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地榆升白片预防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化疗外周血细胞下降的临床研究

李佑民;乐凤华;邹银水;谭晓云;李金彩

关键词:癌, 非小细胞肺/综合疗法, 中草药, 白细胞, 血小板, 血细胞计数
摘要:为了观察地榆升白片对肺癌化疗后外周血常规的影响,将63例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33例)采用地榆升白片加EP方案治疗,对照组(30例)采用EP方案化疗,观察两者外周血常规变化及集落刺激因子用量.结果示观察组Ⅲ度及Ⅳ度骨髓抑制发生率9.09%,显著低于对照组30.00%,X2=4.467,P<0.05;观察组外周血WBC、PLT、HB治疗后与治疗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外周血WBC、PLT、HB治疗后较治疗前明显下降,其中WBC、PLT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对照组人均惠尔血(150μg)用量分别为(0.58±1.99)支和(1.93±3.62)支,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501,P<0.05.初步研究结果提示,地榆升白片可预防肺癌化疗的骨髓抑制作用,提高外周血WBC和PLT水平,减少升白药的用量,值得推广.
中华肿瘤防治杂志相关文献
  • 小细胞肺癌168例治疗结果分析

    目的:探讨放射治疗在小细胞肺癌(snall cell lung cancer,SCLC)治疗中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168例SCLC患者的治疗,按治疗方式分为化放疗综合组和其他治疗组,比较不同治疗方式的疗效,分析放疗前后的局部控制率和死亡原因.结果:化放综合治疗组的1年、2年和3年生存率分别是70%、22.2%和15%,其他治疗组的1年生存率是35.4%.化放综合组患者放疗后局部控制率有明显提高.局部控制的患者死亡原因多为脑转移,而局部未完全控制的患者死亡原因是脑转移和局部未控或复发.局部控制的患者比其他患者有较长的存活时间.结论:放疗在SCLC的治疗中起重要作用,与化疗结合可提高局部控制率,进而提高生存率.

    作者:张福泉;邱杰;胡克;周觉初 刊期: 2004年第09期

  • 乙肝病毒感染对非霍奇金淋巴瘤化疗后肝功能的影响

    目的:探讨乙肝病毒(HBV)感染对非霍奇金淋巴瘤(non-Hodgkin's lymphoma,NHL)化疗后肝功能的影响.方法:对95例中高度NHL患者,采用ELISA法和直接斑点杂交法检测血清中的HBV标志物及DNA,常规方法检测化疗前后肝功能.结果:HBsAg阳性率33.68%(32/95),化疗后62.50%(20/32)HBsAg(+)和14.29%(9/63)HBsAg(-)肝功能损害,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肝功损害达中重度和持续时间达2~4个月的患者,HBsAg(+)组都占55%(11/20),HBsAg(-)组都占11.1%(1/9),损害程度和持续时间两组差异都有统计学意义,前者较后者重,持续时间长;14例HBsAg(+)发生肝功能损害时病毒复制再度活跃.结论:NHL患者化疗后HBsAg(+)较HBsAg(-)易发生肝功损害,而且前者较后者重、持续时间长;化疗后病毒复制再度活跃是发生肝功损害的重要原因.

    作者:夏国豪;张全安;朱梁军;郭仁宏;潘良熹;冯继峰 刊期: 2004年第09期

  • 枢丹预防顺铂对食管癌术后辅助化疗所致呕吐的临床研究

    为了观察枢丹的止吐效果及毒副反应,寻找价廉、高效的止吐方案,对60例接受顺铂联合化疗的食管癌术后患者,采用随机对照的方法比较单用枢丹、单用胃复安和两者联合地塞米松的疗效及毒性.结果为枢丹组、胃复安组和联合组止吐有效率分别为82.5%、67.5%和95.0%,完全缓解率分别为72.5%、60%和87.5%,其止吐效果胃复安组和联合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毒副反应较轻.初步研究结果显示,枢丹为一高效、安全的化疗止吐药.枢丹、胃复安、地塞米松联合应用是预防食管癌术后辅助化疗所致恶心呕吐的安全高效、廉价实惠的止吐方案.

