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中海;仝运科;张成辉;程明芝;韩东景
1995年8月~1998年7月对85例恶性胸腹腔积液患者(其中恶性胸腔积液47例,恶性腹水38例)应用DDP胸腹腔内注射进行疗效观察.在尽量抽尽胸腔积液及腹水后,以适量生理盐水溶解DDP 80~100mg/m2经导管注入胸腹腔,每3周1次,连用2次.对恶性胸腔积液的有效率为68.1%(32/47),对恶性腹水的有效率为63.2%(24/38),主要不良反应为胃肠道反应,无明显骨髓抑制及肝肾功能损害.
作者:王作志;魏长宏;任春红;武贵存;左芳;陈景春 刊期: 2002年第01期
比较艾迪注射液加联合化疗(观察组)与单纯联合化疗(对照组)对晚期大肠癌的疗效及对免疫功能的影响.观察组32例晚期大肠癌患者在HLF方案化疗同期加用艾迪注射液50 mL,溶于生理盐水400 mL中,每日1次,连用10d;对照组30例晚期大肠癌患者单用HLF方案治疗.结果观察组有效率为40.6%高于对照组30%,但差异无显著性(P>0.05).观察组治疗前后免疫功能的改变,血液毒副反应,胃肠反应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研究结果提示,艾迪与化疗联合应用治疗晚期大肠癌,疗效显著,并降低了化疗对免疫功能、血液学、胃肠道的影响及毒副反应,改善了患者的生命质量.
作者:杨全良;周彤;翁伟进;凌扬 刊期: 2002年第01期
目的:研究乳腺癌术后骨转移患者的放射性核素153Sm-EDTMP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静脉注射153Sm-EDTMP,给药量0.5~1.5 mCi/kg体重.每月1次,3次1个疗程.结果:153Sm-EDTMP治疗乳腺癌骨转移患者不但可使骨转移疼痛缓解(87.0%),而且对骨转移肿瘤灶有治疗作用(54.3%),多数患者(80.2%)出现白细胞或血小板一过性减少.结论:放射性核素治疗方法简单,副作用较小,治疗效果较好,已成为一种新的骨转移癌的治疗手段而广泛应用于临床.
作者:常克力;庞雁;朱殿清;庹培昱;朱研佳 刊期: 2002年第01期
目的:探讨蕨类植物半边旗提取物6F杀伤HL-60细胞的作用机制.方法:应用倒置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DNA琼脂糖凝胶电泳、流式细胞光度术、DNA片段形成率等方法检测细胞凋亡.结果:58~231 nmoL/L 6F作用HL-60细胞12~24h后,呈现典型的凋亡细胞的形态学改变,琼脂糖凝胶电泳可见DNA梯状条带,流式细胞光度术结果显示有亚倍体(Sub-G1)峰,DNA片段率结果显示6F诱导HL-60细胞凋亡呈时间和剂量效应关系,6F达到29 umol/L时只需作用3 h即可直接使细胞坏死.结论:6F可诱导HL-60细胞凋亡,药物在一定的浓度范围内是其杀伤HL-60细胞的机制之一.
作者:何承伟;梁念慈;莫丽儿;李金华;张晓 刊期: 2002年第01期
目的:观察益气养阴方诱导急性白血病模型小鼠细胞凋亡的作用,探讨益气养阴方治疗急性白血病的作用机制.方法:以L7212白血病小鼠为研究对象,用益气养阴方浓缩液给小鼠灌胃8 d后处死,利用光学显微镜、DNA琼脂糖凝胶电泳等手段观察益气养阴方对急性白血病的作用.结果:形态学观察可见细胞凋亡特征,DNA琼脂糖凝胶电泳图谱显示细胞凋亡现象.结论:本研究提示诱导白血病细胞凋亡是益气养阴方治疗急性白血病的重要机制之一.
作者:孙静;李震;王莉;臧运华;张丹;李军山;李兰;刘黎青;高苏缇;简隆磊 刊期: 2002年第01期
目的:探讨DNA异倍体对于伴有胸腔积液及腹水肿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将临床上出现中等量以上胸腔积液或腹水的55例患者,抽取胸腔积液或腹水,分离其中的细胞,制备单细胞悬液,用流式细胞仪分析DNA异倍体,并探讨其与病理诊断及临床诊断的关系.结果:DNA异倍体在肿瘤细胞中出现率显著高于非肿瘤细胞,统计学检验表明两者差异有显著性.结论:流式细胞术分析胸腔积液及腹水细胞的DNA异倍体,对于恶性肿瘤的细胞学诊断有较大的意义,可在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殷缨;张盈华;郝晓柯;张利朝 刊期: 2002年第01期
目的:分析乳腺癌肺转移综合治疗的疗效及影响生存的预后因素.方法:65例乳腺癌肺转移患者采用化疗、放疗、内分泌和综合治疗,分单一方法治疗组和综合治疗组,疗效评价按WHO标准,生存率按寿命表法计算.结果:单一方法治疗组总有效率为46.9%,综合治疗组总有效率为72.7%,经统计学处理,P<0.05;两组患者的中位生存期相近;内分泌治疗未能提高总有效率.结论:乳腺癌肺转移综合治疗近期疗效明显优于单一方法治疗,但不能延长患者生存期.
