性患者,P<0.05.结论:1)TGF-β1、MMP-2阳性表达主要集中在低分化、有淋巴结或远处转移的患者中,P<0.05.2)联合检测TGF-β1、MMP 2在原发性胆囊癌中表达有助于反映原发性胆囊癌生物学特性,为预后判断提供参考指标,并为干预性基因治疗提供实验依据.

    作者:牛坚;陈澍周;钱海鑫 刊期: 2005年第09期

  • 骨肉瘤组织中ephrinB2和EphB4蛋白表达与临床病理及血管生成的关系

    目的:探讨ephrinB2及其受体EphB4在骨肉瘤中的表达及其与肿瘤发生、发展以及血管生成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三种骨肉瘤细胞株(SAOS、U2-OS、HOS)、10例正常骨、10例良性骨肿瘤和80例骨肉瘤组织中EphB4、ephrinB2、CD34和FⅧ-Rag等蛋白表达,并根据CD34和FⅧ-Rag染色结果计数微血管密度.结果:EphB4及ephrinB2在骨肉瘤细胞株中呈阳性表达,骨肉瘤中EphB4及ephrinB2显著高于正常骨,P=0.000 6.EphB4及ephrinB2的蛋白表达定位于肿瘤细胞和血管内皮细胞胞质,呈异质性分布;两种蛋白在Ⅲ级骨肉瘤中的表达均明显高于Ⅰ、Ⅱ级,P=0.003和P=0.013.EpphB4和eph-rinB2强表达组中的MVD分别为44.4±14.7和46.8±16.0,均显著高于EphB4和ephrinB2弱表达组相应的MVD 32.3±22.2和31.0±15.5,P=0.008和P=0.000 7.结论:EphB4/ephrinB2在骨肉瘤发生、演进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并与肿瘤血管生成密切相关.

    作者:仲召阳;李增鹏;肖华亮;何怡;王佳;王东 刊期: 2005年第09期

  • 替尼泊苷致严重气管痉挛抢救成功一例分析

    1病例报告患者男,36岁.因刺激性干咳、胸痛1个月于1999年12月16日第1次入院.入院后经支纤镜活检确诊为右中肺小细胞未分化癌,CT示右额叶脑转移,入院时体检一般情况良好.

    作者:邱振华;何燕;胡春宏 刊期: 2005年第09期

  • 基质金属蛋白酶-2与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相关研究

    子宫内膜异位症(endometriosis,EM)是妇科常见病、疑难病,具有侵袭性强、广泛种植、易复发等特点.其发病机制尚不清楚.治疗尚不理想.目前,已成为妇科界的研究热点.基质金属蛋白酶(matrix metalloprotei-nases,MMPs)是一组能降解大多数细胞外基质以及各种类型胶原的锌依赖性的蛋白水解酶,而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因子(tissue inhibitor of metalloproteinases,TIMPs)是其天然特异性抑制因子,可以与相应的MMPs酶原或活性酶特异性结合,抑制MMPs的活性及其产生,两者在协调细胞外基质成分的合成与降解过程,维持细胞外基质内环境的稳定和结构完整中发挥重要作用.MMPS、TIPMS与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

    作者:李全香;郭新华 刊期: 2005年第09期

  • 晚期消化系肿瘤腹腔内化疗作用的评价

    目的:对照研究晚期消化系统恶性肿瘤的腹腔化疗和全身静脉化疗,观察并评价两种方法的近期疗效、远期疗效和毒副反应.方法:随机分为腹腔化疗组(腹腔组)45例和静脉化疗组(对照组)31例,腹腔化疗组中胃癌18例,大肠癌14例,肝癌6例,其他癌症7例.静脉化疗组中胃癌12例,大肠癌8例,肝癌5例,其他癌症6例.记录观察近期疗效和毒副反应,随访患者并计算生存期.结果:近期疗效两组相仿.毒副反应中恶心呕吐、骨髓抑制症状,腹腔组明显低于对照组,而腹胀腹痛则腹腔组比对照组严重,肝功能损害两组差异无显著性.腹腔组中位生存期和1年生存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晚期消化系统肿瘤患者进行腹腔内化疗,可提高生存质量,延长生存期.

