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心血管病学进展杂志

心血管病学进展杂志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成都市卫生局
  • 主办单位:成都市心血管病研究所,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
  • 国际刊号:1004-3934
  • 国内刊号:51-1187/R
  • 影响因子:0.93
  • 创刊:1980
  • 周期:半月刊
  • 发行:四川
  • 语言:中文
  • 邮发:62-165
  • 全年订价:228.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知网收录(中), 万方收录(中), 国家图书馆馆藏, 统计源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核心期刊), 上海图书馆馆藏, 维普收录(中), CA 化学文摘(美)
  • 中国生物医学期刊数据库
  • 心血管系统疾病
心血管病学进展杂志   2006年2期文献
  • 别嘌呤醇治疗心力衰竭的研究进展

    别嘌呤醇目前在临床上主要用于治疗各种高尿酸血症和慢性痛风,但是近来许多研究表明别嘌呤醇还可以应用于心力衰竭的治疗.现对别嘌呤醇治疗心力衰竭的研究进展作简单介绍.

    作者:王曾庚;吴清华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一氧化氮与先天性心脏病合并肺动脉高压

    一氧化氮是一种脂溶性气体,它具有独特的理化性质和生物学活性,主要由血管内皮产生,在先天性心脏病合并肺动脉高压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吸入一氧化氮气体,可选择性扩张肺血管,降低肺动脉阻力和肺动脉压.现主要综述一氧化氮与先天性心脏病合并肺动脉高压的相互作用关系及一氧化氮在治疗上的研究进展.

    作者:冯增斌;刘苏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血管平滑肌细胞凋亡机制的研究进展

    血管平滑肌细胞凋亡与很多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目前已经成为心血管疾病防治研究的热点.现对血管平滑肌细胞凋亡机制的研究现状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讨,从其诱导因素以及基因调控机制等角度综述了近年来国内外在这方面的研究进展.

    作者:郭峰;严奉祥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血凝素样氧化低密度脂蛋白受体1与动脉粥样硬化

    血凝素样氧化低密度脂蛋白受体1(LOX-1)是氧化低密度脂蛋白的主要受体,属C型血凝素家族,LOX-1可通过损伤内皮细胞,促进单核细胞黏附聚集,诱导细胞凋亡等机制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和发展.炎症因子、一氧化氮缺乏等因素可促进LOX-1表达,一些相关药物通过抑制LOX-1的表达在动脉粥样硬化中起作用,为临床抗动脉粥样硬化治疗提供新的途径.

    作者:孙雪林;刑启崇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心肌细胞外基质重塑与充血性心力衰竭

    心肌细胞外基质的主要功能是使心肌细胞正常排列、支持组织结构.但是近几年的研究发现认为,细胞外基质在影响细胞行为中扮演着各种各样的复杂的角色,例如,细胞外基质在细胞移植、细胞增殖、细胞的结构支持和细胞之间的信号转导中都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因此认为,心肌细胞外基质不仅仅是一个静态的组织结构,它是一个由基质分子,信号蛋白,结构蛋白和跨膜蛋白所组成的动态变化的联合系统.心肌细胞外基质重塑将会导致心肌重塑从而导致心力衰竭.

    作者:蒋正英;覃数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干细胞移植治疗心力衰竭

    干细胞移植是一种新的心力衰竭治疗措施,但是关于干细胞移植,目前仍有很多的问题尚待解决.现就其中一些重要问题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作者:陈茂;黄德嘉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舒张功能不全心力衰竭研究的现状

    约有50%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左室射血分数并未下降,这一亚群心力衰竭患者与左室射血分数下降心力衰竭患者存在许多明显的差异,目前已引起了相当的重视.现就其定义、诊断、流行病学调查情况、临床特点、治疗方法及预后等问题的现状作一简要的介绍.

    作者:周振科;康力;曾朝荣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心肌桥诊治研究进展

    随着冠脉造影等技术的普及,心肌桥的发现并非罕见,被认为是良性变异的心肌桥也可以导致心绞痛、心肌梗死、甚至猝死,其引起心肌缺血的机制是多方面的.有症状的心肌桥需要处理,包括药物治疗,介入治疗,手术治疗.心肌桥严重程度不同,预后不同.

