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推拿治疗脊索瘤术后二便功能障碍一例报告

姜洪洋;吕华;靳庆燕

关键词:脊索瘤, 推拿治疗
摘要:1病例报告患者男,46岁,因骶尾部脊索瘤术后二便障碍3个月,1999年9月来我院就诊。述小便须蹲位,一次需20~30min,大便须长期服用泻药以维持通畅。查体见腰骶部有长约18 cm手术疤痕,鞍区感觉减退,叩击空洞感。给予推拿治疗:小腹部顺时针按摩约6 min,按揉中级、气海、关元每穴位约1 min;腰骶部以骶部为中心,用按揉、滚法按摩,一指禅指法沿脊突两侧自腰至骶尾部自上而下揉按,各手法交替进行,以透热为度,约15min;按揉两侧肾俞、命门穴各约1 min;然后以轻震骶尾部结束治疗。手法轻柔内透。20 d为1个疗程,治疗期间服用少量泻药维持大便通畅。1个疗程后,大小便均正常,鞍区感觉明显好转。
中华肿瘤防治杂志相关文献
  • 肝母细胞瘤术后十年肺转移一例报告

    1病例报告患者男,15岁。因咳嗽、痰中带血1个月入院。入院诊断:左肺下叶占位。患者10年前在外院行肝肿瘤切除术,术后病理示肝母细胞瘤。术后未行放疗及化疗。查体:发育正常,营养中等。左肺下野叩实,呼吸音低。右上腹见10 cm长陈旧手术疤痕。胸部CT示左肺下叶中心性包块,约8 cm×7 cm×6cm,于2000年5月23日在全麻下行左侧剖胸探查术,术中见肿瘤位于左肺下叶背段8 cm×7 cm×6 cm,质地硬,肺门无肿大淋巴结。行左肺下叶切除术。术后病理示:肿瘤呈腺样分化,细胞大小一致(图1),细胞中度异型,易见核分裂(图2),结合临床符合肝母细胞瘤肺转移。

    作者:庄振利;巴宁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首诊于眼科的颅脑肿瘤临床病理特点分析

    目的:探讨首诊于眼科的颅脑肿瘤的临床特点及诊疗方法。方法:回顾分析1994年6月~1999年11月,因视力下降,视野改变就诊的3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32例病人中,确诊为颅脑肿瘤的21例,其中,脑垂体瘤12例,脑膜瘤5例,空蝶鞍2例,胶质瘤1例,颅咽管瘤1例。另外的11例确诊为脑梗塞。结论:对视力下降及视野缺损的病人一定要全面查体,进行必要的CT、MRI及视野检查,做出明确诊断,以免延误治疗时机。

    作者:姜振辉;张淑娥;王保安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大肠肿瘤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表达及其作用机制探讨

    目的:通过检测血管内皮生因子(VEGF)的表达来明确它与大肠肿瘤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SABC法),采用VEGF多克隆抗体测定55例病理证实的大肠癌标本及17例大肠腺瘤标本中VEGF的表达。结果:大肠癌VEGF的阳性例数为36,表达率(65%)高于大肠腺瘤,差别显著(P<0.05);发生淋巴结转移大肠癌VEGF的表达率高于未发生转移的大肠癌,差别显著(P<0.05),未发生淋巴结转移大肠癌VEGF的表达率高于大肠腺瘤,差别显著(P<O.05),结论:VEGF的过度表达揭示大肠肿瘤恶变及其转移能力的增加。

    作者:杨明智;陈汝福;陈积圣;毛伟征;张敬智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原发性气管癌10例临床分析

    原发性气管肿瘤并不多见,约占呼吸道原发性肿瘤的1%[1]。原发性气管肿瘤中良性肿瘤发病较少,恶性肿瘤以原发性气管癌较多,其中以鳞癌多。由于气管肿瘤的发病率低,临床医师对之缺乏认识,常造成漏诊或误诊。现将经纤维气管镜检查及病理证实的10例原发性气管癌报道如下。

