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斌;章文华;吴令英;李淑敏
通过对15例腹膜后肿瘤的手术治疗,认为腹膜后肿瘤病程长、病情进度缓慢,与周围脏器易发生粘连及压迫,手术并发症发生率高.手术中,操作轻柔、观察仔细、及时处理是减少手术并发症的关键.
作者:孙孝国;田兴松;穆庆岭 刊期: 2003年第12期
为了观察芬太尼透皮贴剂治疗晚期癌症患者合并中重度疼痛的镇痛疗效及不良反应,将50例晚期癌痛患者进行为期15 d以上治疗观察,选择初始剂量25 μg/h或者根据以前吗啡用量计算,然后根据患者疼痛缓解情况进行剂量调整,使患者达到无痛或基本不痛,记录治疗前后疼痛强度变化和不良反应.用药期间未进行任何抗肿瘤治疗.初步研究结果提示疼痛缓解率88%,其中完全缓解 14例(28%),明显缓解 28例(56%),个体剂量25~175 μg/h,未见严重副作用.
作者:王亚娟;徐世杰 刊期: 2003年第12期
将62例患者随机分成两组,治疗组化疗结束后48 h给瑞白150 μg连续3 d,对比组在化疗后白细胞下降至<4.0×109 L-1时给瑞白150 μg.结果示,治疗组的疗效明显高于对照组.瑞白预防给药具有疗效高,经济并且实用.
作者:王正艳;安晓华 刊期: 2003年第12期
目的:探讨胃癌家族聚集现象.方法:用二项分布(p +q)n数学模型拟合,用χ2进行配合适度检验.结果:武威市44个家族中的胃癌分布超过了二项分布的概率范围(χ2=15.81,P<0.005).结论 :高发家族的胃癌发病存在家族聚集性.
作者:罗好曾;米登海;聂蓬;李进学 刊期: 2003年第12期
目的:探讨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血清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 (sICAM-1)的水平及其与疾病进展的关系.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 (ELISA)检测54例NSCLC患者血清sICAM-1水平.结果:NSCLC患者血清s ICAM-1水平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与肺癌的组织学分型无关,P>0.05 ,有转移的患者sICAM-1水平高于无转移者,P<0.05.结论: NSCLC血清sICAM-1增高,sICAM-1参与了NSCLC的发展和转移.
作者:刘维佳;张湘燕 刊期: 2003年第12期
1999年11月-2002年12月,我们采用肝动脉化疗栓塞术 (TACE)与在 CT 引导下经皮肝穿瘤内注射无水乙醇(PEI)综合治疗中晚期肝癌87例,结果总结报道如下.
作者:刘汝勤;苏新友;李南;谢文治;姜绪光 刊期: 2003年第12期
目的:根据癌症患者负性情绪的需要建立一套敏感、全面、简便的心理评定方法.方法:1999年2月23日-2001年12月31日收治483例癌症患者,心理障碍分4型:健康型、普通型、急变型、高危型,并根据不同型别给予相应的心理干预,用心理分型及Zung编制的SDS、SAS评价疗效.结果:入院时普通型占63.8%,出院时健康型占70.6%,出院与入院比较SDS、SAS评分均有显著下降, P<0.001.结论:提出国内癌症患者群体性心理评价和治疗的新方法,可供进一步研究使用.
作者:邓燕明;卫光宇;袁惠慈;陈丽富;黄惠明;庞丹梅;董惠明;张华 刊期: 2003年第12期
目的:为了探讨肿瘤内注射 90 Y核素治疗疗效,对治疗中吸收剂量、细胞存活率的时空分布和肿瘤控制概率进行研究.方法: 依据肿瘤注射β核素治疗过程中的数学模型,由计算机模拟实验肿瘤中心注入74 MBq 9 0 Y核素0.5 mL时,吸收剂量、细胞存活率的时空分布,以及肿瘤控制概率与肿瘤大小、治疗时间的关系.结果:1)吸收剂量随径向距离急速下降;2)细胞存活率随时间先下降达小值后又回升;3)肿瘤控制概率经历4个时期:上升期、治愈期( >0.99)、下降期和复发期.并随肿瘤体积增大,治愈期快速缩短.结论:吸收剂量的分布极度不均,使控制概率高度依赖肿瘤大小;肿瘤控制概率是预测治疗疗效及指导临床核素用量的好指标.