    作者:卢竞前;李易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心脏再同步治疗心力衰竭新研究进展

    心脏再同步治疗是一种非药物治疗心力衰竭的新方法.多项临床研究已证实,心脏再同步治疗可以显著改善患者的心功能,提高生活质量,减少患者的病死率及再住院率.

    作者:刘纪强;郭继鸿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超声应变率显像评价冠心病的研究进展

    心肌缺血会影响心肌的功能,局部心肌功能的定量评价无疑对心脏病的定位诊断,疗效评价,预后判断提供了直接的参考依据.应变率显像是在组织多普勒显像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新技术,用于判断心肌两点运动速度阶差,它能够评价心肌运动的收缩、舒张功能,除了能够评价心脏整体功能,而且更主要应用于评估心室局部功能,故它在心肌缺血的早期检出中具有重要价值.现综述了超声应变率显像技术评价冠心病的研究进展.

    作者:梁胜;王邦宁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他汀类药物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研究现状

    他汀类药物可以降低冠心病心血管事件的发病率,其除有血管保护作用,尚有直接的心肌保护作用.但他汀类药物对充血性心力衰竭的治疗作用目前尚无肯定结论.现就他汀类药物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的研究现状、作用机制以及尚存在的问题作一综述.

    作者:谢瑞芹;崔炜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氯吡格雷抵抗研究进展

    氯吡格雷的抗血小板聚集作用在急性冠脉综合征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患者中得到广泛应用,但氯吡格雷抵抗的出现影响了其临床疗效.现就氯吡格雷抵抗的定义、临床意义、血小板聚集检测方法、发生机制及防治策略分别加以阐述.

    作者:齐晓云;杨关林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纯Ⅲ类抗心律失常药物及其临床应用

    心房扑动、心房颤动是临床上常见的心律失常,新开发的纯Ⅲ类抗心律失常药物成为转复此类心律失常和维持窦性心律的首选,就此类药物的代表药物、作用机制、临床试验及应用等方面进行了综述.

    作者:林涛;木胡牙提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慢性心力衰竭的免疫学研究进展

    慢性心力衰竭是一种常见的综合征,它的发病机制很多,近的研究表明免疫激活影响慢性心力衰竭的发生与发展.现就慢性心力衰竭与免疫学的关系作一综述.

    作者:陈玉国;孙祎;张运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慢性心力衰竭高尿酸血症和痛风的处理

    痛风是由于尿酸结晶沉积在关节引起炎症、疼痛,甚至造成患者活动障碍的一组临床综合征.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经常伴随高尿酸血症,在这些患者中,痛风的处理是一个特殊的问题.由于心力衰竭患者对容量状态敏感和经常伴有慢性肾功能不全,因而其痛风的治疗限制了非甾体类抗炎药和皮质类固醇激素的应用;同时,治疗高尿酸血症和痛风的药物与治疗心力衰竭的药物也存在相互影响.因此,现就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中高尿酸血症和痛风的处理作一综述.

    作者:崔锦钢;杨跃进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抗心力衰竭药物对血浆脑钠素影响的研究进展

    脑钠素是一种主要由心室分泌的神经激素.检测脑钠素有助于心力衰竭的诊断、病情评估和疗效评价.现就抗心力衰竭药物对心力衰竭患者血浆脑钠素水平的影响作一综述.

    作者:胡宾;关瑞锦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蛋白酶体抑制剂与心肌再灌注损伤

    泛素-蛋白酶体系统是真核细胞内蛋白质代谢的重要途径,参与了细胞周期调节、基因转录和表达、脱氧核糖核酸修复、抗原递呈和炎症过程.现就泛素-蛋白酶体系统与心肌再灌注损伤的关系以及抑制蛋白酶体的活性后对心肌再灌注损伤的影响进行综述.

    作者:戴翠莲;罗开良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组织蛋白酶与心血管重塑

    心血管重塑机制复杂,细胞外基质重塑是其重要基础之一,与之相关的细胞外蛋白酶中,组织蛋白酶起非常重要的作用,现就组织蛋白酶在心血管重塑中的作用以及调节等作一综述.

    作者:刘玉胜;鹿庆华;蒋卫东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冠状动脉支架内再狭窄机制研究现状

    目前,冠状动脉内支架植入术已广泛应用于临床,成为冠心病常规介入治疗的方法之一,也使冠状动脉内介入治疗后再狭窄的发生率大为降低.但冠脉内安装支架只能降低,并不能完全防止再狭窄的发生,支架内再狭窄仍是影响远期效果的主要因素.从支架内再狭窄的分类、影响因素和发生机制等方面做一综述.

