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VP和MVP方案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疗效的随机对照研究

任中海;张成辉;仝运科;陈天法;李长生;刘青娥;刘玉芝;梅庭兰

关键词:肺肿瘤/药物疗法, 癌, 非小细胞肺/药物疗法, 丝裂霉素/投药和剂量
摘要:通过比较VP和MVP两组方案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l lung cancer,NSCLC)的疗效和毒性,探讨MVP方案中MMC的应用价值.58例晚期NSCLC患者入组,其中VP方案组(VDS+DDP)28例,MVP方案组(MMC+VDS+DDP)30例,每例患者至少化疗3个周期.疗效及不良反应评价均按WHO标准进行.结果显示,VP组和MVP组有效率分别为46.4%(13/28)和50.0%(15/3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年生存率、中位生存期在MVP和VP组分别为30.0%(9/30)和39.3%(11/28),9.6和11.5个月.主要毒副反应均为骨髓抑制和胃肠道反应,但MVP组明显较重.初步研究结果提示,MMC的加入对MVP方案无益,毒性相对增加,应予舍弃.
中华肿瘤防治杂志相关文献
  • CD147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目的:了解CD147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探讨CD147在胃癌进展中的作用及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123例胃癌组织中CD147的表达.结果:CD147在黏液腺癌、乳头状腺癌、管状腺癌、低分化腺癌和印戒细胞癌中的表达率分别为62.5%、81.48%、81.48%、86.21%和95.83%,印戒细胞癌的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黏液腺癌,P=0.011.表达强度与临床分期、淋巴结有无转移有关,Ⅲ~Ⅳ期阳性表达率(94.44%)明显高于Ⅰ~Ⅱ期阳性表达率(51.52%),P=0.000;淋巴结转移组阳性表达率(89.69%)与无淋巴结转移组阳性表达率(57.6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CD147高表达与患者术后生存期<3年相关,P=0.036.结论:CD147与胃癌的侵袭、转移密切相关,CD147的检测可作为评价胃癌恶性程度和判断预后的重要指标.

    作者:郑曦;马宏;吴钦穗;黄玉钿;吴进 刊期: 2005年第18期

  • 吉西他滨联合奥沙利铂治疗老年晚期非小细胞肺癌观察

    观察吉西他滨联合奥沙利铂治疗老年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的近期疗效及毒副反应.初治的Ⅲ~Ⅳ期老年NSCLC 22例,以21 d为1个周期,吉西他滨1000 mg/m2,静脉滴入,d1、d8;奥沙利铂100mg/m2,静脉滴入,d1.连用2个周期后评价疗效.全组22例均可评价,有效率为40.9%(9/22),毒副反应主要为骨髓抑制及外周神经感觉异常.初步研究结果提示,吉西他滨联合奥沙利铂治疗老年晚期NSCLC有一定的疗效,毒性较小可以耐受.

    作者:陆林;胡宗涛 刊期: 2005年第18期

  • 淋巴瘤患者血清中肿瘤相关物质群的水平及其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肿瘤相关物质群(tumor supplied group offactors,TSGF)在淋巴瘤患者血清中的含量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用比色法测定60例淋巴瘤(霍奇金淋巴瘤2例,非霍奇金淋巴瘤58例)患者的血清TSGF水平,以血清TSGF≥64 U/mL定为阳性阈值.结果:初治前(n=25)不同临床分期(Ⅰ期3例,Ⅱ期7例,Ⅲ期10例,Ⅳ期5例)患者的血清TSGF水平差异无纺计学意义[Ⅰ期(57.33±8.58)、Ⅱ期(68.43士9.21)、Ⅲ期(66.20±7.73)、Ⅳ期(59.80±5.31)U/mL],各临床分期患者TSGF阳性率分别为33.3%、71.4%、70%和40%;未缓解/难治复发组[n=17,(69.35±11.53)U/mL]和初诊治疗前组[n=25,(64.64±8.36)U/mL]的血清TSGF水平显著高于CR/PR组[n=18,(56.83±6.26)U/mL]和正常对照组[n=66,(55.53±5.26)U/mL];各组TSGF阳性率分别为70.6%、60%、16.7%和1.5%;未发现初治前组TSGF值的高低与化疗反应有关;血清TSGF值持续高水平的患者顽固耐受化疗且预后极差.结论:血清TSGF水平与淋巴瘤病理状态有关,并具有预后意义.

