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吡柔比星联合CTX和5-Fu治疗乳腺癌近期疗效观察

胡小花;陈戈

关键词:吡柔比星, 联合治疗, 乳腺癌, 蒽环类抗肿瘤抗生素, 临床疗效对比观察, 现报告如下, 抗肿瘤活性, 抗肿瘤药, 化学结构, 半合成, 阿霉素
摘要:吡柔比星(THP)是一种半合成的新蒽环类抗肿瘤抗生素,其化学结构与阿霉素(ADM)相似,其抗肿瘤活性与ADM相当或稍高.为观察吡柔比星与其他抗肿瘤药联合治疗乳腺癌的效果,我们采用吡柔比星(THP)联合CTX、5-Fu方案(简称CTF方案)与CMF方案进行临床疗效对比观察,现报告如下.
中国肿瘤临床与康复杂志相关文献
  • 吡柔比星为主的联合化疗方案治疗晚期乳腺癌临床疗效分析

    乳腺癌是危害妇女健康的主要恶性肿瘤,我国虽是乳腺癌的低发区,但其发病率逐年上升.手术、化疗及内分泌治疗的综合应用是乳腺癌的主要治疗手段.吡柔比星(piravubicin,THP)是一种半合成蒽环类抗癌药,具有较强的抗癌活性,近年来的研究表明,其对多种肿瘤具有明显疗效,以蒽环类为主的联合化疗方案常被作为首选的一线治疗.1997年3月至2004年4月,我们采用吡柔比星、CTX、5-Fu或DDP联合化疗方案治疗晚期乳腺癌37例,取得了较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作者:董建堂;张治业;王公平;刘孝民;张中乐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腹腔加静脉化疗防治卵巢癌术后复发的临床疗效观察

    目的 评估腹腔加静脉化疗对卵巢癌患者术后复发的影响.方法 将患者随机分为腹腔加静脉化疗组(治疗组)22例和单纯静脉化疗组(对照组)20例.于术后1个月内开始进行腹腔加静脉化疗及单纯静脉化疗,对比两组1,3年生存率及复发率.结果 治疗组的1,3年及总生存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481);治疗组复发率低于对照组(P=0.032).治疗组消化道的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32).结论 腹腔加静脉化疗可有效提高卵巢癌术后患者的生存率,减少复发率.

    作者:朱文科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沙培林膀胱灌注预防浅表性膀胱癌术后复发近期疗效观察和经验总结

    沙培林是由人源A组溶血性链球菌Su株(低毒变异株)经处理后获得的一种生物反应调节剂,具有明显的免疫学活性,能通过刺激机体的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达到抗肿瘤的作用.我院自2002年1月至2003年12月对42例(36例原发和6例复发,均为处于Ta、T1或T2期的移行细胞癌)患者采用沙培林术后进行膀胱灌注,观察其临床疗效,现报告如下.

    作者:袁润强;霍淑芬;李志坚;丘少鹏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Ang-2蛋白表达与结肠癌组织中血管形成的关系

    目的 分析Ang-2与VEGF蛋白表达及结肠肿瘤微血管密度的关系,探讨Ang-2蛋白在结肠肿瘤的血管形成中的临床意义.方法 用S-P免疫组化法检测31例结肠癌中Ang-2、VEGF及CD34相关抗原的蛋白表达情况,并用SPSS 10.0 for Windows软件统计分析Ang-2蛋白与结肠肿瘤微血管密度的关系.以20例溃疡性结肠炎、21例结肠腺瘤和10例正常结肠黏膜作为对照组.结果 结肠癌中Ang-2、VEGF蛋白表达阳性率和微血管密度计数(MVD)明显高于正常结肠黏膜组织(P<0.05),从溃疡性结肠炎、结肠腺瘤到结肠癌中Ang-2、VEGF蛋白表达阳性率和MVD呈递增趋势.Ang-2、VEGF蛋白表达和MVD与结肠癌的Duke's分期及有无淋巴结转移显著相关(P<0.05).结肠癌中Ang-2表达阳性者与Ang-2表达阴性者相比,VEGF蛋白表达阳性率和MVD显著不同(P<0.05).结论 Ang-2蛋白过度表达在结肠肿瘤的血管形成中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作者:张明林;许建明;梅俏;鲍峻峻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多西紫杉醇联合卡培他滨治疗晚期乳腺癌的临床观察

