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杂志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杂志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院
  • 主办单位:中国科学院声学研究所
  • 国际刊号:1003-3289
  • 国内刊号:11-1881/R
  • 影响因子:0.76
  • 创刊:1985
  • 周期:月刊
  • 发行:北京
  • 语言:中文
  • 邮发:
  • 全年订价:408.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JST 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数据库(日), 上海图书馆馆藏, 国家图书馆馆藏, CSCD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医学文摘, 哥白尼索引(波兰), 文摘与引文数据库, SA 科学文摘(英), 北大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 万方收录(中), 文摘杂志, 知网收录(中), 统计源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核心期刊), 维普收录(中)
  • 《CAJ-CD》规范执行优秀奖期刊
  • 临床医学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杂志   2004年12期文献
  • 一侧巨脑畸形1例

    患儿女,4岁,间断抽搐伴右侧肢体瘫痪3年.查体:右侧偏瘫,右侧上下肢肌张力高,右侧病理征阳性.常规MRI显示左侧大脑半球较对侧大,脑沟明显变浅,脑回增宽.左侧半卵圆中心可见大片长T1长T2信号,左侧脑室明显扩张,以后角和三角区为著.胼胝体压部小(图1~3).诊断:左侧巨脑畸形(unilateral megalencephaly)伴胼胝体压部发育不良.

    作者:宋莉;谢晟;肖江喜 刊期: 2004年第12期

  • MRI诊断蝶窦浆细胞肉芽肿1例

    患者女,50岁.因右眼胀痛,视力下降1个月,伴头痛而就诊.查体:右眼视力0.1,左1.0.右眼曲光间质透明,眼底未见明显改变.0.23T MRI平扫所见:蝶窦内见不规则团块状(与脑白质比)T1略高T2等信号,肿物边界不清,大小约3.8 cm×2.4 cm×2.2cm.并侵及右侧后组筛窦及右侧眶尖,右侧视神经受压右移与病变分界不清;两侧上颌窦、筛窦、左侧蝶窦见长T1长T2液性信号影.增强后病变呈花环样周边强化(图1).术后病理诊断为蝶窦浆细胞肉芽肿.

    作者:李珍红;吴新淮;李思源;何茂佐;王智琴 刊期: 2004年第12期

  • 超声诊断足月宫角妊娠胎盘滞留1例

    孕妇,25岁,G1P0孕49天时曾因少量阴道流血7天,疑宫角妊娠,先兆流产住本院保胎.当时超声检查示孕囊位于宫腔左侧角,其外缘距浆膜面3mm(图1),入院5天后,孕囊增大,其外缘距浆膜面5 mm,并见胚芽(6 mm)及原始心管搏动.此后阴道流血止,孕妇无明显不适,孕4个月感胎动,孕38周顺利产下一男婴,体重3 280 g.但产后胎盘滞留,产后30 min人工剥离胎盘失败,临床予宫缩剂及抗感染治疗.

    作者:幸文琼;洪孚卿;童晓文;徐文捷;何月萍;王介美 刊期: 2004年第12期

  • 椎管内肠源性囊肿1例

    患者男,36岁,主因右下肢麻木16个月加重伴左下肢麻木1个月就诊.查体:两大腿内侧及肛周感觉减退,右下肢肌力Ⅳ+,右侧膝腱反射及跟腱反射亢进.

    作者:张晓峰;韩鸿宾;裴新龙 刊期: 2004年第12期

  • MR仿真结肠镜诊断家族性结肠息肉病1例

    患者男,26岁,3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大便次数增多,约3次/日,便稀,无黏液脓血便.1年前发现便中带血,黏液便,伴里急后重,便后缓解.3个月前感乏力,贫血貌,在当地医院查血Hb63 g/L.家族史:患者姑母及堂姐曾患此病.肛诊:膝胸位进指约5 cm可触及多个0.5~1.0 cm质软肿物,部分有蒂,无触痛,指检无血染.

    作者:穆学涛;李坤成;苏壮志 刊期: 2004年第12期

  • 胎儿腹股沟疝1例

    孕妇29岁,孕3产0,停经40周2天.无不良家族史,以往外院B超检查未发现异常,本次来我院做产前检查.宫高33cm,腹围94 cm,先露头,胎心140次/min.超声所见:胎位ROP,BPD 91 mm,FL 75 mm,腹部直径10.62 cm,羊水平段55 mm,胎盘位于宫体左前壁,厚34 mm,分级Ⅱ.胎儿心、肝、肾、胃、膀胱等脏器的位置、形态、回声正常.左侧阴囊大小为26mm×21 mm,内见正常的睾丸回声,右侧阴囊大小为41 mm×35 mm,内部回声强弱不等,分布不均,未见明显正常的睾丸回声,亦未见液性暗区(图1).超声提示:①宫内孕40周2天,单活胎,ROP;②胎儿右侧阴囊肿大:先天性发育异常?睾丸肿瘤待排.7天后顺产一体重约3 100 g的男性活婴:查体时发现右侧腹股沟疝,经手法复位,疝内容物回至腹腔.