    作者:刘陶文;陈煌基 刊期: 2005年第18期

  • 草酸铂为主联合化疗治疗晚期胃肠道肿瘤54例疗效观察

    为观察草酸铂和羟基喜树碱、5-氟尿嘧啶(5-FU)联合化疗方案治疗晚期胃癌结肠癌的近期疗效和不良反应,制定化疗方案如下:草酸铂130 mg/m2,静脉滴入2 h,d1;羟基喜树碱6~8 mg/m2,静脉滴入,d1~d5;甲酰四氢叶酸钙200 mg/m2,静脉滴入,d1~d5.5-FU 500 mg/m2,静脉滴入,d1~d5.21 d为1个周期,完成3个周期后判定疗效.全组病例54例,胃癌36例有效率为50.0%(18/36),结肠癌18例有效率为44.4%(8/18),胃癌和结肠癌总的有效率48.1%(26/54).主要不良反应为轻度的血液学毒性,恶心、呕吐和外周感觉神经异常.初步观察结果显示,草酸铂、羟基喜树碱和5-FU是治疗晚期胃肠道肿瘤有效且毒性较少的联合化疗方案.

    作者:任海华;毕文;高贤鲁 刊期: 2005年第18期

  • 甲状腺微小癌的外科治疗

    回顾性分析1994年1月~2004年6月经我院收治及病理证实的甲状腺乳头状微小癌8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82例乳头状微小癌中多灶癌8例(9.8%)颈淋巴结转移14例(17.1%).随访80例,时间1~10年,平均6年,随访中同侧颈部淋巴结转移8例而行二次颈清除术,无局部复发,无死亡,未发现远处转移.术中探查及冷冻切片对提高甲状腺乳头状微小癌的诊断非常重要,并且可以根据其生物学行为不同而选择不同的切除范围,疗效肯定.

    作者:戴岳楚;潘印;林仁志 刊期: 2005年第18期

  • 原发肾淋巴瘤五例报道并文献复习

    回顾分析5例原发肾淋巴瘤(primary renal lymphoma,PRL)的临床病理资料,男4例,女1例;中位年龄36岁,初所有病例均误诊为肾癌,4例为B细胞来源,中位随访时间为38个月,中位生存期为38个月(4~112个月).回顾性分析的结果表明,PRL是一种罕见的结外恶性淋巴瘤,以成人发病为主,男性占优势,易误诊为肾癌,病理类型多为B细胞来源的非霍奇金淋巴瘤,综合治疗是取得长期生存的佳治疗方式.

    作者:艾斌;石远凯;何小慧;周立强;周生余;董梅 刊期: 2005年第18期

  • 结肠癌血清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水平检测的临床意义

    血管形成是实体瘤增殖和转移的关键步骤,这一过程依赖于内源性刺激子和抑制子之间的平衡.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是主要的血管生成刺激因子,与肿瘤组织的血管生成关系密切.近年来研究发现,血清中VEGF检测可用于评估肿瘤的血管生成情况,从而判断肿瘤患者的预后[1].我们检测了73例结肠癌患者和40名健康正常人血清中VEGF的表达水平,结果报道如下.

    作者:刘文波;梁婧;李岩;潘文萍 刊期: 2005年第18期

  • 不同剂量强度蒽环类化疗药物对乳腺癌患者心脏毒性的临床观察

    探讨蒽环类化疗药物剂量强度与心脏耐受性的关系,对68例局部晚期乳腺癌患者应用不同剂量强度的CEF(5-FU+表阿霉素十环磷酰胺)联合化疗方案,通过检测患者心电图及心功能的变化,临床对照观察患者的心脏毒性反应.表阿霉素低剂量(50 mg/m2)组较少出现心电图异常,3例心电图一过性改变者,较快(2周内)恢复正常.高剂量组(75 mg/m2)5例心电图改变,有3例在2周内恢复正常,1例有所减轻,但1例在2周后无改善,后经超声心动图检测诊为充血性心力衰竭.初步研究结果提示,大多数患者能够较好地耐受高剂量的CEF化疗方案.