作者:方伟达;赵斌;余其昌 刊期: 2002年第01期
目的:探讨β-连环素(β-catenin,β-cat)和上皮钙黏附素(E-cadherin,E-cd)在大肠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25例正常人大肠黏膜、42例大肠腺瘤、19例腺瘤癌变及58例大肠癌组织的β-cat、E-cd的表达情况.结果:正常大肠黏膜β-cat、E-cd呈胞膜阳性表达.大肠腺瘤、腺瘤癌变和大肠癌组织β-cat表达特征发生改变,胞膜表达缺失,呈胞浆和/或胞核异位表达,腺瘤癌变β-cat异位表达率为89.5%,显著高于大肠腺瘤(42.9%,P<0.01)和大肠癌(65.5%,P<0.05);β-cat异位表达与大肠癌的组织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Dukes分期等因素有关.大肠癌β-cat、E-cd胞膜表达缺失率分别为77.6%、70.7%,显著高于大肠腺瘤(33.3%、28.6%)和腺瘤癌变(42.1%、36.8%)(P<0.01),且与大肠癌淋巴结转移和Dukes分期有关.结论:β-cat异位表达可能参与了大肠癌发生、发展过程;β-cat、E-cd胞膜表达缺失可能与大肠癌的侵袭和转移有关.
作者:向德兵;吴晓华;李增鹏;刘友生 刊期: 2002年第01期
目的:探讨无鼻咽部症状的鼻咽癌患者颈淋巴结转移临床误诊原因.方法:行细针穿刺细胞学检查淋巴结,纤维鼻咽镜活检病理证实鼻咽癌.结果:鼻咽癌患者颈部淋巴结转移49例,误诊为颈部淋巴结炎33例(细胞学诊断鳞状细胞癌10例,腺癌4例,未分化癌16例,类型未定转移癌3例);误诊为淋巴结核13例(细胞学诊断鳞状细胞癌3例,腺癌2例,未分化癌7例,类型未定转移癌1例;误诊为霍奇金病3例,细胞学诊断未分化癌2例,类型未定转移癌1例).纤维鼻咽镜活检病理均为鼻咽癌.结论:无鼻咽部症状的鼻咽癌患者颈部淋巴结肿大,行穿刺细胞学检查对明确诊断有指导意义.
作者:国桂松;刘宁 刊期: 2002年第01期
目的:观察Mcl-1和bcl-2在反应性和肿瘤性淋巴组织中的表达,探讨其在肿瘤发生和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方法:收集临床资料完整的反应性淋巴组织增生石蜡包埋标本36例,非霍奇金淋巴瘤(NHL)78例和霍奇金病(HD)10例,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染色观察Mcl-1和bcl-2表达.结果:反应性淋巴组织中Mcl-1阳性细胞主要分布在生发中心和滤泡间区,而bcl-2阳性的套区淋巴细胞为Mcl-1阴性.78例NHL中,有57例不同程度地表达Mcl-1蛋白,53例表达bcl-2,B细胞肿瘤中两者阳性率高于T细胞肿瘤.10例HD中有9例Mcl-1/bcl-2阳性.结论:Mcl-1作为一种凋亡抑制基因在淋巴组织的表达不同于bcl-2;鉴于两者在淋巴组织肿瘤中的广泛分布,提示其在淋巴瘤细胞凋亡调控中可能起着重要作用.
作者:张建中;桂开林;周金莲;张卫国 刊期: 2002年第01期
1998年1月~2000年12月,将82例恶性肿瘤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43例,放化疗同时加用薏苡仁提取物(康莱特)注射液200mL静脉滴入,1次/d,14 d为1周期;或100 mL静脉滴入,1次/d,20天为1个周期.共用1~3个周期.对照组39例,仅用放化疗,不加用其他中药制剂或生物反应修饰剂.治疗组有教率略高于对照组,治疗组患者生存质量提高、白细胞下降减少、临床症状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初步研究结果提示,康莱特与放化疗联合使用能提高疗效,改善生存质量,减轻放化疗毒副反应.
