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艾迪注射液配合化疗治疗非霍奇金淋巴瘤临床观察

刁兰萍;刘丽宏;王彬;高玉环

关键词:淋巴瘤, 非霍奇金/药物疗法, 非霍奇金/中药疗法, 综合疗法
摘要:为观察艾迪注射液配合化疗治疗非霍奇金淋巴瘤(NHL)的增效、减毒、改善生活质量的作用,将91例NHL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44例,化疗同期采用艾迪注射液50 mL溶于5%葡萄糖或生理盐水100~250 mL中静脉滴入,1次/d,连用10~14 d;对照组47例,采用单纯化疗.结果发现两组间的近期疗效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胃肠道症状及血液学等毒副作用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初步研究结果提示,艾迪注射液能够显著降低化疗毒副作用,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中华肿瘤防治杂志相关文献
  • 硬膜外穿刺针单次穿刺膜腔化疗216次分析

    1998年10月-2002年10月我院采用勺型硬膜外穿刺针对卵巢癌术后患者进行单次穿刺腹腔化疗,取得穿刺成功率高,并发症少的疗效,特报道如下.

    作者:赵桂红;樊兆红 刊期: 2003年第08期

  • 儿童皮肤血管瘤放射治疗的价值

    目的:回顾性分析儿童皮肤血管瘤放射治疗的疗效及远期后遗症,以评价儿童皮肤血管瘤放射治疗的价值.方法:15 岁以下儿童皮肤血管瘤 1 135 例共 1 223 个瘤灶,采用 X 线治疗机体外照射,70~120 kV,15 mA,4 Al 或 0.25 Cu 滤过板,半价层 1.0 mm Cu,源皮距 30~40 cm,每次1~1.50 Gy,每周 3 次,5~7.50 Gy 为 1 个疗程.1 个月后复查,据病变消退情况决定是否再行放疗.结果:总治愈率 60.7%,好转率 29.4%,无效率 10.0%,远期后遗症总发生率 11.0% .结论:儿童皮肤血管瘤放射治疗具有较高治愈率,其后遗症主要是皮肤及软组织损伤改变.

    作者:王明臣;马瑞忠;桑茂忠;刘杰;姜迎霄;刘洪明 刊期: 2003年第08期

  • HBx蛋白和p53蛋白对细胞凋亡的调节及其在肝细胞癌发生中的作用

    目的:研究HBx蛋白对细胞凋亡的调节及其在肝细胞癌发生中的作用.方法:采用SP免疫组化方法和原位脱氧核糖核酸末端转移酶标记技术分别检测HCC组织中HBx和p53蛋白表达及细胞凋亡.结果:HCC和癌旁组织中的HBx蛋白的阳性率分别为52.5%(21/40)和67.5%(27/40),在HCC中阳性信号多为呈核型,癌旁组织中以核浆型为主,阳性细胞多呈区域性或簇状分布;HCC中p53和HBx蛋白的表达具有较高的一致性(P<0.01);p53和HBx表达强度均与凋亡细胞相关,其表达增强则凋亡细胞密度逐渐降低(P<0.01).结论:提示HBx蛋白可能通过抑制p53的功能阻止细胞凋亡和促进细胞增殖,导致细胞生长失控和表现更高的恶性表型.

    作者:彭绍华;厉浩;邓虹;郑晖 刊期: 2003年第08期

  • 脐血单个核细胞的抗肿瘤细胞活性

    目的:探讨脐血单个核细胞对HO9810肿瘤细胞株的杀伤活性,并观察重组人干扰素α-2b(rhIFNα-2b)的调节作用.方法:采集脐血及成人周围血,将分离所得的单个核细胞按是否添加处理因素分组进行培养,24 h后用四甲基偶氮唑蓝(MTT)法检测对HO9810细胞的杀伤作用.结果:静止脐血单个核细胞对HO9810肿瘤细胞的杀伤活性较弱,经rhIFNα-2b激活后显著增强,P<0.05,与成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的杀伤活性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结论:脐血单个核细胞能被rhIFNα-2b激活为杀伤细胞,激活后对HO9810细胞株有较强的杀伤作用,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前景.