    作者:肖耀成;胡玉凤;李海霞;陈番庆;李朝阳 刊期: 2004年第12期

  • 超声诊断单纯胰腺断裂1例

    患儿男,11岁.7小时前腹部外伤,当时仅感轻微腹痛,数小时后出现持续性腹痛,伴呕吐,呕吐物为胃内容物.腹部体查:腹肌紧张,全腹压痛及反跳痛,中上腹明显,全腹未扪及肿块,肝脾未触及.实验室检查:血淀粉酶2 884.5 u/L;尿淀粉酶54 308 u/L.超声检查见:胰头厚17mm,尾厚14mm,头、尾轮廓清楚,胰颈与胰体交界处连续性中断,被10 mm×20 mm液性暗区分隔,胰腺回声尚均质,主胰管未见扩张(图1)).腹腔内可见液性暗区,深70 mm,透声差(图2),肝肾间隙,脾肾间隙分别探及深3 mm,4 mm少量液性暗区.超声诊断:①胰腺声像改变:胰腺裂伤可能性大;②腹腔积液.术中所见:腹腔内有浑浊血性液体,约200 ml,探查见大网膜有皂化斑,肝、胆、脾、胃、十二指肠、小肠、结肠未见异常.胰颈部肠系膜上静脉前方约2/3断开.术后诊断:①胰腺断裂;②腹膜炎.

    作者:王仲青;肖萤 刊期: 2004年第12期

  • 多层螺旋CT评价冠状动脉支架的体外实验

    目的研究多层螺旋CT(MSCT)对冠状动脉支架的成像效果.方法将不同类型及内径的支架置入硅管内,制作成冠脉内支架模型.观察不同材料支架、灌注液、内径及MSCT重建层厚对支架成像效果的影响,并与冠脉内超声(ICUS)结果比较.结果钽制支架不能显示,而内径3 mm以上的不锈钢支架可以清晰的由MSCT显示;MSCT灌注对比剂时所测得的支架内径值明显低于灌注蒸馏水的结果(P<0.05);3 mm和4 mm不同内径的支架相比,灌注对比剂时的剖面曲线低CT值明显高于灌注蒸馏水的值(P<0.05).且无论是灌注蒸馏水还是对比剂,内径4 mm的支架剖面曲线低CT值都明显低于内径3 mm的支架(P<0.05);与1.0 mm重建层厚相比,0.5 mm重建层厚可得到较清晰的图像;MSCT和ICUS对支架内径的测定结果有高度相关性(r=0.85,P<0.05).结论MSCT可以对冠脉支架的形态进行评价,但其成像受支架材料、内径及重建条件的影响.

    作者:赵映;王建华;近藤武;安野泰史 刊期: 2004年第12期

  • MRI和DTI评价犬急性脊髓损伤后的形态及功能改变

    目的观察犬急性脊髓损伤后的形态和功能改变.方法制作犬T13脊髓左半横断损伤模型.分别于损伤前、损伤后1周行MRI和DTI(SSFSE序列扫描,b=500 s/mm2,扩散敏感梯度方向=13)检查,测量手术侧和非手术侧的ADC值及FA值,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正常犬脊髓左、右侧的ADC值为(1.00±0.15)×103mm2/s和(1.01±0.17)×10-3mm2/s,FA值为0.59±0.11和0.60±0.08,左右两侧无明显差异.脊髓损伤后手术侧ADC值升高为(1.65±0.45)×10-3mm2/s(t=4.366,P=0.001)、FA值降低为0.30±0.17(t=-3.749,P=0.003);非手术侧无明显变化.结论DTI能对实验性脊髓损伤后的观察提供有价值的信息.

    作者:王霄英;谭可;倪石磊;孙非;鲍圣德;蒋学祥 刊期: 2004年第12期

  • 鼠血管外膜涂抹雌激素抑制血管再狭窄

    目的探讨局部应用雌激素对雌性去势大鼠血管成形术后再狭窄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制作40只雌性大鼠去势模型,并在此基础上制作左颈总动脉血管再狭窄模型,将其随机分为去势组、去势+E(应用雌激素)组.雌激素由pluronic gelatine携带局部涂抹于实验组的血管外膜,观察不同时间点血管腔及血管壁的变化.结果PTA后7天、14天、28天,去势组血管狭窄指数大,去势+E组与未去势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血管成形术(PTA)后3天、7天、14天,去势组血管外膜细胞增殖指数大,去势+E组与未去势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结论用pluronic gelatine携带雌激素局部涂抹血管外膜是一种有效的血管再狭窄预防方法,其作用机制可能与雌激素干预血管外膜细胞的活化有关.

    作者:司同国;贺能树;王永利;田俊芝;张长林;吕提文 刊期: 2004年第12期

  • 99Tcm-TRODAT-1多巴胺转运蛋白SPECT脑显像在亚临床期和临床期帕金森病模型猴诊断中的研究

    目的探讨99Tcm-TRODAT-1多巴胺转运蛋白SPECT脑显像在帕金森病亚临床期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对4只食蟹猴静脉注射多巴胺转运蛋白显像剂99Tcm-TRODAT-1,观察99Tcm-TRODAT-1在不同时间点正常猴体内分布并进行纹状体DAT功能分析.用MPTP分别制备无症状亚临床期和临床期PD猴模型,利用计算机感兴趣区(ROI)技术进行纹状体DAT功能半定量分析.结果99Tcm-TRODAT-1佳SPECT脑显像时间为注射99Tcm-TRODAT-1后3~4 h.PD猴毁损侧(右侧)纹状体在亚临床期就已存在DAT功能的降低,并随着损伤的加重毁损侧纹状体DAT功能进一步降低,对侧纹状体的DAT也受损.结论99Tcm-TRODAT-1 SPECT脑显像可用于PD的亚临床期诊断和病情监测.

