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杂志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杂志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院
  • 主办单位:中国科学院声学研究所
  • 国际刊号:1003-3289
  • 国内刊号:11-1881/R
  • 影响因子:0.76
  • 创刊:1985
  • 周期:月刊
  • 发行:北京
  • 语言:中文
  • 邮发:
  • 全年订价:408.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JST 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数据库(日), 上海图书馆馆藏, 国家图书馆馆藏, CSCD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医学文摘, 哥白尼索引(波兰), 文摘与引文数据库, SA 科学文摘(英), 北大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 万方收录(中), 文摘杂志, 知网收录(中), 统计源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核心期刊), 维普收录(中)
  • 《CAJ-CD》规范执行优秀奖期刊
  • 临床医学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杂志   2006年2期文献
  • 左髋关节滑膜软骨瘤病1例

    患者男,53岁,左髋关节疼痛1个月,近日左髋关节活动受限.CT:左髋关节间隙略有变窄,周围见数粒大小不等致密性游离体,伴有软组织肿胀,左髋臼底部骨质受压变薄,内有致密小结节骨化影充填(图1、2).

    作者:陶美丽;于静红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巨输尿管畸形伴肾盂积水1例

    患者女,16岁,以持续性右侧腰痛加重二天,伴尿频、尿急、尿痛及发热急诊收入院.彩超检查右肾失去正常形态,肾皮质变薄,肾盂内见11.3 cm×7.0 cm的不规则的液性暗区.右输尿管上段至盆段见一巨大的液性暗区12 cm×8.9 cm(图1), 呈纡曲状,其内有等回声细小光点,与右肾内液性暗区相连,排尿后液性暗区未见缩小.

    作者:蒋苏齐;殷霞;蔡惠红;刘兰庄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腹膜播散性平滑肌瘤病累及脾脏1例

    患者女,38岁,1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上腹不适,与进食无关,无发热、恶心及呕吐,不伴腹胀、腹痛等,腹部B超发现脾多发实性占位病变.既往:孕7产3,无服用避孕药史.肝炎及乳腺增生史多年,甲状腺炎病史1年.查体:左上腹轻度压痛,无反跳痛,肝脏及脾脏不大,未触及明确肿物.

    作者:余小多;林蒙;欧阳汉;鲁海珍;周纯武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胆囊含气结石1例

    患者男,53岁,因体检B超发现肝脏囊肿、胆囊结石而行上腹部螺旋CT平扫,重建层厚2.5 mm,见肝左右两叶内多个大小不等囊性低密度灶,边界清楚,胆囊内见一大小约1.0 cm×0.6 cm环状高密度影,内见明显低密度区(图1),CT值低为-180 Hu,脾脏、胰腺及双肾未见确切异常.诊断:肝脏多发囊肿,胆囊含气结石.

    作者:张鹏;李振龙;赵英杰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Kartagener综合征1例

    患者女,42岁.因反复咳嗽、咳痰1年,加重1周入院.患者自幼体质较弱,易感冒,双侧鼻腔反复阻塞、流涕.3年前曾在我院诊断为鼻窦炎.体格检查患者发育正常,双鼻腔有脓性分泌物,双上颌窦压痛,全身浅表淋巴结无明显肿大.

    作者:曾洪武;王培军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小脑半球单发类囊肿型脑转移瘤1例

    患者女,57岁.头痛、头晕半月余,近日呕吐,走路不稳入院.行CT平扫及增强检查:右侧小脑半球大囊状低密度(图1),大小4.5 cm×4.8 cm,密度均匀.增强所见(图2):囊壁边缘略轻度强化,未见壁结节,周边未见水肿带,第四脑室受压变形.

    作者:陈雷;王丽荣;王晶;刘勇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胸腺畸胎瘤1例

    患者男,43岁.间歇性胸痛1年半入院.疼痛为持续性钝痛,以右侧胸部疼痛较为明显.

    作者:廖昕;陈卫国;程勇;牛艳坤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肺软骨肉瘤1例

    患者男,57岁,因咳嗽、咳血痰5个月、加重5天入院.曾于当地医院做胸部CT检查,提示右肺癌.

    作者:贾铭;黄婵桃;陈卫国;廖昕;涂茜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川崎病患儿冠状动脉巨大瘤并其内血栓形成1例

    患儿男,年龄18个月,因发热1周伴颈部淋巴结肿大入院,临床诊断:发热原因待查:川崎病可能.

    作者:任苓;叶军;陈卫华;葛贻珑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急性肌腱炎伴腱旁组织炎1例

    患者男,57岁,右踝上方局部软组织红肿,并有轻度压痛感,行走时有疼痛感,两周以来进行性加重,自述近期无外伤史及感染史.使用HDI-5000型彩超诊断仪,二维超声横断面图显示,胫前肌腱较对侧增厚8.1 mm×3.9 mm(对侧6.2 mm×2.0 mm),呈椭圆形,其内回声增强、欠均匀.肌腱周围可见截面为26 mm×7.1 mm环形低回声包绕,加压轻度变形.

    作者:徐佳宴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磁标记大鼠肾脏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MR成像研究

    目的对移植入大鼠正常肾脏的Fe2O3-PLL标记MSCs进行MR成像并探讨其成像技术.方法分离培养大鼠骨髓MSCs,Fe2O3-PLL标记细胞.将标记和未标记细胞经左肾动脉移植入大鼠肾脏,移植后即刻,第1、3、5、8天应用MRI对移植细胞进行活体示踪并与肾脏组织切片对照.结果 MSCs的Fe2O3-PLL标记率近100%.标记细胞移植后T2*WI肾脏皮质区信号强度明显下降,持续至移植后第8天.组织学分析见绝大多数标记细胞分布于肾小球内.结论 1.5T磁共振仪可对移植入正常肾脏的Fe2O3-PLL标记细胞进行活体成像,T2*WI信号变化明显.

    作者:孙军辉;滕皋军;居胜红;马占龙;麦筱莉;李爱梅;张宇;马明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超声背向散射积分定量评价大鼠肝纤维化及肝硬化

    目的通过测量四氯化碳诱导的大鼠肝纤维化及肝硬化的肝脏超声背向散射积分(IBS)并与病理对照,探讨超声背向散射积分定量评价大鼠肝纤维化、肝硬化的价值.方法测量正常大鼠及四氯化碳作用下的大鼠肝脏近场及远场IBS参数:平均值(AII)及校正AII(AII%).同时取病理且按照病理诊断将测量结果分组为正常对照组、肝纤维化组、肝硬化组.结果肝纤维化组AII、AII%值(27.59±1.19;55.55±2.31)、肝硬化组AII、AII%值(30.06±2.11;60.45±4.17)均高于对照组(17.80±1.92;36.83±4.14),差异显著(P<0.01);肝硬化组AII、AII%值高于肝纤维化组且有显著差异(P<0.01);各组近场及远场肝脏IBS参数及其标化值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超声背向散射积分技术能早期发现肝纤维化且定量评价肝纤维化、肝硬化.

