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飞海;吴颖猛;姜海明;梁毅;郑俊猛
目的:探讨β-连环素(β-catenin,β-cat)和上皮钙黏附素(E-cadherin,E-cd)在大肠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25例正常人大肠黏膜、42例大肠腺瘤、19例腺瘤癌变及58例大肠癌组织的β-cat、E-cd的表达情况.结果:正常大肠黏膜β-cat、E-cd呈胞膜阳性表达.大肠腺瘤、腺瘤癌变和大肠癌组织β-cat表达特征发生改变,胞膜表达缺失,呈胞浆和/或胞核异位表达,腺瘤癌变β-cat异位表达率为89.5%,显著高于大肠腺瘤(42.9%,P<0.01)和大肠癌(65.5%,P<0.05);β-cat异位表达与大肠癌的组织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Dukes分期等因素有关.大肠癌β-cat、E-cd胞膜表达缺失率分别为77.6%、70.7%,显著高于大肠腺瘤(33.3%、28.6%)和腺瘤癌变(42.1%、36.8%)(P<0.01),且与大肠癌淋巴结转移和Dukes分期有关.结论:β-cat异位表达可能参与了大肠癌发生、发展过程;β-cat、E-cd胞膜表达缺失可能与大肠癌的侵袭和转移有关.
作者:向德兵;吴晓华;李增鹏;刘友生 刊期: 2002年第01期
作者: 刊期: 2002年第01期
目的:优化PML-RAR α融合基因检测方法,观察变异易位及其临床意义.方法:RT-PCR查骨髓及部分外周血PML-RAR α融合基因,变异易位产物作测序分析.结果:发病期的8例APL患者(初发4例、复发4例)PML-RAR α融合基因均阳性;缓解期APL患者的20人次检查中6人次阳性,而其骨髓涂片早幼粒细胞比率均小于5%;发现一种新的S型变异易位,并见L、S型同时存在于同一个体.外周血中的阳性率低于骨髓中.结论:证实S型206bp的变异产物是一种新的变异易位产物;同一个体L、S型可同时存在;提取骨髓单个核细胞用于RT-PCR查PML-RAR α融合基因效果佳.
作者:董学君;管允理;钟永根;叶飞;詹乾钢;胡若愚;葛国兴;邵剑峰;傅佳萍 刊期: 2002年第01期
端粒酶激活与肿瘤发生关系密切.综述了端粒酶与食管癌的发生、诊断、治疗及预后判断等方面的研究现状,分析了目前存在的问题以及未来的临床应用前景.
作者:钱晓彬;曹友清;陈淼 刊期: 2002年第01期
作者: 刊期: 2002年第01期
随着生活方式、生育模式的改变,乳腺病发病率呈明显的上升趋势,严重威胁妇女生命健康.因此,对乳腺病的诊治和乳腺癌的早期诊断就更具有重要性和现实性.乳腺疾病主要包括乳腺增生性疾病、乳房良性肿瘤、乳房恶性肿瘤,乳房的炎症性疾病等几大类.其中以乳腺增生、乳腺纤维瘤和乳腺的发病率高.据资料报道,我国女性乳腺增生的发病率为20%~30%,其中有2%~3%的病例会发生恶变.为了积极贯彻预防为主的方针,我院自2000年5月组织乳腺、红外线、细胞学、B超等专家对山东省部分企事业单位女性职工进行普查.
作者:方晋平;盛修贵 刊期: 2002年第01期
目的:探讨颅内肿瘤组织类型与临床表现、预后之间的关系,为颅内肿瘤的防治提供一定的依据.方法:回顾分析306例颅内肿瘤的临床资料.结果:颅内肿瘤男女发病率相近.常见类型为胶质瘤和脑膜瘤.临床表现较复杂.术前诊断主要依靠CT、MRI等.免疫组化标记有助于病理诊断.结论:胶质瘤和脑膜瘤术后有复发倾向,复发次数越多,预后越差.免疫组化标记能更加明确肿瘤的组织类型、分化程度及预后.
作者:王辉;胡维维 刊期: 2002年第01期
目的:预测羟基喜树碱(OPT)的抗癌谱,指导临床用药.方法:收集我院2000年6月~2000年11月96例手术切除的肿瘤标本,行肿瘤细胞原代培养,用MTT法对OPT进行体外药敏试验.抑制率≥50%为敏感,推荐临床使用;<30%为耐药.结果:OPT平均敏感率为25.5%,耐药率为42.6%.各类肿瘤敏感率为乳腺癌(50.0%)>贲门腺癌(41.7%)>胃癌、宫颈癌(33.3%)>食管癌(30.4%)>结肠癌、膀胱癌(25.0%)>卵巢癌、肺癌(16.7%)>肾癌、甲状腺癌(0);耐药率依次为甲状腺癌(1∞.0%)>膀胱癌(75.0%)>食管癌(52.0%)>肺癌、宫颈癌、肾癌(50.0%)>胃癌、卵巢癌(33.3%)>乳腺癌、贲门腺癌、结肠癌(25.0%).结论:OPT的抗癌谱为乳腺癌、贲门腺癌、结肠癌、胃癌、卵巢癌、肺癌、宫颈癌.肾癌、甲状腺癌不推荐使用.
