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波;李鲁传;李占元
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临床上较少见,破裂出血者更为少见,报告1例如下。1病例报告患者,女,45岁。因腹痛半个月,加重8 h于1996年11月12日入院。患者于半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腹痛,呈持续性纯痛,曾行对症治疗无好转,于8 h前出现上腹部剧烈疼痛,伴心慌、尿少,腹痛呈持续性,无恶心、呕吐,无发烧、血尿。查体:T37.2℃,P 89次/min,BP11/6 kPa(82.5/45.0mmHg);神志清,精神差,面色苍白,睑结膜苍白,颈软,心肺正常,腹稍胀,肝脾未触及,上腹部压痛明显,反跳痛不明显,轻度腹肌紧张,腹水征阴性,肠鸣音较弱,右肾区叩痛,余无异常。血分析:WBC16.5×10+/L、RBC 2.54×1012/L、Hb 80 g/L。B超检查示:肝脏体积稍小,向前上移位,实质回声光点尚均质,胆囊稍大,张力高,囊内透声好,胆囊底部探及巨大混合性回声包块,10 cm×10 cm×9 cm,包块内部回声高低不均,以高回声为主,兼有正常肾皮质回声,其下探及胆囊底部与包块相连,肝肾隐窝内及盆腔内探及少量液性回声,子宫正常,未探及右肾,符合右肾肿瘤破裂,不完全除外肝肿瘤破裂。入院后诊断为失血性休克,右肾肿瘤破裂出血。急症在硬膜外麻醉下行右肾切除术。术中见右上腹部腹膜后有巨大血肿,20cm×16 cm×20 cm,右肾实质破裂。腹腔内有少量渗血,术中输血400ml,术后恢复好,切口Ⅰ期愈合。术后病理检查示:右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现随访1.5年,身体健康。
作者:孙自友 刊期: 2001年第01期
1病例报告患者女,61岁,因下腹部坠胀不适2个月,B超及妇科检查发现盆腔包块于1996年8月28日收住院。查体:患者一般情况尚可,轻度消瘦,下腹部正中可触及4个月妊娠大小包块,质硬、活动差、表面不平、有轻压痛。肛诊:直肠壁光滑,盆腔内触及一直径8 cm包块向直肠突出。B超:子宫体及宫颈分别探及数个大小不等的中等回声及低回声光团,内回声不均匀,超声诊断为子宫肿瘤,疑恶性变。
作者:单保信;朱建友;孙小荣;赵玉香 刊期: 2001年第01期
我院于1996年7月~1999年7月采用丝裂霉素(MMC)、异环磷酰胺(IFO)及顺铂(DDP)组成的MIP方案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24例,取得较好疗效,报道如下。
作者:孙建国;于绍军;高峰;陈烈 刊期: 2001年第01期
目的:观察化疗加中药治疗肺癌术后病人生存率。方法:术后两年内以CDDP、CTX和ADM联合化疗5个疗程,口服自制中药康复丸3~4年。结果:40例肺癌术后病人1年5年和1O年生存率分别为80.00%、60.00%和47.50%;鳞癌分别为90.91%、72.73%和59.09%;腺癌分别为69.23%、38.46%、38.46%;小细胞肺癌分别为60.00%、60.00%和20.00%;Ⅰ期分别为100.00%、78.86%和71.43%;Ⅱ期分别为80.00%、73.33%和46.67%;Ⅲ期分别为54.55%、18.18%和18.18%。结论:化疗加中药能明显提高肺癌术后病人生存率。
作者:刘昌俊;李岩;刘文波 刊期: 2001年第01期