    作者:边艳珠;刘怀军;张锦明;李金福;张文艳;田国章;魏强 刊期: 2004年第12期

  • 胼胝体压部局灶性变性和水肿病变的MR表现

    目的讨论胼胝体压部(SCC)局灶性变性和水肿病变的MRI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4例SCC变性和水肿病变的MRI及临床特点.结果5例海洛因吸入脑病(LHVI)、6例肾上腺脑白质营养不良(ALD)为弥漫均匀病灶.7例轴索损伤(DAI)及3例脑脂肪栓塞(FEB)为弥漫不均匀病灶.1例病毒性脑炎(VE)呈居中类圆形病灶.2例LHVI为累及后部边缘的薄带形病灶.4例DAI和1例FEB行MRI复查,发现SCC病灶消失.4例LHVI复查未见病变明显变化.结论SCC病变的影像表现及随诊复查有助于水肿与变性病变的鉴别,而且SCC病灶能反映LHVI的白质受累程度范围.

    作者:李莹;徐坚民;龚静山;饶梓彬;陈宇 刊期: 2004年第12期

  • 颈内和大脑中动脉狭窄与闭塞MR脑灌注的MTT、TTP延迟表现

    目的探讨单侧ICA/MCA狭窄与闭塞患者MR脑灌注的MTT和TTP表现.方法90例患者(ICA 62例、MCA 28例)行MR脑灌注检查,比较MTT和TTP灌注延迟体积,分析灌注延迟表现与病变动脉及其狭窄程度关系.结果90例患者MTT和TTP灌注延迟体积无显著性差异,延迟表现分三型:Ⅰ型仅累及MCA区,Ⅱ型仅累及分水岭区,Ⅲ型累及MCA和分水岭区.ICA患者Ⅲ型40例(65%),MCA患者Ⅰ型24例(86%).结论MTT、TTP能够敏感显示灌注损伤,对ICA/MCA重度狭窄或闭塞诊断、治疗及脑梗死发病机制研究有重要价值.

    作者:卢洁;李坤成 刊期: 2004年第12期

  • 急性脑梗死治疗前后脑血流动力学改变:CT灌注成像

    目的观测急性脑梗死治疗前后多层螺旋CT灌注成像(MSCTPI)的脑血流动力学指标变化.方法31例发病6~22 h的临床诊断为急性脑梗死的患者,分别于发病第1天,第7~21天行常规CT平扫及MSCTPI检查.结果治疗后病变区血流量、血容量较治疗前均增加(t=4.57,P<0.01;t=3.81,P<0.01);达峰时间较治疗前缩短(t=3.62,P<0.01).结论急性脑梗死治疗前后CT灌注成像的脑血流动力学指标变化明显,提示早期干预具有治疗效果.

    作者:赵静霞;刘青蕊;李来有;李如迅;贺丹 刊期: 2004年第12期

  • Wernicke-Geschwind语言模型的fMRI初步检验

    目的利用fMRI方法检验经典的Wernicke-Geschwind语言模型.方法以Block Design设计模式,对10名正常中国人的听觉性语言(词语水平)功能进行BOLD磁共振脑功能成像,并与经典的Wernicke-Geschwind语言模型进行比较与检验.结果所有受试者均完成了实验要求,且头动范围小于1个像素大小.语言任务激活的脑区包括:双侧颞上回、双侧运动区(前后运动区及辅助运动区)、双侧小脑半球及视皮层,左侧颞横回、左侧角回,右侧颞中回及以及扣带回后部.结论经典的语言模型存在较明显的不足与缺陷,需要进一步完善.

    作者:赵小虎;王培军;李春波;杨振燕;王金红;胡正辉;毛新清 刊期: 2004年第12期

  • 卒中后运动恢复的脑成像研究进展

    近年来有研究从横向和纵向角度考察卒中后脑功能重组及其与运动恢复的关系.就脑卒中恢复的神经影像学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探讨损伤同侧及对侧半球在运动恢复中的作用.

    作者:焦杨;张暹东;张晓莉;张丽君;翁旭初 刊期: 2004年第12期

  • 利用磁共振测量冠状动脉血流

    磁共振技术测量冠状动脉血流或血流储备具有无创、无放射性的特点,但受冠脉成像水平的限制,目前的研究多局限在技术方面的探讨.本文综述近年来国外在磁共振测量冠脉血流技术方面的研究进展及主要发展方向.

    作者:马晓海;张兆琪 刊期: 2004年第12期

  • SARS患者合并肺纤维化的影像学随访

    目的探讨SARS患者并发肺纤维化的程度和发生率.方法对确诊的44例SARS患者进行影像学随访观察,包括摄胸部X线及CT扫描检查.结果44例SARS患者中,24例在住院时期有不同程度的肺部纤维化改变,其中19例重症病例中15例出现肺纤维化,25例普通型中9例并发肺纤维化(P<0.05).出院时,12例(27%)存在肺纤维化.随访1个月、3个月、6个月及12个月时,分别有5例(11%)、3例(6%)、2例(4%)及2例(4%)两肺见纤维条索状影.结论肺纤维化是SARS患者较常见的并发症,重症较普通型者易发生肺纤维化,而且程度较重,吸收慢.