    作者:黄壮士;张艳峰 刊期: 2004年第09期

  • CT血管造影对颅内肿瘤的鉴别诊断价值--附8例报道

    对8例疑动脉瘤可能或合并动脉瘤患者应用Elscint CT-Twin扫描机行CTA检查.CTA条件为Pitch1. 0,层厚1.3 mm,层间距0.8 mm,非离子型碘剂80~100 Ml,注速为3.0 Ml/s,延迟扫描时间为15~22 s.采用MaxIP、MPR和SSD进行编辑后处理.8例经CTA检查均排除了动脉瘤,其中4例垂体瘤,3例脑膜瘤,1例颅咽管瘤,CTA诊断后均经手术病理证实.初步研究的结果提示,如疑颅内病变为动脉瘤或肿瘤同时合并有动脉瘤,可用CTA进行鉴别.除了能排除动脉瘤外,利用CTA原始图象和三维编辑图象还能多方位显示肿瘤确切位置、起源和与相邻结构关系,术前多能明确诊断.

    作者:徐卓东;马睿 刊期: 2004年第09期

  • 紫杉醇加顺铂联合治疗青年人Ⅲ A期非小细胞肺癌临床疗效观察

    2000年1月1日~2004年1月10日,蒙阴县人民医院应用紫杉醇联合治疗青年ⅢA期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11例,结果总结报道如下.

    作者:张学军;于水;赵明;杨新华;袁双虎 刊期: 2004年第09期

  • 凋亡与增殖及其调控基因表达在直肠癌术前放疗前后的对比研究

    目的:通过检测直肠癌术前放疗患者放疗前后凋亡、增殖指数以及凋亡调控基因表达的变化,探讨直肠癌自发性凋亡及放射性凋亡的可能调控机制.方法:分析23例接受术前放疗的直肠癌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TUNEL法观察放疗前活检标本及放疗后手术切除标本的细胞凋亡情况.免疫组化方法检测所取标本的p53、p21、PCNA、bcl-2、bax等表达情况.结果:放疗前活检标本中凋亡指数为2.8±1.4,而放疗后标本中凋亡指数为4.9±1.3,P<0.01.放疗后p53、p21、bcl-2、PCNA染色阳性率较放疗前均下降,而bax表达阳性率由放疗前的34.8%上升到放疗后的65.2%,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放疗前活检标本中,p53(-)p21(+)组的凋亡指数为4.2±1.0,高于p53(+)p21(-)组的2.3±0 6,P<0.05.放疗后手术标本中,p53(-)p21(+)组的凋亡指数为5.8±1.5,高于p53(+)p21(-)组的4.3±0.6,P<0.05.结论:在直肠癌组织的自发凋亡和放射性凋亡过程中,p53/p21途径均起到了关键作用,bax也可能起到一定的作用.

    作者:邢力刚;常力方;于金明;李菁;曹群;张培达;张作兴 刊期: 2004年第09期

  • 高能聚焦超声治疗腹盆腔肿瘤的临床病理对照研究

    目的:研究高能聚焦超声(high intensity focused ultrasound,HIFU)治疗腹盆腔肿瘤的临床疗效及其病理变化.方法:对30例欲行手术的腹盆腔肿瘤患者先行HIFU治疗,同时观察临床疗效,术后再观察治疗区组织的病理变化,寻找临床和病理的关系.结果:HIFU治疗后,显效率43.3%(13/30),有效率36.7%(11/30),无效率20.0%(6/30).有效的24例术后组织学检查显示,治疗区内可见细胞变性、凝固性坏死,其边缘可见淋巴细胞浸润;无效的6例中,有4例病理学检查无明显异常,2例表现为细胞处于失活状态.结论:HIFU治疗后其临床疗效与病理变化是一换致的,用HIFU治疗腹盆腔肿瘤是安全、有效、可行的.

