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福胜;谢亦山;杨国榜;张广亮;宋雨光
我院于1996年7月~1999年7月采用丝裂霉素(MMC)、异环磷酰胺(IFO)及顺铂(DDP)组成的MIP方案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24例,取得较好疗效,报道如下。
作者:孙建国;于绍军;高峰;陈烈 刊期: 2001年第01期
目的:探讨p16蛋白和PCNA与胃癌发生、发展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化LSAB法对104例胃癌进行了p16蛋白和PCNA的检测。结果:正常胃粘膜、不典型增生及胃癌均有程度不同的p16蛋白的表达,分别为81.82%,45.46%及50.00%。PCNA指数与肿瘤分化程度及临床分期有关。p16蛋白阳性者的PCNA指数低于p16蛋白阴性者(P<0.05)。结论:p16蛋白和PCNA与胃癌的发生、发展有关,可能是反映胃癌生物学行为和预测预后的重要指标。
作者:王强修;马金龙;王家耀 刊期: 2001年第01期
目的:观察盐酸格拉司琼联合地塞米松的止吐效果。方法:对57例接受顺铂化疗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即单剂盐酸格拉司琼和盐酸格拉司琼加地塞米松组,采用交叉对比的方法,比较单剂盐酸格拉司琼和盐酸格拉司琼加地塞米松联用的疗效。结果:单剂盐酸格拉司琼对呕吐的完全控制率为68.5%,盐酸格拉司琼加地塞米松联用则为87.7%,两组比较差异显著,P<0.01。结论:盐酸格拉司琼与地塞米松联用可显著改善顺铂引起的急性呕吐。
作者:史周印 刊期: 2001年第01期
当膀胱癌已侵犯膀胱颈及后尿道时,为寻找合适的尿流改道方法,1990年以来,我们对12例患者施行了改良乙状结肠直肠膀胱术,效果满意。治疗体会报告如下。
作者:卢国频;陈县 刊期: 2001年第01期
1996年6月~1997年8月,我们对术后复发或不能手术的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S)患者,按入院的先后顺序分别进行3个周期的保尔佳(Polyerga)-MVP(P-MVP)和单纯MVP方案治疗。治疗前后分别测定T淋巴细胞亚群及外周血淋巴细胞核仁形成区嗜银颗粒(AgNOR)面积、细胞核面积,并观察临床疗效及毒副作用。
作者:马学真;鞠芳;张华;姚远 刊期: 2001年第01期
目的:选用巯基代谢产物做为服用大蒜素的客观指标,来判定胃癌高发现场综合干预实验中受试对象服药的依从情况。方法:应用磷钨酸还原法测定受试对象尿液中巯基含量。结果:服用大蒜素组尿液巯基含量为10.41 U,明显高于未服用大蒜素组的2.94 U,P<0.05。结论:对大规模人群干预实验中受试对象的生物样品中药物的代谢产物进行测定具有可行性,是一种重要的质量控制方法。
作者:关鹏;周宝森;张群弟;袁媛 刊期: 2001年第01期
目的:探讨表浅性膀胱癌各种因素与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对147例表浅性膀胱癌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47例中,72例术后复发(49%),术后5年复发率为35.4%。初诊时为多发者、直径大于3 cm、分级与分期高的肿瘤术后复发率分别高于单发者、直径小于3 cm者、分级、分期低的肿瘤。术后6个月内肿瘤复发者经治疗后肿瘤再次复发的机会高,术后膀胱内灌药可以预防肿瘤复发。结论:肿瘤分级与分期高、多发肿瘤、直径大于3 cm者及术后膀胱内未灌药者复发率高。
