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杂志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杂志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院
  • 主办单位:中国科学院声学研究所
  • 国际刊号:1003-3289
  • 国内刊号:11-1881/R
  • 影响因子:0.76
  • 创刊:1985
  • 周期:月刊
  • 发行:北京
  • 语言:中文
  • 邮发:
  • 全年订价:408.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JST 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数据库(日), 上海图书馆馆藏, 国家图书馆馆藏, CSCD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医学文摘, 哥白尼索引(波兰), 文摘与引文数据库, SA 科学文摘(英), 北大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 万方收录(中), 文摘杂志, 知网收录(中), 统计源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核心期刊), 维普收录(中)
  • 《CAJ-CD》规范执行优秀奖期刊
  • 临床医学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杂志   2009年6期文献
  • MR诊断异位嗅神经母细胞瘤2例

    病例1:患儿男,4岁,左鼻腔反复鼻出血5天,量一般,可自止.查体:双侧鼻腔通畅,未见明显新生物.MR检查示左侧蝶骨-鼻咽部异常信号灶,平扫信号较均匀,边界较清;增强后病灶强化较均匀,部分囊变未见强化.病灶向前突入后鼻孔,向上突入左侧蝶窦,并破坏左侧蝶骨大翼-蝶骨体,部分伸入中颅窝内.MR诊断:来自蝶骨的恶性肿瘤.术后病理:嗅神经母细胞瘤.

    作者:连舟洋;张水兴;黄飚;梁长虹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腹膜原发性浆液性沙粒体癌并双侧附件转移1例

    患者女,26岁,6个月前查体偶然发现盆腔包块,无任何自觉症状.1个月前,出现大便困难,无腹痛;10 d前出现小便困难;近10 d体重下降2.5 kg.直肠指诊:齿状线上方约2.0 cm开始,直肠前壁有一巨大肿块,质硬,直肠内壁及肿块光滑,有触压痛,未触及肿块上极.

    作者:邓蕾;陈红菊;杨全新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颅内孤立性肌纤维瘤MR表现1例

    患者女,17岁,1个半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头昏、头痛,以双颞侧为主,非喷射状呕吐;40 d前突然出现双上肢抽搐伴意识丧失约30 s.外院MRI提示右侧额叶大小约1.9 cm×1.9 cm团块影,周围可见水肿,中线结构无明显移位.未接受治疗,此后两次出现四肢抽搐,遂到我院诊治.患者否认家族遗传性疾病史.查体:神志清,检查合作,双侧瞳孔等大等圆,光反射灵敏,四肢关节活动可,病理征阴性.

    作者:程盛;王毅;张乐天;张伟国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超声诊断肝癌术后膈肌转移瘤1例

    患者男,53岁,2年前因肝癌接受肝右下叶切除术.2008年2月胸部CT:纵隔占位,压迫右心房.AFP:600 μg/L(正常值<20 μg/L).2008年5月CT:肝癌术后,右心房内栓子形成可能.MR:右心与膈顶之间肝左叶病灶,考虑肝癌复发可能.外院B超:肝左叶近膈顶部占位性病变.患者于2008年6月入院接受治疗.入院后查AFP>1000 μg/L.

    作者:白冰;赵宝珍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X线平片诊断畸形性骨炎1例

    患者男,56岁,腰疼,因局部畸形活动障碍且跛行就诊.查体见右侧股骨弯曲畸形,有压痛,活动受限.实验室检查:碱性磷酸酶增高(187~289 U/L);血钙、血磷基本正常.

    作者:郑俊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左侧完全型双输尿管畸形伴开口异位于尿道1例

    患者男,30岁,腰痛伴尿频尿急反复发作.CT平扫右侧肾脏和输尿管未见异常;左侧肾脏显示两个肾盂,位于下方的肾盂和相连的输尿管未见异常;位于上方的肾盂扩大,与其相连的输尿管全程扩张明显,输尿管末端异位于前列腺内.遂行泌尿系统CT三维重建造影,左侧肾脏延迟期扫描示:位于下方的肾盂和输尿管显影密度高,开口于膀胱侧壁;位于上方的肾盂及其相连的输尿管扩张,显影密度较低,末端走行于膀胱下方,未见开口于膀胱内.