    作者:姜玉棋;郑东星;刘敏;左连华;周鹏云 刊期: 2003年第08期

  • 晚期胰腺癌动脉灌注化疗结合三维适形放疗的疗效分析

    目的:观察手术不能切除的晚期胰腺癌动脉灌注化疗结合三维适形放疗的疗效.方法:对47例晚期胰腺癌患者先给予动脉灌注健择1 800 mg、5-FU 1 000 mg,1周后给予三维适形放疗DT 30~50 Gy/10~25 F.结果:全组患者有效率(CR+PR)为48%,临床症状缓解率为82%,中位生存期10.2个月.结论:动脉灌注化疗结合三维适形放疗是治疗晚期胰腺癌的一个安全有效的方法.

    作者:梁军;陆海军;姚如永;丁晓;张永春;赵建东 刊期: 2003年第08期

  • 胃肠癌患者血清EGF、TGF、TEMP1和CD44表达水平

    目的:寻找方便、快捷、有效、患者容易接受、而且具有较高的特异性和敏感性的肿瘤标志物.方法:检测一组胃癌和服癌患者血中表皮生长因子、转移生长因子、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因子1和CD44的浓度,并比较这四种因子在肿瘤诊断、预后判断和是否发生转移等方面的意义.结果:表皮生长因子、转移生长因子、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因子在胃癌和肠癌患者的检测结果与健康对照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P<0.01,但是三种因子的诊断价值有一定差异.CD44则差异不明显.结论:表皮生长因子、转移生长因子、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因子1将有可能成为有价值的胃癌和肠癌诊断标志物,三者同时检查更有意义.

    作者:李海珠;郭亮;贾瑞海;牟莹心;肖红 刊期: 2003年第08期

  • 加温联合化疗对人肺腺癌细胞影响的实验研究

    目的:通过细胞学实验方法观察加温联合化疗药物-羟基喜树碱(HCPT)对人肺腺癌Anip973细胞的影响.方法:采用MTT法,得出不同温度(37.0℃,41.0℃,42.0℃,43.0℃)下的药物生物活性曲线,并对各组数据用SPSS统计软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同一温度下,HCPT浓度越高,则细胞存活率越低,二者呈显著负相关,P<0.05;同一HCPT浓度下,当药物浓度<60 μg/mL时,随着温度的增高,细胞存活率降低,二者呈显著负相关,P<0.05;药物生物活性曲线特征参数IC50值与温度亦呈显著负相关,P<0.05.结论:同一温度下,羟基喜树碱对人肺腺癌细胞系Anip973的杀伤作用呈显著的浓度依赖性,而在一定浓度羟基喜树碱作用下,加温治疗与化疗联合作用对人肺腺癌细胞的杀伤作用呈显著的温度依赖性,并且证明羟基喜树碱为无阈值药物,加温与HCPT 有协同作用.

    作者:孙蕊;李万湖;尤庆山;孙红;刘同海 刊期: 2003年第08期

  • 高龄食管贲门癌的临床特点及外科治疗

    目的:总结高龄食管贲门癌患者的临床特点及外科治疗经验.方法:对1989年6月-2000年6月249例>70岁高龄食管贲门癌病例手术治疗资料作回顾性分析.结果:高龄患者术前伴发病较多.手术切除率97.2%,并发症发生率51.0%,1、3、5年生存率分别为80.6%、40.5%、29.1%.结论:对高龄食管贲门癌患者外科治疗关键在于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做好术前准备,积极处理术后并发症.

    作者:王献增;高文俊;王太增;程林江;张晓军;付金书;李跃成;侯向生 刊期: 2003年第08期

  • 钳取胃黏膜的制片及诊断

    钳取胃黏膜的优质制片及准确诊断是早期发现和治疗胃癌的关键,准确把握钳取胃黏膜的纵行包埋面可大大提高病理诊断的准确性.

