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月琴;何续逊
1999年11月-2002年12月,我们采用肝动脉化疗栓塞术 (TACE)与在 CT 引导下经皮肝穿瘤内注射无水乙醇(PEI)综合治疗中晚期肝癌87例,结果总结报道如下.
作者:刘汝勤;苏新友;李南;谢文治;姜绪光 刊期: 2003年第12期
目的:观察去甲长春花碱(NVB)、顺铂(DDP)联合化疗方案治疗中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疗效和毒性反应.方法:33例中晚期NSCLC进行NVB+DDP化疗,NVB 25 mg/m2,d1、d8;DDP 80 mg/m2,d2~d3.21 d为1个周期,至少完成2个周期. 结果:33例总有效率为45.45%(15/33),初治组47.37%(9/19),复治组42.86%( 6/14);Ⅲ期有效率为63.64%(7/11),Ⅳ期36.36%(8/22),各组两者之间无统计学意义,P>0.05.主要毒性反应为骨髓抑制和胃肠道反应,分别为93.94%(31/33)和90.91%(30/33),无治疗相关死亡病例.结论:NVB+DDP联合化疗治疗中晚期肺癌有较好的疗效,毒副反应轻,患者可耐受.
作者:尹清云 刊期: 2003年第12期
目的:探讨重组人白细胞介素-6(rhIL-6)对BTT739荷瘤小鼠的抗肿瘤作用机制.方法: BTT739肿瘤细胞接种T739小鼠,随机分组:1)对照组:腹腔注射生理盐水0.2 mL, 每日1次;2)rhIL-6组:每日腹腔注射1次rhIL-6,剂量为4×106 IU/kg小鼠体重;应用电镜、流式细胞分析技术检测细胞凋亡;用流式细胞仪检测肿瘤细胞膜Fas与FasL受体及Bcl-2 蛋白的表达.结果:rhIL-6组小鼠肿瘤组织电镜下可见特征性凋亡细胞的出现,流式细胞仪检测出在G1期前出现凋亡峰较对照组明显增加,P<0.05;Fas 与 FasL的表达较对照组明显增加,rhIL-6组升至12.57%和20.1%,而对照组仅为4.66%和1 4.1%,经检验P<0.05;Bcl-2蛋白的表达较对照组无明显变化,经检验P>0.0 5.结论:rhIL-6可以诱导小鼠膀胱癌细胞凋亡,死亡受体Fas 及FasL的表达增加,可能是rhIL-6诱导肿瘤细胞凋亡的重要信息传导途径.
作者:李传刚;舒晓宏;李墨林;刘用楫;武文森 刊期: 2003年第12期
恶性黑色素瘤(以下简称恶黑)是一种产生黑色素、恶性程度高、预后极差的肿瘤,多见于中老年人.大多数病例病变位于皮肤,如足底、外阴、肛周等,部分为交界痣恶变而来.原发于宫颈之恶黑极为罕见,我们收治1例,报道如下.
作者:张文清;王忠良 刊期: 2003年第12期
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治疗效果差,是研究的热点之一.对第12届欧洲肿瘤大会(ECCO)关于肺癌内科治疗的进展做一综述.
作者:郭其森;贾慧 刊期: 2003年第12期
2001年1月-2003年3月,我科应用康莱特治疗晚期实体瘤患者32例,疗效满意,总结报道如下.
作者:张明;谢可;陈淋 刊期: 2003年第12期
目的:探讨转录因子E2F-1在肺癌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及其与肿瘤生物学行为之间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E2F-1在46例肺癌和8例正常肺组织中的表达.结果:在肺癌组织中E2F-1阳性率为58.7%,显著高于正常肺组织的12.5%.E2F-1表达随肿瘤分期升高而增高,不同病理类型肺癌组织的E2F-1表达也有差异,但与淋巴结转移无相关.结论:E2F-1异常高表达在肺癌发生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可作为肿瘤浸润程度的标记物.
作者:林福地;谢庆祥;张闽峰;孟家榕;郭以河 刊期: 2003年第12期
目的:为了探讨肿瘤内注射 90 Y核素治疗疗效,对治疗中吸收剂量、细胞存活率的时空分布和肿瘤控制概率进行研究.方法: 依据肿瘤注射β核素治疗过程中的数学模型,由计算机模拟实验肿瘤中心注入74 MBq 9 0 Y核素0.5 mL时,吸收剂量、细胞存活率的时空分布,以及肿瘤控制概率与肿瘤大小、治疗时间的关系.结果:1)吸收剂量随径向距离急速下降;2)细胞存活率随时间先下降达小值后又回升;3)肿瘤控制概率经历4个时期:上升期、治愈期( >0.99)、下降期和复发期.并随肿瘤体积增大,治愈期快速缩短.结论:吸收剂量的分布极度不均,使控制概率高度依赖肿瘤大小;肿瘤控制概率是预测治疗疗效及指导临床核素用量的好指标.
