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杂志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杂志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院
  • 主办单位:中国科学院声学研究所
  • 国际刊号:1003-3289
  • 国内刊号:11-1881/R
  • 影响因子:0.76
  • 创刊:1985
  • 周期:月刊
  • 发行:北京
  • 语言:中文
  • 邮发:
  • 全年订价:408.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JST 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数据库(日), 上海图书馆馆藏, 国家图书馆馆藏, CSCD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医学文摘, 哥白尼索引(波兰), 文摘与引文数据库, SA 科学文摘(英), 北大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 万方收录(中), 文摘杂志, 知网收录(中), 统计源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核心期刊), 维普收录(中)
  • 《CAJ-CD》规范执行优秀奖期刊
  • 临床医学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杂志   2008年3期文献
  • 肾上腺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1例

    患者女,68岁,高血压30余年、头昏、双下肢乏力1周.查体:左颈部可闻及3/6级收缩期吹风样杂音,双肺未闻及干湿罗音,心率72次/分,律齐,心音有力,各瓣膜区未闻及杂音.心脏彩超示左房扩大约41 mm,室间隔及左室后壁增厚约12 mm,符合高血压心脏病改变.Holter示房性早搏,胸片示心影增大,双肺纹理增强.入院后行改善循环、降压、对症治疗,患者血压控制可,头昏及双下肢乏力缓解.彩超示双肾弥漫性病变、双肾动脉血流阻力增高、右肾上腺实性占位(约49 mm×42 mm×39mm).

    作者:陈义加;王志娟;陈伦刚;彭峰 刊期: 2008年第03期

  • 子宫阔韧带巨大子宫肌瘤1例

    患者女,38岁,发现下腹部包块半年.查体:腹部膨隆,下腹可触及--平脐囊实混合性包块,活动良好,边界清楚.移动性浊音阴性.妇科检查:外阴已婚经产型,阴道通畅,宫颈正常大小,子宫后位,子宫前上方可触及--孕20周大小囊实混合性包块,界清,活动可,无压痛.

    作者:任振东;王军 刊期: 2008年第03期

  • 左颌下淋巴结嗜酸性淋巴肉芽肿1例

    患者男,58岁,发现左颌下无痛性包块一年,开始约黄豆大,后逐渐增大,否认结核等其他病史.入院查体:左侧颌下腺处局部饱满,可触及一边界不清、质地较韧的团块,范围约3 cm×3 cm×4 cm,无压痛,活动不明显.临床化验检查:Hb 103 g/L,RBC 4.89×10(12)/L,WBC 6.3×10(12)/L,中性粒细胞减少(44%),嗜酸性细胞比例23%(参考值0.5%~5.0%),细胞计数1.46×10(3)/μl(参考值0.00~O.40,单位10(3)/μl).

    作者:熊润青;包燕妮;王金喜 刊期: 2008年第03期

  • 睾丸扭转61小时手术复位后血供恢复1例

    患者男,19岁.左侧阴囊疼痛两天余就诊.查体:左侧睾丸附睾体积增大,质地稍硬,压痛.外院及我院均临床拟诊为左侧睾丸附睾炎.

    作者:郭小维;冯蕾;孙琰 刊期: 2008年第03期

  • 肾混合性上皮间质瘤1例

    患者女,39岁,查体B超发现右肾实性占位性病变,入院2个月前出现1次无痛性肉眼血尿,无尿频、尿急、尿痛等症状.CT检查见图1~3.

    作者:姚洪祥;周振鸿;肖越勇 刊期: 2008年第03期

  • 腰部竖脊肌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1例

    患者,女,19岁.1个月前发现腰背部肿物.查体见右侧腰骶部明显饱满,可触及明显包块,椎旁压痛,腰向左侧旋转有疼痛感,双下肢肌力5级.多层螺旋CT平扫示:右侧腰部竖直肌,内可见大小约3.4 cm×5.8 cm×12.6cm的异常密度影(图1),病灶向上达腰2椎体水平,向下延伸至骶骨后,与周刚组织分界不清,增慢后肿瘤内见多条强化血管影(图2),肿块邻近的腰椎棘突及右侧横突骨质未见异常,诊断:右侧竖脊肌富血供病变,考虑肉瘤可能性

    作者:张鹏;李振龙;赵英杰 刊期: 2008年第03期

  • 后颅窝胶样囊肿1例报告

    患者女,49岁.两年前无明确诱因出现后枕部胀痛,呈间断性发作,每次持续约半分钟,头低位时加重.近一年疼痛加重,用力后疼痛加剧,且发作频繁.半年前出现走路不稳,下肢无力.3个月前开始头晕并呕吐,呕吐物为胃内容物.外院CT平扫示肿块呈高密度,边缘清楚.头颅MR平扫示后颅窝L枕大池区-大小约5.4 cm×3.5 cm的肿块影,边界清楚,在T1wI、T2WI、FLAIR上肿块大部分呈低信号,其上部实性部分T1WI、T2WI呈不均匀高信号,混杂少量低信号;注射造影剂后增强扫描,肿块未见明显强化.

    作者:孙淑霞;徐克;李松柏 刊期: 2008年第03期

  • CT后处理技术MPR在腰椎间盘射频热凝靶点消融术中的应用

    我院自2005年10月至今在CT介导下应用射频热凝靶点消融术治疗55例腰椎间盘突出患者.采用手术方法:患者采用俯卧位,腹部加高垫以增加腰椎前屈度,使椎板间隙适度扩张.用2%利多卡因局部麻醉,在CT介导下穿刺椎间盘,用20号射频穿刺针沿下位椎体上关节突内侧缘刺入,穿刺针进入椎间盘深度为8~10 mm.第一步确定进针点及进针方向:皮肤外固定定位器,然后行CT扫描责任椎间盘,根据定位器确定穿刺进针点、进针平面(图1).第二步穿刺过程中调节进针方向(图2).第三步调节椎间盘内进针深度(图3).本组病例在CT介导下穿刺针均到达理想部位.

    作者:于朝阳;翟淼;张本超;林肖彬;王建军 刊期: 2008年第03期

  • 盆部腹膜外血管平滑肌瘤1例

    患者女,50岁.下腹部疼痛1月余,无血尿,无阴道流血,无发热.未婚,无性生活史.体检:腹软、无压痛,下腹部未触及包块,双肾区无叩痛;阴道检查未查;肛查发现宫体增大如孕2个月,子宫前位,质硬,双附件未触及.

