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杂志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杂志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院
  • 主办单位:中国科学院声学研究所
  • 国际刊号:1003-3289
  • 国内刊号:11-1881/R
  • 影响因子:0.76
  • 创刊:1985
  • 周期:月刊
  • 发行:北京
  • 语言:中文
  • 邮发:
  • 全年订价:408.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JST 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数据库(日), 上海图书馆馆藏, 国家图书馆馆藏, CSCD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医学文摘, 哥白尼索引(波兰), 文摘与引文数据库, SA 科学文摘(英), 北大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 万方收录(中), 文摘杂志, 知网收录(中), 统计源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核心期刊), 维普收录(中)
  • 《CAJ-CD》规范执行优秀奖期刊
  • 临床医学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杂志   2006年3期文献
  • 肋骨骨肉瘤1例

    患者男,16岁,因反复右侧胸痛半年就诊.X线平片检查:右侧4~6肋胸壁局部高密度影向胸腔内突起,其内缘光整,与胸壁成钝角,右侧第五肋骨骨质破坏毛糙,骨髓腔内呈斑片状虫蚀状破坏.肺内未见明显实变(图1).

    作者:魏弢;方佩君;吴美花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分化型甲状腺癌131I全身显像卵巢黏液性囊腺瘤显影1例

    患者女,48岁,因甲状腺肿块行双侧甲状腺根治术及双侧颈部淋巴结清扫术,术后病理为甲状腺乳头状癌及颈部淋巴结转移,胸部CT示双肺弥漫性小结节病灶.经131I 100 mCi清除术后剩余甲状腺组织,4个月后予131I 200 mCi治疗,扫描见颈、胸和腹部131I摄取阳性(图1),进一步排空肠道内容后再次显像,图像无明显变化.行同机图像融合见131I阳性显像部位在盆腔.腹部B超检查提示下腹部液性多囊性肿块,进而在超声引导下穿刺,病理示盆腔囊性肿块,源于卵巢可能,遂行卵巢肿块切除术,术中见右侧卵巢肿块大小约18 cm×12 cm×10 cm,病理示卵巢黏液性囊腺瘤.再次131I治疗(200 mCi)后全身扫描见腹部131I摄取阳性灶消失(图2),证实为131I扫描假阳性显影.

    作者:夏伟;余永利;罗全勇;罗琼;丁颖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阴道后壁子宫内膜异位症1例

    患者女,43岁,体检发现子宫肌瘤3年.全身一般情况好,专科检查:宫颈光滑;子宫后位,如孕50天大小,于子宫颈后壁、直肠下段、阴道后壁可触及一结节,约5 cm×3 cm×3 cm包块,质硬、固定、轻压痛,与子宫无明显界线;双侧附件区未触及明显异常,无压痛.超声所见:子宫大小8.3 cm×7.4 cm×7.3 cm,体积增大,宫壁不光整,肌层回声不均匀,于前、后壁可见数个大小不等的偏低回声团,边界尚清,内回声不均匀,较大一个约4.0 cm×3.9 cm×3.3 cm;CDFI:其周边及内部可见血流信号.另于宫颈下段及阴道上段后壁可见大小约5.7 cm×4.2 cm×3.7 cm的类囊性回声团,边界尚清,内见较多细密光点及2.6 cm×2.2 cm×2.0 cm的偏高回声团,后方增强效应明显(图1),CDFI:其周边及内部未见血流信号.超声诊断:①子宫多发肌瘤;②宫颈下段及阴道上段后壁类囊性占位,考虑良性病变可能性大.手术所见:子宫增大,质中,表面有明显的突起,可见3个大小不等的肌瘤,大小分别为5 cm×6 cm、1 cm×2 cm、1 cm×2 cm,双侧输卵管及卵巢均正常,于阴道后壁可触及大小约3 cm×4 cm的囊肿,用吸引器将囊腔内液体吸出,为咖啡色液体约60 ml.术后病理诊断:子宫内膜异位症.

    作者:赵欣华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后纵隔胰腺假性囊肿1例

    患者男,45岁,9个月前饮酒后突发剧烈上腹痛,就诊当地医院,查血、尿淀粉酶高,诊为急性胰腺炎,经保守治疗治愈出院.3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间断气短,略感吞咽困难,B超示:双侧胸腔积液.予胸穿查胸水性质介于渗出液与漏出液之间,胸水淀粉酶2 U/L.后为进一步诊治转入我院.入院后复查血淀粉酶359 U/L,尿淀粉酶3787 U/L,胸水淀粉酶3422 U/L.纤维支气管镜检查未见异常.随后该患者先后接受了CT、MR、ERCP检查.

    作者:张森;杜湘珂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胼胝体变性1例

    患者男,50岁.因脾气暴躁、记忆力下降半年,伴双下肢无力1个月于2005年11月18日入院.病程中偶伴有尿便障碍,既往健康,长期饮酒史,2两/日.入院时查体:BP 150/80 mmHg,心肺腹查体未见异常.神经系统:神清语明,定向力、记忆力、计算力差.颅神经正常,双下肢肌力4+级,双侧跟膝胫实验欠稳准,右侧病理反射阳性.CT平扫:胼胝体膝部、压部见片状低密度影,胼胝体压部呈膨胀性改变,双侧脑室前角略变窄.MR扫描:矢状位T1WI见胼胝体压部呈膨胀性改变, 胼胝体压部中层片状低信号(图1).轴位T1WI见胼胝体压部片状低信号.轴位T2WI见胼胝体压部片状高信号(图2).住院4周,给予大量B族维生素并间断输新鲜血浆,患者除痴呆稍有加重外,其余神经系统体征无明显变化.治疗给予激素,大量B族维生素营养神经、改善循环.现住院12天,计算力略好转,记忆力、定向力均可,余体征同前.诊断:胼胝体变性.

    作者:刘建华;韩雪立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大脑半球毛细胞性星形细胞瘤1例

    患者女,17岁,头痛、呕吐、左下肢无力1月余.1个月前无明显原因及诱因出现头痛,呈持续性,以双颞及项部为著,伴恶心、呕吐,呕吐为非喷射性,并逐渐出现左下肢无力,走路易跌倒.体检:左下肢肌力Ⅴ-级,右侧正常.余神经系统体征未见异常.头颅MR:平扫右侧额叶皮质下可见一约2.5 cm×2.8 cm×3.5 cm大小的类圆形病变,T1WI呈稍低信号,病变境界较清楚,与硬脑膜关系不密切,周围可见大片状低信号水肿带,右侧侧脑室体部受压变窄,中线结构左移(图1);T2WI病变呈不均质性等信号,其内可见少许高低混杂信号灶,周围大片状指样水肿带呈高信号强度(图2).

