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志坚
目的:探讨p16蛋白和PCNA与胃癌发生、发展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化LSAB法对104例胃癌进行了p16蛋白和PCNA的检测。结果:正常胃粘膜、不典型增生及胃癌均有程度不同的p16蛋白的表达,分别为81.82%,45.46%及50.00%。PCNA指数与肿瘤分化程度及临床分期有关。p16蛋白阳性者的PCNA指数低于p16蛋白阴性者(P<0.05)。结论:p16蛋白和PCNA与胃癌的发生、发展有关,可能是反映胃癌生物学行为和预测预后的重要指标。
作者:王强修;马金龙;王家耀 刊期: 2001年第01期
目的:观察化疗加中药治疗肺癌术后病人生存率。方法:术后两年内以CDDP、CTX和ADM联合化疗5个疗程,口服自制中药康复丸3~4年。结果:40例肺癌术后病人1年5年和1O年生存率分别为80.00%、60.00%和47.50%;鳞癌分别为90.91%、72.73%和59.09%;腺癌分别为69.23%、38.46%、38.46%;小细胞肺癌分别为60.00%、60.00%和20.00%;Ⅰ期分别为100.00%、78.86%和71.43%;Ⅱ期分别为80.00%、73.33%和46.67%;Ⅲ期分别为54.55%、18.18%和18.18%。结论:化疗加中药能明显提高肺癌术后病人生存率。
作者:刘昌俊;李岩;刘文波 刊期: 2001年第01期
1病例报告患者,女,63岁,因进食阻噎感8个月,胸闷、憋气1个月,于2000年4月20日入院。既往无午后低热、盗汗、乏力、消瘦等病史。查体:体温36.9℃,呼吸、血压、脉搏正常,表浅淋巴结无肿大,心肺腹未及异常。肝、肾功能及血象正常。胸部CT报告上纵隔食管左后方一占位病变,与食管关系紧密,密度均匀,食管被推向右前方,诊断:纵隔肿瘤。纤维食管镜检查报告距门齿20~25cm食管后壁见外压性改变,局部粘膜无异常。于2000年4月25日行手术治疗,术中见纵隔胸膜肥厚粘连,肿物位于上段食管后壁,分离过程中流出干酪样坏死物质约10ml,术中考虑结核而行病灶清除术,局部撒链霉素后关胸。术后病理报告:送检物为纤维结缔组织、神经及脂肪组织,有淋巴细胞浸润及少量坏死,并见郎罕细胞及类上皮细胞。
作者:李庆云;黄建光 刊期: 2001年第01期
目的:探讨nm23基因产物与膀胱移行细胞癌生物学行为之间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45例膀胱移行细胞癌组织nm23基因表达。结果:nm23蛋白弥散于胞浆及胞膜,nm23蛋白表达与膀胱癌分级呈正相关,但与分期无关,有转移性癌组织nm23表达明显高于无转移癌组织(P<0.001)。结论:nm23基因表达是一个判断膀胱移行细胞癌恶性程度有价值的指标。
作者:杨进益;侯旭;李树伦;邓昕;姜洪波;吴永安 刊期: 2001年第01期
原发性气管肿瘤并不多见,约占呼吸道原发性肿瘤的1%[1]。原发性气管肿瘤中良性肿瘤发病较少,恶性肿瘤以原发性气管癌较多,其中以鳞癌多。由于气管肿瘤的发病率低,临床医师对之缺乏认识,常造成漏诊或误诊。现将经纤维气管镜检查及病理证实的10例原发性气管癌报道如下。
作者:李戈阳;汤华战;李红宇 刊期: 2001年第01期
目的:探讨胃癌手术前后血液流变学变化。方法:比较32例健康成人与67例胃癌患者术前的血液流变学。67例胃癌患者分为根治手术组与姑息手术组,观察两组术后的血液流变学变化,根治手术组术前术后的血液流变学变化。结果:胃癌患者血液流变学指标显著高于健康组,姑息组显著高于根治组,根治组术前显著高于术后。结论:定期检测血液流变学可早期发现复发,在胃癌治疗中辅以抗凝治疗可减少转移和提高患者生存期。
作者:张波;李鲁传;李占元 刊期: 2001年第01期
从编辑学角度对医学论文的属性及写作要点进行讨论,介绍了提高投稿成功率的点滴见解,简述了《肿瘤防治杂志》编辑部在实践工作中发现来稿内涵质量存在的一些问题及防范措施。期望对初次写作医学科技论文的作者有所帮助。
作者:左文述;刘翠玲;钟伟;边莉;刘奇 刊期: 2001年第01期
目的:通过对48例早期肺癌的分析,提出了发现和诊断早期肺癌的方法。方法:收集我院1995~1999年万余例肺部疾病患者进行纤维支气管镜检查,经病理和细胞检查确诊肺癌3 648例,对其中属早期肺癌48例进行分析。结果:早期中心型肺癌和周围型肺癌的发生部位、进展形态和临床症状不同,其早期发现的诊断也不同。结论:凡临床表现干咳、痰血、肺部同一部位反复出现炎症者,应及时通过胸部X线、CT、痰细胞学和纤支镜检查以明确诊断。对高危人群和高发地区前瞻性普查是发现无症状小肺癌的重要手段。