    作者:麦慧;江魁明;宋亭 刊期: 2008年第03期

  • 颅顶骨萎缩症的影像诊断

    患者,女,57岁.双侧顶骨凹陷多年,凹陷渐深,为排除恶性病变摄头颅正侧位片检查.体检:局部皮肤毛发正常,双侧顶骨区凹陷变形,局部无压痛.神经系统检查无异常.X线所见:头颅前后位片(图1)双侧顶骨对称性碟状凹陷长约6 cm,都在距中线向两侧约2.5cm处开始.外板骨质消失,板障变薄,左侧中央部板障消失,内板无变化.

    作者:赵希海;靖立新 刊期: 2008年第03期

  • 超声血管增强技术对血管检测的体外模拟实验研究

    目的 通过体外模拟实验探讨超声血管增强技术(VET)在血管检测应用中的方法和价值.方法 使用血流泵,分别模拟不同内径的表浅外周血管及脑血管血流状态,应用超声血管增强技术对模拟血管进行内径检测,应用不同VET级别、条件等观察成像效果,并与传统二维及彩色多普勒成像相对比.结果 VET技术可以清晰显示模拟血管管壁及管腔细微结构,明显减低容积效应伪像,能够准确测量管腔内径.不同内径及深度的血管需选用不同的VET级别,模拟表浅血管选用2~3级、模拟脑血管选用4~5级时可清晰显示血管管腔.结论 超声血管增强技术可提高血管显示能力和血管显示灵敏度,更清晰显示血管腔及准确测量内径.

    作者:刘禧;段云友;李娟;王宇;王佳;杨一林;曹铁生 刊期: 2008年第03期

  • MRI温度图监控聚焦超声开放家兔血脑屏障的作用

    目的 探讨MRI温度图监控聚焦超声波开放家兔血脑屏障(BBB)的可行性及安全性.方法 20只家兔分3组,分空白对照组、超声组和超声+微泡组,分别在1.1 MHz聚焦超声波,10 W功率下照射不同时间,从6~20 s不等.照射过程中应用MRIGRE序列实施实时监测焦点温度变化图,照射后进行MRIT2扫描和T1造影增强扫描,病理学检查.结果 平均温度44.6℃到48.8℃之间、峰值温度45.9℃~51.6℃之间,可见BBB开放,而脑组织未见明显坏死,而在此温度之上,则有明显的脑组织坏死.结论 MRI实时温度图可以预测聚焦超声开放家兔BBB过程中的脑组织改变,并监控其安全范围.

    作者:宋彧;程远;杨延庆;梅杰;李发琪;王智彪;刘映江;王志刚 刊期: 2008年第03期

  • 脂质体微泡促进超声波溶栓作用的体外实验

    目的 在体外循环条件下,评价脂质体造影剂微泡对超声溶栓的影响及其与超声波频率、强度之间的关系.方法 以健康成人静脉全血37℃恒温水浴孵育2 h制备体外血栓80份.40份样本被分为单纯超声组、单纯微泡组、微泡+超声组和对照组.辐照超声为2 MH2-1.8 W/cm2、占空比95%的脉冲式超声波,脂质体微泡用量为50 μl,各组处理时间为10 min.比较各组溶栓率.其余血栓样本分为4组,加入50 μl微泡后分别给予2 MHz-0.7 W/cm2、2 MHz-1.4 W/cm2、1MHz-0.7 w/cm2和0.5 MHz-0.7 W/cm2的脉冲式超声波辐照10 min.计算溶栓率与频率、声强之间的相关性.结果微泡+超声组溶栓率明显高于单纯超声组(P<0.05)、单纯微泡组(P<0.01)和对照组(P<0.01).溶栓率与超声频率呈负相关(r1=-1.000,P<0.01),与声强呈正相关(r2=1.000,P<0.01).结论在体外循环条件下,脂质体微泡能显著增强超声波溶栓作用,且其效果与超声频率成反比,与声强成正比.

    作者:华兴;刘平;李馨;刘政;李秋颖;高云华 刊期: 2008年第03期

  • 应用应变率和组织速度成像技术对比评估犬急性心肌缺血面积的实验研究

    目的 应用超声新技术应变率成像技术(SRI)和组织速度成像(TVI)评估心肌缺血面积,以确定定量心肌缺血面积较好的方法.方法 11只健康杂种犬,结扎冠状动脉左前降支(LAD)造成急性心肌缺血模型,在左室心尖二腔心切面分别用SRI和TVI的彩色M型曲线技术检测出急性缺血心肌分别在前壁和下壁的临界点,以此为界在二维图像上描计出心肌缺血面积与病理缺血面积进行比较.结果 应用SRI测量的心肌缺血面积和美蓝染色所测面积呈有意义的相关(r=0.884,P<0.001),TVI估测的面积与病理染色后面积无相关性(r=0.064,P=0.852),SRI和TVI测量急性心肌缺血面积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3%、20%和60%、17%.结论 SRI比TVI更能准确的估测心肌缺血面积.

    作者:关丽娜;穆玉明;唐琪;王春梅;吐尔逊娜依·阿迪 刊期: 2008年第03期

  • 听觉功能MRI研究的实验设计

    目的 探讨听觉fMRI研究的有效数据采集方式.方法 对13例健康年轻受试者分别采用纯音及调幅音两种听觉刺激条件,刺激分别采用组块和事件相关设计进行听觉呈现,以比较连续及稀疏两种采集方式下听觉皮层的fMRI响应,运用SPM2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和脑功能区定位,并分析两种不同实验数据采集方式下听觉皮层激活的差异.结果 调幅声较纯音更易激发听觉皮层的激活;两种刺激条件下,稀疏采集时听觉皮层的fMRI响应明显多于连续采集,比较听觉皮层各区,以初级听觉皮层fMRI响应为著.结论 调幅音是听觉fMRI研究中的合适刺激;稀疏采集方式有助于克服环境噪声的负面影响,结合物理衰减方法,可实现听觉功能的fMRI研究.