    作者:马祖胜;季洪彬;吕银;佘明金;高琳 刊期: 2005年第09期

  • 原发性肝癌患者血清高水平VEGF的意义

    目的:研究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水平与肝癌临床病理及肿瘤病理学之间的关系.方法:应用VEGF 165定量夹心ELISA法测定30例正常人、30例肝硬化和45例肝癌患者外周血清中VEGF的水平,并结合临床及肿瘤病理学的特点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正常人血清VEGF水平为(153±71)pg/mL,分布范围为(6~371)pg/mL;肝硬化患者血清VEGF水平为(158±67)pg/mL,分布范围为(4~352)pg/mL;45例肝癌患者血清VEGF为(312±206)pg/mL,分布范围为(34~968)pg/mL.肝癌患者的外周血VEGF水平显著高于正常人和肝硬化患者,P<0.01.高水平的血清VEGF与肝癌的大小、包膜的不完整以及转移与复发有关,P<0.01,而与肿瘤的分化程度无关,P>0.01.当肿瘤发展到第Ⅳ期,血清VEGF水平显著升高,P<0.01.结论:血清VEGF高水平是肝细胞肝癌具有血管侵犯和转移潜在危险的指标,预示不良的预后.

    作者:刘剑波;连涛;高学岗;赵爱志;李开宗 刊期: 2005年第09期

  • 组织芯片技术研究肺癌及癌前病变bFGF的表达和意义

    目的:检测肺癌组织芯片中bFGF的表达,并探讨其在肺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和意义.方法:利用组织芯片技术和免疫组化方法检测肺原发癌89例、淋巴结中的转移癌12例、癌前病变12例和正常肺标本10例中bFGF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原发肺癌中有66.3%表达bFGF,显著高于正常组和癌前病变组,P=0.000和0.006;bFGF的表达与淋巴结转移和临床分期相关,P=0.002和0.005.结论:组织芯片技术是一种高通量的组织研究工具,具有高效率、标准化等优点bFGF在肺癌组织中过表达,与肺癌的侵袭性和进展程度相关,在肺癌的发展中起重要作用.

    作者:李艳;王新允;刘婷;朱丛中;孙翠云;王爱香;郑海燕;赵凤云 刊期: 2005年第09期

  • 呼吸动度对全肺适形放疗治疗效果的影响--典型病例报告并文献复习

    适形放疗可以有效提高胸部肿瘤放疗的局部控制率,但适形放疗的精确实施与靶区勾画、靶区重复性、器官位移及治疗执行等一系列因素相关.全肺适形放疗更具有特殊性.1998年开展适形放疔以来,共对4例患者进行全肺适形放疗,包括乳腺癌双肺转移2例、肾癌双肺转移1例及肝癌双肺转移1例.我们通过对其中1例全肺适形放疗者进行分析并复习相关文献探讨呼吸动度对胸部适形放疗疗效的影响.

    作者:冉飞武;李建彬;梁超前;田世禹;陈延条 刊期: 2005年第09期

  • 奈西雅预防治疗化疗所致胃肠道反应的临床研究

    目的:观察奈西雅防治化疗药物引起的胃肠道反应的疗效及其不良反应.方法:采用开放式的研究,对86例患者化疗同时给予奈西雅(0.3 mg,静脉推注,d1~d3),观察化疗不同时间其对食欲不振、恶心、呕吐等的预防和治疗作用.结果:奈西雅防治化疗药物尤其是顺铂和(或)表阿霉素的胃肠道不良反应有较好疗效,有效率分别为53.5%~90.6%;对顺铂引起的迟发性呕吐亦有一定的防治作用;不良反应轻,主要为便秘、头痛、口干、头重、发热感等.结论:奈西雅能有效防治化疗药物所致的胃肠道反应,疗效维持时间长,不良反应轻,为较好的化疗止吐剂.

