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振利;巴宁
目的:探讨卵巢癌患者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对机体细胞免疫的影响。方法:采用90项症状清单、焦虑自评量表及抑郁自评量表,对52例卵巢癌患者及50例卵巢良性肿瘤患者进行了心理健康状况测评。所有卵巢癌患者均采用流式细胞法检测了其外周血T细胞亚群及NK细胞活性。结果:与卵巢良性肿瘤组相比,卵巢癌患者精神症状多、焦虑及抑郁程度重,伴有中、重度抑郁及焦虑的患者其外周血CD8细胞百分比明显增高、CD4/CD8值降低、NK细胞活性低下。结论:大部分卵巢癌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精神症状。中、重度的抑郁及焦虑可导致机体细胞免疫功能下降。在对卵巢癌患者进行躯体治疗的同时,有必要同时提供心理治疗干预。
作者:朱根海;陈春英;杨舒盈;杨剑国;梁茱;黄运策 刊期: 2001年第01期
放射性食管炎临床放射治疗中常见,治疗上往往缺乏有效方法。1997年以来我们用硝苯地平联合思密达治疗60例放射性食管炎疗效显著,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60例食管癌、中央型肺癌患者均经病理证实。男45例,女15例;年龄42~85岁,平均年龄57岁。其中食管癌55例,中央型肺癌5例。
作者:丁涤非;吴霞;陈玉明;李明 刊期: 2001年第01期
目的:研究HBV感染血清学模式与原发性肝癌的关系。方法:分析1996年6月~2000年9月我院收治的500例原发性肝癌患者的HBV感染血清学模式,与同期收治的500例其他恶性肿瘤患者的HBV感染血清学模式进行比较。结果:原发性肝癌患者HBV感染率为89.6%,显著高于其他恶性肿瘤患者。HBsAg和HBcAb同时阳性者占HBV感染肝癌的79.9%,占HBV感染其他恶性肿瘤的13.3%,差异有极显著性(P<0.01)。出现HBsAb者占原发性肝癌中HBV感染病例的8.5%,其他恶性肿瘤中HBV感染病例的75.1%,两者差异亦有极显著性(P<0.01)。“大三阳”、“小三阳”和(HBsAg+HBcAb+)者与肝癌相关的OR分别为13.85、6.95和14.69。结论:HBsAg和HBcAb同时阳性的患者患肝癌的危险性高;血清出现HBsAb的HBV感染者不易发展成肝癌。
作者:宋现让;刘美琴;彭莉;董秀梅;朱传金 刊期: 2001年第01期
目的:探讨薏苡仁提取物(康莱特,KLT)注射液对晚期原发性肝癌(PHC)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用KLT治疗晚期PHC 52例为治疗组,并以常规对症处理治疗42例晚期PHC为对照组。检测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T-LS)及血清可溶性白细胞介素-2受体(sIL-2R)水平。结果:治疗组患者外周血CD3+细胞、CD4+细胞、CD4+/CD8+细胞比值治疗后较治疗前明显增高(P均<0.05),CD8+细胞无显著性改变(P>0.05),血清sIL-2R明显降低(P<0.05);而对照组患者治疗后外周血CD3+细胞、CD4+细胞、CD4+/CD8+细胞比值及sIL-2R较治疗前无显著性改变(P均>0.05)。结论:KLT对晚期PHC患者的免疫功能有一定改善作用
作者:覃玉桃;韦长元;李挺 刊期: 2001年第01期
