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红
Castleman病又称血管滤泡性淋巴组织增生或巨大淋巴结增生,一种临床少见的慢性淋巴组织不典型增生性疾患,而多中心型Castleman病更为少见,预后不良.我们遇见2例,患者生存期均超过5年,现报告如下:病例1患者男,16岁,于2004年8月10日入院.患者2个月前起无明显诱因出现双下肢浮肿,伴有乏力、食欲不振、腹胀、尿少、腰背酸痛、体重减轻约5 kg,无寒战和发热.入院时血压160/100 mm Hg,无贫血貌,双颈部、锁骨上、腋窝及腹股沟区均可触及1.5 cm ×1.5 cm大小的淋巴结,左颈部有1个2 cm×3 cm融合淋巴结.肝、脾肋下可触及,腹部移动性浊音阳性,双肾区有叩痛,双下肢浮肿.
作者:李茵茵;崔巍;王永平;刘强 刊期: 2011年第05期
目的 比较中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普通X线模拟定位、CT定位以及PET/CT定位三维适形放疗(3DCRT)协同化疗的疗效、副反应和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10年间Ⅲ~Ⅳ期非小细胞肺癌共645例,分别接受普通X线模拟定位(普放组)、CT定位(适形组)和PET/CT定位(PET/CT组)放疗;后加速超分割放疗为放疗40 Gy后缩野针对残存病灶1.5 Gy/次,2次/d,共21 ~ 30 Gy,总剂量为61 ~70 Gy;协同化疗以铂类为基础联合紫杉醇类、长春瑞滨、依托泊甙等化疗4~6个周期(21 ~28d为1个周期);随访并比较各种治疗方法的疗效、副反应和预后.结果 PET/CT组的平均GTV与PTV体积分别比普通CT组小(2.9±1.3)cm3、(9.1±2.8)cm3;适形组与PET/CT组的总有效率均高于普放组(均P<0.01);各组中放疗剂量超过65 Gy者疗效优于不足65 Gy者,后加速超分割放疗的有效率高于常规分割放疗,适形组的咽和食管、肺和气管的1~2级早期放射反应均高于PET/CT组(均P<0.05);适形组与PET/CT组的1~3年局部控制率与生存率均高于普放组(均P<0.01);普放组死于原发灶未控、复发以及放射性肺炎的比例高(均P<0.05);PET/CT组的肺门和纵隔淋巴结复发率低(均P<0.01).结论 CT定位与PET/CT定位三维适形放疗可提高局部控制率、降低副反应,剂量超过65 Gy、后加速超分割放疗疗效好,以PET/CT定位为优.
作者:任宝志;周玉霞;袁建军;陶星 刊期: 2011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子宫肉瘤的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0年1月至2009年12月收治的23例子宫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临床表现为不规则阴道流血14例,下腹包块9例,无症状的子宫肌瘤病史4例,腹痛2例.19例行手术,4例子宫肌瘤术后诊断为子宫肉瘤,其中2例做二次手术,1例拒绝二次手术,1例待2年后复发二次手术.术后化学治疗11例,联合化疗方案2~4个疗程.2年存活率51%,5年存活率26%.结论 子宫肉瘤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主要为不规则阴道流血,怀疑子宫肉瘤或诊断为子宫肌瘤者,应立即做冰冻病理切片检查,以便及时发现子宫肉瘤,以决定手术范围,尽可能减少第二次手术.
作者:许德明;赵小琼;陈焕伟;王博;凌华海;李声谊;林坚 刊期: 2011年第05期
目的 评价伊立替康联合CF和5-Fu两周方案二线治疗晚期胃癌的临床疗效及毒副反应.方法 27例复治的晚期胃癌患者接受CPT-11联合CF和5-Fu两周方案化疗,CPT-11 150 mg/m2静脉滴注90 min,第1天;CF 100 mg/m2静脉滴注2h,第1天;5-Fu 400 mg/m2静脉推注,第1天,5-Fu 600 mg/m2持续静注(CIV) 46 h,14 d为1周期,直至疾病进展或不良反应不能耐受.4个周期后评价疗效.结果 27例复治的晚期胃癌患者均可评价疗效及毒副反应,客观有效率为33.3%,临床受益有效率为81.5%.中位TTP为5.5个月,MST为9.5个月.不良反应主要为骨髓抑制,迟发性腹泻,恶心、呕吐和黏膜炎,多以Ⅰ~Ⅱ度为主,Ⅲ/Ⅳ度发生率低,均可耐受.结论 CPT-11联合CF和5-Fu两周方案二线治疗晚期胃癌有较高的肿瘤控制率,安全性好,毒副反应可耐受,并可减轻临床症状,延长患者生存期.