    作者:蒋晓东;宋大安;张天艳;颜怀新;朱江;陈昊;白玲 刊期: 2004年第09期

  • 先处理支气管的肺切除术48例

    1998年1月~2003年12月,我们在48例肺切除术中采用先处理支气管后处理肺血管的方法,结果总结报道如下.

    作者:刘衍广;隋在春;杨作治;闫作义;高秀华;张磊 刊期: 2004年第09期

  • 乳头Paget病临床病理特征分析

    目的:探讨乳头Paget病临床特点、组织发生伴发病理亚型、性激素受体表达状况等临床病理特征.方法:回顾分析了21例乳头Paget病患者临床病理资料,光镜下重阅分析其病理学特征,并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ER、PR水平.结果:21例乳头Paget病中17例临床触及肿块,4例未触及肿块,全部伴乳腺导管癌,前者伴发浸润性导管癌14例、早期浸润性导管癌3例,后者全部为导管内癌.腋窝淋巴结转移率47.6%(10/21).组织学亚型与淋巴结状态关系密切,P<0.05.ER阳性率23.8%(5/21),PR阳性率28.6%(6/21),ER、PR同时阳性23.8%(5/21).性激素受体水平与淋巴结状态关系密切,P<0.05,而与伴发组织学类型无关,P>0.05.结论:本组乳头Paget病均伴发乳腺导管癌,伴乳腺肿块者均为浸润性导管癌,淋巴结转移率高,ER、PR低水平表达.

    作者:仲伟霞;高彦;左文述;孙翔宇;赵炎;郝秋梅;于金明 刊期: 2004年第09期

  • 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和Ki67在非小细胞肺癌中的表达及其相关性研究

    目的:探讨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EGFR)和Ki67在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中的表达及其与NSCLC发生、发展及预后的关系.方法:对经随访资料完整的术后NSCLC组织标本60例、癌旁组织20例和肺正常组织5例,采用SP免疫组化法检测EGFR和Ki67.对术后辅助性化疗36例,分析疗效与EGFR和Ki67表达的关系.结果:NSCLC中EGFR表达阳性率为65%,阳性细胞的棕黄色颗粒位于细胞质;Ki67表达阳性率为81 67%,阳性细胞的棕黄色颗粒位于细胞核;20例癌旁组织及5例正常肺组织未见阳性染色细胞.癌组织EGFR和Ki67表达与癌旁组织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NSCLC中EGFR和Ki67阳性表达与年龄、性别、吸烟与否、肿瘤细胞的病理类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肿瘤大小、病理分级、淋巴结转移和TNM分期密切相关,P<0.05.EGFR和Ki67表达阳性者3年生存率分别为19.86%和31.33%,低于阴性表达70.11%和90.91%,P<0.05;接受术后辅助性化疔的患者,EGFR和Ki67阳性表达复发转移率分别为70.37%和62.50%,高于阴性表达11.11%和0,P<0.05.结论:EGFR和Ki67在NSCLC中的异常或过度表达与肿瘤发生、发展密切相关,两者表达具有协同作用.因此,免疫组化法检测EGFR和Ki67表达可作为辅助临床判断NSCLC的生物学行为、评估疗效及推测预后的生物学指标.

    作者:吴萍;张锦;李蓉;吕怀盛;秦憬;张建中 刊期: 2004年第09期

  • EGFR-STAT3信号转导通路与肿瘤

    上皮生长因子受体-信号转导与转录激活因子3(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signal transducer and activator oftranscription 3,EGFR-STAT3)信号转导通路在许多肿瘤中活化,STAT 3能调节多种基因的活性,从而参与肿瘤的发生、发展和细胞凋亡.该通路的活化机制研究表明,EGFR有可能以不依赖JAK激酶的方式直接活化STAT 3,Src有可能参与EGFR与STAT 3的相互作用.这将为肿瘤靶向治疗提供新的途径.

