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其森;贾慧
我院1996年1月-2002年12月共收治70岁以上妇科恶性肿瘤患者36例.笔者就其围手术期护理,报道如下.
作者:代桂英 刊期: 2003年第12期
1 病例报告患者女,57岁.因咳嗽、咳痰及痰中带血15 d,伴胸背部疼痛3 d于1999年10月 25日入院.胸部CT示:右肺上叶后段一软组织肿块影,边界清晰,形态欠规则,有结节状突起及切迹,大小约6.5 cm×5.0 cm×7.0 cm,其内缘有纤维条索影与肺门相连,考虑为右肺上叶癌.各项术前检查无手术禁忌证.于1999年11月1日在全麻下行右肺上叶切除术. 术中见:肿瘤位于右肺上叶后段,约7.0 cm×7.0 cm×5.0 cm大小,质硬,侵及后外侧胸壁.7组、10组、11组淋巴结肿大,约2.0 cm×1.0 cm×1.0 cm大小,质韧,部分融合成团,无胸腔积液.术后病理示:右肺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7组、10组、11组分别查到2、 2、4枚淋巴结,均呈慢性炎症.
作者:吕长城;卢艳;吕斌 刊期: 2003年第12期
目的:观察去甲长春花碱(NVB)联合顺铂(DDP)治疗晚期食管癌的疗效和毒副反应.方法:随机将52例晚期食管癌患者分为两组.NVB组:NVB 25 mg/m2,静脉推注,d1、d5;DDP 30 mg/m2,静脉滴入,d2~d4.对照组:醛氢叶酸(CF)0.1,静脉滴入,d1~d5;5-FU 0.5 mg/m2,静脉滴入,d1~d5; DDP 30 mg/m2,静脉滴入,d2~d4.2个方案均每4周重复,每例化疗2个周期.结果:NVB组总有效率53.3%,对照组42.3%,P>0.05;主要毒副反应为骨髓抑制,NVB组白细胞减少发生率为88.5%,对照组为65.4%,P>0.05,NVB组成本疗效比大于对照组.结论:NP方案适合用于复治患者.
作者:吴云;严晓春 刊期: 2003年第12期
目的:评价局部切除治疗壶腹部癌的效果.方法:1996年5月-2000年12月,16例壶腹部癌的患者进行局部切除术,获随访11例,其中术后组织病理证实为高分化腺癌7例,其中中分化腺癌2例,低分化腺癌2例.11例均行十二指肠切开肿瘤切除术.结果:本组无手术死亡,术后均获随访,随访时间6~53个月.3例分别于术后9、18、27个月死于其他病,1例21个月后复发死亡.其余7例均在随访中,平均生存期23.4个月.术后1年生存8例(72.7%),2年为5例(45.5%),4年为2例(18.2%).结论:局部切除具有手术操作简单、创伤小、恢复快、手术并发症及死亡率低等特点.适应于肿瘤较小、无壶腹周围浸润及淋巴结转移,合并内科疾病而不能耐受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的老年患者.
作者:孙宝友;张俊峰;穆庆岭;申泮远;潘晓华 刊期: 2003年第12期
目的:总结右心黏液瘤的诊断和治疗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1995年10月-2001年10月收治的24例右心黏液瘤病例(其中右心房黏液瘤19例,右心室黏液瘤5例).术前均经心脏彩色超声心动图确诊,均在体外循环下行黏液瘤摘除术,同期行三尖瓣成形术19例,三尖瓣机械瓣置换术1例,房间隔缺损修补术3例.结果 :无围术期及手术死亡,随访20例,时间1个月~6年,心功能(NYHA分级):Ⅰ级11例,Ⅱ级5例,Ⅲ级2例.1例死于非心脏方面的疾病,1例复发再次手术,复发率5%,效果良好.结论:右心黏液瘤一经确诊应尽快手术,手术效果满意,复发率低,心脏彩色超声心动图对诊断及术后随访有重要作用,应重视术后随访.
作者:章斌;张宝仁;郝家骅;梅举;徐志云;邹良建;孙道华;于伟勇;王志农 刊期: 2003年第12期
恶性黑色素瘤(以下简称恶黑)是一种产生黑色素、恶性程度高、预后极差的肿瘤,多见于中老年人.大多数病例病变位于皮肤,如足底、外阴、肛周等,部分为交界痣恶变而来.原发于宫颈之恶黑极为罕见,我们收治1例,报道如下.
作者:张文清;王忠良 刊期: 2003年第12期
将163例原发性肝癌患者的性别、年龄、乙肝表面抗原等14项变量设定为相关因素,以相关因素为自变量,以生存时间为因变量,采取Cox逐步回归分析方法.结果肝外转移、胆红素及γ-谷氨酰转肽酶等3项因素与肝癌患者的生存期明显相关,而其他11项因素尤其是通常认为与肝癌患者的生存期有较为密切的相关的甲胎蛋白、谷丙转氨酶、白蛋白、球蛋白、肝硬化、腹水及乙肝表面抗原等因素在经过逐步回归后,差异无显著意义;腹水、白蛋白及肿瘤形态在单因素回归分析时与肝癌患者的生存时间存在明显相关.
