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原发性气管癌10例临床分析

李戈阳;汤华战;李红宇

关键词:气管肿瘤, 原发性, 纤维支气管镜
摘要:原发性气管肿瘤并不多见,约占呼吸道原发性肿瘤的1%[1]。原发性气管肿瘤中良性肿瘤发病较少,恶性肿瘤以原发性气管癌较多,其中以鳞癌多。由于气管肿瘤的发病率低,临床医师对之缺乏认识,常造成漏诊或误诊。现将经纤维气管镜检查及病理证实的10例原发性气管癌报道如下。
中华肿瘤防治杂志相关文献
  • 反义VEGF硫代寡脱氧核苷酸抑制裸鼠人肝癌移植瘤生长的研究

    目的:检测硫代修饰的反义脱氧寡核苷酸(ASPODN)抑制人肝癌血管形成和生长的作用,以探讨ASPODN的临床应用前景。方法:传代培养的肝癌细胞系HepG2,接种于裸鼠颈背部皮下,自48 h始局部注射ASPODN和等量的PBS,彩色多普勒能量图(CDE)检测移植瘤内新生血管的数目和分布;LSAB法免疫组化染色检测移植瘤中微血管密度(MVD);FCM分析裸鼠移植瘤细胞周期动力学和凋亡率。结果:局部注射ASPODN组和PBS对照组,裸鼠人肝癌移植瘤瘤重及MVD平均值分别为(1.28±0.26)g、26.90±7.42和(3.46±0.86)g、50.36±10.27(P<0.01);局部注射ASPODN组,用CDE动态检测到移植瘤内的血管数目及血流丰富程度明显低于PBS组P<0.01;经ASPODN治疗后的裸鼠人肝癌移植瘤细胞凋亡率(7.48±1.64)%高于PBS对照组(2.75±0.22)%(P<0.01)。结论:VEGF AS-PODN明量抑制肝癌血管形成和生长,有望成为理想的抗肝癌血管生成基因治疗的新药。

    作者:陈汝福;衣龙海;石学涛;张鑫;李敏;邹声泉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乳腺高分化鳞癌一例

    1病例报告患者女,48岁。因右乳皮肤红肿3个月,肿物2周入院。查体:右乳皮肤发红,以乳头为中心,直径约10 cm,乳晕区皮肤橘皮征阳性,皮肤增厚,皮温高,触痛。右乳外上象限可触及4.0 cm×2.5 cm×2.0 cm质硬肿物,活动差,边缘距乳头约2.0cm,同侧腋下可触及直径约2.0 cm质硬肿大淋巴结,与基底粘连。右乳腺钼靶片:右乳外上象腺可见直径2.4 cm肿物阴影,边缘不整,其内未见钙化影。术中见右乳外上象限直径4 cm肿物,与周围分界不清。临床诊断:右乳腺炎性乳腺癌(T4dN2M0)。

    作者:高彦;仲伟霞;孙兰萍;李万湖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非小细胞肺癌肺叶切除术后肺部并发症的预测

    肺组织切除后的肺部并发症可引起严重后果。本文就术前预测非小细胞肺癌术后肺部并发症的可能性进行了研究。全部患者术前均接受颅和全身CT、肺灌注闪烁扫描、骨扫描和肺量计测试。预测残存肺功能公式为:肺功能×(1-切除侧肺灌注比例×切除的肺段数/切除侧肺段总数)。手术指征为预测术后用力肺活量(FVC)>800 ml/m2或第1秒用力肺活量(FEV1) 600 ml/m2。术后肺部并发症包括肺不张、痰液潴留需要气管镜吸除、肺炎、漏气需要安置胸管引流7 d以上、支气管哮喘、乳糜胸和脓胸。心脏并发症包括需要加以治疗的房颤,心动过缓和室性早搏。89例患者,男62例,女27例,平均年龄67.2岁。包括鳞癌24例,腺癌60例,鳞腺癌和大细胞癌各1例。术后1 d均拔除胸管,围术期死亡率0%,因脓胸再次手术1例(1.1%)。发生术后并发症37例(41.2%),肺部并发症20例(22.5%),包括肺不张8例,漏气7例,肺炎、痰液潴留和支气管哮喘各2例,乳糜胸和脓胸各1例。年龄、性别、吸烟史、血清总蛋白、血清白蛋白,%FEV1、FEV1%、残气量(RV)/肺总量(TLC)、高碳酸血症、手术方式,手术部位、手术部位存在粘连、T和N病理分期,以及肿瘤组织学类型均与术后并发症无关。而FVC<80%(P=0.007),血清乳酸脱氢酶(LDH)≥230U/L(P=0.04)和动脉血氧(PaO2)<10.6 kPa(P=0.002)可预测术后并发症。多因素分析显示血清LDH≥230 U/L(95%CI1.434~77.334,P=0.020 7),RV/TCL≥30%(95%CI,1.47~33.688,P=0.041 2)和Pa 02<10.6 kPa(95%CI,1.407~32.168,P=0.014 5)等3项指标为预测术后肺部并发症的重要独立因素。