    作者:刘慧明;陈忠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多房性囊性肾细胞癌超声表现1例

    患者男,37岁.体检中彩超检查发现左肾以囊性为主的混合回声的肿物.超声:左肾中下段实质内见一以囊性为主的斑片状混合回声,部分突出于肾被膜,大小3.0 cm×3.1 cm,边界清,内呈不规则多囊样回声.CDFI:内部周边见短棒状血流(图1).超声诊断:左肾囊实混合性占位性病变(以囊性为主、性质待查).MR示:左肾囊性乏血供病灶,考虑复杂囊肿可能性大;请结合临床随诊除外囊性肿瘤.

    作者:文林;文玉婷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膀胱平滑肌瘤1例

    患者女,48岁,3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尿急、尿频和间断性尿道刺痛症状,未见肉眼血尿.此后症状间断性出现,气温下降时明显.半个月前症状明显加重,当地医院B超提示膀胱占位病变.查体:无腰痛,肾、输尿管走行区及膀胱区无隆起,无叩击痛和压痛.实验室尿检:WBC(++),RBC(0~1/HP),脓细胞(-),隐血:阳性.B超:膀胱内壁可探及大小约7.6 cm×6.7 cm的实质性包块,边界清,形态规则,有完整包膜.包块内侧大部分向膀胱内突起,内部回声不均,可见少许无回声区.膀胱镜检查:膀胱黏膜未见充血,未见小梁.膀胱右侧顶部可见一大小约5.0 cm×5.0 cm肿块,似外压肿瘤.

    作者:潘高争;李鹏;吴密侠;张华文;刘宜军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18F-FDG PET/CT误诊肝脏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1例

    患者女,56岁,上腹不适伴发热4天入院,既往慢性肾小球肾炎8年.查体:体温39℃,腹部未触及包块.实验室检查:血沉34.0 mm/h,余未见异常.CT平扫示:肝右叶后段见一类圆形低密度灶,密度均匀,边界较清,大小约2.5 cm×2.2 cm×2.1 cm.MR平扫示:病灶呈均匀稍长T1和T2信号,边界清楚,于DWI上呈稍高信号.全身18F-FDG PET/CT检查示上述病灶FDG摄取增高,SUVmax为5.0(图1、2),全身其余部位未见FDG异常浓集灶.3 h后行上腹部延时扫描,病灶SUVmax进一步升高,达7.5,考虑为肝脏原发恶性肿瘤而行手术治疗.术后病理诊断为肝脏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

    作者:陆东燕;李大成;蔡莉;高硕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PET/CT诊断原发性小肠淋巴瘤1例

    患者男,65岁,腹痛、腹胀半个月余入院。主诉半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腹部腹痛不适,伴有腹泻,第日5-6次,均为水样便,无恶心、呕吐,无畏寒、发热,无黄疸、无血便等症状。

    作者:柳伟坤;李向东;尹吉林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彩超诊断原发性脾脏淋巴瘤1例

    患者男,64岁.无意中发现左上腹肿物伴间断性疼痛2个月入院.查体:全身浅表淋巴结无肿大.于左肋缘下10 cm处可触及脾脏,轻压痛.彩超:脾脏包膜不光滑,形态不规整,表面凹凸不平,厚径58.1 mm,实质内可见弥漫性分布大小不等的不均匀中低回声结节,边界欠清,形态欠规整,部分相互融合,大结节99.6 mm×64.7 mm×58.3 mm.CDFI:结节周边可见较丰富的彩色血流信号并进入内部,周边血流大流速 43.2 cm/s,小14.2 cm/s, RI 0.67.彩超诊断:脾大,脾广泛多发实性占位性病变--考虑为淋巴瘤.CT:脾脏占位性病变.

    作者:聂明辉;高建津;刘洁华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侧脑室内中枢神经细胞瘤影像表现1例

    患者男,26岁,突发头疼7 d,进行性加重,伴走路不稳,发热4 d,体温38℃,专科检查阴性,实验室检查阴性.MRI示左侧侧脑室内可见一不规则肿块影,边界清,其内信号混杂;T1WI呈等信号,中央可见片状高信号(图1A);T2WI呈等信号为主的混杂信号(图1B),增强扫描肿块轻度不均匀强化;矢状位示胼胝体与病灶分界不清,左侧脑室扩张积水.术前诊断为室管膜瘤.

