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女,27岁,左侧腰部隐痛,低热1月.查体:血压124/80 mmHg,左肾区叩痛(+),余未见异常.化验:尿常规,WBC10~15个/HP,RBC 5~9个/HP.超声检查所见:左肾体积增大,呈12.3 cm× 5.0 cm大小,肾脏轮廓局限性向外膨出,肾皮质变薄,实质内可见以肾盂为中心花瓣形低无回声区,探头挤压可见其内点状无回声(图1).
作者:轩维锋 刊期: 2007年第07期
患者男,7岁.发作性癫痫1月余.患者1个月前无明显诱因于夜间出现发作性肢体挥舞伴喊叫,上下肢均乱动,持续约1min缓解,间隔3~5 min再次发作;发作时不伴口唇青紫,无眼上翻,无肢体抽搐,无尿便失禁.在本地儿童医院行头CT检查,结果示未见明显异常.后入我院检查.
作者:牛博洋;戴建平;高培毅;李少武;艾林 刊期: 2007年第07期
患者男,36岁,1年前自觉右大腿内侧包块,未予以治疗,近1月包块增大并出现间断性刺痛而来我院就诊.查体:右大腿内侧可触及大小约7 cm×8 cm软组织肿块,质地较硬,边界不清,活动差,压痛明显.
作者:刘正敏;张伟国;王毅 刊期: 2007年第07期
患者女,12岁.因间断咯血10余天入院.10余天前始该患无明显诱因出现间断咯血,鲜红色,量约100 ml,无胸痛,胸闷,无头晕及恶心、呕吐,无发热.查体:体温35.7℃,脉搏112次/分,血压110/70 mmHg,发育正常,口唇无发绀,颈静脉无怒张,双肺呼吸音清,心前区无隆起,未触及细震颤,心界不大,心律整齐,,心率112次/min,胸骨左缘可闻及双期喷射性杂音.
作者:李玉宏;司忠义;牛玉军 刊期: 2007年第07期
患者男,38岁,风湿性心脏病,因下肢疼痛5 h急诊入院,住院后行下肢动脉彩超检查诊断为双侧股动脉栓塞,取栓术后5天,出现右肾区疼痛、血尿及尿量减少,肌酐及尿素氮增高,临床怀疑右肾动脉栓塞.
作者:罗燕;马步云;刘菊先 刊期: 2007年第07期
患儿男,6岁.自出生双眼视力差,看东西偏头,多饮多尿.眼科检查:视盘小,色苍白.磁共振表现:透明隔缺如,双侧侧脑室的额角呈方形(图1、2),双侧视神经和视交叉细小,胼胝体膝部发育不全(图2~5).磁共振诊断为视隔发育不良.
作者:李宗芳;田伟 刊期: 2007年第07期
患者女,73岁.主因腹部隐痛半年,阴道不规则出血7天入院.平素月经规律,无痛经,量中等.22岁结婚,孕5产4,均为顺产.已绝经30年.查体:宫颈轻度糜烂,宫体正常大小,质中等,活动度可,双附件触诊(一).
作者:高建津;刘洁华;吴文瑛 刊期: 2007年第07期
目的 探讨MR弥散加权成像(MR-DWI)检测早期肝纤维化及定量肝纤维化程度的能力.方法 对以CCl4诱导产生的肝纤维化模型兔和对照兔行MR常规扫描及DWI检查,以病理学肝纤维化分期为基础将其划分为无肝纤维化组(S0)、轻中度纤维化组(S1~S2)和重度纤维化/肝硬化组(S3~S4),在b取300、600、1000 s/mm2时,比较各组DWI图像信号强度(SI)、表观弥散系数(ADC)和指数表观弥散系数(EADC)的变化情况.结果 在b取300、600 s/mm2时,无肝纤维化组、轻中度纤维化组和重度纤维化/肝硬化组的SI与EADC值依次升高,ADC值依次降低,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1);在b取1000 s/mm2时,仅SI值随肝纤维化组别升高而升高(P<0.01).b取300 s/mm2时,ADC与EADC值三组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初步实验研究表明,肝纤维化时肝内水分子弥散受限,且随肝纤维化程度增高,水分子弥散能力逐渐减低.在选择合适b值的情况下,MR-DWI可成为检测早期肝纤维化及定量肝纤维化程度的有效手段.
作者:王秋实;郭启勇;梁长虹;刘辉;廖伟 刊期: 2007年第07期
目的 研究释放ASODN基因片段的生物可降解血管内支架在抑制小型猪肾动脉球囊损伤后c-myc基因表达及内膜增生中的作用.方法 将ASODN涂层BES与裸BES分别植入到16只实验小型猪球囊扩张后的双侧肾动脉内,分别在术后24 h、1周、4周及12周各处死4只动物;用Western Blot法进行c-myc基因蛋白表达分析;病理分析对两种支架不同时期的内膜厚度、内膜面积、管腔面积及PCNA染色增殖指数进行比较.结果 ASODN涂层BES及裸BES置入段血管在损伤后12周内均表现出连续的内膜愈合与生长过程;支架置入后24 h,ASODN涂层BES置入段血管表达c-myc蛋白与健康肾动脉相似,均明显低于裸支架置入段血管,差异持续至术后4周;12周时,各组c-myc蛋白表达差异消失,裸BES、ASODN涂层BES置入段血管及健康肾动脉c-myc蛋白均呈微弱表达.除24 h外,ASODN涂层BES各期内膜增生程度均较裸BES弱,以支架周围明显,管腔面积均大于裸BES组,PCNA指数均小于裸BES组(P<0.05).结论 ASODN涂层BES能有效抑制小型猪肾动脉球囊损伤后c-myc基因蛋白表达,损伤后12周内表现出对新生内膜增生较强的抑制作用,使用PLLA材料制作的BES是基因释放的良好载体.
