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探讨输尿管囊肿经尿道手术方法.方法通过对19例输尿管囊肿患者临床资料的回顾性分析,讨论经尿道输尿管囊肿低位开窗术的操作要点.结果本组19例均手术成功,16例获得平均11.1月随访,临床症状均消失,B超检查肾积水12例消失,4例明显减退,疗效满意.结论经尿道囊肿低位开窗术是治疗输尿管囊肿疗效比较确切的腔内手术方法之一.
作者:鲍文朔;周剑荣 刊期: 2005年第02期
目的提高肾移植破裂救治成功率.方法破裂肾修补止血,血肿清除,创口引流,加强抗排斥治疗、抗感染及全身支持疗法.结果30例移植肾破裂,6例切除,24例保留手术取得成功,全部存活.结论患者一般情况尚好,无中毒症状及较重合并症,移植肾色泽鲜艳、血供良好,均可保留肾手术.
作者:宋广来;巢志复;何小舟;车文骏;经浩;徐仁方;许滔;许贤林;夏炜;曾文彤 刊期: 2005年第02期
目的探讨高危良性前列腺增生症经尿道隧道法电切术的可行性.方法对72例高危前列腺增生症行经尿道隧道法切除部分前列腺,并观察术中、术后并发症及治疗效果.结果72例均手术成功,平均手术时间40 min,无并发症.71例症状改善,随访6~36月,排尿通畅;1例因膀胱逼尿肌功能减退,行永久性膀胱造瘘术.结论经尿道隧道法前列腺部分切除术治疗高危前列腺增生症安全有效,是一种理想的治疗方法.
作者:程晓冬;丛军;施卫国;董坚 刊期: 2005年第02期
目的探讨女性尿道原发性恶性黑色素瘤的临床特征及治疗方法.方法对4例女性原发性恶性黑色素瘤进行临床病理分析及随访观察.结果4例患者均为尿道外口肿物就诊.2例因术前诊断不清,仅作局部切除,其中1例术后16个月死于肿瘤复发,1例仍在随访中;另2例行全尿道切除,双侧腹股沟淋巴结清扫及永久性膀胱造瘘.结论女性尿道原发性黑色素瘤恶性度高,临床易误诊,早期诊断的主要依据是病理学探查,及时规范手术是提高患者生存率的主要方法.
作者:金辛良;叶敏;徐丹枫;谭剑敏;朱晓明;张涛亮;周伟民;许嘉骏 刊期: 2005年第02期
目的比较后腹腔镜肾囊肿去顶术与开放手术的优越性.方法采用后腹腔镜行肾囊肿去顶36例,并回顾性分析比较31例开放性肾囊肿去顶术.结果腹腔镜手术用时20~75 min,平均45 min,术后恢复快.对比开放手术,腹腔镜手术的手术时间、术后并发症及术后住院时间均明显减少.结论后腹腔镜肾囊肿去顶术治疗单纯性肾囊肿的疗效明显优于传统开放性手术,值得推广.
作者:温海涛;许新民;齐勇;汤春波;钱君海 刊期: 2005年第02期
目的探讨高危良性前列腺增生(BPH)经尿道气化(TUVP)加经尿道前列腺电切(TURP)治疗的时机.方法对34例高危BPH患者进行合并症的诊断、治疗,评估手术的耐受性,并行TUVP加TURP治疗.结果34例患者术后7~14 d均能恢复自主排尿.国际前列腺症状评分(IPSS)由术前平均(33.7±1.1)分下降到术后(9.2±1.5)分(P<0.001);大尿流率(Qmax)平均从术前(6.5±1.5)mL/s上升到术后平均(21.5±5)mL/s(P<0.001);生活质量评分(QOL)从术前平均(4.5±0.4)分下降到平均(2.4±0.5)分(P<0.05);残余尿从术前平均350 mL下降到术后平均26.1 mL(P<0.001).结论高危BPH患者如能积极治疗各种合并症,适时进行TUVP加TURP治疗,可以明显提高生活质量,减轻精神与经济负担.