    作者:张婷婷;李智勇;伍建林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颈部滑膜肉瘤1例

    患者男,13岁.发现右颈部无痛性肿物3个月余.查体:右侧颈前间隙可扪及一大小约30 mm×40 mm肿物,质硬,上下活动差,左右活动可,无压痛,边缘光滑.CT检查:右侧颈前间隙、胸锁乳突肌前内方见一软组织肿块影,大小约30 mm×38 mm×41 mm,上至舌骨水平,下至甲状腺水平,病灶密度不均匀,实质部分CT值约35 HU,中央囊变部分CT值约15 HU,增强后实质部分不均匀明显强化,CT值达98 HU,囊变部分无强化.

    作者:李晏;黄飚;张水兴;梁长虹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移植肾自发性破裂彩色多普勒超声表现1例

    患者男,26岁.因慢性肾功能不全行同种异体肾移植术,术后第3天尿量减少,血压升高至180/100 mmHg.超声检查:各级肾动脉阻力指数增高(图1),皮质阻力指数0.86.考虑出现移植肾脏急性肾小管坏死,给予透析支持治疗.继续激素冲击抗排斥、营养支持等治疗.术后第4天切口及引流管有鲜红色血液流出.查:血压150/80 mmHg,移植肾区肿胀,压痛明显,局部张力高,腹膜后引流管约50 ml鲜红色血液,引流管旁溢出鲜红色血,考虑腹膜后出血.

    作者:孟刚;曹兵生;孙安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腹腔外周性原始神经外胚层瘤1例

    患儿女,4岁.以间断性上腹痛一周,加重一天为主诉入院.疼痛为阵发性胀痛,部位固定,进行性加重.查体于剑突下扪及一包块,质韧,界不清,活动差,有压痛.CT检查:平扫示腹腔内可见多个大小不等包块堆积融合,大约9.0 cm×7.2 cm×7.8 cm,累及肠系膜、网膜囊及后腹膜,密度不均,可见点状钙化,斑片状坏死及较大范围实性密度,CT值约19~46 HU(图1A).增强扫描肿块实性部分呈轻至中等度不均匀强化,内见膜状分隔(图1B),肠系膜血管及门静脉被包绕.

    作者:杨宝军;樊建平;张有智;张燕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兔VX2肝癌高能聚焦超声治疗后的磁共振灌注加权成像

    目的 探讨高能聚焦超声(HIFU)治疗兔VX2肝癌后的磁共振灌注加权成像(PWI)的成像技术及特征.方法 新西兰大白兔20只,平均随机分成治疗组与对照组,制作肝癌模型.瘤株接种2周后进行常规MR及PWI扫描.此后治疗组行HIFU单次治疗,14 d后对两组均行PWI检查,选取病灶与周围正常肝组织的感兴趣区(ROI),采用信号强度-时间曲线的大信号下降斜率(SRSmax)作为定量指标,分析不同ROI的SRSmax下降程度及规律.结果 对照组肿瘤中央区与瘤旁肝实质SRSmax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组内VX2瘤中央区、周边区及瘤旁肝实质SRSmax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与对照组肿瘤周边区SRSmax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兔肝VX2瘤PWI表现与肿瘤坏死程度、范围基本相符, PWI可用于评价HIFU治疗后肝脏肿瘤的血管生成、破坏状况.

    作者:徐宏刚;陈阿梅;江新青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125I粒子植入对兔正常肝组织的损伤效应

    目的 探索125I粒子植入对兔正常肝组织的损伤效应.方法 新西兰大白兔36只,随机分为3个实验组和1个对照组,每组9只.实验组兔行经皮肝穿刺后植入放射活度分别为0.6、0.9、1.4 mCi的125I粒子,其中1.4 mCi为两枚0.7 mCi的粒子紧密并排植入形成,对照组植入1枚空粒子.粒子植入后2、4、8、16周时抽取耳缘静脉血,行血常规和肝、肾功能检测;4、8、16周时分批处死动物,取出粒原旁肝组织行光镜、电镜及凋亡检测.结果 ①1.4 mCi粒子植入2周时谷丙转氨酶(ALT)显著升高(P<0.05),4、8、16周时降至术前水平,该组其他血液化验指标未见明显改变;其他组别的各项血液化验指标植入前后均未见明显改变;②光镜下观察显示粒子植入前后除汇管区可见炎症细胞浸润外,未见明显肝细胞形态学改变;透射电镜观察显示1.4 mCi组4、8、16周时可见相似的肝细胞凋亡超微结构变化,其他组别未见明显的超微结构改变;凋亡检测显示与其他组别相比,1.4 mCi组4周可见明显的细胞凋亡(P<0.05),而该组8周、16周时凋亡细胞指数显著升高(P<0.05),16周时凋亡与8周时凋亡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各组均未见明显凋亡现象.结论 肝脏植入125I粒子是一种安全的微创技术,但应避免高活度的粒子(活度大于0.7 mCi)植入时出现重叠现象,以预防局部肝组织受到损伤.