    作者:陆普选;杨桂林;余卫业;蒋小玲;朱文科;江捍平;周伯平 刊期: 2004年第12期

  • 多层螺旋CT三维重建技术在孤立性肺结节的临床应用价值

    目的研究多层螺旋CT(MSCT)不同三维重建方法在孤立性肺结节(SPN)的应用价值.方法32例孤立性肺结节患者,均行MSCT平扫及增强扫描,分别以MPR、SSD、MIP、Min-IP等技术进行重建,观察四种重建方法对结节的边缘形态、内部结构、灶周血管、灶周支气管及邻近胸膜改变等的显示,并评分比较.结果四种重建方法显示病变各有优点.MPR可从多平面多角度显示病变;SSD可以立体显示结节及其周围的改变,以显示胸膜改变效果佳;MIP在显示灶周血管病变上优于其他方法;Min-IP显示外周支气管效果欠佳.结论MSCT三维重建图像可直观显示病变,有利于全面观察孤立性肺结节,结合横断面可对病变作出较完善的评价.

    作者:张建华;甘新莲;漆剑频 刊期: 2004年第12期

  • 术前CT判断食管癌可切除性

    目的探讨术前CT扫描在食管癌可切除性评估中的价值.方法107例食管癌患者,术前全部行胸部CT平扫,45例增强扫描.将CT扫描结果与手术、病理相对照.结果107例中,102例行手术切除,食管癌切除率为95.3%(102/107);其余5例因食管癌侵犯邻近组织而仅行探查术.食管癌术前表现与手术所见一致性较好(Kappa=0.482,P<0.001).结论术前CT扫描判断食管癌能否切除具有很高的临床价值,可减少不必要的外科手术.

    作者:李彩英;刘怀军;彰俊杰;许茜;李如迅 刊期: 2004年第12期

  • SARS患者胸部CT远期随访观察

    目的探讨SARS患者远期胸部CT动态变化的特点.方法对50例SARS患者于发病3个月、6个月、9个月和14个月进行胸部CT随访.结果CT扫描显示3个月内病变基本吸收者24例,6个月内30例,14个月内35例.15例于14个月后仍见肺内异常病灶,其中磨玻璃样密度病灶11例,不规则索条影8例,细网状影4例,胸膜下弧形线影4例,合并牵拉性细支气管扩张1例.结论30%SARS患者于14个月后仍可见肺内残留病灶,病灶以磨玻璃样密度为主(73.3%),并伴有肺间质增生及纤维化.

    作者:刘长柱;王仁贵;程国英;冯元博;刘月 刊期: 2004年第12期

  • 周围型小肺癌(≤2 cm)的同层动态CT增强研究

    目的评价同层动态CT增强对直径≤2 cm肺癌的定性价值.方法随机选择直径≤2 cm的肺癌23例,静注对比剂100 ml后,行肺结节的同层动态增强扫描.结果直径≤2 cm肺癌增强后,除15 s外,不同时间段的CT值与平扫相比有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13例肺癌的三维重建中,血管形态异常以增多、增粗为主,占84.6%(11/13例).结论同层动态CT增强扫描有利于直径≤2 cm肺癌的定性诊断;动态CT增强与三维重建相结合,可提高直径≤2 em肺癌的定性准确率.

    作者:储成凤;杨明;徐秋贞;陈峰;朱晓莉;姚青;张俭 刊期: 2004年第12期

  • 国人16~40周正常胎儿心腔径线的超声测定

    目的评价国人正常妊娠系列孕周(16~40周)的正常胎儿心腔径线变化规律.方法以二维超声测量757例正常胎儿心脏各房室内径,按孕周分为12组,计算心脏各房室内径的平均值,与孕周进行回归相关性比较.结果各心腔径线与孕周呈显著相关(P<0.01);右心房、心室横径大于左侧心房、心室(P<0.01).结论胎儿各心腔大小与孕周呈明显相关;胎儿心脏发育以右心占优势.

    作者:朱向阳;谢明星;陈欣林 刊期: 2004年第12期

  • 多层螺旋CT冠脉成像与选择性冠脉造影初步探讨

    目的评价多层螺旋CT(MSCT)诊断冠状动脉狭窄的可行性和准确性.方法35例临床拟诊冠心病患者行冠状动脉MSCT成像,同时接受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分析MSCT图像质量,并与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相比较.结果以冠状动脉造影结果作为金标准,MSCT诊断狭窄≥50%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79.4%、95.7%、83.1%、94.6%.结论MSCT能较准确诊断冠状动脉50%以上的狭窄,是无创性诊断冠状动脉狭窄的重要工具.

    作者:朱海峰;范家栋;何汇忱 刊期: 2004年第12期

  • 超声血管试验观察糖尿病患者血流频谱反向峰形态、数量及其变化的意义

    目的简化糖尿病超声血管试验流程.方法对患者组61例(P组,包括单纯糖尿病P1亚组41例和血管硬化糖尿病P2亚组20例)和对照组17例进行内皮依赖性和非依赖性血管扩张试验.在基础状态、加压时、减压后和服药后,分别分析血流频谱反向峰数量、形态及其变化.结果在基础状态、减压后和含服硝酸甘油后,患者组与对照组峰形态差别均非常显著(P均<0.001).减压后与加压时、含服硝酸甘油后与基础状态比较,对照组和患者组峰形态变化差别也非常显著(P均<0.001).结论在糖尿病超声血管试验中,可通过定性分析血流频谱反向峰形态及其变化评价糖尿病患者血流改变情况.

