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四川医学杂志

四川医学杂志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四川省卫生厅
  • 主办单位:四川省医学会
  • 国际刊号:1004-0501
  • 国内刊号:51-1144/R
  • 影响因子:1.17
  • 创刊:1980
  • 周期:月刊
  • 发行:四川
  • 语言:中文
  • 邮发:62-103
  • 全年订价:340.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国家图书馆馆藏, 知网收录(中), 上海图书馆馆藏, 统计源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核心期刊), 维普收录(中), 万方收录(中), CA 化学文摘(美)
  • 多次获“四川省优秀期刊”
  • 医药卫生综合
四川医学杂志   2015年8期文献
  • 血清铁及总铁结合力与HBV持续感染时间和病毒载量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 分析血清铁( SI)和总铁结合力( TIBC)在不同HBV持续感染时间中差异性表达,探讨血清铁浓度与HBV持续感染的相关性. 方法 比较HBV持续感染6、9、12和24个月患者SI和TIBC的表达差异及与感染时间的相关性,同时分析不同观测点HBV-DNA载量高低与SI和TIBC的表达水平差异相关性分析. 结果 191例HBV感染患者,按照感染时间分组:SI和TIBC含量随着HBV持续感染时间的延长,均逐渐上调( P<0. 01 ). 对于不同持续感染时间患者HBV-DNA载量分析发现,在持续感染12个月前载量水平的高低与SI和TIBC的含量呈正相关;在持续感染12个月以上,病毒载量与SI和TIBC的含量无相关性. 结论 SI和TIBC与HBV持续感染时间呈正相关,且在HBV早期感染阶段与载量相关提示对HBV持续感染患者血清SI和TIBC监测可能对于预测HBV对患者的持续损伤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刘韧;侯玲;陈俊莉;高建萍;龙训琴 刊期: 2015年第08期

  • 引流管固定装置ELOCK应用于腹腔引流管固定的效果观察

    目的 探讨腹腔引流管的固定方法,以保证腹腔引流管的固定稳妥,提高患者的舒适度. 方法 选择开腹手术放置单侧腹腔引流管的患者89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 43例)和观察组( 46例). 对照组采用缝合固定引流管于皮肤,引流管穿出皮肤处用纱布包扎. 观察组采用缝线联合引流管固定装置ELOCK固定引流管,比较两组的引流管位移、中度以上牵拉痛次数、皮肤不良反应. 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引流管位移和中度以上牵拉痛次数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两组患者的皮肤不良反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 结论 采用缝线联合引流管固定装置ELOCK固定腹腔引流管,可防止引流管发生位移,减少引流管引起的牵拉痛,不增加皮肤不良反应.

    作者:朱科第;唐小丽;肖硕萌;保蓉 刊期: 2015年第08期

  • 光子照射应用临床伤口治疗的效果研究

    目的 探讨高功率光子照射治疗伤口的临床效果. 方法 将122例伤口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实验组在常规伤口处理基础上增加红光照射治疗,对照组常规治疗处理. 观察两组伤口愈合情况(伤口大小、伤口部位、渗出液、疼痛、愈合时间、痊愈情况). 结果 完全痊愈的比例试验组高于对照组(76. 8% vs. 55. 4%),愈合时间,试验组短于对照组[(28. 18 ± 15. 74]vs. (37. 93 ± 21. 23),P=0. 007). 结论 carnation光子照射治疗伤口,有助于促进肉芽生长、上皮爬行、伤口早期愈合、缩短伤口治疗时间.

    作者:戴燕;向利娟;杨馨婷;蒲小麒 刊期: 2015年第08期

  • EBV感染患者心血管疾病发病的临床分析

    目的 分析457例EBV(Epstein-Barr virus infection, EBV)不同感染类型的患者的CVD(Cardiovascular dis-ease, CVD)发病以及与CVD发病相关的炎症因子表达水平,探讨EBV不同感染类型的患者与CVD发生存在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457例EBV的患者( IM、CAEBV, EBV-HLH) CVD发生率,及EBV-DNA、D-Dimer、BNP、 IL-6的峰值表达水平与CVD发生的相关性. 结果 EBV感染不同类型患者CVD的发生率明显不同,其中EBV-HLH高,IM低;在IM、CAEBV、EBV-HLH组内CVD发生和未发生组中相关指标BNP、D-Dimer、IL-6 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 01 ) ,而CVD发生患者中随着EBV感染发病的严重BNP、D-Dimer、IL-6表达明显增高;EBV感染诱发的CVD患者中BNP表达水平与D-Dimer和IL-6呈正相关,其中D-Dimer与BNP相关性高. 结论 EBV感染可能继发心血管疾病的风险,且随着EBV感染程度的增加,风险越大;CVD实验室相关检测因子的相关性统计分析发现,EBV感染及感染程度可能通过影响炎症因和血栓形成相关因子的表达水平进而促成心血管疾病的发生.

    作者:方军;邓耀;唐艺加 刊期: 2015年第08期

  • 预防性应用临时起搏器对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预后的影响

    目的 探究预防性应用临时起搏器对急性下壁心肌梗死( AIMI)急诊PCI(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预后的影响. 方法 择取我院2012年9月至2014年9月收治的接受急诊PCI治疗的101例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患者为临床研究对象,以未应用临时起搏器的79例患者为对照组,行临时起搏的22例患者为试验组,观察两组患者冠状动脉病变特征及再灌注前后血压、药物应用情况,并探究心血管事件发生状况. 结果 试验组心血管事件发生率(45. 45% vs. 56. 96%)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再灌注后低血压发生率(40. 90% vs. 46. 84%)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再灌注后低血压者用药率(40. 90% vs. 46. 84%)较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且再灌注后SBP[(93.94 ±27.48)mmHg vs. (104.66 ±26.11)mmHg]、DBP[(59.87 ±17.96)mmHg vs. (61.58 ±16.20)mmHg]均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 结论 临时起搏对再灌注反应无显著性保护作用,对再灌注低血压恢复及药物应用时间无明显影响,临床上应引起足够重视.

