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肝动脉化疗栓塞及注射无水乙醇双介入疗法治疗中晚期肝癌

刘汝勤;苏新友;李南;谢文治;姜绪光

关键词:肝肿瘤/药物疗法, 灌注, 局部, 化学栓塞, 治疗法, 乙醇/治疗应用, 肝动脉
摘要:1999年11月-2002年12月,我们采用肝动脉化疗栓塞术 (TACE)与在 CT 引导下经皮肝穿瘤内注射无水乙醇(PEI)综合治疗中晚期肝癌87例,结果总结报道如下.
中华肿瘤防治杂志相关文献
  • 非小细胞肺癌同时合并脑转移治疗方案的临床研究

    为探索非小细胞肺癌同时脑转移时的佳治疗方法,将120例非小细胞肺癌同时脑转移患者随机分入先化疗后放疗组(A组)、化放疗同时进行组(B组)和先放疗后化疗组(C组).3组放疗方法和化疗方案相同,在治疗的同时给予20%甘露醇及地塞米松治疗.结果示,A、B、C3个组中位生存期分别是9.5个月、14.5个月和10个月,1、2、3年累计生存率分别是,A组为42.98%、8.36%和0.00%;B组为67.43%、15.17%和3.12%;C组为40.75%、6.03%和0.00%(B与A,χ2=5.11,P=0.024;B与C,χ2=5.62,P=0.019).A、B、C 3组胸部病灶中位控制时间分别是11个月、16个月和10.5个月,1、2、3年胸部病灶累计局控率A组为45.17%、21.86%和0.00%;B组为65.69%、32.74%和7.32%;C组为41.22%、20.46%和0.00%(B与A,χ2=4.14,P=0.04 2;B与C,χ2=4.33,P=0.037).A、B、C 3组脑部病灶中位控制时间分别是12个月、15个月和13个月,1、2、3年脑部病灶累计局控率A组为50.00%、24.78%和0.00%;B组为61.71%、29.54%和6.14%;C组为51.12%、24.17%和0.00%,3组两两比较均差异无显著意义.化放疗同时治疗非小细胞肺癌同时合并脑转移,能显著提高胸部病灶的局部控制时间,从而提高生存率.

    作者:孙新东;范晓丽;梁超前;王明臣;庄福堂;黎功 刊期: 2003年第12期

  • 腹膜后肿瘤的手术并发症及防治

    通过对15例腹膜后肿瘤的手术治疗,认为腹膜后肿瘤病程长、病情进度缓慢,与周围脏器易发生粘连及压迫,手术并发症发生率高.手术中,操作轻柔、观察仔细、及时处理是减少手术并发症的关键.

    作者:孙孝国;田兴松;穆庆岭 刊期: 2003年第12期

  • 双倍环磷酰胺的CHOP方案加大剂量MTX治疗高危NHL

    目的:观察双倍环磷酰胺(CTX)的CHOP加大剂量甲氨蝶呤(HD-MTX) 方案治疗高危非霍奇金淋巴瘤(NHL)的客观疗效和毒副反应.方法:前瞻性临床研究采用双倍CTX的CHOP加HD-MTX方案治疗高危NHL11例,每3周重复1次,至少用2个疗程.结果:11例患者共接受38个疗程的化疗,其中CR 8例,PR 2例,NC 1例,有效率90.9%;毒副反应主要为骨髓抑制、恶心和呕吐、脱发和转氨酶增高,心脏毒性轻微,无肾功能异常,其余毒性均为Ⅰ~Ⅱ级.结论:双倍CTX的CHOP加HD-MTX方案在无MTX血药浓度监测下,治疗高危NHL,疗效高,毒副反应可耐受,值得临床应用和进一步研究.

