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卓东;马睿
目的:探讨Fas/FasL在大肠癌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及肿瘤浸润淋巴细胞的表达变化的意义.方法:用流式细胞仪对36例大肠癌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与肿瘤浸润淋巴细胞(tumor infiltrating lymphocyte,TIL)的Fas及FasL进行定量分析.结果:大肠癌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上Fas/FasL表达明显高于正常对照,TIL上Fas/FasL表达高于外周血淋巴细胞上表达.结论:Fas/FasL在大肠癌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与TIL.的不同分布说明,Fas/FasL不仅在肿瘤浸润区域而且在全身参与了免疫系统与肿瘤的相互斗争.
作者:马莉;杨洁;李虹;鞠冬阳 刊期: 2004年第09期
目的:探讨在胃癌形成过程中亚硒酸钠的作用机制及其对bcl-2和Bax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用N甲基-N-硝基-N亚硝胍(MNNG)20 mg/kg给大鼠灌胃,以诱导大鼠胃腺癌形成.实验第43周,用HE染色、病理诊断和AB-PAS反应方法比较各组MNNG诱导Wistar大鼠腺胃癌形成过程中的变化;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观察在此过程中胃黏膜bcl-2和Bax蛋白表达,并对其结果进行定性、定位及图象分析.结果:饮水中加入2和4 mg/L的亚硒酸钠加重胃黏膜的糜烂、出血和肠化生,P<0 05,在MNNG诱癌过程中发生了浆膜下平滑肌瘤,亚硒酸钠可增加平滑肌瘤的发生率.免疫组织化学结果显示,加硒组bcl-2阳性标本的平均光密度比正常对照组明显升高,P<0.01;加硒组的Bax平均光密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亚硒酸钠可增强大鼠胃黏膜bcl-2和Bax蛋白的表达,并使之糜烂、出血、肠化生;同时,可促进浆膜下平滑肌瘤的形成.
作者:苏衍萍;唐军民;唐岩;高慧英;杨国杰;马丽 刊期: 2004年第09期
参芪扶正注射液是以中药黄芪、党参为主要组成成分研制的静脉型注射液,2002年10月~2003年10月,我科对该药治疗中晚期肿瘤进行了临床观察,结果总结报道如下.
作者:吴敏慧;李辉贤;安怡 刊期: 2004年第09期
目的:探讨侵犯气管或食管的甲状腺癌的手术方法及意义.方法:回顾分析了本院10年间收治的26例甲状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共8种手术方法.结果:3例患者术后2年内发生转移死亡;5例术后颈部肿块复发,4例拒绝再次手术而仅行放疗,现2例仍带瘤生存;其余病例来见复发和转移.结论:对于没有广泛转移的甲状腺癌,尽管侵犯气管或食管,仍应行受累气管或食管的切除,以减少出血、梗阻、窒息等并发症,提高治愈率.
作者:薛克成;董淑晓;梁洪 刊期: 2004年第09期
1998年1月~2003年12月,我们在48例肺切除术中采用先处理支气管后处理肺血管的方法,结果总结报道如下.
作者:刘衍广;隋在春;杨作治;闫作义;高秀华;张磊 刊期: 2004年第09期
有ELTSA方法,测定服用卡培他滨和未服用卡培他滨结直肠癌患者的癌组织中胸腺嘧啶磷酸化酶(thymidine phosphorylase,TP)的表达.结果用卡培他滨后结直肠癌组织的TP浓度均数为(467.48±10.49)ng/mL;未用为(180.30±7.64)ng/mL;用卡培他滨肿瘤组织中浓度均数比未用组浓度均数高2.59倍,t>2.660,P<0.01.初步研究结果提示,测定结直肠癌患者癌组织的TP表达不平,可以作为评价卡培他滨疗效的指标.