    目的 观察多西紫杉醇联合卡培他滨治疗蒽环类药物治疗失败复发转移性乳腺癌的近期疗效和不良反应,并与长春瑞滨(NVB)和顺铂(DDP)组成的NP方案进行比较.方法 蒽环类药治疗失败的复发转移性乳腺癌患者,选择匹配68例,分为A(治疗组)和B(对照组)两组. A组32例接受多西紫杉醇联合卡培他滨方案,多西紫杉醇75 mg/m2,静滴,第1天;卡培他滨950 mg/m2,每日2次口服,第1~14天.B组36例采用NP方案,NVB 25 mg/m2,第1、8天,静滴;DDP 80 mg/m2,分3 d(d1~3)静滴,每3周重复一次.治疗2个周期以上评价疗效.结果 68例患者均可行疗效和不良反应评价,A组和B组有效率分别为71.9%(23/32)和44.4%(16/36),两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中位肿瘤进展时间(TTP)A组和B组分别为5.7个月和3.8个月,差异有显著性(P<0.01).两组主要不良反应均为中性粒细胞减少,A组和B组Ⅲ、Ⅳ度中性粒细胞减少发生率分别为53.1%和44.4%,差异无显著性(P>0.05).A组主要不良反应还有手足综合征,多为Ⅰ~Ⅱ度.结论 多西紫杉醇联合卡培他滨是治疗蒽环类治疗失败复发转移性乳腺癌的有效方案,其有效率优于NP方案,不良反应可以耐受.

    作者:孙艳丽;陈武;冯立艳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单侧腺叶及峡部切除术后甲状腺功能的临床研究

    单侧腺叶及峡部切除术是治疗甲状腺单发结节的佳术式,但甲状腺单发良性结节行单侧腺叶及峡部切除术后,是否会出现甲状腺功能减退(以下简称甲减),是否需应用甲状腺素进行补充治疗,目前国内外未见文献报道.为此,我们对单侧腺叶及峡部切除术后,病理证实为单发良性结节患者不同时段的甲状腺功能及影响因素进行了前瞻性研究,现报告如下.

    作者:徐德龙;王克诚;许家鹏;翟秀兰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乳腺不典型增生端粒酶活性检测在早期乳腺癌诊断中的价值

    目的 探讨细针穿刺乳腺不典型增生中端粒酶活性检测对早期乳腺癌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临床有早期乳腺癌高危征象(乳腺局限性腺体增厚、乳头溢液、乳腺内小结节、乳房肿块、钼靶显示砂粒样钙化点)患者,术前行乳腺细针穿刺,分别行细胞学检查和端粒酶活性检测,并与术后病理检查结果相对照.结果 在67例有早期乳腺癌高危征象患者中,术前细胞学检查阳性者7例,端粒酶阳性表达者24例;术后病理诊断乳腺不典型增生30例,其他乳腺良性病变30例,早期乳腺癌7例.乳腺上皮不典型增生中,端粒酶活性随增生程度加重而逐渐升高(P=0.004).结论 端粒酶在乳腺上皮不典型增生中即有表达,且随不典型增生程度加重其活性逐渐升高.早期乳腺癌高危患者术前细针穿刺检测端粒酶活性,对乳腺癌的早期诊断有较大的应用价值.

