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PCNA和CEA在甲状腺癌中的表达

宋彬

关键词:甲状腺肿瘤, PCNA, CAE, 免疫组化
摘要:目的:分析甲状腺癌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胚胎性抗原(CEA)表达情况,提供临床预后参考。方法:采用S-P法免疫组织化学技术,以石蜡包埋切片免疫染色。结果:28例甲状腺癌患者组织学类型的PCNA,乳头状癌+、++分别为66.67%和33.33%;滤泡状癌分别为42.86%和57.14%,++均为0。髓样癌++和+++分别为66.67%和33.33%,未分化癌为33.33%和66.67%。CEA的阴性率为28.57%,阳性率为71.43%,其中+和++占85%,+++占15%,15%中主要为髓样癌和未分化癌的组织学类型。结论:甲状腺癌的恶性程度与PCNA、CEA表达强度有密切关系。检测PCNA、CEA表达强度作为判断甲状腺癌的恶性程度及评估预后,具有临床的实际意义,可提供治疗参考价值。
中华肿瘤防治杂志相关文献
  • 肝脏局灶性结节状增生一例报道

    1病例报告患者男,58岁。因B超查体时发现肝脏肿块于1999年6月18日入院。无发热,无胸痛、腹胀、恶心、呕吐、便秘等症状,食欲可,不厌油腻性饮食。曾于1993年在我院因胆石症行胆囊切除、胆总管切开取石术,未问及肝炎病史。查体皮肤粘膜无黄染。肝功能检查各项指标均正常,HBsAg阴性,MRI示肝左叶局灶性结节状增生,不能排除肝脏纤维板层癌及肝内多发性血管瘤。术前诊断:肝脏肿瘤。于1999年6月24日在硬膜外麻醉下行剖腹探查术。术中见肝左叶肿物约7 cm×7 cm×6cm,遂切除肿物及部分肝组织。大体标本检查:肝组织一块,体积12 cm×10 cm×7 cm,被膜面光滑,圆钝,黄褐色一端见一肿物有蒂与肝组织相连(图1)。肿物体积7 cm×6 cm×6 cm,表面粗糙,无明显包膜,淡黄灰白色,质稍硬。切面肿物呈结节状,中央有一灰白色瘢痕,向周围放射。蒂宽1.9~4.1 cm,长约4 cm。肝组织切面棕黄色未见明显异常。镜下观察:切除的肝组织结构基本正常:肿物部分取材,低倍镜下呈结节状,结节由类似于正常的肝细胞组成,但缺乏中央静脉。周围环绕的纤维间质含有小血管及炎性细胞浸润,血管管腔不规则,管壁较厚(图2)。高倍镜见肝板单层排列,肝细胞形态基本正常,有轻度水样变性,偶有脂肪变性。蒂部分取材,其组织学结构与“肿物”相同,未发现其与相连的肝组织有移行改变。病理诊断:肝脏局灶性结节状增生。

    作者:郭玲玲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胃癌p16蛋白与PCNA的免疫组织化学研究

    目的:探讨p16蛋白和PCNA与胃癌发生、发展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化LSAB法对104例胃癌进行了p16蛋白和PCNA的检测。结果:正常胃粘膜、不典型增生及胃癌均有程度不同的p16蛋白的表达,分别为81.82%,45.46%及50.00%。PCNA指数与肿瘤分化程度及临床分期有关。p16蛋白阳性者的PCNA指数低于p16蛋白阴性者(P<0.05)。结论:p16蛋白和PCNA与胃癌的发生、发展有关,可能是反映胃癌生物学行为和预测预后的重要指标。

    作者:王强修;马金龙;王家耀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食管罕见恶性肿瘤——15例癌肉瘤临床病理分析

    目的:探讨食管癌肉瘤的诊断方法与合理的治疗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1980~1995年手术治疗食管(贲门)恶性肿瘤3 400例的临床资料。结果:食管癌肉瘤15例,发生率为0.44%。X线表现为食管腔内巨大充盈缺损,食管镜检报告多为鳞癌。病理特征为癌与肉瘤两种成分并存,无鳞状上皮癌与肉瘤之间的过渡形态。结论:尽管术前诊断率低,但胃镜检查仍是有价值的术前诊断方法,根治性手术切除是有效的治疗手段。其手术切除率高,极少转移,预后较好。

