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明智;陈汝福;陈积圣;毛伟征;张敬智
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临床上较少见,破裂出血者更为少见,报告1例如下。1病例报告患者,女,45岁。因腹痛半个月,加重8 h于1996年11月12日入院。患者于半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腹痛,呈持续性纯痛,曾行对症治疗无好转,于8 h前出现上腹部剧烈疼痛,伴心慌、尿少,腹痛呈持续性,无恶心、呕吐,无发烧、血尿。查体:T37.2℃,P 89次/min,BP11/6 kPa(82.5/45.0mmHg);神志清,精神差,面色苍白,睑结膜苍白,颈软,心肺正常,腹稍胀,肝脾未触及,上腹部压痛明显,反跳痛不明显,轻度腹肌紧张,腹水征阴性,肠鸣音较弱,右肾区叩痛,余无异常。血分析:WBC16.5×10+/L、RBC 2.54×1012/L、Hb 80 g/L。B超检查示:肝脏体积稍小,向前上移位,实质回声光点尚均质,胆囊稍大,张力高,囊内透声好,胆囊底部探及巨大混合性回声包块,10 cm×10 cm×9 cm,包块内部回声高低不均,以高回声为主,兼有正常肾皮质回声,其下探及胆囊底部与包块相连,肝肾隐窝内及盆腔内探及少量液性回声,子宫正常,未探及右肾,符合右肾肿瘤破裂,不完全除外肝肿瘤破裂。入院后诊断为失血性休克,右肾肿瘤破裂出血。急症在硬膜外麻醉下行右肾切除术。术中见右上腹部腹膜后有巨大血肿,20cm×16 cm×20 cm,右肾实质破裂。腹腔内有少量渗血,术中输血400ml,术后恢复好,切口Ⅰ期愈合。术后病理检查示:右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现随访1.5年,身体健康。
作者:孙自友 刊期: 2001年第01期
1病例报告患者,女,63岁,因进食阻噎感8个月,胸闷、憋气1个月,于2000年4月20日入院。既往无午后低热、盗汗、乏力、消瘦等病史。查体:体温36.9℃,呼吸、血压、脉搏正常,表浅淋巴结无肿大,心肺腹未及异常。肝、肾功能及血象正常。胸部CT报告上纵隔食管左后方一占位病变,与食管关系紧密,密度均匀,食管被推向右前方,诊断:纵隔肿瘤。纤维食管镜检查报告距门齿20~25cm食管后壁见外压性改变,局部粘膜无异常。于2000年4月25日行手术治疗,术中见纵隔胸膜肥厚粘连,肿物位于上段食管后壁,分离过程中流出干酪样坏死物质约10ml,术中考虑结核而行病灶清除术,局部撒链霉素后关胸。术后病理报告:送检物为纤维结缔组织、神经及脂肪组织,有淋巴细胞浸润及少量坏死,并见郎罕细胞及类上皮细胞。
作者:李庆云;黄建光 刊期: 2001年第01期
目的:总结脾脏占位性病变的超声特征。方法:65例脾脏占位性病变按术后病理分类,分别进行超声图像分析。结果:脾脏囊肿、血管瘤与肝囊肿、血管瘤声像图表现一致;脾梗死超声图像呈现楔形、不规则形低回声或不均匀回声;脾脏恶性淋巴瘤呈现弥漫性、局限性低回声或呈蜂窝状回声;脾脏转移瘤呈现四种不同表现的回声:无回声型、低回声型、高回声型及牛眼征。结论:超声扫描对脾脏占位性病变具有较高的影像学诊断价值。
作者:赵月环;钱静;李嫚;焦方莲;李爱芝 刊期: 2001年第01期