例1:女,50岁。因阴道流血水并下腹部包块于1982年9月12日就诊。患者婚后不育,曾患月经不规则半年,经服中药治愈。现停经8个月后,阴道流血水6个月余,并发现下腹部有一鸡蛋大包块,经抗炎治疗无效。妇科检查:右附件有一拳头大包块,囊性感,表面光滑,活动,轻度压痛。临床诊断:①卵巢囊肿;②输卵管癌;③原发不孕。入院后行子宫加双附件切除术。术中见右输卵管有一不规则蜡肠型肿物,迂曲旋绕,约15 cm×8 cm×7 cm大小,囊性。左输卵管有一长园形囊性肿物,约8 cm×5 cm×5 cm大小。两侧肿物均与肠管、卵巢及子宫粘连。双侧卵巢正常。病理检查:双侧输卵管充血、水肿,呈紫红色。切开后内有大量陈旧性血液流出,输卵管壁见菜花样肿物突入腔内,并见横贯管腔的小粱。肿物切面灰白色,质脆,呈细乳头状。镜下:输卵管粘膜皱襞被瘤组织取代,瘤细胞呈园形及卵园形,核大,染色深,异型性明显,构成单层或复层乳头状及团块状结构,突入腔内,少数瘤细胞侵及输卵管肌层中。病理诊断:双侧输卵管乳头状腺癌(图1)。
作者:丁洪基;唐秀坤;姜秀杰 刊期: 2001年第01期
1病例报告患者男,58岁。因B超查体时发现肝脏肿块于1999年6月18日入院。无发热,无胸痛、腹胀、恶心、呕吐、便秘等症状,食欲可,不厌油腻性饮食。曾于1993年在我院因胆石症行胆囊切除、胆总管切开取石术,未问及肝炎病史。查体皮肤粘膜无黄染。肝功能检查各项指标均正常,HBsAg阴性,MRI示肝左叶局灶性结节状增生,不能排除肝脏纤维板层癌及肝内多发性血管瘤。术前诊断:肝脏肿瘤。于1999年6月24日在硬膜外麻醉下行剖腹探查术。术中见肝左叶肿物约7 cm×7 cm×6cm,遂切除肿物及部分肝组织。大体标本检查:肝组织一块,体积12 cm×10 cm×7 cm,被膜面光滑,圆钝,黄褐色一端见一肿物有蒂与肝组织相连(图1)。肿物体积7 cm×6 cm×6 cm,表面粗糙,无明显包膜,淡黄灰白色,质稍硬。切面肿物呈结节状,中央有一灰白色瘢痕,向周围放射。蒂宽1.9~4.1 cm,长约4 cm。肝组织切面棕黄色未见明显异常。镜下观察:切除的肝组织结构基本正常:肿物部分取材,低倍镜下呈结节状,结节由类似于正常的肝细胞组成,但缺乏中央静脉。周围环绕的纤维间质含有小血管及炎性细胞浸润,血管管腔不规则,管壁较厚(图2)。高倍镜见肝板单层排列,肝细胞形态基本正常,有轻度水样变性,偶有脂肪变性。蒂部分取材,其组织学结构与“肿物”相同,未发现其与相连的肝组织有移行改变。病理诊断:肝脏局灶性结节状增生。
作者:郭玲玲 刊期: 2001年第01期
目的:探讨直肠癌术后局部复发的相关因素及预防复发的措施。方法:对330例直肠癌患者术后进行10年随访。结合文献对其中复发的48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直肠癌术后局部复发与肿瘤Duckes分期、病理类型、大体形态、淋巴结转移程度、肿瘤距切缘距离及术中操作因素有关。结论:准确的手术方式及无瘤操作是预防直肠癌术后局部复发的对策。
作者:黄黎明;胡伯年;陈巍 刊期: 2001年第01期
1996年6月~1997年8月,我们对术后复发或不能手术的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S)患者,按入院的先后顺序分别进行3个周期的保尔佳(Polyerga)-MVP(P-MVP)和单纯MVP方案治疗。治疗前后分别测定T淋巴细胞亚群及外周血淋巴细胞核仁形成区嗜银颗粒(AgNOR)面积、细胞核面积,并观察临床疗效及毒副作用。
作者:马学真;鞠芳;张华;姚远 刊期: 2001年第01期
目的:探讨X刀在脑转移瘤治疗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分析X刀治疗的30例脑转移瘤患者(41个病灶),脑转移瘤直径(2.07±1.7)cm,平均剂量22 Gy,肿瘤中心剂量(28±8)Gy,边缘剂量(16±4)Gy。比较分析手术加全脑放射治疗26例,直径(3.07±0.7)cm,平均放疗剂量46 Gy。结果:X刀治疗组1年生存率53%,手术加全脑放疗组43%,1年后局部肿瘤控制率分别为83%和75%,1年后因神经系统疾患死亡率分别为39%和41%。结论:X刀是一种安全、有效和微侵袭的治疗方法,适用于中小体积脑转移瘤的治疗。
