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鹏;王君;孔秋梅
目的 探讨乳腺癌组织中P27蛋白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表达意义,及其与乳腺癌病理类型的相关性.方法 分析2010年5月至2013年9月接受手术治疗的60例乳腺癌患者(乳腺癌组织)的临床资料和病理标本,另选取30例正常乳腺组织标本作为对照(正常乳腺组织).比较乳腺癌组织和正常乳腺组织中P27蛋白和VEGF的阳性表达率,以及P27蛋白和VEGF表达水平与病理类型的相关性.结果 乳腺癌组织中VEGF的阳性表达率高于正常乳腺组织(P<0.01),而P27蛋白的阳性表达率明显低于正常乳腺组织(P<0.01).不同病理类型标本中P27蛋白(P=0.76)和VEGF的阳性表达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乳腺癌组织中VEGF水平显著高于正常乳腺组织,P27蛋白表达水平显著下降,且P27蛋白和VEGF的表达与乳腺癌病理分型无关.
作者:苑光辉 刊期: 2014年第08期
目的 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肾癌诊断和分期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2008年12月至2013年12月间收治的120例经术后病理证实为肾癌的患者,所有患者术前均进行了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和CT检查,分析患者超声和CT图像特征,比较二者的诊断准确率和分期符合率.结果 超声和CT诊断肾癌的准确率分别为87.5%和91.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超声和CT分期符合率分别为82.5%和79.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与后病理比较,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对肾癌的分期具有较高的符合率.超声检查有望成为肾癌检查手段,并能为肾癌患者的临床治疗和预后提供参考依据.
作者:王彤 刊期: 2014年第08期
目的 探讨晚期消化系统肿瘤疼痛患者大剂量吗啡治疗及护理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2010年6月至2013年6月接受大剂量吗啡治疗的晚期消化系统肿瘤疼痛患者34例,所有患者均给予大剂量吗啡静脉输液泵输入治疗,起始剂量为为口服剂量的30%,效果不显著者适当增加吗啡剂量,吗啡剂量220 ~ 550mg/d,对患者进行静脉输注泵、输液管、镇痛、不良反应等护理,观察疗效.结果 疼痛完全缓解18例(52.9%),部分缓解16例(47.1%),疼痛缓解有效率为100%.在治疗过程中,出现轻微头昏嗜睡、恶心呕吐、血压降低、呼吸抑制、便秘、幻觉谵妄、欣快感等不良反应,经对症治疗、减少吗啡剂量以及时间延长后,不良反应均显著减轻或消失.结论 晚期消化道肿瘤疼痛患者使用大剂量吗啡治疗与护理,能有效缓解患者极度疼痛,提高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刘雪融;王艳;朱秋明;张彩滨;越晓琳 刊期: 2014年第08期
目的 探讨共情式护理在肿瘤内科临床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12年6月至2013年6月收治的106例患者,按数字法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3例,观察组患者采取共情式心理护理,对照组患者采取一般常规护理,分析护理人员的人格特征,比较两组患者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治疗依从性和创伤后成长评分.结果 观察组患者SAS、SDS和治疗依从性评分均有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创伤后成长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内科肿瘤患者采取共情式心理护理,可有效改善患者的心理状态,提高治疗依从性,从而提高肿瘤治疗的临床效果.
作者:王桂芳;何颖;蔡丽 刊期: 2014年第08期
目的 观察情志护理在乳腺癌围手术期中的应用及效果.方法 随机选取2012年6月至2013年10月期间收治的乳腺癌患者136例,采用随机数字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68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给予情志护理,比较两组的护理效果.结果 观察组心率、血压、焦虑情况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并发症发生率为1.5%,显著低于对照组的27.9%(x2=29.4011,P<0.001).观察组的护理满意度为97.1%,显著高于对照组的69.1% (x2 =27.7817,P<0.001).结论 围手术期情志护理能有效降低乳腺癌患者心理负担,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提高护理满意度,值得在临床实践中推广.
