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中国输血杂志

中国输血杂志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 主办单位:中国输血协会 中国医学科学院输血研究所
  • 国际刊号:1004-549X
  • 国内刊号:51-1394/R
  • 影响因子:1.27
  • 创刊:1988
  • 周期:月刊
  • 发行:四川
  • 语言:中文
  • 邮发:
  • 全年订价:292.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CA 化学文摘(美), 北大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 维普收录(中), 上海图书馆馆藏, 万方收录(中), 统计源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核心期刊), 国家图书馆馆藏, 知网收录(中)
  • 中文临床医学、特种医学类核心期刊
  • 临床医学
中国输血杂志   2004年4期文献
  • α-半乳糖苷酶酶解制备通用红细胞的动物实验研究

    目的观察酶解对猕猴红细胞形态及功能的影响,评价酶解后通用红细胞的安全性.方法以基因重组的α-半乳糖苷酶体外酶解猕猴类人B型抗原,并以改良吸收放散试验鉴定酶解效果,检测酶解前后猕猴红细胞的形态和功能变化,流式细胞仪测定酶解红细胞在受体内的24h存活率及半衰期,监测受体回输前后不同时期的血液、尿液生化指标.结果经α-半乳糖苷酶酶解后的红细胞其B抗原被清除,形态及功能与酶解前无明显变化,在受体内的24h存活率为84.6%和68.1%,半衰期为7d和8d,血液、尿液等主要生化指标亦正常.结论α-半乳糖苷酶酶解对猕猴红细胞的形态和功能无不良影响,酶解后红细胞输给异体猕猴是安全的.

    作者:曹琼;兰炯采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利用动物模型评估亚甲蓝光化学法红细胞病毒灭活效果

    目的 评估亚甲蓝光化学法(MB-P)(亚甲蓝浓度5μmol/L,光照时间1h,光照强度38000lux)红细胞病毒灭活的安全性、有效性.方法 ①建立Beagle犬急性失血性贫血模型,观察经MB-P处理的Beagle犬自体纠正贫血的效果、体内溶血情况及对肝肾功能的影响;②将含不同基因组拷贝数的鸭乙肝病毒(DHBV)的人红细胞经静脉感染1目龄雏鸭.采用同位素核酸杂交法检测鸭血清中DHBVDNA,计算病毒灭活前后人红细胞中DHBV的半数致死量(ID50)).结果①经MB-P处理的犬自体红细胞输入Beagle犬体内未发生溶血,输血前后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尿素、肌酐等与输血前比较无明显差异;②经MB-P灭活处理后,含DHBV红细胞的ID50由103.35变为108.35拷贝.结论红细胞MB-P病毒灭活是安全有效的.

    作者:陆萍;凌冰;钱开诚;王文逸;瞿涤;吕美铭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流式细胞术检测RhD抗原及其临床应用

    目的探讨流式细胞术(FCM)检测RhD抗原及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标准的RhD(-)和RhD(+)细胞按9个不同比例混合,分别用直标法(FITC-抗-D)和间标法(抗-D和FITC-抗-IgG)染色,在FCM上作细胞相对和绝对计数.选择合适检测条件,对2名RhD(-)患者误输RhD(+)红细胞后作RhD(+)细胞计数.结果与间标法相比,直标法检测结果更接近理论值.而单平台和双平台计数法与理论值间无显著性差异(F=0.0325,P>0.05).对2名RhD(-)的3份不同时间样本检测发现,RhD(+)细胞相对计数分别为4.73%、10.87%和20.86%,绝对计数分别为0.124×1012/L、0.245×1012/L和0.517×1012/L.结论FCM能检测RhD(-)细胞中不同浓度的RhD(+)细胞,可应用于临床不合血液输注后嵌合态异体细胞的检测.

    作者:许先国;何吉;朱发明;严力行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α1-抗胰蛋白酶生物活性测定影响因素探讨

    目的研究分析用合成基质法测定α1-抗胰蛋白酶生物活性时的影响因素.方法在α1-抗胰蛋白酶中分别加入不同浓度的聚乙二醇(PEG,分子量4000),蔗糖,构櫞酸钠,乙醇,测定其生物活性.结果当PEG浓度接近20%时,α1-抗胰蛋白酶生物活性与对照比增加近100%左右.结论PEG影响α1-抗胰蛋白酶生物活测定.