    作者:张立敏;富维强;任卫东;马春燕;杨晓东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血管回声跟踪技术评价动脉粥样硬化和高胆固醇血症兔模型动脉僵硬度的实验研究

    目的血管回声跟踪(ET)技术评价动脉粥样硬化和高胆固醇血症兔腹主动脉僵硬度的研究.方法 52只新西兰兔随机分为对照组1、高胆固醇血症组、对照组2和动脉粥样硬化组,以普通或高胆固醇饲养建立相应的模型.导管测量兔股动脉血压.在基础点和模型建立后,取兔左肾动脉起始部远心端约1.5~2 cm处的腹主动脉长轴切面,ET技术检测动脉僵硬度.结果动脉粥样硬化组腹主动脉弹性系数(Eρ)和硬度指数(β)较对照组高(P<0.01),动脉顺应性(AC)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高胆固醇血症组和对照组之间Eρ、β及AC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Eρ与血管舒张期内径及低密度脂蛋白(LDL-C)呈正相关(P<0.05), β及AC则否.Eρ、β及AC与收缩压、舒张压、心率、血管收缩期内径、血糖(GLU)、血清胆固醇(CH)、血清甘油三脂(TG)及高密度脂蛋白(HDL-C)均不相关(P>0.05).结论动脉粥样硬化兔模型腹主动脉僵硬度增高,高胆固醇血症兔则否.僵硬度指标中,Eρ和β敏感性较高,AC则否.

    作者:温朝阳;唐杰;王月香;程志刚;林倩;张高魁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超声评价兔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实验研究

    目的应用超声评价兔动脉粥样硬化在不同时间点主动脉壁的变化,进一步探讨超声对兔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 24只兔分别于高脂饲料饲喂前、高脂饲料饲喂8、16、24周行超声和病理学检查.结果高脂饲料饲喂前、高脂饲料饲喂后8、16、24周,血流动力学参数变化无显著性统计学差异(P>0.05);随着饲喂时间延长,不同时间点超声内膜-中膜厚度(IMT)、病理学IMT明显增加(P<0.01);超声与病理学比较分析,兔饲喂高脂和高胆固醇饮食8周时,超声即可显示主动脉壁的变化.结论超声可动态准确地测量IMT,监测AS病变不同时间点IMT的变化、鉴别兔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内脂质和纤维成分、敏感地显示血管壁形态学的早期变化,但不能分辨斑块内微小的粥样病灶和钙化.

    作者:王家祥;方平;肖湘生;徐雪原;谭跃平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急性脑静脉闭塞DWI、PWI与CTPI对比的实验研究

    目的对比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DWI)、灌注加权成像(PWI)和CT灌注成像(CTPI)评价急性脑静脉闭塞模型的价值.方法家猫18只,随机分为6小组,术后1、3、6、12、24、48 h各3只.采用开颅上矢状窦穿刺注射液体栓塞剂--醋酸纤维素聚合物(CAP)制备急性脑静脉闭塞动物模型,对各组模型行DWI、PWI和CTPI检查,对比MR、CT对病灶检出率、脑实质损害容积及程度判断的一致性.结果 DWI发现10只猫脑实质出现19个异常信号,PWI发现13只猫脑实质内23个异常灌注区,CTPI发现12只猫脑实质内20个异常血流灌注区.PWI平均通过时间(MTT)参数图与CTPI局部脑血流量(rCBF)参数图对病灶容积的测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54,P>0.05).PWI和CTPI局部脑血容量(rCBV)图对脑实质损害程度判断一致性好(Kappa=0.69,P<0.01).结论 DWI、PWI与CTPI对急性脑静脉闭塞脑实质损害的判断均能提供重要信息,具有较好的一致性.

    作者:郭大静;孔祥泉;王志刚;赵建农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MRI对大脑胶质瘤病的诊断价值

    目的评价MRI在大脑胶质瘤病(GC)的诊断和立体定位活检中的价值.方法分析经活检、手术病理证实的11例大脑胶质瘤病的MR表现特征,并与病理切片进行对照;其中7例用T1加权三维磁化强度预备梯度回波序列扫描用于立体定位活检.结果 GC病变广泛,除1例病灶累及大脑2 叶外,其余10例均累及三叶以上,同时伴胼胝体侵犯9例, 基底节和丘脑侵犯5例,脑干侵犯2 例,小脑和脊髓侵犯各1例.病变区脑组织肿胀、脑沟变浅,周围正常脑组织结构仍可辨识.病变在T1WI上均以低信号为主,其中2例可见斑片状高信号;T2WI、FLAIR上均为高信号,信号均匀,无囊变、钙化和肿块形成.9例无强化,2例斑片状强化,血管及脑沟裂可见局限性强化.本组7例在MRI导向下脑立体定向活检手术均一次成功,准确取到病变组织.患者术后均恢复良好,未出现因活检手术造成的并发症.结论 MRI能清楚反映病变的范围和病理特点,对诊断具有重要价值;同时,对立体定向活检和放疗具有指导意义.

    作者:陈楠;李坤成;秦文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人脑星形细胞瘤磁共振灌注成像与MMP-9表达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通过对星形细胞瘤瘤周水肿区大相对脑血流容积(rCBV)比值与 MMP-9免疫组化对照研究,旨在探讨星形细胞瘤磁共振灌注成像(PWI)与肿瘤侵袭性和肿瘤分级的相关性.方法对28例伴有瘤周水肿的星形细胞瘤术前采用对比剂首过动态增强自旋回波-平面回波成像序列进行PWI扫描,以灌注原始图像重建出rCBV图,依据rCBV图计算出瘤周水肿区大rCBV值,再与对侧大脑相应部位rCBV值相比,高于对侧正常白质的为瘤周水肿高灌注组,低于对侧正常白质的为瘤周水肿低灌注组,得出瘤周水肿区大rCBV比值.术后取肿瘤标本进行MMP-9免疫组化染色,计算每一标本的MMP-9表达程度.分析28例瘤周水肿区大rCBV比值与MMP-9表达的相关性.结果瘤周水肿高灌注组17例,相应MMP-9标记指数为(52.91±14.33)%;瘤周水肿低灌注组11例,MMP-9标记指数为(29.86±13.50)%.比较两组间的肿瘤MMP-9标记指数的差异,行×列表χ2检验,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星形细胞瘤瘤周水肿大rCBV比值与MMP-9表达存在相关性,瘤周水肿区大rCBV比值增大侵袭性增强,肿瘤病理分级相应增高.灌注成像可用于活体上评价星形细胞瘤的侵袭性.