作者:陈英茂;耿建华;田嘉禾;邵明哲;丁勇;陈盛祖 刊期: 2003年第12期
目的:探讨高温治癌与基质金属蛋白酶系统之间的关系,以期阐明高温抑制肿瘤细胞侵袭及转移的机制.方法:对人舌鳞状细胞癌细胞株Tca-811 3进行体外43℃加温,通过免疫组化和流式细胞术进行观察和分析,以研究加温后该舌癌细胞MMP-2、MMP-9及TIMP-2表达量的改变.结果:加温与未加温细胞MMP- 2、MMP-9和TIMP-2均有表达,但加温后的细胞MMP-9和MMP-2蛋白表达量减少,TIMP-2 蛋白表达量增加.结论:高温可通过调节基质金属蛋白酶(MMP-2、MMP-9 )及其抑制物(TIMP-2)的表达量来抑制肿瘤细胞的侵袭和转移能力,从而达到治疗的目的.
作者:刘流;温玉明;李龙江;王昌美 刊期: 2003年第12期
通过对15例腹膜后肿瘤的手术治疗,认为腹膜后肿瘤病程长、病情进度缓慢,与周围脏器易发生粘连及压迫,手术并发症发生率高.手术中,操作轻柔、观察仔细、及时处理是减少手术并发症的关键.
作者:孙孝国;田兴松;穆庆岭 刊期: 2003年第12期
目的:观察去甲长春花碱(NVB)联合顺铂(DDP)治疗晚期食管癌的疗效和毒副反应.方法:随机将52例晚期食管癌患者分为两组.NVB组:NVB 25 mg/m2,静脉推注,d1、d5;DDP 30 mg/m2,静脉滴入,d2~d4.对照组:醛氢叶酸(CF)0.1,静脉滴入,d1~d5;5-FU 0.5 mg/m2,静脉滴入,d1~d5; DDP 30 mg/m2,静脉滴入,d2~d4.2个方案均每4周重复,每例化疗2个周期.结果:NVB组总有效率53.3%,对照组42.3%,P>0.05;主要毒副反应为骨髓抑制,NVB组白细胞减少发生率为88.5%,对照组为65.4%,P>0.05,NVB组成本疗效比大于对照组.结论:NP方案适合用于复治患者.
作者:吴云;严晓春 刊期: 2003年第12期
为探讨提高肺癌脑转移疗效的方法及影响预后的因素,1995年5月-2000年5月收治的64例肺癌脑转移患者行手术加放疗、放疗加化疗和单纯放疗.放疗采用 60 Coγ线或6 MV-X线全脑照射,多发灶全脑照射40~50 Gy/4~5周,2 Gy/次,5次/周;单发灶全脑照射40 Gy后局部野增加10~20 Gy.化疗采用威猛(Vm-26) 100 mg, 静脉滴入d1~d3;顺铂(DDP) 50 m g,d1~d3;CCNU 120 mg,口服,d1或CAP(环磷酰胺、多柔比星、顺铂)+CCNU方案 ,3~4周重复.手术加放疗的中位生存期和1年生存率分别为13个月和71.4%,明显放疗加化疗的8个月和40%,而放疗加化疗又明显高于单纯放疗的5个月和15.6%,三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P<0.01.手术加放疗和放疗加化疗的综合治疗对肺癌脑转移有较好的疗效.
作者:折虹;丁喆;海平;夏新舍;詹文华 刊期: 2003年第12期
1999年7月-2002年4月采用EPH方案(观察组)和EPF方案(对照组 )随机治疗中晚期胃癌各30例,近期有效率分别为56.7%(17/30)和50.0%(15/30),EPH方案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高继英;扬会媛;朱述风 刊期: 2003年第12期
1 病例报告患者女,49岁,右侧腰腹部疼痛伴发热半月.于2002年12月20日突然发生右上腹部疼痛,较剧烈,发现其已时有意识不清,恶心、呕吐,呕吐物为胃内容物及胆汁样液,后仍右上腹痛,伴下午或夜间发热,高达40℃.在当地卫生院给输液抗感染治疗,病情无明显减轻,于2003年1月5日前来就诊.患者患病以来,饮食入眠差,大便通畅,小便量正常, 色淡黄.
