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学真;鞠芳;张华;姚远
1病例报告患者女,58岁。5年前无意中扪及左前上胸部一枣样大小肿块,质硬,不活动,无压痛,无其他不适。肿块缓慢增大,近半年来,生长迅速。专科检查:老年女性,神志清,精神好,表浅淋巴结不大,左前上胸壁锁骨下区明显饱满,隆起,质硬,无压痛,不活动,余未见异常。胸部CT示:左上胸壁于第2前肋处示约8 cm×7 cm×7 cm的软组织密度肿块影,边缘光整,以向胸廓内生长为主,内示斑块状、细条状致密钙化灶,其周边示散在放射状略高密度瘤骨,肋骨呈膨胀性网格状改变,局部骨轮廓破坏消失,肿块向外压迫胸肌移位。CT诊断:左胸壁肿物,考虑良性肿瘤,不除外恶变的可能。术中所见:肿瘤位于第2前肋,约10 cm×10 cm×8 cm,侵及第1肋下沿,表面光滑,边缘清晰,主要向胸腔内生长,并和肺粘连。术后病理:“第2肋骨”纤维结构不良,局部富于细胞并生长活跃,考虑恶变。
作者:房俊飞;钟伟;李万湖;付政 刊期: 2001年第01期
1病例报告患者女,48岁。因右乳皮肤红肿3个月,肿物2周入院。查体:右乳皮肤发红,以乳头为中心,直径约10 cm,乳晕区皮肤橘皮征阳性,皮肤增厚,皮温高,触痛。右乳外上象限可触及4.0 cm×2.5 cm×2.0 cm质硬肿物,活动差,边缘距乳头约2.0cm,同侧腋下可触及直径约2.0 cm质硬肿大淋巴结,与基底粘连。右乳腺钼靶片:右乳外上象腺可见直径2.4 cm肿物阴影,边缘不整,其内未见钙化影。术中见右乳外上象限直径4 cm肿物,与周围分界不清。临床诊断:右乳腺炎性乳腺癌(T4dN2M0)。
作者:高彦;仲伟霞;孙兰萍;李万湖 刊期: 2001年第01期
树突状细胞(DC)是体内重要的抗原提呈细胞,具有独特的免疫学功能。综述了DC分离、体外扩增、鉴定和功能检测方法的研究现状,分析了DC与肿瘤免疫的关系,以及DC抗肿瘤治疗的应用前景。
作者:李宇清;曾波航 刊期: 2001年第01期
Bcl-2蛋白能抑制细胞调亡,与肿瘤的发生、转化及转移有关。50%~80%的滤泡性淋巴瘤,10%~25%的弥漫性大细胞性B细胞淋巴瘤中有Bcl-2蛋白的表达。EB病毒(EBV)与免疫缺陷相关性BCL密切相关,而与非免疫缺陷相关性BCL的相关性较小。EBV在体外可以诱导B淋巴细胞表达Bcl-2蛋白。该病毒可能通过LMP-1诱导Bcl-2的表达参与了免疫缺陷相关性BCL的发病。
作者:唐文台;郭瑞珍 刊期: 2001年第01期
骨髓瘤临床及x线表现具有特征性,一般诊断不难。我们遇到1例以肺及心包浸润为主的骨髓瘤并误诊为风湿性心脏病,报告如下。1病例报告患者女,24岁。全身不适2~3个月,伴咳嗽、痰少、气喘,休息后可减轻。
作者:王成林;刘辉安;陈健群 刊期: 2001年第01期
心脏粘液瘤有多种临床表现,易漏诊、误诊,随着超声心动图的应用,该病的诊断与治疗有了很大的进展。本文总结了两院1986年2月~2000年9月经超声心动图检查诊断的1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如下。
作者:仲琳;刘文波;刘少荣;周广利 刊期: 2001年第01期
目的:探讨直肠癌术后局部复发的相关因素及预防复发的措施。方法:对330例直肠癌患者术后进行10年随访。结合文献对其中复发的48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直肠癌术后局部复发与肿瘤Duckes分期、病理类型、大体形态、淋巴结转移程度、肿瘤距切缘距离及术中操作因素有关。结论:准确的手术方式及无瘤操作是预防直肠癌术后局部复发的对策。
作者:黄黎明;胡伯年;陈巍 刊期: 2001年第01期
调强放疗是一新兴的正在发展中的放疗技术,综述了调强放疗技术研究进展,着重介绍了调强放疗的优势、实现方式、射野数及强度水平数、时间剂量分割策略及调强放疗实施方面的进展,并展望了调强放疗的未来发展方向。
作者:于金明;李宝生 刊期: 2001年第01期
1病例报告患者男,15岁。因咳嗽、痰中带血1个月入院。入院诊断:左肺下叶占位。患者10年前在外院行肝肿瘤切除术,术后病理示肝母细胞瘤。术后未行放疗及化疗。查体:发育正常,营养中等。左肺下野叩实,呼吸音低。右上腹见10 cm长陈旧手术疤痕。胸部CT示左肺下叶中心性包块,约8 cm×7 cm×6cm,于2000年5月23日在全麻下行左侧剖胸探查术,术中见肿瘤位于左肺下叶背段8 cm×7 cm×6 cm,质地硬,肺门无肿大淋巴结。行左肺下叶切除术。术后病理示:肿瘤呈腺样分化,细胞大小一致(图1),细胞中度异型,易见核分裂(图2),结合临床符合肝母细胞瘤肺转移。
