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食管罕见恶性肿瘤——15例癌肉瘤临床病理分析

杨钟波;郭启祥;洪庆南

关键词:食管肿瘤, 癌肉瘤
摘要:目的:探讨食管癌肉瘤的诊断方法与合理的治疗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1980~1995年手术治疗食管(贲门)恶性肿瘤3 400例的临床资料。结果:食管癌肉瘤15例,发生率为0.44%。X线表现为食管腔内巨大充盈缺损,食管镜检报告多为鳞癌。病理特征为癌与肉瘤两种成分并存,无鳞状上皮癌与肉瘤之间的过渡形态。结论:尽管术前诊断率低,但胃镜检查仍是有价值的术前诊断方法,根治性手术切除是有效的治疗手段。其手术切除率高,极少转移,预后较好。
中华肿瘤防治杂志相关文献
  • 非小细胞肺癌肺叶切除术后肺部并发症的预测

    肺组织切除后的肺部并发症可引起严重后果。本文就术前预测非小细胞肺癌术后肺部并发症的可能性进行了研究。全部患者术前均接受颅和全身CT、肺灌注闪烁扫描、骨扫描和肺量计测试。预测残存肺功能公式为:肺功能×(1-切除侧肺灌注比例×切除的肺段数/切除侧肺段总数)。手术指征为预测术后用力肺活量(FVC)>800 ml/m2或第1秒用力肺活量(FEV1) 600 ml/m2。术后肺部并发症包括肺不张、痰液潴留需要气管镜吸除、肺炎、漏气需要安置胸管引流7 d以上、支气管哮喘、乳糜胸和脓胸。心脏并发症包括需要加以治疗的房颤,心动过缓和室性早搏。89例患者,男62例,女27例,平均年龄67.2岁。包括鳞癌24例,腺癌60例,鳞腺癌和大细胞癌各1例。术后1 d均拔除胸管,围术期死亡率0%,因脓胸再次手术1例(1.1%)。发生术后并发症37例(41.2%),肺部并发症20例(22.5%),包括肺不张8例,漏气7例,肺炎、痰液潴留和支气管哮喘各2例,乳糜胸和脓胸各1例。年龄、性别、吸烟史、血清总蛋白、血清白蛋白,%FEV1、FEV1%、残气量(RV)/肺总量(TLC)、高碳酸血症、手术方式,手术部位、手术部位存在粘连、T和N病理分期,以及肿瘤组织学类型均与术后并发症无关。而FVC<80%(P=0.007),血清乳酸脱氢酶(LDH)≥230U/L(P=0.04)和动脉血氧(PaO2)<10.6 kPa(P=0.002)可预测术后并发症。多因素分析显示血清LDH≥230 U/L(95%CI1.434~77.334,P=0.020 7),RV/TCL≥30%(95%CI,1.47~33.688,P=0.041 2)和Pa 02<10.6 kPa(95%CI,1.407~32.168,P=0.014 5)等3项指标为预测术后肺部并发症的重要独立因素。

    作者:任少华;胡华成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肝母细胞瘤术后十年肺转移一例报告

    1病例报告患者男,15岁。因咳嗽、痰中带血1个月入院。入院诊断:左肺下叶占位。患者10年前在外院行肝肿瘤切除术,术后病理示肝母细胞瘤。术后未行放疗及化疗。查体:发育正常,营养中等。左肺下野叩实,呼吸音低。右上腹见10 cm长陈旧手术疤痕。胸部CT示左肺下叶中心性包块,约8 cm×7 cm×6cm,于2000年5月23日在全麻下行左侧剖胸探查术,术中见肿瘤位于左肺下叶背段8 cm×7 cm×6 cm,质地硬,肺门无肿大淋巴结。行左肺下叶切除术。术后病理示:肿瘤呈腺样分化,细胞大小一致(图1),细胞中度异型,易见核分裂(图2),结合临床符合肝母细胞瘤肺转移。