作者:任中海;仝运科;张成辉;程明芝;韩东景 刊期: 2002年第01期
目的:分析乳腺癌肺转移综合治疗的疗效及影响生存的预后因素.方法:65例乳腺癌肺转移患者采用化疗、放疗、内分泌和综合治疗,分单一方法治疗组和综合治疗组,疗效评价按WHO标准,生存率按寿命表法计算.结果:单一方法治疗组总有效率为46.9%,综合治疗组总有效率为72.7%,经统计学处理,P<0.05;两组患者的中位生存期相近;内分泌治疗未能提高总有效率.结论:乳腺癌肺转移综合治疗近期疗效明显优于单一方法治疗,但不能延长患者生存期.
作者:方伟达;赵斌;余其昌 刊期: 2002年第01期
目的:为探讨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对绒癌细胞侵袭性的影响.方法:采用半定量逆转录多聚酶链反应(RT-PCR)检测方法,观察了不同浓度hCG不同处理时间对JEG-3绒癌细胞系表达PAI-1的影响.结果:分别用0、50、5 000、25 000 mIU/mL hCG处理48 h后,JEG-3细胞中PAI-1 mRNA的含量逐渐降低,并随hCG作用浓度增高而显著.此外还发现,在25 000 mIU/mL hCG的作用下,JEG-3细胞中PAI-1的表达随处理时间的延长逐渐减低.结论:推测hCG可能通过抑制细胞中PAI-1的表达而影响绒癌细胞的侵袭行为.
作者:庞战军;邢福祺 刊期: 2002年第01期
目的:观察益气养阴方诱导急性白血病模型小鼠细胞凋亡的作用,探讨益气养阴方治疗急性白血病的作用机制.方法:以L7212白血病小鼠为研究对象,用益气养阴方浓缩液给小鼠灌胃8 d后处死,利用光学显微镜、DNA琼脂糖凝胶电泳等手段观察益气养阴方对急性白血病的作用.结果:形态学观察可见细胞凋亡特征,DNA琼脂糖凝胶电泳图谱显示细胞凋亡现象.结论:本研究提示诱导白血病细胞凋亡是益气养阴方治疗急性白血病的重要机制之一.
作者:孙静;李震;王莉;臧运华;张丹;李军山;李兰;刘黎青;高苏缇;简隆磊 刊期: 2002年第01期
目的:观察贞芪扶正胶囊在化学致癌剂二乙基亚硝胺(diethylnitrosamine,DENA)诱发大鼠肝癌过程中,对肝癌发生、发展的影响.方法:实验分为4组,除单纯致癌组(D组)外,其余各组大鼠均在给予致癌剂前(A组)、同时(B组)或后(C组)加给贞芪扶正胶囊.在给予致癌剂20周后取肝脏作肉眼、光镜和电镜检查.结果:单纯致癌组大鼠均形成肝癌.服用贞芪扶正胶囊的各组情况则有较大差异,A组大鼠显示致癌剂对肝脏毒性损伤明显低于其他各组,并且当其他各组动物均已形成肝癌甚至已有转移时,此组中仅有少数大鼠形成肿瘤,多数大鼠则仅出现DENA毒性刺激而形成的细胞增生结节.结论:贞芪扶正胶囊有预防或延缓肝癌发生的作用.
作者:官阳;周泽斌;阮幼冰;武忠弼 刊期: 2002年第01期
目的:探讨蕨类植物半边旗提取物6F杀伤HL-60细胞的作用机制.方法:应用倒置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DNA琼脂糖凝胶电泳、流式细胞光度术、DNA片段形成率等方法检测细胞凋亡.结果:58~231 nmoL/L 6F作用HL-60细胞12~24h后,呈现典型的凋亡细胞的形态学改变,琼脂糖凝胶电泳可见DNA梯状条带,流式细胞光度术结果显示有亚倍体(Sub-G1)峰,DNA片段率结果显示6F诱导HL-60细胞凋亡呈时间和剂量效应关系,6F达到29 umol/L时只需作用3 h即可直接使细胞坏死.结论:6F可诱导HL-60细胞凋亡,药物在一定的浓度范围内是其杀伤HL-60细胞的机制之一.
作者:何承伟;梁念慈;莫丽儿;李金华;张晓 刊期: 2002年第01期
20世纪50~60年代以来,胰腺癌发病率在发达国家及部分发展中国家有较大幅度的增长.目前在有些国家已成为十大恶性肿瘤之一,预后极差.从地理分布、种族、性别、年龄、婚姻状况、社会经济状况、职业、移民、宗教、血型、时间发展趋势、分子流行病学等方面,就胰腺癌的发病率研究进展情况作一综述.