    作者:王福安;郭金和;滕皋军;朱光宇;谭中宝;刘庆文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CT诊断实验性小肠闭袢性肠梗阻肠壁缺血程度的准确性

    目的 探讨CT诊断兔小肠闭袢性肠梗阻肠壁缺血程度的价值.方法 新西兰大白兔54只,随机分为A、B、C三组, A组9只,结扎长约10~15 cm的小肠两端,形成单纯性闭袢;B组30只,同时结扎闭袢肠段的引流静脉;C组15只,在B组操作基础上同时结扎闭袢肠段的供血动脉.按预设的不同时间段行CT扫描,扫描结束后取材闭袢肠段3~5 cm进行组织学观察.将不同时间段小肠肠壁缺血程度的CT表现与相对应的病理诊断结果 进行比较.结果 A组9只,病理均表现为轻度肠缺血,CT正确诊断7只;B组30只,病理表现为轻度、中度和重度肠缺血,其中轻度9只,CT正确诊断6只;中度13只,CT正确诊断10只;重度8只,CT正确诊断7只.C组15只, 病理表现为中度和重度肠缺血,其中中度6只,CT正确诊断5只, 重度9只,CT正确诊断7只.结论 CT对小肠肠壁缺血程度判断的准确性高,对临床有参考价值.

    作者:黄小华;张小明;杨林;杨汉丰;唐显映;高晓风;杨正伟;周继雍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αvβ3整合素受体靶向性超顺磁性脂质体的建立及体外磁共振观察

    目的 合成以RGD短肽为亲和成分的靶向性超顺磁性长循环脂质体,并通过体外细胞学实验确定其受体靶向性,探讨其用于肿瘤受体成像的可能性.方法 采用薄膜法分别合成表面连接和不连接RGD的靶向性和非靶向性长循环脂质体;以流式细胞分析及共聚焦激光扫描显微镜观察靶向对比剂对HUVEC细胞的特异性标记.结果 ①合成的超顺磁性脂质体粒径在150 nm左右,具有较高的弛豫率;②靶向性对比剂对αvβ3整合素受体具有较高的特异性亲和力;可通过受体介导的内吞作用进入细胞内;③靶向对比剂与细胞结合后,可以明显降低细胞的信号.结论 RGD-超顺磁性长循环脂质体具有较高的弛豫率,能与αvβ3整合素受体特异性结合,在靶点特异性浓聚,并能经MR扫描证实.

    作者:曲海源;徐缓;韩洪波;陈骐;刘静;邓意辉;徐克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新生猪缺氧缺血性脑损伤早期DTI与AQP-4的相关性

    目的 探讨扩散张量成像(DTI)对诊断缺氧缺血性脑损伤早期脑水肿的应用价值及其与AQP-4的相关性.方法 制备新生猪缺氧缺血性脑损伤模型30头,按缺氧缺血后时间2,6,12,24,48,72 h平均分为六组;假手术组5头.观察两组各时间点的DTI及AQP-4表达的时程变化.结果 在新纹状体区域,细胞水肿持续至72 h,ADC值减低,在24 h达低值,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7.42,P<0.05);ADC值与AQP-4免疫组化OD值变化呈线性正相关(r=0.875,P<0.05).在周围脑实质区域,缺氧缺血后6 h出现细胞毒性水肿,而后至72 h血管源性水肿占主导,ADC值短暂下降后升高,48 h达到高值并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50.25,P<0.05);ADC值与OD值变化趋势一致,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0.505,P>0.05).FA值逐渐减低.结论 DTI能够监测缺氧缺血性脑损伤早期脑水肿的变化过程;ADC值变化与AQP-4表达变化相关.