作者:陆鸿海;杨堃 刊期: 2001年第01期
目的:分析腮腺内面神经鞘瘤的临床、病理特点,以免误诊、误治。方法:对山东省莱阳中心医院20年间收治的12例腮腺内面神经鞘瘤的临床、病理特点,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6例术前误诊为混合瘤,1例误诊为腺样囊性癌,1例误诊为淋巴瘤。2例做了穿刺活检,3例做了术中快速病检,皆得以确诊。术中保留面神经的10例,虽然术后出现面瘫,但于术后6~12月恢复,切除面神经颅外段2例,面瘫未见恢复。本组5例肿瘤来源于面神经总干,3例来源于上、下颊支,2例来源于颧支,2例来源于下颌缘支。肿瘤镜下分型:囊状型9例,网状型3例。术后随访5~10年,无1例复发。结论:此瘤极易误诊,确诊有赖于术前(或术后)病理检查。术中应尽力保留面神经,虽然术中刺激、牵拉面神经等致术后面瘫,但大多数患者可自然恢复。
作者:牟宝秋;吕日旭;王秦宁;战文吉 刊期: 2001年第01期
目的:通过MRI成像特点研究鼻咽癌的预后因素。方法:对58例经病理证实的鼻咽癌患者行首程放射治疗并做MRI检查,原发灶给予中位剂量70 Gy(60~75 Gy),生存统计采用Kaplan-Meier法及Logrank检验,多因素分析采用Cox逐步回归模型。结果:全组中位生存时间56.0个月,1、3、5年生存率分别为98.3%、76.8%、36.6%。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显示影响生存的是头痛、颅神经症状及颈淋巴结(MRI≥1 cm)。结论:鼻咽癌的独立预后因素是头痛、颅神经症状和颈淋巴结肿大,而MRI显示的颅底骨及咽后淋巴结受累并不影响预后。
作者:陆进成;魏青;张宜勤 刊期: 2001年第01期
目的:探讨直肠癌术后局部复发的相关因素及预防复发的措施。方法:对330例直肠癌患者术后进行10年随访。结合文献对其中复发的48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直肠癌术后局部复发与肿瘤Duckes分期、病理类型、大体形态、淋巴结转移程度、肿瘤距切缘距离及术中操作因素有关。结论:准确的手术方式及无瘤操作是预防直肠癌术后局部复发的对策。
作者:黄黎明;胡伯年;陈巍 刊期: 2001年第01期
我科自1998年以来,应用异长春花碱(navelbine,NVB,诺维本)治疗过程中,有部分患者因发生静脉炎而影响了进一步用药,为预防静脉炎发生,在静脉应用地塞米松的基础上,局部应用外敷药物,效果明显,总结如下。
作者:刘敏 刊期: 2001年第01期
1病例报告患者女,58岁。5年前无意中扪及左前上胸部一枣样大小肿块,质硬,不活动,无压痛,无其他不适。肿块缓慢增大,近半年来,生长迅速。专科检查:老年女性,神志清,精神好,表浅淋巴结不大,左前上胸壁锁骨下区明显饱满,隆起,质硬,无压痛,不活动,余未见异常。胸部CT示:左上胸壁于第2前肋处示约8 cm×7 cm×7 cm的软组织密度肿块影,边缘光整,以向胸廓内生长为主,内示斑块状、细条状致密钙化灶,其周边示散在放射状略高密度瘤骨,肋骨呈膨胀性网格状改变,局部骨轮廓破坏消失,肿块向外压迫胸肌移位。CT诊断:左胸壁肿物,考虑良性肿瘤,不除外恶变的可能。术中所见:肿瘤位于第2前肋,约10 cm×10 cm×8 cm,侵及第1肋下沿,表面光滑,边缘清晰,主要向胸腔内生长,并和肺粘连。术后病理:“第2肋骨”纤维结构不良,局部富于细胞并生长活跃,考虑恶变。
作者:房俊飞;钟伟;李万湖;付政 刊期: 2001年第01期