    作者:刘驯炎;张天惠;陈焰 刊期: 2003年第12期

  • 综合心理干预对癌症患者负性情绪的疗效观察

    目的:根据癌症患者负性情绪的需要建立一套敏感、全面、简便的心理评定方法.方法:1999年2月23日-2001年12月31日收治483例癌症患者,心理障碍分4型:健康型、普通型、急变型、高危型,并根据不同型别给予相应的心理干预,用心理分型及Zung编制的SDS、SAS评价疗效.结果:入院时普通型占63.8%,出院时健康型占70.6%,出院与入院比较SDS、SAS评分均有显著下降, P<0.001.结论:提出国内癌症患者群体性心理评价和治疗的新方法,可供进一步研究使用.

    作者:邓燕明;卫光宇;袁惠慈;陈丽富;黄惠明;庞丹梅;董惠明;张华 刊期: 2003年第12期

  • 三苯氧胺对乳腺上皮增殖活性及血管形成的影响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的三苯氧胺(TAM)对实验性乳腺增生和血管形成的影响.方法:用雌二醇和黄体酮诱导Wistar大鼠乳腺增生动物模型.180只雌性大鼠随机分为6组:A组:空白对照组,B组:模型对照(单用性激素)组,C组:性激素加 5倍TAM组,D组:性激素加10倍TAM组,E组:性激素加15倍TAM组,F组:性激素加20倍TAM组 ,喂养2个月后,检测DNA、AgNORS、Ⅷ因子及 PCNA.结果:1)各个TAM剂量组对细胞核DNA合成均有抑制作用,10倍剂量组已很明显;2)10倍及以上TAM剂量组有明显抑制AgNORS计数的作用;3)10倍及以上TAM剂量组有明显降低MVD的作用;4)20倍TAM剂量组对PCNA表达有抑制作用.结论:TAM有抑制乳腺增生和血管形成的作用 .

    作者:甘长清;吴凯南;苏新良 刊期: 2003年第12期

  • 康莱特注射液改善晚期肿瘤患者食欲和生存质量的临床观察

    2001年1月-2003年3月,我科应用康莱特治疗晚期实体瘤患者32例,疗效满意,总结报道如下.

    作者:张明;谢可;陈淋 刊期: 2003年第12期

  • 1999-2002年云南省肿瘤医院恶性肿瘤住院病例分析

    目的:掌握恶性肿瘤发病特征,为制订肿瘤的防治策略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回顾1999-2002年云南省肿瘤医院的住院资料,以首次入住的患者为研究对象,详细分析这些患者的年龄特征、性别及疾病构成.结果:前10位的恶性肿瘤分别为:肺癌、结直肠癌、乳腺癌、恶性淋巴瘤、鼻咽癌、脑恶性肿瘤、原发性肝癌、子宫颈癌、胃癌、食管癌.男性与女性中恶性肿瘤的顺位有所不同,各种肿瘤的发病年龄段也有不同,如血液病较为集中30岁以下人群,而肺癌则以中老年居多.结论:恶性肿瘤患者数逐年升高,尤其以肺癌和结直肠癌增长趋势明显;患者的年龄有年轻化的趋势;男女患者在疾病构成和年龄分布上均有不同.

    作者:金从国;王熙才;伍治平;陈晓群 刊期: 2003年第12期

  • 原发性肝癌预后的相关因素分析

    将163例原发性肝癌患者的性别、年龄、乙肝表面抗原等14项变量设定为相关因素,以相关因素为自变量,以生存时间为因变量,采取Cox逐步回归分析方法.结果肝外转移、胆红素及γ-谷氨酰转肽酶等3项因素与肝癌患者的生存期明显相关,而其他11项因素尤其是通常认为与肝癌患者的生存期有较为密切的相关的甲胎蛋白、谷丙转氨酶、白蛋白、球蛋白、肝硬化、腹水及乙肝表面抗原等因素在经过逐步回归后,差异无显著意义;腹水、白蛋白及肿瘤形态在单因素回归分析时与肝癌患者的生存时间存在明显相关.

    作者:李凌;饶荣生;牛佳木;陈丽;万会平 刊期: 2003年第12期

  • 转录因子E2F-1在肺癌组织中表达的意义

    目的:探讨转录因子E2F-1在肺癌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及其与肿瘤生物学行为之间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E2F-1在46例肺癌和8例正常肺组织中的表达.结果:在肺癌组织中E2F-1阳性率为58.7%,显著高于正常肺组织的12.5%.E2F-1表达随肿瘤分期升高而增高,不同病理类型肺癌组织的E2F-1表达也有差异,但与淋巴结转移无相关.结论:E2F-1异常高表达在肺癌发生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可作为肿瘤浸润程度的标记物.