    作者:张红军;邱文生 刊期: 2005年第09期

  • 国家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学员报名表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09期

  • 甘氨双唑钠提高肝动脉阻断结合外放射治疗大鼠肝移植瘤的疗效

    目的:观察乏氧放射增敏剂甘氨双唑钠(CM)的应用能否提高肝动脉栓塞(TAE)结合外放射治疗肝肿瘤的效果.方法:采用大鼠肝内移植Walker256肿瘤模型,以肝动脉结扎(HAL)的方法阻断肝动脉血供,模拟TAE治疗.荷瘤大鼠分为对照组、HAL组、HAL+外放射(RT)组、HAL+RT+CM组.观察治疗后肝内肿瘤的大小变化,冷冻切片观察肝肿瘤的坏死情况,原位杂交法检测肿瘤组织VEGF mRNA表达水平,石蜡切片观察肺转移灶情况.结果:与对照组相比,HAL+RT组、HAL+RT+CM组的肿瘤体积明显缩小,P<0.01,HAL+RT+CM组肿瘤体积较HAL+RT组进一步缩小,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相比,仅HAL+RT+CM组肿瘤坏死程度明显加重,P<0.05.与对照组相比,HAL组VEGF mRNA表达水平无明显改变,而HAL+RT、HAL+RT+CM组表达水平明显下降,P<0.05.各组间肺转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肝动脉阻断结合外放射综合治疗中加入CM促进肿瘤的坏死,并有进一步缩小肿瘤体积的趋势;对VEGFmRNA表达与肺转移率无明显影响.

    作者:郭伟剑;李杰;白永瑞;冯艺;庄军燕;陆长虹;赵芳;蔡建明 刊期: 2005年第09期

  • 食管癌患者的术后生存67例报告

    宁阳县中医院胸外科共行食管癌手术211例,对其中生活半径较小(<30 km)的67例进行了术后跟踪随访,结果报道如下.

    作者:崔承森;张为迪 刊期: 2005年第09期

  • 肝细胞癌手术患者的人口学和病毒学及临床特征研究

    目的:探讨肝细胞肝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手术患者的人口学、病毒学及临床特征.方法:查阅病历,获取研究对象的相关资料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425例接受外科手术治疗的肝细胞癌患者的中位年龄为51岁,饮酒率、恶性肿瘤家族史和HBV感染率分别为50.12%、18.82%和74.59%;90.35%的患者诊断时使用了超声波检查;直径>5.0cm的肿瘤占58.59%;发生了肝外远处转移的占12.24%;74.59%的患者血清AFP水平异常;伴有肝硬化比例为83.06%;有浆膜浸润和胆管浸润的比例分别为19.76%和10.35%;存在门静脉或肝静脉浸润的分别为29.18%和10.35%;肿瘤的TNM分期Ⅲ期比例多,占50.12%;手术死亡率为11.29%.结论:肝细胞癌手术患者中,饮酒、HBV感染、肝硬化和肿瘤家族史的比例较高;超声波检查为常用的诊断手段;中晚期肝癌、伴肝硬化、肿瘤体积大、伴有浸润和转移可能增加手术死亡率.

    作者:袁萍;黎前明;罗华;文进;梁伯衡;魏莉 刊期: 2005年第09期

  • 内翻吻合瓣在食管胃吻合术后抗返流中的应用

    为了探讨内翻吻合瓣在胃食管吻合术后的抗返流效果,采用内翻吻合瓣成形术消化道重建53例,并与采用食管胃套叠吻合51例对比研究.应用24 h食管pH监测及临床返流症状评定方法进行对比分析.24 h食管pH测定显示,实验组Demeester评分为3.01±3.31,对照组为101.50±90.4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返流临床症状评定结果实验组有6例出现返流症状,而对照组33例出现返流症状.

    作者:吕高涛;王华德;朱长远 刊期: 2005年第09期

  • 食管癌贲门癌术后早期肠内营养的临床观察

    探讨食管癌、贲门癌术后早期进行肠内营养的临床效果.将68例食管癌、贲门癌患者随机分成肠内营养组(EN)和肠外营养组(PN组).所有病例在术前和术后第1、5、8天各进行血清生化和免疫水平检查.临床观察营养状况、消化道症状、胃肠功能恢复、术后并发症等.结果提示治疗8 d各营养指标及免疫功能均有增高.EN组免疫水平明显高于PN组,t=2.12,P<0.05,临床观察EN组肛门恢复排气时间较PN组均显著缩短,t=2.36,P<0.05,且无严重术后并发症发生.术后早期肠内营养支持是一种较肠外营养更有效的营养方式.