作者:陈亚楠;左云;陆景峰 刊期: 2011年第05期
香菇多糖(Lentinan)早由日本的Chihara等从香菇中提取.大量研究表明,香菇多糖是具有一定抗肿瘤作用的免疫促进药物,它主要通过加强宿主抗肿瘤的细胞免疫机制,产生抗肿瘤效应.香菇多糖是一种良好的免疫增强剂,在我国已被广泛应用于治疗多种肿瘤[1-2].为了解香菇多糖对结直肠癌术后化疗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我科于2008年10月至2011年2月对结直肠癌术后患者应用香菇多糖辅助化疗,比较化疗前、后T淋巴细胞亚群中CD3+、CD4+、CD8+、CD4+/CD8+比值变化,取得较为满意的临床疗效.
作者:曹锦峰;许阳贤 刊期: 2011年第05期
目的 观察三维适形放疗同步替吉奥治疗局部晚期胰腺癌的近期疗效及毒副反应.方法 63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联合组32例,采用三维适形放疗同步替吉奥治疗;三维适形放疗组31例;三维适形放疗分割剂量为2 Gy/次,5次/周,总剂量50 ~60Gy.联合组自放疗开始起口服维康达[ 80 mg/( m2· d)],每日2次,第1~ 14天,每周期21 d,至少2个周期.结果 联合组4例完全缓解(CR),9例部分缓解(PR),有效率43.75%;放疗组1例CR,5例PR,有效率19.35%,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32).联合组和单纯放疗组1年、2年生产率分别为50%、21.88%和25.81%、12.9%,中位生存期为13月和8月,两组生存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24).两组毒副反应比较在恶心、呕吐,白细胞减少及贫血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 <0.05),均未出现Ⅳ级副反应.所有副反应经过临床处理可以得到控制.结论 替吉奥联合三维适形放疗治疗局部晚期胰腺癌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作者:邰云燕;陈萍;许涛;俞远东;雷金华;曹凤军 刊期: 2011年第05期
目的 观察金龙胶囊联合同期放化疗对非小细胞肺癌( NSCLC)的近期疗效及毒副作用.方法 64例局部晚期NSCLC患者,随机分为金龙胶囊联合放化疗治疗组32例,单纯放化疗治疗32例为对照组,放射治疗采用常规放疗,剂量5600~6000 cGy,同步化疗采用吉西他滨+顺铂(GP)方案化疗4周期.对照组采用单纯放化疗,治疗组采用同步放化疗联合金龙胶囊治疗.结果 放化疗结束1个月,金龙胶囊治疗组患者的CR率和有效率(PR+ CR)分别为16.7%、61.1%;对照组患者的CR率和有效率(PR+ CR)分别为13.9%、58.3%,近期疗效无差异,治疗组生活质量明显提高,骨髓抑制、放射性肺损伤及放射性食管炎等放化疗毒副反应降低.结论 金龙胶囊联合GP方案同步化放疗治疗中晚期肺癌,减轻了放化疗所致的毒副反应,生活质量改善明显,提高了中晚期肺癌的放化疗耐受性,值得在临床上大力推广应用.
作者:钟豪;何少忠;熊士忠;肖震宇;邓江华;赖景春 刊期: 2011年第05期
目的 了解新辅助化疗(NAC)在局部进展期乳腺癌治疗前后ER、PR、Ki-67及HER-2的变化,探讨其与新辅助化疗疗效之间的相关关系.方法 46例接受新辅助化疗的乳腺癌患者纳入研究,分析患者术前弹射式空芯针穿刺活检标本和术后大标本癌组织ER、PR、Ki-67和HER-2表达的变化.患者化疗前行乳腺肿瘤粗针穿刺活检并免疫组化方法检测肿瘤组织ER、PR、Ki-67和HER-2的表达.化疗后评估疗效并对接受手术的患者的手术标本通过同法检测各指标的表达.结果 新辅助化疗前后ER、PR、Ki-67和HER-2的表达均发生了改变,新辅助化疗前ER、PR、Ki-67和HER-2阳性表达的肿瘤组织新辅助化疗后下调(ER:82.6%和80.4%;PR:78.3%和71.7%;Ki-67:39.1%和30.4%;HER-2:28.3%和26.1%),但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ER、PR、Ki-67和HER-2阳性表达疗效有效率与阴性表达有效率分别为ER:68.4%和50.0%;PR:66.7%和60.0%;Ki-67:77.8%和57.1%;HER-2:53.8%和69.7%.ER、PR、Ki-67、HER-2表达状态与化疗效果均无明显的关系(均P>0.05).结论 新辅助化疗可以改变ER、PR、Ki-67和HER-2的表达,本临床研究未发现ER、PR、Ki-67和HER-2的变化与局部进展期乳腺癌的新辅助化疗疗效有相关关系.