    作者:杨明;刘斌;滕皋军;黄志纯;高薇薇;吴旻;王坚 刊期: 2008年第03期

  • 第4脑室正中孔周围肿瘤的MR观察

    目的 观察第4脑室正中孔周围肿瘤的MR表现,探讨其诊断价值及临床意义.方法 搜集经手术病理证实的第四脑室正中孔周围发生的肿瘤12例,其中男7例,女5例,行横断、冠状及矢状面SE序列扫描,及钆喷替酸葡甲胺(GdDTPA)增强扫描.结果 室管膜瘤5例,髓母细胞瘤3例,脑膜瘤2例,星形细胞瘤1例,血管母细胞瘤1例.定位诊断12例均正确,定性诊断10例正确.结论 常规MR检查方法中矢状位成像对第4脑室正中孔周围肿瘤的定位诊断意义较大,结合临床及其他影像表现对其定性诊断有一定帮助.

    作者:王金岸;王勇;林建忠;杨天和;王月琴;康泰山;王捷 刊期: 2008年第03期

  • 电针周围性面瘫患者合谷穴的功能磁共振成像研究

    目的 利用功能磁共振成像(fMRI)方法研究电针(EA)周围性面瘫患者合谷穴的脑功能区变化,试图从可视化的角度研究穴位功效和主治作用的现代医学原理,从神经学及脑科学角度部分揭示针灸的作用机制,从而对针灸的现代化和针灸临床疗效的提高产生积极的作用.方法 筛选6例左侧周围性面瘫患者为研究对象,针刺左侧合谷穴,同时行全脑fMRI 扫描;SPM软件进行图像后处理,t检验(P<0.05)分析得出电针谷穴的脑功能图像.结果 电针左侧合谷信号降低区:左侧扣带回,双侧额中回,右侧枕中回;信号升高区:左侧中央后回,右侧额下回,右侧颞上回,右侧脑岛,左侧中央前回.结论 穴位刺激与人脑各区域的确存在一定相关性,电针周围性面瘫患者合谷穴,在多个脑区均出现信号的变化,受影响的区域与穴位的功效、主治作用密切相关.

    作者:韩俊洲;徐海波;唐宏图;王华;刘定西;官瑾;孔祥泉;冯敢生 刊期: 2008年第03期

  • 早期盲人大脑灰质不对称的基于体素脑形态学初步研究

    目的 初步探讨视觉剥夺对人脑灰质结构不对称的影响.方法 早期失明的成年盲人组(14例,右利手)与正常对照组(16例,右利手,年龄、性别匹配)在1.5T 磁共振成像系统下获取全脑高分辨率的脑结构像(T1W).通过基于体素的脑形态学(VBM)方法比较两组间脑灰质不对称的异同.结果 与正常对照相比,早期盲人的一些脑区呈灰质左侧化增高,包括额叶(BA 10/8)、体感区(BA 3)及颞极(BA 43),以及枕叶视皮层(中枕回,BA 18/19)灰质右侧化增高.结论 早期盲人大脑多个系统发生了结构重组,可以表现为灰质不对称的变化.

    作者:潘文举;吴光耀;李春霞;林富春;孙骏谟;雷皓 刊期: 2008年第03期

  • 多发性硬化MRI佳增强时间窗的初步研究

    目的 明确多发性硬化佳MRI增强延迟扫描时间.方法 对30例MS患者每个月随访的197次MRI检查行2、7和12分钟共3个时相增强扫描,盲法对各时相间MS病灶数目和信号强度进行对照研究.结果 增强2、7和12分钟后的病灶数目分别为425、433和433.增强后2分钟内MS病灶平均信号强度病灶快速强化,从301.5上升到429.5(P<0.05),7和12分钟后平均信号强度分别增加127(299.5~441,P<0.05)和132(302~437.9,P<0.05).增强2~7分钟后平均信号强度达到高峰平台期(429.5~441,P>0.05),7~12分钟之间的变化不明显(441~437.9,P>0.05).结论 增强7分钟延迟扫描为MRI探测强化病灶佳时间.

    作者:段阳;杨本强;白荣杰;马林;郭启勇;吴振华 刊期: 2008年第03期

  • 基于fMRI的力量调节速度相关神经兴奋模式的初步研究

    目的 研究视觉引导的握力运动力量调节速度快慢所激活脑功能区的异同.方法 15例正常受试者右手进行四种模式(由视觉反馈增益和力量变化速度两个因素组合而成)握力运动,同时进行BOLD fMRI扫描,比较四种模式脑激活的异同.结果 四种模式握力运动均可激活初级躯体感觉运动区(SMC),双侧前运动区(PMC)、辅助运动区(SMA)、小脑、基底节(BG),对侧后顶叶(PPC),Brodmann 40等.其中,随着力量调节速度的提高,SMC激活强度、范围都提高,而BG恰好相反,SMA激活强度提高但范围小,小脑表现不明显.结论 SMC对力量输出的快速调节作用明显;PPC,PMC参与了将视觉信息转化成力量输出这一过程;BG在快速运动时受到SMC、SMA的制约.

    作者:牟宗霞;侯文生;郑小林;吴小鹰;沈珊;Annette M Sterr;彭承琳 刊期: 2008年第03期

  • 3D-FIESTA及MRVE在血管压迫性三叉神经痛及面肌痉挛的应用价值

    目的 评价高分辨3D-FIESTA成像及MRVE后处理技术显示桥小脑角的脑神经与血管的三维空间关系的能力及对血管压迫性三叉神经痛和面肌痉挛病因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17例三叉神经痛及22例面肌痉挛患者.利用高分辨3D-FIESTA原始图像作MRVE重建,从不同的视角观察神经与血管的空间关系,判断有无血管压迫神经.其中6例与手术结果对照.结果 [1]高分辨3D-FIESTA图像上,脑脊液呈高信号,神经与血管呈中等信号,对比良好;[2]MRVE重建可以直观地显示神经与血管的三维立体的图像,再现局部解剖结构;[3]面肌痉挛症状侧的血管压迫阳性率为77.3%(17/22).三叉神经痛的症状侧血管压迫阳性率为70.6%(12/17);[4]6例经外科手术证实有血管受压,术后随访有5例痊愈,1例三叉神经痛患者症状明显改善.结论 高分辨3D-FIESTA成像结合MRVE后处理重建能三维立体地显示桥小脑角脑神经与周围血管的空间关系,对明确三叉神经痛或面肌痉挛的病因诊断有重要价值,对神经外科医师设计和优化微血管减压手术是一种重要的影像手段.