    作者:姜新雅;仇斌;王维;廖伟华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HIFU技术中的超声空化及空化增强效应研究进展

    超声空化效应是高强度聚焦超声(HIFU)治疗中的重要效应之一,有效诱导并且利用超声空化效应可以增加HIFU辐照后的组织凝固范围和提高HIFU疗效.微泡造影剂被确认为是提高HIFU疗效的一种重要增效剂,其作用就是作为超声空化效应的空化核,降低聚焦超声对组织的损伤阈值从而可以扩大组织的凝固范围.随着对HIFU增效作用的研究进展,HIFU技术必将更加高效、安全,成为临床治疗肿瘤的有力武器.

    作者:任小龙;周晓东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功能磁共振成像在肝癌诊断及治疗后疗效评价的应用进展

    肝癌的治疗方法日趋多样化,对治疗后的随访及监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包括MRS、DWI及PWI在内的功能磁共振是一种无创性检测方法,可以从局部及整体了解肝脏的代谢、能量及血流等的变化,其在肝脏显像中的不断发展对评价肝癌治疗后的疗效及预后有着深远的意义.本文旨在揭示肝脏功能磁共振的原理以及目前在辨别肿瘤生物学特性中的作用,评价肝癌对治疗的反应,并探索性地提出了功能磁共振在肝癌监测中的应用前景.

    作者:蒋朝霞;彭卫军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18F-FDG PET-CT的主要局限性和相应处理措施

    PET-CT融合了解剖图像和代谢图像而体现出巨大的优势,同时作为一种新型显像技术也有相应的局限性.本文分析了PET-CT的主要局限性以及相应的处理措施.

    作者:陈钊;郑容;吴宁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超声在子宫肉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子宫肉瘤是恶性程度高的子宫体肿瘤,早期诊断对临床治疗和预后至关重要.本文总结子宫肉瘤的超声图像特征及诊断要点并与其他影像诊断方法相比较,探讨超声在子宫肉瘤临床诊疗中的应用价值.

    作者:杨萌;姜玉新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多层螺旋CT与MRI对胰头癌的诊断价值比较

    目的用统计学方法比较多层螺旋CT与MRI在胰头癌诊断与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顺序抽取2002年9月-2005年3月间经手术病理证实为壶腹周围病变,且在术前一周之内经本院多层螺旋CT与MRI检查的病例共62例,包括胰头癌27例,壶腹癌25例,胆总管下段癌4例,胰头炎症与胆总管下段结石各3例.将62例病例分为胰头癌组(27例)和非胰头癌组(35例),由两位放射科医师独立进行阅片,其结果分别进行Kappa一致性检验和ROC曲线分析.结果①两位医师判读结果经Kappa一致性检验,Kappa值分别为0.828和0.894,P>0.05, 无显著性差异,说明两位医师具有良好的一致性.②取其中一位医师的CT与MRI判读结果进行ROC曲线分析,Az值分别为0.880与0.863.结论由于多层螺旋CT可以进行多期扫描,以及各种重建技术,大大提高了其对胰头癌诊断的准确性,其与MRI互相补充,可以进一步提高诊断准确性.

    作者:张红梅;周纯武;赵心明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多层螺旋CT判断胃癌胃壁浸润深度的价值

    目的评价多层螺旋CT(MSCT)术前判断胃癌胃壁浸润深度的效果.方法 58例经胃镜证实的胃癌患者(T1至T4)在术前接受MSCT扫描.每个病例都根据CT图像进行胃壁浸润深度的判断,并将诊断结果与术后病理结果进行比较.结果 CT的胃壁浸润深度诊断准确率为66%(33/50例),其中T4判断准确率较高,为82%(19/23例);T2、T3的判断准确率相对较低,而T1无法单独依靠CT图像进行诊断.结论 MSCT对判断进展期胃癌胃壁浸润深度很有价值,但对早期胃癌的诊断仍必须综合其他的检查手段.

    作者:冯琦;庄治国;许建荣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同种异体肾移植患者肾功能变化与叶间动脉阻力指数和搏动指数变化的相关性分析

    目的运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测量移植肾叶间动脉的阻力指数(RI)和搏动指数(PI),观察两者的变化情况与肾功能变化的关系.方法在100例无并发症肾移植患者中,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于肾移植术后1月测量移植肾叶间动脉的RI和PI.测定患者血清肌酐、非蛋白氮及血白蛋白,根据MDRD公式计算肾小球滤过率(GFR).随访2年后再行一次上述超声和肾功能检查,比较叶间动脉RI、PI和肾功能的变化情况,作RI、PI变化值与GFR变化值的相关性分析.结果叶间动脉的RI和PI在随访前后与GFR无明显的相关,随访前后RI和PI的改变与GFR的改变呈明显的负相关.100例患者中,21例患者出现了肾功能异常,79例的肾功能仍然正常.根据2年后的肾功能有无异常将患者分为GFR正常组和GFR异常组.两组随访前后叶间动脉的RI和PI变化与GFR变化呈明显的负相关.结论多普勒彩超动态监测移植肾叶间动脉的RI和PI变化能够预测移植肾肾功能的变化.

    作者:金修才;赵宝珍;李娟;姜红;章建全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原发性肝癌的CT灌注成像

    目的研究原发性肝癌CT灌注参数的改变和临床价值.方法本组78例行肝血流的CT灌注扫描,其中原发性肝癌组70例、正常组8例.应用去卷积算法模式计算相应病变区域的血流量(BF)、血容量(BV)、平均通过时间(MTT)、毛细血管通透性(PS)、肝动脉指数(HAF),来评价肝癌的血流动力学状态.结果 70例原发性肝癌患者HAF、BF明显高于正常组织,而MTT明显降低;BV和PS值与正常组织无显著差异.结论肝癌CT灌注参数(HAF、BF和MTT)可有效的评价原发性肝癌的血流状态,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周作福;黄洪磊;徐彪;林碧金;刘振华;杨家友;邱友才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肝静脉血流多普勒频谱形态的观测

    目的观测非酒精性脂肪肝肝静脉血流频谱形态的变化情况.方法多普勒超声检测病例组138例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弥漫性脂肪肝97例,局灶性脂肪肝41例)与对照组91例正常人肝静脉多普勒频谱.病例组所有患者均经超声检查及CT检查诊断脂肪肝,血脂增高,无长期大量饮酒史.对照组经超声及CT检查诊断无脂肪肝,血脂正常.根据多普勒频谱特点将肝静脉波形分为正常型、衰减型、平坦型.结果病例组异常肝静脉波形(衰减型与平坦型)所占比例(59%)较对照组(7%)显著增加,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异常肝静脉波形中衰减型(59%)与平坦型(41%)所占比例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弥漫性脂肪肝异常肝静脉波形比例(69%)高于局灶性脂肪肝(37%),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脂肪肝患者肝静脉血流频谱可出现异常衰减型、异常平坦型,对脂肪肝肝血流动力学的进一步研究有助于提高对此疾病的诊断、治疗.