作者:胡明 刊期: 2005年第02期
目的总结和评价经直肠超声引导下前列腺穿刺活检术对前列腺癌诊断的准确率.方法222例直肠指检阳性或PSA>4μg/L的患者应用经直肠超声引导下前列腺6点系统穿刺活检以明确诊断.结果222例受检者中病理证实前列腺结节性增生41例、前列腺炎24例、前列腺肉瘤3例、前列腺癌154例,其中低分化癌74例、中分化癌58例、高分化癌22例.术后血尿15例、发热6例,其中高热1例,经抗生素治疗后体温恢复正常、尿检阴性.结论经直肠超声引导下前列腺穿刺活检无需麻醉,患者痛苦小、安全性高,是诊断前列腺癌的可靠方法.
作者:龚振华;汪维;戴玉田 刊期: 2005年第02期
目的了解压力性尿失禁患者的尿流动力学特点,为明确诊断及合理治疗提供参考.方法对临床诊断为压力性尿失禁的30例患者进行系统尿流动力学研究,并与正常对照组(30例)比较.结果两组大尿流率分别为(30.12±9.81)mL/s、(18.70±8.31)mL/s,平均尿流率分别为(15.18±7.22)mL/s、(12.30±7.21)mL/s,初感容量分别为(175.20±57.34)mL、(165.70±40.65)mL,强烈尿感容量分别为(354.83±52.83)mL、(339.20±50.84)mL,大尿道闭合压分别为(84.93±45.81)cm H2O、(110.23±32.26)cm H2O,压力性尿失禁组测得Valsalva漏尿点压力(73.70±22.61)cm H2O,出现异常尿流曲线7例(23.3%),残余尿10例(33.3%),合并逼尿肌不稳定性收缩3例(10%),肌电图协同失调5例(16.7%),正常对照组均无.结论压力性尿失禁患者是一个复杂的群体,尿流动力学检查对于明确其诊断,选择正确的治疗方法,提高治疗效果有着重要意义.
作者:蔡丹;陈园;杜广辉;陈忠;杨为民;袁晓奕;叶章群 刊期: 2005年第02期
目的探讨供受者体重相差悬殊及供肾年龄>60岁以上,双肾移植给同一受者的效果.方法受者体重>供者体量一倍及老年供者双肾移植在同一受者身上,4例双肾分别移植在两侧髂凹内,1例双肾移植在右腰髂部.结果5例双肾移植均恢复良好,肾功能在5~7 d内恢复正常,4例生存6月~5年,1例于术后1年死于脑血管意外.结论受者体重>供者一倍,双肾移植能早期恢复正常肾功能.年龄>60岁以上的老年供肾,肾活检肾小球硬化(GE),GE>15%的做双肾移植,GE<15%行单肾移植,GE>50%的肾脏不能用于移植.
作者:巢志复;高伟;何小舟;许滔;宋广来;许贤林;夏炜;曾文彤 刊期: 2005年第02期
目的提高对多发性内分泌腺瘤2A(MEN2A)的认识及诊治水平.方法总结2例MEN2A的诊治经验,并结合文献进行讨论.结果B超、CT、MRI及131Ⅰ-间-碘苄胍(MIBG)检查发现甲状腺肿块及嗜铬细胞瘤,血清降钙素及血、尿儿茶酚胺测定异常;例1行嗜铬细胞瘤切除及甲状腺全切并淋巴结清扫术,随诊至今无复发;例2行双侧嗜铬细胞瘤切除及甲状腺穿刺活检术,术后随访9个月,效果良好.结论行内分泌及影像学检查可诊断此病,肾上腺嗜铬细胞瘤切除及甲状腺全切并淋巴结清扫术是治疗的主要手段,高危家族的基因检测筛选及早期手术是治愈本病的关键.
作者:严志强;黄旭元;王强;宣枫 刊期: 2005年第02期
目的提高肾结核的诊治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72例肾结核的临床资料,总结其诊治经验.结果尿沉渣涂片找抗酸杆菌和尿PCR-TB DNA阳性率分别为22%和72.2%.72例均接受手术治疗,术后病理均诊断为肾结核.结论泌尿系结核的临床诊断应综合分析,影像学检查及病原学诊断等多种方法,力求寻找更多证据.X线检查应首选静脉肾盂造影和逆行肾盂造影,对两者未能明确诊断者,可选择CT检查.