作者:李凌;饶荣生;牛佳木;陈丽;万会平 刊期: 2003年第12期
将62例患者随机分成两组,治疗组化疗结束后48 h给瑞白150 μg连续3 d,对比组在化疗后白细胞下降至<4.0×109 L-1时给瑞白150 μg.结果示,治疗组的疗效明显高于对照组.瑞白预防给药具有疗效高,经济并且实用.
作者:王正艳;安晓华 刊期: 2003年第12期
目的:探讨胃癌术中一次性大剂量放疗照射范围、剂量和疗效.方法:对42例胃癌患者采用12MeV电子线进行术中放射治疗,剂量15~25Gy,靶区以瘤床及周围淋巴引流区为主.与1995年12月-2000年6月单纯手术的60例进行对照.结果:接受治疗的42例患者中无近远期并发症.Ⅲ期胃癌单纯手术组3年生存率为48.6%,手术加术中放疗组为72.4%,P<0.05.Ⅳ期胃癌患者单纯手术组3年生存率为24%,手术加术中放疗组为20%.结论:胃癌术中放射治疗不增加术后并发症, 能提高Ⅲ期胃癌3生存率.术中放疗是治疗胃癌较安全的综合治疗手段之一.
作者:王文玲;文小平;赵代炜;王黔;张凤莉 刊期: 2003年第12期
为研究国产奥沙利铂(L-OHP)与氟尿嘧啶(5-FU)+四氢叶酸(LV )联合治疗晚期胃肠道肿瘤的近期疗效与毒副作用,采用L-OHP 125 mg/m2,静脉滴入,持续2 h,d1;LV 200 mg/m2,静脉滴入 ,持续2 h,d1~d5;5-FU 500 mg/m2,静脉滴入,持续4~6 h,d1~d5. 21 d为1个周期,2个周期后评定疗效,有效病例4周后确认疗效.结果CR 4例,PR 11例, 总有效率37.5%,不良反应主要为恶心、呕吐、贫血和感觉神经毒性,对白细胞和血小板影响较小.初步研究结果提示,OLF方案治疗晚期胃肠道肿瘤近期疗效较好,毒副反应能耐受, 对晚期胃肠道肿瘤可作为首选方案.
作者:蒋晖;范玉华 刊期: 2003年第12期
目的:为了探讨肿瘤内注射 90 Y核素治疗疗效,对治疗中吸收剂量、细胞存活率的时空分布和肿瘤控制概率进行研究.方法: 依据肿瘤注射β核素治疗过程中的数学模型,由计算机模拟实验肿瘤中心注入74 MBq 9 0 Y核素0.5 mL时,吸收剂量、细胞存活率的时空分布,以及肿瘤控制概率与肿瘤大小、治疗时间的关系.结果:1)吸收剂量随径向距离急速下降;2)细胞存活率随时间先下降达小值后又回升;3)肿瘤控制概率经历4个时期:上升期、治愈期( >0.99)、下降期和复发期.并随肿瘤体积增大,治愈期快速缩短.结论:吸收剂量的分布极度不均,使控制概率高度依赖肿瘤大小;肿瘤控制概率是预测治疗疗效及指导临床核素用量的好指标.
作者:陈英茂;耿建华;田嘉禾;邵明哲;丁勇;陈盛祖 刊期: 2003年第12期
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治疗效果差,是研究的热点之一.对第12届欧洲肿瘤大会(ECCO)关于肺癌内科治疗的进展做一综述.
作者:郭其森;贾慧 刊期: 2003年第12期
目的:探讨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血清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 (sICAM-1)的水平及其与疾病进展的关系.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 (ELISA)检测54例NSCLC患者血清sICAM-1水平.结果:NSCLC患者血清s ICAM-1水平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与肺癌的组织学分型无关,P>0.05 ,有转移的患者sICAM-1水平高于无转移者,P<0.05.结论: NSCLC血清sICAM-1增高,sICAM-1参与了NSCLC的发展和转移.
作者:刘维佳;张湘燕 刊期: 2003年第12期
目的:探讨新辅助治疗在晚期卵巢治疗中的临床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60例晚期卵巢癌的治疗及预后,其中30例行术前化疗,采用CAP方案或腹腔化疗3个疗程.30例无术前化疗,分别对两组患者进行疗效评价及2、5年的生存率分析.结果:术前化疗组中,症状缓解率为90%,肿块消退率(PR+CR)为70 %,基本切净率为93.33%,残留>2 cm有2例.无术前化疗组中,基本切净率为73.33%,残留>2 cm有8例,相比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2年生存率的比较中,术前化疗组为67.67%,明显高于无术前化疗组40.00%,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而5年生存率则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结论:术前化疗在晚期卵巢癌的治疗中能增加手术的切净率,改善预后,提高疗效.
