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力;董南丁;熊爱兵;刘正玉;刘承荣;何小川
辽宁西部地区冬天较长,气温相对较低,为-8.6~-24.8℃,在户外停留时间过长易出现冻伤.笔者单位1987年1月~2000年12月共收治冻伤患者21例,现报道如下.
作者:王海军;肖杰 刊期: 2003年第02期
目的观察静脉注射重组大鼠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对大鼠骨骼肌蛋白降解的影响,初步探讨其与糖皮质激素的关系.方法Wistar大鼠随机分为3组:A组为对照组;B组一次性静脉注射重组大鼠TNFα 1×106U/kg;C组预先使用糖皮质激素受体拮抗剂RU38486灌胃,2 h后注射重组大鼠TNFα(条件同B组).用药后12 h,测量各组大鼠体温,分离伸趾长肌,称重后进行有氧孵育.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总蛋白和肌纤维蛋白的降解率,以RNA印迹法检测泛素mRNA(2.4kb)和C2亚基mRNA的表达变化. 结果用药后12 h,体温:B、C组大鼠均明显高于A组(P<0.01);伸趾长肌重量:B、C组均明显轻于A组(P<0.01),但C组重于B组(P<0.05);总蛋白和肌纤维蛋白降解率:B组较A组分别升高43%和112%(P<0.01);C组较B组分别降低16%和28%(P<0.01);泛素mRNA和C2亚基mRNA的表达:B组较A组分别升高约4.3、3.6倍,C组较B组均明显降低.结论静脉注射大剂量重组大鼠TNFα,能增强大鼠骨骼肌泛素-蛋白酶体途径的活性,导致总蛋白,特别是肌纤维蛋白降解率升高,糖皮质激素是该效应的介导因素之一.
作者:柴家科;申传安 刊期: 2003年第02期
笔者单位近8年来收治的烧伤患者中,4例因休克期体位不当而并发窒息,其中3例死亡,教训深刻.
作者:李永忠 刊期: 2003年第02期
1997年以来,笔者单位收治小儿烧伤285例,发生消化功能紊乱17例(5.96%),现报告如下.
作者:彭煜;罗兵;李炜 刊期: 2003年第02期
本研究动态观察大面积烧伤患者外周血细胞因子及其他炎症介质和肽类激素的变化,探讨其相关性.
作者:方步武;邓诗琳;曹丽萍;柳琪琳;吴咸中 刊期: 2003年第02期
目的探讨人胎儿及成人皮肤创面愈合过程中,几种同源异形框基因的表达及在胎儿无瘢痕愈合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原位杂交方法,对正常成人和胎儿皮肤及创面愈合过程中PRX-2、HOXB13、HOX2.2和HOX2.3的表达进行观察.结果(1)在正常胎儿和成人皮肤中可见PRX-2阳性表达,以前者阳性程度为强.分布部位有所不同,在正常胎儿皮肤中,阳性表达主要见于真皮乳头层毛干部周围细胞,表皮中也可见阳性表达;而在正常成人皮肤中,表皮基底层细胞呈弱阳性表达,真皮组织中未见阳性表达.胎儿皮肤创伤后,接近切口的组织中阳性表达明显增强,而成人皮肤创伤后,阳性表达未见明显变化,仍局限于表皮基底层细胞;(2)在正常胎儿及成人皮肤均可见HOXB1 3阳性表达,真皮部分主要集中在毛囊细胞,表皮部分主要集中在基底层细胞,创伤后其表达明显减弱,尤其是胎儿皮肤;(3)在正常胎儿皮肤中HOX2.2和HOX2.3阳性表达主要见于表皮全层,表皮基底层阳性表达比较强,真皮中可见弱阳性表达,创伤后近切口的组织中,表达增强.在正常成人皮肤及其创面,未见到阳性表达.结论同源异形框基因作为与发育生物学密切相关的基因,在人胎儿及成人皮肤创面愈合过程中的表达有所不同,这可能是二者创面愈合差异的根本原因.
作者:宋慧锋;柴家科;陈敏亮;林子豪;刘宁飞;袁相斌;陈宝驹;盛志勇 刊期: 2003年第02期
患者男,30岁,以红斑狼疮合并双小腿、双足广泛皮肤和部分浅层肌肉坏死入院.因患者拒绝截肢术,于3个月后由皮肤科转入本科.
作者:沙里木江;冯德华;牙生;惠艳;阿依古丽 刊期: 2003年第02期
临床上施行深度烧伤切削痂手术时,常使用气囊止血带对四肢部位进行压迫止血,每1%TBSA切削痂面积失血量约为50 ml,而躯干部切削痂时失血量更多.
作者:赵焕童;周晓力;刘海鹰;王歧刚;吴学田;张林清 刊期: 2003年第02期
严重感染是大面积烧伤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严重烧伤早期可出现明显的细菌移位或内毒素移位.