肺组织切除后的肺部并发症可引起严重后果。本文就术前预测非小细胞肺癌术后肺部并发症的可能性进行了研究。全部患者术前均接受颅和全身CT、肺灌注闪烁扫描、骨扫描和肺量计测试。预测残存肺功能公式为:肺功能×(1-切除侧肺灌注比例×切除的肺段数/切除侧肺段总数)。手术指征为预测术后用力肺活量(FVC)>800 ml/m2或第1秒用力肺活量(FEV1) 600 ml/m2。术后肺部并发症包括肺不张、痰液潴留需要气管镜吸除、肺炎、漏气需要安置胸管引流7 d以上、支气管哮喘、乳糜胸和脓胸。心脏并发症包括需要加以治疗的房颤,心动过缓和室性早搏。89例患者,男62例,女27例,平均年龄67.2岁。包括鳞癌24例,腺癌60例,鳞腺癌和大细胞癌各1例。术后1 d均拔除胸管,围术期死亡率0%,因脓胸再次手术1例(1.1%)。发生术后并发症37例(41.2%),肺部并发症20例(22.5%),包括肺不张8例,漏气7例,肺炎、痰液潴留和支气管哮喘各2例,乳糜胸和脓胸各1例。年龄、性别、吸烟史、血清总蛋白、血清白蛋白,%FEV1、FEV1%、残气量(RV)/肺总量(TLC)、高碳酸血症、手术方式,手术部位、手术部位存在粘连、T和N病理分期,以及肿瘤组织学类型均与术后并发症无关。而FVC<80%(P=0.007),血清乳酸脱氢酶(LDH)≥230U/L(P=0.04)和动脉血氧(PaO2)<10.6 kPa(P=0.002)可预测术后并发症。多因素分析显示血清LDH≥230 U/L(95%CI1.434~77.334,P=0.020 7),RV/TCL≥30%(95%CI,1.47~33.688,P=0.041 2)和Pa 02<10.6 kPa(95%CI,1.407~32.168,P=0.014 5)等3项指标为预测术后肺部并发症的重要独立因素。
作者:任少华;胡华成 刊期: 2001年第01期
目的:探讨肿瘤侵犯下肢主要血管的保肢手术治疗。方法:将受肿瘤侵犯,无法解剖出来的血管作节段切除以彻底切除肿瘤,然后以直接吻合或进行血管移植桥接来重建下肢血循环以达到保肢目的。涉及髂血管节段切除和股血管节段切除各2例。切除后血管的重建,动脉采用直接吻合1例次,以自体大隐静脉倒置移植重建2例次;静脉以自体大隐静脉移植重建2例次。结果:4例病人获保肢切除后随访10个月~4年,患肢无疼痛和肿胀。结论:肿瘤侵犯了下肢主要血管,采用血管重建技术,仍可进行保肢手术治疗,使病人术后的生活质量优于截肢。
作者:肖继伟;彭俊平;陈懿;刘劲松 刊期: 2001年第01期
目的:探讨nm23基因产物与膀胱移行细胞癌生物学行为之间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45例膀胱移行细胞癌组织nm23基因表达。结果:nm23蛋白弥散于胞浆及胞膜,nm23蛋白表达与膀胱癌分级呈正相关,但与分期无关,有转移性癌组织nm23表达明显高于无转移癌组织(P<0.001)。结论:nm23基因表达是一个判断膀胱移行细胞癌恶性程度有价值的指标。
作者:杨进益;侯旭;李树伦;邓昕;姜洪波;吴永安 刊期: 2001年第01期
目的:检测硫代修饰的反义脱氧寡核苷酸(ASPODN)抑制人肝癌血管形成和生长的作用,以探讨ASPODN的临床应用前景。方法:传代培养的肝癌细胞系HepG2,接种于裸鼠颈背部皮下,自48 h始局部注射ASPODN和等量的PBS,彩色多普勒能量图(CDE)检测移植瘤内新生血管的数目和分布;LSAB法免疫组化染色检测移植瘤中微血管密度(MVD);FCM分析裸鼠移植瘤细胞周期动力学和凋亡率。结果:局部注射ASPODN组和PBS对照组,裸鼠人肝癌移植瘤瘤重及MVD平均值分别为(1.28±0.26)g、26.90±7.42和(3.46±0.86)g、50.36±10.27(P<0.01);局部注射ASPODN组,用CDE动态检测到移植瘤内的血管数目及血流丰富程度明显低于PBS组P<0.01;经ASPODN治疗后的裸鼠人肝癌移植瘤细胞凋亡率(7.48±1.64)%高于PBS对照组(2.75±0.22)%(P<0.01)。结论:VEGF AS-PODN明量抑制肝癌血管形成和生长,有望成为理想的抗肝癌血管生成基因治疗的新药。