作者:柳洲;李子庭;于惠卿 刊期: 2003年第12期
乳腺癌发生于男性少见,只占男性癌症的0.2%,其发生率只有女性乳腺癌的1%.患者发病年龄较大,在临床上易被忽视,其预后较差.本科于1987年4月-1996年12月共收治20例男性乳腺癌,分析其治疗方法及疗效.
作者:钟睿;何志坚;邬蒙;吴新生;陈志萍 刊期: 2003年第12期
目的:探讨 nm23-H1、CD44V6和PCNA和DNA含量在结肠癌生长、浸润、转移中的作用及其相互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方法检测 152例结肠癌nm23-H1、CD44V6和PCNA.同时采用流式细胞光度术测定60例结肠癌D NA含量.结果:152例结肠癌nm23-H1阳性率与淋巴结转移,P<0. 05、癌组织分化关系密切,P<0.01;CD44V6表达与Dukes分期(P<0.05) 、肿瘤浸润深度(P<0.05)、癌组织分化(P<0.05)及淋巴结转移(P<0.01)密切相关;PCNA表达与Dukes分期及肿瘤浸润深度有关(P<0.05);nm23-H1和CD44 V6表达,两者呈负相关(P<0.01),CD44V6阳性nm23-H1阴性表达的患者淋巴结转移率高于CD44V6阴性nm23-H1阳性表达者(P<0.05).伴淋巴结转移的结肠癌CD44V6和PCNA共同阳性表达率和异倍体癌的发生率高于无转移组(P <0.05).异倍体癌CD44V6和PCNA过度表达,而nm23-H1低表达(P<0.05) .结论:nm23-H1、CD44V6和PCNA及DNA含量在结肠癌中的表达与其发生发展、侵袭转移密切相关,尤其CD44V6和nm23-H1表达在结肠癌转移中起协调作用,可成为临床估计肿瘤转移潜能的重要参考指标.
作者:仲伟霞;蔡淑萍;孙菊杰;高彦;孙兰萍;孙翔宇;国前;王勇 刊期: 2003年第12期
为探讨提高肺癌脑转移疗效的方法及影响预后的因素,1995年5月-2000年5月收治的64例肺癌脑转移患者行手术加放疗、放疗加化疗和单纯放疗.放疗采用 60 Coγ线或6 MV-X线全脑照射,多发灶全脑照射40~50 Gy/4~5周,2 Gy/次,5次/周;单发灶全脑照射40 Gy后局部野增加10~20 Gy.化疗采用威猛(Vm-26) 100 mg, 静脉滴入d1~d3;顺铂(DDP) 50 m g,d1~d3;CCNU 120 mg,口服,d1或CAP(环磷酰胺、多柔比星、顺铂)+CCNU方案 ,3~4周重复.手术加放疗的中位生存期和1年生存率分别为13个月和71.4%,明显放疗加化疗的8个月和40%,而放疗加化疗又明显高于单纯放疗的5个月和15.6%,三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P<0.01.手术加放疗和放疗加化疗的综合治疗对肺癌脑转移有较好的疗效.
作者:折虹;丁喆;海平;夏新舍;詹文华 刊期: 2003年第12期
应用恩格菲注射液配合化疗治疗恶性肿瘤患者30例(治疗组), 与单纯化疗治疗恶性肿瘤患者30例(对照组)对照.初步研究结果示,治疗组在减轻化疗所致的骨髓抑制、疲乏无力等方面均优于对照组,P<0.05,近期疗效治疗组有效率为66.67%,对照组46 .67%,两者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恩格菲注射液可作为减轻恶性肿瘤化疗毒副作用的辅助药物.
作者:董晓荣;程晶 刊期: 2003年第12期
目的:研究胃腺癌及其配对淋巴结转移灶中上皮性钙黏素(E-cd)、p 27蛋白和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20例正常胃黏膜,20例不典型增生、109例胃腺癌原发灶及相应淋巴结转移灶中E-cd、p27和PCNA表达.结果:E-cd、p27和PCNA在不典型增生、胃腺癌原发灶及淋巴结转移灶中阳性表达率分别为85%(17/20)、40.37%(44/109)、23.85%(26/10 9)、60%(12/20)、33.03%(36/109)、19.27%(21/109)和25%(5/20)、74.31%(81/109)及77 .98%(85/109),三者之间差异有显著意义,P<0.01.E-cd和p27表达与胃腺Lauren分型、 TNM分期和预后显著相关.E-cd和p27的下降主要见于弥漫型胃癌,其在淋巴结转移灶中的表达明显低于原发灶.结论:E-cd、p27和PCNA可反映胃腺癌的生物学特性 ,是有价值的预后指标.
作者:姜汉国;唐慰萍;曹军;吴冬梅 刊期: 2003年第12期
为观察乳腺癌肝转移动脉化疗栓塞(TACE)的疗效,对 38例乳腺癌肝转移患者进行TACE治疗.CR 2例,PR 12例,SD 19例,PD 5例,总有效率36.8%(14/38).1、2、3年生存率分别为59%、32%、21%.TACE治疗乳腺癌肝转移有一定疗效.
作者:张浩;李伟汉;赵玉亭 刊期: 2003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