    作者:李戈阳;汤华战;李红宇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骨巨细胞瘤26例临床病理分析

    目的:探讨骨巨细胞瘤分级治疗的临床意义与鉴别诊断。方法:按Jaffe分级,26例中,Ⅰ级12例,Ⅱ级11例,Ⅲ级3例,术后随访16例,工级7例,Ⅱ级6例,Ⅲ级3例。结果:7例复发,Ⅰ级3例,Ⅱ级3例,Ⅲ级1例,复发率Ⅰ级42.86%,Ⅱ级50%,Ⅲ级33.33%,Ⅱ、Ⅲ级肺转移各1例。结论:分级与复发无明显关系,与远处转移有关。

    作者:唐正标;马克勇;陈昊;常伶文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鼻咽癌预后因素的临床研究

    目的:通过MRI成像特点研究鼻咽癌的预后因素。方法:对58例经病理证实的鼻咽癌患者行首程放射治疗并做MRI检查,原发灶给予中位剂量70 Gy(60~75 Gy),生存统计采用Kaplan-Meier法及Logrank检验,多因素分析采用Cox逐步回归模型。结果:全组中位生存时间56.0个月,1、3、5年生存率分别为98.3%、76.8%、36.6%。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显示影响生存的是头痛、颅神经症状及颈淋巴结(MRI≥1 cm)。结论:鼻咽癌的独立预后因素是头痛、颅神经症状和颈淋巴结肿大,而MRI显示的颅底骨及咽后淋巴结受累并不影响预后。

    作者:陆进成;魏青;张宜勤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薏苡仁提取物注射液对晚期原发性肝癌患者免疫功能影响的研究

    目的:探讨薏苡仁提取物(康莱特,KLT)注射液对晚期原发性肝癌(PHC)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用KLT治疗晚期PHC 52例为治疗组,并以常规对症处理治疗42例晚期PHC为对照组。检测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T-LS)及血清可溶性白细胞介素-2受体(sIL-2R)水平。结果:治疗组患者外周血CD3+细胞、CD4+细胞、CD4+/CD8+细胞比值治疗后较治疗前明显增高(P均<0.05),CD8+细胞无显著性改变(P>0.05),血清sIL-2R明显降低(P<0.05);而对照组患者治疗后外周血CD3+细胞、CD4+细胞、CD4+/CD8+细胞比值及sIL-2R较治疗前无显著性改变(P均>0.05)。结论:KLT对晚期PHC患者的免疫功能有一定改善作用

    作者:覃玉桃;韦长元;李挺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早期肺癌的诊断

    目的:通过对48例早期肺癌的分析,提出了发现和诊断早期肺癌的方法。方法:收集我院1995~1999年万余例肺部疾病患者进行纤维支气管镜检查,经病理和细胞检查确诊肺癌3 648例,对其中属早期肺癌48例进行分析。结果:早期中心型肺癌和周围型肺癌的发生部位、进展形态和临床症状不同,其早期发现的诊断也不同。结论:凡临床表现干咳、痰血、肺部同一部位反复出现炎症者,应及时通过胸部X线、CT、痰细胞学和纤支镜检查以明确诊断。对高危人群和高发地区前瞻性普查是发现无症状小肺癌的重要手段。

    作者:李守垣;汤华战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147例表浅性膀胱癌预后因素分析

    目的:探讨表浅性膀胱癌各种因素与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对147例表浅性膀胱癌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47例中,72例术后复发(49%),术后5年复发率为35.4%。初诊时为多发者、直径大于3 cm、分级与分期高的肿瘤术后复发率分别高于单发者、直径小于3 cm者、分级、分期低的肿瘤。术后6个月内肿瘤复发者经治疗后肿瘤再次复发的机会高,术后膀胱内灌药可以预防肿瘤复发。结论:肿瘤分级与分期高、多发肿瘤、直径大于3 cm者及术后膀胱内未灌药者复发率高。

    作者:陆鸿海;杨堃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胃癌高发现场干预实验人群中巯基代谢产物的检测