作者:陈英茂;耿建华;田嘉禾;邵明哲;丁勇;陈盛祖 刊期: 2003年第12期
将163例原发性肝癌患者的性别、年龄、乙肝表面抗原等14项变量设定为相关因素,以相关因素为自变量,以生存时间为因变量,采取Cox逐步回归分析方法.结果肝外转移、胆红素及γ-谷氨酰转肽酶等3项因素与肝癌患者的生存期明显相关,而其他11项因素尤其是通常认为与肝癌患者的生存期有较为密切的相关的甲胎蛋白、谷丙转氨酶、白蛋白、球蛋白、肝硬化、腹水及乙肝表面抗原等因素在经过逐步回归后,差异无显著意义;腹水、白蛋白及肿瘤形态在单因素回归分析时与肝癌患者的生存时间存在明显相关.
作者:李凌;饶荣生;牛佳木;陈丽;万会平 刊期: 2003年第12期
目的:探讨胃癌术中一次性大剂量放疗照射范围、剂量和疗效.方法:对42例胃癌患者采用12MeV电子线进行术中放射治疗,剂量15~25Gy,靶区以瘤床及周围淋巴引流区为主.与1995年12月-2000年6月单纯手术的60例进行对照.结果:接受治疗的42例患者中无近远期并发症.Ⅲ期胃癌单纯手术组3年生存率为48.6%,手术加术中放疗组为72.4%,P<0.05.Ⅳ期胃癌患者单纯手术组3年生存率为24%,手术加术中放疗组为20%.结论:胃癌术中放射治疗不增加术后并发症, 能提高Ⅲ期胃癌3生存率.术中放疗是治疗胃癌较安全的综合治疗手段之一.
作者:王文玲;文小平;赵代炜;王黔;张凤莉 刊期: 2003年第12期
目的:探讨对蒽环类药物耐药乳腺癌的有效化疗方案.方法:对23例蒽环类药物治疗过的转移性乳腺癌给予国产去甲长春花碱(盖诺,NVB)加顺铂(DDP)化疗 .结果:23例患者总有效率56.5%,其中单发转移病灶有效率66.7%,多发转移灶有效率50.0%.肺转移灶有效率66.7%,胸壁转移灶有效率50.0%,对侧乳腺转移灶有效率33.3%,淋巴结、胸膜、骨、肝转移灶有效率分别是56.5%、40.0%、11.0%、0,心包100%.剂量限制性毒性是骨髓抑制.结论:NVB联合DDP可作为蒽环类药物耐药乳腺癌有效的二线治疗方案.
作者:夏月琴;何续逊 刊期: 2003年第12期
1 病例报告患者,39岁,因月经量增多7年,加重2年于2000年8月9日入院.患者于7年前无明显原因出现月经量增多,近2年增多明显,伴有血块,色暗红,无烂肉样组织排出,下腹坠胀明显,并伴有腰骶部疼痛,全身乏力.月经周期正常,无接触性出血.查体:一般情况好,心肺无异常,腹部查体无异常发现.妇科检查:外阴已产式,阴道通畅,宫颈轻度糜烂,宫体前位、如孕2+ 月大、于宫体右侧可触及一约8 cm×7 cm大小突起、无压痛、活动差,双附件未及异常.辅助检查:血常规WBC 4.4×109 L-1,Hb 89 g/L,B超:子宫体积增大,肌层回声欠均质 ,于宫底部可探及一实性低回声结节,范围约6.8 cm×5.0 cm×6.0 cm,边界清,内回声尚均质,并突向膀胱,余未见异常.诊断:1)子宫肌瘤;2)失血性贫血.经积极术前准备,在持续硬膜外麻醉下行子宫肌瘤挖除术,术中见宫体右侧突起约5 cm×6 cm,单发.手术顺利.术后病理检查疑为子宫平滑肌肉瘤(低分化 ).给予多部位组织切片并经山东省立医院及山东省千佛山医院病理会诊,确诊为子宫奇异型平滑肌瘤.
作者:彭艳;厉宣英;马爱青 刊期: 2003年第12期
我院于1999年6月-2002年6月收治的9例恶性心包积液患者的治疗情况,总结分析如下.
作者:朱颖贵;张立芹 刊期: 2003年第12期
1999年7月-2002年4月采用EPH方案(观察组)和EPF方案(对照组 )随机治疗中晚期胃癌各30例,近期有效率分别为56.7%(17/30)和50.0%(15/30),EPH方案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高继英;扬会媛;朱述风 刊期: 2003年第12期
为观察用洛屈配合局部放疗治疗恶性肿瘤骨转移疼痛的临床疗效,对确诊为恶性肿瘤骨转移的31例患者予局部放疗,同时应用洛屈治疗.初步研究结果示,治疗的31 例患者中,完全缓解(CR)8例,部分缓解17例,有效率(CR+PR)为81%,效果比较显著. 毒副反应主要为轻度骨髓抑制和胃肠道反应,患者容易耐受.用洛屈配合局部放疗治疗恶性肿瘤骨转移引起的疼痛有良好疗效.
