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军;黄士勇;于恩达
我院普外科1997年1月-2002年1月,采取对住院患者及陪护人员进行肿瘤防治知识的普及宣传教育,收到了良好的效果,总结报道如下.
作者:杨爱菊;杜娟;马庆娥;梁华玲;王亚伟 刊期: 2003年第07期
目的:研究纤维乳管内视镜诊断乳管内乳头状瘤的价值及合理的治疗模式.方法:分析我院1996年8月-2001年12月不同方法诊治的乳管内乳头状瘤89例,总结乳头状瘤的诊断、易发部位、定位方法以及治疗评价.结果:乳管内乳头状瘤表现以血性及浆液性溢液常见,占98.7%,1、2级导管多发,占88.6%.纤维乳管内视镜检查乳头状瘤有特征性图象,诊断准确率可达91.7%,可以术前定位病变.导管和区段切除治疗效果满意.结论:乳管内视镜是目前导管内乳头状瘤的佳检查手段,治疗有向微创手术发展的趋势.
作者:张安秦;王颀;陈中扬;施军涛;许娟;肖宗辉 刊期: 2003年第07期
为观察曲马多在食管癌术后患者自控静脉镇痛的效果.将60例食管癌手术患者分为两组,曲马多应用于自控镇痛泵治疗术后疼痛的30例为治疗组,传统肌注镇痛30例为对照组.结果镇痛优良率,治疗组为90%(27/30),对照组为20%(6/30),镇痛疗效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
作者:王培民;李浩;李建梅 刊期: 2003年第07期
目的:探讨新辅助化疗对胃癌患者细胞免疫功能及胃癌细胞凋亡与增殖的影响.方法:进展期胃癌患者60例,随机分为3组(每组20例),A组为单纯手术,B组为LF+手术,C组为LOF+手术.分别应用免疫荧光法检测T细胞亚群,核素释放法测定NK细胞活性,TUNEL法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胃癌细胞的凋亡(AI)与增殖(PI)及二者之比(AI/PI).结果:B、C组与A组 AI、PI差异具有极显著意义,P<0.01;AI/PI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化疗前、后及术后3组T细胞亚群的百分率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化疗后及术后,B、C组较A组NK细胞活性明显降低,P<0.05,P<0.01.结论:新辅助化疗可明显促进胃癌细胞凋亡并抑制其增殖,对手术期患者的T细胞亚群免疫功能无明显影响,但可明显抑制NK细胞活性.
作者:宋传健;张洪伟;王为忠 刊期: 2003年第07期
目的:评价放疗同时化疗治疗Ⅲ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疗效以及并发症.方法:68例Ⅲ期NSCLC患者随机分为放疗+化疗组(A组)和单纯放疗组(B组).放疗采用累及野照射,2.0 Gy/次,1次/d,5 d/周.总DT(66~68)Gy/(6.6~7.0)周.化疗方案为鳞癌采用EP方案,腺癌采用MVP方案.结果:总有效率化放组为76.5%,单放组为52.9%:两组差异有显著意义,χ2=4.121,P=0.044.两组1、2、3年生存率分别化放组为70.6%、50.1%、35.3%,单放组为52.9%、26.5%、14.7%:两组间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两组毒副反应相似,患者均能耐受.结论:以顺铂为主联合化疗加放疗同时治疗晚期NSCLC可以增加局控率,减少远处转移率,从而提高远期生存率.
作者:梁超前;冉飞武;田世禹;李建彬;陈延条 刊期: 2003年第07期
目的:研究人乳腺癌组织中淋巴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乳腺癌患者手术标本86例,采用蛋白质印迹法检测VEGF-B、VEGF-C、VEGF-D和flt-4表达含量.结果:86例乳腺癌患者中VEGF-B高表达44例(51.2%),低表达42例(48.8%);VEGF-C高表达46例(53.5%),低表达40例(46.5%);VEGF-D高表达43例(50.0 %),低表达43例(50.0%);flt-4高表达48例(55.8%),低表达38例(44.2%).乳腺癌组织中VEGF-C、VEGF-D与flt-4蛋白的表达呈正相关.VEGF-C、VEGF-D、flt-4蛋白的表达与乳腺癌的淋巴结转移有关,但与乳腺癌组织病理学分型、肿瘤大小和分级无关.VEGF-C、VEGF-D高表达组总生存率较差.结论:VEGF-C、VEGF-D和flt-4蛋白的表达与乳腺癌淋巴转移有关,VEGF-C、VEGF-D可作为提示临床预后较差的指标.