    作者:林福地;谢庆祥;张闽峰;孟家榕;郭以河 刊期: 2003年第12期

  • 芬太尼透皮贴剂治疗50例晚期癌痛的疗效观察

    为了观察芬太尼透皮贴剂治疗晚期癌症患者合并中重度疼痛的镇痛疗效及不良反应,将50例晚期癌痛患者进行为期15 d以上治疗观察,选择初始剂量25 μg/h或者根据以前吗啡用量计算,然后根据患者疼痛缓解情况进行剂量调整,使患者达到无痛或基本不痛,记录治疗前后疼痛强度变化和不良反应.用药期间未进行任何抗肿瘤治疗.初步研究结果提示疼痛缓解率88%,其中完全缓解 14例(28%),明显缓解 28例(56%),个体剂量25~175 μg/h,未见严重副作用.

    作者:王亚娟;徐世杰 刊期: 2003年第12期

  • 壶腹部癌的局部切除治疗--附11例报告

    目的:评价局部切除治疗壶腹部癌的效果.方法:1996年5月-2000年12月,16例壶腹部癌的患者进行局部切除术,获随访11例,其中术后组织病理证实为高分化腺癌7例,其中中分化腺癌2例,低分化腺癌2例.11例均行十二指肠切开肿瘤切除术.结果:本组无手术死亡,术后均获随访,随访时间6~53个月.3例分别于术后9、18、27个月死于其他病,1例21个月后复发死亡.其余7例均在随访中,平均生存期23.4个月.术后1年生存8例(72.7%),2年为5例(45.5%),4年为2例(18.2%).结论:局部切除具有手术操作简单、创伤小、恢复快、手术并发症及死亡率低等特点.适应于肿瘤较小、无壶腹周围浸润及淋巴结转移,合并内科疾病而不能耐受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的老年患者.

    作者:孙宝友;张俊峰;穆庆岭;申泮远;潘晓华 刊期: 2003年第12期

  • 子宫奇异型平滑肌瘤一例

    1 病例报告患者,39岁,因月经量增多7年,加重2年于2000年8月9日入院.患者于7年前无明显原因出现月经量增多,近2年增多明显,伴有血块,色暗红,无烂肉样组织排出,下腹坠胀明显,并伴有腰骶部疼痛,全身乏力.月经周期正常,无接触性出血.查体:一般情况好,心肺无异常,腹部查体无异常发现.妇科检查:外阴已产式,阴道通畅,宫颈轻度糜烂,宫体前位、如孕2+ 月大、于宫体右侧可触及一约8 cm×7 cm大小突起、无压痛、活动差,双附件未及异常.辅助检查:血常规WBC 4.4×109 L-1,Hb 89 g/L,B超:子宫体积增大,肌层回声欠均质 ,于宫底部可探及一实性低回声结节,范围约6.8 cm×5.0 cm×6.0 cm,边界清,内回声尚均质,并突向膀胱,余未见异常.诊断:1)子宫肌瘤;2)失血性贫血.经积极术前准备,在持续硬膜外麻醉下行子宫肌瘤挖除术,术中见宫体右侧突起约5 cm×6 cm,单发.手术顺利.术后病理检查疑为子宫平滑肌肉瘤(低分化 ).给予多部位组织切片并经山东省立医院及山东省千佛山医院病理会诊,确诊为子宫奇异型平滑肌瘤.