    作者:王渊;张明;鱼博浪;刘丽华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全肝动态MR灌注成像参数的实验研究

    目的描述并评价全肝3D动态MRI测量肝脏灌注成像(PI)参数的方法.方法 50个装有不同浓度Gd-DTPA的生理盐水溶液(浓度范围0~6 mM)试管模型,使用3D-GRE序列,选择不同的翻转角(10°、15°、25°、45°);10只兔肝VX2肿瘤模型,采用不同对比剂浓度(0.05、0.1、0.2 mmol/kg)进行动态全肝MR PI扫描,找出佳扫描参数.灌注成像序列块厚60 mm,扫描141~150 s,共40~45次扫描,扫描开始后10 s注射Gd-DTPA.通过体外试管实验得出的数据,将时间-信号强度曲线转换为时间-浓度曲线.测量、比较VX2肿瘤区域与正常肝脏的开始强化时间、大对比剂浓度、达到大浓度的时间、平均早期强化斜率及强化曲线类型.结果采用25°翻转角、0.05 mmol/kg的对比剂浓度得到的PI曲线佳.肿瘤区域的开始强化时间、大对比剂浓度和平均早期强化斜率分别为(16.6±1.94)s、(0.59±0.11)mM及(0.0388±0.0086) mmol/L/S,与正常肝脏组织[(22.4±4.96)s、(0.48±0.06)mM及(0.0236 ±0.0084)mmol/L/S]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67,0.0362,0.0059).结论采用3D-GRE序列、25°翻转角、0.05 mmol/kg的对比剂浓度能得到高质量的全肝动态MR灌注成像,可用于分析肝实质与肝内病灶不同的微血管动力差异.

    作者:吴冰;张挽时;王东;孟利民;宋云龙;熊明辉;时惠平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大鼠C6脑胶质瘤CT灌注成像的初步研究

    目的初步探讨CT灌注成像技术用于大鼠C6脑胶质瘤微循环研究的可行性.方法采用立体定向方法在20只雌性Wistar大鼠右侧尾状核接种C6细胞,荷瘤大鼠分为二组,一组于接种后1、2、3周分别行MR检查以评价肿瘤生长,另一组于接种后2周时行CT灌注成像,每次检查结束后留取鼠脑标本作病理学检查.结果大鼠C6脑胶质瘤的生长特征及MR表现符合文献报道.肿瘤区脑血流量(CBF)、脑血容量(CBV)、对比剂平均通过时间(MTT)和表面通透性(PS)及瘤脑交界处CBV,MTT,PS值均明显大于对侧正常脑组织(P<0.05),肿瘤中心PS值大于肿瘤周边(P<0.05),CBF、CBV、MTT则无统计学差异(P>0.05);肿瘤区有较多新生血管,肿瘤周边更为丰富.结论 CT灌注成像可用于研究大鼠C6脑胶质瘤的微循环变化.

    作者:关丽明;郭敏;徐克;戚喜勋;方长兴;刘树立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大鼠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后短T1信号产生的病理基础

    目的揭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后短T1信号产生的病理基础.方法将20只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实验组(n=13)和对照组(n=7),采用Zea-Longa法制备15 min MCA闭塞-再通时间的大鼠模型,分别于第3、5、7、14天4个时间点观察短T1信号出现的时间、部位,采用HE染色、Perls染色及电镜检查观察短T1信号部位的病理变化.结果对照组中无短T1信号出现,实验组中7只大鼠模型于第14天时出现短T1信号,其中4只出现在皮质区,2只出现在皮质区和基底节区,1只仅于基底节区出现.皮质区短T1信号主要与出血有关;基底节区短T1信号主要与吞噬脂肪的巨噬细胞的脂质沉积有关.结论 TIA后短T1高信号出现的部位不同,其产生的病理基础不同.

    作者:任燕双;张云亭;刘松龄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高强度聚焦超声联合碘油栓塞损伤肝脏的病理转归及肝、肾功能的变化

    目的探讨肝脏局部碘油栓塞联合高强度聚焦超声(HIFU)热切除术后,坏死组织的病理转归及肝、肾功能的变化,阐明联合治疗的安全性.方法 10只山羊,肝左叶动脉碘油栓塞和局部HIFU热切除后,分为A、B二组,各5只.A组动物定期观察坏死组织的动态病理变化,而B组则动态观察术后的肝、肾功能变化.结果肝脏碘油栓塞和HIFU治疗后可形成明显的凝固性坏死灶并引起肝、肾功能的明显变化.但随着时间延长,坏死灶逐渐溶解吸收、纤维化,肝肾功能也逐渐恢复正常.结论局部肝脏碘油栓塞联合高强度聚焦超声热切除术是安全的.

    作者:熊树华;舒宽勇;李隆玉;王智彪;胡凯;马平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MPTP诱导猴偏侧帕金森病模型的制作

    目的探讨偏侧帕金森病恒河猴动物模型的成模率及影像、病理的对比.方法经一侧颈内动脉注入1-甲基-4-苯基-1,2,3,6-四氢吡啶(MPTP)后,对实验组猴的行为表现及影像学表现:包括MRI、PET及SPECT进行检测及酪氨酸羟化酶(TH)免疫组化染色.结果注射 MPTP后第5~7天逐渐出现偏侧帕金森病症状,肌注阿朴吗啡后动物向左侧快速旋转;PET检查示实验组猴右侧(患侧)18F-脱氧葡萄糖平均标准摄取值较左侧明显减低,SPECT检查示多巴胺转运蛋白(DAT)显像右侧纹状体放射性摄取明显减低,二者均与对侧及给药前对比统计学上差异有显著性差异(P<0.05).TH免疫组化染色示右侧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明显减少.结论经一侧颈内动脉注射MPTP制作偏侧帕金森病猴模型安全、简单、成模率高,是研究帕金森病的一种理想的帕金森病动物模型.