作者:庄振利;巴宁 刊期: 2001年第01期
原发性气管肿瘤并不多见,约占呼吸道原发性肿瘤的1%[1]。原发性气管肿瘤中良性肿瘤发病较少,恶性肿瘤以原发性气管癌较多,其中以鳞癌多。由于气管肿瘤的发病率低,临床医师对之缺乏认识,常造成漏诊或误诊。现将经纤维气管镜检查及病理证实的10例原发性气管癌报道如下。
作者:李戈阳;汤华战;李红宇 刊期: 2001年第01期
目的:观察化疗加中药治疗肺癌术后病人生存率。方法:术后两年内以CDDP、CTX和ADM联合化疗5个疗程,口服自制中药康复丸3~4年。结果:40例肺癌术后病人1年5年和1O年生存率分别为80.00%、60.00%和47.50%;鳞癌分别为90.91%、72.73%和59.09%;腺癌分别为69.23%、38.46%、38.46%;小细胞肺癌分别为60.00%、60.00%和20.00%;Ⅰ期分别为100.00%、78.86%和71.43%;Ⅱ期分别为80.00%、73.33%和46.67%;Ⅲ期分别为54.55%、18.18%和18.18%。结论:化疗加中药能明显提高肺癌术后病人生存率。
作者:刘昌俊;李岩;刘文波 刊期: 2001年第01期
目的:研究HBV感染血清学模式与原发性肝癌的关系。方法:分析1996年6月~2000年9月我院收治的500例原发性肝癌患者的HBV感染血清学模式,与同期收治的500例其他恶性肿瘤患者的HBV感染血清学模式进行比较。结果:原发性肝癌患者HBV感染率为89.6%,显著高于其他恶性肿瘤患者。HBsAg和HBcAb同时阳性者占HBV感染肝癌的79.9%,占HBV感染其他恶性肿瘤的13.3%,差异有极显著性(P<0.01)。出现HBsAb者占原发性肝癌中HBV感染病例的8.5%,其他恶性肿瘤中HBV感染病例的75.1%,两者差异亦有极显著性(P<0.01)。“大三阳”、“小三阳”和(HBsAg+HBcAb+)者与肝癌相关的OR分别为13.85、6.95和14.69。结论:HBsAg和HBcAb同时阳性的患者患肝癌的危险性高;血清出现HBsAb的HBV感染者不易发展成肝癌。
作者:宋现让;刘美琴;彭莉;董秀梅;朱传金 刊期: 2001年第01期
1病例报告患者,女,63岁,因进食阻噎感8个月,胸闷、憋气1个月,于2000年4月20日入院。既往无午后低热、盗汗、乏力、消瘦等病史。查体:体温36.9℃,呼吸、血压、脉搏正常,表浅淋巴结无肿大,心肺腹未及异常。肝、肾功能及血象正常。胸部CT报告上纵隔食管左后方一占位病变,与食管关系紧密,密度均匀,食管被推向右前方,诊断:纵隔肿瘤。纤维食管镜检查报告距门齿20~25cm食管后壁见外压性改变,局部粘膜无异常。于2000年4月25日行手术治疗,术中见纵隔胸膜肥厚粘连,肿物位于上段食管后壁,分离过程中流出干酪样坏死物质约10ml,术中考虑结核而行病灶清除术,局部撒链霉素后关胸。术后病理报告:送检物为纤维结缔组织、神经及脂肪组织,有淋巴细胞浸润及少量坏死,并见郎罕细胞及类上皮细胞。
作者:李庆云;黄建光 刊期: 2001年第01期
目的:探讨nm23基因产物与膀胱移行细胞癌生物学行为之间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45例膀胱移行细胞癌组织nm23基因表达。结果:nm23蛋白弥散于胞浆及胞膜,nm23蛋白表达与膀胱癌分级呈正相关,但与分期无关,有转移性癌组织nm23表达明显高于无转移癌组织(P<0.001)。结论:nm23基因表达是一个判断膀胱移行细胞癌恶性程度有价值的指标。
作者:杨进益;侯旭;李树伦;邓昕;姜洪波;吴永安 刊期: 2001年第01期