    作者:罗杰鸿;刘锦光;农盛雄 刊期: 2015年第08期

  • 精密输液器减轻输液疼痛的中文文献Meta分析

    目的 系统评价国内使用精密输液器减轻输液疼痛的有效性及安全性. 方法 计算机联机检索CNKI、VIP、万方数据库(各数据库检索时间为创建至2014年12月)中关于精密输液器减轻输液疼痛的随机对照试验( RCT) ,用RevMan5. 3软件对数据进行Meta分析. 结果 共纳入16篇RCT,包括2800例患者. Meta分析结果显示:精密输液器减轻输液疼痛的效果优于对照组[RR=0. 34,95%CI(0. 31,0. 38),P<0. 000001]. 结论 基于现有临床证据,精密输液器减轻输液疼痛的有效性高. 但由于纳入研究数量较少,研究质量不统一,本结论尚需要更多大样本、高质量临床RCT予以证实.

    作者:周蓓;张钰;柴建华 刊期: 2015年第08期

  • 超脉冲CO2点阵激光联合微针疗法治疗痤疮凹陷性疤痕

    目的 探讨超脉冲CO 2点阵激光联合微针疗法治疗痤疮凹陷性疤痕的疗效. 方法 收集面部痤疮瘢痕患者82例作为治疗组,采用超脉冲CO 2点阵激光联合微针治疗. 同期41例作为对照组,仅采用超脉冲CO 2点阵激光治疗.疗程结束后对患者瘢痕治疗效果进行评估. 结果 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92. 7%,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0. 7%( P<0. 01 );在治疗组,治疗的疗程越长,显效例数和总有效率越高,治疗无效的例数越少. 结论 超脉冲CO 2点阵激光联合微针疗法治疗痤疮凹陷性疤痕是一种科学的、有效的方法,值得推广.

    作者:曹旭 刊期: 2015年第08期

  • 血清学炎症指标表达水平对HCV持续感染患者继发心血管疾病的影响

    目的 分析持续感染HCV患者中心血管疾病( cardivascular disease, CVD)的发病与血清学炎症因子表达水平的相关性,探讨HCV感染患者中CVD发病可能的相关因素. 方法 分析HCV-DNA( +)6个月且以上的496例患者的24个月内,CVD发生的比率,以及CVD发生与未发生患者中血清降钙素原( PCT)、D-二聚体( D-Dimer)、白细胞介素-6 (IL-6)、白细胞计数及中性粒细胞、超敏C反应蛋白(CRP)的表达水平的差异. 结果 1496例患者中在24个月内发生CVD的患者为29例(29/496,5. 85%),其中高血压发病率高(3. 23,16/496). HCV感染患者发生CVD的患者中炎症指标与未发生CVD的患者之间存在差异,随着感染时间延长CVD发病率增加,在相关性统计分析中,PCT、D-Dimer、IL-6、NE%的表达量与CVD发生率呈正相关,其中D-Dimer与HCV持续感染发生CVD的相关性高. 结论 HCV感染患者中炎症指标PCT、D-Dimer、IL-6、NE%高水平与CVD发生有密切相关性,HCV持续感染患者中除开展常规的检查外,可能需要积极防治或排查CVD发生.

    作者:袁国平;程玉霞 刊期: 2015年第08期

  • 环磷酰胺联合激素治疗成人复发性微小病变肾病综合征疗效观察

    目的 观察环磷酰胺联合激素治疗复发性微小病变肾病综合征的远期临床疗效. 方法 选取2009年12月至2012年7月我院收治的成人复发性微小病变性肾病综合征患者81例,随机分为两组,其中对照组40例,接受常规泼尼松治疗;观察组41例,行环磷酰胺联合泼尼松治疗. 随访2年,比较两组患者远期临床疗效. 结果 对照组完全缓解18例,部分缓解14例,无效8例,发生不良反应15例,复发12例. 观察组完全缓解32例,部分缓解7例,无效2例,发生不良反应6例,复发4例. 两组患者临床缓解率、不良反应发生率及短期复发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 结论环磷酰胺联合激素治疗复发性微小病变肾病综合征临床疗效好,不良反应及短期再复发率低.

    作者:袁锦;朱再志;许志忠;蒲超;白佳柠;陈永忠 刊期: 2015年第08期

  • 空心螺钉治疗移位肱骨内上髁骨折的疗效分析

    目的 探讨空心螺钉治疗肱骨内上髁骨折的临床疗效及应用价值. 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采用空心螺钉治疗的15例肱骨内上髁骨折患者资料. 所有患者均骨折块移位大于1cm或伴有肘关节脱位并且复位后骨折块嵌顿在关节间隙中,即Ⅱ度~Ⅳ度肱骨内上髁骨折. 其中男13例,女2例;右侧11例,左侧4例;年龄11~23岁,平均年龄16岁;合并明确肘关节脱位7例,合并尺神经损伤症状1例. 受伤至手术时间3~6d. 对术后患者骨折愈合情况及肘关节功能情况进行随访. 结果 15例患者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3~24个月,平均15个月. 所有患者术后切口均一期愈合,无内固定失效、骨骺早闭、骨块缺血坏死,所有随访患者获得骨性愈合,平均愈合时间12周,根据Mayo肘关节功能评分( MEPS) ,肘关节功能优14例,良1例. 结论 空心螺钉治疗肱骨内上髁骨折可以早期进行功能锻炼,肘关节功能恢复好,临床疗效满意.