    作者:祝慈芳;朱威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Ax亚型的分子生物学研究

    目的研究中国汉族人群Ax亚型的分子生物学特点.方法首先采用双重PCR-RLFP方法,对8份血清学试验疑为Ax及AxB的标本,做ABO初步基因分型,明确其中的A、B或O基因;然后用限制性内切酶mob I筛选ABO基因第7外显子中的T646A的突变.对不具有该突变而血清学疑为Ax的标本以及血清学和基因分型不一致的标本,则进一步对其ABO基因第6和7外显子做深入的克隆测序分析.结果8份标本中有半数含有T646A点突变,剩余4份中,1份为包含C407T和C467T错义突变的A*weak 01等位基因,1份为携带新的核苷酸变异的Ax(C467T和C745T)等位基因,另外2份血清学疑为AxB,初步基因分型为BO的个体,克隆测序的结果显示两者均有正常的O基因,但是其B等位基因均发生了新的nt640位A-G突变.结论在中国汉族人群中检测到新的Ax及B(A)等位基因.

    作者:郭忠慧;向东;朱自严;刘曦;沈伟;陈和平;王健莲;张嘉敏;刘达庄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重组人干细胞因子在原核系统中高效表达的策略

    目的探索并建立人干细胞因子(SCF)的原核高效表达系统.方法设计特异性引物,以RT-PCR从人胎肝组织中扩增出干细胞因子的膜外区活性片段,克隆进入pGEM-T载体.以Goldkey软件进行翻译起始序列RNA结构和自由能优化;通过合成寡核苷酸和PCR技术将SCF cDNA中的原核稀有密码子定点突变为同义的高频密码子;酶切连接构建多种原核表达载体并比较它们在宿主菌中诱导表达结果.表达产物经SDS-PAGE、Western Blot和MTT活性鉴定.结果扩增SCF膜外区序列测定正确.构建的原核表达载体pET32a(+)-SCF在大肠杆菌中获得高效融合表达,表达产量达30%以上,Western B1ot鉴定正确,初步纯化产物的活性与标准品相似.结论根据使用的载体/宿主系统,翻译起始序列(TIS)的RNA结构和自由能优化、稀有密码子突变对表达无影响;SCF基因在5'端融合要比3'端融合表达效率高.

    作者:郭斯启;奚永志;崔建武;习彩霞;刘楠;梁飞;孔繁华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浅析血液的中心化检测

    医疗用血安全已引起世界各国的高度重视.WHO为此将安全输血列入其在2005年前为优先的一项工作.经与WHO血液安全专家和美国、法国、英国、日本等国输血专家的交流并对有关资料的收集,笔者追踪了部分发达国家及国内开展血液中心化检测的情况,浅析如下.

    作者:孟忠华;黄伯里;郑小凡;周华平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高校学生在无偿献血可持续性发展战略中的重要作用

    自199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颁布实施以来,高校学生在无偿献血活动中一直发挥着主力军的作用,为总结经验,不断挖掘潜力,笔者把这几年在高校组织无偿献血活动中的做法和效果分析如下.

    作者:陈国龙;吴建忠;罗玉丽;陈枝芳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西安市无偿献血者RhD(-)血型资料库建立及管理

    在1998年以前,西安市为临床提供RhD(-)血型的献血者大约有50人,均为有偿献血者.常常因血源紧张,不能满足临床需求.为了满足临床需要,本血液中心从1999年开始对无偿献血者进行RhD(-)筛查,并以此建立了西安市无偿献血RhD(-)血型资料库.

    作者:李娅娜;斯景萍;杨丽亚;牛姗姗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影响献血者无偿志愿捐献单采血小板的因素调查

    目的调查和研究影响献血者捐献单采血小板的心理和环境等因素.方法设计了<单采血小板无偿供者问卷调查表>,对单采血小板的无偿供者进行随机调查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在单采血小板捐献的整个过程中,献血者在不同程度上受各种心理和环境等因素的影响.结论在无偿志愿捐献单采血小板的各个阶段,要重视相关的心理、环境和专业因素对供者的影响,以便通过提供优异的服务,保留和发展献血者队伍.