作者:林芝;黎承杨;潘正故;李成山;李明果;韦艳梅 刊期: 2005年第02期
目的探讨p-糖蛋白(P-gp)和多药耐药相关蛋白(MRP)在肾癌中表达的临床意义及相互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对106例肾癌石蜡包埋标本进行P-gp和MRP检测.结果P-gp及MRP在肾癌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68.8%(73/106)和56.6%(60/106).肾癌P-gp的表达与性别、病理类型、临床分期及预后无关,但与病理分级有关.肾癌MRP的表达与性别、病理类型无关,但MRP的表达随肾癌病理分级、临床分期的升高而增强.MRP阳性表达组3年生存率显著低于MRP阴性表达组.P-gp与MRP的表达具有相关性.结论P-gp和MRP过表达对肾癌固有的多药耐药现象可能具有一定的协同作用.MRP参与了肾癌的恶性进展并可作为肾癌生物学行为及预后评估的参考指标.
作者:种铁;王子明;赵留存;虎威;张鹏 刊期: 2005年第02期
目的评估尿脱落细胞CK-20表达的检测在诊断膀胱癌复发中的价值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对60例膀胱癌术后随访尿液标本进行CK-20标志物检测.分析参数包括肿瘤数目、大小、WHO分级及CK-20 mRNA标志物.结果20例复发者中12例CK-20表达阳性(60%),且均为血尿标本;CK-20表达检测诊断膀胱癌复发的敏感性、特异性及准确性分别为60%、90%及80%;CK-20的表达与肿瘤分级间无明显相关性.结论CK-20检测可以作为监测膀胱癌术后随访病人肿瘤复发的良好标记物.
作者:狄金明;李庆文;关超;朱永献;刘建民;周文生;胡永泉 刊期: 2005年第02期
目的评价尿细胞角蛋白(CK)8和CK18对上尿路移行细胞癌(TCC)的诊断价值.方法采用ELISA法检测21例上尿路TCC及51例非TCC的上尿路疾病患者尿液中CK8、CK18含量,并同时行尿脱落细胞学和影像学检查.结果TCC患者尿CK8、CK18的中位质量浓度为17.3 μg/L,与非TCC患者的4.2μg/L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尿CK诊断上尿路TCC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81.0%和74.5%,与影像学的85.7%和70.6%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与尿细胞学的14.3%和100%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尿CK8、CK18检测对上尿路TCC的诊断是一种较为敏感、特异且无创的方法,与影像学和尿细胞学相结合,可提高上尿路病变诊断的准确性.
作者:李涛;王颖;陈梓甫;何延瑜;张延榕 刊期: 2005年第02期
目的探讨蛋白激酶C(PKC)在膀胱癌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及其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82例膀胱癌组织和12例正常膀胱组织中PKC和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的表达.结果膀胱癌组织中PKC阳性率为56.1%,显著高于正常膀胱组织的25.0%(P<0.05).PKC表达与肿瘤分级、分期无显著相关性,复发者PKC表达显著高于无复发者.膀胱癌PKC阳性表达者的PCNA指数显著高于阴性表达者.结论PKC异常表达促使细胞过度增殖,进而参与膀胱癌发病过程的调控.
作者:谢庆祥;林吓聪;张闽峰 刊期: 2005年第02期
目的探讨卡介苗(BCG)膀胱灌注治疗期间患者血浆、尿液内毒素水平的变化及其意义.方法对11例初发的膀胱癌患者行BCG膀胱灌注,在6周疗程中的第1、3、5周的灌注前后采集血、尿标本,以偶氮显色法做内毒素浓度测定.采用SPSS10.0非参数检验中的秩和检验行统计学处理.结果膀胱灌注的第1周血浆内毒素水平在灌注前后分别为(27.54±18.69)ng/L和(45.62±30.77)ng/L(P=0.054);第3周为(48.23±29.53)ng/L和(77.08±40.96)ng/L(P<0.01);第5周为(49.00±42.10)ng/L和(80.69±59.20)ng/L(P<0.05).6个组间血内毒素水平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P<0.01);尿液内毒素水平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BCG膀胱灌注可引起血浆内毒素水平升高,这可能与BCG不良反应发生有关.