    作者:赵庆丽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防止喉癌术后咽瘘的围手术期处理

    咽瘘是喉癌切除术后常见的早期并发症之一,据国内文献报道,咽瘘发生率为9.3%~37.2%[1,2],其多发生于术后7~14 d[3].如若发生将大大增加患者的痛苦、精神压力和经济负担,不仅延长了手术切口的愈合时间,还会导致严重的合并症而危及生命.所以减少咽瘘发生率是喉癌切除术的一个重要课题.目前国内外学者对咽瘘的影响因素、预防措施及治疗仍有许多争论.随着临床诊疗水平的提高及以往的经验和教训的总结,通过采取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大大降低了喉癌术后咽瘘的发生率.我院对2001至2004年间324例行喉癌手术后发生咽瘘的11例患者的情况进行分析,以针对如何防止喉癌术后咽瘘的围手术期处理问题进行讨论和总结.

    作者:于湛;佟欣;赵鸿;云洁;袁野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奥沙利铂联合亚叶酸钙合并大剂量5-Fu持续滴注治疗中晚期结直肠癌疗效观察

    目的 观察奥沙利铂(L-OHP)联合亚叶酸钙(CF)和大剂量5-Fu持续48 h滴注治疗中晚期结直肠癌的临床疗效和毒性.方法 L-OHP 130 mg/m2,静脉滴注3 h,第1天;CF 200 mg/m2,静脉滴注,第1~5天,5-Fu 0.5 g,于CF滴注后静脉推注,第1天,接着用5-Fu 2.0 g/m2采用便携式输液泵持续输注48 h,21 d为1周期.结果 共治疗31例中晚期结直肠癌,完全缓解(CR)2例,部分缓解(PR)14例,总有效率51.6%.主要毒副反应是消化道反应和神经毒性.结论 奥沙利铂为主的联合化疗治疗中晚期结直肠癌的疗效较好,毒副反应轻,患者可以耐受.

    作者:贾晓琳;李玉芳;杨丽艳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晚期胃癌姑息性化疗临床研究现状

    晚期胃癌是指不能手术切除的局部晚期,以及有转移或复发的病变,它们在临床上占胃癌病例的一半以上,对这部分患者化疗可作为姑息性措施,但至今尚无公认的标准化疗方案.单药化疗胃癌的反应率约20%,联合化疗可提高反应率,毒副作用却会增加.近来一些抗癌新药逐渐进入临床,疗效众说纷纭,因此有必要将晚期胃癌全身化疗的相关问题进行回顾和展望,以传递新近信息,寻求共同认知,制定出更有效、更科学的方案[1-3].

    作者:饶健章;唐令超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羟基喜树碱在进展期非小细胞肺癌中的应用

    羟基喜树碱(Hydroxycamptothecine,HCPT)是我国学者自行研制开发的一种DNA拓扑异构酶(topoisomeraseⅠ,TopoⅠ)抑制剂.早在20世纪70年代该药就已开始应用于临床,研究表明其对胃癌、大肠癌等实体瘤具有良好疗效,对肺癌也有一定效果.随着对其他半合成喜树碱衍生物如拓扑替康(Topotecan)、依立替康(Irinotecan)等研究的深入,HCPT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现对近年来HCPT治疗进展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临床研究进行综述.

    作者:顾建春;郑磊贞;陈强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Dukes C期结肠癌术后持续腹腔化疗的临床研究

    目的 探讨持续腹腔化疗在预防Dukes C期结肠癌术后复发中的价值.方法 选择我院1992年6月到2002年6月间行根治术的Dukes C期结肠癌102例,随机分为腹腔化疗组52例和静脉化疗组50例.观察两组患者化疗后不良反应,1,3年生存率和1年无瘤生存率,并进行分析比较.结果 腹腔化疗组与静脉化疗组1,3年生存率分别为94.2%、78.8%和92.0%、58.0%,1年生存率差异无显著性(P>0.05),3年生存率差异有显著性(P<0.05),1年无瘤生存率分别为90.4%和74.0%,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 Dukes C期结肠癌行根治术后患者辅以持续腹腔化疗能明显降低肿瘤的复发,提高生存率.