    作者:彭艳;厉宣英;马爱青 刊期: 2003年第12期

  • 右肺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一例报告

    1 病例报告患者女,57岁.因咳嗽、咳痰及痰中带血15 d,伴胸背部疼痛3 d于1999年10月 25日入院.胸部CT示:右肺上叶后段一软组织肿块影,边界清晰,形态欠规则,有结节状突起及切迹,大小约6.5 cm×5.0 cm×7.0 cm,其内缘有纤维条索影与肺门相连,考虑为右肺上叶癌.各项术前检查无手术禁忌证.于1999年11月1日在全麻下行右肺上叶切除术. 术中见:肿瘤位于右肺上叶后段,约7.0 cm×7.0 cm×5.0 cm大小,质硬,侵及后外侧胸壁.7组、10组、11组淋巴结肿大,约2.0 cm×1.0 cm×1.0 cm大小,质韧,部分融合成团,无胸腔积液.术后病理示:右肺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7组、10组、11组分别查到2、 2、4枚淋巴结,均呈慢性炎症.

    作者:吕长城;卢艳;吕斌 刊期: 2003年第12期

  • 右心黏液瘤的外科治疗

    目的:总结右心黏液瘤的诊断和治疗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1995年10月-2001年10月收治的24例右心黏液瘤病例(其中右心房黏液瘤19例,右心室黏液瘤5例).术前均经心脏彩色超声心动图确诊,均在体外循环下行黏液瘤摘除术,同期行三尖瓣成形术19例,三尖瓣机械瓣置换术1例,房间隔缺损修补术3例.结果 :无围术期及手术死亡,随访20例,时间1个月~6年,心功能(NYHA分级):Ⅰ级11例,Ⅱ级5例,Ⅲ级2例.1例死于非心脏方面的疾病,1例复发再次手术,复发率5%,效果良好.结论:右心黏液瘤一经确诊应尽快手术,手术效果满意,复发率低,心脏彩色超声心动图对诊断及术后随访有重要作用,应重视术后随访.

    作者:章斌;张宝仁;郝家骅;梅举;徐志云;邹良建;孙道华;于伟勇;王志农 刊期: 2003年第12期

  • 卵巢癌新辅助治疗的疗效观察

    目的:探讨新辅助治疗在晚期卵巢治疗中的临床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60例晚期卵巢癌的治疗及预后,其中30例行术前化疗,采用CAP方案或腹腔化疗3个疗程.30例无术前化疗,分别对两组患者进行疗效评价及2、5年的生存率分析.结果:术前化疗组中,症状缓解率为90%,肿块消退率(PR+CR)为70 %,基本切净率为93.33%,残留>2 cm有2例.无术前化疗组中,基本切净率为73.33%,残留>2 cm有8例,相比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2年生存率的比较中,术前化疗组为67.67%,明显高于无术前化疗组40.00%,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而5年生存率则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结论:术前化疗在晚期卵巢癌的治疗中能增加手术的切净率,改善预后,提高疗效.

    作者:柳洲;李子庭;于惠卿 刊期: 2003年第12期

  • 洛屈配合局部放疗治疗恶性肿瘤骨转移疼痛临床疗效观察

    为观察用洛屈配合局部放疗治疗恶性肿瘤骨转移疼痛的临床疗效,对确诊为恶性肿瘤骨转移的31例患者予局部放疗,同时应用洛屈治疗.初步研究结果示,治疗的31 例患者中,完全缓解(CR)8例,部分缓解17例,有效率(CR+PR)为81%,效果比较显著. 毒副反应主要为轻度骨髓抑制和胃肠道反应,患者容易耐受.用洛屈配合局部放疗治疗恶性肿瘤骨转移引起的疼痛有良好疗效.

    作者:闫丽;赵海燕;张传建 刊期: 2003年第12期

  • 芬太尼透皮贴剂治疗中重度癌痛40例临床观察

    用芬太尼透皮贴剂治疗中重度癌痛患者40例,疼痛缓解率为72.5%(29/40),其中,完全缓解5例(12.5%),明显缓解24例(60.0%),中度缓解8例(20.0%),轻度缓解3例(7.5%),未见严重副作用.