    作者:杨钟波;郭启祥;洪庆南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乳腺高分化鳞癌一例

    1病例报告患者女,48岁。因右乳皮肤红肿3个月,肿物2周入院。查体:右乳皮肤发红,以乳头为中心,直径约10 cm,乳晕区皮肤橘皮征阳性,皮肤增厚,皮温高,触痛。右乳外上象限可触及4.0 cm×2.5 cm×2.0 cm质硬肿物,活动差,边缘距乳头约2.0cm,同侧腋下可触及直径约2.0 cm质硬肿大淋巴结,与基底粘连。右乳腺钼靶片:右乳外上象腺可见直径2.4 cm肿物阴影,边缘不整,其内未见钙化影。术中见右乳外上象限直径4 cm肿物,与周围分界不清。临床诊断:右乳腺炎性乳腺癌(T4dN2M0)。

    作者:高彦;仲伟霞;孙兰萍;李万湖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胃癌高发现场干预实验人群中巯基代谢产物的检测

    目的:选用巯基代谢产物做为服用大蒜素的客观指标,来判定胃癌高发现场综合干预实验中受试对象服药的依从情况。方法:应用磷钨酸还原法测定受试对象尿液中巯基含量。结果:服用大蒜素组尿液巯基含量为10.41 U,明显高于未服用大蒜素组的2.94 U,P<0.05。结论:对大规模人群干预实验中受试对象的生物样品中药物的代谢产物进行测定具有可行性,是一种重要的质量控制方法。

    作者:关鹏;周宝森;张群弟;袁媛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调强放疗技术研究进展

    调强放疗是一新兴的正在发展中的放疗技术,综述了调强放疗技术研究进展,着重介绍了调强放疗的优势、实现方式、射野数及强度水平数、时间剂量分割策略及调强放疗实施方面的进展,并展望了调强放疗的未来发展方向。

    作者:于金明;李宝生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首诊于眼科的颅脑肿瘤临床病理特点分析

    目的:探讨首诊于眼科的颅脑肿瘤的临床特点及诊疗方法。方法:回顾分析1994年6月~1999年11月,因视力下降,视野改变就诊的3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32例病人中,确诊为颅脑肿瘤的21例,其中,脑垂体瘤12例,脑膜瘤5例,空蝶鞍2例,胶质瘤1例,颅咽管瘤1例。另外的11例确诊为脑梗塞。结论:对视力下降及视野缺损的病人一定要全面查体,进行必要的CT、MRI及视野检查,做出明确诊断,以免延误治疗时机。

    作者:姜振辉;张淑娥;王保安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腮腺内面神经鞘瘤12例临床病理分析

    目的:分析腮腺内面神经鞘瘤的临床、病理特点,以免误诊、误治。方法:对山东省莱阳中心医院20年间收治的12例腮腺内面神经鞘瘤的临床、病理特点,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6例术前误诊为混合瘤,1例误诊为腺样囊性癌,1例误诊为淋巴瘤。2例做了穿刺活检,3例做了术中快速病检,皆得以确诊。术中保留面神经的10例,虽然术后出现面瘫,但于术后6~12月恢复,切除面神经颅外段2例,面瘫未见恢复。本组5例肿瘤来源于面神经总干,3例来源于上、下颊支,2例来源于颧支,2例来源于下颌缘支。肿瘤镜下分型:囊状型9例,网状型3例。术后随访5~10年,无1例复发。结论:此瘤极易误诊,确诊有赖于术前(或术后)病理检查。术中应尽力保留面神经,虽然术中刺激、牵拉面神经等致术后面瘫,但大多数患者可自然恢复。

    作者:牟宝秋;吕日旭;王秦宁;战文吉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改良乙状结肠直肠膀胱术12例治疗体会

    当膀胱癌已侵犯膀胱颈及后尿道时,为寻找合适的尿流改道方法,1990年以来,我们对12例患者施行了改良乙状结肠直肠膀胱术,效果满意。治疗体会报告如下。

    作者:卢国频;陈县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高剂量腔内放射治疗中晚期食管癌78例临床分析

    治疗中晚期食管癌首选放疗。后装放疗主要用于:①早期小而表浅的肿瘤;②根治性放疗后癌残留或局部复发的姑息治疗;③晚期食管癌姑息治疗。我院自1993年6月~2000年6月应用高剂量率后装机腔内放射治疗中晚期食管癌78例,疗效满意,报告如下。

    作者:王作志;陈景春;魏长虹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Bcl-2和EB病毒与B细胞淋巴瘤关系的研究进展

    Bcl-2蛋白能抑制细胞调亡,与肿瘤的发生、转化及转移有关。50%~80%的滤泡性淋巴瘤,10%~25%的弥漫性大细胞性B细胞淋巴瘤中有Bcl-2蛋白的表达。EB病毒(EBV)与免疫缺陷相关性BCL密切相关,而与非免疫缺陷相关性BCL的相关性较小。EBV在体外可以诱导B淋巴细胞表达Bcl-2蛋白。该病毒可能通过LMP-1诱导Bcl-2的表达参与了免疫缺陷相关性BCL的发病。