    作者:李陶;史洪涛;熊秀琴;胡辂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缺血性结肠炎的超声图像表现

    目的探讨缺血性结肠炎的超声图像特点以及超声诊断价值.方法使用3.5~5.0 MHz腹部探头和7.0~14.0 MHz高频超声对12例因急性腹痛、便血患者行二维基波、自然组织谐波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分析结肠肠壁增厚的部位、范围、壁厚和彩色多普勒血流等声像图特征.结果全部病例经结肠镜或临床治疗监测、随访证实,超声定位符合率100%(12/12),其中病变累及右半结肠1例(8.4%),左半结肠7例(58.4%),横结肠2例(16.6%),脾曲2例(16.6%).增厚结肠壁的长度范围10.0~20.0 cm(平均15.0 cm),壁厚0.5~2.0 cm(平均1.3 cm),病变呈均匀、全周性增厚.CDFI:全部病例肠系膜上动静脉内未见血栓,4例(33.3%)增厚结肠壁间有少量彩色血流信号,8例(66.7%)未见彩色血流信号.结论超声对病变的分布、范围、肠壁厚度、彩色血流等做出正确的判断,超声对缺血性结肠炎的诊断和随访、监测对临床有重要帮助.

    作者:张万蕾;李建国;牛小敏;王雪;武敬平;王宁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彩色超声多普勒在乳腺触诊阴性病变微创诊断中的应用

    目的彩色超声多普勒引导下用微创方法对乳腺触诊阴性的病变进行活检,良性病变完全切除,评价彩超在此微创诊疗中的应用.方法 30处临床触诊阴性的乳腺病变均经超声清晰显示, 疑为恶性病变7处,其中4处含微钙化,良性病变23处.30处病变均行Mammotome微创旋切术活检,整个过程彩超动态实时监测,评价其诊疗效果.结果 23处良性病变完全切除, 其中纤维腺瘤15处,乳腺腺病6处,非典型增生2处;疑为恶性的7处病变仅行部分切除活检,其中6处为恶性肿瘤, 1 处为乳腺囊性增生,疑为恶性的病灶后均经手术切除并复送病理证实.所有病例术后1周、1个月、3个月行临床及彩超复查,未发现复发迹象.结论 Mammotome微创旋切术是目前诊断乳腺病变的理想方法,彩超在该微创诊疗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作者:王立平;邓又斌;刘红云;张林;乐桂容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乳腺肿块超声血流显示的影响因素及其良恶性诊断价值

    目的探讨乳腺肿块超声血流显示的影响因素及其对良、恶性肿块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对408个乳腺良、恶性肿块进行灰阶及彩色多普勒超声血流检查,分别记录其血流数、灰阶声像图特征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超声显示的血流数随肿块大小不同而具有显著差异,肿瘤后方衰减征象、内部坏死液性区征象在未检出血流的乳腺癌组中均显著高于有血流组.以超声检出的血流数为指标诊断乳腺良、恶性肿块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均较低.结论肿块大小、肿瘤后方衰减、内部坏死液性区征象均显著影响彩色多普勒超声对乳腺癌内血流的检测,超声检出的血流数不能作为乳腺良、恶性肿块鉴别诊断的直接有效依据.

    作者:许萍;王文平;秦茜淼;王怡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HIV感染/AIDS患者的超声心动图分析

    目的对HIV感染/AIDS患者中心血管并发症的患病率情况进行统计调查分析.方法对131例HIV感染/AIDS病人行体格检查、胸部X线、ECG及超声心动图检查.结果 ECG检查:2例(1.53%)出现ST-T改变,6例(4.58%)心律失常,1例(0.76%)ECG呈肢导低电压改变.41例(31.30%)胸部X线检查示肺纹理粗乱.36例(27.48%)出现心血管系统临床症状(如心悸、胸闷、气短等).肺动脉高压3例(2.29%),声像图符合扩张型心肌病改变者2例(1.53%),心包积液1例(0.76%),声像图符合心内膜炎改变者1例(0.76%).结论 HIV感染/AIDS病人可出现扩张型心肌病、心包积液、心内膜炎、心功能障碍、肺动脉高压及心律失常等心血管并发症,左室功能障碍更易出现于AIDS晚期病人.

    作者:朱好辉;袁建军;曹立强;陈伟霞;石一芳;张继红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完全性大动脉转位合并冠状动脉异常的超声心动图诊断

    目的评价多普勒超声心动图诊断完全性大动脉转位(D-TGA)冠状动脉解剖类型的准确性,提高超声心动图的首次检出率.方法经外科手术证实为D-TGA的118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其超声心动图表现.结果 118例患者中,正常冠状动脉104例(88.1%),异常冠状动脉14例(11.9%).回旋支发自右冠状动脉、单支右冠状动脉、右冠状窦内两支冠状动脉比较多见.超声诊断正确者6例,占42.8%;误诊4例,占28.6%;不能显示4例,占28.6%.心血管造影明确冠状动脉畸形后,两个医生进行超声检查,正确率可提高至71.4%.结论超声心动图可以比较准确地诊断D-TGA患者的冠状动脉异常,主动脉位于右侧及合并室间隔缺损者易合并冠状动脉畸形.