    作者:张晶;何胜虎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充血性心力衰竭与中枢性睡眠呼吸暂停

    中枢性睡眠呼吸暂停在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中发生率较高,加重心力衰竭患者病情,影响其预后.现就中枢性睡眠呼吸暂停在充血性心力衰竭中的流行病学、病理生理、临床特征、诊断、治疗和预后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作者:赵智慧;柳志红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舒张性心力衰竭的发病机理与治疗进展

    近年研究表明,钙超载及心肌僵硬度增加是导致心室舒张功能障碍的主要因素,围绕其病因和治疗靶点的研究渐成热点.目前已揭晓和尚在进行中的大规模临床试验将成为舒张性心力衰竭防治规范的依据.同时基础研究的进展亦为舒张性心力衰竭的防治提供全新的思路和令人鼓舞的前景.

    作者:朱悫;黄晶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高血压药物的药物基因组研究进展

    遗传能影响药物在体内不同水平上的药物动力学和药效学.现从多因子疾病的多态性,多态性与抗高血压药物效果以及4组候选基因(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基因、α-引导基因、盐敏感高血压的相关基因和Gsα基因)的研究进展,通过确定其药物反应的遗传标记,对其遗传背景进行个性化评估,从而选择更适合个体的抗高血压治疗,以达到更好地控制高血压的目的.

    作者:陈宇;祝善俊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他汀类药物的抗心律失常作用

    他汀类药物可以减少心房颤动的发生率,改善心房颤动转复后窦律的维持,可以减少致命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现对其作用机制进行分析.

    作者:古小松;刘志华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他汀类药物抗心肌细胞凋亡机制

    近来实验证实他汀类药物具有除降血脂以外的心肌保护效应.现主要从他汀类药物激活磷脂酰肌醇-3激酶丝氨酸-苏氨酸激酶/一氧化氮合酶(PI3K/Akt/eNOS)信号通路、抑制氧化应激和抑制糖原合成激酶3β(GSK3β)三个方面阐述他汀类药物抑制心肌细胞凋亡的主要机制.

    作者:叶强;覃数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心肌微循环及其与心功能关系的研究进展

    心肌组织微循环与心功能存在一定的相关性.现对正常冠状动脉微循环的情况、心肌微灌注不良的定义、发生机制、评价方法、治疗及其与心功能的关系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作者:杨霞;刘宏斌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先天性心脏病的基因型和表型关系

    目前先天性心脏病的病因学已经从胚胎学迅速深入到遗传学领域,尤其是确定其基因型和表型关系.近来,关于Noonan综合征、马方综合征和长QT综合征的基因型和表型关系的研究已取得长足的进展,在先天性心脏病分子生物学研究上具有代表意义,对特定基因突变的临床应用和深入认识不仅有助于作出先天性心脏病更为敏感和特异的诊断而且有利于促进治疗方法的提高.

    作者:徐保卫;谢进生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心力衰竭的抗心律失常治疗

    按心律失常与心力衰竭的因果关系及针对性干预的必要性分述各类常见心律失常的流行病学特点、诊断要点、药物、介入及器械治疗策略.

    作者:燕纯伯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心力衰竭的治疗现状

    近20年来,心力衰竭(心衰)治疗的观念、模式发生了很大改变,新的治疗手段的出现和应用,使心衰患者的生活质量明显改善,临床事件和死亡率降低.但是心衰的治疗和心衰病人的管理,仍然是我们所面临的严峻临床问题.本文根据循证医学的新结果,对各期心衰病人的治疗选择作一全面述评,并对目前使用的一线药物和器械治疗逐类进行分析.

    作者:黄德嘉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ACEI、ARB及醛固酮受体拮抗剂在心力衰竭患者中的应用

    采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ARB)或醛固酮受体拮抗剂,阻断或削弱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的活性,是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主要策略之一.经过10多年的临床试验和实践,这3类药物的适应证和应用要点都已基本明确.ACEI是治疗慢性收缩性心力衰竭的基石和首选药物,ARB主要适用于不能耐受ACEI的患者.醛固酮受体拮抗剂的适应证为严重心力衰竭患者和心肌梗死后心力衰竭,使用时必须密切监测血钾和肌酐水平.