    作者:任少华;胡华成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推拿治疗脊索瘤术后二便功能障碍一例报告

    1病例报告患者男,46岁,因骶尾部脊索瘤术后二便障碍3个月,1999年9月来我院就诊。述小便须蹲位,一次需20~30min,大便须长期服用泻药以维持通畅。查体见腰骶部有长约18 cm手术疤痕,鞍区感觉减退,叩击空洞感。给予推拿治疗:小腹部顺时针按摩约6 min,按揉中级、气海、关元每穴位约1 min;腰骶部以骶部为中心,用按揉、滚法按摩,一指禅指法沿脊突两侧自腰至骶尾部自上而下揉按,各手法交替进行,以透热为度,约15min;按揉两侧肾俞、命门穴各约1 min;然后以轻震骶尾部结束治疗。手法轻柔内透。20 d为1个疗程,治疗期间服用少量泻药维持大便通畅。1个疗程后,大小便均正常,鞍区感觉明显好转。

    作者:姜洪洋;吕华;靳庆燕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卵巢癌患者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分析

    目的:探讨卵巢癌患者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对机体细胞免疫的影响。方法:采用90项症状清单、焦虑自评量表及抑郁自评量表,对52例卵巢癌患者及50例卵巢良性肿瘤患者进行了心理健康状况测评。所有卵巢癌患者均采用流式细胞法检测了其外周血T细胞亚群及NK细胞活性。结果:与卵巢良性肿瘤组相比,卵巢癌患者精神症状多、焦虑及抑郁程度重,伴有中、重度抑郁及焦虑的患者其外周血CD8细胞百分比明显增高、CD4/CD8值降低、NK细胞活性低下。结论:大部分卵巢癌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精神症状。中、重度的抑郁及焦虑可导致机体细胞免疫功能下降。在对卵巢癌患者进行躯体治疗的同时,有必要同时提供心理治疗干预。

    作者:朱根海;陈春英;杨舒盈;杨剑国;梁茱;黄运策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树突状细胞的体外扩增和抗肿瘤免疫

    树突状细胞(DC)是体内重要的抗原提呈细胞,具有独特的免疫学功能。综述了DC分离、体外扩增、鉴定和功能检测方法的研究现状,分析了DC与肿瘤免疫的关系,以及DC抗肿瘤治疗的应用前景。

    作者:李宇清;曾波航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胃癌患者手术前后血液流变学变化

    目的:探讨胃癌手术前后血液流变学变化。方法:比较32例健康成人与67例胃癌患者术前的血液流变学。67例胃癌患者分为根治手术组与姑息手术组,观察两组术后的血液流变学变化,根治手术组术前术后的血液流变学变化。结果:胃癌患者血液流变学指标显著高于健康组,姑息组显著高于根治组,根治组术前显著高于术后。结论:定期检测血液流变学可早期发现复发,在胃癌治疗中辅以抗凝治疗可减少转移和提高患者生存期。

    作者:张波;李鲁传;李占元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Bcl-2和EB病毒与B细胞淋巴瘤关系的研究进展