    作者:朱仲伦;谢德;谭鸿;高博 刊期: 2015年第08期

  • 股神经联合坐骨神经阻滞麻醉与蛛网膜下腔阻滞麻醉在膝关节镜手术中的麻醉效果比较

    目的 对神经刺激器辅助下股神经联合坐骨神经阻滞麻醉与蛛网膜下腔阻滞麻醉在膝关节镜手术中的麻醉效果进行比较. 方法 60例ASAⅠ~Ⅱ级行膝关节镜检查的患者60例,随机分成两组,蛛网膜下腔阻滞组( C组)和下肢神经阻滞组(N组),蛛网膜下腔阻滞组于蛛网膜下腔给予0. 5%罗哌卡因轻比重液3mL. 下肢神经阻滞组采用神经刺激器辅助下股神经联合坐骨神经阻滞,局麻药采用浓度为0. 5%的罗哌卡因. 股神经阻滞剂量为20mL,坐骨神经阻滞剂量为30mL. 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的血流动力学指标、麻醉起效与维持时间、麻醉效果、术中是否追加辅助用药等. 结果 两组患者血流动力学比较,C组与N组相比,麻醉后5min(T5)MAP下降,10min(T10)MAP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 C组感觉完全阻滞时间(T1)、运动完全阻滞时间(T2)、感觉完全消退时间(T3)、运动完全消退时间(T4)、低于N组(P<0. 05). C组术后首次排尿时间(TU)长于N组(P<0. 05). 结论 超声引导下股神经联合坐骨神经阻滞效果确切,血流动力学平稳,是膝关节镜手术一种值得推广的麻醉方式.

    作者:温开兰;牟玲;杨孟昌;邓佳;蒋蓉 刊期: 2015年第08期

  • 相差镜检联合UF-1000iRBC参数对肾小球性血尿的诊断价值

    目的 通过分析尿液流式细胞分析仪UF-1000i RBC激光参数与相差镜检对尿红细胞形态判断结果的相关性,探讨RBC激光参数联合相差镜检对肾小球性血尿的诊断价值. 方法 对120份新鲜尿标本采用日本Sysmex UF-1000i全自动尿沉渣分析仪分析RBC激光参数,同时采用相差显微镜镜检尿红细胞形态,以临床诊疗和病理结果为标准,统计临床诊疗符合率,比较镜检与RBC激光参数的相关性. 结果 120例血尿标本中,相差显微镜与尿沉渣分析仪RBC-info对肾小球性血尿诊疗符合率分别是75%和76. 7%;ROC曲线分析,RBC参数联合相差显微镜检测对肾小球性血尿诊断效能高(AUC=0. 942). 结论 联合应用流式尿沉渣分析仪和相差显微镜检查可提高肾小球性血尿红细胞鉴别能力.

    作者:刘媛;但刚;江忠勇;熊杰 刊期: 2015年第08期

  • 病毒活动阳性的HBeAg阴性乙肝患者免疫学标志物、病毒感染基因型以及YMDD突变分析

    目的 分析病毒活动阳性的HBeAg阴性乙肝患者免疫学标志物、病毒感染基因型以及YMDD突变,探讨HBeAg血清学转换相关的因素. 方法 收集拉米夫定持续12个月治疗患者,比较病毒活动阳性HBeAg阴性和阳性患者的病免疫标志物表达、感染病毒基因型、拉米夫定耐药的差异. 结果 ①HBeAg阴性乙肝患者中病毒活动率约54. 10%,明显高于HBeAg阳性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 01 ). ②HBeAg阳性和HBeAg阴性患者的血清学标志物表达模式和病毒基因型分布在明显不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 01 ). ③YMDD相关病毒突变体检测发现, HBeAg阴性患者YMDD突变率达到26. 6%,明显高于HBeAg阳性患者;其中YVDD突变型在HBeAg阴性患者中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1). 结论 本研究的结果提示了HBeAg转阴对于乙肝治疗疗效判断的不准确性,其不准确性原因可能涉反应机体免疫状态的血清标志物、HBV感染的基因型以及药物相关病毒突变型别. 另外,HBeAg转阴的乙肝患者低的持续病毒应答能力在一定程度上也预示了拉米夫定治疗耐药性几率增加.

    作者:张明红;殷娟 刊期: 2015年第08期

  • 咖啡酸片治疗甲亢药所致白细胞减少症疗效观察

    目的 观察口服咖啡酸片治疗甲亢药所致继发性白细胞减少症临床疗效. 方法 选取30例口服甲亢药(包括甲巯咪唑及丙硫氧嘧啶)导致继发性白细胞减少的患者,其中口服甲巯咪唑者20例,丙硫氧嘧啶者10例,随机分为2组,每组15例,服甲亢药前血常规均正常,治疗组给予咖啡酸0. 2g/次,3 次/d,对照组口服鲨肝醇50mg/次,3 次/d, VB410mg, 3次/d,分别于服药后5、7、10、14d复查血常规,观察白细胞提升程度. 结果 口服咖啡酸组白细胞恢复时间(平均7d)明显短于对照组(平均13d),并且服药后相同时间内白细胞提升程度明显大于对照组,两组总有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 结论 口服咖啡酸片治疗甲亢药所致白细胞减少症疗效确切安全.

    作者:吴春农 刊期: 2015年第08期

  • 瘢痕子宫再次妊娠不同分娩方式对母婴影响研究

    目的 对比分析瘢痕子宫妊娠不同分娩方式对母婴预后的影响. 方法 选择我院176例瘢痕子宫妊娠孕妇为研究对象,观察产后24h出血量、子宫破裂发生率、产褥感染发生率、新生儿窒息率. 结果 176瘢痕子宫妊娠孕妇, 88例阴道试产,68例分娩成功;对照组100例阴道试产,81例分娩成功. 瘢痕子宫阴道试产组与剖宫产组比较,产后24h出血量、产褥感染发生率均少于剖宫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且住院天数短于剖宫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 新生儿5min Apgar 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 结论 瘢痕子宫妊娠行阴道试产具有出血量少,母婴并发症少等显著优点,临床上可在严格掌握瘢痕子宫阴道试产相关适应症的基础上,在产程严密监护下行阴道试产.

