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现让;刘美琴;彭莉;董秀梅;朱传金
目的:观察L-精氨酸预防大剂量顺铂急性肾毒性的临床疗效。方法:对适合用大剂量顺铂(100mg/m2)化疗的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顺铂加精氨酸周期)和对照组(单用顺铂周期),两组形成自身对照(即1例患者的2个周期进行自身对照)。L-精氨酸的用法为1O g/(m2·d),在用顺铂的当天给予,比较研究组与对照组化疗后24 h尿β2-微球蛋白(β2-MG)的变化。结果:38例对可评价疗效的患者中,显效23例对(60.5%),有效12例对,总有效率92.1%(35/38)。加L-精氨酸周期化疗后的尿β2-MG值(x±s)明显低于不加精氨酸周期的尿β2-MG值(x±s),两者相比,,差异具有非常显著性P<O.005。30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化疗后CR 3例,PR 12例,总有效率50%,疗效较好。结论:L-精氨酸可显著预防大剂量顺铂的急性肾毒性,而不影响顺铂的抗癌活性。
作者:王京芬;刘秀菊 刊期: 2001年第01期
骨髓瘤临床及x线表现具有特征性,一般诊断不难。我们遇到1例以肺及心包浸润为主的骨髓瘤并误诊为风湿性心脏病,报告如下。1病例报告患者女,24岁。全身不适2~3个月,伴咳嗽、痰少、气喘,休息后可减轻。
作者:王成林;刘辉安;陈健群 刊期: 2001年第01期
放射性食管炎临床放射治疗中常见,治疗上往往缺乏有效方法。1997年以来我们用硝苯地平联合思密达治疗60例放射性食管炎疗效显著,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60例食管癌、中央型肺癌患者均经病理证实。男45例,女15例;年龄42~85岁,平均年龄57岁。其中食管癌55例,中央型肺癌5例。
作者:丁涤非;吴霞;陈玉明;李明 刊期: 2001年第01期
我院1976~1997年行Miles手术332例,发生骶前静脉丛出血6例,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男2例,女4例,年龄51~70岁。术中发现癌肿位于直肠后壁,与骶前关系密切,活动度差者4例。盆腔组织炎性水肿,骶前血管紊乱2例。其中3例采用无菌金属图钉止血法;3例行纱布带,明胶海绵填塞压迫止血法。无死亡。
作者:刘凯勇;张丽红;崔涛 刊期: 2001年第01期
1996年6月~1997年8月,我们对术后复发或不能手术的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S)患者,按入院的先后顺序分别进行3个周期的保尔佳(Polyerga)-MVP(P-MVP)和单纯MVP方案治疗。治疗前后分别测定T淋巴细胞亚群及外周血淋巴细胞核仁形成区嗜银颗粒(AgNOR)面积、细胞核面积,并观察临床疗效及毒副作用。
作者:马学真;鞠芳;张华;姚远 刊期: 2001年第01期
1病例报告患者男,46岁,因骶尾部脊索瘤术后二便障碍3个月,1999年9月来我院就诊。述小便须蹲位,一次需20~30min,大便须长期服用泻药以维持通畅。查体见腰骶部有长约18 cm手术疤痕,鞍区感觉减退,叩击空洞感。给予推拿治疗:小腹部顺时针按摩约6 min,按揉中级、气海、关元每穴位约1 min;腰骶部以骶部为中心,用按揉、滚法按摩,一指禅指法沿脊突两侧自腰至骶尾部自上而下揉按,各手法交替进行,以透热为度,约15min;按揉两侧肾俞、命门穴各约1 min;然后以轻震骶尾部结束治疗。手法轻柔内透。20 d为1个疗程,治疗期间服用少量泻药维持大便通畅。1个疗程后,大小便均正常,鞍区感觉明显好转。
作者:姜洪洋;吕华;靳庆燕 刊期: 2001年第01期
目的:通过检测血管内皮生因子(VEGF)的表达来明确它与大肠肿瘤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SABC法),采用VEGF多克隆抗体测定55例病理证实的大肠癌标本及17例大肠腺瘤标本中VEGF的表达。结果:大肠癌VEGF的阳性例数为36,表达率(65%)高于大肠腺瘤,差别显著(P<0.05);发生淋巴结转移大肠癌VEGF的表达率高于未发生转移的大肠癌,差别显著(P<0.05),未发生淋巴结转移大肠癌VEGF的表达率高于大肠腺瘤,差别显著(P<O.05),结论:VEGF的过度表达揭示大肠肿瘤恶变及其转移能力的增加。
作者:杨明智;陈汝福;陈积圣;毛伟征;张敬智 刊期: 2001年第01期