    作者:张宏;叶小演;孙凤杰;孔令魁;刘怡;陈悦康;田怡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1例类孟买血型的鉴定及输血

    1病史摘要患者,男,43岁,胃癌伴上消化道出血,Hb 34g/L,WBC10×109/L,低热不退,其它血液检查结果基本正常,无输血史,要求输血.正反定型结果类似O型,但与O型细胞凝集,自身对照不凝集.取10U O型红细胞悬液交叉配血,主侧均有凝集,选择其中凝集较弱的2U给患者输注,第1袋输至5min左右,患者出现发冷,发抖,头痛等症状而中止输血.血样被送至本中心进一步检查.

    作者:向东;张雄民;朱自严;刘达庄;范宜忠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迟发性献血反应4例

    献血反应多在采血过程中出现,少数是在献血后立即发生.主要表现为头晕、恶心、出汗及晕厥等,一般经平卧、休息、对症处理,可很快恢复,但也有极少数献血者是在献血30min后出现迟发性献血反应[1].笔者在工作中曾遇到4例因迟发性献血反应造成献血者意外伤害,现介绍如下.

    作者:孙姝丽;王春梅;李颖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罕见的Rh缺失Dc-型1例

    Rh缺失型极为罕见.笔者在一患者红细胞上发现缺少CEe的Dc-型的特殊病例,现报告如下.1病例报告患者,女,71岁,病案号295155,怀孕7次,生4男1女,死1子.17岁生长女,24岁生3子时输血200ml后,出现皮疹.29岁生末子时,末子出现新生儿黄疸,生后第3天死亡.患者于2001年因贫血需输血治疗,配血时发现其血清与所有供者的红细胞均发生凝集.因无相合的供血者,未予输血,给予药物治疗.

    作者:徐敏;王海林;孙桂琴;杨晓红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静脉放血疗法治疗血色病1例

    血色病系体内铁负荷过多的一组疾病,在白种人,特别是北欧人群并不少见,但在我国则甚罕见,至1990年仅发生22例[1].目前尚无满意的治疗方法.近笔者用静脉放血疗法治疗1例血色病,取得较好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作者:潘永娟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联合检测方法检测血液梅毒的评价

    目的对梅毒血清学联合检测方法进行评价,寻找合适的梅毒血清学筛查方法.方法采用联合检测方法RPR+ELISA,TRUST+ELISA,RPR+TRUST,ELISA+ELISA检测献血者血液标本,对4种联合检测方法进行比较,并作梅毒螺旋体DNA(TP-DNA)相关性检测.结果TRUST+ELISA组分别与各组比较:TRUST+RPRP<0.01;RPR+ELISA P>0.05;ELISA+ELISA P>0.05.结论TRUST+ELISA联合检测方法灵敏度99.24%,特异性99.99%,与PCR检测TP-DNA相关性好,TRUST+ELISA联合检测方法可作为目前较为合适的梅毒血清学筛查方法.

    作者:刘运保;古淦元;虢娟;谢冬梅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部分ELISA抗-HCV阴性和阳性血清丙肝抗体分片段检测分析

    目的探讨ELISA抗-HCV检测的血液丙肝不同基因抗体的反应性和血液HCV感染的具体情况.方法留取本站抗-HCV阴性血清168份、阳性血清80份、可疑血清62份,分别进行丙肝分片段检测,检测阳性的血清再进行HCV RT-PCR检测.结果168份阴性血清、80份阳性血清及62份可疑血清中不同基因抗体的阳性数分别为3份、76份和24份,HCVRT-PCR的阳性结果分别为0份、57份和11份,两个以上片段检测结果阳性的血清与RT-PCR结果高度符合,单独C区和NS3阳性的血清仍有一半以上RT-PCR结果阳性,1例NS5阳性的血清RT-PCR检测阳性.结论HCV-C和NS3抗体是抗-HCV阳性的主要血清标志,但NS4和NS5抗体在抗-HCV检测中也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雷永良;纪勇平;吴丽雅;钟美莲;周巧珍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自动化微板反定型试验条件的选择

    目的探讨自动化微板反定型的试验条件.方法利用RSP加样器结合微板离心技术对ABO反定型试验条件进行选择.结果血浆取样量为50μl,红细胞浓度为3%(取样量25μl);平板离心机转速为1000r/min,时间为1min;振荡悬浮速度为900r/min,时间为1min,振幅为3为佳条件.目测判断好.结论本法操作简单,省工省时,解决了ABO反定型由手工向自动化,材料由纸板向微板成功转变.