    作者:陈勇 刊期: 2015年第08期

  • 氯己定口腔护理预防呼吸机相关性肺炎中文文献的Meta分析

    目的 系统评价国内使用氯己定口腔护理预防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有效性. 方法 计算机联机检索CNKI、VIP、万方数据库(各数据库检索时间为创建至2014年12月)中关于使用氯己定口腔护理预防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随机对照试验( RCT) ,用RevMan5. 3软件对数据进行Meta分析. 结果 共纳入15篇RCT,包括1909例患者. Meta分析结果显示:使用氯己定口腔护理预防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效果优于对照组[RR=0. 45,95%CI(0. 38,0. 54),P<0. 01].结论 基于现有临床证据,使用氯己定口腔护理预防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有效性较高. 但由于纳入研究质量较差,本结论尚需要更高质量临床RCT予以证实.

    作者:杨志兰;柴建华;舒红文;周建芳;彭文涛 刊期: 2015年第08期

  • 高血压脑出血患者误吸/窒息危险因素精细化评估及干预体会

    目的 探讨误吸/窒息危险因子评估表在脑出血患者护理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 选择我科2013年10月至2014年2月收治的脑出血患者125例,根据患者意识状态及病情随机分为对照组63例和干预组62例. 对照组入院后行脑出血常规护理措施,对患者进行常规预防误吸/窒息的健康教育. 干预组在常规脑出血护理措施的基础上,使用误吸/窒息危险因子评估表进行评估,得分>6分者为具有误吸/窒息高危风险,进行误吸/窒息综合护理干预. 结果 125例脑出血患者,对照组偏瘫39例,使用镇静药物22例;观察组偏瘫41例,使用镇静药物19例. 对照组窒息1例,误吸、呛咳发生次数为9人次,观察组窒息0例,误吸、呛咳发生次数为2人次,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 05 ). 结论 应用误吸/窒息危险因子评估表进行评分,并依据评分结果采用相应护理措施,可以有效降低误吸/窒息发生率,提高脑出血患者的住院安全.

    作者:樊朝凤;韩慧 刊期: 2015年第08期

  • 两种术式治疗腺样体肥大的疗效比较

    目的 比较分析鼻内镜引导下低温等离子射频消融腺样体切除术与传统腺样体刮除术的疗效. 方法 将72例腺样体肥大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36例,分别行鼻内镜引导下低温等离子射频消融腺样体切除术与传统腺样体刮除术,分析两组患者在治疗有效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上有无差异. 结果 等离子手术组与传统手术组在术后1个月的有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等离子手术组在术后12个月的有效率明显高于传统手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等离子手术组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均明显低于传统手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1). 结论 鼻内镜引导下低温等离子射频消融腺样体切除术的远期疗效明显优于传统腺样体刮除术,并且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少,可以显著降低复发率.

    作者:包德刚;范敏;蒋亚林;魏锐文;李文丽 刊期: 2015年第08期

  • 不同维持剂量咖啡因治疗早产儿呼吸暂停的疗效观察

    目的 探讨不同维持剂量咖啡因治疗早产儿呼吸暂停的疗效. 方法 将我院NICU 2012年1月至2014年11月3年间收治并符合条件的77例出现呼吸暂停的早产儿随机分为3组,A组23例,B组28例,C组26例,三组均在常规治疗(按摩脊背,弹足底,俯卧位,若不能缓解并出现发绀时予以复苏囊正压给氧)的基础上,使用咖啡因治疗,先给予20mg/kg负荷量, 24h后三组分别给予5mg/kg、10mg/kg、15mg/kg维持. 结果 B、C两组发生呼吸暂停的次数明显减少,治疗时间较A组明显缩短,停药时间提前,A、B两组相比,A、C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 05 ); B、C两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 结论 早产儿呼吸暂停使用咖啡因治疗先用20mg/kg负荷量后,维持量用10mg/kg效果明显.

    作者:焦德清 刊期: 2015年第08期

  • 不典型抗精神病药物、心境稳定剂及抗抑郁剂对双相障碍患者的维持治疗对照研究

    目的 观察不典型抗精神病药物、心境稳定剂及抗抑郁剂对双相障碍患者的维持治疗1年的结局. 方法选择符合ICD-10双相障碍诊断标准患者,急性期进行8周抗抑郁剂和心境稳定剂丙戊酸镁和喹硫平联合治疗,痊愈和有效者分别联用和不联用抗抑郁剂进入1年的维持治疗期. 用17项汉密尔顿抑郁量表( HAMD)、躁狂量表( BRMS)和临床疗效总评量表( CGI)评定疾病严重程度和疗效. 结果 120例患者急性期治疗后按就诊奇偶顺序随机分研究组(联用抗抑郁剂组,61例)和对照组(未取用抗抑郁药组,59例). 随访1年后,研究组61例共有40例维持痊愈,14例有效,5例症状复发,转躁2例,总发病率为11%;对照组59例随访1年后痊愈32例,有效10例,复发15例,转躁2例,总发病率为29%,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 联用抗忧郁剂组复发率明显低于未联用抗抑郁剂组,转躁率无明显差异. 生成分析显示联用抗抑郁剂组平均复发时间显著长于未联用抗抑郁组. 结论 不典型抗精神病药物、心境稳定剂及抗抑郁剂治疗双相障碍患者1年后复发率低,转躁率无明显差异.

    作者:熊联慧;周田;曾永涛;葛乾荣 刊期: 2015年第08期

  • 74例肺吸虫病例分析

    目的 分析肺吸虫病的临床特点,提高对肺吸虫病的认识和诊断、治疗水平. 方法 通过对2011年8月至2014年10月我院收治的74例肺吸虫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包括流行病学史、临床表现、临床分型、实验室检查、影像学特点及治疗,分析总结肺吸虫病的诊断及治疗方法. 结果 发现45. 95%肺吸虫病患者有明确流行病学史, 87. 83%患者血嗜酸性粒细胞明显增高,70. 27%患者肺吸虫抗体阳性,予吡喹酮口服治疗疗效佳,不良反应小. 结论 肺吸虫病的临床表现复杂多样,临床医生在诊断时应通过流行病史、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尤其应重视血嗜酸性粒细胞及肺吸虫抗体检查)、影像学检查等综合分析,提高对肺吸虫病的认识及诊断准确率,避免误诊. 确诊后予吡喹酮口服治疗.