    作者:李文国 刊期: 2003年第08期

  • 192例乳腺肿块活检术后分析

    192例乳腺肿块均经B超检查,手术治疗病理检查,对高度怀疑乳腺癌行快速病理检查以决定术式.乳腺癌23.90%(46/192),叶状囊肉瘤1.1%(2/192),增生性腺病37.5%(72/192),乳腺纤维瘤26.1%(50/192).本组资料分析提示,不同年龄常提示不同的乳腺疾病,放宽手术治疗及病理检查的指征是早期发现乳腺癌的重要手段之一.

    作者:王光发;杨云玲;李广收 刊期: 2003年第08期

  • 莱州市上消化道肿瘤普查报告

    目的:研究上消化道肿瘤普查方法及实施措施.方法:隐血珠初筛、胃镜精查、病理确诊三级检查法,普查上消化道肿瘤高危人群.结果:隐血珠实查123 646人,占普查对象的46.42%.按精查点所辖范围计,普查率在17.69%~97.97%.隐血珠阳性32 140人,占25.99%,胃镜检查9 002人,占隐血珠阳性的28.01%,活检3 374人,占胃镜检查的37.48%,发现癌前病变1 475人,胃癌120人.结论:普查可发现肿瘤及癌前病变,为下步探讨社区人群长期筛查之实施方案、开展成本-效益分析、组织一、二级预防提供基础.

    作者:王立森;徐雪华;孙淑兰;孙礼君;迟学成;高景春;魏雪艳 刊期: 2003年第08期

  • 青壮年肺癌误诊肺结核20例分析

    2001年1月-2002年1月,我院诊断肺癌患者260例中误诊20例,皆经细胞学及病理诊断证明为肺癌,总结讨论如下.

    作者:刘玉玲;丁薇 刊期: 2003年第08期

  • 信息化医院中的图书馆建设

    医院信息系统(hospital information system,HIS)建设,在新世纪医院建设中已被提到非常重要的位置,同时也是提高医院管理水平、促进医院全面建设的必由之路,是与国际接轨的重要举措.所谓信息化医院是以网络化管理为基本模式,以信息为医院发展的基本动力,以信息技术为依托,增强医院的技术实力,以信息文化改变人们的工作方式、思想观念的新兴群体形态,以信息化建设为医院发展的新的增长点[1].

    作者:张林;徐建军;徐宜青 刊期: 2003年第08期

  • 1970-1999年山东省乳山市居民主要恶性肿瘤死亡率及其变化趋势

    目的:对山东省乳山市主要恶性肿瘤死亡率及变化趋势进行观察.方法:利用不同时期全死因死亡回顾调查资料进行动态分析比较.结果:1970-1999年乳山市总恶性肿瘤的死亡率上升,其中胃癌在20世纪80年代末呈上升趋势,而后又下降到原先的水平,肝癌、肺癌和肠癌明显上升.结论:肿瘤死因及构成比的变化主要与环境和饮食等因素有关.

    作者:宋修强;唐巧红;李大庆;李颢;李在庆 刊期: 2003年第08期

  • 进展期胃癌生长方式对转移方式及预后的影响

    目的:研究胃进展期癌在胃壁内生长方式对转移方式及预后的影响.方法:根据Ming氏分型将180例胃癌分为膨胀型癌及浸润型癌;分析不同浸润深度的膨胀型癌及浸润型癌的转移方式(血行、淋巴行及种植),比较其5年生存率及预后.结果:1)浸润至肌层及以内47例:膨胀型癌血行转移率明显比浸润型癌高,P<0.01;5年生存率比浸润型癌低,P<0.05;2)浸润至浆膜及浆膜外133例:浸润型癌淋巴结转移率比膨胀型癌高,P<0.05;腹膜种植也明显比膨胀型癌高,P<0.01;5年生存率明显比膨胀型癌低,P<0.01.结论:膨胀型癌易于血行转移;而浸润型癌容易淋巴结转移及腹膜种植;引起预后不良.胃癌5年生存率由高至低依次为浸润至肌层及以内的浸润型癌,膨胀型癌;浸润至浆膜层及浆膜外的膨胀型癌,浸润型癌.