    作者:王凯;马学冬;郭俊勇;刘玉振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机采血小板发生献血反应情况分析

    目的探讨机采血小板献血者献血反应率与总循环血量、献血者体重的关系.方法对443名机采血小板献血者中发生献血反应的76人的情况详细记录并进行分析.结果轻、中、重型献血反应率分别为14.7%、2.0%、0.5%;总循环血量<2600ml、(2600~3000)ml、(3000~3400)ml、>3400ml献血反应率分别为8.3%、15.4%、16.9%、29.2%;体重(45~50)kg、(51~60)kg、(61~70)kg、>70kg献血反应率分别为38.2%、14.3%、12.6%、9.0%;首次、多次献血反应率分别为31.6%、6.6%.结论选择体重高,血小板计数高,多次献血者,可减少机采血小板献血者献血反应的发生.

    作者:张宏;高磊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弱RhCe型家系调查

    目的了解弱RhCe抗原遗传背景.方法采用红细胞凝集试验检测先证者父母和兄弟姐妹的RhD、C、c、E、e抗原,用PCR-SSP方法检测RH基因.观察Rh血型基因的构成和抗原表达情况.结果父亲带有弱RhCe抗原和正常的RhcE抗原,基因型为RHCe/RHcE;母亲有正常RhCe抗原,基因型为RHCe/RHCe;先证者有与父亲相同的弱RhCe抗原,基因型为RHCe/RHCe;哥哥和弟弟都仅有RhcE抗原,基因型为RHcE/RHCe;姐姐有正常的RhcE和RhCe抗原,基因型为RHcE/RHCe.结论我国人群中RHCE基因存在有无效的RHCe基因和弱RHCe等位基因.

    作者:郭如华;邢培清;张伯伟;张铁强;牛留业;刘洪涛;朱自严;向东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纤维蛋白原检测试剂的质量考察与评价

    目的考察自制纤维蛋白原检测试剂质量.方法用自制和进口纤维蛋白原检测试剂测定标准曲线及两种试剂对样品纤维蛋白原含量、不同稀释度正常参比血浆凝固时间的测定结果加以比较并考察自制试剂稳定性.结果自制与进口试剂测定标准曲线相关系数r>|-0.99 |(P<0.01),测定样品纤维蛋白原含量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1).同批或连续3批试剂测定不同稀释度正常参比血浆凝固时间的变异系数(CV)<5%.稳定性试验显示:试剂4℃存放2.5年,37℃存放10d相关指标无明显变化;试剂溶解后4℃存放14d,22℃存放8d和37℃存放8h,凝血酶凝固活性无明显变化.结论自制试剂可代替进口试剂进行纤维蛋白原含量的检测.

    作者:林方昭;肖小璞;孙小成;黄淑;杨显福;吕福洪;赵青蓉;肖玲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获得性凝血因子抑制物的输血治疗

    目的探讨影响多个凝血因子的获得性凝血因子抑制物的临床特征以及提升凝血因子水平的有效输血治疗方法.方法分析13名获得性凝血因子抑制物患者的临床特点,采用输注新鲜冰冻血浆(FFP)、冷沉淀、凝血酶原复合物等补充凝血因子的方法,以及联合免疫抑制治疗对改善获得性凝血因子抑制物的症状和提升凝血因子水平的疗效.结果获得性凝血因子抑制物多见于育龄妇女及老年患者,多有严重皮下淤斑和伴疼痛的肌组织血肿;各种补充凝血因子的方法均可很快改善出血症状,但不能同时提升凝血因子的水平,结合免疫抑制治疗后可明显升高凝血因子.结论输注FFP、冷沉淀等方法补充凝血因子可改善获得性凝血因子抑制物的出血症状,但明显提升凝血因子水平则需结合免疫抑制治疗.