    作者:刘晟;王维;于小平;毛俊;容鹏飞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对比超声评价卡托普利对急性心功不全肾血流影响的实验研究

    目的用对比超声方法定量分析卡托普利(CPT)引起的犬急性心功能不全的肾脏血流、微循环变化.方法 13条杂种犬,左肋下开腹,在肾动脉主干上安置多普勒血流仪探头测单侧肾血流量(RBF).在心输出量(CO)降至50%后,将卡托普利注射剂以1 mg/kg静注,1 h后以2 mg/kg重复注射.分别于注射CPT前及1 h后记录CO、RBF、mPCWP、mRAP、MAP、SVR.分别于注射CPT前及1 h后行肾脏对比超声(CEUS)检查,测定肾微血管血流速度(β)、微血管容积(A)和微血管血流量(A×β).结果急性心功能不全实验犬注射CPT后,CO、RBF、 SaO2显著增加,MAP、SVR、mPWCP、mRAP显著下降.急性心功能不全实验犬注射CPT后肾血流量增加比值显著地大于心输出量增加比值.急性心功不全实验犬注射CPT后肾皮质微循环的血管容积(A)、血流速度β、及血流量(A×β)明显增加,肾髓质微循环的血管容积(A)无明显增加而血流速度β及血流量(A×β)明显增加.结论卡托普利对急性心功能不全的肾灌注非常有益.

    作者:谢晋国;欧阳平;曾平;修正成;佘凤华;刘伊丽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右心房压力升高对上腔静脉血流参数影响的实验研究

    目的探讨右心房压力升高时上腔静脉血流参数随呼吸运动变化的规律.方法通过静脉快速输注高渗盐水的方法升高杂种犬的右心房压力,右心房压力通过股静脉穿刺右心导管置入术监测.经右侧锁骨上窝切面探查上腔静脉,分别记录灌注前后右心房压力正常及升高时上腔静脉频谱随呼吸及心动周期的变化,检查仪器采用Sequoia-512彩色电脑声像仪,探头频率3.5 MHz.观察不同右心房压力时上腔静脉频谱形态并测量各波峰值及速度时间积分(VTI),计算上腔静脉频谱各波峰值、速度时间积分的呼吸性变化率,采用统计软件SPSS 11.0进行均数比较的t检验.结果右心房压力正常时,上腔静脉频谱S波、D波峰值及VTI呼吸变化率均较大;随着右心房压力的升高,S波、D波峰值及VTI呼吸变化率明显减低(P<0.05).相关分析表明S波、D波峰值呼吸变化率与右心房压力呈负相关(P<0.05).结论上腔静脉频谱S波、D波的呼吸变化率随右心房压力升高而减低,这种现象有助于临床工作中右心房压力的辅助判断.

    作者:贾化平;段云友;曹铁生;吕发勤;袁丽君;李娟;陈升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声学造影定量评价存活心肌的实验研究

    目的评价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心肌造影(CE-RT3DE)测量存活心肌质量的准确性.方法研究对象包括行开胸手术结扎冠状动脉分支造成心肌梗死的杂种犬22只(其中结扎左前降支15只,结扎左回旋支7支),分别于结扎后15 min和结扎180 min并再灌注30 min后进行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心肌造影检查.采用静脉注射氟碳造影剂进行心肌造影,勾划心肌缺血15 min后灌注缺损体积和心肌缺血180 min、再灌注30 min后灌注缺损体积,两者之差即为存活心肌体积,并与犬心肌密度相乘计算其质量.犬处死后采用Evans blue和TTC双重染色确定存活心肌范围并分离称重.结果 Evans blue和TTC染色所测存活心肌的实际质量为(6.99±1.16) g,占整个左室质量的百分比为(11.3±1.5)%;CE-RT3DE所测左室存活心肌质量为(7.26±1.39)g,占整个左室质量的百分比(12.2±2.1)%;CE-RT3DE所测存活心肌质量和左室质量百分比与犬离体心脏实测结果明显相关(r=0.82,r=0.73).结论 CE-RT3DE能准确评价犬急性心梗模型的存活心肌质量,有望为临床定量评价冠心病患者心肌存活性提供一项新的手段.

    作者:庄磊;王新房;谢明星;王瑶;张跃莉;邓斌华;刘夏天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定量组织速度成像评价左旋精氨酸预适应对缺血-再灌注心肌收缩功能的影响

    目的评价一氧化氮前体左旋精氨酸(L-arginine,L-arg)预适应对急性缺血-再灌注后局部心肌收缩功能的影响.方法制作犬左前降支(LAD)急性闭塞60 min后再灌注120 min实验模型.19只健康杂种犬随机分为无干预组(ishcemia-reperfusion,IR组,n=12只)与L-arg组(缺血前预先经外周静脉注入L-arg溶液300 mg/kg 10 min,n=7只).应用定量组织速度成像技术(QTVI)分别记录两组于基础状态(Bas)、缺血60 min (IS60)、再灌后R0、R60、R120时点左室前壁、下壁心肌的等容收缩期峰值速度(VIC)、收缩期峰值速度(VS)和异常收缩后收缩(PSS)的节段数.实验完成后,电镜观察危险区心肌组织的超微结构.结果①LAD急性闭塞后,IR组和L-arg组缺血节段的等容收缩波、收缩波明显低矮,畸变.IS60,左室前壁VIC,VS测值与基础值比较,明显降低(P<0.05~0.01);下壁VIC,VS测值则稍高于基础值(P>0.05).IR组和L-arg组的各项观察指标间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②恢复灌注即刻R0,二组犬的前壁VIC,VS测值较IS60稍高,但仍明显低于基础值(P<0.05~0.01);R60、R120,IR组前壁的VIC,VS测值持续减低,R120VIC,VS测值均稍低于R60(P>0.05);L-arg组前壁的VIC,VS测值则于R60,R120时点均无显著性差异;其异常PSS节段数亦少于IR组.③电镜观察结果显示L-arg组的线粒体和血管内皮损伤程度稍轻.结论 QTVI技术可准确反映心肌缺血-再灌注过程中局部心肌功能的动态变化.缺血前给予L-arg能有效改善再灌后心肌的收缩顿抑.