作者:刘刚;张杰;陆劲松;吴炅;沈镇宙;邵志敏 刊期: 2003年第07期
乳腺癌保留乳房治疗在我国已有迅速普及推广的趋势,为了规范保留乳房术后放射治疗指征及技术,介绍了此方面国内外研究进展及自己的临床经验.
作者:于金明;李建彬 刊期: 2003年第07期
目的:探讨氧化苦参碱(OM)对肝癌细胞诱导血管内皮细胞(VEC)增殖的抑制作用.方法:用 MTT 法检测不同浓度 OM 对 VEC、人肝癌 SMMC-7721 细胞增殖及 SMMC-7721 细胞诱导 VEC 增殖的影响.结果: OM 浓度为 2.5~10 mg/mL 时,对 VEC 增殖的抑制率为 4.6%~36.4%;OM 浓度为 0.313~10 mg/mL 时,对肝癌细胞增殖的抑制率为 2.53%~88.61% ;经浓度为 1.25~10 mg/mL OM 作用后的肝癌细胞培养液对 VEC 增殖的抑制率为 7.69%~38.46% ;OM 浓度为 0.625~10 mg/mL 时,对肝癌细胞培养液诱导的 VEC 增殖的抑制率为 3.57%~57.54%.结论: OM 对肝癌细胞诱导的 VEC 增殖具有抑制作用.
作者:王兵;王国俊;蔡雄;张大昕;姚阳 刊期: 2003年第07期
目的:研究MOD方案对难治性、复发性多发性骨髓瘤(MM)的疗效和毒性反应.方法:随机将43例难治、复发性MM患者分为两组,MOD组(治疗组)22例,采用MOD方案治疗;VAD组(对照组)21例,采用VAD方案治疗,观察疗效及毒性反应.结果:总有效率(CR+PR)MOD组为68.2%,VAD组为47.6%,MOD组高于VAD组,但差异无显著意义.两组间各种主要疗效指标比较,MOD组明显优于VAD,MOD组骨髓抑制发生率明显高于VAD组,P<0.05,但加用G-CSF后,均在停药2周左右恢复,未见永久性造血干细胞损伤,髓外副作用轻微.结论:MOD方案治疗难治性、复发性MM疗效可靠,副作用可以耐受,是目前治疗MM较理想的方法之一,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许崇安;卢香兰;李艳 刊期: 2003年第07期
对54例晚期宫颈癌患者在接受常规放疗前,采用顺铂进行肿瘤基底部注射.同期治疗的 52 例同期别宫颈癌患者为对照组.在接受放疗10 Gy 时,局部化疗组及对照组的外生肿瘤体积平均缩小为98.70%及 32.51%;放疗剂量达 30 Gy时,研究组全部外生肿瘤消退,对照组肿瘤消退者占30.77%.局部化疗未增加放疗的不良反应及并发症.研究结果显示,宫颈癌患者在接受常规放疗前配合局部顺铂化疗有显著的近期疗效,明显改善了患者的生存质量且毒副反应轻.
作者:蒋兆香;周菊英;黄奕;孙淑华;陈劢;何克珍 刊期: 2003年第07期
目的:寻找预防小细胞肺癌(SCLC)脑转移简单有效的方法.方法:35例SCLC患者接受常规全身化疗和胸部放疗,预防组20例同时联合鞘内化疗,MTX 10 mg/m2,地塞米松5 mg,椎管内注射,每个化疗周期1次,连用6次.对照组15例不做鞘内化疗.结果:脑转移率及2年生存率预防组为5%(1/20)、40%(8/20), 对照组为40%(6/15)、13.3%(2/15).结论:鞘内化疗可降低SCLC的脑转移率.