    作者:马向东;吕孝鹏;宋涛;刘鹏;韩锡林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中高度恶性淋巴瘤在化疗的基础上应用CD3AK生物细胞治疗的疗效研究

    CD3AK细胞是由抗CD3单克隆抗体和IL-2共同激活诱导的肿瘤细胞,具有高效激活与扩增、长期存活、低IL-2依赖性、体内外抗肿瘤活性高及低毒副反应的特点.其抗肿瘤机理:(1)直接杀伤肿瘤细胞;(2)CD3非特异性激活的淋巴细胞介导的MHL非限制性溶瘤作用;(3)CD3单抗通过识别T细胞表面的CD3/TCR复合体,促使其产生TNF和IFN等多种细胞因子而杀伤肿瘤细胞;(4)CD3诱导癌细胞程序性死亡[1,2].

    作者:任丽;任庭海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热疗配合化疗治疗鼻咽癌颈部淋巴结转移的临床观察

    目的 初步探讨热疗配合化疗(热化疗)治疗鼻咽癌颈部淋巴结转移患者的近期疗效. 方法选择我科收治的中晚期鼻咽癌并颈淋巴结转移患者36例,按患者入院先后次序以及有否热疗禁忌证随机分两组,治疗组20例给予2周期的热化疗,对照组16例予单纯化疗,观察两组患者的肿瘤转移灶的缓解率、生活质量等. 结果治疗组CR 9例,PR 10例,SD 1例;对照组CR 4例,PR 7例,SD 5例.结论 热化疗在鼻咽癌颈部淋巴结转移的辅助性化疗中应用简便且安全,有较好的近期疗效,能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

    作者:陈广幸;汪森明;陈伙辉;陈燕武;吴凤坚;蒋剑霄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分化型甲状腺癌术后131I治疗17例临床观察

    甲状腺癌占全身肿瘤的1.3%~1.5%,是常见的内分泌肿瘤.甲状腺癌81%~87%属于分化良好的类型(differentiated thyroid carcinoma,DTC),主要包括乳头状腺癌(papillary thyoid carcinoma,PTC)和滤泡状腺癌(follicular thyoid carcinoma,FTC),而预后差的未分化癌仅占10%[1].分化型甲状腺癌(DTC)30%终将复发,2/3发生在术后10年内[2].Mazzaferri[3]报道,术后行131I治疗者术后复发和死亡率明显低于仅行甲状腺激素替代治疗或未行任何治疗者.我科自1999至2003年对17例DTC术后患者行131I治疗,现将治疗过程和随访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张一卓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后程加速超分割适形放疗联合化疗序贯治疗食管癌的临床研究

    目的 比较后程加速超分割适形放疗联合化疗与单纯常规放疗治疗食管癌的临床疗效及副作用.方法 93例食管癌患者随机分成单放组(45例)和放化组(48例).放化组的化疗方案为:CF 200 mg,d1~5;5-Fu 500 mg/m2,d1~5;CDDP 25 mg/m2,d1~3;化疗结束后3~7 d开始放疗,放射治疗采用6 MV X线照射,先设前后野DT 40~42 Gy/4~4.2周后,重复上述化疗方案,从第5周起进行加速超分割适形放疗,24~26 Gy/1.5~2周,放疗结束后再化疗2个周期.单放组采用全程常规分割1.8~2.0 Gy/(次·d),5次/周,DT 60~70 Gy,6~7周完成.结果 单放组和放化组有效率分别为62.2%和87.5%;1,3,5年生存率分别为65.8%和83.2%,23.2%和38.8%,10.2%和18.1%.中位生存期分别为9.8和15.2个月.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放化组发生放射性食管炎、WBC值下降等高于单放组.结论 后程加速超分割适形放疗联合化疗治疗食管癌,可以提高疗效,延长生存期,虽毒副反应略增加,但患者均可耐受.