    作者:王静;王新房;谢明星;吕清;黄润青;杨颖;伍静;陈欧迪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颅底软骨肉瘤CT、MRI与病理表现

    目的探讨颅底软骨肉瘤的CT、MR影像学特点与病理类型的关系.方法对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7例颅底软骨肉瘤的CT、MR影像学资料,及与之相对应的病理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7例颅底软骨肉瘤中4例为高分化软骨肉瘤,3例为黏液样软骨肉瘤,CT的共同特点是均有骨质破坏,但高分化软骨肉瘤钙化明显,MR共同点是T2WI呈不均匀高信号,而T1WI上,黏液样软骨肉瘤多为均一的低信号,高分化软骨肉瘤则表现为不均一的低等信号,增强扫描上强化更明显.结论颅底软骨肉瘤的CT和MR表现与病理相关,不同亚型在CT及MR上有很多不同之处,术前正确诊断可为临床医生提供有益的信息.

    作者:彭泽峰;夏宇;陈风华;蒋星军;李学军;杨治权;张明宇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颅内肿瘤手术后经脑脊液播散的MRI特点

    目的分析颅内肿瘤手术后经脑脊液播散的MRI特征,讨论影响脑脊液播散的主要因素.方法经手术、病理和MRI证实的13例颅内肿瘤手术后经脑脊液转移患者,常规SE序列T1WI,T2WI ,FLAIR和增强后T1WI脂肪抑制序列检查.结果脑脊液播散的肿瘤呈大小不等的结节型或线状增厚型,主要分布在脑池、脑沟、脑室壁、脑干周围以及脑池段脑神经周围,其信号强度与脑内原发肿瘤信号基本一致.平扫线状增厚型,T1WI显示阳性5例(38.5%),T2WI显示阳性5例(38.5%),FLAIR显示阳性8例(61.5%).结节型平扫T1WI有9例呈等信号多发结节(69.2%),T2WI有10例多发结节均呈略高信号(76.9%),FLAIR 11例呈多发略高信号(84.6%).增强扫描所有病例均发现线状增厚或结节状强化.10例出现不同程度的脑积水征象.结论颅内良、恶性肿瘤均可发生脑脊液转移,手术中瘤细胞遗漏、脱落是脑脊液转移的主要因素,MRI增强扫描是诊断脑脊液转移的可靠工具.

    作者:张贵祥;赵京龙;胡运胜;李玉洁;周根泉;张悦萍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血管周围间隙的MR表现

    目的分析总结血管周围间隙发生部位及MRI表现,提高其诊断符合率.方法随机选择磁共振检查显示有血管周围间隙的病例130例;其中16例进行了MR增强扫描,21例行弥散加权成像;19例行CT检查,4例行CT增强扫描.结果 130例病例血管周围间隙均为双侧多发,呈圆形或椭圆形、点状、条状或线状,边界清晰锐利,条形或线形的血管周围间隙多成簇出现,且沿着纤维走行方向排列.发生部位包括前连合两侧(97.69%,127/130)、近大脑凸面的半卵圆中心(85.38%,111/130)、脑干大脑脚处(37.69%,49/130)、极外囊(23.85%,31/130),小脑齿状核旁白质仅见1例.MRI不同序列显示间隙信号与脑脊液信号完全一致,增强扫描无强化征象.随访病例均未发现明显变化.小血管周围间隙见于任何年龄组的所有130例病例,而17例可见大血管周围间隙间隙,其中3例有轻度占位效应.结论血管周围间隙可见于任何年龄,好发生于前连合两侧、近大脑凸面半卵圆中心、脑干大脑脚、极外囊,呈条形或线形、圆形或卵圆形,边界清晰锐利,绝大多数无占位效应,MR成像各种序列显示与脑脊液信号完全一致.

    作者:王光彬;王翠艳;陈立光;姚健;魏煜龙;郭力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星形细胞瘤相对脑血容量与肿瘤血管生成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通过对脑星形细胞瘤磁共振灌注成像(PWI)与MVD、VEGF免疫组织化学对照研究,旨在探讨星形细胞瘤相对脑血容量(rCBV)与肿瘤血管生成的相关性.方法对42例星形细胞瘤术前行常规T1WI和T2WI,然后采用对比剂首过动态增强自旋回波-平面回波成像序列进行灌注成像扫描,后行常规增强扫描.以灌注原始图像重建出rCBV图,依据rCBV图分别计算出肿瘤实质大rCBV比值.术后取病理分别进行HE染色、MVD、VEGF免疫组化染色,分别用于病理分级并计算每一标本的MVD和VEGF 表达程度.分别将MVD、VEGF表达与肿瘤实质大rCBV比值进行相关分析.结果肿瘤实质大rCBV比值与MVD呈明显正相关,r=0.686(P<0.01).VEGF不同表达程度的星形细胞瘤之间的肿瘤实质大rCBV比值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VEGF表达程度增高,肿瘤实质大rCBV比值增大.结论星形细胞瘤肿瘤实质大rCBV比值与MVD及VEGF表达存在显著相关,灌注成像与肿瘤血管生成存在相关性.灌注成像可用于活体上评价星形细胞瘤的血管生成程度.

    作者:姜新雅;仇斌;王维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运用FAIREST技术测量正常志愿者局部脑血流量绝对值的初步研究

    目的评价FAIREST序列测量局部脑血流量(CBF)绝对值的影响因素.方法对18例健康志愿者在1.5T磁共振扫描仪上进行间隔两周的重复FAIREST检查.在先后两次得到的脑血流图上测取14个解剖部位相对应的CBF值,运用多元线性回归方法分析检查部位、双侧大脑半球和两次检查对CBF测量的影响,对不同定位层面的相同解剖结构CBF值进行自身配对t检验.结果①FAIREST图像显示了良好的灰、白质对比.②两次检查之间,除了双侧额叶CBF绝对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外,其余部位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不同解剖部位的CBF绝对值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③灰、白质平均CBF为(122±28) 和 (43±10) ml/(100 g·min).④定位不同导致的两次测量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FAIREST技术的测量结果有很好的重复性,脑血流局部CBF绝对值的测量影响因素主要为解剖部位和定位层面.