    作者:黄云洲;陈琳;冯波 刊期: 2004年第12期

  • 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前、术中、术后颅内外血流动力学变化的研究

    目的研究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EA)前、术中、术后颈动脉及颅内动脉的血流动力学变化.方法用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CDFI)和经颅多普勒超声(TCD)对27例CEA患者术前术后病变局部管径、流速及同侧大脑中动脉(MCA)术前、术中、术后流速、搏动指数(PI)和交通支开放情况进行分析.结果CEA术后,颈动脉管径、血流速度恢复正常.患侧的MCA流速及PI升高(P<0.001).侧支循环关闭.术中患侧MCA流速下降幅度<40%与前交通开放相关(P=0.01 5).结论CEA后颅外和颅内动脉的血流动力学恢复正常.CDFI与TCD结合,可评价CEA患者术前、术中、术后颅内外动脉的血流动力学变化,为CEA手术提供可靠的客观依据,并可作为评价手术效果的有效方式.

    作者:郑宇;华扬;凌锋;凌晨;段春;李慎茂;缪中荣 刊期: 2004年第12期

  • 国产氨氯地平对高血压病患者左室舒张功能的影响

    目的评价国产氨氯地平的降压疗效及对高血压患者左室舒张功能的影响.方法观察29例轻-中度高血压患者服用国产氨氯地平4周后的降压效果,并采用多普勒超声心动图(UCG)测定4周前后左室舒张功能的变化.结果国产氨氯地平治疗4周,SBP、DBP及脉压均有显著降低(P<0.01~0.05).E峰峰值流速和EDV增加,IVRT缩短,从而使A峰峰值流速、A/E及心房充盈分数降低,E波持续时间及EDFP/DFP减少(P<0.01~0.05),左室舒张功能得到改善.左室舒张功能与SBP、DBP和脉压呈负相关.结论国产氨氯地平能安全有效地降低血压,并能够改善左室舒张功能.

    作者:邢绣荣;华琦 刊期: 2004年第12期

  • 组织多普勒超声评价先天性心脏病患儿左心室舒张功能

    目的探讨组织多普勒超声技术评价先天性心脏病患儿左心室舒张功能的应用价值.方法对35例患儿与37例正常儿,分别于术前一周内及术后1个月应用组织多普勒成像技术测定二尖瓣环舒张期Ea、Aa峰速度、Ea/Aa比值评价左室舒张功能,并与二尖瓣口血流方法比较.结果左心型术前二尖瓣环运动频谱Ea峰下降,Aa峰升高,Ea/Aa比值减小,术后Ea下降;右心型术前Ea/Aa比值减小,术后改变不明显.结论组织多普勒超声是评价先心病患儿术前左室舒张功能的可靠方法,可鉴别二尖瓣血流E/A比值假性正常.

    作者:马桂琴;李仲智;杜忠东 刊期: 2004年第12期

  • 缺血性脑血管疾病中颈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率及其声像图特征

    目的探讨缺血性脑血管疾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超声声像图特征及其意义.方法对441例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患者,采用二维及Doppler超声观察颈总、颈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及其回声特征,并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AI)及腔隙性脑梗死(LI)进行比较.结果TIA和AI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发生率分别为66.5%和71.5%,明显高于LI患者;前两者低回声及混合回声斑块的发生率也高于后者.结论TIA及AI与颈动脉粥样硬化关系密切,颈动脉超声检查有助于预测其发病风险.

    作者:白志勇;李敬府;杨玉杰;贾建文;王金锐;张武 刊期: 2004年第12期

  • EBCT在原发性非黏液瘤性心脏心包肿瘤中的诊断价值

    目的探讨原发性非黏液瘤性心脏心包肿瘤的EBCT特征,评价EBCT在心脏肿瘤诊断中的价值.方法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25例非黏液瘤性心脏心包原发肿瘤,男14例,女11例,年龄5个月~72岁,平均32.1岁,接受单层增强和/或电影序列EBCT扫描.结果良性肿瘤19例,恶性肿瘤6例,其中8例(脂肪瘤3例,单纯心包囊肿和淋巴管瘤各2例,血管瘤1例)与病理诊断一致.结论EBCT具有优良的时间、空间和密度分辨率,脂肪瘤、单纯囊肿、淋巴管瘤和血管瘤等有相对特征性表现,但对大部分肌源性、纤维瘤性等实质性肿瘤似无法做出准确的定性诊断.

    作者:陆敏杰;牟峰;赵世华;戴汝平;韦云青;王诚;黄连军;蒋世良;赵红;王红月 刊期: 2004年第12期

  • 多层螺旋CT门静脉造影术准直与螺距匹配及重建方法优化选择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门静脉造影术(MSCTP)准直与螺距匹配及重建方法的优化选择.方法150例疑肝脏疾病患者,按不同螺距及准直随机分为4组行MSCTP检查,对比分析不同组间及不同重建方法(MIP、VR、SSD)间的图像质量.结果不同准直间、不同螺距间CTP图像质量存在明显差异.一定扫描时间内,2.5 mm准直、0.875螺距组CTP图像质量优于1 mm、1.75螺距组.不同重建方法间存在明显差异,以VR图像质量好.结论相同螺距、相同扫描条件下,准直越薄,三维图像质量越好.三种重建方法以VR显示门静脉图像质量佳;SSD在显示立体结构空间定位准确性方面佳.