    作者:周南南 刊期: 2005年第18期

  • 锁骨上区原发不明转移癌的治疗与预后分析

    为探讨影响锁骨上区原发不明转移癌患者的预后因素和治疗方式.对1978年3月~1998年11月住院治疗的锁骨上区原发不明转移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研究,选择9个可能对其预后产生影响的特征性因素,通过Cox模型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结果提示,全组5年生存率27.6%(20/75).影响预后的主要因素是组织学类型、N分级、治疗方式和锁骨上转移灶控制情况(其P值分别为0.000 1、0.000 7、0.005 3和0.001 3).初步研究结果提示,改善锁骨上区原发不明转移癌患者预后的关键是早期诊断,采取手术、化疗、放疗相结合的综合治疗,积极控制锁骨上区转移灶.

    作者:孔斌;周长民 刊期: 2005年第18期

  • 血管收缩剂在肝动脉化疗栓塞术中的应用

    我们对60例肝癌患者分别采用常规法和辅以适量血管收缩剂法进行灌注化疗和栓塞术,对结果进行对比研究,结果总结报道如下.

    作者:王伟庆;臧国敬;段永英;陈学波;李雪彦;陈永廷;生奇瑞 刊期: 2005年第18期

  • hTERT基因在肺癌和癌前病变中的表达研究

    目的:探讨端粒酶逆转录酶(human telomerase reverse transcriptase,hTERT)在肺癌癌前病变(支气管黏膜上皮不典型增生)和肺癌中的作用.方法:41例支气管黏膜上皮不典型增生患者经纤维支气管镜取气管上皮组织、150例肺癌患者手术标本及40例正常肺组织,用免疫组化的方法检测hTERT基因在上述肺组织中的表达.结果:5.0%(2/40)的正常肺组织中可检测到hTERT基因的蛋白表达,61.0%(25/41)的支气管黏膜上皮不典型增生组织和90.0%(135/150)的肺癌组织中可检出hTERT基因表达,组间差异有高度显著性,χ2=111.9,P<0.01;且随着肺组织癌变过程的变化,hTERT基因的表达呈逐渐增高的趋势,χ2trend=107.7,P<0.01.结论:支气管黏膜上皮细胞的不典型增生和恶性转化与hTERT基因的表达有关;hTERT基因检测有望成为诊断肺癌变的早期生物标志物.

    作者:罗志雄;吕嘉春;张耀森;植荣昌;关素薇;宾晓农;黄小英;黎银燕;肖和龙;关伟南;王云南 刊期: 2005年第18期

  • 食管癌和贲门癌切除机械吻合术后早期并发症及死因分析

    为探讨食管癌和贲门癌切除机械吻合术后早期并发症,并对发生原因及死亡原因进行分析.行食管癌和贲门癌切除410例,均行食管与胃机械吻合.结果示,术后发生吻合口瘘5例(1.2%),其中3例死亡,2例保守治愈;术后乳糜胸3例(0.7%),其中1例行开胸探查结扎胸导管治愈,另2例保守治愈;胸腔内出血3例(0.7%),均经积极地二次开胸探查止血治愈;肺部感染26例(6.3%),其中1例感染严重死亡,另25例治疗后痊愈;吻合口狭窄1例(0.2%),经胃镜下食管扩张治愈.

    作者:毛中鹏;侯东祥;李建辉;张恩 刊期: 2005年第18期

  • 易瑞沙治疗化疗失败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观察

    为评估易瑞沙(IRESSA)治疗化疗失败的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临床效果和毒副反应,2004年1月~2005年4月对31例曾经一线化疗治疗失败的NSCLC患者推荐给予易瑞沙250 mg,口服,1次/d,结果总有效率(RR)41.9%(13/31),临床受益率(CBR)64.5%(20/31),常见毒副反应为食欲减退、轻度腹泻、皮疹和痤疮.1例患者死于重症间质性肺病变.初步的临床观察结果显示,易瑞沙对于一线化疗失败或化疗无效的晚期NSCLC肯定有效,能较好地缓解疾病相关症状,毒副反应轻微,大多可耐受.