作者:刘贤称;陈不尤;季斌;施健 刊期: 2002年第01期
回顾性分析了13例妊娠期乳腺癌的临床资料.10例行根治术或改良根治术,2例行单纯乳房切除术,1例行乳房部分切除术.9例终止妊娠,4例继续妊娠;二者5年生存率是66.7%和50%.结果提示,妊娠期乳腺癌与一般乳腺癌的治疗原则相同,终止妊娠较继续妊娠为佳,但不应作为常规.
作者:吴斌;魏仁志;王元正;左怀全 刊期: 2002年第01期
作者: 刊期: 2002年第01期
20世纪50~60年代以来,胰腺癌发病率在发达国家及部分发展中国家有较大幅度的增长.目前在有些国家已成为十大恶性肿瘤之一,预后极差.从地理分布、种族、性别、年龄、婚姻状况、社会经济状况、职业、移民、宗教、血型、时间发展趋势、分子流行病学等方面,就胰腺癌的发病率研究进展情况作一综述.
作者:余志良;李兆申 刊期: 2002年第01期
目的:观察以吉西他滨(健择,gemcitabine)为主的联合化疗方案对晚期实体瘤的近期疗效、毒副反应.方法:30例晚期恶性实体瘤患者中,初治22例,复治8例.肺癌、乳腺癌用健择加顺铂方案;胰腺癌用健择加LF方案;肝癌肺转移用健择加羟基喜树碱.每例化疗持续2周期以上,共68个周期治疗.结果:30例化疗患者有效率(RR)达46.7%,稳定(SD)者占46.7%,进展(PD)6.7%.毒副反应Ⅲ~Ⅳ度白细胞减少者为20.6%,Ⅲ~Ⅳ度血小板减少者为29.4%,Ⅲ~Ⅳ度血红蛋白降低者为8.8%.因毒副反应而周期内延期14次(20.6%),但整个化疗方案仍得以顺利实施.其他毒副反应不影响化疗方案的进行.结论:健择是治疗晚期恶性实体瘤较为安全可靠的抗癌药物之一,毒副反应轻微,易耐受,疗效满意,值得进一步研究和推广使用.
作者:王继荣;周智敏;陆彬彬;李娟;潘勤;施为建;王朝霞;王科明 刊期: 2002年第01期
目的:探讨颅内肿瘤组织类型与临床表现、预后之间的关系,为颅内肿瘤的防治提供一定的依据.方法:回顾分析306例颅内肿瘤的临床资料.结果:颅内肿瘤男女发病率相近.常见类型为胶质瘤和脑膜瘤.临床表现较复杂.术前诊断主要依靠CT、MRI等.免疫组化标记有助于病理诊断.结论:胶质瘤和脑膜瘤术后有复发倾向,复发次数越多,预后越差.免疫组化标记能更加明确肿瘤的组织类型、分化程度及预后.
作者:王辉;胡维维 刊期: 2002年第01期
初治的非霍奇金淋巴瘤(NHL)一般对化疗敏感,70%以上患者可获长期生存,但仍有15%~30%患者复发.这些治疗后达不到完全缓解或多次复发的病例,称之为难治疗NHL.1997年2月~1999年12月我们应用IEPP方案(Ifosfamide、 Etopo-side、 Cisplatin、 Prednisone )治疗25例难治性NHL.报告如下.
作者:双跃荣 刊期: 2002年第01期
采用左颈、右胸前侧外及上腹正中切口,行食管次全切除胃经胸骨后颈部食管胃吻合术治疗的15例高位食管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本组病例所发生的并发症包括颈部切口积液感染引流2例,呼吸道感染2例,吻合口瘘1例,经保守治疗,均治愈,无1例死亡.术后随访14例,1例失访,随访至今,无吞咽困难、无声嘶.
作者:凌飞海;吴颖猛;姜海明;梁毅;郑俊猛 刊期: 2002年第01期
目的:观察贞芪扶正胶囊在化学致癌剂二乙基亚硝胺(diethylnitrosamine,DENA)诱发大鼠肝癌过程中,对肝癌发生、发展的影响.方法:实验分为4组,除单纯致癌组(D组)外,其余各组大鼠均在给予致癌剂前(A组)、同时(B组)或后(C组)加给贞芪扶正胶囊.在给予致癌剂20周后取肝脏作肉眼、光镜和电镜检查.结果:单纯致癌组大鼠均形成肝癌.服用贞芪扶正胶囊的各组情况则有较大差异,A组大鼠显示致癌剂对肝脏毒性损伤明显低于其他各组,并且当其他各组动物均已形成肝癌甚至已有转移时,此组中仅有少数大鼠形成肿瘤,多数大鼠则仅出现DENA毒性刺激而形成的细胞增生结节.结论:贞芪扶正胶囊有预防或延缓肝癌发生的作用.
作者:官阳;周泽斌;阮幼冰;武忠弼 刊期: 2002年第01期
作者: 刊期: 2002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