1病例报告患者男,58岁。因B超查体时发现肝脏肿块于1999年6月18日入院。无发热,无胸痛、腹胀、恶心、呕吐、便秘等症状,食欲可,不厌油腻性饮食。曾于1993年在我院因胆石症行胆囊切除、胆总管切开取石术,未问及肝炎病史。查体皮肤粘膜无黄染。肝功能检查各项指标均正常,HBsAg阴性,MRI示肝左叶局灶性结节状增生,不能排除肝脏纤维板层癌及肝内多发性血管瘤。术前诊断:肝脏肿瘤。于1999年6月24日在硬膜外麻醉下行剖腹探查术。术中见肝左叶肿物约7 cm×7 cm×6cm,遂切除肿物及部分肝组织。大体标本检查:肝组织一块,体积12 cm×10 cm×7 cm,被膜面光滑,圆钝,黄褐色一端见一肿物有蒂与肝组织相连(图1)。肿物体积7 cm×6 cm×6 cm,表面粗糙,无明显包膜,淡黄灰白色,质稍硬。切面肿物呈结节状,中央有一灰白色瘢痕,向周围放射。蒂宽1.9~4.1 cm,长约4 cm。肝组织切面棕黄色未见明显异常。镜下观察:切除的肝组织结构基本正常:肿物部分取材,低倍镜下呈结节状,结节由类似于正常的肝细胞组成,但缺乏中央静脉。周围环绕的纤维间质含有小血管及炎性细胞浸润,血管管腔不规则,管壁较厚(图2)。高倍镜见肝板单层排列,肝细胞形态基本正常,有轻度水样变性,偶有脂肪变性。蒂部分取材,其组织学结构与“肿物”相同,未发现其与相连的肝组织有移行改变。病理诊断:肝脏局灶性结节状增生。
作者:郭玲玲 刊期: 2001年第01期
目的:探讨脑瘤卒中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13例脑瘤卒中患者的CT及临床资料。结果:13例患者均急性发病,CT表现为局部高密度,可合并周围结节或囊性占位及灶周水肿。均早期行血肿清除,肿瘤完全切除12例,部分切除1例。无手术死亡。术后Karnorfsky 80分以上5例,70~80分2例,60~70分4例,60分以下2例。结论:由于脑瘤卒中,颅内压急剧升高,临床症状加重,易误诊。CT表现为出血征象与肿瘤征象并存。早期手术清除血肿,降低颅内压,并在术中行快速冰冻,病理学检查,有利于确定手术方式,提高疗效。
作者:商晓鹰;张连群;杨凤海;李忠民;吕明;王继跃 刊期: 2001年第01期
目的:探讨粘附分子CD44在乳腺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方法对30例乳腺癌及1O例乳腺良性肿瘤组织中的CD44基因的表达进行检测。结果:①CD44V6在乳腺癌中的表达显著性高于乳腺良性肿瘤;②乳腺癌组织中CD44V6表达率明显高于CD,S及CD44V3;③Ⅲ、Ⅳ期乳腺癌CD44V6表达显著高于Ⅰ、Ⅱ期乳腺癌;④有淋巴结转移的乳腺癌CD44V6的表达明显高于无淋巴结转移者。结论:GD44V6在乳腺癌中的表达与乳腺癌的发生发展、浸润转移和预后密切相关,可作为临床判断浸润转移和估计预后的一个有价值的指标。
作者:刘剑仑;姆布依·嘎本盖勒;杨南武 刊期: 2001年第01期
1材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104例大肠癌患者来源均为住院患者,男65例,女39例;年龄24~68岁,中位年龄59岁。均经病理证实,有可测量的病灶。大肠癌按Dukes分期,其中B期19例,C1期37例,C2期31例,D期17例。化疗前检查,血常规、肝肾功能、心电图正常,Kanofsky评分在60分以上。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52例。
作者:庞德湘 刊期: 2001年第01期
目的:总结脾脏占位性病变的超声特征。方法:65例脾脏占位性病变按术后病理分类,分别进行超声图像分析。结果:脾脏囊肿、血管瘤与肝囊肿、血管瘤声像图表现一致;脾梗死超声图像呈现楔形、不规则形低回声或不均匀回声;脾脏恶性淋巴瘤呈现弥漫性、局限性低回声或呈蜂窝状回声;脾脏转移瘤呈现四种不同表现的回声:无回声型、低回声型、高回声型及牛眼征。结论:超声扫描对脾脏占位性病变具有较高的影像学诊断价值。
作者:赵月环;钱静;李嫚;焦方莲;李爱芝 刊期: 2001年第01期
目的:探讨食管癌肉瘤的诊断方法与合理的治疗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1980~1995年手术治疗食管(贲门)恶性肿瘤3 400例的临床资料。结果:食管癌肉瘤15例,发生率为0.44%。X线表现为食管腔内巨大充盈缺损,食管镜检报告多为鳞癌。病理特征为癌与肉瘤两种成分并存,无鳞状上皮癌与肉瘤之间的过渡形态。结论:尽管术前诊断率低,但胃镜检查仍是有价值的术前诊断方法,根治性手术切除是有效的治疗手段。其手术切除率高,极少转移,预后较好。
作者:杨钟波;郭启祥;洪庆南 刊期: 2001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