    作者:施仲伟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ESC急性心力衰竭诊断及治疗指南解读

    急性心力衰竭(AHF)是临床常见的心脏急症之一.在因心力衰竭(心衰)入院的病人中,一部分是首次发生的AHF,大部分是慢性心衰失代偿,都需要临床医生正确判断,紧急处理.目前已有数个关于慢性心衰的指南,而无AHF的指南.2005年,欧洲心脏病学会(ESC)以及欧洲重症监护医学学会发表了首个关于AHF诊断及治疗的指南,目的在于规范成人AHF的诊断和治疗,对临床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作者:王玉堂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心力衰竭的器械治疗

    充血性心力衰竭是发病率高、病亡率高的心脏疾患.除药物治疗外,器械治疗如心脏再同步治疗或左心辅助装置亦是治疗心力衰竭的有效方法.现对充血性心力衰竭的器械治疗现状,论述了心脏再同步治疗的作用机制、临床疗效、适应证及国内应用状况;并对左心辅助装置的历史、适应证、疗效、并发症等作了介绍.

    作者:华伟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生理性起搏及临床应用

    人工心脏起搏器临床应用已经50年,其基本的治疗价值在于维持频率稳定的心率,维持稳定的血流动力学,维持循环系统的稳定.与此同时,尽可能的生理性起搏是人们一直追求的目标,包括房室同步功能、变时性功能,以及近年来强调的心室同步化功能.显然,这些生理性起搏功能大大提高了起搏技术临床应用的价值和效果.

    作者:郭继鸿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血液透析患者颈动脉中层厚度与血清磷浓度的交叉--断面关系

    近年强调慢性肾脏疾病(CKD)是心血管疾病(CVD)的明显预测因素,CVD和卒中是终末期需透析肾病患者的主要致死原因,其死亡危险是年龄和性别匹配一般人群的10~20倍.高龄、高血压、吸烟和高脂血症是动脉硬化主要的危险因素,进行性动脉硬化是非尿毒症糖尿病患者的特征,但目前尚不明确尿毒症患者是否也存在类似特点?血清磷浓度是血管钙化的显著危险因素,但目前尚不清楚是否与血液透析患者动脉壁厚度有关,本文对相关领域进行了探讨.

    作者:周振科;曾朝荣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通过富含甘油三酯的脂蛋白中载脂蛋白CI含量独立预测健康中年人早期的动脉粥样硬化

    本研究中,我们检测了富含甘油三酯的脂蛋白(TRL)中载脂蛋白(apo)CI的含量与已确定的冠状动脉心脏病(CHD)危险因素和早期动脉粥样硬化之间的关系.

    作者:张宇辉;张代富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AHA科学报告书:人与试验动物血压测量的建议第1部分:人的血压测量(下)

    (续上)4.4 体位的影响血压测量常采用坐位或卧位,但这两种位置有不同大小.广泛认为在坐位时测的舒张压比卧位时要高些[约5 mm Hg(1 mm Hg=0.133 3 kPa)],虽对收缩压较少一致意见.当在两个位置时,手臂位置均仔细调节至袖带在右心房的水平,收缩压据报告在卧位时要比直立位时高8 mm Hg.另外要考虑的是背和腿的位置.如果背未支撑,舒张压可能增加6mm Hg,双腿交叉可增加收缩压2~8 mm Hg.

    作者:罗雪琚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小剂量阿司匹林一级预防女性心血管疾病相关随机对照试验

    既往的随机对照研究结果显示,小剂量阿司匹林能有效降低男性的首发心肌梗死和缺血性卒中风险.然而关于其对女性心血管疾病的一级预防作用尚不清楚,本文就此进行了分析.

    作者:袁志敏;刘运德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叶酸摄入与女性高血压发病危险间关系

    众所周知,叶酸通过增加内皮细胞一氧化氮合成,或降低血浆半胱氨酸水平,后者可引发内皮细胞损伤,而对血压调控有裨益.实验表明,补充叶酸能改善内皮功能.然而有关叶酸摄入与高血压发病危险间关系尚不清楚.2项小样本试验表明,大剂量叶酸摄入有助于降低血压.本文就大剂量叶酸摄入与女性高血压发病风险间关系进行长程调查分析.