作者:柳宪华;于效良;华庆云;林野;胡殿雷;庄会林;孙光远;滕志丹 刊期: 2001年第01期
目的:观察L-精氨酸预防大剂量顺铂急性肾毒性的临床疗效。方法:对适合用大剂量顺铂(100mg/m2)化疗的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顺铂加精氨酸周期)和对照组(单用顺铂周期),两组形成自身对照(即1例患者的2个周期进行自身对照)。L-精氨酸的用法为1O g/(m2·d),在用顺铂的当天给予,比较研究组与对照组化疗后24 h尿β2-微球蛋白(β2-MG)的变化。结果:38例对可评价疗效的患者中,显效23例对(60.5%),有效12例对,总有效率92.1%(35/38)。加L-精氨酸周期化疗后的尿β2-MG值(x±s)明显低于不加精氨酸周期的尿β2-MG值(x±s),两者相比,,差异具有非常显著性P<O.005。30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化疗后CR 3例,PR 12例,总有效率50%,疗效较好。结论:L-精氨酸可显著预防大剂量顺铂的急性肾毒性,而不影响顺铂的抗癌活性。
作者:王京芬;刘秀菊 刊期: 2001年第01期
目的:探讨薏苡仁提取物(康莱特,KLT)注射液对晚期原发性肝癌(PHC)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用KLT治疗晚期PHC 52例为治疗组,并以常规对症处理治疗42例晚期PHC为对照组。检测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T-LS)及血清可溶性白细胞介素-2受体(sIL-2R)水平。结果:治疗组患者外周血CD3+细胞、CD4+细胞、CD4+/CD8+细胞比值治疗后较治疗前明显增高(P均<0.05),CD8+细胞无显著性改变(P>0.05),血清sIL-2R明显降低(P<0.05);而对照组患者治疗后外周血CD3+细胞、CD4+细胞、CD4+/CD8+细胞比值及sIL-2R较治疗前无显著性改变(P均>0.05)。结论:KLT对晚期PHC患者的免疫功能有一定改善作用
作者:覃玉桃;韦长元;李挺 刊期: 2001年第01期
1989年至1998年,我科共经治淋巴管瘤28例,均经术后病理证实,就其手术治疗体会,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共28例。男11例,女17例。年龄8个月~43岁,平均13.6岁,12岁以下者占82.1%。部位:胸腹壁12例,臀部5例,四肢4例,颈部3例,腋窝1例,腹膜后2例,小肠系膜1例。瘤体大直径2.5~20 cm×10 cm。
作者:江克华 刊期: 2001年第01期
目的:探讨p16蛋白和PCNA与胃癌发生、发展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化LSAB法对104例胃癌进行了p16蛋白和PCNA的检测。结果:正常胃粘膜、不典型增生及胃癌均有程度不同的p16蛋白的表达,分别为81.82%,45.46%及50.00%。PCNA指数与肿瘤分化程度及临床分期有关。p16蛋白阳性者的PCNA指数低于p16蛋白阴性者(P<0.05)。结论:p16蛋白和PCNA与胃癌的发生、发展有关,可能是反映胃癌生物学行为和预测预后的重要指标。
作者:王强修;马金龙;王家耀 刊期: 2001年第01期
1病例报告患者男,56岁。因患右肺腺癌10个月脑转移2个月,于2000年4月7日住院。4月10日行脑磁共振强化检查时静脉推注马根维显(德国先灵公司生产)15 mg,5 min后患者突感胸闷、气急、严重呼吸困难、端坐呼吸、全身皮肤发痒、继之出现广泛皮肤荨麻疹、面色苍白、脉搏细弱、出汗、血压8/5 kPa(60.0/37.5 mm Hg)。考虑为药物过敏所致。立即行氧气吸入、平卧、保暖、静脉注射地塞米松10 mg、肌肉注射非那根25mg,建立静脉通道等抢救措施,20min后患者面色转红润、呼吸正常、血压14/10 kPa(105/75 mn Hg)、心率80次/min、律规整。1 h后送病房继续观察治疗。