作者:王萍;刘玉英 刊期: 2014年第08期
目的 观察Survivin基因和半胱氨酸酶蛋白激活剂(Smac)在结肠癌中的表达情况及临床意义.方法 利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分别检测60例结肠癌组织、46例癌旁组织和40例正常结肠黏膜组织中Survivin基因和Smac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 结肠癌组织中Survivin的阳性率均高于癌旁组织和正常结肠黏膜组织(均P<0.05),Smac阳性率均低于癌旁组织和正常结肠黏膜组织(均P <0.05).结肠癌组织中,Survivin表达与组织学分型无关(P>0.05),与肿瘤细胞分化程度低、淋巴结转移和Dukes分期中C和D期均有关(均P<0.05).Smac表达与组织学分型无关(P>0.05),肿瘤细胞分化程度低、淋巴结转移和Dukes分期中C和D期均有关(均P<0.05).结论 Survivin和Smac在结肠癌的发生和侵袭转移过程中有着重大作用.
作者:曹丽群;李洪雷 刊期: 2014年第08期
目的 探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免疫亚型与一线CHOP化疗方案的疗效关系.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链霉素抗生物素蛋白-过氧化物酶连接法(SP)检测60例DLBCL石蜡组织中MUM-1、bcl-6和CD10的表达,确定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免疫亚型.60例患者均采用CHOP或CHOP样方案化疗,观察各组的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GCB型和非GCB型各30例,GCB型组患者完全缓解率、稳定率合有效率分别为56.7%、6.7%和93.3%,非GCB型租患者完全缓解率、稳定率及有效率分别为26.7%、13.3%和76.7%,两组患者疗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GCB型组患者3年生存率明显高于非GCB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DLBCL免疫学亚型与CHOP方案疗效存在一定关系,可以作为预后判断的重要因素.
作者:龚军;彭春雷;姚卫东;朱亚芳;徐小红 刊期: 2014年第08期
目的 探讨钬激光治疗浅表性膀胱肿瘤的临床效果和相关的护理干预措施.方法 选择2009年3月至2012年11月收治的94例浅表性膀胱肿瘤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54例)和对照组(40例).其中试验组患者采用钬激光治疗,对照组患者采用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治疗,治疗后观察和记录两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手术时间和术后并发症.结果 所有患者均成功实施手术,试验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后留置尿管时间、住院时间和手术膀胱穿孔发生率显著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 12个月进行随访,两组患者均未复发.结论 采用钬激光治疗浅表性膀胱肿瘤具有良好的疗效,手术过程中做好相关的监测和护理可有效改善预后,提高治疗效率.
作者:何先惠 刊期: 2014年第08期
目的 探讨放大内镜诊断早期食管癌和癌前病变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取2011年6月至2013年5月收治的食管黏膜病变患者68例,行常规内镜检查,并选取同期体检健康者20例作为对照组.观察可疑病变部位上皮乳头内毛细血管袢(IPCL)的形态学改变,进行IPCL分型,通过组织活检进行病理学分析.结果 放大内镜对食管癌范围和病变程度的诊断效果明显优于普通内镜(P<0.05).正常对照组、食管炎、低级别癌变、高级别癌变和食管癌主要IPCL分型分别为Ⅰ型(100.0%)、Ⅱ型(85.1%)、Ⅲ型(50.0%)、Ⅲ型(60.0%)、Ⅳ型(66.7%).结论 放大内镜对早期食管癌及其癌前病变的诊断符合率较高,效果明显优于普通内镜,通过放大内镜IPCL形态学分型对早期食管癌及其癌前病变的诊断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作者:任秀梅 刊期: 2014年第08期
目的 探讨不同影像学检查方法对小肾癌的诊断价值和准确率.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小肾癌患者54例,比较B超、静脉肾盂造影(IVP)、CT、MRI和超声造影(CEUS)5种影像学检查结果.结果 54例小肾癌中,B超诊断准确率为61.1%,CT为92.6%,IVP为18.4%,MRI为87.5%,CEUS为96.4%.结论 影像学检查对小肾癌的早期诊断有较大价值,其中CEUS的诊断准确率高.