    作者:刘学静;武乐斌;柳澄;王道萍;王丽君 刊期: 2004年第12期

  • B超肝脏图像纹理特征提取方法的实验研究

    目的为脂肪肝的诊断提供量化依据.方法采用纹理分析法,从灰度直方图中提取特征参数,对脂肪肝和正常肝脏B超图像进行识别.结果从直方图分析中提取的均值、斜态均能反映两类图像所特有的纹理特征.结论将该算法用软件编程实现,用在普通B型超声仪上,对图像感兴趣区域进行处理,可为医师诊断提供量化的诊断依据.

    作者:黄亚丽;李芬华;赵真 刊期: 2004年第12期

  • 甲状旁腺癌的声像图表现

    目的探讨甲状旁腺癌的声像图表现.方法总结7例甲状旁腺癌的声像图特点,包括大小、形状、回声、边界、血流等,并与手术及病理结果对照分析.结果甲状旁腺癌声像图表现是:体积较大,分叶状,低回声,内部回声不均,边界不清,血流丰富.结论超声对甲状旁腺癌的诊断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刘赫;姜玉新;张缙熙 刊期: 2004年第12期

  • 喉癌的MRI形态学表现与其增殖细胞核抗原表达的相关性

    目的探讨喉癌的MRI形态学特征与其增殖细胞核抗原表达的相关性.方法对41例喉癌患者术前行磁共振SE序列平扫,其中20例加行增强扫描.术后标本用ABC免疫组化技术进行PCNA半定量测量.结果①前组声门上型喉癌更易侵犯会厌软骨和室带(P<0.05);后组更易侵犯杓状软骨和后联合(P<0.05).声带和杓会厌皱襞受累提示癌组织PCNA标记指数>75%的可能性大(P<0.05).②声门型喉癌前联合受累组的PCNA标记指数高于未受累组(P<0.05).③甲状软骨侵犯阳性组及颈淋巴结转移阳性的PCNA标记指数均高于阴性组(P<0.05).结论喉癌的某些MRI形态学表现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推测PCNA标记指数,了解其增殖活性.

    作者:王丽梅;魏渝清;王学建;王波 刊期: 2004年第12期

  • 肝硬化患者甲状腺体积、甲状腺激素改变与血流动力学变化的关系

    目的评估肝硬化患者甲状腺体积、甲状腺激素的变化与其血流动力学改变的关系.方法对45例肝硬化患者及健康人13例,分别测量甲状腺体积、甲状腺下动脉的阻力指数(RI)和搏动指数(PI),血清FT3、FT4、TSH浓度;同时测量门静脉内径、血流速度、血流量以及肝动脉、肾动脉和脾动脉RI.结果在肝硬化Child C级患者中,甲状腺体积增大(P<0.05),FT3降低(P<0.05),TSH和FT4各组间无明显差别;肝硬化患者PI、RI升高(PI:1.01±0.15 vs 0.81±0.11;RI:0.62±0.05 vs 0.53±0.04;P<0.01),并与FT3负相关(P<0.05),与肝、脾、肾动脉RI呈正相关(P<0.01).结论甲状腺激素与肝硬化患者的血流动力学改变有关,其中FT3减低可能起重要作用.

    作者:谢启东;冯炎;沈瑾 刊期: 2004年第12期

  • 鼻窦低剂量CT扫描的应用价值

    目的优化鼻窦扫描剂量,探讨其辐射防护价值.方法对常规扫描发现鼻窦病变的80例青少年及110例成人患者行低剂量单层追踪扫描,观察其成像质量,分析低剂量阈值及单次扫描的CT剂量加权指数(CTDIW).结果青少年组低剂量扫描的曝光量及单次扫描的CTDIW下降幅度均为70.38%~75%,成人组下降幅度均为68.47%~73.85%.结论鼻窦低剂量CT扫描的正确应用,可以有效降低患者的受照射剂量.

    作者:刘昌盛;郑小华;童四平;魏文洲;潘鄂武;钱葵;唐兴桥;殷响林 刊期: 2004年第12期

  • 螺旋CT增强扫描分期诊断上皮性膀胱肿瘤

    目的评价螺旋CT增强扫描对上皮性膀胱肿瘤分期的价值.方法53例上皮性膀胱肿瘤,其中50例行手术切除或电切.病理诊断移行上皮癌51例,乳头状腺瘤和低分化鳞癌各1例,术前1周内行盆腔螺旋CT平扫和增强扫描,6例追加延迟充盈相扫描.结果CT显示膀胱壁局限性肿物或不规则增厚,轻到中度强化;T1期6/7例、T2期2/15例显示肿瘤基底强化线,T3、T4期基底强化线,提示肿瘤已侵犯外肌层.结论基底强化线对上皮性膀胱肿瘤分级有较高的准确性.

    作者:蓝博文;曾裕镜;张磊;谭秀中;刘国荣;曾庆勇 刊期: 2004年第12期

  • 自旋密度ρ、弛豫时间T1和T2定量磁共振成像

    目的研究定量MR图像可能的临床应用和借助于计算机自动认读图像的可行性.方法利用基本的磁共振参数,自旋密度ρ、弛豫时间T1、T2以及临床自旋回波序列、线性回归拟合方法得到定量maps,以探索所执行的路线.结果分别用自旋双回波序列和自旋快回波序列采集混合加权图像数据,对其中任一套数据进行后处理,都成功得到了定量的自旋密度ρ-map、弛豫时间T2-map和T1-map.结论上述两种采集方法中,快自旋回波采集可减少采集时间,且效果比较理想.用一个子序列扫描获得一套数据,同时处理出三个参数的maps是可行的.