    作者:柏素云;王蔚林;李冠武;温博贵 刊期: 2004年第09期

  • 胸腺嘧啶磷酸化酶的表达与卡培他滨治疗大肠癌疗效评价的临床意义

    有ELTSA方法,测定服用卡培他滨和未服用卡培他滨结直肠癌患者的癌组织中胸腺嘧啶磷酸化酶(thymidine phosphorylase,TP)的表达.结果用卡培他滨后结直肠癌组织的TP浓度均数为(467.48±10.49)ng/mL;未用为(180.30±7.64)ng/mL;用卡培他滨肿瘤组织中浓度均数比未用组浓度均数高2.59倍,t>2.660,P<0.01.初步研究结果提示,测定结直肠癌患者癌组织的TP表达不平,可以作为评价卡培他滨疗效的指标.

    作者:郭琼行;郭辰虹;刘洪俊;常宏;石玉龙 刊期: 2004年第09期

  • 塞来昔布对胃肠毒副反应及用于肿瘤靶向防治的可行性研究

    为了研究在化疗期间塞来昔布的胃肠道毒副反应及用于恶性肿瘤靶向预防及治疗的可行性,分别采用塞来昔布及双氯芬酸钠对46例轻中度疼痛的晚期癌症患者进行跟踪治疗,并从胃肠道毒副反应、耐受性及安全性等方面加以分析比较.临床结果显示,塞来昔布与双氯芬酸钠在抗肿瘤疼痛方面疗效大致相同,基来昔布引起的一过性胃肠不适为19.4%,未见症状性溃疡.初步研究结果提示,可以充分利用塞来昔布特异性的COX-2抑制特性,有效地抑制转移性肿瘤引起的轻中度疼痛,它对上消化道毒副反应小、安全性好的优点和潜在的抑制肿瘤发生及发展的作用,可以进一步用于恶性肿瘤的靶向预防及治疗.

    作者:郑伟华;卢奕云;何蕙泾 刊期: 2004年第09期

  • 肿瘤注射90Y治疗的临界点与注射剂量的关系

    目的:探讨肿瘤间质注射90Y β核素治疗中的临界点及由此确定注射剂量的方法.方法:依据建立的肿瘤间质注射β核素治疗过程中的数学模型,由计算机模拟实验肿瘤中心注入0.5 mL的90Y核素治疗时,肿瘤组织中形成的吸收剂量、克隆源性细胞生存率的时空分布和肿瘤控制概率(tumor control probability,TCP),观察不同大小的肿瘤在不同活度的核素治疗时所能达到的临界点状态.结果:1)肿瘤越小、注射剂量越大,则临界点时间越长;临界点时平均细胞生存率的对数值随注射剂量的变化呈线性一二次关系.2)给出了临界点TCP达到0.99时所需的注射剂量与肿瘤半径的定量关系式.结论:临界点的TCP可以作为疗效的短期预测指标,并可由此确定临床所需的核素注射剂量.

    作者:陈英茂;耿建华;田嘉禾;何义杰;刘自来;陈盛祖 刊期: 2004年第09期

  • 大肠癌患者外周血与肿瘤组织中浸润淋巴细胞Fas及FasL表达的意义

    目的:探讨Fas/FasL在大肠癌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及肿瘤浸润淋巴细胞的表达变化的意义.方法:用流式细胞仪对36例大肠癌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与肿瘤浸润淋巴细胞(tumor infiltrating lymphocyte,TIL)的Fas及FasL进行定量分析.结果:大肠癌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上Fas/FasL表达明显高于正常对照,TIL上Fas/FasL表达高于外周血淋巴细胞上表达.结论:Fas/FasL在大肠癌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与TIL.的不同分布说明,Fas/FasL不仅在肿瘤浸润区域而且在全身参与了免疫系统与肿瘤的相互斗争.

