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康来特注射液加伽玛刀治疗贲门癌术后复发并腹腔转移一例

韦光胜;杨新华;马建华

关键词:贲门癌, 腹腔转移, 治疗, 康莱特, 伽玛刀
摘要:1 病例报告患者男,70岁.因贲门癌术后1年,进行性吞咽困难1个月于1998年11月26日入院.患者1年前接受贲门癌切除术,原发灶长约5 cm,术后病理为贲门腺癌,癌组织侵及浆膜层,食管旁及胃左淋巴结未见转移(0/9),两端切线未查见癌,术后未行放化疗.近1个月出现进行性吞咽困难,食管钡透示食管胃吻合口狭窄,局部粘膜粗糙,横径约0.5 cm.
中华肿瘤防治杂志相关文献
  • 食管贲门癌患者血清CA125表达水平及其临床意义

    目的:分析CA125与食管贲门癌的关系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应用酶联免疫吸附分析法(ELISA法)测定105例食管贲门癌患者和73例健康成人血清CA125水平.结果:①食管贲门癌患者的血清CA125水平显著高于健康成年人(P<0.001);②食管癌患者血清CA125水平在肿瘤不同分段间或大体病理类型间差异无显著性;③食管贲门癌患者的血清CA125水平与肿瘤大小、浸润深度、临床病理分期均呈正相关,而与鳞癌分化程度、有无转移无关,接受根治术患者的血清CA125水平显著低于接受剖胸探查术者,CA125阴性食管癌患者的肿瘤切除率(94.6%)显著高于阳性患者(70.6%,P<0.02).结论:血清CA125水平与食管贲门癌的生长浸润等生物学行为密切相关,较高的CA125水平提示肿瘤较大、浸润较深及分期较晚,且肿瘤可切除性明显降低,可为食管贲门癌的临床诊治提供有价值的信息.

    作者:刘联;邹雄;赵健;王善政 刊期: 2000年第01期

  • 经自制硬直镜行肺肿瘤切除术--附22例报告

    目的:介绍一种新的微创技术--经自制硬直镜行肺肿瘤切除术.方法:总结分析1993年3月~1999年3月采用本法完成的肺楔型切除术18例,左肺下叶切除术1例,右肺中下叶切除术1例,右肺下叶背段切除术1例,纵隔肿瘤切除术1例的临床资料.结果:手术切口长4~8 cm,手术时间15~30 min,术中出血20~50 ml,均未输血,无术后并发症,术后平均住院时间8.5天(不包括肺叶切除者).结论:与标准剖胸手术相比,本术式具有创伤小,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少,无需输血,无术后并发症,术后切口疼痛轻,下床活动早,术后住院时间短等优点,可作为肺良性肿瘤手术治疗的常规术式,也可应用于肺恶性肿瘤减瘤术.

    作者:张利民;王国范;张永明;张为迪;罗景玉;杨瑞森 刊期: 2000年第01期

  • 胃粘膜不典型增生与胃癌关系的探讨

    目的:探讨胃粘膜不典型增生与胃癌生长方式的关系.方法:37例胃良性病变标本,42例胃癌标本行粘液化学染色,胃癌单克隆抗体MG7、ras癌基因蛋白p21、突变型抑癌基因蛋白p53免疫组化染色.结果:胃粘膜不典型增生与胃癌在粘液分泌方面无明显差异,提示胃粘膜不典型增生可根据其形态分为两种类型(Ⅰ型和Ⅱ型).43例不典型增生中,中、重度不典型增生MG7抗原表达明显增强;p21蛋白阳性率39.4%,均为中、重度不典型增生;p53蛋白阳性率9.7%,均为重度不典型增生.结论:胃粘膜不典型增生发生发展过程中p21蛋白与p53蛋白起着重要的协同作用.Ⅰ型不典型增生与膨胀型胃癌有关.Ⅱ型不典型增生与浸润型胃癌有关.