目的:分析腮腺内面神经鞘瘤的临床、病理特点,以免误诊、误治。方法:对山东省莱阳中心医院20年间收治的12例腮腺内面神经鞘瘤的临床、病理特点,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6例术前误诊为混合瘤,1例误诊为腺样囊性癌,1例误诊为淋巴瘤。2例做了穿刺活检,3例做了术中快速病检,皆得以确诊。术中保留面神经的10例,虽然术后出现面瘫,但于术后6~12月恢复,切除面神经颅外段2例,面瘫未见恢复。本组5例肿瘤来源于面神经总干,3例来源于上、下颊支,2例来源于颧支,2例来源于下颌缘支。肿瘤镜下分型:囊状型9例,网状型3例。术后随访5~10年,无1例复发。结论:此瘤极易误诊,确诊有赖于术前(或术后)病理检查。术中应尽力保留面神经,虽然术中刺激、牵拉面神经等致术后面瘫,但大多数患者可自然恢复。
作者:牟宝秋;吕日旭;王秦宁;战文吉 刊期: 2001年第01期
我院于1983年~2000年5月共收治经病理检查证实的胸膜间皮瘤12例,其中11例为恶性,1例为良性,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12例住院患者,男10例,女2例;年龄36~68岁,平均53.2岁,年龄在40岁以下1例(8.3%),年龄在40岁以上11例(91.7%)。其中1例有石棉接触史,余均无石棉接触史。出现症状至就诊时间半个月~24个月,平均4.2个月,入院前均未确诊,误诊为结核性胸膜炎5例,6例疑诊为胸腔积液,1例疑诊为肺部块影。
作者:杨志坚 刊期: 2001年第01期
目的:探讨细胞凋亡和细胞增殖在胃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用原位末端标记法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30例胃癌和20例胃粘膜上皮异型增生中的细胞凋亡和调控基因(Bcl-2,Fas)及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的表达情况。结果:随正常胃粘膜→胃粘膜异型增生→胃癌的梯度,细胞凋亡指数(AI)逐渐降低,差异有显著性(P<0.05);Bcl-2的阳性表达率逐渐升高,Fas的阳性表达率逐渐降低,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且二者有相关性(P<0.05)。PCNA阳性表达率(即增殖指数,PI)逐渐升高(P<0.01)。结论:胃粘膜异型增生中已存在细胞凋亡和细胞增殖的异常,使增殖/凋亡比值加大,是胃粘膜异型增生向胃癌发展的重要机制之一。
作者:郑世营;沈振亚;李德春;张志德;匡玉庭 刊期: 2001年第01期
为了提高基层广大预防医学工作者的业务水平,由中华预防医学会主办的2001年国家级继续教育项目(编号:2001-m-07035)——《预防医学文献信息》杂志“继续医学教育园地”,在2001年开办。“园地”是一所刊授的不脱产的实行学分制的大学校。《预防医学文献信息》杂志自2001年第1期起,每期设“继续医学教育园地”栏目。“园地”每期刊发1~2篇由我国预防医学专家撰搞的专题学术讲座。讲座内容为围绕基层工作重点的预防医学新理论、新观念、新方法、新技术、新经验。学员学业期满,并经考核合格,可获得国家1类学分12分。欲参加学习者,从即日起开始报名。报名截止日期为2001年6月30日。请通过邮局将报名注册费42元、教材费48元(全年6期杂志)一并汇至“山东省济南市经十路72号(邮编:250014)《预防医学文献信息》杂志社”收,请在汇款附言栏注明“继续医学教育费用及姓名”。本刊在收到全额费用(90元)后,即行注册并将收据用挂号信寄回。咨询电话:(0531)2962128—232法珑珑。希望各基层单位的预防医学工作者踊跃报名参加。
作者: 刊期: 2001年第01期