    Bcl-2蛋白能抑制细胞调亡,与肿瘤的发生、转化及转移有关。50%~80%的滤泡性淋巴瘤,10%~25%的弥漫性大细胞性B细胞淋巴瘤中有Bcl-2蛋白的表达。EB病毒(EBV)与免疫缺陷相关性BCL密切相关,而与非免疫缺陷相关性BCL的相关性较小。EBV在体外可以诱导B淋巴细胞表达Bcl-2蛋白。该病毒可能通过LMP-1诱导Bcl-2的表达参与了免疫缺陷相关性BCL的发病。

    作者:唐文台;郭瑞珍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PCNA和CEA在甲状腺癌中的表达

    目的:分析甲状腺癌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胚胎性抗原(CEA)表达情况,提供临床预后参考。方法:采用S-P法免疫组织化学技术,以石蜡包埋切片免疫染色。结果:28例甲状腺癌患者组织学类型的PCNA,乳头状癌+、++分别为66.67%和33.33%;滤泡状癌分别为42.86%和57.14%,++均为0。髓样癌++和+++分别为66.67%和33.33%,未分化癌为33.33%和66.67%。CEA的阴性率为28.57%,阳性率为71.43%,其中+和++占85%,+++占15%,15%中主要为髓样癌和未分化癌的组织学类型。结论:甲状腺癌的恶性程度与PCNA、CEA表达强度有密切关系。检测PCNA、CEA表达强度作为判断甲状腺癌的恶性程度及评估预后,具有临床的实际意义,可提供治疗参考价值。

    作者:宋彬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改良乙状结肠直肠膀胱术12例治疗体会

    当膀胱癌已侵犯膀胱颈及后尿道时,为寻找合适的尿流改道方法,1990年以来,我们对12例患者施行了改良乙状结肠直肠膀胱术,效果满意。治疗体会报告如下。

    作者:卢国频;陈县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原发性气管癌10例临床分析

    原发性气管肿瘤并不多见,约占呼吸道原发性肿瘤的1%[1]。原发性气管肿瘤中良性肿瘤发病较少,恶性肿瘤以原发性气管癌较多,其中以鳞癌多。由于气管肿瘤的发病率低,临床医师对之缺乏认识,常造成漏诊或误诊。现将经纤维气管镜检查及病理证实的10例原发性气管癌报道如下。

    作者:李戈阳;汤华战;李红宇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25例恶性肿瘤骨转移的放射治疗

    骨转移癌是恶性肿瘤晚期常见并发症之一,常给患者造成严重痛苦。我科于1997年11月~1999年12月应用放射治疗骨转移瘤25例41个病灶,止痛效果满意,报告如下。

    作者:韩金声;盛翠平;顾红秀;徐旭光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CT、病理和CK19 RT-PCR在诊断肺癌淋巴结转移的对照研究

    目的:探索检测肺癌淋巴结转移的新途径。方法:应用CT、病理和细胞角蛋白19(CK19)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everse-transcriptas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T-PCR)法,对15例可手术的原发性肺癌患者60枚区域淋巴结分别进行癌转移检测。结果:60枚区域淋巴结中,16枚经CT诊断为转移,其中有11枚CK19 RT-PCR为阳性,44枚CT阴性中有24枚阳性;15枚经病理诊断为转移的,CK19 RT-PCR均为阳性,而45枚病理诊断为阴性的淋巴结中有20枚为阳性。结论:与传统的CT、组织病理检查相比,CK19 RT-PCR法可提高淋巴结癌转移的检出率,从而准确地评价其转移状况。