    作者:龚良庚;刘元元;肖新兰;连珞 刊期: 2008年第03期

  • 动脉易损斑块与超声分子显像

    新生血管的形成与动脉粥样斑块稳定性的变化有着密切的关系.KDR作为重要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主要受体,高表达于易损斑块新生血管内皮细胞.构建具有高穿透力的纳米级脂膜靶向超声分子显像剂,利用高分辨率的超声生物显微多普勒技术有望有效地监测动脉易损斑块的发生和发展,为动脉粥样硬化的防治和寻找新的治疗靶点奠定基础.

    作者:夏红梅;高云华 刊期: 2008年第03期

  • 先天性圆锥动脉干畸形的诊断进展

    圆锥动脉干畸形(CTD)是由于圆锥动脉干段胚胎发育异常所致.22q11.2微缺失综合征与CTD的发生密切相关,遗传学技术的进展使其产前诊断成为可能.超声心动图是小儿心脏影像无创检查的首选方法.MSCT、MRI可很好地显示心外大血管.心血管造影虽是一种有创检查手段,但其在体、肺动脉等的显影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目前,上述技术所得结果仍有分歧,而制定一种统一的诊断标准是提高其诊断正确性的关键所在.

    作者:石静;孙锟 刊期: 2008年第03期

  • 慢性肾衰患者心脏结构与功能的超声影像学评价

    慢性肾衰是一种累及多个系统和多个器官的疾病,其心血管并发症是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超声心动图作为首选的检查方法,被广泛应用于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心脏并发症的研究中,本文就慢性肾衰患者心脏并发症的超声影像学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纪淑姣;袁建军 刊期: 2008年第03期

  • 心室构造与力学机制的研究进展

    心肌的三维空间结构极为复杂,先进医学影像技术能够准确显示心肌纤维构造.在此基础上,通过全新的影像技术研究以心肌薄片为单元心肌收缩时发生的室壁增厚,以及缩短、扭转等形变,能够全面深刻的认识心肌力学机制,对早期诊断心脏疾病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武彤;尹立雪;刘望彭 刊期: 2008年第03期

  • 帕金森病嗅觉障碍的MRI研究进展

    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嗅觉异常症状早于运动障碍症状的出现,此特性可被用来早期诊断PD,与帕金森综合征进行鉴别;MRI嗅觉研究客观性高于临床嗅觉功能检测.本文就PD嗅觉系统生理及病理特点以及其嗅觉障碍的MRI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作者:张开元;于春水;李坤成 刊期: 2008年第03期

  • 超声造影在肝局灶性病变鉴别诊断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超声造影(CEUS)在肝脏局灶性病变(FLL)鉴别诊断的作用.方法 应用超声造影剂(SonoVue)和脉冲反相谐波技术(PIHI),分析观察39例52灶FLL(包括良性28灶,恶性24灶)的CEUS动态灌注过程,分析病灶主要增强时相、开始增强时间、增强峰值时间、增强模式及时间-强度曲线(TIC).计算各参数、综合CEUS及普通超声在良、恶性FLL鉴别诊断中的符合率.结果 在CEUS动脉期,良恶性病灶均以高增强为主(75%、21/28;92.6%、22/24)(P=0.113);在门脉期和延迟期,良性病灶均以高增强为主(75%、21/28;60.7%、17/28),恶性病灶均以低或无增强为主(91.6%、22/24;100%、24/24)(P=0.000),良恶性病灶的鉴别诊断符合率为92.3%.良恶性病灶开始增强时间分别为(21.52±6.70)s、(17.82±6.04)s(P=0.058).增强峰值时间分别为(46.26±14.97)s、(27.32±8.55)s(P=0.000),良恶性病灶的鉴别诊断符合率为78.6%.增强模式I型、Ⅲ型、IV型、VI型在良性病灶和恶性病灶之间的分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29、P=0.000、P=0.036、P=0.029),良恶性病灶的鉴别诊断符合率为84.1%.在TIC分析中,良性病灶以快升慢降为主(82.6%),恶性病灶以快升快降为主(90.9%)(P=0.000),良恶性病灶的鉴别诊断符合率为95.1%.结论 根据FLL的CEUS各参数测量,即主要增强时相、T1C、增强峰值时间、增强模式等,特别是前两者,对良恶性FLL的鉴别诊断符合率可达90%以上.CEUS对鉴别FLL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荣雪余;冀鸿涛;朱强;肖萍;王振常 刊期: 2008年第03期

  • 利用1H MRS进行在体乳腺癌中复合胆碱外参照法定量的研究

    目的 探讨如何用外参照法利用氢质子磁共振波谱(1H MRS)对在体乳腺癌中的复合胆碱进行绝对定量.方法 配制5个不同浓度的胆碱测试模型及一个胆碱校对模型.在基本相同的条件下,对各测试模型的同一位置进行MRS采集,统计胆碱峰峰下面积与胆碱浓度之间是否呈线性相关.对水模进行T1WI成像,绘制不同位置信号强度的变化曲线.对同一校对模型的同一位置采用不同大小的体素进行MRS采集,统计体素大小与胆碱峰峰下面积是否呈线性相关.测量胆碱测试模型及校对模型中胆碱的T1及T2值.验证胆碱浓度绝对定量的校对公式.对7例乳腺癌病人进行乳腺MRS采集,利用校对公式以胆碱校对模型中的胆碱浓度为参照计算出乳腺癌中复合胆碱的浓度.结果 胆碱测试模型的胆碱峰峰下面积与胆碱浓度之间呈线性相关.同一模型同一位置胆碱峰峰下面积与体素大小呈线性相关.测试模型及校对模型中胆碱的T1及T2值分别为1902.5/1032.8、2426.3/989.4.利用校对公式估计出的校对模型的胆碱浓度为(5.2±1.0)mM,与校对模型的实际浓度比较二者无显著差异(t=0.6,P>0.05).7例乳腺癌中的复合胆碱浓度为(3.64±2.52)mM.结论 外参照法是进行乳腺癌中复合胆碱浓度定量的可行及可靠的方法.