    作者:刘少兵;周祖金;陈森;覃瑞萍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CT引导下吡柔比星瘤体注入治疗肝癌的临床探讨

    目的 观察CT引导下肝癌直接注入吡柔比星(THP)的临床疗效.方法 本组16例,经CT引导下肝穿刺,吡柔比星50~70 mg/m2,生理盐水稀释至10~30 ml,瘤体内直接注入,每3周一次,3次为一疗程,共计95例次.结果 部分缓解(PR)10例,稳定(NC)2例,恶化(PD)4例,有效率(RR)为62.5%.10例肝区胀痛治疗后,6例完全消失,2例明显缓解,2例无明显变化.11例AFP阳性,恢复正常4例, 2例明显下降,5例无变化.影像学改变:瘤体缩小,密度强弱不均,瘤体中见液化区. 组织学变化:肿瘤组织液化坏死,癌细胞变性,血管闭塞,不同程度纤维组织增生.本组患者毒副反应轻,无严重不良反应.结论 CT引导下肝癌介入治疗方法简便、安全;吡柔比星治疗肝癌疗效显著,毒副作用轻.

    作者:赵晨星;张德耕;王亚东;邱山河;江绍东;沈波;葛政;陈凌翔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双路径先期化疗对Ⅲ期卵巢癌疗效和预后的影响

    目的 探讨双路径先期化疗对Ⅲ期卵巢癌肿瘤细胞减灭术加术后化疗疗效和预后的影响.方法 将36例Ⅲ期卵巢癌分为A、B两组,A组行双路径先期化疗加中间肿瘤细胞减灭术加术后化疗(22例);B组行初次肿瘤细胞减灭术加术后化疗(14例).比较两组肿瘤细胞减灭术的彻底性、病情缓解率和生存率.结果 A、B组达到理想肿瘤细胞减灭术者分别占86.4%和35.7%;手术时间分别为(190±20)min和(270±30)min;术中出血分别为(400±100)ml和(800±200)ml;病情缓解率分别为77.3%和35.7%;1,3年生存率分别为90.9%、64.3%和68.2%、35.7%(P<0.05),5年生存率分别为31.8%和21.4%(P>0.05).结论 双路径先期化疗用于Ⅲ期卵巢癌治疗,可以降低肿瘤细胞减灭术风险,提高理想肿瘤细胞减灭术比例和术后化疗反应率,对生存率有益.

    作者:李大庆;陈建安;成金娥;李海泉;彭丽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放疗联合PF方案同步治疗中晚期鼻咽癌疗效分析

    放射治疗对鼻咽癌是十分有效的治疗手段,病变局限在鼻咽壁的早期鼻咽癌,可单纯放疗,治疗效果好.但对于中晚期鼻咽癌,由于发现较晚,病灶侵犯广泛,易复发及远处转移,治疗效果差,生存率低.为了提高中晚期鼻咽癌的生存率,探讨放疗联合化疗治疗中晚期鼻咽癌的价值,我科自1997年6月至2004年6月对140例中晚期鼻咽癌患者进行随机分组研究,一组70例行放疗配合PF方案同步化疗(综合组),另一组70例行单纯放疗(单放组),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芦东徽;吕光明;费振乐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残胃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及外科治疗

    目的 分析残胃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并评价手术对残胃癌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1985年1月至2004年3月收治的残胃癌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本组Ⅱ期2例,Ⅲ期9例,Ⅳ期15例.其中5例施行姑息性切除(19.2%),5例因肿瘤广泛转移而不能手术(19.2%),16例施行根治性手术(61.5%).16例施行根治性手术患者术后1,3,5年生存率分别为75.0%、43.4%和31.3%.结论 早期诊断并行根治性残胃切除患者预后较好.

    作者:楚海成;王金江;杜云有;张金芳;杨洪德;刘洪伟;卢宝安;胡玉刚;张秀军;黄鑫;袁行文;庞学国 刊期: 2006年第05期

中国肿瘤临床与康复杂志

中国肿瘤临床与康复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主办:中国癌症基金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