作者:刘江涛;张金山;肖越勇;李家开;田锦林;杨波 刊期: 2007年第07期
目的 探讨近红外线光学成像在动物活体的皮下HepG2移植瘤的成像表现.方法 取HepG2皮下荷瘤鼠10只,应用小动物分子成像仪和非特异性探针Cy5.5对裸鼠移植瘤行近红外线光学成像(Near Infra-red Optical Imaging),以得到早期肿瘤的大小和荧光强度信息.结果 10只HepG2皮下荷瘤裸鼠中有8只肿瘤清晰成像,成像敏感度为80%,成像瘤体的平均径线为3.717 mm×2.612 mm,平均体积为15.768 mm3.其余2只受背景荧光影响而肿瘤边界显示不清.结论 近红外线光学成像具有敏感性高的优点,应用非特异性探针即可在较早期阶段发现微小肿瘤.而背景荧光干扰和成像深度有限是影响实验结果的瓶颈.
作者:张修石;薛峰;隋淑华;蔡会龙;王波;孙喜文;申宝忠 刊期: 2007年第07期
目的 初步探讨磁化传递对比(MTC)磁共振成像(MRI)技术在诱发性大鼠肝硬化肝癌中的作用.方法 二乙基亚硝胺溶液诱发的大鼠肝硬化肝癌模型16只,结合病理检查发现>5.0 cm的癌结节66个,对照组为10只正常Wister大鼠.所有大鼠均行附加MT脉冲前后MRI扫描,序列包括SE序列T1WI、FSE序列T2WI.测量MR图像上正常肝组织、硬化肝脏及肝癌组织附加MT脉冲前后的的信号强度,计算信噪比(SNR)、对比噪声比(CNR)及磁化传递率(MTR).结果 SE序列T1WI上,附加MT脉冲后正常肝实质信号强度降低,SNR低于无MT脉冲图像(P=0.002);肝硬化组织附加MT后信号强度显著下降,SNR明显低于无MT时(P=0.000);肝癌附加MT后SNR两者无显著差异(P=0.334),CNR较附加MT前降低但无统计学差异(P=0.158).FSE序列T2WI上,正常肝实质附加MT后信号强度降低,SNR低于无MT脉冲时(P=0.021);肝硬化附加MT后SNR显著低于无MT时(P=0.000);肝癌附加MT脉冲前后信号强度无明显变化,SNR无统计学差异(P=0.549),CNR较附加MT前增高,但两者间无显著差异(P=0.205).SE序列T1WI上,肝硬化MTR显著高于正常肝实质及肝癌(P=0.001);正常肝实质与肝癌MTR类似(P=0.788).FSE序列T2WI上,硬化肝组织的MTR较正常肝实质及肝癌明显增高(P=0.002;P=0.000);正常肝实质与肝癌的MTR无统计学差异(p=0.352).结论 FSE序列T2WI附加MT脉冲图像上肝硬化组织信号降低,而肝癌信号强度变化不明显,对比度提高,有利于肝硬化背景上肝癌病灶的检出和显示.
作者:赵云辉;许乙凯 刊期: 2007年第07期
目的 应用多层螺旋CT灌注技术研究兔肝VX2移植瘤新生血管生成.方法 选取10只正常新西兰大白兔肝脏,以及15只种有肝VX2移植瘤的兔肝脏行多层螺旋CT灌注扫描,对比肿瘤边缘区、非肿瘤区肝脏、正常肝脏的肝血流量(HBF)、血容积(HBV)、平均通过时间(MTT)、毛细血管表面通透性(PS)和肝动脉灌注指数(HAI)的变化规律.结果 肿瘤边缘区HBF、HBV、HAI、PS增高与非肿瘤区肝脏和正常肝脏相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肿瘤边缘区MTT降低与非肿瘤区肝组织和正常肝脏相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各灌注参数在非肿瘤区肝脏和正常肝脏中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 多层螺旋CT灌注成像能活体评价肝VX2移植瘤新生血管生成,提供量化功能信息.
作者:姜慧杰;徐克;张慧博;刘白鹭;舒圣捷;黄亚华 刊期: 2007年第07期
目的 探讨携TIMP-1 siRNA的造影剂微泡在超声辐照条件下对肝纤维化大鼠组织学改变的影响.方法 二甲基亚硝胺建立肝纤维化模型,6周后分组并静脉质粒注射,2天后观察肝、肾、肺、脑、心肌组织内基因荧光表达;12天后检测肝组织内TIMP-1 mRNA、蛋白表达及胶原纤维变化.结果 2天后,超声照射微泡组基因荧光表达明显增强,较其他组织差异显著,P<0.001;12天后,其TIMP-1 mRNA及蛋白表达、胶原含量均较单质粒组及对照组减低,P<0.001.结论 超声辐照携TIMP-1 siRNA超声微泡有将目的基因定位释放作用,TIMP-1 siRNA转染肝纤维化大鼠可改善肝纤维化结构,为肝纤维化的基因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及方法.
作者:田力;李继昌;赵国强;袁建军;陈奎生;蔡庆春 刊期: 2007年第07期
目的 研究雷帕霉素释放生物可降解性血管内支架在抑制小型猪肾动脉球囊损伤后内膜增生中的作用.方法 将雷帕霉素释放BES与裸BES分别植入到6只实验小型猪球囊扩张后的双侧肾动脉内,8周后处死进行病理学观察,对两种BES的内膜厚度、内膜面积、管腔面积及PCNA染色增殖指数进行比较.结果 8周时所有BES在血管内展开良好,雷帕霉素释放BES内膜厚度、内膜面积明显小于裸BES,管腔面积明显大于裸BES,PCNA指数明显小于裸BES(P<0.05).结论 BES能完成血管内支撑任务;与裸BES相比,雷帕霉素释放BES能有效抑制小型猪肾动脉球囊损伤后血管内膜增生.