作者:蔡芳震;张建育 刊期: 2014年第08期
肺癌的发病率逐年上升,已成为我国发病率及死亡率第一位的恶性肿瘤.糖尿病的发病率也逐年攀升,直接影响了人们的生活质量及寿命.肺癌与糖尿病可通过多种机制相互促进,相互影响,加重患者病情,因而受到了人们的重视.一、肺癌引起血糖升高的机制有研究显示,肺癌患者中糖尿病发病率较一般人群高,且在化疗期间常出现血糖的进一步升高,如化疗后病情缓解,血糖水平又可下降.提示在肺癌患者中,血糖水平与化疗及病情的进展或缓解相关[1].肺癌患者血糖水平升高的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作者:吴頔;方健 刊期: 2014年第08期
膀胱癌是泌尿系统常见恶性肿瘤,尤以中老年人居多.膀胱癌治疗主要以手术为主,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术后1年复发率为10%~67%,5年内复发率为24% ~ 84%;而浸润性膀胱癌复发率更高,对患者生存质量及生存率影响较大.术后辅助放化疗是预防复发的关键.宿主的免疫系统在防御肿瘤发生、发展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同时羟基喜树碱对肿瘤有明显地抑制作用.对134例膀胱癌患者行羟基喜树碱(HCPT)+结核菌素(BCG)膀胱内灌注化疗,现报告如下.
作者:席国瑞 刊期: 2014年第08期
目的 探讨四肢长骨内生软骨瘤及软骨肉瘤的影像学表现.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6例四肢长骨内生软骨瘤和2例软骨肉瘤的X线平片、CT及MRI的影像学特征.结果 6例内生软骨瘤中,肱骨近侧及股骨远侧干骺端各2例,胫骨及腓骨骨干各1例.2例软骨肉瘤中,股骨骨干1例,腓骨小头1例.7例病变在X线及CT上呈现沙砾状、逗点状及环状钙化,1例骨皮质内缘可见扇贝样压迹.80例患者MRI检查在脂肪抑制序列T2WI呈明亮的高信号.除1例腓骨小头软骨肉瘤及1例腓骨骨干内生软骨瘤外,所有病例均未见明显膨胀性改变.结论 沙砾状、逗点状及环状钙化和骨皮质内缘扇贝样压迹以及T2WI呈明亮高信号可作为四肢长骨内生软骨瘤及软骨肉瘤的重要诊断依据.对于老年患者应警惕软骨肉瘤可能.
作者:孙黎明;徐坚民;臧达;黄国鑫;赵乐勇 刊期: 2014年第08期
目的 探究并评价伊立替康及紫杉醇分别与顺铂合用在宫颈癌新辅助化疗(NACT)中的实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选择2012年10月至2014年3月间接受NACT的宫颈癌患者84例,随机分为IP组和TP组各42例.IP组行伊立替康联合顺铂的化疗方案,TP组行紫杉醇联合顺铂的化疗方案,两组均在化疗结束后2~3周行手术治疗.对两组患者近期疗效进行评价,分析两组化疗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及术后病理检查结果.结果 IP组缓解率为47.6%(20/42),TP组缓解率为81.0% (34/42),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P组腹泻和骨髓抑制发生率分别为76.2%(32/42)和57.1% (24/42),TP组腹泻和骨髓抑制发生率分别为28.6% (12/42)和83.3% (35/4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病理检查显示,IP组宫旁累积率和淋巴结阳性率分别为33.3%(14/42)和30.9% (13/42),TP组分别为19.0%(8/42)和14.3% (6/4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紫杉醇联合顺铂的化疗方案在宫颈癌NACT中有更加明显的优势.
作者:赵洁 刊期: 2014年第08期
目的 探讨甲状腺乳头状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和中央区淋巴结清扫的临床意义.方法 选择2010年3月至2013年2月收治的80例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统计分析中央区淋巴结的转移情况并进行术后随访.结果 中央区淋巴结转移个数与原发灶T分期有关(P<0.05),80例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和肿瘤大小差异较大.随访的结果显示,2例患者死亡,4例患者再次手术后存活.结论 术前应明确诊断淋巴结转移,及时清扫淋巴结.临床诊断应结合多种病理特征做出正确的病理诊断,进而指导临床治疗和预后判断.