    作者:蒋晓东;朱广迎;王绪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破裂一例报告

    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临床上较少见,破裂出血者更为少见,报告1例如下。1病例报告患者,女,45岁。因腹痛半个月,加重8 h于1996年11月12日入院。患者于半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腹痛,呈持续性纯痛,曾行对症治疗无好转,于8 h前出现上腹部剧烈疼痛,伴心慌、尿少,腹痛呈持续性,无恶心、呕吐,无发烧、血尿。查体:T37.2℃,P 89次/min,BP11/6 kPa(82.5/45.0mmHg);神志清,精神差,面色苍白,睑结膜苍白,颈软,心肺正常,腹稍胀,肝脾未触及,上腹部压痛明显,反跳痛不明显,轻度腹肌紧张,腹水征阴性,肠鸣音较弱,右肾区叩痛,余无异常。血分析:WBC16.5×10+/L、RBC 2.54×1012/L、Hb 80 g/L。B超检查示:肝脏体积稍小,向前上移位,实质回声光点尚均质,胆囊稍大,张力高,囊内透声好,胆囊底部探及巨大混合性回声包块,10 cm×10 cm×9 cm,包块内部回声高低不均,以高回声为主,兼有正常肾皮质回声,其下探及胆囊底部与包块相连,肝肾隐窝内及盆腔内探及少量液性回声,子宫正常,未探及右肾,符合右肾肿瘤破裂,不完全除外肝肿瘤破裂。入院后诊断为失血性休克,右肾肿瘤破裂出血。急症在硬膜外麻醉下行右肾切除术。术中见右上腹部腹膜后有巨大血肿,20cm×16 cm×20 cm,右肾实质破裂。腹腔内有少量渗血,术中输血400ml,术后恢复好,切口Ⅰ期愈合。术后病理检查示:右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现随访1.5年,身体健康。

    作者:孙自友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nm23基因在膀胱移行细胞癌中表达的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nm23基因产物与膀胱移行细胞癌生物学行为之间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45例膀胱移行细胞癌组织nm23基因表达。结果:nm23蛋白弥散于胞浆及胞膜,nm23蛋白表达与膀胱癌分级呈正相关,但与分期无关,有转移性癌组织nm23表达明显高于无转移癌组织(P<0.001)。结论:nm23基因表达是一个判断膀胱移行细胞癌恶性程度有价值的指标。

    作者:杨进益;侯旭;李树伦;邓昕;姜洪波;吴永安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原发性肝癌患者HBV感染血清学模式调查

    目的:研究HBV感染血清学模式与原发性肝癌的关系。方法:分析1996年6月~2000年9月我院收治的500例原发性肝癌患者的HBV感染血清学模式,与同期收治的500例其他恶性肿瘤患者的HBV感染血清学模式进行比较。结果:原发性肝癌患者HBV感染率为89.6%,显著高于其他恶性肿瘤患者。HBsAg和HBcAb同时阳性者占HBV感染肝癌的79.9%,占HBV感染其他恶性肿瘤的13.3%,差异有极显著性(P<0.01)。出现HBsAb者占原发性肝癌中HBV感染病例的8.5%,其他恶性肿瘤中HBV感染病例的75.1%,两者差异亦有极显著性(P<0.01)。“大三阳”、“小三阳”和(HBsAg+HBcAb+)者与肝癌相关的OR分别为13.85、6.95和14.69。结论:HBsAg和HBcAb同时阳性的患者患肝癌的危险性高;血清出现HBsAb的HBV感染者不易发展成肝癌。

    作者:宋现让;刘美琴;彭莉;董秀梅;朱传金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诺维本引起静脉炎的预防和治疗

    诺维本是一种半合成的长春新碱类抗癌药,该药广泛用于小细胞肺癌、乳腺癌等的治疗,临床上取得可喜的疗效。但诺维本局部静脉炎的发生率较高,据文献报告为19.1%~40.5%。表现为注射部位及肢体的疼痛、红肿、水疱。因此预防和治疗诺维本引起静脉炎对提高肿瘤患者的生活质量非常重要。本科自1997~2000年间应用诺维本治疗非小细胞肺癌(NSCLC)24例,采用2%利多卡因100mg+地塞米松5 mg,静脉冲入预防和治疗静脉炎,总结如下。

    作者:刘伟先;杨金山;刘晶;张玲玲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骨纤维异常增殖症恶变一例报告