    作者:汪美华;黄早胜;袁焱 刊期: 2003年第08期

  • MALT淋巴瘤的抗幽门螺杆菌疗法

    MALT(黏膜相关性淋巴组织)淋巴瘤的形成与幽门螺杆菌的感染密切相关,黏膜内幽门螺杆菌的克隆增殖导致淋巴细胞浸润进而形成获得性MALT.通过直接和间接免疫刺激,幽门螺杆菌的感染不仅引起并维持B细胞群的活跃增殖,还参与或促进异常基因的形成及反应性B细胞的恶变.MALT淋巴瘤的早期阶段,根除幽门螺杆菌疗法有效;后期阶段,由于肿瘤又获得了其他一些异常基因,其生长不依赖于幽门螺杆菌,因而根除幽门螺杆菌疗法无效.根除幽门螺杆菌后,70%~80%的早期低度恶性MALT淋巴瘤可以完全消退.

    作者:张永明;张永东 刊期: 2003年第08期

  • 芬太尼透皮贴治疗癌痛的临床观察

    既往未用吗啡的患者,初次用药应在清晨,剂量为25 μg/h,用过吗啡的患者,根据吗啡口服量mg/d×1/2=TDF μg/h,72 h更换1次,爆发通用即释吗啡.37例均可评价疗效,完全缓解29.7%(11/37);明显缓解48.6%(18/37);中度缓解13.5%(5/37);轻度缓解8.1%(3/37),显效率91.9%(34/37),不良反应轻微.

    作者:杜京娟;王全助;柳月安 刊期: 2003年第08期

  • 康莱特注射液治疗中晚期恶性肿瘤临床观察

    近年来中晚期癌症患者的比例有上升趋势,如何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并使患者临床受益就显得格外重要.我们用康莱特注射液治疗20例中晚期癌症患者,报道如下.

    作者:谢可;张明;陈霞;陈琳 刊期: 2003年第08期

  • 介入与热疗联合治疗晚期肝癌近期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介入与热疗联合治疗晚期肝癌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42例晚期肝癌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21例.观察组介入治疗联合射频热疗,对照组仅行常规介入治疗.治疗结束后1个月复查,比较两组客观疗效、生活质量改善情况及毒副反应.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肿瘤客观疗效分别为:CR 9.25%,0;PR 71.43%,66.67%;SD 19.05%,28.57%;PD 0,4.67%.两组生活质量改善情况:显著改善14.29%,4.76%;改善71.43%,57.14%;两组差异有显著意义,毒副反应无差异.结论:介入联合热疗治疗晚期肝癌优于单纯介入治疗,且不增加副作用,是治疗晚期肝癌的一种新的有效途径.

    作者:刘增义;葛成林;陈维萍;谭莹;王凯 刊期: 2003年第08期

  • 子宫内膜癌p53表达的临床意义研究

    目的:探讨p53蛋白表达与子宫内膜癌分期、预后及生存率的关系,建立有效的判断子宫内膜癌预后和辅助治疗的客观指标.方法:应用S-P免疫组化法检测104例子宫内膜癌p53蛋白表达,分析p53表达与手术病理分期、病理类型、病理学分级等预后因素及生存率的关系.结果:p53蛋白表达与子宫内膜癌临床分期、病理类型、组织病理学分级、淋巴结转移、肿瘤肌层浸润及生存率有明显相关性.结论:检测子宫内膜癌p53蛋白表达对分期、疗效预测、生存率判断有明确的临床指导意义.

    作者:周琦;田桂兰;肖觉;唐郢 刊期: 2003年第08期

中华肿瘤防治杂志

中华肿瘤防治杂志

主管:齐鲁肿瘤杂志;肿瘤防治杂志;当代肿瘤学杂志

主办: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