    作者:周振海;原耀光;李娟;李小银;罗绍凯;洪文德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血小板输注治疗急性白血病患者55例应用分析

    目的探讨急性白血病(AL)患者血小板输注的指征及去白细胞血小板输注减少输血反应的有效性.方法采用去白细胞血小板输注,输注前及输注后18~24h测定血小板计数(Plt),计算其增值及回收率,并观察临床出血控制情况.结果Plt 10×109/L作为输注指征是安全的;发热可影响输注效果去白细胞血小板输注效果好,副作用少.结论AL化疗后骨髓抑制阶段及时输注去白细胞血小板可有效防止出血,减少因白细胞引起的同种免疫反应和发热反应.

    作者:嵇月红;孙海英;黄一虹;何徐鹏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机采血小板冰冻保存3个月临床应用疗效观察

    目的探讨-80℃冰冻保存3个月的机采血小板输注后的临床疗效.方法通过血小板校正增加值(CCI)测定输注有效率及观察临床止血效果来评价临床疗效.结果急性大出血与术中出血患者输注后Plt显著高于输注前白血病与肿瘤放、化疗患者输注后Plt有所升高,但差异并不显著;4组患者临床症状均有明显改善,输注有效率与输注次数有关.结论冰冻机采血小板可有效的预防和治疗出血性疾病.

    作者:陈菁;冯水堂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血细胞单采术辅助治疗白血病和真性红细胞增多症

    目的探讨血细胞单采术辅助治疗白血病和真性红细胞增多症.方法应用连续流动血细胞分离机进行治疗性血细胞单采,结合常规疗法治疗急性白血病、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和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等26例,术后分别选用联合化疗或羟基脲、环磷酰胺治疗.结果血细胞单采后,急性白血病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平均下降了25.7%,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外周血白细胞计数下降了39.4%,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红细胞计数平均下降了17.2%,与治疗前相比,差异均有显著性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24名患者呼吸急促、出血、骨痛、腰酸、视物模糊、多血症等表现明显改善.结论血细胞单采术辅助治疗治疗急/慢性白血病和真性红细胞增多症是一种快速、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作者:郭宗娥;王明琳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献血者采血前ALT初筛检测可行性探讨

    目的探讨干化学仪用于无偿献血者采血前ALT检测的实用性.方法用Reflotron快速全自动生化分析仪、ALT干化学试剂条检测591份全血标本,同时采用微量速率法、BACKMAN自动生化分析仪作平行血清实验.结果3种检测方法所得结果符合率达95.9%.结论Reflotron快速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是目前较为先进的干化学测定仪,用于无偿献血采血前的ALT及临床门诊或急诊病人生化指标的检测,快速,简便.

    作者:曾劲峰;李活;吴国光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上海市部分区县献血者梅毒感染率初步调查分析

    近年来,我国梅毒的发病率有逐年上升的趋势.笔者对2001年4月~2003年4月,来自上海市各单位的献血者的血液进行了梅毒抗体的检测,并对其年龄、性别、职业等资料进行了初步分析,现报道如下.

    作者:朱燕霞;郭菲;雷红霞;罗庆峰;吴英;钱宝华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全自动加样器及酶免分析仪常见故障的排除和维护

    本站自1997年陆续引进RSP200全自动加样器和BEPⅢ全自动酶免分析系统,实现了检验自动化、网络化、标准化的操作.在仪器使用过程中,需要探讨其佳使用参数,掌握仪器常规的系统维护和常见故障的排除,笔者总结了工作中除仪器使用手册[1,2]外遇到的仪器故障排除和维护方法,供同行参考.

    作者:刘玉振;方建华;温涛;吕永磊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某部队无偿献血者血液ALT不合格原因分析

    军队人员准入经过了严格的体格检查,是典型的低危人群,献血前按照国家献血相关的规定标准,笔者对某部队献血者进行ALT、HBsAg、抗-HCV、梅毒抗体和抗-HIV相关指标检测,发现血液不合格报废的原因绝大部分是ALT不合格.为分析原因,笔者对2002年3月~2003年2月某部队献血者血液检验的不合格情况进行调查、统计分析,报告如下.