    作者:王宏伟;王晓明;郭启勇;陈丽英;李欣芳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微波消融人离体子宫肌瘤与猪离体肌组织的对比观察

    目的 比较单导植入式微波消融人离体子宫肌瘤与猪离体肌组织的异同点,探讨微波消融离体猪肌组织的各项参数对临床微波消融子宫肌瘤的指导和参考价值.方法 采用单导2450 MHz微波,作用功率50 W,作用时间300 s,分别进行离体肌组织和离体子宫肌瘤消融,对比观察消融区形态、范围、消融时声像图表现、病理表现等参数.结果 同剂量微波消融离体子宫肌瘤的范围小于离体肌组织范围;二者消融时的声像图表现及消融形态类似.肌瘤被膜不连续处有热外泄.结论 微波消融离体猪肌组织的各项参数对临床微波消融子宫肌瘤有指导和参考价值.

    作者:张冰松;张晶;冯蕾;刘爱军;任金涛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低强度超声诱导人产后离体子宫平滑肌收缩

    目的 探讨低强度超声对人产后离体子宫平滑肌收缩的影响. 方法 以人产后离体子宫平滑肌条为研究对象,利用频率为0.8 MHz,声强为2 W/cm2的低强度超声辐照标本10 min,采用BL-410生物机能实验系统记录子宫平滑肌的收缩情况,并用光镜观察辐照前后子宫平滑肌形态变化. 结果 低强度超声辐照人产后离体子宫平滑肌收缩频率、幅度、张力及子宫活动力均明显高于辐照前(P<0.05). 结论 低强度超声可诱导人产后离体子宫平滑肌收缩.

    作者:王文平;孙江川;常淑芳;王智彪;杜永洪;贺娟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评价犬右心室容量和收缩功能

    目的 探讨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RT-3DE)测量犬右心室容量和收缩功能的可靠性.方法 使用RT3DE采集6只健康杂种犬基础状态、不同程度心功能减退状态的右心室舒张末期容积(RVEDV)和收缩末期容积(RVESV),并计算右心室每搏量(RVSV)和射血分数(RVEF);同时测量右心室游离壁三尖瓣环处的收缩期位移(S)、肺动脉内径、肺动脉血流频谱及其速度-时间积分(VTI).根据公式[Q=(π/4)×D2×VTI]得出肺动脉血流量(Q),比较三维容积法测定的收缩功能与S及Q的相关性.结果 RT-3DE测量的RVSV、RVEF均与S呈正相关(r=0.89;r=0.94);RVSV与Q之间呈显著正相关(r=0.97).结论 RT-3DE为定量分析右心室容量和收缩功能提供了无创和可靠的新途径.

    作者:王林;邓又斌;武心萍;刘娅妮;李天亮;刘静华;向慧娟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ADC值在内皮抑素对小鼠结肠癌疗效评价中的应用价值

    目的 探讨ADC值在内皮抑素(ES)对小鼠结肠癌皮下移植瘤疗效评价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建立小鼠结肠癌皮下移植瘤模型,1周后筛选成瘤均匀的16只小鼠随机分成ES组和生理盐水(NS)组,分别给予ES 6 mg/(kg·d)和0.9%生理盐水各0.2 ml,14 d后行MMMRI检查,测量肿瘤的表观弥散系数(ADC)值,并与病理特征相对照.结果 b=800 s/mm2时DWI图像质量可,肿瘤显示清晰,结合T2WI像可明确肿瘤位置;NS组与ES组的ADC值分别为(0.87±0.21)×10-3mm/s 和(1.64±0.34)×10-3 mm/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412,P<0.001);病理表现与影像学表现一致,ES组肿瘤内部坏死较多.结论 采用DWI图像可以观察肿瘤内部的病理变化,通过测量肿瘤的ADC值可以有效地评价ES的疗效.