    作者:张玉奇;叶宝英;陈树宝;孙锟;徐志伟;陈笋;张志芳;沈蓉;吴兰平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对心肌梗死患者二尖瓣环的研究

    目的采用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RT-3DE)探讨陈旧性心肌梗死患者二尖瓣环的几何形态变化.方法对21例心肌梗死患者进行RT-3DE成像,并与12名正常人进行对照,分析其二尖瓣环的几何形态变化.结果心肌梗死患者中,伴有显著二尖瓣反流患者的二尖瓣环显著扩张;二尖瓣环较正常对照组瓣环平坦;二尖瓣环在心动周期中的面积变化率降低.不伴有显著二尖瓣反流患者的二尖瓣环除瓣环高度显著小于正常组外,其瓣环面积、心动周期中面积变化率、周长以及瓣环直径与正常组之间无显著差别.结论二尖瓣环的大小和形态变化是发生缺血性二尖瓣反流的重要因素.

    作者:张跃力;王新房;谢明星;王瑶;邓斌华;方凌云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超声心动图评价束支传导阻滞患者左右心室间收缩失同步

    目的探讨定量组织多普勒及频谱多普勒成像观察束支传导阻滞患者左右心室间心肌收缩运动失同步的应用价值.方法完全性右束支(RBBB)及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者(LBBB)各20例,正常对照者20例.测量右室游离壁、室间隔、左室侧壁基底段收缩的起始(TO)、达峰(TS)及终止时间(TSe);肺动脉瓣(PETP)与主动脉瓣的射血前间期(PETA)及其时间差(PETd).结果 RBBB组的右室壁TO、TS及PETP较正常组显著延迟(P<0.001),PETd为(43±8) ms.LBBB组的室间隔和侧壁的TO、TS、TSe及PETA均较正常组显著延迟(P<0.001),PETd为(-45±22) ms.结论定量组织多普勒能够观察到心室电-机械耦联情况,结合频谱多普勒对血流动力学的测定,可以综合评价左右心室间运动的失同步.

    作者:孙欣;王浩;牛红霞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脉冲多普勒组织成像对冠心病患者右室功能的评价

    目的应用多普勒组织成像(DTI)技术测量三尖瓣环运动速度,评价冠心病患者的右室功能.方法分别对A组19例单纯右冠状动脉狭窄者、B组30例左冠状动脉狭窄者和C组36例正常对照者应用DTI从心尖四腔切面测定三尖瓣环的右室侧壁和室间隔的收缩期(Sa)、舒张早期(Ea)和舒张晚期(Aa)运动速度峰值,并进行显著性检验.结果 A组和B组的Sa和Ea均低于正常组(P<0.05~0.01), 但A组Ea/Aa之比显著低于正常组(P<0.01),而B组的Ea/Aa之比和两组的Aa与正常组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证明冠状动脉病变确实影响了右室壁的运动功能.结论 DTI技术测定三尖瓣环运动速度可作为评价冠心病右室功能的新方法.

    作者:俞杉;李玲;蔡运昌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应变率显像评价高血压患者左室功能

    目的探讨高血压患者左室心肌应变特征.方法 90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及30例正常人,行常规超声心动图检查并测量左房、左室大小;室间隔和左室后壁厚度及其室壁增厚率,左室短轴缩短率和射血分数;同时测定舒张早期左室充盈峰速度(E)、心房收缩期左室充盈峰速度(A)、E/A比值等参数.依据左室心肌质量指数(LVMI)将90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分为两组:左室肥厚组52例(LVH,左室质量指数男≥134 g/m2,女≥110 g/m2);无左室肥厚组38例(NLVH,左室质量指数男<134 g/m2,女<110 g/m2).应用应变率显像技术(SRI)分别测定其应变与应变率参数.结果与对照组及NLVH组相比,LVH组收缩期峰值应变(PSS)、收缩期应变率峰值(SRs)及舒张早期应变率峰值(SRe)均降低(P均<0.05),而各组心房收缩期应变率峰值(SRa)无明显差别.结论应变率显像技术可评价不同程度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左室心肌收缩、舒张功能.

    作者:姜志荣;李大海;张小花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定量组织速度成像技术对肥厚型心肌病收缩及舒张功能的评价

    目的应用定量组织速度成像技术(QTVI)评价肥厚型心肌病(HCM)患者左心室长轴方向上的收缩和舒张功能.方法应用QTVI技术离线分析24例HCM患者和22例正常对照者左心室各心肌节段长轴方向上的速度曲线,测量收缩期峰值(Vs)、舒张早期峰值(Ve)和舒张晚期峰值速度(Va),并计算Ve/Va及收缩期和舒张早期心肌速度梯度(MVG).结果 HCM组收缩期和舒张早期MVG及各室壁基段、中段和部分尖段的 Vs、Ve及Ve/Va均小于对照组,而Va与对照组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肥厚为明显的节段(后室间隔中段)的Vs与相应侧壁节段的比值小于对照组,后室间隔中段的Vs、Ve与该节段的厚度呈负相关.结论 HCM患者左心室长轴方向上的收缩及主动舒张功能受损,并同时累及肥厚及非肥厚的室壁,以肥厚的室壁为明显.肥厚心肌的舒缩功能与心肌的厚度呈负相关.

    作者:穆玉明;刘丽云;吐尔逊娜依·阿地;韩伟;唐琪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经阴道彩色多普勒超声对健康生育期妇女盆腔静脉的研究

    目的探讨经阴道彩色多普勒超声(TVCDS)在健康生育期妇女盆腔静脉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30例生育期正常妇女的增生期、分泌期进行经阴道彩色多普勒检测,分别测量宫旁静脉和卵巢周围静脉的内径、流速、静脉丛范围大小.结果①增生期宫旁静脉(PUV)、卵巢周围静脉(POV)显示率分别为90.0%,83.3%,分泌期均为100%.②增生期、分泌期两组PUV、POV的内径、流速及静脉丛范围大小,左右侧间及组间均无显著性差异.③健康生育期妇女盆腔静脉内径、流速、范围分别为(0.30±0.06) cm, (9.82±2.09) cm/s, (1.88±0.35) cm×(1.51±0.32) cm.结论经阴道彩色多普勒超声是检查盆腔静脉的一种有效方法.

    作者:赵巧玲;李芬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组织多普勒成像评价妊娠期糖尿病胎儿及婴儿心肌功能变化

    目的使用组织多普勒技术来评价妊娠期糖尿病胎儿(产前)及婴儿(产后)的心肌收缩及舒张功能变化.方法选取妊娠期糖尿病58例(每例妊娠过程中进行至少进行3~4次检查,共行173次检查),正常妊娠132例,妊娠期糖尿病产后婴儿35例,正常妊娠产后婴儿35例,使用组织多普勒技术测量上述胎儿及婴儿二、三尖瓣环处心肌运动速度(Ea,Aa, Sa峰)来反映左右心的心肌舒张及收缩功能.结果妊娠期糖尿病胎儿及婴儿二、三尖瓣环的运动速度(Ea,Aa, Sa峰)均低于正常妊娠组.结论妊娠期糖尿病胎儿左右心心肌收缩及舒张功能均有损害,并且这一损害延续到了婴儿期.