作者:杨渤彦;王志宇;栾天燕;窦征岳;王雅茹 刊期: 2003年第07期
为观察中药艾迪注射液对晚期癌症患者的治疗效果,选择失去化疗机会的晚期癌症患者90例,随机分为艾迪治疗组(50例)和对照组(40例),治疗1个月后进行疗效评定和临床症状改善比较,比较采用χ2检验.肿瘤病灶好转和稳定(MR+NC)者,艾迪治疗组28例(56%),对照组13例(35%),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临床症状改善者,艾迪治疗组31例(62%),对照组15例(37.5%).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初步研究结果提示,艾迪注射液对失去化疗机会的晚期癌症患者病灶的控制有一定疗效,并能显著改善临床症状.
作者:巫云立;郑显明;黄杰 刊期: 2003年第07期
目的:减少乳腺癌的漏、误诊,提高乳腺癌针吸细胞学诊断的准确性.方法:对36例漏、误诊乳腺针吸细胞学涂片进行病理组织学和细胞学对照分析.结果:假阴性率5.6%,穿刺技术因素占28%,细胞学诊断因素占60%.结论:提高细胞病理学诊断医师的诊断水平和针吸技术是降低漏误诊的主要措施.
作者:陆作伟;王爱兰;王燕军;左文述;杨爱菊 刊期: 2003年第07期
目的:研究胰腺癌组织中 nm23-H1 和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的表达与生物学行为及预后之间的关系.方法: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SABC)对39例胰腺导管癌nm23-H1基因和PCNA的表达进行检测.结果:39例胰腺导管癌中nm23-H1基因蛋白的表达率为66.67%,PCNA平均增殖指数为27.5±16.4;nm23-H1的表达与组织学分级有关,P<0.05,而与临床分期关系不大,P>0.05;PCNA增殖指数与组织学分级和临床分期有关,P<0.01;nm23-H1和PCNA与淋巴结转移呈正相关;nm23-H1的高表达与肿瘤细胞的高增殖状态有关,P<0.01;nm23-Hl和PCNA的高表达均与患者的预后差密切相关,P<0.05和P<0.01.结论:nm23-H1和PCNA是反映胰腺癌生物学行为和预后的重要指标.
作者:刘江伟;李开宗 刊期: 2003年第07期
目的:探讨用组织块培养图象分析技术测定鼻咽肿瘤活检组织2 Gy照射后的细胞存活分数(survival fraction at 2 grey,SF2)的可行性.方法:取初发鼻咽肿瘤新鲜活检标本65例,用组织块培养图象分析技术测定SF2和3例肿瘤组织在不同照射剂量下的细胞存活分数,描述剂量-反应关系.结果:65例中60例成功测得SF2值,分布于0.12~0.99,标准差0.053~0.190,变异系数0.096~0.442.3例肿瘤组织的存活分数和照射剂量之间有明显的剂量反应关系,用L-Q模型能良好拟合其结果.结论:该方法可以测定出不同患者鼻咽活检肿瘤组织间SF2值的差别,简便快捷、有效可行.
作者:江浩;夏云飞;钱剑扬;崔念基;梁永钜 刊期: 2003年第07期
目的:观察以多西他赛为主的联合化疗方案治疗晚期恶性实体瘤的近期疗效和毒性反应.方法:30例晚期实体瘤患者均为复治病例.化疗方案均选用多西他赛加DDP方案,合并脑转移患者再联用司莫司汀.每例化疗持续2个周期以上,共68个周期.结果:30例化疗患者CR 1例,PR 20例,SD 7例,PD 2例,总有效率(CR+PR)70%.主要剂量限制毒性为骨髓抑制,Ⅲ、Ⅳ度白细胞减少发生率为23.3%.结论:多西他赛是治疗晚期恶性实体瘤安全可靠的抗癌药物之一,毒副反应轻,患者易耐受,疗效满意,可以作为第二线治疗药物.