    作者:韩明;程鑫;张仕状;王滨;曲林涛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磁敏感加权成像观察健康人群脑内铁含量

    目的 用3.0T MR磁敏感加权成像(SWI)序列分析正常人脑深部核团内铁的分布特点.方法 48名正常人按年龄分为青年组(14~44岁)、中年组(45~59岁)和老年组(60岁以上).采用3.0T MR SWI序列对被检测者进行扫描.使用SPIN软件测量脑深部灰质核团内相位值,以单因素方差分析分析随年龄增长脑内深部灰质核团(齿状核、红核、黑质、丘脑、苍白球、壳核及尾状核头)铁的分布特点.结果 正常人脑内深部灰质核团(齿状核、红核、苍白球及壳核)的相位值变化与年龄呈负相关(r值分别为-0.453,-0.375,-0.353和-0.287);齿状核的平均相位值在中年组与老年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齿状核、红核、苍白球及壳核的平均相位值在青年组与老年组之间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不同部位灰质核团内铁的含量不同(P<0.05),其中红核含量高.结论 铁在正常人脑深部灰质核团内分布不均匀;脑深部核团内铁的含量随年龄增长而变化,其中红核在老年组的平均相位值低,即铁的含量高.

    作者:毛磊;戴建平;孙波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扩散加权成像在鉴别多系统萎缩与帕金森病中的价值

    目的 探讨扩散加权成像(DWI)在鉴别多系统萎缩(MSA)与帕金森病(PD)中的价值.方法 对经临床诊断的17例MSA患者(MSA组),16例PD患者(PD组)和16名健康受试者(对照组)行常规磁共振(MR)和DWI扫描.DWI采用单次激发自旋回波-平面回波序列,感兴趣区为两侧壳核、额叶白质及桥脑.结果 MSA组中常规MR表现异常者11例,其中8例见桥脑十字征,延髓萎缩、桥脑萎缩及小脑萎缩11例,小脑中脚萎缩10例,壳核边缘高信号和壳核萎缩2例,壳核高信号3例;常规MR表现正常的MSA患者6例.MSA组壳核和桥脑的ADC值较PD组均明显升高,P值分别为0.019和0.000.MSA组壳核和桥脑的ADC值较对照组明显升高,P值分别为0.001和0.000.三组的额叶白质区ADC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D组和对照组相比,壳核、桥脑和额叶白质区ADC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MSA常规MR表现正常者的桥脑和壳核的ADC值较PD组和对照组明显升高.结论 磁共振成像对MSA的诊断有一定价值,桥脑和壳核的ADC值对MSA与PD的鉴别诊断有重要意义.

    作者:吴武林;王小宜;娄明武;廖伟华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功能磁共振成像评价帕金森患者静息状态下脑功能连接

    目的 采用功能磁共振成像(fMRI)评价帕金森病(PD)患者静息状态下脑功能连接的特点. 方法 对14例符合PD诊断标准的患者及14名健康者行静息态脑fMRI,选双侧壳核为感兴趣区,PD患者与正常对照组间脑功能连接的差异用随机效应两样本t检验.结果 与正常对照组相比,PD患者在静息状态下前额叶中内侧、双侧尾状核头部、左侧脑岛、左侧梭状回等脑区功能连接减低;双侧小脑半球、双侧舌回、双侧颞中回、右中央前回、右侧额上回、右侧额下回、右侧扣带回后部、左侧额中回等脑区功能连接增强.结论 PD患者在静息状态下存在异常的脑功能连接网络.

    作者:陈俊;刘波;刘岘;陈志光;李宁娜;雒晓东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低场MRI诊断垂体柄阻断综合征

    目的 探讨低场MRI对垂体柄阻断综合征(PSIS)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临床确诊的PSIS患者9例,观察其MRI表现特征. 结果 9例患者在MRI上均表现为垂体柄缺如,垂体后叶异位,垂体前叶萎缩或发育不良.实验室检查生长激素缺乏. 结论 PSIS具有特征性MR表现,结合实验室检查可做出准确诊断.

    作者:屠文刚;余永强;宋斌;王丽;张杨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急性缺血性脑梗死弥散各项异性的变化规律

    目的 探讨急性缺血性脑梗死患者发病24 h内弥散各向异性变化的规律及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33例次发病24 h内脑梗死病灶的弥散张量成像(DTI)资料,计算病灶和对侧相应部位的平均各向异性分数(FA)和平均弥散系数(ADC).采用配对t检验的方法 分别比较不同发病时间段的梗死病灶与对侧相应部位的FA和ADC值.结果 发病24 h内梗死病灶的ADC值显著低于对侧(P<0.01);而病灶平均FA值与对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4),6 h内、6~12 h以及12~24 h内病灶与对侧比较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P>0.05).急性期内病灶FA值变化存在显著个体差异,FA升高和保持不变者在三个时间组内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3).结论 发病24 h内脑梗死病灶弥散各向异性与对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个体间存在明显差异,这种个体差异有望为脑卒中患者的个体化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依据.

