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中华烧伤杂志

中华烧伤杂志

CSCD核心期刊

  •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主办单位:中华医学会
  • 国际刊号:1009-2587
  • 国内刊号:50-1120/R
  • 影响因子:1.18
  • 创刊:1985
  • 周期:月刊
  • 发行:重庆
  • 语言:中文
  • 邮发:78-131
  • 全年订价:560.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文摘与引文数据库, 万方收录(中), 医学文摘, CSCD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国家图书馆馆藏, 知网收录(中), 维普收录(中), CA 化学文摘(美), 上海图书馆馆藏, 北大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 统计源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核心期刊), JST 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数据库(日), 哥白尼索引(波兰)
  • 中华医学会优秀期刊三等奖
  • 外科学
中华烧伤杂志   2003年2期文献
  • 严重烧伤大鼠胃粘膜血流量和Na+-K+-ATP酶活性的改变及对胃粘膜电位差的影响

    目的观察大鼠严重烧伤后胃粘膜血流量(GMBF)和Na+-K+-ATP酶活性的变化,探讨其对胃粘膜电位差(GTPD)的影响. 方法制作烧伤大鼠模型,分别采用激光多普勒微循环血流计、电生理记录仪和生化法,检测大鼠伤前及伤后3、6、12、24、48 h时GMBF、GTPD和胃粘膜Na+-K+-ATP酶活性的改变;另设正常大鼠为对照组,于相同时相点检测以上指标.随后对各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 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大鼠烧伤后3 ~24 h GMBF与Na+-K+-ATP酶活性均明显降低(P<0.05~0.01),GTPD于伤后6~48 h明显下降(P<0.05~0.01),3项指标均于12 h时降至低.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Na+-K+-ATP酶活性随GMBF的降低而下降(r=0.417,P<0.01);GMBF的减少或Na+-K+-ATP酶活性的降低,均可引起GTPD降低(r=0.453或0.527,P<0.01). 结论大鼠严重烧伤后,GMBF减少,Na+-K+-ATP酶活性降低,二者均为引起胃粘膜屏障功能受损的主要原因.

    作者:张超;杨宗城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异种或同种异体脱细胞真皮基质移植后免疫细胞分型的研究

    目的比较异种脱细胞真皮基质(Xeno-ADM)与同种异体脱细胞真皮基质(Allo-ADM)移植物免疫学反应的差异.方法选用健康小猪和健康自愿者的中厚皮,分别制成Xeno-ADM和Aoll-ADM后,与深度烧伤患者的断层超薄自体皮(UTS)重叠,即时覆盖其切痂创面,相应设为Xeno组(26例)和Aoll组(10例).于另8例深度烧伤患者切痂创面上移植单纯断层自体中厚皮(TTS),设为对照组.采用免疫组化方法,于移植术后进行组织学观察,并检测外周血和移植物内免疫细胞分型情况.结果与对照组比较:(1)移植术后,Xeno组和Allo组外周血免疫细胞分型情况无明显改变(P>0.05).(2)Xeno组移植物局部长期存在炎症/免疫反应,其中80%以上为CD3+/CD4+和CD45RO+细胞,CD8+细胞、Vs8C+-浆细胞、CD57+的自然杀伤细胞(NK)相对较少;另可见嗜酸性粒细胞和CD68+/CD4+异物巨细胞反应,在发生排异反应前的Xeno-ADM中尤为明显(P<0.05~0.01).Allo组仅在移植早期(术后8周以内)有中度炎症/免疫反应.结论人体对脱细胞真皮基质的特异性免疫反应,可能是在单核-巨噬细胞参与下、以CD4+T淋巴细胞介导的细胞免疫为主要表现;辅助性T细胞和巨噬细胞构成的异物巨细胞可能在其中起重要作用.