    作者:唐文台;郭瑞珍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树突状细胞的体外扩增和抗肿瘤免疫

    树突状细胞(DC)是体内重要的抗原提呈细胞,具有独特的免疫学功能。综述了DC分离、体外扩增、鉴定和功能检测方法的研究现状,分析了DC与肿瘤免疫的关系,以及DC抗肿瘤治疗的应用前景。

    作者:李宇清;曾波航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肝母细胞瘤术后十年肺转移一例报告

    1病例报告患者男,15岁。因咳嗽、痰中带血1个月入院。入院诊断:左肺下叶占位。患者10年前在外院行肝肿瘤切除术,术后病理示肝母细胞瘤。术后未行放疗及化疗。查体:发育正常,营养中等。左肺下野叩实,呼吸音低。右上腹见10 cm长陈旧手术疤痕。胸部CT示左肺下叶中心性包块,约8 cm×7 cm×6cm,于2000年5月23日在全麻下行左侧剖胸探查术,术中见肿瘤位于左肺下叶背段8 cm×7 cm×6 cm,质地硬,肺门无肿大淋巴结。行左肺下叶切除术。术后病理示:肿瘤呈腺样分化,细胞大小一致(图1),细胞中度异型,易见核分裂(图2),结合临床符合肝母细胞瘤肺转移。

    作者:庄振利;巴宁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超声心脏粘液瘤15例临床分析

    心脏粘液瘤有多种临床表现,易漏诊、误诊,随着超声心动图的应用,该病的诊断与治疗有了很大的进展。本文总结了两院1986年2月~2000年9月经超声心动图检查诊断的1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如下。

    作者:仲琳;刘文波;刘少荣;周广利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预防医学文献信息》杂志开办2001年国家级继续医学教育园地

    为了提高基层广大预防医学工作者的业务水平,由中华预防医学会主办的2001年国家级继续教育项目(编号:2001-m-07035)——《预防医学文献信息》杂志“继续医学教育园地”,在2001年开办。“园地”是一所刊授的不脱产的实行学分制的大学校。《预防医学文献信息》杂志自2001年第1期起,每期设“继续医学教育园地”栏目。“园地”每期刊发1~2篇由我国预防医学专家撰搞的专题学术讲座。讲座内容为围绕基层工作重点的预防医学新理论、新观念、新方法、新技术、新经验。学员学业期满,并经考核合格,可获得国家1类学分12分。欲参加学习者,从即日起开始报名。报名截止日期为2001年6月30日。请通过邮局将报名注册费42元、教材费48元(全年6期杂志)一并汇至“山东省济南市经十路72号(邮编:250014)《预防医学文献信息》杂志社”收,请在汇款附言栏注明“继续医学教育费用及姓名”。本刊在收到全额费用(90元)后,即行注册并将收据用挂号信寄回。咨询电话:(0531)2962128—232法珑珑。希望各基层单位的预防医学工作者踊跃报名参加。

    作者: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脑转移瘤的X 刀治疗与手术治疗疗效比较分析

    目的:探讨X刀在脑转移瘤治疗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分析X刀治疗的30例脑转移瘤患者(41个病灶),脑转移瘤直径(2.07±1.7)cm,平均剂量22 Gy,肿瘤中心剂量(28±8)Gy,边缘剂量(16±4)Gy。比较分析手术加全脑放射治疗26例,直径(3.07±0.7)cm,平均放疗剂量46 Gy。结果:X刀治疗组1年生存率53%,手术加全脑放疗组43%,1年后局部肿瘤控制率分别为83%和75%,1年后因神经系统疾患死亡率分别为39%和41%。结论:X刀是一种安全、有效和微侵袭的治疗方法,适用于中小体积脑转移瘤的治疗。

    作者:柳宪华;于效良;华庆云;林野;胡殿雷;庄会林;孙光远;滕志丹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粘附分子CD44在乳腺癌中的表达及其意义

    目的:探讨粘附分子CD44在乳腺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方法对30例乳腺癌及1O例乳腺良性肿瘤组织中的CD44基因的表达进行检测。结果:①CD44V6在乳腺癌中的表达显著性高于乳腺良性肿瘤;②乳腺癌组织中CD44V6表达率明显高于CD,S及CD44V3;③Ⅲ、Ⅳ期乳腺癌CD44V6表达显著高于Ⅰ、Ⅱ期乳腺癌;④有淋巴结转移的乳腺癌CD44V6的表达明显高于无淋巴结转移者。结论:GD44V6在乳腺癌中的表达与乳腺癌的发生发展、浸润转移和预后密切相关,可作为临床判断浸润转移和估计预后的一个有价值的指标。