目的:研究肝癌瘤内单纯注射32p胶体和先注射聚合白蛋白(MAA),再注射32p胶体两种不同给药方法的32p在瘤外组织器官的动态分布,探讨不同剂量MAA的阻滞效果及MAA颗粒数量和32p胶体应用剂量的相关关系。方法:在Balb/c小鼠右侧胸前皮下接种H22肝癌细胞,10 d后接种部位长出直径约1 cm的肿瘤。随机将其分为4组:第1组单纯注射32p胶体1.85 MBq;第2组先注射1×104颗粒MAA,再注射32p胶体1.85 MBq;第3组先注射1×105颗粒MAA,再注射32p胶体1.85 MBq;第4组先注射1×105颗粒MAA,再注射32p胶体18.5 MBq。注射后24 h、第8天和第16天时各组分别处死小鼠,测定心、肝、肾、脾、肺和骨骼的放射性。结果:瘤内注射32p胶体时,32p可向全身其他器官扩散;当向肿瘤内注射的32p胶体剂量相同时,预先注入1×104颗粒MAA和1×105颗粒MAA的两组小鼠,其体内32p的分布均比未注射MAA的一组小鼠要少,其中1×105颗粒MAA组的小鼠,32p体内分布又比1×104颗粒MAA组少;当预先注入的MAA颗粒数量相同时,注射的32p胶体剂量增大,体内分布也随之增加。结论:与单纯瘤内注射32p胶体相比,先在瘤内注入MAA,再注入32p胶体,MAA可以有效阻止32p胶体的全身扩散,使32p胶体能够较长时间的滞留在肿瘤内,从而减少了全身分布。
作者:杨崇美;张安忠;刘吉勇;王义渠 刊期: 2001年第01期
目的:探讨nm23基因产物与膀胱移行细胞癌生物学行为之间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45例膀胱移行细胞癌组织nm23基因表达。结果:nm23蛋白弥散于胞浆及胞膜,nm23蛋白表达与膀胱癌分级呈正相关,但与分期无关,有转移性癌组织nm23表达明显高于无转移癌组织(P<0.001)。结论:nm23基因表达是一个判断膀胱移行细胞癌恶性程度有价值的指标。
作者:杨进益;侯旭;李树伦;邓昕;姜洪波;吴永安 刊期: 2001年第01期
目的:分析腮腺内面神经鞘瘤的临床、病理特点,以免误诊、误治。方法:对山东省莱阳中心医院20年间收治的12例腮腺内面神经鞘瘤的临床、病理特点,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6例术前误诊为混合瘤,1例误诊为腺样囊性癌,1例误诊为淋巴瘤。2例做了穿刺活检,3例做了术中快速病检,皆得以确诊。术中保留面神经的10例,虽然术后出现面瘫,但于术后6~12月恢复,切除面神经颅外段2例,面瘫未见恢复。本组5例肿瘤来源于面神经总干,3例来源于上、下颊支,2例来源于颧支,2例来源于下颌缘支。肿瘤镜下分型:囊状型9例,网状型3例。术后随访5~10年,无1例复发。结论:此瘤极易误诊,确诊有赖于术前(或术后)病理检查。术中应尽力保留面神经,虽然术中刺激、牵拉面神经等致术后面瘫,但大多数患者可自然恢复。
作者:牟宝秋;吕日旭;王秦宁;战文吉 刊期: 2001年第01期
目的:通过对48例早期肺癌的分析,提出了发现和诊断早期肺癌的方法。方法:收集我院1995~1999年万余例肺部疾病患者进行纤维支气管镜检查,经病理和细胞检查确诊肺癌3 648例,对其中属早期肺癌48例进行分析。结果:早期中心型肺癌和周围型肺癌的发生部位、进展形态和临床症状不同,其早期发现的诊断也不同。结论:凡临床表现干咳、痰血、肺部同一部位反复出现炎症者,应及时通过胸部X线、CT、痰细胞学和纤支镜检查以明确诊断。对高危人群和高发地区前瞻性普查是发现无症状小肺癌的重要手段。
作者:李守垣;汤华战 刊期: 2001年第01期
1988年10月~1998年10月,我科共抢救猝死恶性肿瘤患者44例,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44例中,男38例,女6例,男女之比为6.3:1;年龄36~73岁,平均年龄为58.8岁。其中肺癌16例,胃癌10例,肝癌6例,胰头癌3例,鼻咽癌2例,淋巴瘤2例,急性白血病2例,胆囊癌1例,头颈部癌2例。
作者:王颖;孙晶华;刘月伟;李志宏;胡细毛;许刚 刊期: 2001年第01期
调强放疗是一新兴的正在发展中的放疗技术,综述了调强放疗技术研究进展,着重介绍了调强放疗的优势、实现方式、射野数及强度水平数、时间剂量分割策略及调强放疗实施方面的进展,并展望了调强放疗的未来发展方向。