作者:李守垣;汤华战 刊期: 2001年第01期
目的:探讨脑瘤卒中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13例脑瘤卒中患者的CT及临床资料。结果:13例患者均急性发病,CT表现为局部高密度,可合并周围结节或囊性占位及灶周水肿。均早期行血肿清除,肿瘤完全切除12例,部分切除1例。无手术死亡。术后Karnorfsky 80分以上5例,70~80分2例,60~70分4例,60分以下2例。结论:由于脑瘤卒中,颅内压急剧升高,临床症状加重,易误诊。CT表现为出血征象与肿瘤征象并存。早期手术清除血肿,降低颅内压,并在术中行快速冰冻,病理学检查,有利于确定手术方式,提高疗效。
作者:商晓鹰;张连群;杨凤海;李忠民;吕明;王继跃 刊期: 2001年第01期
骨髓瘤临床及x线表现具有特征性,一般诊断不难。我们遇到1例以肺及心包浸润为主的骨髓瘤并误诊为风湿性心脏病,报告如下。1病例报告患者女,24岁。全身不适2~3个月,伴咳嗽、痰少、气喘,休息后可减轻。
作者:王成林;刘辉安;陈健群 刊期: 2001年第01期
目的:探讨骨巨细胞瘤分级治疗的临床意义与鉴别诊断。方法:按Jaffe分级,26例中,Ⅰ级12例,Ⅱ级11例,Ⅲ级3例,术后随访16例,工级7例,Ⅱ级6例,Ⅲ级3例。结果:7例复发,Ⅰ级3例,Ⅱ级3例,Ⅲ级1例,复发率Ⅰ级42.86%,Ⅱ级50%,Ⅲ级33.33%,Ⅱ、Ⅲ级肺转移各1例。结论:分级与复发无明显关系,与远处转移有关。
作者:唐正标;马克勇;陈昊;常伶文 刊期: 2001年第01期
目的:选用巯基代谢产物做为服用大蒜素的客观指标,来判定胃癌高发现场综合干预实验中受试对象服药的依从情况。方法:应用磷钨酸还原法测定受试对象尿液中巯基含量。结果:服用大蒜素组尿液巯基含量为10.41 U,明显高于未服用大蒜素组的2.94 U,P<0.05。结论:对大规模人群干预实验中受试对象的生物样品中药物的代谢产物进行测定具有可行性,是一种重要的质量控制方法。
作者:关鹏;周宝森;张群弟;袁媛 刊期: 2001年第01期
目的:探讨首诊于眼科的颅脑肿瘤的临床特点及诊疗方法。方法:回顾分析1994年6月~1999年11月,因视力下降,视野改变就诊的3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32例病人中,确诊为颅脑肿瘤的21例,其中,脑垂体瘤12例,脑膜瘤5例,空蝶鞍2例,胶质瘤1例,颅咽管瘤1例。另外的11例确诊为脑梗塞。结论:对视力下降及视野缺损的病人一定要全面查体,进行必要的CT、MRI及视野检查,做出明确诊断,以免延误治疗时机。
作者:姜振辉;张淑娥;王保安 刊期: 2001年第01期
治疗中晚期食管癌首选放疗。后装放疗主要用于:①早期小而表浅的肿瘤;②根治性放疗后癌残留或局部复发的姑息治疗;③晚期食管癌姑息治疗。我院自1993年6月~2000年6月应用高剂量率后装机腔内放射治疗中晚期食管癌78例,疗效满意,报告如下。
作者:王作志;陈景春;魏长虹 刊期: 2001年第01期
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临床上较少见,破裂出血者更为少见,报告1例如下。1病例报告患者,女,45岁。因腹痛半个月,加重8 h于1996年11月12日入院。患者于半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腹痛,呈持续性纯痛,曾行对症治疗无好转,于8 h前出现上腹部剧烈疼痛,伴心慌、尿少,腹痛呈持续性,无恶心、呕吐,无发烧、血尿。查体:T37.2℃,P 89次/min,BP11/6 kPa(82.5/45.0mmHg);神志清,精神差,面色苍白,睑结膜苍白,颈软,心肺正常,腹稍胀,肝脾未触及,上腹部压痛明显,反跳痛不明显,轻度腹肌紧张,腹水征阴性,肠鸣音较弱,右肾区叩痛,余无异常。血分析:WBC16.5×10+/L、RBC 2.54×1012/L、Hb 80 g/L。B超检查示:肝脏体积稍小,向前上移位,实质回声光点尚均质,胆囊稍大,张力高,囊内透声好,胆囊底部探及巨大混合性回声包块,10 cm×10 cm×9 cm,包块内部回声高低不均,以高回声为主,兼有正常肾皮质回声,其下探及胆囊底部与包块相连,肝肾隐窝内及盆腔内探及少量液性回声,子宫正常,未探及右肾,符合右肾肿瘤破裂,不完全除外肝肿瘤破裂。入院后诊断为失血性休克,右肾肿瘤破裂出血。急症在硬膜外麻醉下行右肾切除术。术中见右上腹部腹膜后有巨大血肿,20cm×16 cm×20 cm,右肾实质破裂。腹腔内有少量渗血,术中输血400ml,术后恢复好,切口Ⅰ期愈合。术后病理检查示:右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现随访1.5年,身体健康。