    作者:庄振利;巴宁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脾脏占位性病变的超声诊断

    目的:总结脾脏占位性病变的超声特征。方法:65例脾脏占位性病变按术后病理分类,分别进行超声图像分析。结果:脾脏囊肿、血管瘤与肝囊肿、血管瘤声像图表现一致;脾梗死超声图像呈现楔形、不规则形低回声或不均匀回声;脾脏恶性淋巴瘤呈现弥漫性、局限性低回声或呈蜂窝状回声;脾脏转移瘤呈现四种不同表现的回声:无回声型、低回声型、高回声型及牛眼征。结论:超声扫描对脾脏占位性病变具有较高的影像学诊断价值。

    作者:赵月环;钱静;李嫚;焦方莲;李爱芝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早期肺癌的诊断

    目的:通过对48例早期肺癌的分析,提出了发现和诊断早期肺癌的方法。方法:收集我院1995~1999年万余例肺部疾病患者进行纤维支气管镜检查,经病理和细胞检查确诊肺癌3 648例,对其中属早期肺癌48例进行分析。结果:早期中心型肺癌和周围型肺癌的发生部位、进展形态和临床症状不同,其早期发现的诊断也不同。结论:凡临床表现干咳、痰血、肺部同一部位反复出现炎症者,应及时通过胸部X线、CT、痰细胞学和纤支镜检查以明确诊断。对高危人群和高发地区前瞻性普查是发现无症状小肺癌的重要手段。

    作者:李守垣;汤华战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卵巢癌患者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分析

    目的:探讨卵巢癌患者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对机体细胞免疫的影响。方法:采用90项症状清单、焦虑自评量表及抑郁自评量表,对52例卵巢癌患者及50例卵巢良性肿瘤患者进行了心理健康状况测评。所有卵巢癌患者均采用流式细胞法检测了其外周血T细胞亚群及NK细胞活性。结果:与卵巢良性肿瘤组相比,卵巢癌患者精神症状多、焦虑及抑郁程度重,伴有中、重度抑郁及焦虑的患者其外周血CD8细胞百分比明显增高、CD4/CD8值降低、NK细胞活性低下。结论:大部分卵巢癌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精神症状。中、重度的抑郁及焦虑可导致机体细胞免疫功能下降。在对卵巢癌患者进行躯体治疗的同时,有必要同时提供心理治疗干预。

    作者:朱根海;陈春英;杨舒盈;杨剑国;梁茱;黄运策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多发性骨髓瘤并肺及心包浸润一例报告

    骨髓瘤临床及x线表现具有特征性,一般诊断不难。我们遇到1例以肺及心包浸润为主的骨髓瘤并误诊为风湿性心脏病,报告如下。1病例报告患者女,24岁。全身不适2~3个月,伴咳嗽、痰少、气喘,休息后可减轻。

    作者:王成林;刘辉安;陈健群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骨巨细胞瘤26例临床病理分析

    目的:探讨骨巨细胞瘤分级治疗的临床意义与鉴别诊断。方法:按Jaffe分级,26例中,Ⅰ级12例,Ⅱ级11例,Ⅲ级3例,术后随访16例,工级7例,Ⅱ级6例,Ⅲ级3例。结果:7例复发,Ⅰ级3例,Ⅱ级3例,Ⅲ级1例,复发率Ⅰ级42.86%,Ⅱ级50%,Ⅲ级33.33%,Ⅱ、Ⅲ级肺转移各1例。结论:分级与复发无明显关系,与远处转移有关。

    作者:唐正标;马克勇;陈昊;常伶文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腮腺内面神经鞘瘤12例临床病理分析

    目的:分析腮腺内面神经鞘瘤的临床、病理特点,以免误诊、误治。方法:对山东省莱阳中心医院20年间收治的12例腮腺内面神经鞘瘤的临床、病理特点,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6例术前误诊为混合瘤,1例误诊为腺样囊性癌,1例误诊为淋巴瘤。2例做了穿刺活检,3例做了术中快速病检,皆得以确诊。术中保留面神经的10例,虽然术后出现面瘫,但于术后6~12月恢复,切除面神经颅外段2例,面瘫未见恢复。本组5例肿瘤来源于面神经总干,3例来源于上、下颊支,2例来源于颧支,2例来源于下颌缘支。肿瘤镜下分型:囊状型9例,网状型3例。术后随访5~10年,无1例复发。结论:此瘤极易误诊,确诊有赖于术前(或术后)病理检查。术中应尽力保留面神经,虽然术中刺激、牵拉面神经等致术后面瘫,但大多数患者可自然恢复。