    作者:袁志敏;刘运德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缬沙坦减少心力衰竭患者心房颤动发生率--是Val-HEFT研究成果

    本文回顾性分析Valsartan Heart Failure Trial(Val-HeFT)数据库,评价有症状充血性心力衰竭(CHF)患者心房颤动(Af)发生率,确定发生Af的预测因素,评价缬沙坦对Af的预防作用。

    作者:益西巴珍;刘运德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旁路传导功能和部位对电生理特性的影响

    为探讨单旁路病人心动过速发作特点和旁路的电生理特性与旁路部位和传导功能(双向传导或仅有逆传功能)的关系,选2002年3月~2004年3月经行射频消融术根治的136例单旁路预激综合征病人(排除Mahaim纤维和慢旁路)的临床电生理资料进行分析。

    作者:孙凯;韩瑞娟;刘仁光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充血性心力衰竭和心房颤动:心律和心率控制

    心力衰竭(HF)和心房颤动(Af)的患病率在美国高龄人群中明显上升,这两种病理情况均导致患病率和死亡率升高,而且一种病理的存在将导致另一种病理情况更易发生,尽管对这两种病理情况均分别进行了大量研究和报导,但两者共同存在时其预后目前尚不明确.近年发表的Af心律处理随访(AFFIRM)研究提示处理Af患者控制心率优于控制心律,但试验中仅26%患者射血分数(EF)<50%,而具有HF病史者仅23%,因此AFFIRM试验不符合探讨HF患者的要求.虽然左室功能不全时传统抗心律失常药物可能增加致心律失常的危险,但是有关HF伴Af患者控制心律或控制心率的争议仍未解决.

    作者:张莉;曾朝荣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慢性心力衰竭新的药物治疗策略

    就发生率、流行率、发病率、死亡率及医疗费用而言,心力衰竭(HF)仍然是公共重要的医疗健康问题,尽管采用了佳药物治疗,死亡率仍极高,因慢性心力衰竭(CHF)恶化住院患者4年死亡率高达60%.初HF的治疗目的主要是改善症状,近10年治疗模式已转变为改善疾病的过程和延长患者生命.利尿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β阻滞剂、地高辛和非选择性醛固酮拮抗剂以及近来的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ARB)已被证实为CHF有效的治疗方法.随着对CHF病理生理的进一步了解,新的药物临床试验不断进行,这些新的药物是否能进一步降低CHF患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

    作者:张纪良;曾朝荣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永久心脏起搏器或植入型自动心脏复律除颤器导线引起的重度症状性三尖瓣反流

    永久心脏起搏器(PPM)及植入型自动心脏复律除颤器(ICD)起搏导线引起三尖瓣反流,继发右心衰竭,尚未被充分认识.本文报道一组PPM或ICD导线引起的重度三尖瓣反流,并行手术治疗以纠正右心衰竭的病因.

    作者:邓万俊;郭之慧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患者的心内科治疗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后,因为原有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进展及旁路移植物闭塞,仍可发生不稳定型心绞痛、心肌梗死及死亡的危险.虽然美国心脏病学会/美国心脏协会(ACC/AHA)在CABG后治疗指南中建议应用阿司匹林及降脂药物,但是否应用β阻滞剂、钙拮抗剂、硝酸酯类或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未做讨论.因此,CABG后患者如何进行恰当的内科治疗并未取得共识.本文对CABG后行内科治疗的随机临床试验(RCT)文献进行综述.

    作者:邓万俊;郭之慧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随血管钙化和动脉僵硬度升高压力反射敏感性下降

    血管钙化和动脉僵硬度升高使慢性血流透析(HD)患者心血管预后恶化,致动脉粥样硬化因子以及血流动力学负荷变化均可改变动脉壁的功能和结构.慢性肾脏疾病(CKD)时心血管机制的关键成分--自主神经功能常常损害,透析所致低血压(IDH)应引起重视,近年已证实其能增加HD患者的死亡率.压力感受器敏感性(BRS)对HD患者静息和生理应激下维持适当的心血管状态非常重要,BRS取决于血管壁的机械特性和交感及副交感神经系统活性,BRS是自主神经系统总体整合的混合标志.但有关HD患者动脉构造、功能和自主神经机制间关系的描述目前尚少见,本文对慢性HD患者血管钙化、动脉壁僵硬度和BRS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

    作者:管芝;曾朝荣 刊期: 2006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