作者:李晶;欧阳取长 刊期: 2011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淋巴结显示液(LNRS)联合CK19在乳腺癌腋窝淋巴结检出及微转移灶检测中的临床意义.方法 58例经根治性手术乳腺癌标本分别应用传统法和LNRS法检出淋巴结,应用HE染色检测淋巴结转移状况,HE染色阴性淋巴结进一步行CK19免疫组织化学检测微转移病灶.结果 传统法检出淋巴结774枚,HE染色pN0期患者37例(淋巴结463枚);应用LNRS处理后多检出淋巴结469枚,HE染色pN0期患者45例(淋巴结332枚);传统法和LNRS法HE染色均为pN0期的患者35例(传统法淋巴结441枚及LNRS法淋巴结244枚,共685枚).685枚淋巴结进一步行CK19免疫组织化学检测,5例患者(淋巴结17枚)发现微转移病灶.传统法pN0期的患者中有13.5% (5/37)的患者分期移动为pN1 mi;传统法pN0期的患者中有5.4%( 2/37)的患者分期移动为pN1;传统法pN1期的患者中有16.7% (2/12)的患者分期移动为pN2;传统法PN2期的患者中有14.3%(1/7)的患者分期移动为pN3,总体上共有17.2% (10/58)的患者发生了N分期的移动.结论 应用LNRS能够显著提高乳腺癌腋窝淋巴结检出数量,行CK19免疫组织化学检测微转移病灶,可更准确地反映乳腺癌腋窝淋巴结的转移状态,对于评估N分期及指导术后治疗有一定临床意义.
作者:张昊;吴云飞 刊期: 2011年第05期
目的 观察重组人血管内皮抑素(恩度)联合多西紫杉醇和顺铂方案(TP)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近期临床疗效和毒副反应.方法 经病理学证实的98例ⅢB~Ⅳ期NSCLC 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52例,对照组46例,试验组接受恩度联合多西紫杉醇和顺铂方案治疗,对照组单用多西紫杉醇和顺铂方案化疗,用药1周期后评价毒副反应,至少完成2周期治疗后评价疗效.结果 试验组有效率为50.0%,临床受益率为78.8%;对照组的有效率为30.4%,临床受益率为58.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毒副反应主要有白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恶心、呕吐,肝功损害和肌肉关节痛等,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恩度联合多西紫杉醇和顺铂方案一线治疗晚期NSCLC近期疗效优于单用多西紫杉醇和顺铂方案治疗,且未增加化疗的毒副反应,安全性较好,值得临床推广使用和进一步深入观察.
作者:薛红 刊期: 2011年第05期
贝伐单抗作为抗血管生成治疗的重要手段,在众多肿瘤治疗中显示了令人欣喜的疗效.但其联合放疗的研究较少,贝伐单抗辐射增敏的机制尚不清楚,我们复习相关文献,就贝伐单抗辐射增敏机制做一综述,以期为临床研究提供思路.一、贝伐单抗贝伐单抗是一种重组的人类单克隆IgG1抗体,其包含了人源抗体的结构区和可结合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鼠源单抗的互补决定区.贝伐单抗通过抑制人类VEGF的生物学活性而起作用.贝伐单抗可结合VEGF并防止其与内皮细胞表面的受体(Flt-1和KDR)结合.临床研究显示VEGF与其相应的受体结合可导致内皮细胞增殖和新生血管形成[1-2].贝伐单抗抗肿瘤作用主要有以下特点:①广谱:由于贝伐单抗针对肿瘤血管,其对肿瘤杀伤没有选择性.
作者:庄洪卿;赵路军;王军;王平;袁智勇 刊期: 2011年第05期
目的 观察三维适形放疗(3D-CRT)同步化疗对局限期小细胞肺癌(LSCLC)的疗效及毒副反应.方法 69例LSCLC患者采用顺铂+足叶乙甙(PE)或卡铂+足叶乙甙(CE)方案化疗同步三维适形放疗,然后继续化疗,共4~6周期,观察疗效及毒副反应.结果 完全缓解32例,总有效率为85.5%,1、2、3年总生存率分别为72%、35%、12%.全组未观察到4级急性和晚期副反应.结论 3D-CRT同步化疗用于LSCLC可获得满意的近、远期疗效,毒副反应小,有较高的临床可行性.