作者:于金明;李宝生 刊期: 2001年第01期
从编辑学角度对医学论文的属性及写作要点进行讨论,介绍了提高投稿成功率的点滴见解,简述了《肿瘤防治杂志》编辑部在实践工作中发现来稿内涵质量存在的一些问题及防范措施。期望对初次写作医学科技论文的作者有所帮助。
作者:左文述;刘翠玲;钟伟;边莉;刘奇 刊期: 2001年第01期
目的:探讨子宫颈癌高剂量率192铱源腔内放射治疗的剂量与疗效、放疗副反应的关系。方法:68例子宫颈癌采用体外照射与Micro-Selectron高剂量率192铱后装机腔内照射治疗,由治疗计划系统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并按国际辐射剂量与测量委员会38号文件的建议,计算参考点和参考体积。结果:体外及腔内照射A点总剂量为65~72 Gy,B点53.8~60.2 Gy,膀胱和直肠参考点平均剂量分别为A点剂量的40.27%和57.68%,A点100%剂量水平的参考体积为98.39 cm3。结论:子宫颈癌的治疗效果与A点剂量有关,但不是惟一影响预后的因素,放射性膀胱炎、直肠炎的发生与膀胱、直肠的放射剂量有关。
作者:周蓓蓓;蒋鹏程;杨宇星;薛惠珍;沈文同 刊期: 2001年第01期
目的:观察化疗加中药治疗肺癌术后病人生存率。方法:术后两年内以CDDP、CTX和ADM联合化疗5个疗程,口服自制中药康复丸3~4年。结果:40例肺癌术后病人1年5年和1O年生存率分别为80.00%、60.00%和47.50%;鳞癌分别为90.91%、72.73%和59.09%;腺癌分别为69.23%、38.46%、38.46%;小细胞肺癌分别为60.00%、60.00%和20.00%;Ⅰ期分别为100.00%、78.86%和71.43%;Ⅱ期分别为80.00%、73.33%和46.67%;Ⅲ期分别为54.55%、18.18%和18.18%。结论:化疗加中药能明显提高肺癌术后病人生存率。
作者:刘昌俊;李岩;刘文波 刊期: 2001年第01期
目的:探讨肿瘤侵犯下肢主要血管的保肢手术治疗。方法:将受肿瘤侵犯,无法解剖出来的血管作节段切除以彻底切除肿瘤,然后以直接吻合或进行血管移植桥接来重建下肢血循环以达到保肢目的。涉及髂血管节段切除和股血管节段切除各2例。切除后血管的重建,动脉采用直接吻合1例次,以自体大隐静脉倒置移植重建2例次;静脉以自体大隐静脉移植重建2例次。结果:4例病人获保肢切除后随访10个月~4年,患肢无疼痛和肿胀。结论:肿瘤侵犯了下肢主要血管,采用血管重建技术,仍可进行保肢手术治疗,使病人术后的生活质量优于截肢。
作者:肖继伟;彭俊平;陈懿;刘劲松 刊期: 2001年第01期
目的:探讨食管癌肉瘤的诊断方法与合理的治疗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1980~1995年手术治疗食管(贲门)恶性肿瘤3 400例的临床资料。结果:食管癌肉瘤15例,发生率为0.44%。X线表现为食管腔内巨大充盈缺损,食管镜检报告多为鳞癌。病理特征为癌与肉瘤两种成分并存,无鳞状上皮癌与肉瘤之间的过渡形态。结论:尽管术前诊断率低,但胃镜检查仍是有价值的术前诊断方法,根治性手术切除是有效的治疗手段。其手术切除率高,极少转移,预后较好。
作者:杨钟波;郭启祥;洪庆南 刊期: 2001年第01期
诺维本是一种半合成的长春新碱类抗癌药,该药广泛用于小细胞肺癌、乳腺癌等的治疗,临床上取得可喜的疗效。但诺维本局部静脉炎的发生率较高,据文献报告为19.1%~40.5%。表现为注射部位及肢体的疼痛、红肿、水疱。因此预防和治疗诺维本引起静脉炎对提高肿瘤患者的生活质量非常重要。本科自1997~2000年间应用诺维本治疗非小细胞肺癌(NSCLC)24例,采用2%利多卡因100mg+地塞米松5 mg,静脉冲入预防和治疗静脉炎,总结如下。