    作者:姜笃银;陈璧;贾赤宇;张红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巯基丙酰甘氨酸对严重烫伤延迟复苏大鼠氧自由基作用的观察

    目的观察严重烫伤大鼠延迟复苏后氧自由基的损伤及巯基丙酰甘氨酸(硫普罗宁)的保护作用.方法制作大鼠30%Ⅲ度烫伤模型,分为延迟复苏组、巯基丙酰甘氨酸治疗组,应用电子自旋共振仪(ESR)检测技术和传统间接检测手段,观察伤后24、48 h血浆及烧伤水肿液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变化,同时观察心、肝、肾、小肠的病理形态变化,检测血生化指标.设不烫伤大鼠为正常对照组.结果延迟复苏组大鼠较正常对照组血浆SOD含量下降,血浆及水肿液MDA明显升高,各脏器病理形态及血生化指标明显改变.巯基丙酰甘氨酸治疗组大鼠较延迟复苏组SOD增高(P<0.01),血液及痂下水肿液MDA含量下降(P<0.05),脏器病理形态及血生化指标有所改善.结论严重烫伤大鼠延迟复苏后存在氧化应激损伤,应用巯基丙酰甘氨酸治疗有一定保护作用.

    作者:陈旭;覃凤均;孙永华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静脉注射肿瘤坏死因子α对大鼠骨骼肌蛋白降解的影响及机制初探

    目的观察静脉注射重组大鼠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对大鼠骨骼肌蛋白降解的影响,初步探讨其与糖皮质激素的关系.方法Wistar大鼠随机分为3组:A组为对照组;B组一次性静脉注射重组大鼠TNFα 1×106U/kg;C组预先使用糖皮质激素受体拮抗剂RU38486灌胃,2 h后注射重组大鼠TNFα(条件同B组).用药后12 h,测量各组大鼠体温,分离伸趾长肌,称重后进行有氧孵育.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总蛋白和肌纤维蛋白的降解率,以RNA印迹法检测泛素mRNA(2.4kb)和C2亚基mRNA的表达变化. 结果用药后12 h,体温:B、C组大鼠均明显高于A组(P<0.01);伸趾长肌重量:B、C组均明显轻于A组(P<0.01),但C组重于B组(P<0.05);总蛋白和肌纤维蛋白降解率:B组较A组分别升高43%和112%(P<0.01);C组较B组分别降低16%和28%(P<0.01);泛素mRNA和C2亚基mRNA的表达:B组较A组分别升高约4.3、3.6倍,C组较B组均明显降低.结论静脉注射大剂量重组大鼠TNFα,能增强大鼠骨骼肌泛素-蛋白酶体途径的活性,导致总蛋白,特别是肌纤维蛋白降解率升高,糖皮质激素是该效应的介导因素之一.

    作者:柴家科;申传安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重组人转化生长因子β3对成纤维细胞作用的观察

    目的观察重组人转化生长因子β3(recombine human 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 β3, rhTGFβ3)对成纤维细胞的作用,探讨其可能机制. 方法取体外培养的人正常皮肤成纤维细胞(normal skin fibroblast, NSFb)和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hypertrophic scar fibroblast, HSFb),经不同浓度的rhTGFβ3处理;另设不含rhTGFβ3的DMEM培养液相应细胞组作为对照.通过放射免疫和Northern blot杂交法,观察NSFb和HSFb中Ⅰ、Ⅲ型胶原蛋白及转录水平mRNA表达的变化. 结果 (1)NSFb和HSFb中Ⅰ、Ⅲ型前胶原的表达有明显不同;(2)与对照组相比,经rhTGFβ3处理的各实验组Ⅰ、Ⅲ型前胶原合成明显增加(P<0.001),Ⅰ/Ⅲ型前胶原的比例变小;(3)rhTGFβ3对NSFb和HSFb生物学作用的影响呈明显的量效关系.在相同剂量作用下,HSFb的PCⅠ、PCⅢ含量高于NSFb. 结论 rhTGFβ3能有效提高成纤维细胞中Ⅰ、Ⅲ型胶原的合成和Ⅰ、Ⅲ型构成比中Ⅲ型胶原的相对含量,可能对加速创面愈合及减少瘢痕形成具有重要的作用.