作者:刘江涛;肖越勇;张金山;李家开;田锦林;杨波 刊期: 2007年第07期
目的 探讨颞叶癫痫(TLE)患者海马不同节段的扩散张量成像(DTI)参数变化特点,评价DTI在TLE病灶定位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对临床诊断的42例发作间期TLE患者和32例健康志愿者行常规MRI和DTI检查,定量测量海马不同节段的平均扩散系数(DCavg)、部分各向异性(FA)、1-容积比(1-VR)和相对各向异性(RA)值并统计.结果 正常人海马不同节段间DTI各参数值均无显著性差异.TLE患者患侧海马头部DCavg高于海马尾部,但不同节段间FA、1-VR和RA均无显著性差异;TLE患者健侧海马头部和体部DCavg高于海马尾部,但不同节段间FA、1-VR和RA均无显著性差异.结论 TLE患者海马不同节段DTI参数变化程度不同,海马头部改变较尾部更明显.
作者:张泉;张云亭;张敬;李威;张权 刊期: 2007年第07期
目的 观察抑郁症患者治疗前、后局部大脑皮质血流灌注(rCBF)特点,以评价治疗效果.方法 选择未经治疗的按CCMD-2-R诊断标准诊断,汉密尔顿(HAMD-24)抑郁量表评分≥20分的抑郁症患者20例,行脑99m锝-双半胱乙酯(99Tcm-ECD)显像并与19名年龄匹配的健康人作比较,显像后抑郁症患者接受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SSRI)治疗,14例有效者于治疗后4周、10周再次行脑血流灌注显像.采用大脑皮质各区域与小脑皮质的放射性比值对局部脑血流进行半定量分析,并对抑郁症患者与对照组的局部脑血流以及抑郁症患者治疗前后脑血流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①抑郁症患者血流灌注减低区主要表现在前额叶(80%)、扣带回(65%)与正常对照组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右颞叶、枕叶、及右顶叶血流灌注亦减低(P<0.05).②治疗后有效者减低区血流灌注有改善,但局部脑血流在治疗后4周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10周后扣带回、右颞叶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①抑郁症患者前额叶、扣带回血流灌注减低.②治疗后有效的抑郁症患者随治疗时间的延长脑血流灌注明显改善.
作者:余娟;刘保平;阮翘;毛荣虎;蒋大治 刊期: 2007年第07期
目的 应用扩散张量成像(DTI)研究健康老年人(ON)和早期阿尔茨海默(AD)病人脑白质改变的情况.方法 对20例中青年健康志愿者(YN组),18例ON,14例AD进行DTI扫描,在9个感兴趣区(ROI)测量并比较五个DTI参数:各向异性分数(FA)、平均扩散系数(〈D〉)和扩散张量本征值(λ1、λ2、λ3).结果 与YN组相比,ON组的〈D〉、λ1、λ2和λ3在所有ROI均有提高,FA仅在胼胝体膝部和体部(CCM)降低(P<0.05).与ON组相比,AD病人显示在胼胝体压部(CCP)的〈D〉提高、在CCP和后顶-颞叶皮层下白质FA显著降低、在CCM的λ1提高、在CCP的λ3提高(P<0.05).结论 DTI显示有较强的由年龄引起的脑白质变化,早期AD病人存在额外的脑白质结构异常.DTI的不同测量参数在检测脑白质变化中具有不同的敏感性.
作者:倪红艳;王明时;Voyko Kavcic;Jianhui Zhong;祁吉 刊期: 2007年第07期
目的 运用多层螺旋CT(MSCT)灌注成像的方法获取脑胶质瘤组织相对脑血流容积值(rCBV),探讨rCBV值与肿瘤组织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表达水平的相关性.方法 24例脑胶质瘤,低级别胶质瘤8例,间变性胶质瘤10例,胶质母细胞瘤6例.常规CT扫描后,行CT灌注成像,构建分析脑血容量CBV图像,计算并记录肿瘤与正常脑组织的相对脑血流容积rCBV值,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测量肿瘤组织的VEGF表达水平,观察CT灌注成像结果与病理分级和VEGF表达水平的相关性.结果 低级别胶质瘤组、间变性胶质瘤组及胶质母细胞瘤组的rCBV值分别为3.435±0.4628,6.672±0.8462,9.849±1.2636;VEGF在低级别胶质瘤组、间变性胶质瘤组及胶质母细胞瘤组中表达的ALD值分别为0.3177±0.0768、0.4693±0.0956、0.6368±0.1072,各组胶质瘤的rCBV值均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01),rCBV和VEGF的表达水平密切相关(r=0.86,P<0.001).结论 脑胶质瘤的rCBV和VEGF的表达水平有良好的相关性,多层螺旋CT灌注成像rCBV值可以间接反映脑胶质瘤血管生成的情况.
作者:张建华;漆剑频;黄文华;张进华;宋金梅;肖明;吴进 刊期: 2007年第07期
多层螺旋CT(multidetector spiral computed tomography,MDCT)在CAD诊断领域的主要适应证有:测定冠状动脉钙化积分(coronary artery calcium score,CACS)、CT冠状动脉造影、评价心肌功能及冠心病(coronary artery disease,CAD)在治疗后的随访.据报道,CACS用于诊断CAD的敏感性范围在68.0%~100%,特异性范围在21.0%~100%.高CACS是一个敏感性很高但特异性相对较低的指标,与常规冠状动脉造影(coronary angiography,CAG)相比,16排MDCT的冠状动脉造影在诊断冠状动脉狭窄(350%)时具有中高度敏感性和高度阴性预测值(negative predictive value,NPV).与之相比,64排MDCT的敏感性和NPV更高,但特异性与阳性预测值(positive predictive value,PPV)却无明显提高.将冠状动脉形态学与心肌灌注功能研究相结合,是今后CAD的研究方向.
作者:孙龙;吴华;官泳松 刊期: 2007年第07期
目的 对结直肠癌64层螺旋CT灌注成像参数测定的可重复性进行评价.方法 对33例结直肠癌患者进行64层螺旋CT灌注成像研究.重复测量灌注参数血流量(BF)、血容量(BV)、平均通过时间(MTT)、表面通透性(PS),比较各参数在同一观察者内及不同观察者间测定的可重复性.结果 同一观察者不同时间测定的各参数均值相近,无统计学差异(P>0.05);不同观察者所测定的各参数均值也无显著性差别(P>0.05).结论 结直肠癌64层螺旋CT灌注成像具有快速、无创、可重复性较好等特点,可用于评价结直肠癌的血流灌注状况.