作者:李建明;肖光夏 刊期: 2003年第02期
目的探讨近年来笔者单位烧伤早期创面细菌菌种分布和临床意义. 方法 215例严重烧伤患者,在烧伤后6 d内作首次创面细菌培养和药物敏感试验. 结果 (1)检出细菌122株,其中革兰阴性菌62株,革兰阳性菌60株;这些细菌包括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28株(占23%),金黄色葡萄球菌27株(22%),铜绿假单胞菌17株(14%),大肠埃希菌11株(9%),肠杆菌属10株(8%),肠球菌属9株(7%),霉菌3株(2.5%),其他17株(14.5%);(2)对氨苄青霉素、苯唑青霉素钠、羟氨苄青霉素/克拉维酸耐药的金黄色葡萄球菌耐药率分别为81%、38%和31%,对亚胺培南和头孢他啶耐药的铜绿假单胞菌分别占11%和16%;(3) 革兰阳性球菌对万古霉素及去甲万古霉素、氯霉素、替考拉宁(Teicoplanin)、甲氧苄啶/磺胺甲基异噁唑、利福平的敏感率分别达到100%、100%、100%、94%和88% ;革兰阴性杆菌对美罗培南、亚胺培南、丁胺卡那霉素、头孢吡肟、头孢哌酮/舒巴坦、头孢他啶的敏感率分别为91%、90%、81%、78%、71%和70% ;铜绿假单胞菌对头孢哌酮/舒巴坦、头孢他啶、妥布霉素、美罗培南、环丙沙星、丁胺卡那霉素、头孢吡肟的敏感率在82%~91%之间;MRSA对万古霉素及去甲万古霉素全部敏感. 结论本单位近年来烧伤早期创面细菌以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为主,铜绿假单胞菌为次,这些细菌的耐药菌株明显增加;过去在烧伤早期创面较少见到的肠球菌属和霉菌亦有所增加.提示在烧伤早期必须正确使用抗生素,不宜滥用广谱抗生素.
作者:利天增;罗兰;徐盈斌;邓小新;刘申;樊国印;祁少海 刊期: 2003年第02期
目的探讨严重烧伤后抗生素在第三间隙水肿液中的半衰期和潴留状况. 方法选择8例严重烧伤患者和8例正常自愿者分别作为烧伤组和对照组,利用高效液相法检测血浆、痂下水肿液中亚胺培南的含量及药代动力学改变,并通过测定机体水肿量推测第三间隙亚胺培南总量. 结果痂下水肿液中亚胺培南的半衰期较血浆长[(2.53±0.71)h vs (1.73±0.57)h],P<0.05;随着时间推移和重复静脉滴注亚胺培南后,痂下水肿液中亚胺培南浓度逐渐升高[(11.67±2.98)μg/ml vs(15.45±4.10)μg/ml ],P<0.05;第三间隙中亚胺培南总含量明显增加,用药1 h与以后各时相点比较,P<0.01. 结论严重烧伤后第三间隙组织液中存在抗生素潴留现象,其返释血中可延长血浆半衰期与抗感染作用时间.
作者:荣新洲;贝春花;黄晓桦;李庆辉 刊期: 2003年第02期
目的通过研究脆弱类杆菌脂多糖(LPS)对正常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分泌白细胞介素2(IL-2)和白细胞介4素(IL-4)的影响,探讨脆弱类杆菌感染的机制.方法 采用脆弱类杆菌临床分离菌和标准菌株(NCTC9343)提取的LPS,以不同浓度作用于PBMC,24 h后收集培养细胞上清,运用ELISA法检测其IL-2和IL-4的含量变化.结果 脆弱类杆菌LPS对正常人PBMC分泌IL-2有显著抑制作用,并呈明显的浓度依赖关系(r=0.8024,P<0.01).脆弱类杆菌LPS对正常人PBMC分泌IL-4有显著刺激作用(P<0.05),但无浓度依赖关系.脆弱类杆菌临床分离菌与标准菌株LPS对正常人PBMC分泌IL-2和IL-4具有相同效应,两组之间无明显差异(r=0.1095,P>0.05).结论 脆弱类杆菌LPS对正常人PBMC分泌IL-2有抑制作用,而对IL-4的分泌有刺激作用.