    作者:吕洛;陈玉林;章庆国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人创面愈合过程中同源异形框基因的表达及意义

    目的探讨人胎儿及成人皮肤创面愈合过程中,几种同源异形框基因的表达及在胎儿无瘢痕愈合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原位杂交方法,对正常成人和胎儿皮肤及创面愈合过程中PRX-2、HOXB13、HOX2.2和HOX2.3的表达进行观察.结果(1)在正常胎儿和成人皮肤中可见PRX-2阳性表达,以前者阳性程度为强.分布部位有所不同,在正常胎儿皮肤中,阳性表达主要见于真皮乳头层毛干部周围细胞,表皮中也可见阳性表达;而在正常成人皮肤中,表皮基底层细胞呈弱阳性表达,真皮组织中未见阳性表达.胎儿皮肤创伤后,接近切口的组织中阳性表达明显增强,而成人皮肤创伤后,阳性表达未见明显变化,仍局限于表皮基底层细胞;(2)在正常胎儿及成人皮肤均可见HOXB1 3阳性表达,真皮部分主要集中在毛囊细胞,表皮部分主要集中在基底层细胞,创伤后其表达明显减弱,尤其是胎儿皮肤;(3)在正常胎儿皮肤中HOX2.2和HOX2.3阳性表达主要见于表皮全层,表皮基底层阳性表达比较强,真皮中可见弱阳性表达,创伤后近切口的组织中,表达增强.在正常成人皮肤及其创面,未见到阳性表达.结论同源异形框基因作为与发育生物学密切相关的基因,在人胎儿及成人皮肤创面愈合过程中的表达有所不同,这可能是二者创面愈合差异的根本原因.

    作者:宋慧锋;柴家科;陈敏亮;林子豪;刘宁飞;袁相斌;陈宝驹;盛志勇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耳廓烧伤治疗分析

    耳廓是烧伤常见部位之一.笔者单位1990年6月~2000年8月,共收治耳廓烧伤患者1071例(1849只),占同期烧伤患者的25.34%(4227例).现将治疗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李小毅;苏金荣;张勇;黄书润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21例冻伤患者治疗体会

    辽宁西部地区冬天较长,气温相对较低,为-8.6~-24.8℃,在户外停留时间过长易出现冻伤.笔者单位1987年1月~2000年12月共收治冻伤患者21例,现报道如下.

    作者:王海军;肖杰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用于瘢痕注射的注射器助力件

    增生性瘢痕和瘢痕疙瘩组织致密、坚硬,注射时需要用很大的力.应用玻璃注射器及一次性塑料注射器进行瘢痕注射时,因没有着力点,操作十分困难.据此,笔者设计了一个简单的附加于一次性塑料注射器的助力件,称注射器助力件,临床应用效果良好.

    作者:杨苓山;周德;孙建忠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维生素C治疗眼角膜结膜石灰烧伤85例疗效观察

    1991~1999年,笔者单位应用维生素C治疗眼角、结膜石灰粉烧伤患者85例,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作者:何延奇;陈静军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野外钓鱼时高压电弧烧伤八例临床分析

    临床资料:1995年1月~2000年12月间,本单位收治在野外钓鱼时,被1万~11万V高压电弧烧伤患者8例,均为男性,年龄17~39岁,烧伤总面积75%~93%TBSA.

    作者:贾军;马印东;宋国栋;赵秋芳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21例小儿电击伤治疗体会

    小儿电击伤不同于成人电击伤,其致伤原因及致伤特点有其特殊性.修复小儿电击伤组织缺损创面时,应注重功能重建.笔者单位1990年1月~2000年11月共收治小儿电击伤21例,治疗效果满意,现介绍如下.

    作者:王快胜;陈彦堃;柴益民;马心赤;王和驹;林崇正;潘云川;张燕翔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小儿烧伤合并消化功能紊乱17例

    1997年以来,笔者单位收治小儿烧伤285例,发生消化功能紊乱17例(5.96%),现报告如下.

    作者:彭煜;罗兵;李炜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烧伤并发筋膜室综合征临床分析

    烧伤后并发筋膜室综合征(compartment syndrome)国内报道不多,一旦发生,则后果严重.

    作者:梁达荣;李孝建;刘锡麟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肿胀术在深度烧伤切削痂手术中的应用

    临床上施行深度烧伤切削痂手术时,常使用气囊止血带对四肢部位进行压迫止血,每1%TBSA切削痂面积失血量约为50 ml,而躯干部切削痂时失血量更多.

    作者:赵焕童;周晓力;刘海鹰;王歧刚;吴学田;张林清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治愈红斑狼疮合并大面积皮肤坏死一例

    患者男,30岁,以红斑狼疮合并双小腿、双足广泛皮肤和部分浅层肌肉坏死入院.因患者拒绝截肢术,于3个月后由皮肤科转入本科.

