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新功
1999年6月~2000年6月对32例首次根治性放射治疗颈淋巴结临床分期N2、N3鼻咽低分化鳞癌进行前瞻随机分组研究,观察放疗同时使用康莱特预防远处转移的效果,结果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1病例选择初诊病理确诊的鼻咽低分化鳞癌,颈淋巴结临床分期N2、N3(92分期),年龄在28~65岁,中位年龄50岁,治疗前常规检查未发现远处转移.
作者:薛卫平;刘宜敏;白守民 刊期: 2002年第03期
目的:探讨以顺铂为主的联合化疗在头颈部癌手术前诱导化疗中的价值,对手术前诱导化疗的疗效进行了回顾性分析.方法:1986年~1998年,对213例头颈部癌进行手术前诱导化疗.以顺铂+平阳霉素+甲氨蝶呤(DPM方案)或以顺铂+5-氟脲嘧啶(DF方案),用1~2个周期.结果:诱导化疗后的有效率为:DPM组为42.4%,DF组为45%,两组差异无显著性.总的3年生存率为51.5%,5年生存率为44.8%.结论:以顺铂为主的联合化疗方案对头颈部癌是安全有效的,综合治疗对头颈部癌是有效的治疗方法.
作者:魏秀春;柳月安;李玉芳;李春岚;彭左良;项宇峰;靖士侠 刊期: 2002年第03期
目的:评价野中野放射治疗技术在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中的价值.方法:1995年1月~2000年8月收治的21例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术后患者,采用野中野放射治疗技术,大野45~50 Gy/4~5周;小野15~20 Gy/2~3周,每天2野照射,间隔6 h.结果:局部复发1例,局部复发伴远处转移1例,远处转移1例.结论:野中野照射技术能有效降低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术后复发率,在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的综合治疗中具有重要的价值.
作者:贺方学;范士怀;葛来增 刊期: 2002年第03期
为评价光量子血疗对食管癌的放疗增敏作用,将72例确诊为食管癌的患者被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为单纯放疗组,治疗组为放疗+光量子血疗,根据放疗中及放疗结束时肿瘤的消退情况,比较两组的有效率及全消率.两组患者的放疗剂量均为DT60~70 Gy.治疗组在放疗同时采用光量子血疗,每周1次,连用6周.放疗至DT40Gy时,治疗组有效率66.7%,对照组16.7%,P<0.05,放疗结束时,治疗组完全缓解率72.2%,对照组30.5%,P<0.05.初步研究结果提示光量子血疗对食管癌的放疗有增敏作用,值得进一步研究.
作者:闵庆怀;苏廷翠;杨瑞峰;卢德新;联艳玲;唐玉娜 刊期: 2002年第03期
目的:探讨脑转移瘤的临床特点和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了脑转移瘤42例,均行手术治疗.41例术后行全脑放疗,其中13例再加化疗.结果:术后症状消失或好转37例,无明显变化4例,死亡1例.随访36例,平均生存期手术加放疗者为13.6个月、手术加放化疗者为14.3个月.结论:手术治疗联合放疗及化疗是治疗脑转移瘤的有效治疗方案.
作者:陈孟宗;潘蔚然;王成林 刊期: 2002年第03期
通过对78例高龄大肠癌的外科治疗,认为高龄大肠癌患者病程长,病情进展缓慢,预后好,就诊时间晚,误诊率高,并存病发生率高,手术是首选治疗方法,围手术期重要脏器检测处理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作者:吕其安;张明伟;魏兰杰;王绪美;孙永燕 刊期: 2002年第03期
目的:研究观察参桃软肝丸对小鼠移植性肝癌22的免疫调节效应及抑制瘤细胞生长作用.方法:采用荷瘤动物模型观察参桃软肝丸的药效,运用细胞化学特殊染色法检测该药对免疫细胞和肿瘤细胞的影响.结果:参桃软肝丸各用药组肿瘤细胞数分别为(0.19±0.08)×1012/L~(0.33±0.04)×1012/L,明显低于生理盐水组,瘤细胞生长抑制率由23.3%~55.8%呈剂量依赖性,每个高倍视野核分裂数分为(6.7±1.67)~(8.2±2.15)个;核分裂抑制率为20.4%~35.0%亦呈剂量依赖性;腹水内的T、Th百分率均高于生理盐水组,两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或P<0.01).结论:参桃软肝丸不仅能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并提高动物机体免疫力,增强抗肿瘤作用.
作者:陈林香;戴馨仪;周岱翰;陈雪馨;陈瑶 刊期: 2002年第03期
目的:探讨基质金属蛋白酶MMP-2和MMP-9在食管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食管癌浸润转移的关系.方法: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59例食管癌组织中MMP-2和MMP-9的表达.结果:MMP-2和MMP-9阳性表达率在食管腺癌分别为84.61%、76.92%,明显高于食管鳞癌50.00%、43.48%(P<0.05);淋巴结转移组分别为93.33%、86.67%,明显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组41.38%、37.93%(P<0.01).结论:MMP-2和MMP-9可能在食管癌侵袭及转移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作者:林秋雄;曾仁海;蔡秀玲;林华欢 刊期: 2002年第03期
为了探讨不同剂量卡介苗(BCG)膀胱灌注及对膀胱癌术后复发的疗效,将63例患者分为两组,第1组用BCG120mg膀胱灌注31例,第2组用BCG60mg膀胱灌注32例.随访6个月~至4年,平均40.2个月,膀胱肿瘤复发率,第1组为19.4%(6/31),第2组21.9%(7/32).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
作者:张振全;肖作珍;王崇林 刊期: 2002年第03期
目的:探讨肝段化疗栓塞与常规化疗栓塞治疗肝癌对肝功能的影响程度.方法:通过两组各20例肝癌病人分别采用上述两种不同的栓塞后3 d,对复查肝功能的主要指标进行比较.结果:两组不同的介入化疗栓塞方法治疗后肝功能指标变化,常规组ALT、AST、ALP、TBIL的改变(P<0.001)较节段组变化大(P>0.05),GGT两者差异无显著性,P均>0.05.结论:肝段化疗栓塞与常规化疗栓塞对肝功能的影响,后者较之前者变化明显.肝癌的介入化疗栓塞,应尽可能行肝段栓塞,以减轻肝功能的损害.