    作者:凌扬;徐建忠;杨全良;盛桂风;周彤 刊期: 2005年第18期

  • 食管鳞状细胞癌外周血单个核细胞Th1/Th2漂移的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Th1、Th2类细胞因子的表达与食管鳞状细胞癌病理因素之间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双抗体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39例食管鳞状细胞癌患者外周血Th1、Th2类细胞因子的含量水平,并与食管鳞状细胞癌病理因素之间进行相关分析.结果:食管鳞状细胞癌患者PBMC中,IL-2、INF-γ的表达明显低于健康对照组,P<0.05;IL-6的表达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存在Th1/Th2漂移现象.且发现TNM分期越晚,Th1类细胞因子IL-2的表达越弱,而IL-6表达越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h1/Th2漂移现象与肿瘤分化程度无明显相关性.结论:食管鳞状细胞癌患者PBMC存在Th2细胞优势,而Th1类细胞因子表达减弱;Th1/Th2漂移现象与肿瘤的TNM分期有关.

    作者:王颖;石殿鹏;李道堂;张百江;王国范 刊期: 2005年第18期

  • 开腹与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术临床对比研究

    目的:对比研究腹腔镜与传统开腹直肠癌根治术在直肠癌治疗中的应用.方法:将2003年8月~2005年2月需行直肠癌根治术的患者根据其意愿分为腹腔镜组(28例)和传统开腹组(31例),对比两组手术安全性,术后恢复,肿瘤根治性和随访结果.结果:腹腔镜和开腹组均无手术死亡病例;腹腔镜组术中出血量明显少于开腹组,P=0.035;术后排气时间、下床时间、住院天数显著短于开腹组,P=0.041;两组生存时间、淋巴结清除数目,切口种植转移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65.结论: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术创伤小、恢复快、安全、有效,符合肿瘤根治原则.

    作者:耿协强;樊献军;陈辉;谭黄业;黄波;卢喆 刊期: 2005年第18期

  • 胸腔灌注治疗恶性胸腔积液36例

    我们就36例恶性胸腔积液患者的疗效情况总结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自2003~2005年共有36例中量至大量恶性胸腔积液患者接受了治疗:均采用中心静脉导管施行胸腔置管术引流胸腔积液,胸腔积液中查到恶性肿瘤细胞,其中非小细胞肺癌21例,小细胞肺癌5例,食管癌6例,乳腺癌2例,淋巴瘤1例,直肠癌1例.其中1例为双侧胸腔积液,双侧胸腔间隔1周施行了胸腔微创置管术.所有患者均无化疗禁忌证.其中24例患者同期使用全身化疗.

    作者:许琦;闫婧;张惠芬;周涛 刊期: 2005年第18期

  • 健择联合顺铂治疗老年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临床疗效观察

    为了观察健择联合顺铂治疗老年(≥60岁)晚期(Ⅲ期及Ⅳ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疗效和毒副反应,探索适于老年人NSCLC的治疗方案.将48例患者分为治疗与观察两组,治疗组23例,d1、d8.健择1 200 mg/m2,静脉滴入,d1、d8;给予顺铂100 mg/m2,静脉滴入,d1、d8.28 d为1个周期.对照组25例采用单纯支持对症治疗.治疗组完全缓解(CR)4例,部分缓解(PR)7例,稳定(SD)8例,进展(PD)4例,有效率47.8%;对照组完全缓解(CR)0例,部分缓解(PR)2例,有效率8.0%,两组经统计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毒副反应有白细胞下降和血小板减少.初步研究的结果提示,健择联合顺铂治疗老年晚期NSCLC疗效较高,毒性可耐受.