    作者:牟宝秋;吕日旭;王秦宁;战文吉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胃癌高发现场干预实验人群中巯基代谢产物的检测

    目的:选用巯基代谢产物做为服用大蒜素的客观指标,来判定胃癌高发现场综合干预实验中受试对象服药的依从情况。方法:应用磷钨酸还原法测定受试对象尿液中巯基含量。结果:服用大蒜素组尿液巯基含量为10.41 U,明显高于未服用大蒜素组的2.94 U,P<0.05。结论:对大规模人群干预实验中受试对象的生物样品中药物的代谢产物进行测定具有可行性,是一种重要的质量控制方法。

    作者:关鹏;周宝森;张群弟;袁媛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纵隔结核误诊为纵隔肿瘤一例报告

    1病例报告患者,女,63岁,因进食阻噎感8个月,胸闷、憋气1个月,于2000年4月20日入院。既往无午后低热、盗汗、乏力、消瘦等病史。查体:体温36.9℃,呼吸、血压、脉搏正常,表浅淋巴结无肿大,心肺腹未及异常。肝、肾功能及血象正常。胸部CT报告上纵隔食管左后方一占位病变,与食管关系紧密,密度均匀,食管被推向右前方,诊断:纵隔肿瘤。纤维食管镜检查报告距门齿20~25cm食管后壁见外压性改变,局部粘膜无异常。于2000年4月25日行手术治疗,术中见纵隔胸膜肥厚粘连,肿物位于上段食管后壁,分离过程中流出干酪样坏死物质约10ml,术中考虑结核而行病灶清除术,局部撒链霉素后关胸。术后病理报告:送检物为纤维结缔组织、神经及脂肪组织,有淋巴细胞浸润及少量坏死,并见郎罕细胞及类上皮细胞。

    作者:李庆云;黄建光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P-MVP方案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疗效及对免疫功能影响的测定

    1996年6月~1997年8月,我们对术后复发或不能手术的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S)患者,按入院的先后顺序分别进行3个周期的保尔佳(Polyerga)-MVP(P-MVP)和单纯MVP方案治疗。治疗前后分别测定T淋巴细胞亚群及外周血淋巴细胞核仁形成区嗜银颗粒(AgNOR)面积、细胞核面积,并观察临床疗效及毒副作用。

    作者:马学真;鞠芳;张华;姚远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侵犯下肢主要血管恶性肿瘤的保肢手术治疗

    目的:探讨肿瘤侵犯下肢主要血管的保肢手术治疗。方法:将受肿瘤侵犯,无法解剖出来的血管作节段切除以彻底切除肿瘤,然后以直接吻合或进行血管移植桥接来重建下肢血循环以达到保肢目的。涉及髂血管节段切除和股血管节段切除各2例。切除后血管的重建,动脉采用直接吻合1例次,以自体大隐静脉倒置移植重建2例次;静脉以自体大隐静脉移植重建2例次。结果:4例病人获保肢切除后随访10个月~4年,患肢无疼痛和肿胀。结论:肿瘤侵犯了下肢主要血管,采用血管重建技术,仍可进行保肢手术治疗,使病人术后的生活质量优于截肢。

    作者:肖继伟;彭俊平;陈懿;刘劲松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MIP方案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近期疗效观察

    我院于1996年7月~1999年7月采用丝裂霉素(MMC)、异环磷酰胺(IFO)及顺铂(DDP)组成的MIP方案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24例,取得较好疗效,报道如下。

    作者:孙建国;于绍军;高峰;陈烈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胸膜间皮瘤12例临床分析

    我院于1983年~2000年5月共收治经病理检查证实的胸膜间皮瘤12例,其中11例为恶性,1例为良性,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12例住院患者,男10例,女2例;年龄36~68岁,平均53.2岁,年龄在40岁以下1例(8.3%),年龄在40岁以上11例(91.7%)。其中1例有石棉接触史,余均无石棉接触史。出现症状至就诊时间半个月~24个月,平均4.2个月,入院前均未确诊,误诊为结核性胸膜炎5例,6例疑诊为胸腔积液,1例疑诊为肺部块影。