Bcl-2蛋白能抑制细胞调亡,与肿瘤的发生、转化及转移有关。50%~80%的滤泡性淋巴瘤,10%~25%的弥漫性大细胞性B细胞淋巴瘤中有Bcl-2蛋白的表达。EB病毒(EBV)与免疫缺陷相关性BCL密切相关,而与非免疫缺陷相关性BCL的相关性较小。EBV在体外可以诱导B淋巴细胞表达Bcl-2蛋白。该病毒可能通过LMP-1诱导Bcl-2的表达参与了免疫缺陷相关性BCL的发病。
作者:唐文台;郭瑞珍 刊期: 2001年第01期
1病例报告患者男,15岁。因咳嗽、痰中带血1个月入院。入院诊断:左肺下叶占位。患者10年前在外院行肝肿瘤切除术,术后病理示肝母细胞瘤。术后未行放疗及化疗。查体:发育正常,营养中等。左肺下野叩实,呼吸音低。右上腹见10 cm长陈旧手术疤痕。胸部CT示左肺下叶中心性包块,约8 cm×7 cm×6cm,于2000年5月23日在全麻下行左侧剖胸探查术,术中见肿瘤位于左肺下叶背段8 cm×7 cm×6 cm,质地硬,肺门无肿大淋巴结。行左肺下叶切除术。术后病理示:肿瘤呈腺样分化,细胞大小一致(图1),细胞中度异型,易见核分裂(图2),结合临床符合肝母细胞瘤肺转移。
作者:庄振利;巴宁 刊期: 2001年第01期
目的:探讨X刀在脑转移瘤治疗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分析X刀治疗的30例脑转移瘤患者(41个病灶),脑转移瘤直径(2.07±1.7)cm,平均剂量22 Gy,肿瘤中心剂量(28±8)Gy,边缘剂量(16±4)Gy。比较分析手术加全脑放射治疗26例,直径(3.07±0.7)cm,平均放疗剂量46 Gy。结果:X刀治疗组1年生存率53%,手术加全脑放疗组43%,1年后局部肿瘤控制率分别为83%和75%,1年后因神经系统疾患死亡率分别为39%和41%。结论:X刀是一种安全、有效和微侵袭的治疗方法,适用于中小体积脑转移瘤的治疗。
作者:柳宪华;于效良;华庆云;林野;胡殿雷;庄会林;孙光远;滕志丹 刊期: 2001年第01期
1988年10月~1998年10月,我科共抢救猝死恶性肿瘤患者44例,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44例中,男38例,女6例,男女之比为6.3:1;年龄36~73岁,平均年龄为58.8岁。其中肺癌16例,胃癌10例,肝癌6例,胰头癌3例,鼻咽癌2例,淋巴瘤2例,急性白血病2例,胆囊癌1例,头颈部癌2例。
作者:王颖;孙晶华;刘月伟;李志宏;胡细毛;许刚 刊期: 2001年第01期
调强放疗是一新兴的正在发展中的放疗技术,综述了调强放疗技术研究进展,着重介绍了调强放疗的优势、实现方式、射野数及强度水平数、时间剂量分割策略及调强放疗实施方面的进展,并展望了调强放疗的未来发展方向。
作者:于金明;李宝生 刊期: 2001年第01期
目的:探讨薏苡仁提取物(康莱特,KLT)注射液对晚期原发性肝癌(PHC)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用KLT治疗晚期PHC 52例为治疗组,并以常规对症处理治疗42例晚期PHC为对照组。检测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T-LS)及血清可溶性白细胞介素-2受体(sIL-2R)水平。结果:治疗组患者外周血CD3+细胞、CD4+细胞、CD4+/CD8+细胞比值治疗后较治疗前明显增高(P均<0.05),CD8+细胞无显著性改变(P>0.05),血清sIL-2R明显降低(P<0.05);而对照组患者治疗后外周血CD3+细胞、CD4+细胞、CD4+/CD8+细胞比值及sIL-2R较治疗前无显著性改变(P均>0.05)。结论:KLT对晚期PHC患者的免疫功能有一定改善作用
作者:覃玉桃;韦长元;李挺 刊期: 2001年第01期
目的:探讨肿瘤侵犯下肢主要血管的保肢手术治疗。方法:将受肿瘤侵犯,无法解剖出来的血管作节段切除以彻底切除肿瘤,然后以直接吻合或进行血管移植桥接来重建下肢血循环以达到保肢目的。涉及髂血管节段切除和股血管节段切除各2例。切除后血管的重建,动脉采用直接吻合1例次,以自体大隐静脉倒置移植重建2例次;静脉以自体大隐静脉移植重建2例次。结果:4例病人获保肢切除后随访10个月~4年,患肢无疼痛和肿胀。结论:肿瘤侵犯了下肢主要血管,采用血管重建技术,仍可进行保肢手术治疗,使病人术后的生活质量优于截肢。
作者:肖继伟;彭俊平;陈懿;刘劲松 刊期: 2001年第01期