    作者:张学慧;谢晟;肖江喜;邹润磊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多体素氢质子波谱对脑脓肿的诊断价值

    目的探讨磁共振氢质子波谱(1H-MRS)技术对脑脓肿的诊断价值.方法对9例脑脓肿病人行常规MRI和1H-MRS扫描.完成扫描后用随机分析软件包Functool 2进行分析,获得脓液和脓肿壁的波谱图.结果 9例病灶中8例检测到氨基酸(AA)峰,1例没有AA峰.另有2例脓液培养见厌氧菌生长的脓肿的波谱图中可见乙酸(Ac)峰和琥珀酸(Suc)峰.9例脓肿壁与对侧正常脑组织比较:Cho和NAA低于对侧并有显著性差异,Cho/NAA无显著性差异.结论 1H-MRS不但可提高细菌性脑脓肿的诊断准确率,而且还可根据Ac峰和Suc峰的有无提示是否厌氧菌感染,为临床治疗提供非常有价值的信息.

    作者:李宗芳;田伟;顾青;莫茵;包颜明;陈连有;徐江波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冠状动脉三维重建前期工作的关键技术研究

    本文对利用冠状动脉血管造影图进行三维重建的前期工作进行了比较详细的介绍.主要包含:二维图像的预处理;血管的分割;血管骨架的提取;冠状动脉血管树特征点的识别以及血管段的匹配.

    作者:水浩淼;李勤;刘越;王涌天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壶腹周围癌的影像学诊断方法

    壶腹周围癌为消化系统恶性肿瘤,虽较早引起梗阻性黄疸,但早期诊断较困难.近年来影像学诊断技术的发展,为临床提供了较可靠的诊断依据.本文对壶腹癌的几种影像学诊断方法作一综述.

    作者:王艳;林礼务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胰腺转移瘤的CT诊断

    目的探讨胰腺转移瘤的CT表现特点.方法收集21例胰腺转移瘤,回顾性分析原发肿瘤性质、原发肿瘤诊断与胰腺转移瘤发现间隔时间及胰腺转移瘤的CT表现.结果①原发肿瘤:主要包括肺癌(10例)、贲门癌(2例)、结肠癌(3例)及肾癌(2例)等.②原发肿瘤诊断与胰腺转移瘤发现间隔时间:7例在原发肿瘤的同时发现有胰腺转移瘤,14例间隔时间为1周~8年(中位间隔时间为15个月).③CT表现:包括单发结节(13例)、多发结节(7例)及胰腺弥漫性增大(1例)三种形式,肿块大小主要在2~5 cm (10例),大部分无强化(15例),大部分没有合并胆管及胰管扩张(17例).结论综合分析CT表现及病史对胰腺转移瘤的诊断很有帮助.

    作者:李相生;赵心明;周纯武;李静;王爽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大网膜恶性肿瘤的超声诊断研究

    目的探讨超声诊断大网膜恶性肿瘤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5例大网膜恶性肿瘤的超声表现,并与CT表现、病理结果对比分析.结果超声检查18/25例(72%)发现病变,6/25例(24%)未发现病变,误诊1/25例(4%);大网膜恶性肿瘤的超声表现分为三类:巨大实性、囊实性、多发实性小结节.结论超声对判断网膜恶性肿瘤的部位及内部结构具有重要价值,超声声像图复杂多变,判断性质需结合临床和CT等其他影像手段.

    作者:张波;姜玉新;张青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磁共振胆管成像和动态十二指肠液检查鉴别诊断婴儿肝炎与胆道闭锁

    目的探讨磁共振胆管成像(MRC)和十二指肠液引流对婴儿期胆道闭锁(EHBA)与婴儿肝炎综合征(IHS)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应用磁共振和婴儿十二指肠引流管对52例婴儿期持续性阻塞性黄疸行MRC和十二指肠液检查,以胆总管、肝总管显影和十二指肠液检查有胆汁(胆汁酸阳性)并经随访黄疸消退诊断为婴儿肝炎综合征;以胆总管、肝总管未显示,十二指肠液检查无胆汁(胆汁酸阴性)且经外科手术探查诊断为胆道闭锁;并将胆道闭锁MRC及十二指肠检查结果与手术、病理结果对比分析.结果 52 例患儿中后有34例确诊为婴儿肝炎综合征,18例确诊为胆道闭锁.34例婴儿肝炎综合征中30例MRC能清楚显示胆总管、肝总管结构,2例显示较小胆囊,2例胆总管、肝总管未显示.首次十二指肠液检查有胆汁31例,3 例无胆汁.18例胆道闭锁中13例胆囊、胆总管和肝总管未显示,4例仅显示较小胆囊,1例仅显示较大胆囊,十二指肠液检查均无胆汁.18例确诊为胆道闭锁的患儿中,17例与MRC及十二指肠引流诊断相符.结论十二指肠引流液检查能直接观察有无胆汁,诊断胆道闭锁的敏感性为100%,特异性为91.1%;MRC能显示肝外胆道结构,诊断胆道闭锁的敏感性为94.4%,特异性88.24%;十二指肠与MRC联合诊断胆道闭锁的敏感性94.4%,特异性97.06%,因此二者结合应用能较准确鉴别诊断婴儿肝炎与胆道闭锁.

    作者:胡玉莲;黄志华;夏黎明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ADC值对肝硬化和肝癌的诊断价值

    目的探讨SENSE技术支持下磁共振扩散成像ADC值在诊断肝硬化和肝癌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30例正常健康志愿者、30例肝硬化、30例肝癌进行上腹部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扫描,在ADC图上直接测量其ADC值.结果在b值为300、1000和1500 s/mm2时,正常肝脏ADC值范围分别为(1.520±0.169),(1.200±0.132),(1.068±0.118)×10-3mm2/s;肝硬化ADC值范围分别为(1.305±0.1181),(1.137±0.124),(1.006±0.107)×10-3mm2/s;肝癌ADC值范围分别为(1.163±0.206),(0.898±0.155),(0.803±0.140)×10-3mm2/s.经统计学分析其存在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磁共振扩散成像ADC值在肝硬化和肝癌的诊断中有一定价值.