作者:迟立杰;顾金生;王琳;霍峰 刊期: 2011年第05期
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尤其是多程治疗后的患者免疫功能低下,对化疗反应不敏感,甚至耐药,降低了临床疗效[1].临床研究表明,艾迪注射液联合放化疗,能增强患者机体免疫力,具有减毒增效的作用[2-3].我们应用艾迪注射液联合化疗治疗39例晚期NSCLC,通过观察治疗前后外周血CD4+ CD25+ Treg变化,发现艾迪注射液具有促进肿瘤患者机体抗肿瘤免疫作用,现报道如下.
作者:田杰;贾玫;何莹莹;陈信义 刊期: 2011年第05期
目的 本研究通过免疫组化方法检测初诊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患者淋巴组织GST-π、Topo-Ⅱ的表达,探讨初诊DLBCL患者上述指标表达的临床意义以及与IPI积分的相关性.方法 收集福建省立医院病理科存档的2006年10月1日至2010年10月1日期间,首次确诊DLBCL且接受化疗(CHOP或R-CHOP方案)≥2疗程患者标本34例(其中27例完成6个疗程化疗),检测GST-π、Topo -Ⅱ的表达.入选病例根据国际预后指数(IPI)进行评分,将评分结果分别与所检测指标的表达结果进行相关分析;将患者2、6个疗程化疗后疗效分别与IPI积分、上述两项结果进行相关分析.结果 GST-π、Topo-Ⅱ高表达与IPI评分密切相关,其阳性表达与IPI评分呈正相关.2个疗程化疗疗效及6个疗程化疗疗效都与两项指标呈正相关.结论 在初治DLBCL患者中,GST-π、Topo-Ⅱ高表达与不良预后相关.
作者:陈为民;朱秋晨 刊期: 2011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18F-FDG PET-CT延迟显像对肺部炎性假瘤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我科自2006年1月至2011年1月,经手术病理证实为炎性假瘤42例患者,在手术前经PET-CT全身常规和注射后3h肺部延迟显像检查,测定两次显像病灶的标准摄取值(SUVmax),并计算18F-FDG的储留指数(RI).18F-FDG PET-CT诊断炎性假瘤预测性标准:(1)1.4>SUVmax>0.5;(2)1.25 mm薄层CT图像形态学征象.18 F-FDG PET/CT诊断炎性假瘤回顾性标准:(1)1.4>常规SUVmax>0.5,18F-FDG RI<5%;(2)2.5≥常规SUVmax≥1.4,18F-FDG RI <8; (3)4≥常规SUVmax≥2.5,18F-FDG RI< 10;(4)常规SUVmax>4,18F-FDG RI<15; (5)1.25 mm薄层CT图像形态学征象.把应用以上两种诊断标准做出的诊断结果相比较.结果 应用预测性诊断标准,22例PET/CT影像诊断结果与病理相符合,8例被误诊断为结核球,12例被误诊断为肺癌.诊断正确率为52.3%.应用回顾性诊断标准,34例PET/CT影像诊断结果与病理相符合,1例被误诊为结核球,7例被误诊为肺癌.诊断正确率为80.9%.结论 18F-FDG PET-CT延迟显像有助于对炎性假瘤的检出,结合应用SUVmax及RI两项指标可提高诊断正确率.
作者:于芳;彤丹 刊期: 2011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紫杉醇脂质体联合顺铂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 NSCLC)的临床疗效及毒性反应.方法 紫杉醇脂质体135 mg/m2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500 ml中,静脉滴入3h,d1;DDP 25mg/m2加入生理盐水500 ml中,静脉滴入dl~d3.21~28 d为1周期.化疗2~4周期,观察近期临床疗效、不良反应.结果 本组76例患者均完成2~4周期治疗,其中CR 3例,PR 33例,SD 34例,PD 6例,有效率(CR+ PR)36例(47.37%),化疗后出现白细胞减少患者占100.0%(76/76),Ⅲ、Ⅳ度反应仅占21.05%(16/76);血红蛋白下降患者占28.94%(22/76);胃肠道反应占57.89% (44/76);疲乏无力发生率56.58%(43/76);脱发占15.79%(12/76).结论 紫杉醇脂质体联合顺铂治疗晚期NSCLC是一种疗效高,毒副作用可耐受的化疗方案.