    作者:姜蕾;杜湘珂;周诚;陈敏;周意明;纪立伟;孙非;申皓 刊期: 2008年第03期

  •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MRA和CTA的临床价值——与DSA比较研究

    目的 探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磁共振血管成像(MRA)和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MSCTA)两种影像检查方法的临床价值.方法 对40例临床确诊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患者,24例进行了MR检查,16例行MSCTA检查.MRA采用二维时间飞越法磁共振血管成像(2D TOF MRA);血栓信号及软组织的观察选用SE序列T1WI、FSE序列T2WI、FAST序列.MSCTA检查14例患者采用间接法MSCTA,2例患者采用直接法MSCTA.40例患者均作了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MRA和MSCTA的检查结果与DSA进行对照分析.结果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MRA表现有:静脉充盈缺损(14例)、静脉闭塞和中断(7例)、静脉再通(3例)、侧支循环形成(24例).以DSA为诊断标准,MRA诊断符合率为95.65%.血栓信号:急性血栓(18例):血栓在SE序列T1WI、FSE序列T2WI和FAST序列上多为等信号或高信号,信号多不均匀,6例急性血栓可见血管周围水肿;慢性血栓(6例):血栓在SE序列T1WI、FSE序列T2WI和FAST序列上多均为低信号或等信号.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MSCTA表现有:静脉充盈缺损(8例);静脉闭塞和中断(5例):静脉再通(3例);侧支循环形成(10例).结论 MRA和DSCTA对下肢深静脉血栓诊断都有较高的诊断价值,临床应用时可根据具体情况,任选其一.

    作者:王书智;顾建平;冯敏;吴刚;卢铃铨;殷信道;吴前芝 刊期: 2008年第03期

  • 应用定量组织速度及应变率成像评价2型糖尿病患者左心室舒张功能

    目的 探讨定量组织速度及应变率成像技术在2型糖尿病患者左心室舒张功能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42例行冠状动脉造影证实冠脉狭窄率≤50%的2型糖尿病患者,分为血压正常的单纯糖尿病组(DM 20例)和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组(DM+HT 22例).设25例年龄、性别相匹配的健康志愿者为正常对照组(NC).在静息状态下,应用定量组织速度和应变率成像技术,分别于左心室各室壁二尖瓣环及不同节段测量并比较各组舒张期二尖瓣环运动速度(Ea、Aa)、室壁不同节段长轴方向心肌的运动速度(Em、Am)及其峰值应变率(SRe、SRa),同时与常规超声心动图相对比.结果 两组糖尿病患者Ea、Ea/Aa、E/Ea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有显著差异.两组楮尿病患者室壁不同节段SRe均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结论 应用定量组织速度和应变率成像技术,能够在静息状态下检测2型糖尿病患者左心室舒张功能早期受损情况,有助于糖尿病心肌病的早期诊断.

    作者:项娟娟;张军;朱永胜;周晓东;李军 刊期: 2008年第03期

  • 64层螺旋CT冠脉CTA对比剂注射方案优化

    目的 比较相同碘负荷情况下,不同对比剂注射方案以及相同碘浓度情况下,不同对比剂注射流率在64层螺旋CT冠脉CTA的应用效果.方法 58例可疑冠心病病例分为3组,分别采用不同对比剂注射方案进行冠脉CTA检查;对血管强化程度、重建血管清晰度进行评价.结果 300 mgI/ml×5 ml/s和370 mgI/ml×4 ml/s两种注射方案冠脉平均强化水平相似,约350~370 HU,两者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370 mgl/ml×4 ml/s和370 mgI/ml×3 ml/s两种注射方案在升主动脉,左、右冠状动脉主干平均强化程度分别为360 HU左右和330 HU左右,但两组间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两组重建血管清晰度无统计学差异,96.3%的重建血管能够满足诊断.结论 应用370 mgI/ml×3 ml/s注射方案相当的单位时间碘负荷量,平均强化程度330 HU,能够满足64层螺旋CT冠脉CTA检查.

    作者:崔燕海;黄美萍;梁长虹;刘辉;周涛;刘其顺 刊期: 2008年第03期

  • 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血管成像评估心肌桥

    目的 运用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描述壁冠状动脉在舒张期受压情况,探讨心肌桥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形成关系.方法 分析611例行冠状动脉CTA扫描病人,对心肌桥长度、厚度,壁冠状动脉在舒张期受压及其伴随的动脉粥样硬化情况进行评估.分析壁冠状动脉舒张期受压与动脉粥样硬化形成的相关性.并按心肌桥存在与否进行分组配对,比较有心肌桥组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率与无心肌桥组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率.结果 611例病人中173例发现心肌桥(28.3%).左前降发生率高(122/173).舒张中期壁冠状动脉重度受压者心肌桥厚度与无或轻度受压心肌桥厚度存在显著差异性(P=0.016).壁冠状动脉受压情况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所致狭窄程度存在正相关关系(r=0.842,P=0.002).邻近心肌桥段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率与单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17).结论 心肌桥厚度与壁冠状动脉舒张期受压程度及邻近冠状动脉斑块形成相关;心肌桥可能是评估冠心病的危险因素之一.

    作者:殷敏敏;余永强;刘斌;周勇 刊期: 2008年第03期

  • 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评价左室心肌肥厚患者的心肌收缩同步性

    目的 应用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RT3DE)检测左室心肌肥厚(LVH)对左室收缩同步性的影响.方法 76例LVH患者分为肥厚型心肌病组(HCM组,34例)和高血压性心脏病组(HHD组,42例),RT3DE测量心率校正的16节段达收缩末小容积的差值和标准差(Tmsv 16-Dif和Tmsv 16-SD)作为收缩同步性参数,并与对照组(Con组,40例)比较.结果 HCM组的Tmsv 16-Dif和Tmsv 16-SD均显著高于HHD组和Con组,但HHD组和Con组之间无显著差异.结论 LVH并不总是合并左室收缩不同步,HCM左室收缩同步性下降,而HHD左室同步收缩.RT3DE可同时检测左室16个节段的收缩同步性.