作者:任黎刚;汪朔;傅素珍;肖家全;邹强;董志超 刊期: 2005年第02期
膀胱化学感受器瘤临床罕见,我院收治1例,报告如下.1临床病例患者,男,31岁,因间歇性肉眼血尿4月入院.4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无痛性肉眼血尿,为终末血尿,无凝血块,无尿频、尿急及排尿困难.在某医院CT检查提示膀胱直肠间隙肿块,性质及来源待定.IVU及精道造影未见明显异常.
作者:熊丙建;唐明忠;徐宝海;耿红卫;雷霆 刊期: 2005年第02期
肾上腺髓性脂肪瘤在临床上比较少见,过去多在尸检中发现.随着现代影像学技术的发展及例行体检的普及,临床报道有增多趋势.我院自1993年10月至2003年12月共诊治肾上腺髓性脂肪瘤6例,现报告如下.
作者:刘龙;向军;邱实;李昕 刊期: 2005年第02期
我院2000年11月至2003年10月行耻骨上经膀胱前列腺切除术73例,现将术后并发症的防治报告如下.
作者:王国明;宋永胜;卜仁戈;张春雨 刊期: 2005年第02期
在基层医院,前列腺开放手术仍是治疗前列腺增生症的重要方法,合理正确地处理腺窝是减少出血的关键.现将我院近5年来的136例开放性前列腺手术分析报告如下.
作者:马玉生;杨国强;许孝新 刊期: 2005年第02期
睾丸扭转是泌尿外科的急症,发病率约为1/4 000,如不及时诊断、治疗,可能造成睾丸缺血坏死而切除睾丸.我院自1990年至2002年共收治睾丸扭转18例,报告如下.
作者:杜义堂;徐苗;成泽民;何俊;曾东升 刊期: 2005年第02期
1临床资料患者,男性,46岁,因肉眼血尿半年,于2002年7月5日入院.体检:下腹部有一7 cm× 8 cm大小肿块,质地硬,活动度差,境界不清;CT示膀胱前上方有6.27 cm× 9.59 cm混杂密度肿块,考虑为盆腔恶性肿瘤侵犯膀胱;膀胱镜检查见膀胱顶壁有广泛性糜烂肿块;全胸片示左第7肋病理性骨折,考虑为癌肿转移所致.初步诊断:脐尿管癌晚期.同年7月15日,行肿瘤切除加膀胱部分切除术.
作者:陈全兵;钱文晖 刊期: 2005年第02期
胡桃夹现象(nut cracker phenomenon,NCP)是因左肾静脉在进入腹主动脉与肠系膜上动脉夹角内时受压而引起,多见于青少年,尤其是瘦长体形者,常以非肾小球性血尿或直立性蛋白尿为临床表现,又称左肾静脉受压综合征(left renal vein entrapment syndrome).以精索静脉曲张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中老年胡桃夹现象临床罕见报道.本院自1998年6月至2003年9月,共收治4例此类患者,现报告如下.
作者:郑彬;陈岳;詹河涓;李德超 刊期: 2005年第02期
目的总结肾移植的临床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301例次肾移植患者的临床资料,从人和(或)肾存活率,肾移植术前准备、供肾及移植情况、术后并发症及处理、免疫抑制剂的应用、HLA配型及群体反应性抗体(PRA)检测等方面对移植肾效果影响进行分析总结.结果1、3、5年人/肾存活率分别为96%/91%(243/254)/(230/254),81%/76%(114/143)/(107/143)和68%/56%(38/57)/(32/57).67例发生1~2次急性排斥反应,其中PRA致敏受者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率高达48.57%.术后并发移植肾功能延迟恢复(DGF)48例;各种感染40例;急性左心衰竭12例.结论充分的术前准备是安全度过围手术期的关键;良好的供肾和组织配型、术后免疫抑制剂的合理应用、并发症的预防和及时治疗,是提高肾移植术后人、肾存活率的重要保证.