作者:余志良;李兆申 刊期: 2002年第01期
目的:探讨胃癌患者外周静脉血可溶性肿瘤坏死因子受体-1(sTNFR-1)水平及临床意义.方法:应用ELISA方法对49例胃腺癌患者于术前1 d、术后14 d分别采集外周静脉血检测sTNFR-1水平,并以正常献血者为对照组.所有病例随访2年以上.结果:①胃癌外周静脉血术前、术后sTNFR-1均高于正常对照组.②术前外周静脉血sTNFR-1水平与肿瘤浸润深度、有无淋巴结转移无关;与肿瘤分化程度、有否远处转移、UICC分期、是否行根治手术有关,低~未分化、有远处转移、UICC分期IV期及姑息性手术组sTNFR-1水平明显高于高~中分化、无远处转移、UICC分期Ⅰ~Ⅲ期及根治性手术组.③术后2周血sTNFR-1水平在术后1年内肿瘤复发或死亡组较术后1年内无肿瘤复发组明显增高;术后2周sTNFR-1水平未降至正常40例,术后1年内复发或死亡28例(70%),明显高于术后降至正常组(2/9 22.2%).结论:胃癌患者存在高水平的sTNFR-1,肿瘤分化程度差、已有远处转移患者增高更加明显,术后仍维持高水平的sTNFR-1提示早期复发或死亡.
作者:董秀志;赵文和;马志敏 刊期: 2002年第01期
目的:探讨DNA异倍体对于伴有胸腔积液及腹水肿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将临床上出现中等量以上胸腔积液或腹水的55例患者,抽取胸腔积液或腹水,分离其中的细胞,制备单细胞悬液,用流式细胞仪分析DNA异倍体,并探讨其与病理诊断及临床诊断的关系.结果:DNA异倍体在肿瘤细胞中出现率显著高于非肿瘤细胞,统计学检验表明两者差异有显著性.结论:流式细胞术分析胸腔积液及腹水细胞的DNA异倍体,对于恶性肿瘤的细胞学诊断有较大的意义,可在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殷缨;张盈华;郝晓柯;张利朝 刊期: 2002年第01期
目的:研究降低食管、贲门癌切除吻合口瘘及狭窄的发生率的方法:方法:对126例病人采用Gambee氏单层吻合,并与同期78例传统双层套入式食管、胃吻合患者比较.结果:Gambee氏单层吻合发生吻合口瘘1例(1/126),发生率0.8%,无吻合口狭窄;对照组吻合口瘘4例(4/78),发生率为5.1%,吻合口狭窄7例(7/78),发生率9%.结论:Gambee氏单层吻合是一种操作简便、安全可靠的降低吻合口并发症发生率的吻合方法.
作者:王敬华;刘增坤;辛绍平 刊期: 2002年第01期
初治的非霍奇金淋巴瘤(NHL)一般对化疗敏感,70%以上患者可获长期生存,但仍有15%~30%患者复发.这些治疗后达不到完全缓解或多次复发的病例,称之为难治疗NHL.1997年2月~1999年12月我们应用IEPP方案(Ifosfamide、 Etopo-side、 Cisplatin、 Prednisone )治疗25例难治性NHL.报告如下.
作者:双跃荣 刊期: 2002年第01期
目的:研究乳腺癌术后骨转移患者的放射性核素153Sm-EDTMP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静脉注射153Sm-EDTMP,给药量0.5~1.5 mCi/kg体重.每月1次,3次1个疗程.结果:153Sm-EDTMP治疗乳腺癌骨转移患者不但可使骨转移疼痛缓解(87.0%),而且对骨转移肿瘤灶有治疗作用(54.3%),多数患者(80.2%)出现白细胞或血小板一过性减少.结论:放射性核素治疗方法简单,副作用较小,治疗效果较好,已成为一种新的骨转移癌的治疗手段而广泛应用于临床.
作者:常克力;庞雁;朱殿清;庹培昱;朱研佳 刊期: 2002年第01期
目的:探讨牛膝多糖(ABP)对正常及免疫低下小鼠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ABP经腹腔注射给药后,测定各组小鼠外周血中NK细胞以及肿瘤坏死因子(TNF)活性的变化.结果:ABP 60 mg/(kg@d)10 d能显著提高免疫低下小鼠NK细胞和小鼠外周血中TNF的活性,还能促进正常小鼠外周血中YNK细胞及TNF活性的增强.结论:ABP是一种免疫调节剂,能提高正常及免疫低下小鼠的免疫功能.
作者:邵树军;刘彩玉;刘雄伯;王天元 刊期: 2002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