    作者:单桂秋;吕品;肖娟;唐华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全自动干式生化分析仪用于采血车快速筛检全血ALT

    血清谷丙转氨酶(ALT)升高是目前引起血液报废的主要因素之一.本站自2002年10月采用Reflotron Plus快速全自动干式生化分析仪在流动采血车上快速筛检全血ALT,大大降低了血液报废量,节省了宝贵的血液资源,现报告如下.

    作者:杜晓明;陈丽萍;施之雍;苏俊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2000~2002年浙江省献血者HIV感染的调查

    为了解浙江省约5000万人口中献血者HIV感染的情况,同时评价现行献血者HIV筛查策略的效果,进一步保障阻断经输血传播艾滋病,笔者对全省采供血机构3年来献血者HIV筛查作了回顾性的调查,现报告如下.

    作者:孟忠华;周华平;郑小凡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血小板输血中的细菌污染及预防

    血液是细菌生长的良好营养基,特别是血小板制品,其保存在(22士2)℃,连续振荡条件下,一旦被细菌污染,细菌会很快繁殖.细菌污染仍是血小板输血中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人们围绕着这一课题,开发了一系列的技术,以降低血小板的细菌污染率.

    作者:洪缨;孙启凤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新生儿成分输血

    新生儿处于生长发育阶段,包括输血疗法在内的各种治疗手段均具独特性,尤其是早产儿神经、呼吸、循环、免疫系统发育尚不成熟,造血系统更是因胎龄、出生体重和日龄不同而变化,且易受多种生理、病理因素影响,令新生儿输血治疗中不确定因素增多,临床操作更复杂.下面,笔者就新生儿血液系统生理病理,血液成分输注、输血技术做一介绍.

    作者:王同显;田兆嵩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招商

    作者: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ALT活性在不同贮存温度下的稳定性分析

    ALT作为血液检测中的一个常规指标,其酶类的活性因受时间和贮存温度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会发生明显变化.笔者通过分析ALT酶活性在不同贮存温度下的稳定性,旨在探讨其在不同温度下ALT适检测时限,以减少检测结果误差,确保血液安全.

    作者:刘朋来;陈慧敏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快速输血的4种方法

    临床上在抢救因失血过多而需立即补充血容量的病人时,常用的输血方法已显得力不从心,现将我院近年来摸索的4种快速输血方法介绍如下.1血袋外加尼龙搭扣气囊袖带打气加压法此种方法输血速度快,并且节省人力物力.在血袋的输血导管上插入一次性输血器,捏挤滤滴管,使滤滴管内液面达3/4以上水平,基本注满血液但能看清滴速,在血袋外加尼龙搭扣气囊袖带打气加压,使滤滴管内血流成线状即可.流量可达50ml/min.随着血袋内血液减少滴速缓慢,继续打气加压,5min内可输入200ml血液.

    作者:董培红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必须重视血液细菌污染的预防和控制

    血液的细菌污染是指血液和血液制品被细菌污染,以及细菌污染血液输注后引起患者发生严重反应甚至导致患者死亡,是输血安全领域的一个重要问题.在现代输血发展的起步阶段,血液的细菌污染问题就引起高度关注.1937年,世界上第一个血库在美国芝加哥著名的Cook County医院建立,1939年即有文章在著名的JAMA杂志上发表专门讨论血液的细菌污染问题.美国血库协会(AABB)新的22版标准正式增加5.1.5.1条款,要求血站和血库采取措施减少血小板制品的细菌污染,并要求对血小板制品做细菌检测.这都说明了血液细菌污染问题的重要性和采取措施减少血液细菌污染的紧迫性.

    作者:高峰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ALT活性作为献血者筛选标准的探讨

    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是目前肝脏疾病诊断和健康体检应用多的酶类测定项目,也是献血者筛选的一个非特异性指标.笔者根据多年在实际工作中的亲身体会,参照国外新的文献报道,就ALT活性的影响因素、标准界定等几个颇有争议的理论问题进行初步探讨.

    作者:邢颜超;程维兴;路西春 刊期: 2004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