    作者:康宁;俎栋林;张宏杰 刊期: 2004年第12期

  • 基于梯度向量流snake模型的可视人体图像骨组织分割

    为克服传统snake模型不能适应结构复杂的解剖图像、初始轮廓必须充分接近物体边缘的缺点,本研究将基于梯度向量流(GVF)的snake模型用于可视人计划(VHP)图像中骨组织的分割,并修改梯度向量流(GVF)模型,使之适用于彩色图像;针对VHP彩色解剖图像数据量巨大的特点,将多尺度思想应用到snake模型中,以提高处理速度.这种方法提高了计算效率,节省了70%分割时间,得到了理想的精确度,对研究解剖结构、组织定量化测定等具有较高的实用意义.

    作者:历亮;郝重阳;巨安丽 刊期: 2004年第12期

  • 超声介导双侧颈丛阻滞在甲状腺手术中的应用

    目的评价超声介导双侧颈丛阻滞在甲状腺手术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择期行甲状腺手术病人40例,ASAⅠ~Ⅱ级,随机分为超声介导颈丛阻滞麻醉组(A组)和普通颈丛阻滞麻醉组(B组),A组在B超监测下、B组以盲穿法行C4一点法双侧颈深丛阻滞,以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价两组麻醉效果,记录两组患者的麻醉并发症.结果A组患者麻醉效果明显优于B组(P<0.05),且麻醉并发症发生率明显降低.结论超声介导应用于颈丛阻滞麻醉可以改善麻醉效果,减少麻醉并发症.

    作者:向强;李汉萍;黄军;王作俊;王力甚;梅祖胜;龚兰;易春华 刊期: 2004年第12期

  • 盆腔子宫内膜异位囊肿超声介入硬化治疗佳时间选择

    目的观察超声导向穿刺硬化治疗子宫内膜异位囊肿在月经周期不同阶段的疗效.方法对105例112个盆腔子宫内膜异位囊肿进行超声导向穿刺注射硬化剂治疗,其中增殖后期、分泌期及不能确定月经周期者(A组)治疗65例69个囊肿,子宫内膜增殖前期(B组)40例43个囊肿.结果随访12个月,A组有效率为88.4%,治愈率59.4%;B组有效率93.0%,治愈率为83.7%(P<0.05).结论超声导向穿刺硬化治疗子宫内膜异位囊肿疗效肯定,在子宫内膜增殖前期时进行治疗疗效更佳.

    作者:周利生;徐红;徐烽;周晓峰 刊期: 2004年第12期

  • 非包含型突出对介入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的影响

    目的探讨非包含型腰椎间盘突出对经皮腰椎间盘切吸术与胶原酶融解术疗效的影响.方法非包含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57例,其中PLD治疗24例、PLD+CN治疗33例,对其疗效进行分析.结果PLD组(20.8%)与PLD+CN组(51.5%)显效率有显著性差异(x2=5.519,P=0.019).PLD+CN组67.9%的椎间盘术后有不同程度回纳.6例椎间孔型突出中4例无效.结论非包含型突出并非PLD绝对禁忌证;PLD联合CN治疗非包含型突出疗效可靠;椎间孔型突出不主张介入方法治疗.

    作者:关文华;赵洪增;韩焱;白洁 刊期: 2004年第12期

  • 分化型甲状腺癌131Ⅰ治疗后扫描的假阳性分析

    目的分析分化型甲状腺癌131Ⅰ治疗后扫描假阳性摄取的常见部位和摄取机制.方法分化型甲状腺癌患者346例,口服治疗剂量131Ⅰ后7天进行全身131Ⅰ扫描,根据临床症状、体征、131Ⅰ全身扫描结果、血清Tg水平和其他影像学检查结果,判断131Ⅰ的摄取是否为假阳性摄取.结果胃肠道假阳性摄取65例,肺部假阳性摄取12例,双侧乳腺假阳性摄取3例,两侧腋下汗腺假阳性摄取1例,肝脏显影253例.结论131Ⅰ治疗后扫描发生假阳性摄取常见部位主要为胃肠道、肺部和肝脏;应注意甄别,避免使患者接受不必要的131Ⅰ治疗.

    作者:罗全勇;陈立波;余永利;陆汉魁;朱瑞森 刊期: 2004年第12期

  • 数字人体微观研究--量子人体的自旋

    本文围绕数字人体微观领域,开展了量子人体的自旋研究.主要内容有量子人体的电子自旋;量子人体的电子自旋算符和自旋函数;量子人体的塞曼效应和量子人体的两个角动量的耦合,为数字人体微观研究提供理论基础和实验依据.

    作者:毕思文 刊期: 2004年第12期

  • 数字人体微观研究--量子人体的光谱精细结构

    光谱的精细结构是量子人体研究的核心.本文主要讨论在没有外场的情况下,量子人体的电子自旋对类氢原子的能级和谱线的影响;开展量子人体的光谱精细结构研究,为深刻研究和认识人体系统光谱精细结构的机理提供理论依据.