    作者:马春燕;任卫东;唐力;陈昕;李楠;张立敏;王晓冰 刊期: 2008年第03期

  • 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定量评价慢性肾衰与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左室功能

    目的 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RT-3DE)定量评价慢性肾衰(CRF)与原发高血压(HTN)患者左室整体功能.方法 用二维及三维超声心动图依次检查慢性肾衰患者(CRF组)23例,高血压患者(HTN组)22例及正常对照组23例;采集二维及三维相关参数.结果 情况与正常对照组比较,CRF组3D-EF(三维的EF值)、PER(峰值射血率)及PFR(峰值充盈率)均降低(P<0.05),LVMI(左室质量指数)、ESV(收缩末期容积)、16T(msv)-SD(左室16-节段达峰时间标准差)、16T(msv)-Dif(左室16-节段达峰大差值)升高(P<0.05).与HTN间比较,CRF组3D-EF及PER降低,ESV、16T(msv)-SD、16T(msv)-Dif升高(P<0.05).结论 CRF患者左室功能的损害较HTN患者更明显;RT-3DE超声心动图为评价CRF患者左室整体功能提供无创、有效的新方法.

    作者:纪淑姣;袁建军;魏常华 刊期: 2008年第03期

  • 基于数据挖掘技术构建孤立性肺结节诊断模型

    目的 基于分类与回归决策树(CART)与人工神经网络(ANN)技术建立孤立性肺结节良恶性的诊断模型,探讨数据挖掘技术在孤立性肺结节影像学诊断中的应用.方法 收集经病理学证实的58例孤立性肺结节(SPN)患者资料,分别提取12个临床指标和22个影像学指标作为鉴别SPN良恶性的输入指标,将各指标结果输入CART和ANN诊断模型.采用ROCKIT统计学软件绘制三组影像科医生、CART和ANN的受试者操作特征(ROC)曲线.结果 CART对SPN良恶性诊断正确率高,其次为ANN、高年资医生、中等年资医生和低年资医生.以上各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931、0.878、0.845、0.778和0.658.CART、ANN与高年资医生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三组与中、低年资组医生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CART对SPN具有决策意义的诊断指标为年龄,其次为结节的毛刺征和咯血症状.结论 数据挖掘的CART和ANN两种算法对评估孤立性肺结节的良恶性具有较高的准确性.

    作者:强永乾;郭佑民;张少娟;王秋萍;牛刚 刊期: 2008年第03期

  • 多层螺旋CT主动脉低剂量与常规剂量扫描的对照研究

    目的 探讨主动脉低剂量扫描的可行性及不同体重条件下满足诊断的低mA量.方法 研究分两步,初步筛选58例扫描70例次各种可疑主动脉病变或术后随访病例,随机抽取10例为常规剂量350 mA扫描,低剂量组按体重分为<65 kg,65~75 kg,>75 kg三组,分别采用管电流为50、100、150 mA,其余扫描参数同常规剂量组.记录单次加权CT剂量指数(Weighted CT dose index,CTDIvol)、扫描长度和平均剂量长度乘积(dose length produce,DLP).对不同低剂量组的主动脉图像满足诊断率进行比较,并进行统计学处理.第二步筛选60例各种夹层动脉瘤,针对不同体重组采用高一个50 mA等级的低剂量扫描(100、150、200 mA),记录并分析相应CTDIvol和DLP,评价图像质量及满足诊断率.结果 初步研究采用50、100、150 mA的CTDIvol仅为常规剂量350 mA的11.3%、29.0%和42.7%,各组DLP值与常规剂量组相比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但50 mA组的诊断符合率仅为60%.第二步研究采用100、150、200 mA的CTDIvol为常规剂量的29.0%、42.7%和57.3%,各低剂量组DLP与常规剂量组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且各组满足诊断率均达到100%.轴位及各种三维重建图像显示良好.结论 适当的主动脉低剂量扫描可以替代常规剂量扫描.夹层动脉瘤应采用略高于其他主动脉病变的管电流.低剂量200 mA可普遍适用于各主动脉病变的扫描成像与正确诊断.

    作者:郑敏文;赵宏亮;徐健;葛雅丽;石明国;张劲松;彭勇;宦怡 刊期: 2008年第03期

  • 医学影像诊断中环境光亮度对读片效果的影响

    目的 由于临床医学信息数字化和医院信息化的建设与发展,医学影像信息实现了网络传输存储和网络诊断.在数字化放射成像的过程中,除了成像设备的性能及诊断医师的认知能力外,环境条件,即诊断环境的情况同样直接影响着成像质量和诊断效果.本文尝试从环境因素入手,考察诊断环境中不同光照的情况下,图像的读取效果有什么区别,以期获得佳的光照条件.方法 该研究基于信号识别理论和接受者操作特性曲线(ROC)的分析原理,利用TRM 18-209型ALVIM ROC模板,通过改变诊断环境光亮度,分别调查了不同年资的医学影像诊断医师对同一幅ROC模板图像,在相同窗宽、窗位的情况下产生的不同观测效果,通过细节检测的真阳性和假阳性概率来反映对图像细节的检出能力.该方法简单、直观,完全满足对于成像系统特性的测量要求.结果 初步获取的佳环境参数为:X射线诊断读片室的亮度大约为0.63~3.18 cd/m2,CT/MR/NM读片室的亮度大约为4.78~19.1 cd/m2之间.结论 通过不同光亮度下对同一模板图像的ROC曲线的分析结果表明:在常规医学影像诊断环境中,随着诊断环境亮度的增加,对图像细节的检出能力也随之下降.

    作者:孙雪梅 刊期: 2008年第03期

  • 超声对踝关节侧副韧带损伤治疗效果观察的价值

    目的 评价高频超声对踝关节侧副韧带损伤治疗效果观察的应用价值.方法 采用7~13 MHz线阵探头对33例踝关节侧副韧带损伤在保守或手术治疗后1个月、3~6个月和其中14例治疗6~18个月的患者进行高频超声检查,观察胫舟、胫距前、胫跟、距腓前、跟腓韧带.结果 高频超声能直接观察韧带损伤治疗前、后的恢复情况.高频超声对踝关节侧副韧带损伤治疗评价的标准分为:0、I、Ⅱ、Ⅲ级.距腓前韧带是踝关节各侧副韧带中常损伤、难恢复的韧带,胫舟、胫距前韧带通过治疗较快恢复.结论 高频超声对踝关节侧副韧带损伤治疗效果观察是一种直接、无创、较廉价的客观影像手段,值得临床广泛开展使用.