作者:赖永通;张峻;曹文锋;黄伟佳;高兴成 刊期: 2005年第02期
目的总结尿道口处女膜融合症患者的外科治疗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1998年至2003年收治的78例尿道口处女膜融合症的临床资料.结果尿道外口成形术适用于92.3%的患者.结论尿道外口与阴道口间距<0.3 cm的患者适于行尿道外口成形术,术后辅以黄酮哌酯片治疗疗效更佳.
作者:陈馨;张大当 刊期: 2005年第02期
外伤性膀胱破裂多合并其他脏器损伤或休克,造成诊断困难.我院自1994年12月~2003年10月共收治外伤性膀胱破裂20例,现报告如下.
作者:苏汉忠;白培明;傅必成;陈福全;罗广承;方林 刊期: 2005年第02期
目的提高自发性肾出血的诊治水平.方法回顾分析10例自发性肾出血临床资料.结果9例经手术及病理检查证实,肾癌3例,肾错构瘤6例;保守治疗1例,随访3个月,病情稳定,血肿部分吸收.结论CT是确定出血范围和检出病因的有价值的检查方法.术前选择性肾动脉造影并栓塞能减少术中出血,控制血尿.
作者:王田;肖民辉;杨晓华;余闫宏 刊期: 2005年第02期
膀胱癌是泌尿系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在美国为第四位常见的肿瘤,在我国则排名第八位.90%的膀胱癌是移行细胞癌,其中70%是浅表性膀胱癌,即肿瘤局限于膀胱黏膜固有层.膀胱癌复发率较高,单纯手术治疗者约有40%在两年内复发,其中浅表性膀胱癌有10%进展为浸润性膀胱癌.
作者:马强;贺大林 刊期: 2005年第02期
转移是膀胱癌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且早期以淋巴结转移为主.T2期膀胱癌约50%淋巴管内有癌细胞,T3期几乎全部淋巴管内有癌细胞.残存的肿瘤细胞淋巴管浸润是肿瘤切除术后复发的根源,明显的淋巴结转移更是患者预后不良的重要危险因素.然而膀胱癌淋巴管浸润和淋巴结转移的研究至今尚未受到足够的重视.我们认为,探讨膀胱癌淋巴管浸润和淋巴结转移的机制,将会为抑制膀胱癌淋巴道转移提供理论基础,并找到有效的阻断淋巴道转移的方法,从而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作者:周四维;叶章群;祖雄兵 刊期: 2005年第02期
目的探讨输尿管镜下气压弹道碎石术治疗输尿管结石的疗效.方法对81例输尿管结石患者采用输尿管镜下气压弹道碎石术治疗.结果一次性碎石成功率为85.19%,其中输尿管上段结石为57.14%(4/7),输尿管中段结石为87.10%(27/31),输尿管下段结石为93.02%(40/43).结论输尿管镜下气压弹道碎石术治疗输尿管结石安全有效,创伤小,是治疗输尿管中下段结石的首选方法.
作者:王刚;龚晋迁;吴天平;黄捷;王万用;周宗兴 刊期: 2005年第02期
2003年4月至2004年1月,我们采用经输尿管镜下气压弹道碎石术治疗小儿下尿路结石11例,效果良好,报告如下.
作者:王美顺;吕玉萍;马占菊;毕于谦 刊期: 2005年第02期
目的探讨应用输尿管镜直视下气压弹道碎石术治疗前尿道结石的效果.方法应用输尿管镜直视下气压弹道碎石术对38例前尿道结石患者进行治疗.结果33例顺利取出结石,成功率86.8%.5例因结石上移至膀胱,改用经尿道膀胱碎石术取出结石,随访6个月,97%(37/38)患者术后未出现尿道狭窄.结论输尿管镜直视下气压弹道碎石术可作为前尿道结石的首选治疗方法.
作者:王连渠;卜红民;闫拥军;李保印 刊期: 2005年第02期
目的评价双极气化电切(TUBVP)治疗前列腺增生的疗效.方法采用双极气化电切治疗前列腺增生120例.结果术中出血少,无水中毒及尿失禁发生,疗效满意.结论双极气化电切具有安全性高、并发症少、疗效确切等优点,是目前治疗前列腺增生的较好方法.
作者:王建平;张明;李智刚;王海坤;黄谷 刊期: 2005年第02期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02期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02期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02期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