作者:孙灿辉;李子平;孟悛非;冯仕庭;郭欢仪;严朝贵;何洁珺 刊期: 2007年第07期
目的 分析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FNH)MRI平扫及动态增强表现,提高对该病的认识和诊断水平.方法 回顾性分析19例共20个经手术病理证实的FNH病灶,所有病例均行MRI平扫及动态增强检查,对病灶的MRI特征进行评价.结果 18例为单发病灶,1例为2个病灶,病灶位于左外叶6个、左内叶9个、右后叶4个、尾状叶1个;病灶大小平均为3.6 cm×4.5 cm;与肝实质比较,平扫T1WI序列为稍低信号、T2WI序列为稍高信号者16个,T1WI及T2WI为等信号者4个,9个病灶内见瘢痕,呈长T1长T2信号.动态增强扫描动脉期18个病灶明显强化,1个病灶中等程度强化,1个病灶周边轻度强化,2个病灶周边出现扭曲血管;门脉期信号高于周围肝实质者17个,等信号2个,信号相对低于肝实质1个;延迟期仍为高信号者14个,另5个表现为等信号,1个为稍低信号;门脉期和延迟期有3个病灶周围可见细环状包膜;15个病灶增强后其内可见瘢痕影,瘢痕于动脉期、门脉期均为低信号,延迟强化者4例.所有病灶周围静脉显示良好.结论 MRI平扫及动态增强扫描能较好地显示FNH的内部结构和信号特点,反映病灶的血供特点和病理特征,有助于和肝脏其他病变相鉴别.
作者:张静;王培军;袁小东;郑少强;王国良;王金红;赵小虎;董宁欣 刊期: 2007年第07期
目的 探讨超声引导下经皮粗针穿刺活检在脾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25例行超声引导下脾穿刺活检的患者,局灶性病变19例(单发11例,多发8例),结节大小(3.76±1.37)cm;弥漫性病变6例.18G组织切割活检针配以自动弹射式活检枪取病变组织至少2条,活检后患者平卧位监测生命体征1个小时.后诊断以术后病理(14例)及综合临床相应治疗过程和影像学检查为标准(11例).结果 25例患者,每例进针次数为2~3次,平均(2.28±0.46)次;11例加做了免疫组化(恶性10例,良性1例),24例明确了诊断,准确率96%,1例假阴性患者后诊断为Castleman's病;1例并发了出血.结论 只要患者的凝血功能正常范围,应用18G粗针行超声引导下脾经皮穿刺活检是安全、有效、可行的.
作者:高永艳;李春伶;王旸;夏未;梁萍 刊期: 2007年第07期
目的 对比动态MRI和MSCT对肝硬化伴肝癌的敏感性,并用肝移植术后病理切片作对照.方法 73例肝硬化患者肝移植前90天内行MR和MSCT检查,所有患者检查前均不知其有无肝癌.MR扫描FLASH/T1WI、TSE/T2WI序列、动态3期增强扫描被获得.MSCT快流率注射对比剂优维显后行3期扫描;MR结果与MSCT相对照.结果 病理检查发现1 2例患者共20个肝癌,MRI发现其中12/20个肝癌,敏感性为60%,其中发现85.7%(6/7)的>2 cm的病变、46.2%(6/13)个≤2 cm的病变.MSCT发现11/20个肝癌,敏感性为55%,其中发现100%(7/7)的>2 cm的病变、30.8%(4/13)个≤2 cm的病变.对于肝癌的检出敏感性MRI与MSCT无差别.结论 MRI和MSCT对肝硬化伴肝癌的敏感性无显著差异,均可用于肝硬化病人移植前发现肝癌,但对小肝癌(≤2 cm)的敏感性仍需提高.
作者:王宏;穆学涛;钟心 刊期: 2007年第07期
目的 探讨肺部多层螺旋CT(MSCT)体素指数(Ⅵ)在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空气潴留定性、定量评估中的价值.方法 选取43例拟行胸部HRCT受检者行MSCT-DPVI,检查后1周内行肺功能测试.图像经后处理,分别设定呼吸双相的阈值,得到相应Ⅵ.各Ⅵ与PFT指标FEV1(%)、FEV1/FVC作统计学相关性分析,并通过ROC曲线找出界值.结果 所有Ⅵ与FEV1/FVC和FEV1(%)均具显著相关性(P<0.01).与FEV1/FVC相关性大的是呼气相Ⅵ810(r=-0.606,P<0.01),其诊断界值是40%.与FEV1(%)相关性大的是呼气相Ⅵ-790(r=-0.661,P<0.01).结论 MSCT呼气相Ⅵ-810和呼气相Ⅵ-790可分别作为评估COPD空气潴留的定性指标和半定量指标.
作者:金利芳;缪競陶;李征宇;解学乾;戴晓敏 刊期: 2007年第07期
目的 研究肺癌环氧化酶2(COX-2)、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微血管密度(MVD)表达与CT增强表现相关性.方法 对经病理证实25例肺癌及35例肺良性病变行CT增强扫描,并应用PV法对其病理标本进行免疫组化分析,并研究COX-2、VEGF、MVD表达水平与肺癌CT增强峰值、组织学类型、临床分期、淋巴结转移及分化程度之间的关系.结果 肺癌组COX-2、VEGF、MVD表达水平及CT增强峰值明显高于肺良性病变组;COX-2、VEGF、MVD表达水平与肺癌组织学类型、临床分期、淋巴结转移及CT增强峰值之间密切相关,与肺癌的分化程度无关.结论 COX-2、VEGF、MVD可作为临床评价肿瘤发展,估计肿瘤预后的重要分子生物学指征.CT增强检查可以反映肺癌的血供特点,可根据增强峰值来推测肿瘤的侵袭、转移及预后情况.