    作者:毕思文 刊期: 2004年第12期

  • 骨母细胞瘤的MRI表现

    目的探讨骨母细胞瘤的MRI表现及MRI的诊断价值.方法经病理证实的骨母细胞瘤9例,良性5例,恶性4例,全部行MRI检查,3例同时行CT检查.结果MRI主要表现:T1WI呈等或稍低信号,T2WI呈以高信号为主的混杂信号;瘤内有钙化和骨化(5/9),囊变(6/9)及少量出血(2/9),线样低信号间隔(7/9)并可强化(3/7);瘤周有低信号的骨性包壳(9例);增强扫描肿瘤多明显强化.当肿瘤形态不规则,瘤内散在坏死和出血灶,不均匀强化,伴有骨膜反应、软组织肿块时,提示恶性可能.结论MRI有助于骨母细胞瘤的定位及定性诊断,并对肿瘤的良恶性鉴别有一定提示作用.

    作者:连海英;张雪林;张水兴;王毛毛 刊期: 2004年第12期

  • 热断层成像系统鉴别诊断乳腺肿块

    目的探讨热断层成像(TTM)检查对女性乳房肿块的诊断价值.方法对78例乳房肿块患者进行TTM检查,其中70例同期行钼靶检查,以手术病理结果为对照.结果78例中TTM诊断恶性病变41例,良性病变37例,真阳性率和真阴性率分别为92.7%和94.6%,钼靶对乳腺肿块的真阳性率和真阴性率分别88.2%和86.1%(P<0.001).结论TTM对乳腺良、恶性肿块的鉴别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作者:袁云娥;王青;李荣;宋三泰;李基业;刘忠齐;柳经斌 刊期: 2004年第12期

  • 对比声学造影诊断乳头溢液性疾病

    目的探讨对比声学造影在乳头溢液性疾病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使用两类共5种造影剂对30例乳头溢液患者行高频超声及声学造影检查,检查结果与手术病理结果比较.结果液体造影剂可扩张导管,便于观察病变.含微气泡造影剂除扩张导管外,对病变的定位指示作用强.对比声学造影前后高频超声的诊断符合率分别为60%及73.3%.结论对比声学造影可提高导管内小病变检出率,提供病变导管的详细部位、导管扩张程度,显示占位病变,为手术提供重要参考依据.

    作者:梁峭嵘;汤书华;石星;陈君洁;刘照宏;何秀珍;黄春燕 刊期: 2004年第12期

  • 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的超声特征

    目的分析乳腺浸润性导管癌(IDC)的声像图特征,提高超声对IDC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56例经病理证实的IDC二维图像特征及能量多普勒血流形态、频谱参数.结果56例中显示毛刺征或蟹足征34例,周边高回声晕30例,内部微钙化36例,后方回声衰减35例;能量多普勒显示无血流1例,星点状或短线状血流55例,穿入型、分支状、不规则型血流分别为37例、34例、24例.45例肿块内部血流表现为高速高阻型(Ps≥17 cm/s,RI≥0.7).21例有腋窝淋巴结肿大.结论IDC在声像图上有其特征性表现,超声可成为诊断IDC的有效影像学方法之一.

    作者:李银珍;黄道中;李进兵;赵胜 刊期: 2004年第12期

  • 乳腺黏液癌的声像图特点及病理学基础

    目的探讨乳腺黏液癌的超声特征及病理学基础.方法对44例乳腺黏液癌的超声与病理特点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单纯型:本组28例,超声呈低或等回声,形态规则,边界清,内部回声均质,后方回声增强.病理黏液量多,部分边缘呈膨胀性生长.本组误诊率64%(18/28).混合型:本组16例,超声呈低或等回声,形态不规则,边界不清,内部回声不均质,后方回声不增强.病理黏液量少,边缘均呈浸润表现.误诊率19%(3/16).结论单纯型黏液癌类似良性疾病,了解其声像图特点对提高诊断率有一定帮助.

    作者:周波;乔新民;杨德启;佟富中;钱利华;李建国 刊期: 2004年第12期

  • 计算机辅助检测乳腺疾病的稳定性

    目的评估计算机辅助检测(CAD)对乳腺良、恶性肿块及钙化灶检出的稳定性.方法对经病理证实的207例乳腺肿块患者乳腺钼靶X线片行三次CAD扫描,与影像诊断及病理结果进行对照.结果三次CAD扫描在肿块及钙化灶检出部位上存在差异.CAD检出Ⅲ级的恶性及良性病灶分别为75.7%和58.2%;对良、恶性钙化灶的稳定性分别为46.1%和67.2%;CAD一次扫描与三次扫描的真阳性率无显著性差异(x2=0.96,P>0.05).结论CAD对恶性肿块检出稳定性较良性病变为高;对恶性钙化灶检出敏感性较高,但稳定性较低.

    作者:王丽;刘小娟;高燕莉;翟仁友;陈嘉 刊期: 2004年第12期

  • 超声诊断乳腺肿块

    目的探讨超声对乳腺肿块定性诊断的价值.方法对80例乳腺肿块,以二维超声了解其形态、边界、边缘、内部回声、有无后方衰减及侧方声影等,以彩色多普勒观察肿块内部及周边血流分布.结果良性者28例,多为形态规则、边缘整齐光滑、内部回声均匀、后方回声增强或无声衰减肿块;恶性者52例,形态多不规则,常见分叶、伪足及毛刺,边缘粗糙,界线不清,内部回声不均匀,可见砂粒样钙化灶,后方回声衰减,无侧方声影.恶性肿块血流显示率明显增高,收缩期高血流速度及阻力指数高于良性肿块.结论超声对乳腺肿块定性诊断具有明确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娄丽;马玉香;王克;李吉昌;王刚 刊期: 2004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