作者:蒋兴莲 刊期: 2001年第01期
原发性气管肿瘤并不多见,约占呼吸道原发性肿瘤的1%[1]。原发性气管肿瘤中良性肿瘤发病较少,恶性肿瘤以原发性气管癌较多,其中以鳞癌多。由于气管肿瘤的发病率低,临床医师对之缺乏认识,常造成漏诊或误诊。现将经纤维气管镜检查及病理证实的10例原发性气管癌报道如下。
作者:李戈阳;汤华战;李红宇 刊期: 2001年第01期
目的:探讨子宫颈癌高剂量率192铱源腔内放射治疗的剂量与疗效、放疗副反应的关系。方法:68例子宫颈癌采用体外照射与Micro-Selectron高剂量率192铱后装机腔内照射治疗,由治疗计划系统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并按国际辐射剂量与测量委员会38号文件的建议,计算参考点和参考体积。结果:体外及腔内照射A点总剂量为65~72 Gy,B点53.8~60.2 Gy,膀胱和直肠参考点平均剂量分别为A点剂量的40.27%和57.68%,A点100%剂量水平的参考体积为98.39 cm3。结论:子宫颈癌的治疗效果与A点剂量有关,但不是惟一影响预后的因素,放射性膀胱炎、直肠炎的发生与膀胱、直肠的放射剂量有关。
作者:周蓓蓓;蒋鹏程;杨宇星;薛惠珍;沈文同 刊期: 2001年第01期
1病例报告患者男,46岁,因骶尾部脊索瘤术后二便障碍3个月,1999年9月来我院就诊。述小便须蹲位,一次需20~30min,大便须长期服用泻药以维持通畅。查体见腰骶部有长约18 cm手术疤痕,鞍区感觉减退,叩击空洞感。给予推拿治疗:小腹部顺时针按摩约6 min,按揉中级、气海、关元每穴位约1 min;腰骶部以骶部为中心,用按揉、滚法按摩,一指禅指法沿脊突两侧自腰至骶尾部自上而下揉按,各手法交替进行,以透热为度,约15min;按揉两侧肾俞、命门穴各约1 min;然后以轻震骶尾部结束治疗。手法轻柔内透。20 d为1个疗程,治疗期间服用少量泻药维持大便通畅。1个疗程后,大小便均正常,鞍区感觉明显好转。
作者:姜洪洋;吕华;靳庆燕 刊期: 2001年第01期
1988年10月~1998年10月,我科共抢救猝死恶性肿瘤患者44例,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44例中,男38例,女6例,男女之比为6.3:1;年龄36~73岁,平均年龄为58.8岁。其中肺癌16例,胃癌10例,肝癌6例,胰头癌3例,鼻咽癌2例,淋巴瘤2例,急性白血病2例,胆囊癌1例,头颈部癌2例。
作者:王颖;孙晶华;刘月伟;李志宏;胡细毛;许刚 刊期: 2001年第01期
树突状细胞(DC)是体内重要的抗原提呈细胞,具有独特的免疫学功能。综述了DC分离、体外扩增、鉴定和功能检测方法的研究现状,分析了DC与肿瘤免疫的关系,以及DC抗肿瘤治疗的应用前景。
作者:李宇清;曾波航 刊期: 2001年第01期
目的:研究p21(WAF1)蛋白在乳腺癌的表达及临床病理意义。方法:应用微波修复免疫组化技术S-P法检测了82例乳腺癌及20例乳腺良性病变中p21(WAF1)蛋白的表达。结果:p21(WAF1)蛋白表达位于细胞核中,部分伴有浆染色;p21(WAF1)蛋白在乳腺良性病变细胞核基本不表达,部分有细胞浆着色,乳腺癌中表达率为58.54%(48/82),其阳性表达与组织高分化、ER阳性、临床分期早有关,与淋巴结有否转移、C-erbB-2、nm23蛋白表达以及是否复发及生存期长短无关。结论:细胞周期调控因子p21(WAF1)蛋白阳性诱导细胞高分化,其缺失在乳腺癌发生发展过程起重要作用。
作者:滕晓东;高翠玉;吴德明 刊期: 2001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