    1病例报告患者女,58岁。5年前无意中扪及左前上胸部一枣样大小肿块,质硬,不活动,无压痛,无其他不适。肿块缓慢增大,近半年来,生长迅速。专科检查:老年女性,神志清,精神好,表浅淋巴结不大,左前上胸壁锁骨下区明显饱满,隆起,质硬,无压痛,不活动,余未见异常。胸部CT示:左上胸壁于第2前肋处示约8 cm×7 cm×7 cm的软组织密度肿块影,边缘光整,以向胸廓内生长为主,内示斑块状、细条状致密钙化灶,其周边示散在放射状略高密度瘤骨,肋骨呈膨胀性网格状改变,局部骨轮廓破坏消失,肿块向外压迫胸肌移位。CT诊断:左胸壁肿物,考虑良性肿瘤,不除外恶变的可能。术中所见:肿瘤位于第2前肋,约10 cm×10 cm×8 cm,侵及第1肋下沿,表面光滑,边缘清晰,主要向胸腔内生长,并和肺粘连。术后病理:“第2肋骨”纤维结构不良,局部富于细胞并生长活跃,考虑恶变。

    作者:房俊飞;钟伟;李万湖;付政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肝癌瘤内注射聚合白蛋白和32P胶体后瘤外组织放射性的研究

    目的:研究肝癌瘤内单纯注射32p胶体和先注射聚合白蛋白(MAA),再注射32p胶体两种不同给药方法的32p在瘤外组织器官的动态分布,探讨不同剂量MAA的阻滞效果及MAA颗粒数量和32p胶体应用剂量的相关关系。方法:在Balb/c小鼠右侧胸前皮下接种H22肝癌细胞,10 d后接种部位长出直径约1 cm的肿瘤。随机将其分为4组:第1组单纯注射32p胶体1.85 MBq;第2组先注射1×104颗粒MAA,再注射32p胶体1.85 MBq;第3组先注射1×105颗粒MAA,再注射32p胶体1.85 MBq;第4组先注射1×105颗粒MAA,再注射32p胶体18.5 MBq。注射后24 h、第8天和第16天时各组分别处死小鼠,测定心、肝、肾、脾、肺和骨骼的放射性。结果:瘤内注射32p胶体时,32p可向全身其他器官扩散;当向肿瘤内注射的32p胶体剂量相同时,预先注入1×104颗粒MAA和1×105颗粒MAA的两组小鼠,其体内32p的分布均比未注射MAA的一组小鼠要少,其中1×105颗粒MAA组的小鼠,32p体内分布又比1×104颗粒MAA组少;当预先注入的MAA颗粒数量相同时,注射的32p胶体剂量增大,体内分布也随之增加。结论:与单纯瘤内注射32p胶体相比,先在瘤内注入MAA,再注入32p胶体,MAA可以有效阻止32p胶体的全身扩散,使32p胶体能够较长时间的滞留在肿瘤内,从而减少了全身分布。

    作者:杨崇美;张安忠;刘吉勇;王义渠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以闭经为首发症状的髓母细胞瘤一例

    1病例报告患者,女,18岁。于14岁月经来潮,3~5 d/28 d,规律。于1997年12月无任何诱因闭经,曾先后2次在我院妇科住院诊治。查子宫、卵巢发育正常。排除盆腔结核,用乙芪酚配伍黄体酮治疗后月经仍未来潮。实验室检测:FSH、LH偏低,T0、E2及PRL基本正常。HCG<20 ng/L,考虑垂体及下丘脑引起继发性闭经,于1998年1O月19日行脑垂体CT扫描,显示脑垂体部位未见病灶。于1999年10月25日因头痛2个月余,加重伴恶心、呕吐、行走不稳10 d就诊,颅脑CT示:后颅凹占位并梗阻性脑积水。在神经外科行第四脑室肿瘤切除术,术中见肿块来源于延髓背侧,突入第四脑室,质软,4 cm×3 cm×2 cm大小,行肿瘤次全切除。术后病理报告为髓母细胞瘤,术后脑CT仍见第四脑室3 cm×2.7 cm×2 cm大小的病灶及脑积水。闭经一直持续到目前。患者拒绝再次手术及放射治疗。目前行中医中药对症治疗。

    作者:于一峰;高正秀;陈祥明 刊期: 2001年第01期

中华肿瘤防治杂志

中华肿瘤防治杂志

主管:齐鲁肿瘤杂志;肿瘤防治杂志;当代肿瘤学杂志

主办: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