    作者:辛隽;李晓灵 刊期: 2015年第08期

  • 股骨近端抗旋转髓内钉内固定和半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老年不稳定型粗隆间骨折疗效分析

    目的 回顾性分析半髋关节置换术和PFNA(股骨近端抗旋转髓内钉)内固定治疗老年不稳定型粗隆间骨折疗效并讨论其临床意义. 方法 2011年1月至2013年12月收治老年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98例,随机分为PFNA内固定组52例(Ⅲ型38例,Ⅳ型15例)及半髋关节置换术组46例(Ⅲ型33例,Ⅳ型12例). 观察指标包括手术时间,术中出血,术后输血,术后卧床时间,内科并发症等,术后1、2、8、16周Haris评分. 结果 与半髋关节置换术比较,PF-NA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少、术后输血少、卧床时间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 8周后临床优良率PFNA组优于半髋关节置换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 8、16周的Harris评分PFNA组优于半髋关节置换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 结论 PFNA和半髋关节置换术治疗高龄不稳定型粗隆间骨折各有其自身特点,PFNA优于半髋关节置换术,临床可根据患者自身病情个性化的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

    作者:杨延伟;邓少林;刘金标;范凌;李伟;覃小川 刊期: 2015年第08期

  • 前颅底沟通性肿瘤所致颅底缺损的外科修复

    目的 探讨前颅底沟通性肿瘤所致颅底缺损的外科修复方法. 方法 63例患者均行术前CT检查定位诊断,其中内翻性乳头状瘤恶变8例,神经胶质瘤14例,低分化癌15例,嗅母细胞瘤17例,胚胎性横纹肌肉瘤9例. 均采用颅面联合进路,其中带蒂额肌帽状腱膜裂层颅骨瓣修复43例,带蒂额肌帽状腱膜鈦网复合瓣修复20例. 结果 63例患者肿瘤全切46例,次全切除10例,部分切除7例,无术中死亡病例. 63恶性沟通性肿瘤随访57例,术后1年存活55例,术后2年存活46例,术后3年38例. 结论 前颅底沟通性肿瘤分别采用带蒂额肌帽状腱膜裂层颅骨瓣、带蒂额肌帽状腱膜鈦网复合瓣修复颅底缺损,效果满意,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张兵;张虹;吴宇平;刘坤;吕扬成;刘劲松;马杰科;李成;朱江 刊期: 2015年第08期

  • 小切口超薄皮瓣修剪术治疗腋臭130例

    目的 对小切口超薄皮瓣修剪术治疗腋臭的手术方法及治疗效果进行分析. 方法 收集2010年至2013年我院收治的130例腋臭患者资料,分析小切口超薄皮瓣修剪术的治疗效果. 结果 经过小切口超薄皮瓣修剪术后, 88. 5%腋臭患者臭味消失,其余患者局部臭味均能显著减轻. 有并发症的病例经恰当的处理均得到较满意的效果. 结论小切口超薄皮瓣修剪术是治疗腋臭的有效方法,该法创口小,瘢痕不明显,但预防和处理术后并发症是该手术成功实施的关键.

    作者:许仕军;刘琪琪;喻红;徐尚兰 刊期: 2015年第08期

  • 216例早期早产儿相关并发症分析

    目的 分析不同胎龄及出生体质量早期早产儿的相关并发症,探讨相关并发症预防方法. 方法 对2011年4月1日至2014年3月31日在我院NICU接受治疗的216例胎龄<34周早产儿进行回顾性分析. 按胎龄大小分成≤30周组,~32周组,~34周组;按出生体质量分为<1500g组、~2000g组、≥2000g组. 分析并比较各组患儿相关并发症的发生情况. 结果 早产儿发生并发症的种类在不同胎龄组及出生体质量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胎龄越小并发症种类越多,出生体质量越小并发症种类越多. 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呼吸暂停、喂养不耐受、贫血、颅内出血的发生率在不同胎龄组和出生体质量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胎龄越小,发生率越高,出生体质量越小,发生率越高. 代谢性酸中毒、肺炎发生率在不同胎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但在不同出生体质量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 高胆红素血症、电解质紊乱发生率在不同胎龄组间比较统计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但在不同出生体质量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出生体质量越小,高胆红素血症发生率越高,但出生体质量越大,电解质紊乱发生率越高. 结论 早期早产儿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随胎龄和出生体质量的不同而变化,早期发现、及时处理早产儿的并发症可提高早产儿存活率及生活质量.

    作者:刘蓓蓓;张勇;廖志;韩彦青;张衡 刊期: 2015年第08期

  • 瑞舒伐他汀治疗冠心病合并高血脂中的临床效果

    目的 探讨应用瑞舒伐他汀治疗冠心病并高血脂患者的临床效果. 方法 将我院收治的82例冠心病并高血脂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 给予对照组患者阿托伐他汀治疗,给予治疗组患者瑞舒伐他汀治疗. 结果 治疗前两组患者的TC、TG、HDL-C、LDL-C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 05 ) ,治疗后治疗组患者的TC、TG、HDL-C、LDL-C的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 05 ). 治疗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92. 7%,高于对照组患者的80. 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 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为7. 3%,低于对照组患者的24. 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 结论 瑞舒伐他汀治疗冠心病合并高血脂,疗效显著,安全性高,值得临床深入推广和应用.

    作者:黄培成;杨强 刊期: 2015年第08期

  • TURB-t术前膀胱内灌注吡柔比星对预防膀胱癌术后复发的作用

    目的 研究膀胱尿路上皮癌患者术前膀胱内灌注吡柔比星的作用. 方法 66例膀胱尿路上皮癌患者在膀胱镜确诊后随机分成术前灌注组和常规灌注组,40mg吡柔比星溶解于5%葡萄糖40ml,通过导尿管灌入膀胱,保留30min后彻底排空,生理盐水彻底冲洗膀胱,置入膀胱镜检查,取活检后行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 TURB-t). 结果 术前灌注组复发例数及首次复发时间低于常规灌注组. 结论 术前膀胱内灌注吡柔比星能提高肿瘤的切除率,减少复发与遗漏,不增加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改善患者的无肿瘤生存率及预后.