    作者:赵光日;王远东;邵中夫;王磊 刊期: 2005年第09期

  • 《2006中国肿瘤学通鉴》编撰征稿函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09期

  • p21WAF1在小儿肾母细胞瘤组织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p21WAF1在肾母细胞瘤中的表达水平,评价p21WAF1的检测对肾母细胞瘤的诊断和预后判断的应用价值.方法: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32例小儿肾母细胞瘤(肿瘤组)和7例小儿非瘤肾组织(对照组)石蜡标本中p21WAF1的表达,分析p21WAF1的表达与肾母细胞瘤组织学分型、临床肿瘤分期和淋巴结转移间的关系.结果:1)p21WAF1在非瘤肾组织中存在基础水平的表达;2)p21WAF1在肾母细胞瘤中的表达与其组织学分型、临床肿瘤分期和淋巴结转移相关.结论:p21WAF1的表达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肾母细胞瘤的诊断和预后判断.

    作者:孙传政;杨启政;陈福进 刊期: 2005年第09期

  • 乳腺肿瘤组织中同源异型盒基因BP1mRNA表达的定量检测

    目的:探讨乳腺肿瘤组织中同源异型盒基因BP 1 mRNA的表达水平及其临床病理意义.方法:采用实时荧光定量RT PCR技术检测82例乳腺肿瘤组织中BP 1 mRNA的拷贝数,并进行相关统计分析.结果:82例乳腺肿瘤标本中,有56例呈BP1阳性表达,阳性率为68.29%.不同病理组织分级的乳腺癌标本中BP 1基因的初始拷贝数分别为(1.84±0.08)×105、(1.31±0.78)×105和(5.41±0.90)×104拷贝/μgRNA,随着组织学分级的升高,BP 1基因mRNA表达量呈下降趋势,P=0.0037.结论:BP 1基因在一定程度上参与了乳腺癌的发生和发展,并可能成为乳腺癌早期诊断及治疗的新分子标志物和重要的研究靶点.

    作者:桂福民;于满;杨毅;史玉荣;牛瑞芳 刊期: 2005年第09期

  • 脊柱转移瘤的MRI诊断--附68例报告

    脊柱是骨转移瘤的好发部位,尸检证实70%的骨转移瘤发生在脊椎[1].我院行磁共振成像(MRI)检查确诊为脊柱转移瘤且资料完整的68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报道如下.

    作者:陈兆秋;李万湖 刊期: 2005年第09期

  • 异环磷酰胺和Vp-16治疗小细胞肺癌的疗效及癌间质血管数量对化疗敏感性的影响

    目的:探讨异环磷酰胺、Vp-16治疗小细胞未分化肺癌的疗效,研究小细胞未分化肺癌间质血管数量与其化疗敏感性的相关性.方法:异环磷酰胺、Vp-16联合化疗小细胞未分化肺癌41例,观察疗效;采用抗人血型H单克隆抗体免疫组化法回顾性研究这些病理标本间质血管的特征,光镜下计数每例血管数量.结果:完全缓解(CR)28例,占68.3%(28/41例),部分缓解(PR)10例,占24.4%(10/41),病变进展(PD)3例,占7.3%(3/41);肺癌间质血管结构清晰,平均每例每高倍视野(34.66±14.75)条血管.血管多组26例,CR占84.6%(22/26),血管少组15例,CR占40.0%(6/15),两者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3.结论:异环磷酰胺、Vp-16联合用药符合小细胞未分化肺癌的生物学特点,化疗效果确切,小细胞未分化肺癌间质血管数量与其化疗敏感性正相关,是影响该型肺癌化疗敏感性的重要因素.

    作者:王斯闻;李玉;王润智;李军 刊期: 2005年第09期

中华肿瘤防治杂志

中华肿瘤防治杂志

主管:齐鲁肿瘤杂志;肿瘤防治杂志;当代肿瘤学杂志

主办: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