    作者:陆永萍;邓又斌;刘娅妮;张清阳;杨好意;黎春蕾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2D与3D延迟增强扫描对心肌梗死诊断的对比研究

    目的对比一次屏气3D反转恢复梯度回波序列与多次屏气2D反转恢复梯度回波对于评价心肌梗死及其范围作用.方法对19例(34灶)心肌梗死的患者的2D和3D反转恢复的梯度回波序列扫描结果进行分析.分别评价心肌有无延迟增强及其延迟增强的类型,并且测量心肌梗死的范围(延迟强化累及的层数)及透壁程度.结果 2D和3D反转恢复的梯度回波序列对于心肌梗死的诊断和分类以及显示心肌梗死的范围无统计学差异,但2D和3D反转恢复的梯度回波序列对于显示心肌梗死的透壁厚度有统计学差异,3D序列过度估计了心肌梗死的透壁程度.结论 3D的反转恢复的梯度回波序列可以快速地评价有无心肌的梗死,与标准的2D反转恢复梯度回波序列有高度地一致性.

    作者:高莉;王霄英;蒋学祥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常规SE序列和高分辨MRI动态增强诊断胸膜局灶性病变的比较

    目的比较常规SE序列与高分辨MR(HR-MR)动态增强扫描显示胸膜局灶性病变的价值.方法对30例胸膜局灶性病变做了常规SE平扫和HR-MR T1WI动态增强扫描;进行了图像对比噪声比(CNR)值的测量,分析比较常规SE序列和动态增强的图像质量、病灶检出情况和病灶与周围胸壁深层结构的显示情况.结果 30例胸膜局灶性病变总的CNR值在动态增强早期、增强后期和延迟期均高于T2WI(P均<0.05或<0.01),但具体到不同病种,则不同扫描序列CNR值各不相同.含胶原纤维成分的良性肿瘤T2WI的CNR值均高于动态增强(P均<0.01);胸膜恶性肿瘤动态增强的CNR值则均高于T2WI(P<0.05或<0.01);炎性病变动态增强的CNR值亦高于T2WI(P<0.05或<0.01).MR动态增强的清晰度、图像质量等评分均高于T2WI(P均<0.01);而T2WI的伪影多,多于动态增强(P<0.01).HR-MRI T1WI动态增强扫描可检出所有胸膜局灶性病灶且有助于明确病灶的内部结构及其血流灌注情况,且在显示肿瘤浸润胸壁的深层结构的准确性较常规SE序列要高.结论动态增强HR-MRI扫描可提高胸膜恶性病变和炎症病变的对比噪声比值,能改善图像质量,有助于明确病灶的浸润范围,对胸膜局灶性病变有一定的诊断价值.

    作者:叶伟;邓东;龙莉玲;黄仲奎;梁秀咸;黄践;梁登成;陆力坚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一种设计术中MRI系统横向梯度线圈的新方法

    目的近年来出现的新型术中MRI系统对于梯度线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尤其重要的是低电感和高效率.本文提出一种设计该种线圈的新方法.方法这种方法能够很好地将线圈约束在圆形磁体极面内,并且可以对线圈性能进行整体地优化.结果本文运用该方法设计了一个术中MRI系统的x梯度线圈,计算结果显示了该方法的正确性和有效性.结论本文提出的方法对于设计术中系统专用的高性能横向梯度线圈非常有效.

    作者:张怀岺;李源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基于灰度共生矩阵的脂肪肝B超图像特征提取

    目的为脂肪肝病变的诊断提供一种定量分析的手段.方法本文针对实际采集的肝脏B超图像进行了研究,采用灰度共生矩阵法对肝脏B超图像进行了特征提取,对各个特征参数进行了计算和分析.结果与结论图像的处理分析结果表明正常肝与脂肪肝的能量、熵、反差分矩有着显著的差异,对于区分图像有很强的描述能力.

    作者:朱福珍;吴斌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核素脑室-腹腔分流管显像在脑积水分流术后的临床应用

    目的进行核素分流管显像,了解脑脊液分流管的通畅情况.方法 19例脑积水患者,术后9~12天从储液囊内注射99Tcm-DTPA 111~185 MBq,行分流管显像.记录核素到达分流管末端时间.结果分流管通畅11例,核素自储液囊到达分流管末端时间为平均11.6 min;定量分析,分流管引流量平均为0.078 ml/min.通而不畅6例,核素到达分流管末端的时间为平均21.6 min.分流管梗阻2例,始终未见分流管末端显影.结论核素分流管显像是一种检测脑室分流装置功能状况的有效方法.

    作者:于治国;袁庆国;郑建国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核素显像及磁共振灌注成像在诊断缺血性脑血管病中的对比研究

    目的比较脑葡萄糖代谢显像、脑血流灌注显像及磁共振灌注成像三种检查方法在诊断缺血性脑血管病中的价值.方法对78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和26例单侧脑血管病变患者的脑葡萄糖代谢显像、脑血流灌注显像及磁共振灌注成像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所有患者用脑葡萄糖代谢显像、脑血流灌注显像及磁共振灌注成像三种检查方法检出的阳性率分别为97.44%、94.87%和82.05%,脑葡萄糖代谢显像、脑血流灌注显像与灌注加权磁共振成像结果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值分别为0.012、0.002).26例单侧血管病变患者用三种检查方法检出的阳性率分别为96.15%、92.31%、92.31%,三者无显著性差异(P=0.552).结论脑葡萄糖代谢显像、脑血流灌注显像对诊断缺血性脑血管病较敏感,在诊断单侧血管病变中三种检查方法均较敏感.

    作者:何洁;卢洁;许英路;翟勇;张人玲;刘丹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数字人体非完整系统力学模型基础研究

    本文围绕数字人体非完整系统力学模型基础研究,首先从人体系统的约束、约束方程、约束分类和人体系统约束概念的扩充四方面阐述了人体系统约束及约束分类;然后介绍了人体系统的广义坐标、广义速度和人体系统的广义加速度;后概括出人体系统的虚位移概念和扩充以及人体系统的理想约束.这几方面为数字人体非完整系统力学模型研究提供了基础.