    作者:沙里木江;冯德华;牙生;惠艳;阿依古丽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成功抢救特重烧伤麻醉中心搏骤停二例

    大面积烧伤患者在施行全麻插管时,较少出现心搏骤停,近年来笔者遇到2例此类患者,现报告如下.

    作者:刘德贵;杨勇;李晋;程崇典;王红梅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小面积烧伤并发破伤风一例

    患者男,42岁,不慎被开水烫伤臀部后在私人诊所就医,创面外用湿润烧伤膏治疗.于伤后17 d出现颈项强直和持续性肌肉痉挛,伤后20 d转入本院治疗。追问病史,伤后未曾注射破伤风抗毒素(TAT).查体:体温38℃,脉搏90次/min,呼吸20次/min,血压120/82 mmHg(1 mmHg=0.133 kPa),意识清楚,苦笑面容,嚼肌痉挛,张口及吞咽困难,颈项强直,角弓反张,持续性强直性肌痉挛.创面污秽积脓,周边红肿,查无其他阳性体征.入院诊断:(1)臀部Ⅲ度烧伤1%TBSA;(2)破伤风.

    作者:张进军;孙翠红;苏立翔;邹宏亮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大面积烧伤休克期剖腹产成功一例

    患者女,27岁,因不慎被汽油火焰烧伤全身多处,15 h后转入本院,入院查体:患者停经40周,腹痛3 h,体温36℃,心率132次/min,呼吸30次/min,血压60/41 mmHg(1 mmHg=0.133kPa);精神差,烦躁不安,面部及四肢、上背部、胸部均被烧伤;可触及胎动,第1小时2次,第2小时3次,有不规则宫缩;胎心186次/min,导尿时无尿.

    作者:宋知仁;刘伏香;黎世纯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血小板衍化生长因子的基因治疗进展

    血小板衍化生长因子(platelet-derived growth factor,PDGF)是较早被人们认识的一种多肽生长因子,早由Balk在实验中偶然发现,由Ross和Kchler等证实.

    作者:陈曦;谭谦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细菌及内毒素活化树突状细胞的研究进展

    严重感染是大面积烧伤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严重烧伤早期可出现明显的细菌移位或内毒素移位.

    作者:李建明;肖光夏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烧伤脓毒症的诊断标准与防治

    烧伤脓毒症是大面积烧伤患者的严重并发症之一,也是诱发脓毒性休克、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的重要原因.烧伤脓毒症来势凶猛,病情进展快,病死率高,如何及时诊断及有效预防和治疗烧伤脓毒症,是提高烧伤救治成功率的关键.笔者就烧伤脓毒症的诊断标准和防治策略谈几点看法,供同道参考.

    作者:姚咏明;柴家科;盛志勇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一些炎症介质与激素在大面积烧伤中的变化

    本研究动态观察大面积烧伤患者外周血细胞因子及其他炎症介质和肽类激素的变化,探讨其相关性.

    作者:方步武;邓诗琳;曹丽萍;柳琪琳;吴咸中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应用解毒烧伤膏治疗498例烧伤患者的临床观察

    1998年5月~1999年10月,解放军第三○四医院、湖南医科大学湘雅医院、湖南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湖南中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浏阳市人民医院等5家单位收治的共498例烧伤患者经使用解毒烧伤膏治疗,效果较好,现报告如下.

    作者:贺润明;张晓红;张振录;郭黛妮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脆弱类杆菌脂多糖对正常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分泌白细胞介素的影响

    目的通过研究脆弱类杆菌脂多糖(LPS)对正常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分泌白细胞介素2(IL-2)和白细胞介4素(IL-4)的影响,探讨脆弱类杆菌感染的机制.方法 采用脆弱类杆菌临床分离菌和标准菌株(NCTC9343)提取的LPS,以不同浓度作用于PBMC,24 h后收集培养细胞上清,运用ELISA法检测其IL-2和IL-4的含量变化.结果 脆弱类杆菌LPS对正常人PBMC分泌IL-2有显著抑制作用,并呈明显的浓度依赖关系(r=0.8024,P<0.01).脆弱类杆菌LPS对正常人PBMC分泌IL-4有显著刺激作用(P<0.05),但无浓度依赖关系.脆弱类杆菌临床分离菌与标准菌株LPS对正常人PBMC分泌IL-2和IL-4具有相同效应,两组之间无明显差异(r=0.1095,P>0.05).结论 脆弱类杆菌LPS对正常人PBMC分泌IL-2有抑制作用,而对IL-4的分泌有刺激作用.