    作者:马志伟;刘竞;邱明星 刊期: 2015年第08期

  • 临床路径在肿瘤专科医院应用情况分析

    目的 分析某肿瘤医院2014年临床路径实施效果,为肿瘤诊治制定出更加科学的临床路径提供参考. 方法 导出临床路径系统中2014年的医院临床路径患者相关信息,通过SPSS 19统计软件对符合临床路径入组条件设定、路径完成情况,以及未纳入、未完成、完成路径患者的住院天数和费用情况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 该医院临床路径纳入率、完成率不高,但完成路径患者的平均住院天数和医疗费用和未纳入和未完成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 05 ).结论 由于肿瘤疾病变异性大,可控性差,治疗过程复杂,且患者大多存在一些伴随疾病和并发症,导致制定的肿瘤临床路径在具体实施过程中纳入率低,变异度高. 因此,在制定肿瘤临床路径时,要充分考虑肿瘤的疾病特点,才能使肿瘤临床路径切实可行,才能通过实施临床路径提高医院管理质量,规范医疗工作流程,降低医疗成本.

    作者:刘罡;向明飞;邹江;罗安心;侯飞 刊期: 2015年第08期

  • 右心室流出道起搏对左心室功能变化的影响

    目的 探讨右心室流出道部位起搏对患者左心室功能变化的影响. 方法 选择符合起搏器植入指征患者48例,按照右心室不同起搏部位分为右室心尖部起搏组( RVAP)及右室流出道部起搏组( RVOT) ,观察两组患者起搏器植入术前及术后12个月血浆BNP水平、心电图QRS波时限、左室收缩末期内径( LVEDV)、左室舒张末期内径( LVESV)、左室射血分数(LVEF)等指标. 结果 RVAP组患者术后12个月血浆BNP水平(762 ± 19)pg/mL明显高于术前(561 ± 15) pg/mL(P<0. 05), RVOT组患者血浆BNP水平术前(539 ± 13)pg/mL与术后(612 ± 17)pg/mL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术后RVAP组患者心电图QRS时限宽(P<0. 05),RVOT组患者窄(P<0. 05);术后RVAP与RVOT组患者左心室收缩末期前后径、舒张末期前后径、射血分数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 05 ). 结论 选择右心室流出道部位起搏,患者血浆BNP水平低、起搏QRS时限窄,可能是理想的右心室起搏部位.

    作者:艾民;颜昌福;贺剑;夏福纯;周双陆;李翠萍 刊期: 2015年第08期

  • 护理干预在食管癌患者围手术期中的应用研究

    目的 探讨护理干预对食管癌患者术后疼痛及并发症的影响. 方法 2012年10月至2014年10月拟行食管癌根治术的患者85例,根据入院先后顺序分为观察组42例和对照组43例,两组患者均给予食管癌围手术期常规护理,观察组加用护理干预,观察两组患者术后疼痛、胃肠功能恢复情况及并发症. 结果 观察组患者术后6、24、48h及72h疼痛VAS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 观察组患者术后72 h间歇性应用止痛药物(5. 90 ± 0. 41)次,少于对照组的(11. 34 ± 0. 67)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 观察组患者术后肠鸣音恢复时间、首次肛门排气时间及首次肛门排便时间均早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 观察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16. 67%,低于对照组的34. 8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 结论 食管癌患者围手术期实施护理干预,可以有效降低患者术后疼痛、减少镇痛药物应用量、促进胃肠功能恢复、降低并发症发生率,促进患者术后康复.

    作者:郝玉英 刊期: 2015年第08期

  • 产后康复护理干预对初产妇康复的影响分析

    目的 探讨产后康复护理干预措施对产妇康复的影响. 方法 选取在本院生产的初产妇166例作为观察对象,随机分为两组,各83例. 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措施,观察组采用产后康复干预,观察两组患者各种临床康复情况的差异. 结果 观察组在产伤恢复、子宫复旧、食欲、睡眠、精神状态、产后42d盆底肌紧张度方面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并发乳腺炎、产褥感染、乳房胀痛、恶露异常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泌乳始动时间早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母乳喂养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 观察组发生抑郁情况及抑郁程度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 05 ). 结论 康复干预有助于产伤恢复及子宫复旧,减少产褥病率提高母乳喂养率.

    作者:李谋;何清萍;邓婧 刊期: 2015年第08期

  • 优质护理在胸腔镜治疗食管癌术中的应用效果研究

    目的 探讨优质护理在胸腔镜治疗食管癌术中的应用. 方法 以本院2012年6月至2013年12月住院的50例胸外科患者作为观察组实施优质护理措施,以实施优质护理前的50例患者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焦虑改善情况、康复效果和患者满意度. 结果 观察组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观察组的患者焦虑改善情况、康复效果和患者满意度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 05 ). 结论 在胸腔镜治疗食管癌手术过程中实施优质护理服务,不仅利于提高手术的成功率和保障护理质量,还对营造和谐的护患关系及提升患者的满意度具有重要的作用,值得在临床上继续推广和应用.

    作者:李云鹰;王琼莲 刊期: 2015年第08期

  • 妇产科医务人员职业危险因素与预防对策

    随着近年来我国乙型肝炎、性病、艾滋病等传染病传播率的不断攀升[1] ,职业暴露已日趋成为威胁医务人员健康的重要因素,医务人员也逐渐成为医院感染预防和控制的重要对象. 本文旨在通过对妇产科一线医务人员的采访和医院感染资料的总结对妇产科的职业危害和防范措施进行探讨,为保护妇产科医务人员的生命健康,维护他们的合法权益提供参考依据.