    作者:杜伟亚;孙培吾;李智勇;陈卫民 刊期: 2005年第18期

  • 原发性输卵管癌21例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原发性输卵管癌的临床特点、诊断及术后治疗.方法:将1994年1月1日~2004年1月1日收治的21例原发性输卵管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80.9%(17/21)的患者为绝经后妇女.原发性输卵管癌的主要临床表现为腹胀不适(9/21,42.8%)、阴道排液(8/21,38.1%)、不正常阴道流血(3/21,23.8%)、盆腔包块(15/21,71.4%)和腹水征(12/21,57.1%).术前彩超显示盆腔包块18例.术前CA125测定值>35 U/mL占70.6%(12/17).术中见45.5%(10/21)的肿瘤位于右侧输卵管,54.5%(11/21)位于左侧输卵管;与周围组织无粘连的5例、明显粘连的16例.大网膜有转移结节或成饼状者7例.术后病理显示乳头型6例、乳头腺泡型7例、腺泡髓样型8例.FIGO分期:Ⅰ期2例、Ⅱ期5例、Ⅲ期12例、Ⅳ期2例.21例患者均接受手术及术后化疗.结论:原发性输卵管癌的临床表现不特异、术前诊断率低、预后差,血清CA125可作为原发性输卵管癌的标志物及术后化疗效果的评价指标.术后给予铂类为主的联合化疗对患者是有利的.

    作者:季新梅;刘冠媛;刘培淑 刊期: 2005年第18期

  • 直线型缝合器在肺手术中的应用

    回顾分析2 432例肺部疾病患者应用直线型缝合器闭合支气管残端治疗的临床资料,总结肺手术中应用直线型缝合器闭合支气管残端的临床经验.结果绝大多数手术闭合满意,其中术中发生机械故障2例(0.08%),术后发生并发症5例(0.21%),包括支气管胸膜瘘4例,支气管残端出血1例.回顾分析的结果提示,器械缝合支气管残端迅速快捷,缩短了手术操作时间,减少了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作者:王兵;张德超;赫捷 刊期: 2005年第18期

  • MDS相关基因检测及其临床意义的研究

    目的:探讨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yelodysplastic syndrome,MDS)患者发生与演变相关基因.方法:采用RT-PCR方法测定WT1、Evi1、Evi1-MDS1和微卫星遗传不稳定性.结果:Evi1和MDSl-Evi1基因阳性表达率分别为51.9%(14/27)和62.9%(17/27).其中低危组RA/RAS和高危组RAEB/RAEB-T/CMML的Evil基因总表达率分别占14.8%(4/27)和37.0%(10/27),MDS1-Evi1基因总表达率分别占25.9%(7/27)和37.0%(10/27);MDS患者WT1表达阳性率为55.6%(15/27),低危组RA/RAS和高危组RAEB/RAEB-T/CMML的WT1基因总表达率分别占14.8%(4/27)和40.7%(11/27);MDS患者微卫星遗传不稳定性检测结果表明,6例RA患者中发生Mfd27位点LOHO例,MI 1例,9p21位点发生LOH 1例,MI 0例.5例RAS中发生Mfd27位点LOH 2例,MI 0例,9p21位点发生LOH 0例,MI O例,低危组RA/RAS患者发生LOH或MI的共4例.7例RAEB中发生Mfd27位点LOH 2例,MI O例,9p21位点发生LOH 0例,MI 1例,7例RAEB-T中发生Mfd27位点LOH 1例,MI 3例,9p21位点发生LOH 0例,MI 1例,2例CMML中1例Mfd27位点发生LOH.高危组RAEB/RAEBT/CMML患者发生LOH或MI的共9例.结论:WT1、Evil和微卫星遗传不稳定性与MDS发生和演变有关.

    作者:毕可红;任海全;张玉昆;唐天华;马庆恒;郭桂月;王俊伟;姜国胜 刊期: 2005年第18期

中华肿瘤防治杂志

中华肿瘤防治杂志

主管:齐鲁肿瘤杂志;肿瘤防治杂志;当代肿瘤学杂志

主办: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