    作者:周捷;黄晓元;任利成;唐寅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PGE2及cAMP在烧伤合并内毒素血症骨髓粒单系造血变化中作用的实验研究

    目的探讨前列腺素E2(PGE2)、环磷酸腺苷(cAMP)在烧伤合并内毒素血症骨髓粒单系造血变化中的作用. 方法 178只昆明种小鼠随机分为烧伤合并内毒素注射组、单纯烧伤组、单纯内毒素注射组和等渗盐水对照组.应用放射免疫分析和免疫组化法,动态检测各组小鼠致伤后1周内,骨髓细胞环氧酶-2(COX-2)表达及PGE2、cAMP含量,并对粒单系造血变化进行了动态观察. 结果烧伤合并内毒素血症早期骨髓粒单系略呈增生反应,继而呈现造血抑制.骨髓细胞COX-2表达、骨髓细胞上清PGE2和细胞内cAMP在12 h~5 d显著升高,且cAMP与PGE2呈显著正相关(r=0.978,P<0.01), 而与粒-巨噬细胞集落形成单位(CFU-GM)呈显著负相关(r=-0.971,P<0.01). 结论 PGE2在烧伤合并内毒素血症骨髓粒单系抑制中起重要作用,抑制效应是通过其与特异性受体结合,激活腺苷酸环化酶,使骨髓细胞内cAMP升高.

    作者:向德兵;刘友生;王水明;王晓东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连续肾替代治疗对严重烧伤脓毒症患者血浆内毒素和细胞因子水平的影响

    目的分析连续肾替代治疗(continuous renal replacement therapy,CRRT)对严重烧伤脓毒症患者血浆内毒素和细胞因子水平的影响. 方法对10例应用CRRT及10例应用常规疗法治疗的严重烧伤脓毒症患者血浆内毒素和细胞因子(TNFα、IL-1β、IL-6、IL-8)浓度变化进行比较分析. 结果严重烧伤脓毒症患者应用CRRT后血浆内毒素、细胞因子浓度较治疗前明显下降,其下降速度与常规治疗组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 结论严重烧伤脓毒症患者应用CRRT能有效降低血浆内毒素和细胞因子浓度.

    作者:李洪彬;彭毅志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四君子汤加味防治烫伤后大鼠肠道损伤和细菌移位实验研究

    目的研究中药四君子汤加味对减轻烫伤后肠道损伤的影响. 方法 Wistar大鼠随机分为3组:烫伤治疗组(简称治疗组) 管饲党参、茯苓、白术、甘草、大黄中药煎剂2 ml, 2次/d,烫伤对照组(简称对照组)和正常组管饲同量蒸馏水.根据指标设定于伤后不同时相点,分别处死大鼠检测肠粘膜和血浆中肿瘤坏死因子(TNF)、一氧化氮(NO)、丙二醛(MDA)、ATP酶活性及肠粘液中S-IgA含量,观察肠粘膜病理变化,行脏器组织细菌培养、血培养. 结果中药四君子汤加味可明显降低烫伤大鼠血浆和肠粘膜TNF、NO和MDA含量,维持肠粘膜细胞分泌S-IgA的功能,恢复T细胞数量,减轻肠粘膜屏障损害,减少脏器细菌检出率. 结论中药四君子汤加味能够减轻肠粘膜损伤,防止肠道细菌移位.

    作者:郭力;董南丁;熊爱兵;刘正玉;刘承荣;何小川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严重烧伤后亚胺培南在第三间隙代谢与潴留的临床评估

    目的探讨严重烧伤后抗生素在第三间隙水肿液中的半衰期和潴留状况. 方法选择8例严重烧伤患者和8例正常自愿者分别作为烧伤组和对照组,利用高效液相法检测血浆、痂下水肿液中亚胺培南的含量及药代动力学改变,并通过测定机体水肿量推测第三间隙亚胺培南总量. 结果痂下水肿液中亚胺培南的半衰期较血浆长[(2.53±0.71)h vs (1.73±0.57)h],P<0.05;随着时间推移和重复静脉滴注亚胺培南后,痂下水肿液中亚胺培南浓度逐渐升高[(11.67±2.98)μg/ml vs(15.45±4.10)μg/ml ],P<0.05;第三间隙中亚胺培南总含量明显增加,用药1 h与以后各时相点比较,P<0.01. 结论严重烧伤后第三间隙组织液中存在抗生素潴留现象,其返释血中可延长血浆半衰期与抗感染作用时间.