    作者:张建平;杨庆媛;刘晓玲;王艳;刘文君;闫明 刊期: 2000年第01期

  • 吉粒芬预防恶性肿瘤化疗后白细胞减少的疗效观察

    我院1997年7月~1998年5月采用基因重组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吉粒芬预防化疗引起的白细胞减少,对44例患者进行了临床观察分析,报道如下.

    作者:卢绪菁;朱慧;高灵芝 刊期: 2000年第01期

  • 肺癌合并咯血急救处理78例分析

    肺癌并咯血是肿瘤科常见的急症,处理比较困难,我院急诊科自1996年5月至今,共收治肺癌合并咯血病人78例,其中38例应用垂体后叶素加急诊化疗治疗,止血效果满意,报告如下.

    作者:李敬津;赵舒琪;马东兴;杜祥宾 刊期: 2000年第01期

  • 胃癌穿孔20例诊治体会

    胃癌穿孔是胃癌较少见的严重并发症.1989年3月~1998年3月青岛胶州中心医院共收治胃癌穿孔20例,总结报告如下.

    作者:王耀明;宋广林 刊期: 2000年第01期

  • 原发性心脏恶性肿瘤的外科治疗回顾

    目的:探讨原发性心脏恶性肿瘤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回顾分析1986年1月~1997年12月,上海市胸科医院及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心外科10例原发性心脏恶性肿瘤的诊断及手术治疗.结果:7例成功切除肿瘤,3例因肿瘤广泛侵犯心脏周围组织仅作局部活检.1例术后第2天因急性肾功能衰竭死亡,其余顺利出院.结论:原发性心脏恶性肿瘤较为罕见,一旦诊断成立应尽快手术,其积极意义是确定无疑的.

    作者:陶宝华;周运乾;邱兆昆;刘捷夫 刊期: 2000年第01期

  • 急性白血病凋亡基因及细胞DNA检测的临床意义

    目的:研究急性白血病促、抑凋亡基因表达、白血病细胞DNA含量及三指标间相关性.方法:用流式细胞术检测51例急性白血病及20例良性血液患者CD95、bcl-2表达率、白血病细胞DNA含量.结果:急性白血病CD95表达率降低且与完全缓解率无关.bcl-2表达率、白血病细胞DNA异倍体率增高且化疗后完全缓解率低.CD95、bcl-2、白血病细胞DNA指数(DI)间无相关性,三指标表达均异常相关性分析,CD95与bcl-2呈负相关,r=-0.8011,P<0.05,CD95与DI无相关性r=0.5012,P>0.05,bcl-2与DI呈正相关,r=0.7902,P<0.05.结论:急性白血病CD95、bcl-2表达率,白血病细胞DNA检测可进一步研究急性白血病发病机制,指导临床合理用药及预测预后.

    作者:李岩;刘秀兰;张锑;毕可红;徐从高 刊期: 2000年第01期

  • 98例肺癌非转移性肺外表现

    肺癌的临床表现复杂,有原发肿瘤、胸内蔓延、远处播散引起的症状和非转移性肺外表现,后者可出现在发现肿瘤之前、之后或同时.有时仅肺外表现为首发症状,呼吸道症状缺如,易造成误诊.为加强这方面的认识,回顾分析1978年1月~1998年12月我院收治的298例肺癌病人的临床资料,对具有非转移性肺外表现的98例总结报告如下.

    作者:吴国辉 刊期: 2000年第01期

  • 西咪替丁提高胃肠癌区域淋巴细胞反应的临床研究

    目的:研究胃肠癌患者围手术期运用西咪替丁(CIM)对肿瘤局部免疫反应的影响.方法:49例胃肠癌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25例和对照组24例,前者围手术期服用CIM,后者不用此药.两组患者均行根治术.常规HE染色,取肿瘤边缘组织,每高倍视野下≥100个淋巴细胞称为反应明显,<100个淋巴细胞称为反应不明显.结果:镜下观察发现25例治疗组中17例(68%)出现明显淋巴细胞浸润反应,24例对照组中有6例(25%)出现明显淋巴细胞浸润反应(P<0.01).治疗组的淋巴细胞反应阳性率与TNM分期呈正相关,对照组中淋巴细胞反应阳性率与TNM分期呈负相关,两组患者淋巴细胞反应阳性率在Ⅲ、Ⅳ期有显著性差异.结论:CIM拮抗肿瘤局部组织胺的免疫抑制作用,提高淋巴细胞反应,可能是CIM提高肿瘤患者生存期的机理之一.