作者:刘雁飞;李云;孙树群 刊期: 2003年第12期
目的:探讨影响Ⅲ、Ⅳ期子宫内膜癌的预后因素.方法:Ⅲ、Ⅳ期子宫内膜癌78例,按治疗方式分4组:单纯放疗组8例,单纯手术组7例,手术联合化疗及放疗组46例,放疗加化疗组14例,另3例为化疗加激素治疗.结果:78例总的3和5年生存率分别为61.5%(48/78)和29.0%(18/62);子宫内膜腺癌为65.2%(4 5/69)和34.0%(18/53),子宫内膜腺鳞癌为3/8和0,两者3年生存率,P>0.25,腺磷癌无1例生存5年.3年生存率:Ⅲ期75.0%(42/56),Ⅳ期27.3%(6/22),P<0.001.5年生存率:Ⅲ期40.5%( 17/42),Ⅳ期5.0%(1/20),P<0.01,差异均有极显著意义.腺癌组织学分级Ⅰ、Ⅱ、Ⅲ级5年生存率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治疗方式中以手术联合化疗及放疗组疗效佳 ,与单纯放疗及化疗加放疗组间差异无显著意义,3、5年生存率,P>0.05.结论:影响晚期子宫内膜癌预后因素主要为FIGO期别、组织学类型、组织学分级及治疗方式的选择.
作者:李庆菊;马志芳;李庆水;马悦冰;盛修贵 刊期: 2003年第12期
乳腺癌发生于男性少见,只占男性癌症的0.2%,其发生率只有女性乳腺癌的1%.患者发病年龄较大,在临床上易被忽视,其预后较差.本科于1987年4月-1996年12月共收治20例男性乳腺癌,分析其治疗方法及疗效.
作者:钟睿;何志坚;邬蒙;吴新生;陈志萍 刊期: 2003年第12期
1 病例报告患者女,57岁.因咳嗽、咳痰及痰中带血15 d,伴胸背部疼痛3 d于1999年10月 25日入院.胸部CT示:右肺上叶后段一软组织肿块影,边界清晰,形态欠规则,有结节状突起及切迹,大小约6.5 cm×5.0 cm×7.0 cm,其内缘有纤维条索影与肺门相连,考虑为右肺上叶癌.各项术前检查无手术禁忌证.于1999年11月1日在全麻下行右肺上叶切除术. 术中见:肿瘤位于右肺上叶后段,约7.0 cm×7.0 cm×5.0 cm大小,质硬,侵及后外侧胸壁.7组、10组、11组淋巴结肿大,约2.0 cm×1.0 cm×1.0 cm大小,质韧,部分融合成团,无胸腔积液.术后病理示:右肺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7组、10组、11组分别查到2、 2、4枚淋巴结,均呈慢性炎症.
作者:吕长城;卢艳;吕斌 刊期: 2003年第12期
目的:探讨CD44V6、VEGF及nm23-H1在卵巢癌等的表达情况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65例手术切除卵巢癌标本、卵巢良性肿瘤30例和正常卵巢组织29例,常规10%甲醛固定,石蜡包埋,连续切片,以针对CD44V6、VEGF和nm23-H1单克隆抗体,SABC免疫组化染色,观察了其在卵巢癌、良性卵巢肿瘤及正常卵巢组织的表达并分析相关的临床病理因素.结果:1)CD44V6和VEGF两细胞因子在卵巢癌、临床Ⅱ~Ⅳ期、生存期<5年的患者癌组织内,其阳性率分别高于良性瘤和正常卵巢组、临床Ⅰ期、生存期>5年者,P<0.05;CD44V6在转移癌的阳性率亦显著高于原发灶,但VEGF阳性率在原发灶和转移瘤间差别不明显.2)nm23-H1阳性率在临床Ⅱ~Ⅳ期、癌转移灶、癌患者生存期<5年的癌组织内,分别显著低于临床Ⅰ期、原发癌和生存期>5年者,P<0.05;nm23-H1阳性率在卵巢癌中亦显著高于良性瘤、正常卵巢组.3)未看出3种因子表达在卵巢癌患者不同年龄组、不同组织类型、病理分级及残留灶大小间其阳性率有明显差异.结论:1)CD44V6和VEGF表达在分化差的肿瘤组织中较高,且患者预后差.2)nm23-H1在肿瘤早期、原发癌表达明显高于晚期转移癌,但其在恶性瘤比良性瘤、正常卵巢组织中阳性率高的结果,可能是机体遏制肿瘤、努力代偿的现象.
作者:付虹霞;王一理;毕华银 刊期: 2003年第12期
我院于1999年6月-2002年6月收治的9例恶性心包积液患者的治疗情况,总结分析如下.
作者:朱颖贵;张立芹 刊期: 2003年第12期
为了观察芬太尼透皮贴剂治疗晚期癌症患者合并中重度疼痛的镇痛疗效及不良反应,将50例晚期癌痛患者进行为期15 d以上治疗观察,选择初始剂量25 μg/h或者根据以前吗啡用量计算,然后根据患者疼痛缓解情况进行剂量调整,使患者达到无痛或基本不痛,记录治疗前后疼痛强度变化和不良反应.用药期间未进行任何抗肿瘤治疗.初步研究结果提示疼痛缓解率88%,其中完全缓解 14例(28%),明显缓解 28例(56%),个体剂量25~175 μg/h,未见严重副作用.
作者:王亚娟;徐世杰 刊期: 2003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