目的:总结脾脏占位性病变的超声特征。方法:65例脾脏占位性病变按术后病理分类,分别进行超声图像分析。结果:脾脏囊肿、血管瘤与肝囊肿、血管瘤声像图表现一致;脾梗死超声图像呈现楔形、不规则形低回声或不均匀回声;脾脏恶性淋巴瘤呈现弥漫性、局限性低回声或呈蜂窝状回声;脾脏转移瘤呈现四种不同表现的回声:无回声型、低回声型、高回声型及牛眼征。结论:超声扫描对脾脏占位性病变具有较高的影像学诊断价值。
作者:赵月环;钱静;李嫚;焦方莲;李爱芝 刊期: 2001年第01期
1病例报告患者,女,18岁。于14岁月经来潮,3~5 d/28 d,规律。于1997年12月无任何诱因闭经,曾先后2次在我院妇科住院诊治。查子宫、卵巢发育正常。排除盆腔结核,用乙芪酚配伍黄体酮治疗后月经仍未来潮。实验室检测:FSH、LH偏低,T0、E2及PRL基本正常。HCG<20 ng/L,考虑垂体及下丘脑引起继发性闭经,于1998年1O月19日行脑垂体CT扫描,显示脑垂体部位未见病灶。于1999年10月25日因头痛2个月余,加重伴恶心、呕吐、行走不稳10 d就诊,颅脑CT示:后颅凹占位并梗阻性脑积水。在神经外科行第四脑室肿瘤切除术,术中见肿块来源于延髓背侧,突入第四脑室,质软,4 cm×3 cm×2 cm大小,行肿瘤次全切除。术后病理报告为髓母细胞瘤,术后脑CT仍见第四脑室3 cm×2.7 cm×2 cm大小的病灶及脑积水。闭经一直持续到目前。患者拒绝再次手术及放射治疗。目前行中医中药对症治疗。
作者:于一峰;高正秀;陈祥明 刊期: 2001年第01期
例1:女,50岁。因阴道流血水并下腹部包块于1982年9月12日就诊。患者婚后不育,曾患月经不规则半年,经服中药治愈。现停经8个月后,阴道流血水6个月余,并发现下腹部有一鸡蛋大包块,经抗炎治疗无效。妇科检查:右附件有一拳头大包块,囊性感,表面光滑,活动,轻度压痛。临床诊断:①卵巢囊肿;②输卵管癌;③原发不孕。入院后行子宫加双附件切除术。术中见右输卵管有一不规则蜡肠型肿物,迂曲旋绕,约15 cm×8 cm×7 cm大小,囊性。左输卵管有一长园形囊性肿物,约8 cm×5 cm×5 cm大小。两侧肿物均与肠管、卵巢及子宫粘连。双侧卵巢正常。病理检查:双侧输卵管充血、水肿,呈紫红色。切开后内有大量陈旧性血液流出,输卵管壁见菜花样肿物突入腔内,并见横贯管腔的小粱。肿物切面灰白色,质脆,呈细乳头状。镜下:输卵管粘膜皱襞被瘤组织取代,瘤细胞呈园形及卵园形,核大,染色深,异型性明显,构成单层或复层乳头状及团块状结构,突入腔内,少数瘤细胞侵及输卵管肌层中。病理诊断:双侧输卵管乳头状腺癌(图1)。
作者:丁洪基;唐秀坤;姜秀杰 刊期: 2001年第01期
当膀胱癌已侵犯膀胱颈及后尿道时,为寻找合适的尿流改道方法,1990年以来,我们对12例患者施行了改良乙状结肠直肠膀胱术,效果满意。治疗体会报告如下。
作者:卢国频;陈县 刊期: 2001年第01期
目的:探讨食管癌肉瘤的诊断方法与合理的治疗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1980~1995年手术治疗食管(贲门)恶性肿瘤3 400例的临床资料。结果:食管癌肉瘤15例,发生率为0.44%。X线表现为食管腔内巨大充盈缺损,食管镜检报告多为鳞癌。病理特征为癌与肉瘤两种成分并存,无鳞状上皮癌与肉瘤之间的过渡形态。结论:尽管术前诊断率低,但胃镜检查仍是有价值的术前诊断方法,根治性手术切除是有效的治疗手段。其手术切除率高,极少转移,预后较好。
作者:杨钟波;郭启祥;洪庆南 刊期: 2001年第01期
目的:通过检测血管内皮生因子(VEGF)的表达来明确它与大肠肿瘤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SABC法),采用VEGF多克隆抗体测定55例病理证实的大肠癌标本及17例大肠腺瘤标本中VEGF的表达。结果:大肠癌VEGF的阳性例数为36,表达率(65%)高于大肠腺瘤,差别显著(P<0.05);发生淋巴结转移大肠癌VEGF的表达率高于未发生转移的大肠癌,差别显著(P<0.05),未发生淋巴结转移大肠癌VEGF的表达率高于大肠腺瘤,差别显著(P<O.05),结论:VEGF的过度表达揭示大肠肿瘤恶变及其转移能力的增加。