    作者:王坤;杨国樑;袁宏银;李雁;白德骄 刊期: 2000年第01期

  • 经左胸食管切除食管胃吻合转移肌瓣覆盖术--附128例报告

    目的:提高中上段食管癌的治疗效果,降低颈部食管胃吻合口瘘的发生率.方法:采用带蒂肌瓣覆盖于经左胸食管切除颈部食管胃吻合口.结果:食管癌切除术后吻合口瘘的发生率降为0.8%(1/121).结论:该术式能有效预防吻合口瘘;食管切除范围大;符合生理要求.

    作者:王荣华;田志菊;曲海玲;李明 刊期: 2000年第01期

  • 栖霞市胃癌死亡率与年龄、时期和出生队列三因素关系的定量分析

    目的:研究年龄、时期和出生队列对疾病的效应的定量分析方法.方法:采用Kupper数学模型,用矩阵的三角分解法求解,对三因素的各个亚层成分效应大小的定量参数估计.结果:1970~1994年栖霞市胃癌死亡率前10年上升后15年呈平稳下降趋势.这种现象与时期因素关系不大,主要与65~85岁及以上年龄组和1910~至1890~五个出生队列人群暴露于胃癌的危险性因素程度高有关.结论:栖霞市胃癌死亡率的变化趋势与出生队列因素有关.

    作者:丁楠;李颢;姜秀芳;冷一民;刘自元 刊期: 2000年第01期

  • 善胃得在胃及大肠癌手术病人中的应用

    我院1996年10月~1997年12月应用善胃得对32例胃、大肠癌手术病人进行治疗观察,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病例选择两组病例均经病理证实为腺癌及恶性淋巴瘤.治疗组:男21例,女11例.年龄30~80岁,平均年龄52.7岁.直肠癌17例,结肠癌8例(Dukes B期4例,C期2例,D期2例),胃癌7例(T3N2M0 5例、T3N2M1及T3B1N0各1例).行右半结肠切除7例,左半结肠切除1例,Miles术9例,Dixon术8例.胃癌D2、D3根治术各3例,全胃切除1例.

    作者:陈玉祥;汪永寿;彭述珍 刊期: 2000年第01期

  • 高聚金葡素联合顺铂治疗恶性胸腔积液或腹水的疗效观察

    恶性胸腔积液或腹水是癌症晚期的并发症之一,直接影响晚期癌症患者的生存质量,因此对其进行及时合理的治疗尤为重要.我们应用生物反应调节剂高聚金葡素(BM-828)加小剂量顺铂(DDP)联合做胸腔积液或腹腔内注射,治疗恶性胸腔积液或腹水,效果满意,报告如下.

    作者:李成华;胡永君 刊期: 2000年第01期

  • 食管癌组织中p53蛋白表达的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p53蛋白表达在食管癌中的临床意义.方法:用鼠抗人p53单克隆抗体,以SP免疫组化法检测p53蛋白.结果:p53蛋白阳性表达率为56.3%,其表达与肿瘤大小、TNM分期、有无淋巴结转移无关(P>0.05),与肿瘤分化程度有关(P<0.01).p53蛋白阳性组与阴性组比较,其术后生存率有显著差异(P<0.01).结论:食管癌组织中p53蛋白表达与肿瘤大小、TNM分期及有无淋巴结转移无关,与肿瘤分化程度密切相关,并可用于判断预后.