作者:张华;翟福林 刊期: 2011年第05期
肺癌是临床常见的恶性肿瘤,脑转移是肺癌晚期的常见表现,非小细胞肺癌( NSC LC)脑转移发生率为20%,尸检为40%[1].一旦发生脑转移预后不良,自然中位生存期仅为1~2个月[2],虽然颅脑局部放射是脑转移患者的主要治疗手段,但是有相当一部分患者一般状况较差,不能耐受放射治疗.
作者:姚健楠;安广宇;刘福全;周蕾;宋雨光 刊期: 2011年第05期
目的 分析肺大细胞神经内分泌癌(LCNEC)的临床特点以及治疗和生存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从1999年(2010年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16例经病理学确诊LCNEC患者的临床相关因素.结果 回顾性分析从1999年至2010年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16例经病理学确诊为LCNEC患者的临床相关因素.结果 16例患者的中位年龄为59岁(42 ~ 77岁),男女之比为15:1,所有男性患者均为重度吸烟者.ⅠB期5例、ⅡA期1例、ⅡB期1例、ⅢA期3例、ⅢB期3例、Ⅳ期3例.16例患者中,13例经手术治疗,术后多数接受了辅助化、放疗;3例仅接受非手术治疗,其中2例接受化、放疗,1例Ⅰ期患者拒绝手术,仅接受放射治疗.中位随访时间为13.7个月,患者生存时间从7~39个月.截至2010年底末次随访时,仍然有9例患者存活,只有1名患者生存时间超过5年,所以尚未获得中位生存时间.结论 LCNEC是一种高度恶性内分泌肿瘤,预后不佳.LCNEC发病率很低,故应该对其发病情况、预后以及佳的治疗策略进行深入探讨.
作者:王子平;郭继红;杨娟 刊期: 2011年第05期
目的 吉西他滨和长春瑞滨(GN)方案治疗晚期紫杉类及蒽环类药物耐药型乳腺癌中的作用已得到验证,但对于晚期乳腺癌化疗的疗程,是联合或单药,尚无标准方案,比较GN方案8疗程与GN方案4疗程后序贯G或N4疗程,对蒽环类及紫杉类均耐药转移性乳腺癌(MBC)的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 选取2008年1月至2009年12月确诊的晚期乳腺癌患者60人,所有患者均已接受过蒽环类和紫杉类方案化疗,采用GN方案8疗程或GN方案4疗程序贯G或N方案化疗,比较患者的总有效率(ORR)及1年生存率.结果 GN 8疗程组ORR为35.5% (11/30),其中CR 6.5%(2/31),PR 29% (9/31);GN方案4疗程序贯G或N治疗组ORR为34.5%(10/29),其中CR6.9% (2/29),PR 27.6% (8/29).两组ORR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935).GN方案8疗程组1年生存率为67.7%;GN方案4疗程序贯G或N治疗组1年生存率为65.5%,两组1年生存率(P =0.58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均无化疗相关死亡病例,主要不良反应为骨髓抑制及胃肠道反应.结论 GN方案8疗程与GN方案4疗程序贯G或N治疗方案对蒽环类及紫杉类均耐药MBC均有较好的缓解率,不良反应均可耐受,同为有效解救方案.但从药物经济学上讲,GN×4 -G or N更符合晚期患者治疗原则.
作者:张凯;黄湛 刊期: 2011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非小细胞肺癌( NSCLC)患者肿瘤组织内核苷酸切除修复交叉互补基因1( ERCC1)表达与吉西他滨联合顺铂(GP方案)化疗疗效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51例Ⅱb~Ⅳ期NSCLC患者肿瘤组织内ERCC1的表达.所有患者接受至少2个周期以上的GP方案化疗,对患者化疗后的中位生存期(MST)及化疗后反应率(RR)进行评估.结果 51例患者ERCC1的阳性表达率为43.14% (22/51).ERCC1表达阳性组化疗后的RR和MST分别为50.0%、17个月,与阴性组RR(31.04%)、MST(12个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1.8877,P=0.1695;x2=1.6767,P=0.1954).结论 ERCC1表达阳性的NSCLC患者能从吉西他滨联合顺铂的化疗中受益,调控ERCC1表达逆转耐药的策略,将为肿瘤治疗带来新的方法和途径.
作者:伍建蓉;郑玲;李次;刘都礼;白娟;谷焰 刊期: 2011年第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