作者:赵一平;刘白鹭;边杰 刊期: 2007年第07期
目的 探讨肾移植术后相关性卡氏肺囊虫肺炎的影像学表现.方法 对18例经实验室证实的卡氏肺囊虫肺炎患者的胸部X线及CT片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X线表现:胸部X线14例呈弥漫性改变,其中12例磨玻璃样改变,10例磨玻璃样改变中见网格样改变,2例伴有片状渗出或融合实变,另2例仅表现网状或网织结节状影.CT表现:18例中1 6例表现为磨玻璃密度,10例同时伴有网状或网织结节状影,2例同时伴有小淡片影.另2例表现为间质改变,1例合并肺囊肿.18例患者治疗后,病情明显好转.结论 肾移植术后PCP的影像学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为临床准确诊断和及时治疗提供了良好的依据,对提高肾移植患者的生存时间和生活质量具有十分重要意义.
作者:孙娜;刘秀娟;郭丽 刊期: 2007年第07期
目的 分析35例成人支原体肺炎患者的CT影像学特点,指导临床对支原体肺炎的初步诊断.方法 对血清学证实的35例成人支原体肺炎患者的胸部CT进行回顾性分析,CT的分析由两位观察者分别独立进行.结果 ①35例患者中,男9例,占25.7%,女26例,占74.3%.女性发病率明显高于男性.(x2=8.26;P<0.005).②在25例病变分布于单侧肺内的患者,左侧19例,右侧6例,左侧发病明显多于右侧(x2=6.76;P<0.01).对35例患者各个叶段发病的统计显示,左下叶的发病例数明显多于其他叶段(x2=15.709;P<0.01).③CT影像上可见到磨玻璃密度阴影者占97.1%,其特点为由磨玻璃影逐渐过度到大片实变影,或在磨玻璃影像中,散在分布多发斑片状实变影,或上两种改变同时存在,或在磨玻璃影像中散在分布结节影,所占比例分别为71.4%、74.3%、48.6%和68.6%.胸腔积液者占40.0%,纵隔淋巴结增大者占28.6%.结论 成人支原体肺炎女性发病率高于男性,左肺发病多于右肺,其胸部CT影像上的一些特点对支原体肺炎的诊断具有提示作用.
作者:张晓晔;张伟;朱敏;李胜歧;谷秀;赵立 刊期: 2007年第07期
目的 应用超声斑点追踪技术测量心肌梗死患者梗死节段室壁的二维应变,探讨其诊断局部室壁运动异常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30例正常人及30例心肌梗死患者,分别记录左室短轴(二尖瓣,乳头肌,心尖部)图像和心尖位四腔切面,二腔切面,左室长轴高帧频图像,应用二维应变软件测量各个节段的二维应变值.结果 心肌梗死患者梗死节段共177个,其中158个节段通过超声斑点追踪技术,获得二维应变值.基底段,中间段及心尖段纵向应变值与正常对照组均明显减低,有显著性差异,P<0.01;左室短轴(二尖瓣,乳头肌及心尖部水平)的径向应变及圆周应变与正常对照组均明显减低,有显著性差异,P<0.05;旋转角度无统计学差异.结论 超声斑点追踪技术可准确评价节段性室壁运动异常,为临床评价心肌梗死患者左心收缩功能提供无创性新方法.
作者:熊莉;邓又斌;申屠伟慧;余芬;张芸;黄润青;张清阳 刊期: 2007年第07期
目的 探讨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定量评价心力衰竭患者左室收缩同步性的临床价值.方法 心力衰竭患者18例,正常对照组20例.应用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Qlab技术描绘左室容量-时间曲线,计算左室16节段达低收缩末容量时间的标准差(Tmsv16-SD)、大差异(Tmsv16-Dif)及二者的标准化值[Tmsv16-SD/R-R(%)、Tmsv16 Dif/R-R(%)].结果 正常对照组左室容量-时间曲线各节段排列有序,起伏一致,达低收缩末容量的时间点几乎在一条直线,而心力衰竭组左室容量-时间曲线各节段分布彼此交错,运动幅度平坦,达低收缩末容量的时间点分散.心力衰竭组曲线参数Tmsv16-SD、Tmsv16 Dif、Tmsv16-SD/R-R(%)及Tmsv16-Dif/R-R(%)均明显大于正常对照组(P<0.01).结论 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左室容量-时间曲线形态及参数能全面反映左室收缩运动同步性及功能变化.
作者:刘表虎;朱向明;李国杰;曹蘅;马小五;叶圣其 刊期: 2007年第07期
目的 应用血管壁回声跟踪技术(E-Tracking技术)评价2型糖尿病(T2DM)患者颈动脉早期硬化.方法 在E-Tracking模式下,采集30例T2DM患者和40例正常人双侧颈总动脉的二维超声图像,测量双侧颈总动脉内中膜厚度平均值(IMTm)、阻力指数(RI)、搏动指数(PI)及收缩期、舒张期比值(S/D).应用E-Tracking技术实时跟踪描记颈总动脉管壁的运动轨迹,系统自动得出颈总动脉收缩末期内径(Ds)、舒张末期内径(Dd)、硬度指数(β)、压力应变弹性系数(Eo)、顺应性(AC)、增大指数(AI)和脉搏波传导速度(PWVβ).结果 T2DM组颈总动脉IMTm、Ds、Dd、RI、PI及S/D测值与正常组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β、Ep、和PWVβ测值与正常组相比显著增高(P<0.01或0.05),AC测值显著降低(P<0.05),AI测值与正常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E-Tracking成像技术为T2DM患者颈动脉的早期硬化趋势提供了一种快速、无创、定量的评价方法.
作者:张静;谢明星;王新房;吕清;冷松;郑智超 刊期: 2007年第07期
目的 探讨三磷酸腺苷介入心肌灌注断层显像(ATP-MPI)诊断老年人冠心病(CAD)的价值和安全性.方法 49例无心肌梗死病史的老年冠心病待查患者(年龄≥60岁,平均年龄66.33岁)行ATP-MPI和冠状动脉造影(CAG).结果 ATP介入试验过程中,共有19种不良反应表现,但这些表现均在停止注射ATP后2分内自行终止,无一例病人因不良反应中断ATP介入试验.ATP-MPI诊断老年人冠心病的敏感性90.0%,特异性89.5%,准确性89.8%;诊断冠状动脉狭窄的敏感性84.1%,特异性90.1%.结论 ATP介入心肌灌注断层显像是诊断老年冠心病准确性和安全性均很高的无创检查方法.