作者:杨明智;陈汝福;陈积圣;毛伟征;张敬智 刊期: 2001年第01期
目的:探讨肿瘤侵犯下肢主要血管的保肢手术治疗。方法:将受肿瘤侵犯,无法解剖出来的血管作节段切除以彻底切除肿瘤,然后以直接吻合或进行血管移植桥接来重建下肢血循环以达到保肢目的。涉及髂血管节段切除和股血管节段切除各2例。切除后血管的重建,动脉采用直接吻合1例次,以自体大隐静脉倒置移植重建2例次;静脉以自体大隐静脉移植重建2例次。结果:4例病人获保肢切除后随访10个月~4年,患肢无疼痛和肿胀。结论:肿瘤侵犯了下肢主要血管,采用血管重建技术,仍可进行保肢手术治疗,使病人术后的生活质量优于截肢。
作者:肖继伟;彭俊平;陈懿;刘劲松 刊期: 2001年第01期
我院1976~1997年行Miles手术332例,发生骶前静脉丛出血6例,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男2例,女4例,年龄51~70岁。术中发现癌肿位于直肠后壁,与骶前关系密切,活动度差者4例。盆腔组织炎性水肿,骶前血管紊乱2例。其中3例采用无菌金属图钉止血法;3例行纱布带,明胶海绵填塞压迫止血法。无死亡。
作者:刘凯勇;张丽红;崔涛 刊期: 2001年第01期
治疗中晚期食管癌首选放疗。后装放疗主要用于:①早期小而表浅的肿瘤;②根治性放疗后癌残留或局部复发的姑息治疗;③晚期食管癌姑息治疗。我院自1993年6月~2000年6月应用高剂量率后装机腔内放射治疗中晚期食管癌78例,疗效满意,报告如下。
作者:王作志;陈景春;魏长虹 刊期: 2001年第01期
目的:分析甲状腺癌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胚胎性抗原(CEA)表达情况,提供临床预后参考。方法:采用S-P法免疫组织化学技术,以石蜡包埋切片免疫染色。结果:28例甲状腺癌患者组织学类型的PCNA,乳头状癌+、++分别为66.67%和33.33%;滤泡状癌分别为42.86%和57.14%,++均为0。髓样癌++和+++分别为66.67%和33.33%,未分化癌为33.33%和66.67%。CEA的阴性率为28.57%,阳性率为71.43%,其中+和++占85%,+++占15%,15%中主要为髓样癌和未分化癌的组织学类型。结论:甲状腺癌的恶性程度与PCNA、CEA表达强度有密切关系。检测PCNA、CEA表达强度作为判断甲状腺癌的恶性程度及评估预后,具有临床的实际意义,可提供治疗参考价值。
作者:宋彬 刊期: 2001年第01期
目的:观察盐酸格拉司琼联合地塞米松的止吐效果。方法:对57例接受顺铂化疗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即单剂盐酸格拉司琼和盐酸格拉司琼加地塞米松组,采用交叉对比的方法,比较单剂盐酸格拉司琼和盐酸格拉司琼加地塞米松联用的疗效。结果:单剂盐酸格拉司琼对呕吐的完全控制率为68.5%,盐酸格拉司琼加地塞米松联用则为87.7%,两组比较差异显著,P<0.01。结论:盐酸格拉司琼与地塞米松联用可显著改善顺铂引起的急性呕吐。
作者:史周印 刊期: 2001年第01期
我院于1996年7月~1999年7月采用丝裂霉素(MMC)、异环磷酰胺(IFO)及顺铂(DDP)组成的MIP方案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24例,取得较好疗效,报道如下。
作者:孙建国;于绍军;高峰;陈烈 刊期: 2001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