作者:郭琼行;郭辰虹;刘洪俊;常宏;石玉龙 刊期: 2004年第09期
为了观察地榆升白片对肺癌化疗后外周血常规的影响,将63例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33例)采用地榆升白片加EP方案治疗,对照组(30例)采用EP方案化疗,观察两者外周血常规变化及集落刺激因子用量.结果示观察组Ⅲ度及Ⅳ度骨髓抑制发生率9.09%,显著低于对照组30.00%,X2=4.467,P<0.05;观察组外周血WBC、PLT、HB治疗后与治疗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外周血WBC、PLT、HB治疗后较治疗前明显下降,其中WBC、PLT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对照组人均惠尔血(150μg)用量分别为(0.58±1.99)支和(1.93±3.62)支,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501,P<0.05.初步研究结果提示,地榆升白片可预防肺癌化疗的骨髓抑制作用,提高外周血WBC和PLT水平,减少升白药的用量,值得推广.
作者:李佑民;乐凤华;邹银水;谭晓云;李金彩 刊期: 2004年第09期
为了探讨卵巢良性肿瘤剥除后,改良传统术式行卵巢成形术与术后卵巢功能的关系,对50例卵巢良性肿瘤患者常规行卵巢肿瘤剥除后采用腔内螺旋式缝合卵巢成形,术后第1、3、6个月于排卵期测定雌二醇(E2)、卵泡刺激素(FSH)、黄体生成素(LH)及孕酮(P)水平,并比较手术前后变化;同时经阴道超声扫描(TVS)测量子宫内膜厚度,观察是否符合排卵期;术后第1或第2个月监测术侧卵巢有无排卵.结果50例施术者术后第1、3、6个月E2、FSH、LH、P水平及子宫内膜厚度均符合排卵期;以上4项生殖激素水平与手术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经TVS监测术侧卵巢排卵,第1个月及第2个月排卵率分别为32%及79.41%,术后2个月内术侧卵巢总排卵率达86%.初步研究结果提示,此术式的改良不影响卵巢功能,而且安全、有效、经济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作者:张秀萍;赵蕾 刊期: 2004年第09期
目的:确定与乳腺癌腋窝淋巴结转移相关因素及转移规律,探讨淋巴结状况作为乳腺癌预后因素的意义.方法:通过对在我院手术治疗、有完整病理资料的603例的淋巴结情况进行归纳、总结,建立数据库.将数据库内的数据使用SPSS 10.0统计学软件分析处理.结果:与乳腺癌腋窝淋巴结转移相关因素为临床分期、肿瘤大小、术前化疗、原发瘤化疗效果、腋窝转移性淋巴结化疗效果、病理类型,与患者的年龄和病期无关.术前化疗方案和化疗时间的长短对淋巴结转移的状况也有一定影响,肿瘤的个数与腋窝淋巴结转移有相关性,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乳腺癌腋窝淋巴结转移相关因素对淋巴结状况判别正确率为67.3%,淋巴结转移与否对患者生存判别正确率为75.5%.
作者:惠锐 刊期: 2004年第09期
目前,膀胱移行细胞癌70%~80%是浅表性的,患者5年生存率约为90%.由于预后较好,初次治疗通常是经尿道电切术(transuretheral resection,TUR),随后只定期观察或联合应用膀胱内免疫治疗(卡介苗)或化疗防止复发.近年来研究显示,喹诺酮类抗菌药对鼠移行细胞癌培养细胞有细胞毒作用[1,2].我们对不同浓度氟罗沙星和环丙沙星对人膀胱移行细胞癌BIU-87细胞株的影响进行研究,探讨喹诺酮类抗菌药对预防膀胱癌复发的作用及其机制.
作者:张毅;杨明山;马庆铮;徐忠法 刊期: 2004年第09期
用MTT法测定消乳岩丸对5株人肿瘤细胞系的抑瘤作用.结果消乳岩丸对5株人肿瘤细胞系均有不同程度的抑瘤作用,有明显量效关系.高剂量组有较高抑制作用,GLC、MCF-7、KB、宫-743和MGC-803的抑制率分别为69 17%、81.77%、62.72%、77.92%和81.43%.初步研究结果提示,中药消乳岩丸体外对人肿瘤细胞有较高的抑瘤作用.