作者:周捷;黄晓元;任利成;唐寅 刊期: 2003年第02期
目的观察自行设计的葛佬素cDNA在非洲绿猴肾细胞株COS-7中的表达及其表达产物的抗菌作用. 方法分析同种族蛋白质Attacin A cDNA序列各种遗传密码子的出现频度,结合已知的葛佬素蛋白质序列,设计、合成其cDNA序列.经测序验证后,将葛佬素基因插入真核细胞表达载体pCDSI中, 构建载体pBZHG.随后以脂质体为载体,对COS-7细胞进行质粒pBZHG和空载体pCDSI的转染,72 h后收集细胞培养上清液,进行杀菌活性的检测(以正常COS-7细胞培养上清作对照). 结果人工设计的葛佬素cDNA序列在COS-7中得到表达.与转染空载体的细胞和正常细胞比较,转染pBZHG的COS-7细胞培养上清对大肠杆菌J5具有杀菌活性. 结论笔者所设计的葛佬素cDNA序列是正确的,由此可为深入研究葛佬素的抗菌及抗内毒素作用提供实验依据.
作者:周红;郑江;鲁永玲;秦孝建;肖光夏 刊期: 2003年第02期
患者男,42岁,不慎被开水烫伤臀部后在私人诊所就医,创面外用湿润烧伤膏治疗.于伤后17 d出现颈项强直和持续性肌肉痉挛,伤后20 d转入本院治疗。追问病史,伤后未曾注射破伤风抗毒素(TAT).查体:体温38℃,脉搏90次/min,呼吸20次/min,血压120/82 mmHg(1 mmHg=0.133 kPa),意识清楚,苦笑面容,嚼肌痉挛,张口及吞咽困难,颈项强直,角弓反张,持续性强直性肌痉挛.创面污秽积脓,周边红肿,查无其他阳性体征.入院诊断:(1)臀部Ⅲ度烧伤1%TBSA;(2)破伤风.
作者:张进军;孙翠红;苏立翔;邹宏亮 刊期: 2003年第02期
目的比较异种脱细胞真皮基质(Xeno-ADM)与同种异体脱细胞真皮基质(Allo-ADM)移植物免疫学反应的差异.方法选用健康小猪和健康自愿者的中厚皮,分别制成Xeno-ADM和Aoll-ADM后,与深度烧伤患者的断层超薄自体皮(UTS)重叠,即时覆盖其切痂创面,相应设为Xeno组(26例)和Aoll组(10例).于另8例深度烧伤患者切痂创面上移植单纯断层自体中厚皮(TTS),设为对照组.采用免疫组化方法,于移植术后进行组织学观察,并检测外周血和移植物内免疫细胞分型情况.结果与对照组比较:(1)移植术后,Xeno组和Allo组外周血免疫细胞分型情况无明显改变(P>0.05).(2)Xeno组移植物局部长期存在炎症/免疫反应,其中80%以上为CD3+/CD4+和CD45RO+细胞,CD8+细胞、Vs8C+-浆细胞、CD57+的自然杀伤细胞(NK)相对较少;另可见嗜酸性粒细胞和CD68+/CD4+异物巨细胞反应,在发生排异反应前的Xeno-ADM中尤为明显(P<0.05~0.01).Allo组仅在移植早期(术后8周以内)有中度炎症/免疫反应.结论人体对脱细胞真皮基质的特异性免疫反应,可能是在单核-巨噬细胞参与下、以CD4+T淋巴细胞介导的细胞免疫为主要表现;辅助性T细胞和巨噬细胞构成的异物巨细胞可能在其中起重要作用.
作者:姜笃银;陈璧;贾赤宇;张红 刊期: 2003年第02期
大面积烧伤患者在施行全麻插管时,较少出现心搏骤停,近年来笔者遇到2例此类患者,现报告如下.
作者:刘德贵;杨勇;李晋;程崇典;王红梅 刊期: 2003年第02期
湿湿润烧伤膏问世以来,出现了以感染为主的种种问题,笔者愿提出一些看法以供讨论.
作者:徐敏 刊期: 2003年第02期
1991~1999年,笔者单位应用维生素C治疗眼角、结膜石灰粉烧伤患者85例,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作者:何延奇;陈静军 刊期: 2003年第02期
目的分析连续肾替代治疗(continuous renal replacement therapy,CRRT)对严重烧伤脓毒症患者血浆内毒素和细胞因子水平的影响. 方法对10例应用CRRT及10例应用常规疗法治疗的严重烧伤脓毒症患者血浆内毒素和细胞因子(TNFα、IL-1β、IL-6、IL-8)浓度变化进行比较分析. 结果严重烧伤脓毒症患者应用CRRT后血浆内毒素、细胞因子浓度较治疗前明显下降,其下降速度与常规治疗组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 结论严重烧伤脓毒症患者应用CRRT能有效降低血浆内毒素和细胞因子浓度.
作者:李洪彬;彭毅志 刊期: 2003年第02期
血小板衍化生长因子(platelet-derived growth factor,PDGF)是较早被人们认识的一种多肽生长因子,早由Balk在实验中偶然发现,由Ross和Kchler等证实.
作者:陈曦;谭谦 刊期: 2003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