    作者:刘剑仑;姆布依·嘎本盖勒;杨南武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非小细胞肺癌肺叶切除术后肺部并发症的预测

    肺组织切除后的肺部并发症可引起严重后果。本文就术前预测非小细胞肺癌术后肺部并发症的可能性进行了研究。全部患者术前均接受颅和全身CT、肺灌注闪烁扫描、骨扫描和肺量计测试。预测残存肺功能公式为:肺功能×(1-切除侧肺灌注比例×切除的肺段数/切除侧肺段总数)。手术指征为预测术后用力肺活量(FVC)>800 ml/m2或第1秒用力肺活量(FEV1) 600 ml/m2。术后肺部并发症包括肺不张、痰液潴留需要气管镜吸除、肺炎、漏气需要安置胸管引流7 d以上、支气管哮喘、乳糜胸和脓胸。心脏并发症包括需要加以治疗的房颤,心动过缓和室性早搏。89例患者,男62例,女27例,平均年龄67.2岁。包括鳞癌24例,腺癌60例,鳞腺癌和大细胞癌各1例。术后1 d均拔除胸管,围术期死亡率0%,因脓胸再次手术1例(1.1%)。发生术后并发症37例(41.2%),肺部并发症20例(22.5%),包括肺不张8例,漏气7例,肺炎、痰液潴留和支气管哮喘各2例,乳糜胸和脓胸各1例。年龄、性别、吸烟史、血清总蛋白、血清白蛋白,%FEV1、FEV1%、残气量(RV)/肺总量(TLC)、高碳酸血症、手术方式,手术部位、手术部位存在粘连、T和N病理分期,以及肿瘤组织学类型均与术后并发症无关。而FVC<80%(P=0.007),血清乳酸脱氢酶(LDH)≥230U/L(P=0.04)和动脉血氧(PaO2)<10.6 kPa(P=0.002)可预测术后并发症。多因素分析显示血清LDH≥230 U/L(95%CI1.434~77.334,P=0.020 7),RV/TCL≥30%(95%CI,1.47~33.688,P=0.041 2)和Pa 02<10.6 kPa(95%CI,1.407~32.168,P=0.014 5)等3项指标为预测术后肺部并发症的重要独立因素。

    作者:任少华;胡华成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卵巢癌患者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分析

    目的:探讨卵巢癌患者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对机体细胞免疫的影响。方法:采用90项症状清单、焦虑自评量表及抑郁自评量表,对52例卵巢癌患者及50例卵巢良性肿瘤患者进行了心理健康状况测评。所有卵巢癌患者均采用流式细胞法检测了其外周血T细胞亚群及NK细胞活性。结果:与卵巢良性肿瘤组相比,卵巢癌患者精神症状多、焦虑及抑郁程度重,伴有中、重度抑郁及焦虑的患者其外周血CD8细胞百分比明显增高、CD4/CD8值降低、NK细胞活性低下。结论:大部分卵巢癌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精神症状。中、重度的抑郁及焦虑可导致机体细胞免疫功能下降。在对卵巢癌患者进行躯体治疗的同时,有必要同时提供心理治疗干预。

    作者:朱根海;陈春英;杨舒盈;杨剑国;梁茱;黄运策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纵隔结核误诊为纵隔肿瘤一例报告

    1病例报告患者,女,63岁,因进食阻噎感8个月,胸闷、憋气1个月,于2000年4月20日入院。既往无午后低热、盗汗、乏力、消瘦等病史。查体:体温36.9℃,呼吸、血压、脉搏正常,表浅淋巴结无肿大,心肺腹未及异常。肝、肾功能及血象正常。胸部CT报告上纵隔食管左后方一占位病变,与食管关系紧密,密度均匀,食管被推向右前方,诊断:纵隔肿瘤。纤维食管镜检查报告距门齿20~25cm食管后壁见外压性改变,局部粘膜无异常。于2000年4月25日行手术治疗,术中见纵隔胸膜肥厚粘连,肿物位于上段食管后壁,分离过程中流出干酪样坏死物质约10ml,术中考虑结核而行病灶清除术,局部撒链霉素后关胸。术后病理报告:送检物为纤维结缔组织、神经及脂肪组织,有淋巴细胞浸润及少量坏死,并见郎罕细胞及类上皮细胞。

    作者:李庆云;黄建光 刊期: 2001年第01期

中华肿瘤防治杂志

中华肿瘤防治杂志

主管:齐鲁肿瘤杂志;肿瘤防治杂志;当代肿瘤学杂志

主办: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