作者:杨孟祥;周玉芳;刘伟 刊期: 2004年第09期
前哨淋巴结活检术(sentinel lymph node biopsy,SLNB)是20世纪90年代提出的乳腺癌腋窝手术的新观念,可准确地预测腋窝淋巴结的转移状况.正电子发射体层显像(positron emissiontomography,PET)作为新的影像学技术,在肿瘤诊断、指导治疗方面有重要价值.综述了两者诊断腋窝淋巴结转移的原理、应用、影响因素及联合应用的临床意义.
作者:赵桐;刘奇;周慧;王永胜 刊期: 2004年第09期
目的:研究绝经前期ⅡB~ⅣA期宫颈癌综合治疗的疗效.方法:对98例绝经前期ⅡB~ⅣA期宫颈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比较≤35岁和>35岁患者的生存率及手术组和非手术组综合治疗的疗效.结果:98例绝经前期ⅡB~ⅣA期宫颈癌2、3和5年生存率分别为60.20%(59/98)、47.96%(47/98)和31. 25%(31/98),各期5年生存率分别为ⅡB 58.82%(10/17)、ⅢA 34.04%(16/47)、ⅢB 17.39%(4/23)、Ⅲ28.57%(20/70)和ⅣA 9.09%(1/11).比较手术组与非手术组综合治疗各期宫颈癌5年生存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5岁组与>35岁组5年生存率分别为12.50%(6/48)和50.00%(25/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35岁绝经前期ⅡB~ⅣA期宫颈癌生存率低,年龄是影响预后的重要因素,手术治疗效果差,放射治疗仍是主要治疗手段,放射治疗后顽固肿瘤病灶可通过介入化疗或静脉化疗提高疗效.
作者:何剑莉;阎钢;海平 刊期: 2004年第09期
糖类抗原CA19-9(Carbohydrate antigen19-9)>37 U/mL是诊断癌的临界值.我们对血清CA19-9升高>200 U/mL的临床资料进行回归性分析,发现CA19-9对胰腺癌诊断的特异性随着数值的升高而增大,且>1 000 U/mL.时,往往胰腺癌已进入晚期,无法根治性切除,总结报道如下.
作者:赵玉香;姚青华;鞠洪阳;周先亭 刊期: 2004年第09期
为了探讨人参皂甙Rg3对人甲状腺癌血管生成的抑制作用,对18例甲状腺癌患者在术前2周口服Rg3,观察手术切除癌内微血管密度(micro vessel dexsity,MVD)的变化.结果实验组血管减少明显,高倍镜下可见血管内皮细胞支架塌陷、变性、坏死;而对照组血管无明显改变.实验组MVD值计数108.69±25.24,对照组MVD计数160.52±47.4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初步研究结果提示,Rg3具有抑制甲状腺癌血管生成的作用,可有效抑制其生长和转移.
作者:刘力伟;叶国超 刊期: 2004年第09期
将52例局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患者随机分为化放组和单放组,每组26例.化疗方案为紫杉醇135 mg/m2,d1、d22;顺铂20 mg/m2,d1~d5、d22~d26,化疗同步60Co体外照射,常规分割照射DT 40 Gy时缩野行加速超分割照射,DT 1.5 Gy/次,2次/d,2次间隔>6 h,每周5 d,照射9 d,DT 27 Gy,总剂量DT 67 Gy/6 w.化放组CR、PR、NC和PD分别为34.6%(9/26)、53.8%(14/26)、7.7%(2/26)和3.9%(1/26),有效率CR+PR为88.4%(23/26);单放组CR、PR、NC和PD分别为19.2%(5/26)、46.2%(12/26)、23 1%(6/26)和ll.5%(3/26),有效率CR+PR为65.4%(17/26),P<0.05.化放组1、2年生存率及中位生存时间分别为69.2%、38.5%和19个月,单放组分别为46.1%、19.2%和12个月,P<0.05.化放组白细胞减少发生率88.5%(23/26),脱发发生率100%,放射性食管炎34.6%(9/26),放射性肺炎23.1%(6/26);单放组白细胞减少发生率30.8%(8/26),放射性食管炎30 8%(8/26),放射性肺炎19.2%(5/26).初步研究结果提示,紫杉醇/顺铂同期化疗合并后程加速超分割放射治疗局部晚期NSCLC能提高近期疗效,毒副反应可以耐受.