    作者:毕思文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心肌声学造影无创性评价X综合征患者心肌微循环

    目的应用经静脉心肌声学造影,观察X综合征患者心肌微循环灌注的特点.方法选取X综合征患者10例(Ⅰ组),健康自愿者10例(Ⅱ组),采用SonoVue进行实时心肌声学造影检查,获取心尖四腔切面图像,采用声学密度定量技术测定达到峰值的大显影强度A,曲线上升平均斜率β及A·β乘积,并绘制时间-强度曲线.结果 X综合征患者心肌显影的峰值强度A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反映心肌血流速度的β值较正常对照组低(P<0.01),反映心肌血流量的A·β乘积也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 结论实时心肌声学造影可定量分析X综合征患者心肌微循环灌注情况.

    作者:刘地川;凌智瑜;王志刚;张茂惠;冉海涛;邓昌明;黄晶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脉冲反向谐波实时超声造影对肝占位病变良恶性的鉴别诊断

    目的探讨低机械指数实时超声造影鉴别肝占位病变良恶性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采用静脉团注造影剂SonoVue和低机械指数脉冲反向谐波技术对192例肝占位病变(109例恶性肿瘤,83例良性病变)进行实时灰阶超声造影,将造影前后病灶评分与病理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超声造影前肝脏恶性肿瘤诊断的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分别为52.3%、44.6.%和49.0%,造影后分别提高到89.0%、96.4%和92.2%(P<0.01).结论低机械指数实时超声造影可明显增强对肝占位病变良恶性的鉴别诊断能力.

    作者:李锐;郭燕丽;何芸;张晓航;丁俊;陈朝晖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超声造影对肾脏外伤诊断价值的探讨

    目的探讨对比增强超声诊断肾脏外伤的价值.方法 25例临床怀疑肾脏外伤患者分别进行常规超声和对比增强超声检查,并与手术或CT结果进行对照.结果 25例患者中确诊肾脏外伤18例,常规超声检出率为77.8%,对比增强超声检出为94.5%.结论对比增强超声对肾脏外伤较常规超声有更高的诊断符合率,对指导临床制定治疗方案及疗效观察有重要价值.

    作者:梁彤;梁峭嵘;石星;黄春燕;陈君洁;汤书华;刘照宏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超声介导声诺维提高人血管内皮细胞基因转染效率的体外实验研究

    目的探讨使用超声破坏微泡造影剂-声诺维的方法对脂质体介导的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EPGFP)基因转染人脐静脉血管内皮细胞(HUVEC)的作用.方法在单孔培养皿中加入HUVEC细胞悬液,每孔加入脂质体介导EPGFP 4 μg,加或不加微泡造影剂或不同条件的超声辐照.24 h后,用荧光显微镜及流式细胞仪测量EPGFP在细胞内的表达及基因的转染效率.结果超声组转染率提高,超声+微泡组转染率明显提高.超声+微泡组,超声辐照时间60 s:机械指数(MI)1.4组转染效率高;超声机械指数1.0:辐照时间90 s组转染率高.结论声诺维在超声作用下能明显提高脂质体介导的基因对细胞转染的效率,可能作为基因治疗的载体.

    作者:刘玉凤;任卫东;唐力;陈昕;马春艳;张莹;李玉峰;吉日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肝细胞癌的灰阶超声、彩色多普勒超声和超声造影的对比研究

    目的通过肝细胞癌(HCC)的灰阶超声、彩色多普勒超声(CDFI)和超声造影(CEUS)诊断的对比研究,探讨超声造影在肝细胞癌诊断中的优势.方法肝细胞癌患者20例,共26个病灶,均经手术或穿刺活检病理证实为肝细胞癌;分别用灰阶超声、彩色多普勒超声和超声造影检查,观察肿瘤的大小、回声强度、肿瘤内的血管和肿瘤实质的血流灌注.结果在肿瘤结节的形态上,超声造影与灰阶超声基本相似,但在肿瘤直径和面积的测值上,超声造影大于灰阶超声,存在显著差异(P<0.01),而且可以发现灰阶超声所不能显现的病灶.超声造影与彩色多普勒均显示肿瘤的血管和血供,但在显示肿瘤的微血管和血流灌注时,超声造影明显优于彩色多普勒(P<0.01).肝细胞癌超声造影血管相的增强方式与细胞分化程度有一定的相关性.结论超声造影是实时、有效显示肝细胞癌肿瘤血管和血流灌注的方法.在HCC探测和定性方面明显优于灰阶超声和彩色多普勒超声,而且对肝细胞癌的恶性程度可做出一定的判断.

    作者:陈晓宇;赵宝珍;王伟;陆世萍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超声微泡介导EGFP质粒对视网膜母细胞瘤细胞转染效率的实验研究

    目的探讨不同浓度的超声微泡造影剂,在不同声强的超声辐照下,介导DNA质粒转染视网膜母细胞瘤(RB)细胞的效率及可行性,为实现外源基因高效、定向的转移奠定基础.方法将培养的RB细胞分别予以超声条件为0.25, 0.5, 0.75, 1.0, 1.25 W/cm2, 60 s的连续波辐照,微泡造影剂浓度为1%, 10%, 20%,30%,以筛选出对RB细胞活性无明显抑制的适超声声强、辐照时间和微泡浓度.根据以上筛选条件,转染EGFP基因入RB细胞,24~48 h后,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EGFP表达情况,并用RT-PCR对EGFP mRNA进行半定量检测.结果声强<0.75 W/cm2 (60 s),以及微泡浓度<20%时,对RB细胞的活性无明显抑制.当微泡浓度10%,超声声强为0.5 W/cm2或0.75 W/cm2时,介导的DNA质粒对RB细胞转染具有较高的转染效率,明显高于其他实验组.超声声强为0.5 W/cm2或0.75 W/cm2介导的转染效率,在统计学上差异无显著性意义.结论浓度适当的微泡在优化的声强条件下,能够有效地提高DNA质粒在RB细胞中的转染效率.

    作者:邓鑫;周希瑗;王志刚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肝肿瘤超声造影与增强CT的对比研究

    目的比较超声造影(CEUS)和增强CT显示肝肿瘤的血流灌注特点,探讨对肝良恶性肿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对92例肝占位性病变进行CEUS和增强CT检查,比较两种技术在不同时相的增强及灌注特征.结果原发性肝癌、血管瘤CEUS和增强CT的增强类型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χ2检验,P>0.05),肝转移癌两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其中30例肝恶性肿瘤CEUS显示的病灶数目为134枚,增强CT显示的病灶数目为118枚.结论 CEUS和增强CT能敏感地显示肝良恶性肿瘤的血供特征,CEUS对肝转移癌微小血管的灌注情况及发现微小病灶方面优于增强CT,可有效地评价肿瘤血管化程度,为肝癌的早期诊断提供更多信息.