作者:于治国;姚稚明;郑建国;屈婉莹 刊期: 2007年第07期
目的 评价MPR、CPR、VR、MIP和SSD后处理技术对主动脉夹层的破口、内膜瓣和真、假腔的显示能力.方法 39例拟诊为主动脉病变的患者作为本课题的研究对象,采用团注追踪法对所有患者行64层螺旋CT增强扫描,以3.5~4 ml/s速率分别注射100 ml非离子型对比剂和40~50 ml生理盐水.39例病人均行MPR、CPR、VR、MIP和SSD重组,分别计算各种方法对破口、内膜瓣和真、假腔的显示率,以及显示破口的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结果 MPR、CPR、VR和SSD对破口的显示率分别为80.9%、85.7%、19%和9.5%,对内膜瓣的显示率均为100%.MIP不能直接显示破口和内膜瓣.MPR、CPR、VR和SSD对真、假腔的显示率均为100%,MIP为76.2%.结论 MPR和CPR对主动脉夹层显示的好,VR和SSD次之,MIP差.MPR和CPR显示主动脉夹层破口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明显高于VR和SSD.
作者:高红;徐文坚;郝大鹏;段峰 刊期: 2007年第07期
目的 利用18F-FDG PET心肌葡萄糖代谢显像,采用3种半定量方法,评价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经冠状动脉移植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疗效.方法 30例根据临床症状、体征、心电图和血清酶学改变而确诊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诊溶栓再通后入选本研究,其中18例作为细胞移植组(PTCA+支架+细胞移植术),12例作为对照组(PTCA+支架).2组患者均分别于术前1~2天和术后6个月~1年内行18F-FDG PET心肌葡萄糖代谢显像.采用3种不同的半定量方法,即目视法、靶心图相减法和心肌葡萄糖代谢值(GMV)比较法,对比治疗前后原梗死心肌节段葡萄糖代谢程度的变化,从而间接观察原梗死心肌节段内有代谢活力的心肌的数量变化.结果 (1)30例患者手术均安全.其中28例患者完成了前后两次PET检查,两组中各有1例患者因患有严重糖尿病,术后复查PET时无法获取满意的图像而退出本次研究.(2)细胞移植组17例患者①目视法观察到有11例(64.71%)患者的原梗死心肌节段葡萄糖代谢程度有所增加,治疗后梗死节段数与治疗前相比有明显减少(t=3.543,P<0.05),提示治疗有效;②靶心图相减法观察到14例(82.35%)患者的原梗死心肌节段葡萄糖代谢程度有所增加;③心肌葡萄糖代谢值比较法观察到12例(70.59%)患者的原梗死心肌节段葡萄糖代谢程度有所增加,治疗后GMV与治疗前相比有明显增加(t=2.245,P<0.05),提示治疗有效.(3)对照组11例患者:①目视法观察到有4例(36.36%)患者的原梗死心肌节段葡萄糖代谢程度有所增加,但治疗前后梗死节段数的配对t检验结果为t=1.166,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②靶心图相减法观察到6例(54.55%)患者的原梗死心肌节段内葡萄糖代谢程度有所增加;③心肌葡萄糖代谢值比较法观察到5例(45.45%)患者的原梗死心肌节段内葡萄糖代谢程度有所增加,但进行治疗前后GMV的配对t检验的结果为t=-1.254,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PTCA+支架+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经冠状动脉移植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疗效优于单纯PTCA+支架治疗,从代谢角度分析,该优势可能与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经冠状动脉移植后心肌再生有关.3种半定量分析方法中,心肌葡萄糖代谢值比较法较传统的目视法和靶心图相减法更为适合临床疗效的评价.
作者:苏玉盛;马云川;何冀芳;李德鹏;尚建文;张琳瑛 刊期: 2007年第07期
目的 研制组织多普勒(TDI)短轴心肌功能地形图(CFM),并初步评价该CFM分析系统定量分析冠心病心肌节段运动的作用.方法 用普通彩色超声仪器采集含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在内的冠心病人(59例)的左室短轴心肌TDI图像,冠心病组分为AMI亚组(23例)与②冠心病亚组(36例).自制CFM技术从左乳头肌起,以0°至360°方式表示左室短轴心肌的空间分布,用心内膜面的运动幅度与速度来描述节段运动.结果 心梗区心肌的CFM节段运动曲线急剧向零线方向移动,可以用CFM圆形图像上低平线段所占度数来定量描述缺血心肌的分布范围,AMI亚组异常节段的分布范围较冠心病亚组增大,具有统计学上显著性差异[(75.64±37.56)°vs(33.44±11.81)°,P<0.001].结论 自制CFM技术能够用于定量分析AMI的心肌节段运动,该技术增加了组织多普勒技术分析心肌节段运动的能力.
作者:陈明;刘志跃;刘怡;丁云川;李静;尹帆;郑家亮 刊期: 2007年第07期
目的 评价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real-time three-dimensional echocardiography,RT-3DE)诊断二尖瓣膜瘤(mitral valve aneurysm,MVA)的应用价值.方法 采用Philips iE33,对经常规二维超声心动图诊断MVA的8例患者,进行实时三维超声和立体图像处理,观察二尖瓣膜瘤的空间结构特征,并与手术结果对照.结果 8例患者均获得二尖瓣膜瘤清晰的三维图像,病变均位于二尖瓣前叶,7例联合存在主动脉瓣反流.与手术结果对比,实时三维超声准确显示病变情况.结论 联合实时二维和三维超声心动图能全面准确诊断二尖瓣膜瘤.