    目的:选用巯基代谢产物做为服用大蒜素的客观指标,来判定胃癌高发现场综合干预实验中受试对象服药的依从情况。方法:应用磷钨酸还原法测定受试对象尿液中巯基含量。结果:服用大蒜素组尿液巯基含量为10.41 U,明显高于未服用大蒜素组的2.94 U,P<0.05。结论:对大规模人群干预实验中受试对象的生物样品中药物的代谢产物进行测定具有可行性,是一种重要的质量控制方法。

    作者:关鹏;周宝森;张群弟;袁媛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乳腺高分化鳞癌一例

    1病例报告患者女,48岁。因右乳皮肤红肿3个月,肿物2周入院。查体:右乳皮肤发红,以乳头为中心,直径约10 cm,乳晕区皮肤橘皮征阳性,皮肤增厚,皮温高,触痛。右乳外上象限可触及4.0 cm×2.5 cm×2.0 cm质硬肿物,活动差,边缘距乳头约2.0cm,同侧腋下可触及直径约2.0 cm质硬肿大淋巴结,与基底粘连。右乳腺钼靶片:右乳外上象腺可见直径2.4 cm肿物阴影,边缘不整,其内未见钙化影。术中见右乳外上象限直径4 cm肿物,与周围分界不清。临床诊断:右乳腺炎性乳腺癌(T4dN2M0)。

    作者:高彦;仲伟霞;孙兰萍;李万湖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羟基喜树碱联合化疗治疗大肠癌104例观察

    1材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104例大肠癌患者来源均为住院患者,男65例,女39例;年龄24~68岁,中位年龄59岁。均经病理证实,有可测量的病灶。大肠癌按Dukes分期,其中B期19例,C1期37例,C2期31例,D期17例。化疗前检查,血常规、肝肾功能、心电图正常,Kanofsky评分在60分以上。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52例。

    作者:庞德湘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细胞凋亡和细胞增殖在胃癌形成中的作用

    目的:探讨细胞凋亡和细胞增殖在胃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用原位末端标记法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30例胃癌和20例胃粘膜上皮异型增生中的细胞凋亡和调控基因(Bcl-2,Fas)及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的表达情况。结果:随正常胃粘膜→胃粘膜异型增生→胃癌的梯度,细胞凋亡指数(AI)逐渐降低,差异有显著性(P<0.05);Bcl-2的阳性表达率逐渐升高,Fas的阳性表达率逐渐降低,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且二者有相关性(P<0.05)。PCNA阳性表达率(即增殖指数,PI)逐渐升高(P<0.01)。结论:胃粘膜异型增生中已存在细胞凋亡和细胞增殖的异常,使增殖/凋亡比值加大,是胃粘膜异型增生向胃癌发展的重要机制之一。

    作者:郑世营;沈振亚;李德春;张志德;匡玉庭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44例肿瘤患者猝死原因分析

    1988年10月~1998年10月,我科共抢救猝死恶性肿瘤患者44例,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44例中,男38例,女6例,男女之比为6.3:1;年龄36~73岁,平均年龄为58.8岁。其中肺癌16例,胃癌10例,肝癌6例,胰头癌3例,鼻咽癌2例,淋巴瘤2例,急性白血病2例,胆囊癌1例,头颈部癌2例。

    作者:王颖;孙晶华;刘月伟;李志宏;胡细毛;许刚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PCNA和CEA在甲状腺癌中的表达

    目的:分析甲状腺癌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胚胎性抗原(CEA)表达情况,提供临床预后参考。方法:采用S-P法免疫组织化学技术,以石蜡包埋切片免疫染色。结果:28例甲状腺癌患者组织学类型的PCNA,乳头状癌+、++分别为66.67%和33.33%;滤泡状癌分别为42.86%和57.14%,++均为0。髓样癌++和+++分别为66.67%和33.33%,未分化癌为33.33%和66.67%。CEA的阴性率为28.57%,阳性率为71.43%,其中+和++占85%,+++占15%,15%中主要为髓样癌和未分化癌的组织学类型。结论:甲状腺癌的恶性程度与PCNA、CEA表达强度有密切关系。检测PCNA、CEA表达强度作为判断甲状腺癌的恶性程度及评估预后,具有临床的实际意义,可提供治疗参考价值。