作者:闫丽;赵海燕;张传建 刊期: 2003年第12期
1 病例报告患者女,57岁.因咳嗽、咳痰及痰中带血15 d,伴胸背部疼痛3 d于1999年10月 25日入院.胸部CT示:右肺上叶后段一软组织肿块影,边界清晰,形态欠规则,有结节状突起及切迹,大小约6.5 cm×5.0 cm×7.0 cm,其内缘有纤维条索影与肺门相连,考虑为右肺上叶癌.各项术前检查无手术禁忌证.于1999年11月1日在全麻下行右肺上叶切除术. 术中见:肿瘤位于右肺上叶后段,约7.0 cm×7.0 cm×5.0 cm大小,质硬,侵及后外侧胸壁.7组、10组、11组淋巴结肿大,约2.0 cm×1.0 cm×1.0 cm大小,质韧,部分融合成团,无胸腔积液.术后病理示:右肺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7组、10组、11组分别查到2、 2、4枚淋巴结,均呈慢性炎症.
作者:吕长城;卢艳;吕斌 刊期: 2003年第12期
为观察128例Ⅱ期以上食管癌放疗合并热疗的近期和远期临床疗效,将 128例Ⅱ期以上食管癌随机分为两组.外照射放疗合并热疗为热放疗组(R+H组),单纯外照射为放疗组(RT组).放疗采用常规放疗,热疗每周采用2次,共4~6次,全部病例均随访 5年以上.结果为:1)近期疗效:R+H组有效率分别为 CR 54.7%(35/64)、PR 29.7%( 19/64); RT组有效率分别为CR 32.8%(21/64)、PR 18.7%(12/64),两者比较前者明显升高,P<0.05.2)R+H组1、3、5年生存率分别为 78.1%(50/ 64)、42.2 %(27/64)和31.2%(20/64),RT组1、3、5年生存率分别为 59.4%(38/64)、25% (16/64)和15.6%(10/64),两组比较热放组明显升高,P<0.05.初步研究结果提示,食管癌放疗同时联合热疗有放射疗效增强作用.
作者:邓怀慈;赵东利;张龙;张晓智 刊期: 2003年第12期
目的:评价局部切除治疗壶腹部癌的效果.方法:1996年5月-2000年12月,16例壶腹部癌的患者进行局部切除术,获随访11例,其中术后组织病理证实为高分化腺癌7例,其中中分化腺癌2例,低分化腺癌2例.11例均行十二指肠切开肿瘤切除术.结果:本组无手术死亡,术后均获随访,随访时间6~53个月.3例分别于术后9、18、27个月死于其他病,1例21个月后复发死亡.其余7例均在随访中,平均生存期23.4个月.术后1年生存8例(72.7%),2年为5例(45.5%),4年为2例(18.2%).结论:局部切除具有手术操作简单、创伤小、恢复快、手术并发症及死亡率低等特点.适应于肿瘤较小、无壶腹周围浸润及淋巴结转移,合并内科疾病而不能耐受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的老年患者.
作者:孙宝友;张俊峰;穆庆岭;申泮远;潘晓华 刊期: 2003年第12期
用芬太尼透皮贴剂治疗中重度癌痛患者40例,疼痛缓解率为72.5%(29/40),其中,完全缓解5例(12.5%),明显缓解24例(60.0%),中度缓解8例(20.0%),轻度缓解3例(7.5%),未见严重副作用.
作者:孙建国 刊期: 2003年第12期
为研究国产奥沙利铂(L-OHP)与氟尿嘧啶(5-FU)+四氢叶酸(LV )联合治疗晚期胃肠道肿瘤的近期疗效与毒副作用,采用L-OHP 125 mg/m2,静脉滴入,持续2 h,d1;LV 200 mg/m2,静脉滴入 ,持续2 h,d1~d5;5-FU 500 mg/m2,静脉滴入,持续4~6 h,d1~d5. 21 d为1个周期,2个周期后评定疗效,有效病例4周后确认疗效.结果CR 4例,PR 11例, 总有效率37.5%,不良反应主要为恶心、呕吐、贫血和感觉神经毒性,对白细胞和血小板影响较小.初步研究结果提示,OLF方案治疗晚期胃肠道肿瘤近期疗效较好,毒副反应能耐受, 对晚期胃肠道肿瘤可作为首选方案.
作者:蒋晖;范玉华 刊期: 2003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