    作者:赵玉珍;孟洁;张凤娟;纪晓惠;杨漪;韩若凌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声学造影在不全流产诊断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新型造影剂声诺维及实时灰阶造影匹配成像技术对早孕不全流产的诊断价值.方法对31例不全流产的患者,采用新型造影剂声诺维及实时造影匹配成像技术进行超声造影,观察病灶区的造影剂灌注过程及造影后声像图特点.所有患者造影后刮宫,刮出物送病理检查.结果残留物为绒毛及蜕膜组织时超声造影可见局灶性血流灌注异常丰富区,残留组织表现为不均匀强化;机化组织则表现为点条状血流灌注;而凝血块或变性坏死组织造影时无血流灌注呈无回声.结论超声造影技术在不全流产的诊断及鉴别诊断中具有较大的应用价值.

    作者:张新玲;郑荣琴;黄冬梅;李凯;尹玉竹;黄敏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声学造影在子宫肿瘤诊断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新型造影剂声诺维及实时灰阶造影匹配成像技术对子宫肿瘤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对38例子宫肿瘤患者,采用新型造影剂声诺维及实时造影匹配成像技术进行超声造影,观察不同病变造影剂灌注过程及造影后声像图特点.结果子宫肌瘤表现为造影剂自外周向内快速充盈,假包膜强化明显,瘤体内部造影剂分布均匀,较包膜消退快,而变性区则无造影剂分布,浆膜下及黏膜下肌瘤可显示来源于子宫的蒂部供血动脉血流.宫颈癌及内膜癌病灶区滋养血管首先充盈,病灶内部强化欠均匀,消退早于正常子宫肌层.结论超声造影能清晰显示肌瘤边界及内部变性情况,能较清晰显示内膜癌及宫颈癌浸润肌层的程度,有助于提高超声对子宫肿瘤的诊断价值.

    作者:黄冬梅;张新玲;郑荣琴;李凯;闫萍;张波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灰阶超声造影在肝外伤微波凝固治疗的实验研究

    目的探讨灰阶超声造影在肝外伤微波凝固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开腹状态下建立猪II级肝外伤伴活动性出血模型32处,微波凝固治疗功率分别采用70 W和80 W,时间5 min.分别于治疗前、后应用常规超声及灰阶超声造影观察肝内损伤区的变化.结果常规超声难以显示肝外伤后所致的活动性出血.灰阶超声造影由于能清晰显示损伤区内的活动性出血,可实时引导将微波电极准确放置在肝内活动性出血部位.微波凝固治疗后,70 W、80 W两组治疗区呈长径分别为[(4.61±0.39) cm,(4.71±0.57) cm](t=-0.48,P>0.05)、短径分别为[(3.03±0.60) cm,(2.77±0.41) cm](t=1.14,P>0.05)的近似椭圆形无回声区,其中心部除针道呈极亮的强回声外均未见增强,呈负性显影;而56.2%(9/16)的70 W治疗区和37.5%(6/16)的80 W治疗区周边部可见少许线状增强.病理学证实,微波治疗区中心部汇管区的血管呈不同程度的退变坏死,肝细胞退变坏死,而周边部以肝细胞退变坏死为主要表现,血管坏死不明显.结论灰阶超声造影可用于实时引导微波电极的置入和术后疗效的判断,在肝外伤微波凝固治疗中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作者:王月香;唐杰;安力春;刘爱军;林倩;李俊来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超声造影对正常动脉检测能力的实验研究

    目的研究生理状态下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CDFI)对不同深度血管血流的显示能力以及彩色多普勒超声造影(以下简称彩超造影)与实时灰阶谐波超声造影(以下简称谐波造影)的表现.方法动物选择普通家犬5只.使用意大利百胜Technos DU8超声诊断仪及SonoVue超声造影剂.二维超声分别显示犬的髂总动脉、髂外动脉、髂内动脉、股动脉及腋动脉,并测量内径,脉冲多普勒测量收缩期峰值流速(PSV).人为增加血管深度,CDFI检查记录该深度状态的血流强度.至CDFI不能清晰显示血流时,分别利用彩超造影与谐波造影两种方法再次检测.彩超造影检测时记录血流强度及PSV.结果随着深度增加CDFI观察到的血流信号减弱,造影后血流信号均明显增强;造影后在同一部位检测到的PSV增加36.1%,两组数据比较有显著性差异;谐波造影显示注射造影剂后动脉管腔内回声迅速增强,能够清晰显示血管管壁与管腔的分界.结论造影剂的应用可明显提高CDFI对深部血流信号的检出,而谐波造影能更直观、准确地显示血管壁及流道的轮廓.

    作者:李超伦;王文平;何年安;丁红;黄备建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超声造影引导微波凝固治疗Ⅰ~Ⅲ级肝外伤的实验研究

    目的探讨超声造影引导微波凝固治疗Ⅰ~Ⅲ级肝外伤伴活动性出血的应用价值.方法全麻开腹状态下10只肝素化小型猪共建立Ⅰ~Ⅲ级肝外伤伴活动性出血模型40处,超声造影引导下将微波电极植入肝内活动性出血部位进行微波凝固治疗.治疗后2 h观察治疗区有无再出血和血肿,并行超声造影检查及组织病理学检查判断疗效.结果 40处肝外伤伴活动性出血微波治疗后均成功控制出血,Ⅱ级和Ⅲ级肝外伤局部出血时间[(192.0±108.0)s和(443.4±63.5)s]均长于Ⅰ级肝外伤[(48.3±33.3)s](P<0.01),出血量[(24.8±6.5)g和(47.8±10.5)g]均大于Ⅰ级肝外伤[(6.6±4.3) g](P<0.01).微波治疗后2小时局部肝被膜均未见活动性出血和血肿.灰阶超声造影显示9处Ⅱ级和5处Ⅲ级肝外伤治疗区仅周边部见少许走行规则的线状增强,余治疗区均未见增强,呈负性显影.组织病理学显示,Ⅰ~Ⅲ级肝外伤微波治疗区内肝细胞变性明显,肝小叶内见多个大小不等的腔隙;血管壁的退变以近针道区明显,而远离针道区变化不明显.结论超声造影引导微波凝固治疗对Ⅰ~Ⅲ级肝外伤伴活动性出血较好的治疗作用,有望成为临床上外科治疗的一种重要辅助方法.

    作者:王月香;唐杰;安力春;林倩;李俊来;徐建宏 刊期: 2006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