    作者:熊芳 刊期: 2015年第08期

  • 高压氧对新生大鼠缺氧缺血性脑损伤神经细胞凋亡及NF-κB表达的影响

    目的 研究高压氧( HBO)对新生大鼠缺氧缺血性脑损伤( HIBD)海马区神经细胞凋亡及NF-κB表达的影响,探讨HBO对缺氧缺血性脑损伤的神经保护作用机制. 方法 新生7 日龄SD大鼠72 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 24只)、缺氧缺血(HIBD)组(24 只)、高压氧(HBO)组(24 只). 各组处理后分别于6h、24h、48h、72h 各处死6 只,采用TUNEL方法检测神经细胞凋亡,免疫组化法(SABC)检测NF-κB p65在海马区的表达. 采用Image Pro Plus5. 0专业图像分析软件,测量NF-κB p65表达阳性细胞数及凋亡阳性细胞数. 结果 假手术组新生大鼠脑海马区有少量凋亡细胞,各时间点之间无显著差异(P>0. 05);HIBD组凋亡细胞数随时间变化明显减少(P<0. 05),与假手术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HBO组凋亡细胞数减少明显,与HIB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 假手术组NF-κB P65在海马区有少量表达,各时间点无明显变化(P>0. 05);HIBD组NF-κB P65表达增高(P<0. 05),与假手术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HBO组NF-κB P65表达增加更加明显,在各时间点与HIBD组和假手术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 05). 结论 高压氧(HBO)可减少新生大鼠缺氧缺血性脑损伤(HIBD)的神经细胞凋亡,对神经系统具有保护作用;高压氧的神经保护机制可能与其促进NF-κB的持续活化、抗神经细胞凋亡有关.

    作者:谭玲 刊期: 2015年第08期

  • 三级综合医院门诊用药咨询特点分析及改善措施

    目的 分析三级综合医院门诊用药咨询特点,提高药学服务水平. 方法 对我院门诊药房2012年至2014年用药咨询记录进行统计分析,总结用药咨询特点. 结果 门诊药房近3年用药咨询服务不断增加,咨询患者就诊科室主要分布于儿科、心血管科、消化科及内分泌科等,咨询患者年龄以≥55岁及≤12岁为主;咨询药物主要为心血管药物、抗菌药物、降糖药物等;咨询的主要内容为用法用量及药物不良反应等. 结论 药师需要不断加强与扩大药物知识,根据门诊用药咨询特点,通过各种形式全方位开展用药咨询服务,切实改善患者就医感受.

    作者:张鹏;杨海霞 刊期: 2015年第08期

  • 职业规划在儿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中的重要性

    规范化培训作为医学生毕业后教育的重要组成,其重要地位和作用越来越凸显. 而儿科等亚专业的规范化培训,甚至可以称得上职业培训,是学员职业生涯的第一步. 一项调查显示临床医学生约有30. 9%不是高考第一志愿选择,而33. 9%的学生对医学不抱有学习兴趣. 本科毕业后选择儿科进行规范化培训的学员中,有很大一部分为非意向性选择,他们仍然缺乏对个人性格、爱好、专长等方面的清醒认识,往往又对所选择的培训专业懵然无知.

    作者:朱渝;高晓琳;舒敏;邓建军;万朝敏 刊期: 2015年第08期

  • 婴儿过敏性直肠结肠炎27例临床分析

    目的 探讨婴儿过敏性直肠结肠炎的临床特点以早期诊断,提高诊治水平.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12月至2014年12月我院儿科诊治的27例过敏性直肠结肠炎患儿的临床资料. 结果 过敏性直肠结肠炎主要见于6个月以下的婴儿,特别是1~3个月,共15例(55. 6%),临床表现为腹泻,部分见血便18例(66. 7%),包括粘液血便和鲜血便.实验室检查患儿均检测了食物特异性IgG抗体,阳性率前三位为牛奶24例( 88. 9%) ,蛋清/蛋黄12例( 44. 4%)和大豆5例(18. 5%). 所有患儿均给予饮食回避. 母乳喂养患儿其母亲在哺乳期间禁食过敏原检测阳性的食物,人工喂养患儿则给予特殊配方奶粉. 结论 婴儿过敏性直肠结肠炎临床表现以腹泻及血便为主,其诊断需仔细询问病史包括家族中有无特应性病史,同时需认真体检,除外导致血便的其他疾病. 治疗的主要方法是饮食回避.

    作者:吴兆海;万朝敏 刊期: 2015年第08期

  • 新生儿败血症病原菌及耐药性分析

    目的 了解我院近5年新生儿败血症病原菌构成、分布情况及耐药特点,为临床治疗提供指导. 方法 收集2009年1月1日至2015年4月30日在我科住院确诊为新生儿败血症患儿血培养检出细菌情况及药敏试验结果,分析病原菌分布和耐药情况. 结果 5年确诊新生儿败血症并分离血培养阳性菌共182株,大肠埃希菌43株( 23. 63%)、肺炎克雷伯菌37株( 20. 33%)、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31 株( 17. 03%)、念珠菌16 株( 8. 79%)及金黄色葡萄球菌15 株(8. 24%)是导致新生败血症的主要致病菌. 早发型败血症主要病原菌为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及凝固酶阴性葡萄球,晚发型败血症主要致病菌为肺炎克雷伯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及念珠菌. 革兰阴性菌对氨苄西林耐药率在95%以上,晚发型革兰阴性菌败血症主要以超广谱β-内酰胺酶( Extended-Spectrum β-Lactamases,ESBL)阳性菌为主,对碳青霉烯类抗生素、头孢替坦及阿米卡星尚未发现耐药,对头孢唑林和头孢曲松耐药率在60%以上. 葡萄球菌对青霉素耐药率在80%以上,对糖肽类抗生素尚未发现耐药. 念珠菌对三唑类抗真菌药耐药率在40%左右,对两性霉素B及5-氟胞嘧啶尚未发现耐药. 结论 本院近5年新生儿败血症致病菌主要为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及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早发型败血症和晚发型败血症致病菌构成及细菌耐药谱具有差异,定期监测新生儿败血症致病菌及耐药性有助于临床合理使用抗生素治疗.