    作者:孙建国 刊期: 2003年第12期

  • 中晚期原发性肝癌介入治疗42例

    1997年12月-2002年12月对不能手术的中晚期原发性肝癌42例进行经肝动脉介入治疗.采用Seldinger技术经皮肝动脉灌注化疗药物加栓塞进行治疗,药物以顺铂(DDP)、多柔比星(ADM)或其衍生物吡柔比星 (THP)、羟基喜树碱(HCPT)、5-氟尿嘧啶(5-FU)、丝裂霉素(MMC)为主,选择其中2 ~ 3种加/不加白介素Ⅱ(IL-Ⅱ),栓以碘油,明胶海绵颗粒,平均2~3个月1次.结果接受治疗的42例患者,疗效达CR为1例(2.38%),PR为23例(54.76%),NC为16例(38.10%) ,进展2例(4.76%),总有效率CR+PR为57.14%,症状体征总好转率80.70%,35例血清AFP 增高者,29例(82.86%)下降,2例(5.71%)恢复正常,肝功能不正常者,经治疗后均有好转.不良反应主要有栓塞术后综合征(包括肝区、上腹部胀痛(15/42)、发热(16/42) 、骨髓抑制Ⅰ~Ⅱ度(23/42).

    作者:袁葆琳;张涛;杜慧文 刊期: 2003年第12期

  • 结肠癌nm23-H1和CD44V6及PCNA表达与DNA含量及转移潜能的相关性

    目的:探讨 nm23-H1、CD44V6和PCNA和DNA含量在结肠癌生长、浸润、转移中的作用及其相互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方法检测 152例结肠癌nm23-H1、CD44V6和PCNA.同时采用流式细胞光度术测定60例结肠癌D NA含量.结果:152例结肠癌nm23-H1阳性率与淋巴结转移,P<0. 05、癌组织分化关系密切,P<0.01;CD44V6表达与Dukes分期(P<0.05) 、肿瘤浸润深度(P<0.05)、癌组织分化(P<0.05)及淋巴结转移(P<0.01)密切相关;PCNA表达与Dukes分期及肿瘤浸润深度有关(P<0.05);nm23-H1和CD44 V6表达,两者呈负相关(P<0.01),CD44V6阳性nm23-H1阴性表达的患者淋巴结转移率高于CD44V6阴性nm23-H1阳性表达者(P<0.05).伴淋巴结转移的结肠癌CD44V6和PCNA共同阳性表达率和异倍体癌的发生率高于无转移组(P <0.05).异倍体癌CD44V6和PCNA过度表达,而nm23-H1低表达(P<0.05) .结论:nm23-H1、CD44V6和PCNA及DNA含量在结肠癌中的表达与其发生发展、侵袭转移密切相关,尤其CD44V6和nm23-H1表达在结肠癌转移中起协调作用,可成为临床估计肿瘤转移潜能的重要参考指标.

    作者:仲伟霞;蔡淑萍;孙菊杰;高彦;孙兰萍;孙翔宇;国前;王勇 刊期: 2003年第12期

  • 子宫内膜癌腹腔液细胞学阳性的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子宫内膜癌腹腔液细胞学检查在评估预后中的意义. 方法:对179例接受手术治疗的临床Ⅰ、Ⅱ期子宫内膜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入组病例均行术中腹腔液细胞学检查.结果:179例患者中23例(12.8%)腹腔液细胞学检查阳性.阳性患者与阴性患者比较,3年无瘤存活率,差异具有显著意义,69.1% vs 95.1%,P<0.05.单因素分析腹腔液阳性、宫外转移、肌层浸润和病理分级是子宫内膜癌不良的预后影响因素,P<0.01;多因素分析仅宫外转移和病理分级为独立的预后影响因素,P<0.01.与腹腔液阳性相关的各因素分析中,肌层浸润和宫外转移具有显著意义,P<0.01.结论:腹腔液阳性与肿瘤的腹腔内复发、转移密切相关,腹腔液阳性不是子宫内膜癌独立的预后因素.

    作者:李斌;章文华;吴令英;李淑敏 刊期: 2003年第12期

中华肿瘤防治杂志

中华肿瘤防治杂志

主管:齐鲁肿瘤杂志;肿瘤防治杂志;当代肿瘤学杂志

主办: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