    作者:马莉;杨洁;李虹;鞠冬阳 刊期: 2004年第09期

  • 小肝癌的螺旋CT诊断--附18例报告

    回顾性分析了18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小肝癌于CT增强前及增强后动脉、静脉期和延迟期的影像表现.结果18例小肝癌中,直径<1 cm者2例,1.0~3.0 cm者16例,CT平扫时15例表现为均匀低密度,3例为等密度,增强后动脉期15例病灶有强化表现,均匀或不均匀,3例病灶无明显强化.门静脉期14例表现为低密度病灶,延迟期14例表现为低密度病灶.

    作者:刘小虎;左文述;胡旭东;李万湖 刊期: 2004年第09期

  • 侵犯气管或食管甲状腺癌的外科治疗

    目的:探讨侵犯气管或食管的甲状腺癌的手术方法及意义.方法:回顾分析了本院10年间收治的26例甲状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共8种手术方法.结果:3例患者术后2年内发生转移死亡;5例术后颈部肿块复发,4例拒绝再次手术而仅行放疗,现2例仍带瘤生存;其余病例来见复发和转移.结论:对于没有广泛转移的甲状腺癌,尽管侵犯气管或食管,仍应行受累气管或食管的切除,以减少出血、梗阻、窒息等并发症,提高治愈率.

    作者:薛克成;董淑晓;梁洪 刊期: 2004年第09期

  • 结直肠癌中cyclin D1和CD44V6及E-cadherin蛋白的表达及其意义

    目的:探讨结直肠癌中cyclinD1、CD44V6、E-cadherin(E-cad)蛋白的表达.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测定48例结直肠癌中cyclin D1、CD44V6、E-cad蛋白的表达.结果:48例结直肠癌中cyclin D1、CD44V6、E-cad表达的阳性率分别为58.3%(28/48)、75.0%(36/48)和45.8%(22/48).cyclin D1蛋白表达的阳性率60岁以上年龄组高于60岁以下年龄组,P<0.05,cyclin D1蛋白的表达与肿瘤组织分化程度呈负相关,P<0.01.CD44V6高表达及E-cad低表达与结直肠癌Duke's分期、浆膜浸润、淋巴结转移呈正相关,P<0.05.结论:cyclinD1蛋白的表达与分化程度相关;CD444 V6、E-Cad蛋白的表达与结直肠癌浸润转移密切相关,检测cyclin D1、CD44 V6、E-cad蛋白是判断结直肠癌预后的客观指标.

    作者:朱寿田;楼善贤;施红旗;徐庆才;王利霞;刘庆伟 刊期: 2004年第09期

  • 宜利治合并化疗改善晚期癌症患者的生活质量

    2000年6月1日~2003年2月1 7日,我科使用宜利治治疗70例晚期肿瘤患者,结果总结报道如下.

    作者:夏环玲;房玉珍;张维士;徐建超 刊期: 2004年第09期

  • 卵巢良性肿瘤术式改良的临床研究与效果分析

    为了探讨卵巢良性肿瘤剥除后,改良传统术式行卵巢成形术与术后卵巢功能的关系,对50例卵巢良性肿瘤患者常规行卵巢肿瘤剥除后采用腔内螺旋式缝合卵巢成形,术后第1、3、6个月于排卵期测定雌二醇(E2)、卵泡刺激素(FSH)、黄体生成素(LH)及孕酮(P)水平,并比较手术前后变化;同时经阴道超声扫描(TVS)测量子宫内膜厚度,观察是否符合排卵期;术后第1或第2个月监测术侧卵巢有无排卵.结果50例施术者术后第1、3、6个月E2、FSH、LH、P水平及子宫内膜厚度均符合排卵期;以上4项生殖激素水平与手术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经TVS监测术侧卵巢排卵,第1个月及第2个月排卵率分别为32%及79.41%,术后2个月内术侧卵巢总排卵率达86%.初步研究结果提示,此术式的改良不影响卵巢功能,而且安全、有效、经济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作者:张秀萍;赵蕾 刊期: 2004年第09期

中华肿瘤防治杂志

中华肿瘤防治杂志

主管:齐鲁肿瘤杂志;肿瘤防治杂志;当代肿瘤学杂志

主办: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