    作者:张月浪;孙兴旺;强永乾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葡萄糖酸亚铁溶液在磁共振胰胆管成像中的应用

    目的评价口服葡萄糖酸亚铁糖浆溶液在磁共振胰胆管成像(MRCP)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实验部分:将不同浓度医用硫酸钡和葡萄糖酸亚铁糖浆两种溶液装入不同试管中,行MR T2WI和single-shot扫描,改变TE时间,观察信号强度和不同反转时间(TI)信噪比的变化.临床试验:把100位患者随机分成两组行不服对比剂和口服钡或铁剂5、10、15 min分别进行检查,观测胃肠道图像信噪比变化及以胰胆管解剖结构为对象的MRCP图像的改善情况.结果 60%硫酸钡和14%葡萄糖酸亚铁溶液将水信号基本抑制;当TI时间为130 ms左右时,铁剂溶液的信噪比强度降低明显;钡剂和铁剂的信号随TE时间的延长而降低.服用钡剂和铁剂后胃内信噪比平均值降至1.043±0.456,P<0.001;服用对比剂后十二指肠的平均信噪比降至1.930±2.315,1.933±2.320,P<0.001.口服对比剂前与口服对比剂后10 min MRCP成像比较,对胆总管、胰管、胆囊结构的显示,钡剂和铁剂均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2,0.010,0.014;P=0.013,0.011,0.015);与口服对比剂后15 min成像比较,对胆总管、胰管、胆囊结构的显示,钡剂和铁剂均具有显著性差异(P=0.006,0.018,0.024;P=0.007,0.019,0.025),但后者图像更佳.结论口服阴性胃肠道对比剂(V/V)14%葡萄糖酸亚铁糖浆溶液约500 ml后,15 min进行MPCP检查,将获得极佳的MRCP图像.葡萄糖酸亚铁溶液是MRCP成像时良好的胃肠液抑制剂,使MRCP图像更加清楚,使对胰胆系疾病的定位、定性及定量诊断更加准确.

    作者:周俊林;张帆;何宁;刘建莉;位春萍;陈瑞萍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口服枸橼酸铁铵在磁共振胰胆管成像中的应用

    目的研究口服枸橼酸铁铵(FAC)在磁共振胰胆管成像(MRCP)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26例患者在口服FAC前,口服后5 min、10 min、15 min分别行MRCP检查.对各组MRCP图像依据胃肠液干扰信号的多少及胰胆管结构的显示质量分别行分级及比较,并分析其相关性.结果服药后各期的胃肠液干扰信号均明显少于服药前(P<0.05).胰管的显示质量在服药后各组均优于服药前(P<0.05),并与胃肠液干扰信号的量有相关性(r=0.615,P<0.01).肝总管、胆总管及胆囊的显示质量在服药前后各组间没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使用枸橼酸铁铵可有效消除MRCP图像中的胃肠液干扰信号,明显改善图像质量.

    作者:任莹;金征宇;有慧;冯逢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磁共振心电门控HASTE和呼吸门控TSE的肺部应用

    目的评价磁共振心电门控HASTE和呼吸门控TSE在肺部的应用.方法经CT检查的正常志愿者组10例,病变组47例,分别行磁共振屏气心电门控HASTE和呼吸门控TSE扫描,分析其图像的特征、质量.正常组计算正常肺实质的信噪比,病变组计算病变的信噪比,正常肺实质与病变的对比度.结果心电门控HASTE肺实质信号较均匀,无心脏和大血管搏动伪影;呼吸门控TSE肺纹理丰富、清晰.正常肺实质的信噪比分别为4.41±0.82;2.43±0.40 (t=12.17,P<0.01).病变的信噪比分别为:6.58±3.31,4.51±1.86 (t=0.05,P<0.01).病变与正常肺的对比度分别为0.81±0.06;0.86±0.05 (t=4.79,P<0.01).CT和磁共振检查共发现病变91个,小病变为3 mm×3 mm×4 mm.其敏感性分别为:CT 93%,心电门控HASTE 99%,呼吸门控TSE 91%.结论对于5 mm以下的肺结节的检出,磁共振心电门控HASTE存在较大的潜力.

    作者:侯仲军;张鑫;于晓君;陈耀棠;欧阳小明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直径小于3 cm的孤立性局灶性机化性肺炎CT征象分析

    目的分析直径小于3 cm的孤立性局灶性机化性肺炎(FOP)的CT表现,以期提高与周围型小肺癌(SPLC)的鉴别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26例手术病理证实的直径小于3 cm的孤立性FOP的CT征象.结果 24例紧贴或邻近胸膜,其中17例位于各胸膜交界区.病灶呈类圆形12例,不规则形9例,三角和多角形5例.病灶边缘呈向心性弓形凹陷12例,其形态均为不规则形和三角、多角形;粗长毛刺征9例,其中7例病灶形态呈不规则形和三角、多角形;细短毛刺征5例,病灶形态均呈类圆形;分叶征4例,3例病灶为类圆形;另外出现血管纠集征9例,棘状突起征4例,支气管空气征6例,空洞征2例,空泡征3例,病灶内液化5例;病灶明显强化率为60%.病灶在不同层面的表现显著不同14例,其形态均呈不规则形和三角、多角形.结论直径小于3 cm的孤立性FOP与胸膜关系密切,形态呈不规则形和三角、多角形的常与SPLC鉴别不难,而呈类圆形的常与SPLC鉴别困难.

    作者:江森;朱晓华;孙兮文;虞栋;李天女;尤正千;马骏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中心肺动脉血流速度的MRI测量研究

    目的探讨相位对比法MRI测量中心肺动脉各血管的血流速度和血流量的准确性以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正常健康志愿者21例,采用相位对比法MRI测量中心肺动脉,包括主肺动脉、右肺动脉、左肺动脉、右肺上叶动脉、右肺叶间动脉和左肺叶间动脉各血管的直径、一个心动周期的大血流速度、平均速度和瞬时流量,并计算出各血管一个心动周期的血流量.结果①中心肺动脉各血管的直径分别为(24.5±3.4) mm、(16.9±2.6) mm、(16.3±1.8) mm、(6.1±1.3) mm、(12.0±1.6) mm和(11.3±1.4) mm.②中心肺动脉各血管的大血流速度分别为(79.9±24.0) cm/s、(78.7±20.2) cm/s、(77.4±22.1) cm/s、(66.1±9.2) cm/s、(73.5±19.6) cm/s和(72.1±16.4) cm/s.③中心肺动脉各血管的平均速度分别为(50.3±7.7) cm/s、(49.9±11.0) cm/s、(46.6±9.7) cm/s、(38.9±8.9) cm/s、(44.4±7.7) cm/s和(43.0±8.2) cm/s.④中心肺动脉各血管一个心动周期的血流量分别为(73.6±6.6) ml、(38.9±4.5) ml、(33.7±3.2) ml、(12.7±5.9) ml、(29.0±10.9) ml和(19.9±7.0) ml.⑤中心肺动脉的直径和血流量的对应点分布比较集中,呈现出直线上升的趋势,可以虚拟出高度相关的回归直线和直线相关方程,即Y=3.06X-7.04,相关系数r=0.90(P<0.001).结论相位对比法MRI可以准确测量中心肺动脉的血流速度和血流量,为无创性肺动脉血流动力学的研究奠定基础.