作者:唐力;王晓冰;张立敏;陈昕;任卫东 刊期: 2007年第07期
目的 采用应变及应变率成像定量评价不同容量负荷状态下心肌收缩性能的变化规律,为临床合理选择手术适应证提供客观依据.方法 左室容量负荷过重患者44例,依据左室舒张末期容积指数(LVEDVI)分为LVEDVI正常组、LVEDVI增大组和LVEDVI显著增大组三组,正常对照组45例,对比观察各组左室壁收缩期应变率峰值(PSSR)和应变峰值(PSS),并对所有患者进行术前及术后对比.结果 ①LVEDVI正常组PSSR和PSS值较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其手术前后无显著改变;LVEDVI增大组和LVEDVI显著增大Ⅰ组的PSSR和PSS值在术前较对照组显著增加,术后随着LVEDVI的减小而恢复正常;LVEDVI显著增大Ⅱ组的PSSR和PSS值术前较对照组有减低趋势,术后没有显著改变.②左室壁PSSR值及PSS值在LVEDVI正常组与LVEDVI呈正相关(r分别为0.80和0.83,P<0.05),在LVEDVI增大组二者相关性不显著(r分别为0.46和0.42,P>0.05),而在LVEDVI显著增大组其与LVEDVI呈负相关(r分别为-0.72和-0.53,P<0.05).结论 应变及应变率成像能够准确定量评价左室收缩功能,左室壁PSSR值及PSS值随左室容量负荷程度增大而发生规律性变化.
作者:郑淋;王建华;尹洪宁 刊期: 2007年第07期
目的 应用2-DE和QTVI技术检测白血病患者化疗前、后左室收缩功能,评价柔红霉素(DNR)对急性白血病患者早期心功损害情况.方法 病例组选急性白血病患者16例,对照组选正常人23例.应用Simpson及QTVI两种方法检测左室整体收缩功能,对比二者对DNR心肌毒性的检测能力.结果 化疗前病例组与正常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用Simpson法检测药物不同累积剂量左室功能未见异常;QTVI检测中等剂量时发现左室侧壁及前间隔收缩期峰值流速(VS)较化疗前减低.结论 QTVI能定量评价左室整体收缩功能,检出DNR损害左室功能较Simpson法更敏感,可为临床提供一种早期检测心肌功能的新方法.
作者:刘宇杰;田家玮 刊期: 2007年第07期
目的 研究正常子宫1H波谱谱线特点及与月经周期的相关性.方法 10位月经周期正常的健康女性志愿者,分别在月经三个不同时期进行磁共振检查:月经周期的第4~7天(经后期);第13~16天(排卵期);第26~30天(经前期).采用1.5T磁共振扫描仪,同时进行常规T1、T2像扫描和MRS检查.MRS采用PRESS技术,单体素采集,短TE(144 ms).为大限度减少操作因素影响,限制MRS体素位置及大小,匀场后带宽和抑水程度.以信噪比(SNR)作为衡量谱峰高低的标准.结果 胆碱峰(Cho)在所有检查对象中均出现,且峰高随月经周期的不同时相而变化,经前期信噪比高,经后期低.脂峰(Lip)在部分谱线中可见,在经后期出现较多且峰值较高.乳酸和肌酸峰偶尔出现,SNR较低.结论 正常子宫磁共振波谱中两个明显的化合物峰是胆碱和脂质,且峰高随月经周期的不同时相变化,推测可能主要来源于有周期变化的内膜层.此表现提示在研究子宫病变波谱时应谨慎,子宫内膜周期可能对谱线产生影响.
作者:曹崑;张晓鹏;李洁;李英 刊期: 2007年第07期
目的 探讨正常与异常早孕胎盘结构及绒毛间隙血流循环的超声特征,评价灰阶和彩色能量多普勒超声在早期难免流产胎盘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对孕周在7~12周的40例早期难免流产和40例要求终止妊娠的正常早孕应用灰阶超声显像观察胎盘超声表现及绒毛间隙的移动点状回声,利用彩色能量多普勒超声成像评价胎盘组织内的血流循环特征.结果 早期难免流产组胎盘绒毛间隙移动点状回声、片状低回声区显示率明显大于正常早孕组,孕7~9周末,两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孕10~12周末,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早期难免流产中胎盘绒毛间隙移动点状回声显示率高于彩色能量多普勒血流显示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胎盘绒毛间隙弥漫移动点状回声和胎盘中央低回声区(母池)是孕10周前早期难免流产的重要超声表现.灰阶超声检测胎盘绒毛间隙循环的敏感性高于彩色能量多普勒成像.
作者:郭祎芬;李凤华;夏建国;杜晶;林建华;林其德 刊期: 2007年第07期
目的 探讨胎儿心轴异常在先心病和胸腹病变超声诊断中的意义.方法 中孕期经超声检查的173例正常胎儿和54例先心病、10例胸腹病变胎儿,分为三组,在四腔心切面上进行心轴角度的测量和分析.结果 正常胎儿的平均心轴角度为(41.1±8.2)°,先心病组为(51.4±18.3)°,与正常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001),其中左心发育不良综合征、心内膜垫缺损、右室双出口等病种合并心轴异常的比例较高.胸腹病变组平均心轴角度为(59.7±15.9)°,与正常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01),导致心轴异常的病种主要为膈疝和腹腔内脏外翻.按超过正常胎儿99%正常值范围(20.3°~61.9°)为异常心轴统计,心轴左偏(>62°)在三组中分别为1/173(0.6%),16/54(29.6%)和1/10(10.0%);心轴右偏(<20°)在三组中分别为0,6/54(11.1%)和3/10(30.0%).结论 中孕期胎儿心轴角度的测定简单易行,当其<20°或>62°时提示可能存在心脏畸形或胸腹腔病变,应进一步检查确诊.