目的:探讨直肠癌术后局部复发的相关因素及预防复发的措施。方法:对330例直肠癌患者术后进行10年随访。结合文献对其中复发的48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直肠癌术后局部复发与肿瘤Duckes分期、病理类型、大体形态、淋巴结转移程度、肿瘤距切缘距离及术中操作因素有关。结论:准确的手术方式及无瘤操作是预防直肠癌术后局部复发的对策。
作者:黄黎明;胡伯年;陈巍 刊期: 2001年第01期
目的:探讨脑瘤卒中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13例脑瘤卒中患者的CT及临床资料。结果:13例患者均急性发病,CT表现为局部高密度,可合并周围结节或囊性占位及灶周水肿。均早期行血肿清除,肿瘤完全切除12例,部分切除1例。无手术死亡。术后Karnorfsky 80分以上5例,70~80分2例,60~70分4例,60分以下2例。结论:由于脑瘤卒中,颅内压急剧升高,临床症状加重,易误诊。CT表现为出血征象与肿瘤征象并存。早期手术清除血肿,降低颅内压,并在术中行快速冰冻,病理学检查,有利于确定手术方式,提高疗效。
作者:商晓鹰;张连群;杨凤海;李忠民;吕明;王继跃 刊期: 2001年第01期
1病例报告患者,女,18岁。于14岁月经来潮,3~5 d/28 d,规律。于1997年12月无任何诱因闭经,曾先后2次在我院妇科住院诊治。查子宫、卵巢发育正常。排除盆腔结核,用乙芪酚配伍黄体酮治疗后月经仍未来潮。实验室检测:FSH、LH偏低,T0、E2及PRL基本正常。HCG<20 ng/L,考虑垂体及下丘脑引起继发性闭经,于1998年1O月19日行脑垂体CT扫描,显示脑垂体部位未见病灶。于1999年10月25日因头痛2个月余,加重伴恶心、呕吐、行走不稳10 d就诊,颅脑CT示:后颅凹占位并梗阻性脑积水。在神经外科行第四脑室肿瘤切除术,术中见肿块来源于延髓背侧,突入第四脑室,质软,4 cm×3 cm×2 cm大小,行肿瘤次全切除。术后病理报告为髓母细胞瘤,术后脑CT仍见第四脑室3 cm×2.7 cm×2 cm大小的病灶及脑积水。闭经一直持续到目前。患者拒绝再次手术及放射治疗。目前行中医中药对症治疗。
作者:于一峰;高正秀;陈祥明 刊期: 2001年第01期
1病例报告患者男,56岁。因患右肺腺癌10个月脑转移2个月,于2000年4月7日住院。4月10日行脑磁共振强化检查时静脉推注马根维显(德国先灵公司生产)15 mg,5 min后患者突感胸闷、气急、严重呼吸困难、端坐呼吸、全身皮肤发痒、继之出现广泛皮肤荨麻疹、面色苍白、脉搏细弱、出汗、血压8/5 kPa(60.0/37.5 mm Hg)。考虑为药物过敏所致。立即行氧气吸入、平卧、保暖、静脉注射地塞米松10 mg、肌肉注射非那根25mg,建立静脉通道等抢救措施,20min后患者面色转红润、呼吸正常、血压14/10 kPa(105/75 mn Hg)、心率80次/min、律规整。1 h后送病房继续观察治疗。
作者:蒋兴莲 刊期: 2001年第01期
目的:研究HBV感染血清学模式与原发性肝癌的关系。方法:分析1996年6月~2000年9月我院收治的500例原发性肝癌患者的HBV感染血清学模式,与同期收治的500例其他恶性肿瘤患者的HBV感染血清学模式进行比较。结果:原发性肝癌患者HBV感染率为89.6%,显著高于其他恶性肿瘤患者。HBsAg和HBcAb同时阳性者占HBV感染肝癌的79.9%,占HBV感染其他恶性肿瘤的13.3%,差异有极显著性(P<0.01)。出现HBsAb者占原发性肝癌中HBV感染病例的8.5%,其他恶性肿瘤中HBV感染病例的75.1%,两者差异亦有极显著性(P<0.01)。“大三阳”、“小三阳”和(HBsAg+HBcAb+)者与肝癌相关的OR分别为13.85、6.95和14.69。结论:HBsAg和HBcAb同时阳性的患者患肝癌的危险性高;血清出现HBsAb的HBV感染者不易发展成肝癌。
作者:宋现让;刘美琴;彭莉;董秀梅;朱传金 刊期: 2001年第01期
目的:探讨表浅性膀胱癌各种因素与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对147例表浅性膀胱癌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47例中,72例术后复发(49%),术后5年复发率为35.4%。初诊时为多发者、直径大于3 cm、分级与分期高的肿瘤术后复发率分别高于单发者、直径小于3 cm者、分级、分期低的肿瘤。术后6个月内肿瘤复发者经治疗后肿瘤再次复发的机会高,术后膀胱内灌药可以预防肿瘤复发。结论:肿瘤分级与分期高、多发肿瘤、直径大于3 cm者及术后膀胱内未灌药者复发率高。
作者:陆鸿海;杨堃 刊期: 2001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