    作者:雷晓燕;郭佑民;许贵平;陈敏;李润民;杨健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急诊床旁经胸超声心动图诊断自发性心包填塞

    目的探讨急诊床旁经胸超声心动图诊断自发性心包填塞的价值.方法自2000年1月至2005年8月,对本心脏中心24例经临床证实的心包填塞患者进行急诊床旁经胸超声心动图检查.结果急诊床旁经胸超声心动图正确检出24例心包填塞,无假阴性,敏感性100%,1例假阳性,特异性96%.其中恶性肿瘤侵犯心包7例,结核6例,急性夹层破裂5例,急性心肌梗死4例,白血病1例,甲状腺功能减低1例.结论急诊床旁经胸超声心动图能以床旁方式快速、安全、准确诊断心包填塞,为治疗决策提供重要的诊断信息.

    作者:费洪文;何亚乐;侯跃双;许燕;黄新胜;冯碧霞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3.0T磁共振全心方法冠状动脉造影的初步评价

    目的初步评价三维(3D)全心方法冠状动脉造影在3.0T磁共振应用的可行性及价值.方法采用3D 分段k-空间快速梯度回波序列(turbo field echo,TFE),实时呼吸导航门控技术,心电向量(VCG)R波触发门控技术,在3.0T磁共振对12例健康志愿者进行磁共振冠状动脉造影(MRCA)检查.结果左主干和左前降支(LM+LAD)、左旋支(LCX)及右冠状动脉(RCA)的血管长度(mm)分别为98±16、56±9、108±29;血管直径(mm)分别为2.6±0.4、2.4±0.3、2.6±0.3;左、右冠状动脉的信噪比(SNR)和强化噪声比(CNR)分别为35±12、19±6和23±5、18±3.结论初步研究显示全心方法MRCA在3.0T磁共振是可行的,能够显示冠状动脉的远段和管径较小的分支血管,显示了增强的信噪比.全心方法使冠状动脉定位采集过程变得简单,易操作.

    作者:高波;郭启勇;侯阳;孙红彬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Tei指数评价高血压病患者右心功能的研究

    目的应用Tei指数评价高血压病患者右心功能,探讨其临床价值.方法将81例高血压病患者根据Ganau分型,采用脉冲多普勒显像技术,测量并计算右心Tei指数,与23例健康人右室Tei指数作对比.结果高血压组较正常对照组右心Tei指数增加,与(IRT+ICT)显著正相关(r=0.89,P<0.001),与ET及IRT有相关性(r=-0.70,0.77,P<0.01),与ICT无明显相关性(r=0.36,P>0.05).结论 Tei指数是一个敏感、简便、综合评价右心整体功能的指标.

    作者:李一丹;张铁山;吴雅峰;胡颖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先天性主动脉缩窄的超声诊断价值

    目的探讨二维及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对先天性主动脉缩窄(CoA)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35例CoA患者的二维及多普勒超声表现,并与手术结果作对照.结果 35例患者均经手术证实为CoA,其中超声检出31例,1例被误诊为主动脉弓离断,3例漏诊;3例为单发CoA,32例均合并有室间隔缺损(VSD,18例)或动脉导管未闭(PDA,19例)或二者兼存或其他畸形;11例伴有肺动脉高压;1例伴有感染性心内膜炎.结论超声心动图检查是诊断CoA及其他合并畸形的有效方法,具有无创、快速、准确性较高的优点,可作为首选方法;胸骨上窝声窗的常规检查有助于避免漏诊.

    作者:夏红梅;高云华;钱频;杨成业;杨红骏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经食管超声心动图在儿童复杂性先天性心脏病手术治疗中的应用价值

    目的探讨经食管超声心动图(TEE)对儿童复杂性先天性心脏病(CHD)手术治疗的价值.方法复杂性CHD患者95例,年龄0.3~15.6岁(平均4.3岁),均在体外循环前后进行TEE检查.结果术前TEE首要诊断与手术诊断符合率100%,其中仅7例(7.4%)TEE次要诊断与手术诊断不符.TEE对经胸超声心动图诊断做出补充或修正9例(9.5%),其中6例(6.3%)由于TEE的发现而作出手术方案改变或相应处理.术后TEE成功显示率95.8% (91/95),在91例显示成功患者中,达到预期效果且无残余问题63例(69.2%),发现残余问题28例(30.8%),其中2例(2.2%)由于TEE的发现立即予以处理.结论术前TEE可准确诊断儿童复杂性CHD,有助于制定手术方案,术后TEE可及时发现残余问题,有助于提高手术成功率.

    作者:马晓静;黄国英;梁雪村;吴琳;陈张根;贾兵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颈动脉壁易损斑块与再发缺血性脑卒中间隔时间关系的磁共振研究

    目的探讨MR定义的颈动脉易损斑块与再发缺血性脑卒中的关系,评价颈动脉磁共振成像在缺血性脑卒中二级预防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50例有明显症状的再发脑卒中患者在再次发病7天内进行检查.使用的西门子Sonata 1.5T 扫描仪与四通道专用颈动脉线圈.先进行2D-TOF扫描对颈动脉分叉处进行定位,然后分别对分叉上下各2 cm的颈总动脉与颈内动脉进行垂直于血管走行的连续轴位扫描.任意连续两个层面发现易损斑块特征即可诊断.比较易损斑块组与非易损斑块组的脑卒中间隔时间,以及1年以内再发脑梗死与1年以上再发脑梗死患者之间的易损斑块检出率.以血压、血糖、血脂等作为协变量构建Cox生存分析模型研究斑块对再发脑卒中间隔时间的影响.结果有MRI表现易损斑块的病人再发脑卒中的时间明显短于无易损斑块患者(296.2 vs 1623.8,P<0.001).在1年以内再发脑梗死的病人中,易损斑块的检出率高于1年以上再发脑梗死的病人(80% vs 13.3%,P<0.001).经过血压、血糖、血脂的校正,发现易损斑块是迅速再发脑梗死的重要危险因素(HR=5.596,P<0.001,95%CI 2.766~11.326).结论颈动脉存在易损斑块与快速再发缺血性脑卒中相关.MRI 作为一项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定性检查证明了它在缺血性脑卒中二级预防中的潜在价值,为将来使用MRI前瞻性评价卒中二级预防的效果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作者:林凯;张兆琪;吕飚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多层螺旋CT对冠状动脉桥血管的评价