作者:刘伟先;杨金山;刘晶;张玲玲 刊期: 2001年第01期
原发性气管肿瘤并不多见,约占呼吸道原发性肿瘤的1%[1]。原发性气管肿瘤中良性肿瘤发病较少,恶性肿瘤以原发性气管癌较多,其中以鳞癌多。由于气管肿瘤的发病率低,临床医师对之缺乏认识,常造成漏诊或误诊。现将经纤维气管镜检查及病理证实的10例原发性气管癌报道如下。
作者:李戈阳;汤华战;李红宇 刊期: 2001年第01期
目的:探讨表浅性膀胱癌各种因素与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对147例表浅性膀胱癌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47例中,72例术后复发(49%),术后5年复发率为35.4%。初诊时为多发者、直径大于3 cm、分级与分期高的肿瘤术后复发率分别高于单发者、直径小于3 cm者、分级、分期低的肿瘤。术后6个月内肿瘤复发者经治疗后肿瘤再次复发的机会高,术后膀胱内灌药可以预防肿瘤复发。结论:肿瘤分级与分期高、多发肿瘤、直径大于3 cm者及术后膀胱内未灌药者复发率高。
作者:陆鸿海;杨堃 刊期: 2001年第01期
1病例报告患者,女,18岁。于14岁月经来潮,3~5 d/28 d,规律。于1997年12月无任何诱因闭经,曾先后2次在我院妇科住院诊治。查子宫、卵巢发育正常。排除盆腔结核,用乙芪酚配伍黄体酮治疗后月经仍未来潮。实验室检测:FSH、LH偏低,T0、E2及PRL基本正常。HCG<20 ng/L,考虑垂体及下丘脑引起继发性闭经,于1998年1O月19日行脑垂体CT扫描,显示脑垂体部位未见病灶。于1999年10月25日因头痛2个月余,加重伴恶心、呕吐、行走不稳10 d就诊,颅脑CT示:后颅凹占位并梗阻性脑积水。在神经外科行第四脑室肿瘤切除术,术中见肿块来源于延髓背侧,突入第四脑室,质软,4 cm×3 cm×2 cm大小,行肿瘤次全切除。术后病理报告为髓母细胞瘤,术后脑CT仍见第四脑室3 cm×2.7 cm×2 cm大小的病灶及脑积水。闭经一直持续到目前。患者拒绝再次手术及放射治疗。目前行中医中药对症治疗。
作者:于一峰;高正秀;陈祥明 刊期: 2001年第01期
1病例报告患者女,58岁。5年前无意中扪及左前上胸部一枣样大小肿块,质硬,不活动,无压痛,无其他不适。肿块缓慢增大,近半年来,生长迅速。专科检查:老年女性,神志清,精神好,表浅淋巴结不大,左前上胸壁锁骨下区明显饱满,隆起,质硬,无压痛,不活动,余未见异常。胸部CT示:左上胸壁于第2前肋处示约8 cm×7 cm×7 cm的软组织密度肿块影,边缘光整,以向胸廓内生长为主,内示斑块状、细条状致密钙化灶,其周边示散在放射状略高密度瘤骨,肋骨呈膨胀性网格状改变,局部骨轮廓破坏消失,肿块向外压迫胸肌移位。CT诊断:左胸壁肿物,考虑良性肿瘤,不除外恶变的可能。术中所见:肿瘤位于第2前肋,约10 cm×10 cm×8 cm,侵及第1肋下沿,表面光滑,边缘清晰,主要向胸腔内生长,并和肺粘连。术后病理:“第2肋骨”纤维结构不良,局部富于细胞并生长活跃,考虑恶变。
作者:房俊飞;钟伟;李万湖;付政 刊期: 2001年第01期
目的:探讨直肠癌术后局部复发的相关因素及预防复发的措施。方法:对330例直肠癌患者术后进行10年随访。结合文献对其中复发的48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直肠癌术后局部复发与肿瘤Duckes分期、病理类型、大体形态、淋巴结转移程度、肿瘤距切缘距离及术中操作因素有关。结论:准确的手术方式及无瘤操作是预防直肠癌术后局部复发的对策。
作者:黄黎明;胡伯年;陈巍 刊期: 2001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