作者:刘双 刊期: 2014年第08期
目的 探讨动脉化疗栓塞联合增强放射治疗治疗难治性骨盆软骨瘤的效果.方法 选取2011年1月至2013年12月间收治的难治性骨盆软骨瘤患者70例,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接受动脉化疗栓塞联合增强放射治疗的观察组和接受全身化疗联合增强放射治疗的对照组,每组35例,比较两组患者的存活情况、不良反应以及血管新生指标.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1、2、3年生存率(91.4%、80.0%和60.0%)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其发生肾功能损伤、肝功能损伤、口腔黏膜炎、骨髓抑制和胃肠道反应的例数少于对照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A、VEGFB和VEGFC水平[(82.34±11.26) ng/ml、(77.92±9.54) ng/ml、(52.35±7.33) ng/ml]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 动脉化疗栓塞联合增强放射治疗有助于提高难治性骨盆软骨瘤患者的远期生存率,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并控制肿瘤血管新生,是治疗难治性骨盆软骨瘤的理想方法.
作者:刘成奇 刊期: 2014年第08期
目的 探讨新辅助化疗治疗宫颈癌的临床疗效和预后影响因素.方法 98例宫颈癌患者术前进行新辅助化疗,3个疗程后进行根治性手术治疗,观察患者的肿瘤大小变化、临床疗效和预后相关因素.结果 98例患者中,完全缓解12例,部分缓解63例,总有效率为76.5%.所有患者治疗后肿瘤显著缩小,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影响新辅助化疗后宫颈癌患者的预后因素为临床分期、组织学分型、病理分级、肿瘤直径和淋巴结转移.结论 新辅助化疗对早期宫颈癌患者具有显著优势,能够明显缩小瘤体,提高手术疗效,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
作者:顾朋;王海林;王萍菊 刊期: 2014年第08期
目的 探讨多普勒彩超在区分诊断小乳腺癌与乳腺腺病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过手术及病理确诊的小乳腺癌患者59例(小乳腺癌组)及乳腺腺病患者59例(乳腺腺病组)的临床资料,比较两组在2D声像图病灶形态特征、血流分级及血流动力学特征上的差异.结果 小乳腺癌组患者的病灶形态不完整,边缘光滑程度差,回声多不均匀,后方回声衰减程度大,病灶钙化严重,纵横比明显偏高.小乳腺癌患者2D声像图病灶形态特征与乳腺腺病患者比较,SPVmax及RI较高,且血流分级以Ⅱ、Ⅲ级为主.两组检查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多普勒超声检查可以有效地鉴别诊断小乳腺癌与乳腺腺病,区分其病灶形态及血流信号特征,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郭鹏;王君;孔秋梅 刊期: 2014年第08期
目的 探讨宫颈癌根治术后尿潴留的预防措施及其效果.方法 选取2011年1月至2013年t2月间收治的行宫颈癌根治术的患者168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84例.观察组患者接受系统护理干预,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治疗和护理,比较两组患者的尿潴留预防效果.结果 观察组患者术后尿管留置时间和残余尿量均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尿潴留发生率为4.8%,对照组患者术后尿潴留发生率为23.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宫颈癌根治术后患者实施系统护理干预配合膀胱冲洗等治疗性护理措施,可有效预防术后尿潴留的发生,明显改善患者术后生活质量,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宋家莲;刘春梅 刊期: 2014年第08期
目的 探讨恶性肿瘤患者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后血栓预见性护理对溶栓效果及并发症发生率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2年1月至2013年9月恶性肿瘤PICC患者145例,根据护理方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其中对照组64例,行常规护理;观察组81例,在常规基础上进行预见性护理.观察两组血栓发生率和并发症.结果 观察组血栓发生率为9.9% (8/81),对照组为29.7% (19/6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静脉炎、导管堵塞和感染发生率分别为14.8%(12/81)、11.1% (9/81)和12.3%(10/81),对照组分别为35.9%(23/64)、26.6%(17/64)和29.7% (19/6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渗血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采用预见性护理可以减少恶性肿瘤患者PICC后血栓,降低并发症,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作者:钟建英;李丽;石慧 刊期: 2014年第0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