    作者:杨志坚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首诊于眼科的颅脑肿瘤临床病理特点分析

    目的:探讨首诊于眼科的颅脑肿瘤的临床特点及诊疗方法。方法:回顾分析1994年6月~1999年11月,因视力下降,视野改变就诊的3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32例病人中,确诊为颅脑肿瘤的21例,其中,脑垂体瘤12例,脑膜瘤5例,空蝶鞍2例,胶质瘤1例,颅咽管瘤1例。另外的11例确诊为脑梗塞。结论:对视力下降及视野缺损的病人一定要全面查体,进行必要的CT、MRI及视野检查,做出明确诊断,以免延误治疗时机。

    作者:姜振辉;张淑娥;王保安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147例表浅性膀胱癌预后因素分析

    目的:探讨表浅性膀胱癌各种因素与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对147例表浅性膀胱癌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47例中,72例术后复发(49%),术后5年复发率为35.4%。初诊时为多发者、直径大于3 cm、分级与分期高的肿瘤术后复发率分别高于单发者、直径小于3 cm者、分级、分期低的肿瘤。术后6个月内肿瘤复发者经治疗后肿瘤再次复发的机会高,术后膀胱内灌药可以预防肿瘤复发。结论:肿瘤分级与分期高、多发肿瘤、直径大于3 cm者及术后膀胱内未灌药者复发率高。

    作者:陆鸿海;杨堃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44例肿瘤患者猝死原因分析

    1988年10月~1998年10月,我科共抢救猝死恶性肿瘤患者44例,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44例中,男38例,女6例,男女之比为6.3:1;年龄36~73岁,平均年龄为58.8岁。其中肺癌16例,胃癌10例,肝癌6例,胰头癌3例,鼻咽癌2例,淋巴瘤2例,急性白血病2例,胆囊癌1例,头颈部癌2例。

    作者:王颖;孙晶华;刘月伟;李志宏;胡细毛;许刚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超声心脏粘液瘤15例临床分析

    心脏粘液瘤有多种临床表现,易漏诊、误诊,随着超声心动图的应用,该病的诊断与治疗有了很大的进展。本文总结了两院1986年2月~2000年9月经超声心动图检查诊断的1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如下。

    作者:仲琳;刘文波;刘少荣;周广利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胃癌p16蛋白与PCNA的免疫组织化学研究

    目的:探讨p16蛋白和PCNA与胃癌发生、发展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化LSAB法对104例胃癌进行了p16蛋白和PCNA的检测。结果:正常胃粘膜、不典型增生及胃癌均有程度不同的p16蛋白的表达,分别为81.82%,45.46%及50.00%。PCNA指数与肿瘤分化程度及临床分期有关。p16蛋白阳性者的PCNA指数低于p16蛋白阴性者(P<0.05)。结论:p16蛋白和PCNA与胃癌的发生、发展有关,可能是反映胃癌生物学行为和预测预后的重要指标。

    作者:王强修;马金龙;王家耀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大肠肿瘤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表达及其作用机制探讨

    目的:通过检测血管内皮生因子(VEGF)的表达来明确它与大肠肿瘤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SABC法),采用VEGF多克隆抗体测定55例病理证实的大肠癌标本及17例大肠腺瘤标本中VEGF的表达。结果:大肠癌VEGF的阳性例数为36,表达率(65%)高于大肠腺瘤,差别显著(P<0.05);发生淋巴结转移大肠癌VEGF的表达率高于未发生转移的大肠癌,差别显著(P<0.05),未发生淋巴结转移大肠癌VEGF的表达率高于大肠腺瘤,差别显著(P<O.05),结论:VEGF的过度表达揭示大肠肿瘤恶变及其转移能力的增加。

    作者:杨明智;陈汝福;陈积圣;毛伟征;张敬智 刊期: 2001年第01期

中华肿瘤防治杂志

中华肿瘤防治杂志

主管:齐鲁肿瘤杂志;肿瘤防治杂志;当代肿瘤学杂志

主办: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