作者:陈汝福;衣龙海;石学涛;张鑫;李敏;邹声泉 刊期: 2001年第01期
目的:探讨卵巢癌患者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对机体细胞免疫的影响。方法:采用90项症状清单、焦虑自评量表及抑郁自评量表,对52例卵巢癌患者及50例卵巢良性肿瘤患者进行了心理健康状况测评。所有卵巢癌患者均采用流式细胞法检测了其外周血T细胞亚群及NK细胞活性。结果:与卵巢良性肿瘤组相比,卵巢癌患者精神症状多、焦虑及抑郁程度重,伴有中、重度抑郁及焦虑的患者其外周血CD8细胞百分比明显增高、CD4/CD8值降低、NK细胞活性低下。结论:大部分卵巢癌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精神症状。中、重度的抑郁及焦虑可导致机体细胞免疫功能下降。在对卵巢癌患者进行躯体治疗的同时,有必要同时提供心理治疗干预。
作者:朱根海;陈春英;杨舒盈;杨剑国;梁茱;黄运策 刊期: 2001年第01期
目的:分析甲状腺癌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胚胎性抗原(CEA)表达情况,提供临床预后参考。方法:采用S-P法免疫组织化学技术,以石蜡包埋切片免疫染色。结果:28例甲状腺癌患者组织学类型的PCNA,乳头状癌+、++分别为66.67%和33.33%;滤泡状癌分别为42.86%和57.14%,++均为0。髓样癌++和+++分别为66.67%和33.33%,未分化癌为33.33%和66.67%。CEA的阴性率为28.57%,阳性率为71.43%,其中+和++占85%,+++占15%,15%中主要为髓样癌和未分化癌的组织学类型。结论:甲状腺癌的恶性程度与PCNA、CEA表达强度有密切关系。检测PCNA、CEA表达强度作为判断甲状腺癌的恶性程度及评估预后,具有临床的实际意义,可提供治疗参考价值。
作者:宋彬 刊期: 2001年第01期
目的:研究p21(WAF1)蛋白在乳腺癌的表达及临床病理意义。方法:应用微波修复免疫组化技术S-P法检测了82例乳腺癌及20例乳腺良性病变中p21(WAF1)蛋白的表达。结果:p21(WAF1)蛋白表达位于细胞核中,部分伴有浆染色;p21(WAF1)蛋白在乳腺良性病变细胞核基本不表达,部分有细胞浆着色,乳腺癌中表达率为58.54%(48/82),其阳性表达与组织高分化、ER阳性、临床分期早有关,与淋巴结有否转移、C-erbB-2、nm23蛋白表达以及是否复发及生存期长短无关。结论:细胞周期调控因子p21(WAF1)蛋白阳性诱导细胞高分化,其缺失在乳腺癌发生发展过程起重要作用。
作者:滕晓东;高翠玉;吴德明 刊期: 2001年第01期
Bcl-2蛋白能抑制细胞调亡,与肿瘤的发生、转化及转移有关。50%~80%的滤泡性淋巴瘤,10%~25%的弥漫性大细胞性B细胞淋巴瘤中有Bcl-2蛋白的表达。EB病毒(EBV)与免疫缺陷相关性BCL密切相关,而与非免疫缺陷相关性BCL的相关性较小。EBV在体外可以诱导B淋巴细胞表达Bcl-2蛋白。该病毒可能通过LMP-1诱导Bcl-2的表达参与了免疫缺陷相关性BCL的发病。
作者:唐文台;郭瑞珍 刊期: 2001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