    作者:何秀珍;周伟生;梁峭嵘;石星;陈君洁;刘照宏;梁彤 刊期: 2008年第03期

  • CT灌注成像对骨巨细胞瘤潜恶性的识别

    目的 通过临床骨巨细胞瘤的检查,分析各CT灌注参数、大强化速率(MER)与肿瘤的微血管密度(MVD)的关系;探讨MER在骨巨细胞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评价边缘-中心血流量差异率(R(rim-cen)BF)、边缘-中心血容量差异率(R(rim-cen)BV)在良恶性骨巨细胞瘤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24例病人的骨巨细胞瘤行CT灌注检查,其中恶性骨巨细胞瘤14例,良性骨巨细胞瘤10例.术后病理标本常规组织切片及SP免疫组织化学检查,单克隆抗CD34抗体标记血管,用Weidner技术计算肿瘤MVD.分析BF、BV、MER与肿瘤微血管密度的相关性;分析良恶性骨巨细胞瘤外周区与中央区之间BF、BV有无差异;比较良恶性骨肿瘤之间MER、R(rim-cen)BF、R(rim-cen)BV的差异.结果 24例骨巨细胞瘤均表现为高灌注,BF和BV图像上均可清楚显示肿瘤;骨巨细胞瘤的BF、BV和MER与MVD均呈正线性相关.MER能够准确地反映组织的血管化程度,但MER在良恶性骨巨细胞瘤之间存在较多重叠.R(rim-cen)BF和R(rim-cen)BV值在良恶性骨巨细胞瘤之间的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1).R(rim-cen)BF和R(rim-cen)BV鉴别良恶性骨肿瘤的阈值分别为R(rim-cen)BF:0.15(敏感度:94.4%;特异度:85.7%);R(rim-cen)BV:0.07(敏感度:88.9%;特异度:78.5%).结论 MER可以客观定量地评估骨巨细胞瘤的血供情况,但不能单独应用作为鉴别良恶性骨巨细胞瘤的指标.R(rim-cen)BF和R(rim-cen)BV为骨巨细胞瘤良恶性鉴别提供了一种有价值的客观定量的影像学检测指标.

    作者:李惊喜;廉宗激;王林森;王宇;韩悦;孙鼎元 刊期: 2008年第03期

  • 鼻腔鼻窦横纹肌肉瘤的CT和MRI诊断

    目的 探讨鼻腔鼻窦横纹肌肉瘤的CT和MRI表现,提高其诊断准确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组织学证实的18例鼻腔鼻窦横纹肌肉瘤患者的影像学资料.结果 15例病变中心位于蝶筛区,3例位于上颌窦.CT表现:病变形态均不规则,边界不清楚,密度与邻近肌肉相近,相对比较均匀,邻近骨质呈溶骨性骨质破坏;增强后病变不均匀强化.MRI表现:与脑实质比较,病变T1WI呈略低信号7例,呈等信号3例;T2WI呈略高信号8例,呈等信号2例.病变信号欠均匀,7例病变内部可见小条状或小片状长T1长T2信号影,4例可见短T1长T2信号影.增强扫描,病变均呈中度不均匀强化.15例病变广泛侵犯周围结构,MRI可清楚显示病变侵犯的范围,其中眼眶受累8例,颅内受累8例,海绵窦受累5例,翼腭窝受累6例,鼻咽部受累3例.结论 横纹肌肉瘤典型的MRI表现为稍长T1稍长T2信号,增强后中度强化.CT可以较好地显示骨质破坏,MRI能更清楚地显示病变的侵犯范围,两者结合可为该病诊断和临床治疗提供更全面的影像信息.

    作者:宋乐;杨本涛;陈光利;王振常;王永哲 刊期: 2008年第03期

  • 甲状旁腺腺瘤的螺旋CT表现(附8例报道)

    目的 探讨甲状旁腺腺瘤的螺旋CT表现.方法 对8例经手术病理证实为甲状旁腺腺瘤的CT表现作回顾性分析.结果 8例甲状旁腺腺瘤均起源于下甲状旁腺,右侧4例,左侧4例,均位于气管外血管内间隙.肿瘤大径为1.0~5.0 cm,平均2.6 cm.平扫肿瘤呈等密度,1例肿瘤内有环形钙化.注射对比剂后8例肿瘤均有不同程度强化,其中2例肿瘤强化明显,接近于周围血管密度,增强后肿瘤呈均匀强化者5例,3例肿瘤内可见坏死不强化区.结论 增强螺旋CT检查可准确显示甲状旁腺肿瘤的部位、形态、大小、强化特点及其与周围结构的关系,对临床诊治有重要价值.

    作者:陈学军;晋晖;高剑波;张永高;杨学华;周志刚;岳松伟;郭华 刊期: 2008年第03期

  • 透明细胞肾细胞癌超声造影特征研究

    目的 探讨超声造影对透明细胞肾细胞癌的研究:假包膜和囊腔、出血及坏死灶显示率的研究,并与常规超声进行对比研究.方法 184例肾细胞癌用常规超声和SonoVue超声造影剂分别显示假包膜和肿块内的囊腔、出血及坏死灶,并进行显示率的对比分析.结果 184例透明细胞肾细胞癌中常规超声显示出假包膜有63(63/184,34%)个瘤体,而超声造影显示出假包膜有107(107/184,58%)个瘤体(P<0.05).184例常规超声显示出瘤体内的囊腔、出血和坏死灶有87(87/184,47%)个,而超声造影显示出为134(134/184,73%,P<0.05)个瘤体.结论 超声造影能更清楚显示透明细胞肾细胞癌的假包膜和瘤体内的囊腔、出血和坏死灶,为超声诊断透明细胞肾细胞癌提供更多的信息.

    作者:杨斌;傅宁华;葛京平;沈德娟;吴波 刊期: 2008年第03期

  • 16层螺旋CT体积测量评价肝硬化患者肾脏大小的价值

    目的 采用16层螺旋CT对肾脏进行体积测量,探讨肝硬化时肾脏体积的变化规律及其与肝硬化严重程度之间的关系.方法 对47例经临床资料、B超证实的肝硬化,其中肝功能Child-Pugh分级A级16例,B级23例,C级8例以及36例正常组行16层螺旋CT容积扫描,采用仪器自身携带的软件,分别测量左侧肾脏皮质、髓质及实质体积,计算皮质/实质的百分比并研究其变化规律.结果 正常组左侧肾脏的实质体积为(160.01±39.02)cm3,皮质体积为(90.01±18.21)cm3,髓质体积为(70.00±15.74)cm3,皮质/实质体积比值为56.3%±9.10%,肝硬化时,其中皮质体积与正常组间有统计学差异,且Child-Pugh A、B、C级左侧肾脏体积的变化表现为皮质逐级缩小,髓质变化不明显.结论 16层螺旋CT能准确地测量肾脏实质和皮质、髓质的体积,肝硬化肾脏皮质的大小与疾病的严重程度有一定相关性.