作者:林峰;彭万仁;陈振东 刊期: 2003年第07期
目的:探讨广州地区人群发生肺癌的危险因素.方法:将1998-2001年新诊断的原发性肺癌病例445例按性别、年龄1∶1配对选取445例健康者进行对照研究、问卷调查、建立数据库、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肺癌的主要危险因素.结果:单因素分析发现32个暴露因素与肺癌发生有关;多因素分析发现肺癌有9个主要危险因素和1个保护因素,他们是:1)吸烟OR及95%CI为3.19(2.18~4.67);2)被动吸烟来源于父亲OR为2.43(1.51~3.90);3)被动吸烟来源于配偶OR为2.33(1.26~4.30);4)肺结核病史OR为2.36(1.13~4.94);5)家庭用煤为燃料OR为3.44(1.38~8.57);6)常食用腌、酸菜OR为3.83(2.34~6.27);7)常食用咸鱼OR为4.49(2.86~7.06);8)经常下厨用猛火炒菜OR为4.45(3.03~6.56);9)职业接触金属类毒物OR为8.76(2.28~33.64).10)经常体育锻炼OR为0.59(0.33~1.06),可能是一个候选的保护因素.结论:肺癌的发生与多种暴露因素有关,从其病因学来看,肺癌是可以预防与控制的.
作者:吕嘉春;施侣元;吴中亮;王云南;曾婉明;陈永辉;廖永德;曾波航 刊期: 2003年第07期
目的:探讨宫颈癌组织中nm23-H1和MMP-9蛋白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分析55例Ⅰ、Ⅱ期术后宫颈癌组织中nm23-H1和MMP-9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nm23-H1和MMP-9在伴有淋巴结转移宫颈癌中的阳性表达率为27.3%和90.9%,无淋巴结转移为59.1%和61.4%,两组间差异有显著意义,P=0.041,P=0.032;nm23-H1和MMP-9表达与病理类型、组织分级和临床分期无明显相关.结论:检测宫颈癌转移相关基因表达并分析其表达的相互关系有助于判断宫颈癌的转移潜能及指导术后干预治疗.
作者:刘素勤;周涛;刘基巍;燕秋 刊期: 2003年第07期
目的:研究p27 Kip在宫颈癌中的表达与TGF-β1配体和TGF-β1受体表达之间的关系.方法:选择63例宫颈标本,包括28例良性宫颈内膜腺体,8例宫颈原位腺癌和27例宫颈腺癌,采用S-P方法检测多克隆抗体TGF-β1、 TGF-β1受体和单克隆抗体p27 Kip表达情况.结果:正常的子宫颈内膜标本中,TGF-β1显示出弱的胞质染色,而p27 Kip显示胞核强阳性,与正常宫颈组织相比,随着肿瘤恶性程度的增加,TGF-β1配体和TGF-β1受体胞质染色随之增强.在腺癌中TGF-β1的表达比原位宫颈癌中表达变弱,但比正常的子宫内膜仍有显著性增强,p27 Kip蛋白的表达随着肿瘤恶性程度增加而下降,而正常的子宫内膜则显示出强的p27 Kip蛋白的表达.结论:子宫内膜的肿瘤转化可能与TGF-β1和p27 Kip的异常表达有关.
作者:战雪梅;马敬涛;张凤珍;孙崇伟;刘丽丽 刊期: 2003年第07期
目的:探讨淫羊藿苷(ICA)对辐照小鼠造血调控的影响.方法:小鼠接受 60 Co照射后给予ICA,检测外周血白细胞总数及分类、骨髓和脾脏粒细胞/巨噬细胞克隆形成单位(CFU-GM)计数变化.结果:应用ICA可促进小鼠外周血白细胞总数增加,明显促进骨髓和脾脏CFU-GM集落形成.结论:ICA具有明显的促进造血功能恢复的作用.
作者:葛林阜;董政军;黄宁;毕可红;马焕文;孔凡盛;姜国胜;唐天华;张玉昆 刊期: 2003年第0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