作者:吴瑛;刘涛;熊奕;王慧芳;林琪;林琳华 刊期: 2007年第07期
目的 探讨腕关节早期类风湿关节炎(RA)的各种主要MRI表现及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查等指标对于早期类风湿关节炎的诊断价值.方法 经随访临床确诊早期RA病人78例,对确诊前研究对象的平片及MRI表现及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查指标进行分析.临床方面指标包括有晨僵、对称性关节肿胀、关节肿胀个数、血沉(ESR),类风湿因子(RF),C反应蛋白(CRP).MRI对腕骨间关节的滑膜,骨骼,软骨,肌腱等进行观察.对照分析早期RA各种主要MRI征象及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查的准确性、特异性及敏感性.结果 敏感性高的MRI指标血管翳强化与晨僵或RF阳性同时存在时,特异性及准确性均较高.结论 MRI血管翳强化与晨僵或类风湿因子阳性同时存在时,对于诊断早期类风湿关节炎具有较大的价值.
作者:郭智萍;赵建;李石玲;王金凯;孙英彩;赵振江 刊期: 2007年第07期
目的 探讨肿瘤患者骨外软组织异常摄取骨显像剂的临床意义.方法 将全身骨显像示软组织异常摄取骨显像剂99Tcm-MDP的20例患者显像结果与其手术病理和(或)CT、MRI等影像检查结果进行对照,分析异常摄取99Tcm-MDP的临床意义.结果 20例患者中肺摄取7例,其中弥漫性摄取1例为转移癌,局灶性摄取6例(3例肺癌,1例乳癌肺转移,1例肺错构瘤,1例肺炎性假瘤);胸膜弥漫性摄取3例均为转移癌,其中肺癌转移2例,乳癌转移1例;脑局灶性摄取5例,均为脑转移癌;乳腺摄取2例,原发乳癌和乳腺癌复发各1例;鼻咽部摄取2例均为鼻咽癌;肾脏摄取1例为肾癌.各种原发癌和转移癌对骨显像剂的异常摄取占90%(18/20);摄取部位以肺脏、胸膜及头部居多,占85%.结论 骨外软组织对骨显像剂99Tcm-MDP的异常摄取主要见于原发癌或转移癌,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值得关注.
作者:张芬茹;许建林;周建平;段小艺;薛建军 刊期: 2007年第07期
目的 评价高频超声在显示正常肘管处尺神经和腓骨头背侧腓总神经的应用价值.方法 应用14 MHz高频超声检查20例正常受检者肘管处尺神经及腓骨头背侧腓总神经,观察神经的内部结构、回声、外膜等声像图特征,并于横切面上测量受检者左、右两侧神经的长径、宽径及表面积.结果 超声可清晰显示所有受检者肘管处尺神经和腓骨头背侧腓总神经.肘管处尺神经显示为圆形或椭圆形的低回声结构,位于尺骨鹰嘴和肱骨内上髁之间,而走行于前臂肌内和肌间的尺神经呈略偏强的细网状回声.腓骨头背侧腓总神经呈略偏强细网状回声.左、右两侧尺神经、腓总神经的长径、宽径及表面积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 高频超声可清晰显示肘管处尺神经和腓骨头背侧腓总神经.
作者:王月香;李俊来 刊期: 2007年第07期
目的 初步探讨三维对比增强MRA(3D DCE MRA)对左侧性腺静脉(LGV)变异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使用三维容积超快速多期动态增强扫描(Propeller LAVA)行腹部检查患者220例,均采用容积再现(VR)进行肾静脉重建.结果 220例中LGV显影81支,LGV变异11例,其中LGV开口于肾静脉分支变异5例,双LGV变异2例,LGV与腰静脉并排开口于肾静脉主干变异3例,LGV与腰静脉丛交通变异1例.结论 3D DCE MRA能清楚显示和诊断LGV变异.
作者:李春芳;张应和;胡海菁 刊期: 2007年第07期
目的 本实验通过各类样品的DEI成像,获得衬度及分辨率,并与常规吸收成像比较,对衍射增强成像(DEI)方法进行分析和评价.方法 在北京高能物理研究所同步辐射装置(BSRF)形貌站(4W1A束线)上,取人及动物脏器在摇摆曲线上进行扫描,并与常规吸收像进行比较,通过显微放大法获得分辨率.结果 不同组织之间存在不同的衍射增强,DEI均显示较好的衬度和分辨率,图像分辨率达到微米级,并且扫描位置对图像显示具有较大影响.结论 DEI从相位衬度角度进行成像,极大地改进了成像质量,理论上来说是安全的,有望运用于临床.
作者:彭屹峰;汤光宇;陈岳声;程爱萍;陈绍亮 刊期: 2007年第07期
目的 建立用于介入性超声的计算机辅助导航系统.方法 利用高精度磁定位器实时跟踪超声探头和穿刺针,构建三维超声,穿刺操作中实时显示二维超声图像平面在三维超声中的位置及与穿刺针的空间位置关系,利用一个五自由度的被动机械人引导装置辅助穿刺,初步建立用于介入性超声的计算机辅助导航系统.使用该系统对固定于水槽中的直径为0.5 cm的球形穿刺目标进行任意角度穿刺操作,评估系统的穿刺准确度.结果 建立的系统可以完成超声引导穿刺操作,所有实验均命中穿刺目标.结论 介入性超声计算机辅助导航系统可以实现三维空间的准确定位,并摆脱穿刺引导架的角度限制,实现灵活准确的穿刺操作.
作者:鲁通;徐静;任贺;王旸;梁萍;陈恳;杨向东;胡晨明 刊期: 2007年第07期
目的 随着基于医学图像导航的手术对三维信息需求的加强,建立二维/三维的医学图像配准算法,在二维规划的基础上引入三维信息.方法 首先,将获取的骨盆图像体数据集通过投影得到DRR图像,将获取的X线图像进行校正;然后,利用灰度相似性测度配准DRR图像和无失真X线图像.结果 在初始位置相对坐标位移<20 mm,角度<5°时配准精度小于1.47%,取得良好的配准结果.结论 本文提出的基于灰度计算的配准技术能够实现术中二维医学图像与术前三维医学图像的配准,实现术中二维/三维手术规划相结合.
作者:张薇;黄毓瑜;栾胜;张家磊 刊期: 2007年第0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