作者:孙自友 刊期: 2001年第01期
目的:研究HBV感染血清学模式与原发性肝癌的关系。方法:分析1996年6月~2000年9月我院收治的500例原发性肝癌患者的HBV感染血清学模式,与同期收治的500例其他恶性肿瘤患者的HBV感染血清学模式进行比较。结果:原发性肝癌患者HBV感染率为89.6%,显著高于其他恶性肿瘤患者。HBsAg和HBcAb同时阳性者占HBV感染肝癌的79.9%,占HBV感染其他恶性肿瘤的13.3%,差异有极显著性(P<0.01)。出现HBsAb者占原发性肝癌中HBV感染病例的8.5%,其他恶性肿瘤中HBV感染病例的75.1%,两者差异亦有极显著性(P<0.01)。“大三阳”、“小三阳”和(HBsAg+HBcAb+)者与肝癌相关的OR分别为13.85、6.95和14.69。结论:HBsAg和HBcAb同时阳性的患者患肝癌的危险性高;血清出现HBsAb的HBV感染者不易发展成肝癌。
作者:宋现让;刘美琴;彭莉;董秀梅;朱传金 刊期: 2001年第01期
目的:分析甲状腺癌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胚胎性抗原(CEA)表达情况,提供临床预后参考。方法:采用S-P法免疫组织化学技术,以石蜡包埋切片免疫染色。结果:28例甲状腺癌患者组织学类型的PCNA,乳头状癌+、++分别为66.67%和33.33%;滤泡状癌分别为42.86%和57.14%,++均为0。髓样癌++和+++分别为66.67%和33.33%,未分化癌为33.33%和66.67%。CEA的阴性率为28.57%,阳性率为71.43%,其中+和++占85%,+++占15%,15%中主要为髓样癌和未分化癌的组织学类型。结论:甲状腺癌的恶性程度与PCNA、CEA表达强度有密切关系。检测PCNA、CEA表达强度作为判断甲状腺癌的恶性程度及评估预后,具有临床的实际意义,可提供治疗参考价值。
作者:宋彬 刊期: 2001年第01期
目的:探讨肿瘤侵犯下肢主要血管的保肢手术治疗。方法:将受肿瘤侵犯,无法解剖出来的血管作节段切除以彻底切除肿瘤,然后以直接吻合或进行血管移植桥接来重建下肢血循环以达到保肢目的。涉及髂血管节段切除和股血管节段切除各2例。切除后血管的重建,动脉采用直接吻合1例次,以自体大隐静脉倒置移植重建2例次;静脉以自体大隐静脉移植重建2例次。结果:4例病人获保肢切除后随访10个月~4年,患肢无疼痛和肿胀。结论:肿瘤侵犯了下肢主要血管,采用血管重建技术,仍可进行保肢手术治疗,使病人术后的生活质量优于截肢。
作者:肖继伟;彭俊平;陈懿;刘劲松 刊期: 2001年第01期
1病例报告患者女,58岁。5年前无意中扪及左前上胸部一枣样大小肿块,质硬,不活动,无压痛,无其他不适。肿块缓慢增大,近半年来,生长迅速。专科检查:老年女性,神志清,精神好,表浅淋巴结不大,左前上胸壁锁骨下区明显饱满,隆起,质硬,无压痛,不活动,余未见异常。胸部CT示:左上胸壁于第2前肋处示约8 cm×7 cm×7 cm的软组织密度肿块影,边缘光整,以向胸廓内生长为主,内示斑块状、细条状致密钙化灶,其周边示散在放射状略高密度瘤骨,肋骨呈膨胀性网格状改变,局部骨轮廓破坏消失,肿块向外压迫胸肌移位。CT诊断:左胸壁肿物,考虑良性肿瘤,不除外恶变的可能。术中所见:肿瘤位于第2前肋,约10 cm×10 cm×8 cm,侵及第1肋下沿,表面光滑,边缘清晰,主要向胸腔内生长,并和肺粘连。术后病理:“第2肋骨”纤维结构不良,局部富于细胞并生长活跃,考虑恶变。
作者:房俊飞;钟伟;李万湖;付政 刊期: 2001年第01期
目的:探讨表浅性膀胱癌各种因素与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对147例表浅性膀胱癌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47例中,72例术后复发(49%),术后5年复发率为35.4%。初诊时为多发者、直径大于3 cm、分级与分期高的肿瘤术后复发率分别高于单发者、直径小于3 cm者、分级、分期低的肿瘤。术后6个月内肿瘤复发者经治疗后肿瘤再次复发的机会高,术后膀胱内灌药可以预防肿瘤复发。结论:肿瘤分级与分期高、多发肿瘤、直径大于3 cm者及术后膀胱内未灌药者复发率高。
作者:陆鸿海;杨堃 刊期: 2001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