    目的评价16层螺旋CT对冠状动脉桥血管的显示能力.方法回顾性分析17例冠状动脉搭桥术(CABG)后患者的CT和选择性桥血管造影的资料,男15例,女2例,年龄51~78岁,平均(67±7)岁,术后6~85个月,平均(32±19)个月.共40支桥血管,原位乳内动脉13支,游离桡动脉11支,游离大隐静脉16支.由两位有丰富心血管影像诊断学经验的医生采用双盲法阅片,并取得一致结果.评价指标包括CT成像中桥血管的可评价性、有无闭塞或狭窄(管径缩小50%~99%).结果所有40支桥血管均可评价,CT准确诊断5支桥血管闭塞和1支狭窄外,各有1例假阳性,其诊断桥血管闭塞与狭窄的敏感性、特异性达100%和97%,准确率分别为97.5%和97.1%.发生闭塞的血管与桥血管的类型和分布无关.结论 16层螺旋CT是一种值得信赖的无创性随访研究桥血管通畅性的影像学方法.

    作者:史河水;Martin HK Hoffmann;韩萍;王孝英;孔祥泉;冯敢生;毛明刚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三维超声测量胎儿肾脏及其血流容积与孕龄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探讨三维超声测量胎儿肾脏体积及肾脏血流容积与孕龄相关关系.方法应用三维超声重建技术测量89例(150枚肾脏)正常胎儿肾脏体积(Vr)及肾脏血流容积(Vf)并计算其比值(Vi).结果①胎儿肾脏体积(Vr)与孕龄呈正相关(r=0.895,P<0.01);②胎儿肾脏血流容积(Vf)与孕龄呈正相关(r=0.752,P<0.01);③胎儿肾脏体积(Vr)及肾脏血流容积(Vf)的比值(Vi)与孕龄无明显相关性.结论三维超声可较准确测量胎儿肾脏及其血流容积,二者与孕龄呈线性正相关.

    作者:苏瑞娟;吕国荣;何韶铮;金鹏;李伯义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三维彩色能量成像评价正常妊娠胎盘血流灌注

    目的探讨三维彩色能量成像(3D-CPA)测量胎儿胎盘的三维能量多普勒指数与孕龄的相关关系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Voluson 730 expert三维超声成像系统的3D-CPA测量130例20~40周的胎儿胎盘的血管化指数(VI),血流指数(FI),血管化-血流指数(VFI),并与孕龄比较分析.结果胎儿胎盘的三维能量多普勒指数与孕龄呈直线相关,以孕龄为自变量,胎儿胎盘的三维能量多普勒指数为因变量的直线回归公式为VI=0.297×GA-3.428(r=0.59,n=130,P<0.0001) FI=0.23×GA+27.516 (r=0.32,n=130,P<0.0001),VFI=0.115×GA-1.509 (r=0.59,n=130,P<0.0001).结论 3D-CPA可以作为妊娠中观察胎盘血管树发育的工具,胎儿胎盘的三维能量多普勒指数与孕龄的增长以及胎儿各生长参数积极相关.

    作者:吕小利;车岩;吴菊;锁成珍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一种使用膨胀气球模型的Snakes多目标分割方法

    目的为实现一种有效的基于Snakes的多目标医学图像分割算法.方法通过模拟气球在含多个物体的封闭空间内的膨胀,来实现Snake曲线的拓扑形变.算法使用一个燃烧区域滞后跟踪Snake曲线运动来给出其演化停止条件,然后忽略停止条件并继续演化Snake曲线,就能完成燃烧而得到一个连通区域.提取出已燃烧区域的轮廓可给出与各分割目标对应的子Snake.结果所提出的算法能够正确分割出医学图像中多目标对象的轮廓.结论此基于模型的分割算法原理明确且易于实现,具有较好的实用性.

    作者:吕红宇;马竞峰;包尚联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基于亮度不变的医学超声图像对比度增强方法

    目的探求一种基于亮度不变的医学超声图像对比度增强方法.方法在改进常规直方图均衡化算法的基础上,以小灰度平均值误差二元直方图均衡化为基础,引入另一个有效分割点.结果实现了一种局部直方图均衡化算法-亮度保持三元双向直方图均衡化.结论此算法较其他直方图增强方法更好地抑制了医学超声图像黑色背景过增强,保留了原图像细节信息,保持了原图像亮度,提高了图像对比度.

    作者:刘清团;汪天富;林江莉;李德玉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18F-FDG符合线路/CT显像在非小细胞肺癌立体定向放疗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18F-脱氧葡萄糖符合线路/CT显像在非小细胞肺癌(NSCLC)立体定向放疗中的应用.方法 53例NSCLC患者于放射治疗前行18F-FDG显像检查,进行FDG分期,并将FDG分期和CT分期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18F-FDG符合线路/CT显像使26例NSCLC患者分期改变,其中分期升级20例,分期降级6例.11例分期升级者PET检查发现了远处转移灶,其治疗方案由根治性治疗改为姑息性治疗;FDG显像较CT多发现39个转移淋巴结,并对其进行了立体定向放疗.FDG显像较CT多发现远处转移灶22个,对转移病灶进行了姑息性放疗.结论 18F-FDG符合线路/CT显像改变了49.06%(26/53)NSCLC患者的临床分期,影响了其治疗策略及放疗计划.

    作者:张彦彬;朱家瑞;康静波;聂青;杨志祥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数字人体非完整系统力学的变分原理

    该文围绕数字人体非完整系统力学模型,开展了人体非完整系统力学的变分原理研究.首先,阐述了人体非完整系统力学的微分变分原理和人体完整系统力学的积分原理;然后,论述了人体非完整系统力学的积分原理;后,详细论述了人体非完整系统运动微分方程的积分.为数字人体的非完整系统力学模型研究和建模提供理论基础.

    作者:毕思文 刊期: 2006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