    作者:蒙秋华;韩铭钧;关文华;秦培鑫;张晶;李颖勤 刊期: 2008年第03期

  • 三维超声容积成像对多囊卵巢综合征的诊断价值

    目的 探讨三维超声容积成像对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的诊断价值.方法 检测60例PCOS患者和60例正常者的卵巢三维容积、二维面积、血流动力学指标.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比较以上指标的诊断价值.结果 PCOS组的卵巢容积、间质容积、卵泡容积、卵巢面积、间质面积及间质面积与卵巢面积之比显著大于对照组;卵巢间质内动脉阻力指数显著低于对照组,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显著高于对照组;ROC曲线分析表明卵巢容积诊断PCOS的准确率高.结论 三维超声容积成像测量卵巢容积有重要的辅助诊断PCOS的价值,可以作为超声诊断PCOS的指标之一.

    作者:姜罗;史铁梅;侯锐;于诗嘉;刘守君 刊期: 2008年第03期

  • NBCA栓塞治疗食道胃静脉曲张后门静脉血流动力学变化的定量研究

    目的 定量研究NBCA栓塞治疗食道胃静脉曲张后门静脉血流动力学的变化.方法 30例肝硬化反复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男性25例,女性5例.应用NBCA栓塞治疗食道胃静脉曲张,测定栓塞前后门静脉压力及门静脉灌注量的变化.结果 栓塞后30例患者门静脉压力由术前(33.90±8.09)cmH2O上升至术后(38.43±8.42)cmH2O(P<0.001).脾静脉压力由术前(33.53±7.56)cmH2O上升至术后(36.87±7.87)cmH2O(P<0.001).肠系膜上静脉压力由术前(33.13±7.16)cmH2O上升至术后(36.57±7.74)cmH2O(P<0.001).术后1周12例患者门静脉灌注量由术前(0.7439±0.1627)ml·min(-1)·ml-1上升至术后(0.8830±0.1526)ml·min(-1)·ml(-1)(P<0.001),门静脉灌注指数由术前0.6129±0.0422上升至术后0.7202±0.0506(P<0.001).结论 NBCA栓塞治疗食道胃静脉曲张后,门静脉压力升高,门静脉灌注得到改善.

    作者:庞鹏飞;朱康顺;孟晓春;关守海;姜在波;李征然;何可可;单鸿 刊期: 2008年第03期

  • 镍钛合金支架治疗长段股动脉完全闭塞的技术和结果

    目的 评价长段股浅动脉(SFA)完全闭塞镍钛合金支架的治疗方法及有效性.方法 20例患者,男12例,女8例.年龄42~85岁(平均64.1岁).均有病变侧下肢间歇性跛行.共26条SFA(左侧16条,右侧10条)完全闭塞,闭塞长度11~38 cm(平均28.2 cm).治疗方法包括:导丝开通、球囊导管扩张(PTA)和自张式镍钛合金支架置入.结果 19例25条SFA获得开通(开通成功率96.2%).支架置入后,25条SFA均获得通畅,相应下肢缺血症状均明显减轻或消失.19例随访(1~26个月,平均8.7个月).2例分别于术后8、20个月各1条SFA闭塞,经溶栓和PTA后均再次获得通畅.余17例均无下肢缺血症状发生,其中12例超声Doppler检查,SFA均有血流通过.结论 多种介入技术结合可有效开通长段闭塞SFA;镍钛合金支架有利于保持SFA通畅,治疗下肢动脉缺血.

    作者:张曦彤;徐克;杨东炜;刘静;李红;梁松年 刊期: 2008年第03期

  • 原发性肺癌DSA表现与血清VEGF表达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 探讨肺癌患者支气管动脉DSA造影征象、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表达水平的关系;研究两者之间的相关性.方法 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定量检测40例肺癌(鳞癌20例,腺癌17例,末分化癌3例)患者及40例健康体检者血清中的VEGF;40例肺癌患者行肿瘤血管DSA检查并进行分析、评估.结果 [1]肺癌组血清VEGF水平明显高于正常组(P<0.01);各病理分型之间无显著差别(P>0.05);临床分期不同VEGF含量不同(P<0.05);肿瘤内部有无坏死有明显差异(P<0.05);[2]DSA造影示供血动脉增粗,肿瘤血管呈网格状,瘤体染色为富血供者21例,中等血供者12例,少血供者7例;9例显示B-P分流征;38例示窃血征;纵隔淋巴结染色20例.结论 肺癌血供与血清VEGF表达呈正相关,评价肿瘤血管不仅能指导临床治疗,而且能客观评估患者的现状与预后.

    作者:陈方满;焦旭东;汪和平;汪国祥;黄新宇 刊期: 2008年第03期

  • 经直肠超声引导下苗勒氏管囊肿和精囊囊肿抽液治疗

    目的 探讨经直肠超声引导下对苗勒氏管囊肿和精囊囊肿抽液后使用无水乙醇硬化治疗或抗生素消炎治疗的临床价值.方法 对经直肠超声(TRUS)诊断的6例前列腺苗勒氏管囊肿和4例精囊囊肿行囊肿抽液治疗后,分别采用无水乙醇硬化治疗或抗生素灌注治疗,并对囊内液体进行病理学检查.结果 TRUS诊断苗勒氏管囊肿6例,抽出的囊肿液体3例为清亮透明,2例呈咖啡色,1例为淡黄色液体;4例精囊囊肿抽出的液体中,3例呈咖啡色,其余1例为脓性.囊内液体经病理检查均未发现肿瘤细胞.术后随访的6个月至2年内,6例患者超声复查发现囊肿消失,临床症状好转;其余4例囊肿复发后接受重复治疗.结论 超声引导下的囊肿抽液结合无水乙醇硬化治疗或抗生素灌注治疗是治疗苗勒氏管囊肿和精囊囊肿的有效的微创方法.

    作者:张舜欣;唐杰;王旸;杨敬春 刊期: 2008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