    作者:荣新洲;贝春花;黄晓桦;李庆辉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烧伤早期创面细菌菌种分布及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近年来笔者单位烧伤早期创面细菌菌种分布和临床意义. 方法 215例严重烧伤患者,在烧伤后6 d内作首次创面细菌培养和药物敏感试验. 结果 (1)检出细菌122株,其中革兰阴性菌62株,革兰阳性菌60株;这些细菌包括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28株(占23%),金黄色葡萄球菌27株(22%),铜绿假单胞菌17株(14%),大肠埃希菌11株(9%),肠杆菌属10株(8%),肠球菌属9株(7%),霉菌3株(2.5%),其他17株(14.5%);(2)对氨苄青霉素、苯唑青霉素钠、羟氨苄青霉素/克拉维酸耐药的金黄色葡萄球菌耐药率分别为81%、38%和31%,对亚胺培南和头孢他啶耐药的铜绿假单胞菌分别占11%和16%;(3) 革兰阳性球菌对万古霉素及去甲万古霉素、氯霉素、替考拉宁(Teicoplanin)、甲氧苄啶/磺胺甲基异噁唑、利福平的敏感率分别达到100%、100%、100%、94%和88% ;革兰阴性杆菌对美罗培南、亚胺培南、丁胺卡那霉素、头孢吡肟、头孢哌酮/舒巴坦、头孢他啶的敏感率分别为91%、90%、81%、78%、71%和70% ;铜绿假单胞菌对头孢哌酮/舒巴坦、头孢他啶、妥布霉素、美罗培南、环丙沙星、丁胺卡那霉素、头孢吡肟的敏感率在82%~91%之间;MRSA对万古霉素及去甲万古霉素全部敏感. 结论本单位近年来烧伤早期创面细菌以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为主,铜绿假单胞菌为次,这些细菌的耐药菌株明显增加;过去在烧伤早期创面较少见到的肠球菌属和霉菌亦有所增加.提示在烧伤早期必须正确使用抗生素,不宜滥用广谱抗生素.

    作者:利天增;罗兰;徐盈斌;邓小新;刘申;樊国印;祁少海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抗菌肽葛佬素在非洲绿猴肾细胞株COS-7中的表达及其活性的初步分析

    目的观察自行设计的葛佬素cDNA在非洲绿猴肾细胞株COS-7中的表达及其表达产物的抗菌作用. 方法分析同种族蛋白质Attacin A cDNA序列各种遗传密码子的出现频度,结合已知的葛佬素蛋白质序列,设计、合成其cDNA序列.经测序验证后,将葛佬素基因插入真核细胞表达载体pCDSI中, 构建载体pBZHG.随后以脂质体为载体,对COS-7细胞进行质粒pBZHG和空载体pCDSI的转染,72 h后收集细胞培养上清液,进行杀菌活性的检测(以正常COS-7细胞培养上清作对照). 结果人工设计的葛佬素cDNA序列在COS-7中得到表达.与转染空载体的细胞和正常细胞比较,转染pBZHG的COS-7细胞培养上清对大肠杆菌J5具有杀菌活性. 结论笔者所设计的葛佬素cDNA序列是正确的,由此可为深入研究葛佬素的抗菌及抗内毒素作用提供实验依据.

    作者:周红;郑江;鲁永玲;秦孝建;肖光夏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烧伤休克期体位不当并发窒息四例

    笔者单位近8年来收治的烧伤患者中,4例因休克期体位不当而并发窒息,其中3例死亡,教训深刻.

    作者:李永忠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对湿润烧伤膏的几点看法

    湿湿润烧伤膏问世以来,出现了以感染为主的种种问题,笔者愿提出一些看法以供讨论.

    作者:徐敏 刊期: 2003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