作者:薛德文;王艾秋;谢印法;刘素贞;李玲 刊期: 2002年第03期
选择我院1996年3月~2000年7月难治性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34例,应用MxA方案进行治疗,同时加强支持治疗,观察其疗效并对其分析,结果总有效率70.6%,并无明显的毒副作用.初步研究结果提示,MxA治疗难治性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是一种值得临床推广的首选方法.
作者:郑智 刊期: 2002年第03期
复方天仙胶囊与化疗药物合用治疗恶性肿瘤60例,并采用随机双盲对照法,将66例单纯化疗的恶性肿瘤作为对照组进行比较.试验组治疗疗效及细胞免疫功能(NK细胞活性、T4/T8比值)均显著高于对照组,两组毒性反应相似.
作者:李如军;张勃 刊期: 2002年第03期
对原发性肝癌肝切除术后合并膈下感染10例进行了分析,发现其存活时间长,分析其原因与感染、发热有关.
作者:李明信;马建青;郝春志 刊期: 2002年第03期
对30例乳腺癌围手术期化疗的病例分别应用CMF(环磷酰胺、氨甲喋呤、喃氟啶)方案、单药紫烷素方案化疗.对两组病例进行疗效及毒副反应对照分析,结果应用紫烷素较之传统的CMF化疗方案,明显降低了骨髓抑制的发生率,提高了治疗的连续性,对乳腺癌转移及复发有明显的治疗作用.
作者:赵丰年;刘俊田;穆振宇 刊期: 2002年第03期
三氧化二砷用于治疗白血病已有20余年,并取得显著疗效.近年来,已开展了三氧化二砷用于实体肿瘤的实验研究,如食管癌、胃癌、结肠癌、肝癌、肺癌、膀胱癌等,取得了一定成果,为其用于实体肿瘤的临床化学治疗提供了实验基础.
作者:黄守国;江森 刊期: 2002年第03期
回顾性分析1992~2001年收治的≤40岁肺癌40例及近5年收治的≥60岁肺癌90例临床资料.结果青年肺癌与老年肺癌分别占同期肺癌的10.6%及69.2%,临床表现均以咳嗽、胸痛、咯血、胸闷为多见,青年肺癌以腺癌居多、未分化癌次之,而老年肺癌则以鳞癌为多,腺癌次之,且青年组首发症状至就诊时间短、较早发生胸膜及全身转移、预后差,此外老年肺癌的发生还与吸烟有关.
作者:杨志坚 刊期: 2002年第03期
肿瘤体积是影响放疗疗效的预后因素之一.综述了肿瘤体积的测量方法,在不同头颈部肿瘤放疗中对疗效的影响作用以及可能的机制,并提出将来临床工作中的解决方法.
作者:沈春英;胡超苏;何少琴 刊期: 2002年第03期
为探讨食管癌术后心律失常的原因及防治方法,对食管癌术后并发心律失常50例临床资料进行总结分析.50例中除1例因术后并发呼吸衰竭死亡外,其余均痊愈出院.寻找并及时纠正诱因,合理应用抗心律失常药物,是治疗心律失常的非常重要的方法.
作者:罗景玉;李道堂;王国范;张百江;刘希斌 刊期: 2002年第03期
目的:研究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中上皮钙黏附素(epithelial cadherin,Ecadherin)和增殖细胞核抗原(proliferating cell nuclear antigen,PCNA)表达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49例HCC病人手术后的存档石蜡切片组织中E-cadherin、PCNA的表达情况.结果:57.14%(28/49)的HCC病例E-cadherin的表达减弱,42.86%(21/49)的病例E-cadherin的表达正常.48.97%(23/49)的HCC病例PCNA呈高表达,51.03%(26/49)的病例PCNA呈低表达.二者的表达有相关性(P<0.05).结论:E-cadherin表达正常对HCC细胞增殖有抑制作用,E-cadherin的表达减弱后细胞增殖能力增加;E-cadherin对HCC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是不完全的.
作者:丁印鲁;赵荣宇;由翠珍;李兆亭 刊期: 2002年第03期
目的:探讨人类恶性畸胎瘤PA-1细胞株染色体特性及p53基因的状态及其意义.方法:采用G带核型分析、DNA碱基序列分析等方法对经20余年407~445继代培养的PA-1细胞株染色体核型及p53基因状态进行了研究.结果:PA-1细胞株80%以上仍然保持近乎2倍体的核型,30代以后的细胞由于第15号染色体与20号染色体间的相互易位形成了M1及M2标识染色体.RT-PCR产物DNA定向序列分析显示具有野生及突变2个带(p53密码子239突变).结论:人卵巢恶性畸胎瘤PA-1细胞株经20年的继代培养后,1个p53等位基因发生错义突变,另1个仍然是野生型的.仅1个p53等位基因发生突变,不足以引起细胞的染色体不稳定性.因此,研究PA-1细胞稳定核型的维持结构,在确定有关染色体的稳定性与不稳定性的基因的方面是非常重要的.
作者:李君武;江静;高崇;张福君 刊期: 2002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