    作者:彭彦;郑和森;王立全;寇仁业 刊期: 2000年第01期

  • 食管神经内分泌癌六例临床病理分析

    目的:探讨食管神经内分泌癌的临床病理特点及预后.方法:对6例食管神经内分泌癌进行光镜观察,加做组化嗜银染色及免疫组化NSE、CgA、Keratin染色.结果:不同分化程度的神经内分泌癌其病理特点及生物学行为有区别.结论:食管神经内分泌癌预后与不同的组织类型密切相关.

    作者:张伟;陶可胜;王美清;雷复华 刊期: 2000年第01期

  • 66例肝炎后肝癌的临床分析

    肝炎后肝癌是临床上所见的常见病、多发病.我们对青海省中医院1981~1998年9月收治的66例肝炎后肝癌的病例,按1997年全国肝癌协作组规定的分期标准,经B超、CT证实后,进行了综合治疗,报告如下.

    作者:池晓玲;方晋平 刊期: 2000年第01期

  • 336例中晚期老年胃癌的外科治疗体会

    目的:探讨中晚期老年胃癌的外科治疗的合理方案.方法:回顾分析1990年1月~1998年6月,山东省乳山市人民医院手术治疗60岁以上胃癌336例的临床资料.结果:粘液腺癌90例,乳头状腺癌76例,粘液细胞癌72例,管状腺癌64例,低分化腺癌26例,未分化癌8例.Ⅲ期298例,Ⅳ期38例.手术切除301例,切除率89.7%.术后切口感染4例,无1例死亡.5年生存率45.2%(66/146).结论:加强围手术期处理,选择适当的手术方式,是预防老年人胃癌手术后并发症的关键.

    作者:宋修强;唐巧红;叶广华 刊期: 2000年第01期

  • 支架成形术结合动脉灌注化疗、放疗治疗晚期食管癌

    目的:探讨食管支架成形术结合动脉灌注化疗、放疗治疗晚期食管癌的疗效.方法:46例晚期食管癌患者,于X线监视下,经口腔置入食道支架.支架置入术后18例患者单纯行动脉灌注化疗;15例患者单纯放疗;13例患者动脉灌注化疗术后结合放疗.结果:所有患者支架置入均获成功,支架置入后吞咽困难症状得到不同程度缓解.在晚期食管癌的治疗中,支架置入术后同时结合动脉灌注化疗、放疗效果优于支架置入后单纯动脉灌注化疗或单纯放疗.结论:支架置入术治疗晚期食管癌简单有效,支架置入术后结合动脉灌注化疗/放疗可以延长患者的生存时间.

    作者:宋金龙;李玉亮;唐军;刘作勤;左玉宽;王振亮;王平海 刊期: 2000年第01期

  • 食管鳞状细胞癌p16和nm23-H1基因蛋白表达及意义

    目的:探讨多肿瘤抑制基因p16蛋白和nm23-H1基因蛋白在人食管癌的表达及与肿瘤生物学行为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51例食管鳞状细胞癌及其淋巴结转移癌中p16蛋白的表达,结合观察转移抑制基因nm23-H1的表达.结果:p16在食管鳞状细胞癌中呈低表达(45.1%,23/51),阳性率显著低于正常食管粘膜及癌旁组织(P<0.01),阳性率与分化程度相关(P<0.01),Ⅰ级66.7%(14/21),Ⅱ级34.8%(8/25),Ⅲ级14.3%(1/7);与肿瘤浸润、转移无关.nm23-H1的阳性率为60.8%(31/51),与浸润深度呈负相关(P<0.05),淋巴结转移癌的阳性率(18.8%,3/16)显著低于食管癌原发灶(P<0.01).p16与nm23-H1的表达无关.结论:p16蛋白在食管癌的低表达提示有频发性的p16基因失活,且与肿瘤分化有关.nm23-H1与食管癌的浸润,转移相关.p16和nm23-H1的失活在食管癌的形成及发展中可能起不同的作用.

    作者:刘黎明;王万忠 刊期: 2000年第01期

中华肿瘤防治杂志

中华肿瘤防治杂志

主管:齐鲁肿瘤杂志;肿瘤防治杂志;当代肿瘤学杂志

主办: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