    作者:宋彬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硝苯地平联合思密达治疗放射性食管炎疗效分析

    放射性食管炎临床放射治疗中常见,治疗上往往缺乏有效方法。1997年以来我们用硝苯地平联合思密达治疗60例放射性食管炎疗效显著,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60例食管癌、中央型肺癌患者均经病理证实。男45例,女15例;年龄42~85岁,平均年龄57岁。其中食管癌55例,中央型肺癌5例。

    作者:丁涤非;吴霞;陈玉明;李明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P-MVP方案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疗效及对免疫功能影响的测定

    1996年6月~1997年8月,我们对术后复发或不能手术的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S)患者,按入院的先后顺序分别进行3个周期的保尔佳(Polyerga)-MVP(P-MVP)和单纯MVP方案治疗。治疗前后分别测定T淋巴细胞亚群及外周血淋巴细胞核仁形成区嗜银颗粒(AgNOR)面积、细胞核面积,并观察临床疗效及毒副作用。

    作者:马学真;鞠芳;张华;姚远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心包内处理肺血管行肺切除治疗肺癌45例报告

    1986~1995年,我们为45例肺癌患者在心包内处理肺血管行肺切除术,占同期肺癌切除术的13.5%,占同期全肺切除的55.6%,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45例中,男36例,女9例;年龄32~75岁,平均56.4岁。根据胸片及CT检查均诊断为中心型肺癌。术后病理诊断:鳞癌34例,小细胞癌7例,腺癌3例,大细胞癌1例。PTNM分期:Ⅱ、Ⅲa期27例,Ⅲb期15例。

    作者:姜福胜;谢亦山;杨国榜;张广亮;宋雨光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子宫颈癌高剂量率192铱源腔内放射治疗的剂量学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子宫颈癌高剂量率192铱源腔内放射治疗的剂量与疗效、放疗副反应的关系。方法:68例子宫颈癌采用体外照射与Micro-Selectron高剂量率192铱后装机腔内照射治疗,由治疗计划系统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并按国际辐射剂量与测量委员会38号文件的建议,计算参考点和参考体积。结果:体外及腔内照射A点总剂量为65~72 Gy,B点53.8~60.2 Gy,膀胱和直肠参考点平均剂量分别为A点剂量的40.27%和57.68%,A点100%剂量水平的参考体积为98.39 cm3。结论:子宫颈癌的治疗效果与A点剂量有关,但不是惟一影响预后的因素,放射性膀胱炎、直肠炎的发生与膀胱、直肠的放射剂量有关。

    作者:周蓓蓓;蒋鹏程;杨宇星;薛惠珍;沈文同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乳腺癌p21(WAF1)蛋白的表达及临床病理意义

    目的:研究p21(WAF1)蛋白在乳腺癌的表达及临床病理意义。方法:应用微波修复免疫组化技术S-P法检测了82例乳腺癌及20例乳腺良性病变中p21(WAF1)蛋白的表达。结果:p21(WAF1)蛋白表达位于细胞核中,部分伴有浆染色;p21(WAF1)蛋白在乳腺良性病变细胞核基本不表达,部分有细胞浆着色,乳腺癌中表达率为58.54%(48/82),其阳性表达与组织高分化、ER阳性、临床分期早有关,与淋巴结有否转移、C-erbB-2、nm23蛋白表达以及是否复发及生存期长短无关。结论:细胞周期调控因子p21(WAF1)蛋白阳性诱导细胞高分化,其缺失在乳腺癌发生发展过程起重要作用。

    作者:滕晓东;高翠玉;吴德明 刊期: 2001年第01期

中华肿瘤防治杂志

中华肿瘤防治杂志

主管:齐鲁肿瘤杂志;肿瘤防治杂志;当代肿瘤学杂志

主办: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