    作者:赵静;张鸽;杨晓燕;唐军;石晶 刊期: 2015年第08期

  • 宫内感染与脑损伤122例临床分析

    目的 探讨宫内感染类型及其与患儿脑损伤关系. 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08年8月至2013年8月出院诊断先天性感染的122例病历资料,并随访患儿神经系统损伤表现,分析神经系统损伤发生概率及类型. 结果 122例中早产儿44例(36. 1%),低出生体重儿38例(31. 1%);单纯先天性梅毒感染69例(56. 6%)、病毒感染14例(11. 5%)、细菌感染11例(9. 0%),结核感染1例(0. 8%),混合感染18例(14. 7%),病原菌不明确9例(7. 4%). 50例有影像学检查中41例有异常改变,主要表现为颅内出血及脑实质密度减低. 共随访100例(随访率82. 0%) ,死亡24例( 24. 0%) ,平均随访时间(32. 0 ± 16. 7)个月,未见明显异常59例(59. 0%),发生神经系统后遗症17例(17%). 结论 先天性梅毒感染在宫内感染中占较大比例,宫内感染死亡率较高,大部分存活患儿未出现明显神经系统后遗症,部分存在明显语言、运动发育障碍、脑瘫、癫痫等表现,需定期随访神经系统发育情况,必要时早期康复治疗.

    作者:冯艺;唐军;屈艺;母得志 刊期: 2015年第08期

  • 新生儿病房真菌感染菌种分布分析

    目的 探讨新生儿病房的真菌种类及耐药性. 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08年10月至2014年6月新生儿病房真菌培养的阳性结果,并与同期儿科病房的阳性结果比较. 结果 新生儿病房共获得真菌34株,标本来源前四位分别是痰液21例(61. 8%),血液4例(11. 8%),脑脊液3例(8. 8%),气管导管3例(8. 8%);按菌种分前三位分别是白色假丝酵母菌23株(69. 70%),近平滑假丝酵母菌5株(15. 15%),光滑假丝酵母菌4株(12. 12%). 其他儿科病房培养阳性的真菌为143株. 标本来源前四位分别为痰液84例(58. 7%),血液/骨髓20例(14%),大便11例(7. 7%),脑脊液/无菌体液11例(7. 7%). 按菌种分前三位分别为白色假丝酵母菌76株(58. 91%),光滑假丝酵母菌21株(16. 28%),近平滑假丝酵母菌14株(10. 85%). 新生儿病房中常见的白色假丝酵母菌对氟康唑耐药率较低. 结论 新生儿病房真菌感染第一位的是白色假丝酵母菌,对氟康唑耐药率较低.

    作者:胡勇;夏斌 刊期: 2015年第08期

  • 难治性社区获得性肺炎的住院儿童病毒感染状况研究

    目的 通过住院患儿社区获得性肺炎( CAP)和难治性社区获得性肺炎( RCAP)病毒感染临床特点的比较,了解成都地区病毒性RCAP的住院儿童的感染状况和特点,为RCAP的预防和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 对391 例RCAP和CAP住院患儿痰液进行流感病毒、副流感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冠状病毒、人偏肺病毒、人博卡病毒、人腺病毒、人鼻病毒和肠道病毒核酸检测及EB病毒和巨细胞病毒IgM抗体检测,痰液和血清细菌学和非典型病原体的检测. 结果在391例住院肺炎患儿检测出病毒检测阳性24. 81%,110株病毒. 在冬季病毒检出率高为43. 58%,不同性别患者之间病毒检出率差异. 193例RCAP病毒检测阳性患儿20. 73%(47株),腺病毒、人偏肺病毒和EB病毒感染占前3位,混合感染占78. 72%. 结论 病毒感染是RCAP主要致病菌之一,病毒在RCAP中有较低的检出率,混合感染和病毒感染种类不同是导致RCAP的原因之一.

    作者:杨涛毅;郭丽春;陈桂华;张彤 刊期: 2015年第08期

  • 前列地尔治疗小儿高原性心脏病合并心功能不全的临床疗效观察

    目的 观察前列地尔治疗小儿高原性心脏病肺动脉高压的临床疗效. 方法 将64例小儿高原性心脏病患儿分为对照组30例和治疗组34例,对照组30例为常规治疗,治疗组34例加用前列地尔,观察两组临床疗效、右室流出道内径、右心室内径、右肺动脉内径及肺动脉收缩压( PASP)、N末端脑钠肽前体( NT-proBNP)的变化. 结果 治疗组较对照组疗效显现更快,临床疗效、右室流出道内径、右心室内径、右肺动脉内径及PASP、NT-proBNP明显改善,差异有临床统计意义(P<0. 05),治疗组有效率90. 1%,对照组有效率80%,差异有临床统计意义(P<0. 05). 结论 前列地尔治疗小儿的高原心脏病合并心功能不全,能显著降低肺动脉压力,改善心功能,为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作者:夏清;王崇忠;张晓庆;胥亚福;李毅;刘志红 刊期: 2015年第08期

  • 小儿诺如病毒性肠炎的临床特征

    目的 了解散发性、急性婴幼儿HuNVs性肠炎临床特征和流行病学资料. 方法 采用横断面调查的研究方法,收集我院门、急诊就诊和住院婴幼儿中急性非细菌性肠炎的大便标本,通过问卷调查采集临床、流行病学资料. 检测A组轮状病毒抗原,阴性者纳入研究;对纳入标本提取病毒RNA,RT-PCR方法检测HuNVs. 分析检出率、发病年龄、发病时间、主要临床表现. 结果 婴幼儿急性非细菌性肠炎并且A组轮状病毒抗原检测为阴性的病例149份,RT-PCR方法检测有46例扩增出HuNVs条带,检出率30. 9%. HuNVs感染患儿年龄(13. 59 ± 9. 66)个月;发病时间集中在每年9~11月份,临床表现主要包括腹泻、呕吐、发热、不同程度脱水. 结论 HuNVs仅次于轮状病毒,是引起散发性、急性婴幼儿肠炎的第二位的病毒.

    作者:夏嘉陵;万朝敏;朱渝 刊期: 2015年第0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