作者:张纯;陈昱明;莫汉文;张静玉;陈文尖 刊期: 2004年第09期
目的:研究乳腺癌保乳手术的近期效果.方法:对0期(导管内癌)、Ⅰ期和部分Ⅱ期乳腺癌患者共90例进行非随机对照研究,观察保乳术(42例)和全乳切除术(48例)的近期效果.结果:保乳术占同期乳腺癌手术的19%,保乳术组中位随访28个月,有2例局部复发(4.8%),均为0 期乳腺癌,年龄均<40岁;全乳切除术组中位随访31个月,无局部复发,但1例发生对侧乳腺癌(2.1%);两组均无远处转移及死亡病例.保乳术组美容效果满意率为92.9%.结论:保乳术也适于中国乳腺癌患者,美容效果满意,但存在一定的局部复发率,导管内癌局部处理较浸润癌更应慎重.
作者:李文萍;王颀;许娟;张安秦;陈中杨;杨剑敏;施军涛;郭庆禄 刊期: 2004年第09期
目的:探讨肿瘤间质注射90Y β核素治疗中的临界点及由此确定注射剂量的方法.方法:依据建立的肿瘤间质注射β核素治疗过程中的数学模型,由计算机模拟实验肿瘤中心注入0.5 mL的90Y核素治疗时,肿瘤组织中形成的吸收剂量、克隆源性细胞生存率的时空分布和肿瘤控制概率(tumor control probability,TCP),观察不同大小的肿瘤在不同活度的核素治疗时所能达到的临界点状态.结果:1)肿瘤越小、注射剂量越大,则临界点时间越长;临界点时平均细胞生存率的对数值随注射剂量的变化呈线性一二次关系.2)给出了临界点TCP达到0.99时所需的注射剂量与肿瘤半径的定量关系式.结论:临界点的TCP可以作为疗效的短期预测指标,并可由此确定临床所需的核素注射剂量.
作者:陈英茂;耿建华;田嘉禾;何义杰;刘自来;陈盛祖 刊期: 2004年第09期
为了研究在化疗期间塞来昔布的胃肠道毒副反应及用于恶性肿瘤靶向预防及治疗的可行性,分别采用塞来昔布及双氯芬酸钠对46例轻中度疼痛的晚期癌症患者进行跟踪治疗,并从胃肠道毒副反应、耐受性及安全性等方面加以分析比较.临床结果显示,塞来昔布与双氯芬酸钠在抗肿瘤疼痛方面疗效大致相同,基来昔布引起的一过性胃肠不适为19.4%,未见症状性溃疡.初步研究结果提示,可以充分利用塞来昔布特异性的COX-2抑制特性,有效地抑制转移性肿瘤引起的轻中度疼痛,它对上消化道毒副反应小、安全性好的优点和潜在的抑制肿瘤发生及发展的作用,可以进一步用于恶性肿瘤的靶向预防及治疗.
作者:郑伟华;卢奕云;何蕙泾 刊期: 2004年第09期
分析和总结了老年胃癌的临床特点.结果198例老年胃癌患者,148例患有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等老年人常见病.术后并发症51例次,死亡9例.手术前有共存病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为25.63%;手术前无共存病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为12.50%,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初步研究结果提示,加强围手术期处理,可提高手术的安全性,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作者:李广义 刊期: 2004年第0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