    作者:倪建明;黄钢;沈天真;陈星荣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3.0T磁共振T2*成像技术在缺血性脑梗死并发微小出血灶的应用

    目的 分析缺血性脑梗死并发微小出血灶(CMB)的发生率、分布特点以及微小出血灶发生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对93例缺血性脑梗死患者行MRI T1WI、T2WI、DWI、3DTOFMRA及T2*WI检查,分析MRI表现.结果 36例(38.71%)合并微小出血灶,其中11例为急性脑梗死并CMBs,15例为陈旧性脑梗死并CMBs,7例为陈旧性脑梗死再发急性脑梗死并CMBs,3例为脑白质内缺血变性灶并CMBs.结论 T2*WI技术能敏感地检测CMBs,对临床治疗具有指导意义.

    作者:刘玉品;梁长虹;刘波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清醒猴功能磁共振成像研究进展

    清醒猴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MRI)对于行为神经科学的研究具有很大的潜能.由于各种技术困难,这一方法 尚未得到广泛采用.本文就清醒猴的fMRI研究方法 及其在行为神经科学领域的应用作一介绍,并简要讨论其优势、局限与发展前景.

    作者:乐洪波;马树华;王兆新;程晓玲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超声造影和增强CT诊断肝脏局灶性病变的Meta分析

    目的 通过Meta分析比较超声造影(CEUS)和增强CT(CECT)对肝脏局灶性病变的诊断价值. 方法 检索PubMed和中国期刊网CNKI数据库关于CEUS及CECT诊断肝脏局灶性病变的中英文文献,并对文献进行评价和筛选.应用Metadisc软件对纳入的试验结果 进行分析. 结果 CEUS诊断肝脏局灶性病变共纳入2041例,合并敏感度为89.00%,合并特异度为88.00%,加权S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9666.CECT诊断肝脏局灶性病变共纳入686例,合并敏感度为93.00%,合并特异度为84.00%,加权S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9610. 结论 CEUS与CECT对肝脏局灶性病变诊断准确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作者:广旸;解丽梅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下腔静脉血流速度对合理选择布-加综合征

    目的 探讨多普勒超声所测下腔静脉血流速度对合理选择布-加综合征(BCS)CT静脉成像(CTV)延迟时间的参考价值. 方法 40例DSA证实的BCS患者,介入治疗前1周内均以多普勒超声测量下腔静脉血流速度值.CTV延迟时间设定为120 s、180 s、240 s、300 s,直至获取到满意的原始图像.将佳延迟时间与下腔静脉血流速度值进行对照分析. 结果 40例BCS下腔静脉血流速度为(3.02±6.87)cm/s,其中血流速度≤5 cm/s者6例,CTV佳延迟时间均为300 s;血流速度>5且≤10 cm/s者22例,CTV佳延迟时间均为240 s;血流速度>10且≤15 cm/s者11例,其中CTV佳延迟时间180 s者8例,240 s者3例;血流速度>15 cm/s者1例,CTV佳延迟时间120 s. 结论 多普勒超声所测下腔静脉血流速度对BCS CTV延迟时间的合理选择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

    作者:黄光明;祖茂衡;邹文卫;徐凯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CT诊断腹膜后纤维化

    目的 评价CT诊断腹膜后纤维化的价值. 方法 分析经临床病理证实的9例腹膜后纤维化的CT表现.9例均接受CT平扫及增强扫描,采用多平面重建 (MPR) 技术行后处理. 结果 所有患者CT平扫表现腹膜后近似于肌肉密度的不规则形软组织病变,包绕腹膜后大血管,6例伴有肾盂输尿管扩张积水.增强扫描示8例病变不同程度强化,1例无明显强化. 结论 CT能很好显示腹膜后纤维化病变的各种表现,当腹膜后病变包绕腹膜后大血管,合并肾盂及输尿管扩张积水时应考虑到本病.

    作者:朱翔;章士正;赵峰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64层螺旋CT门静脉成像诊断门静脉海绵样变性

    目的 探讨64层螺旋CT门静脉成像在门静脉海绵样变性(CTPV)诊断中的价值. 方法 收集并分析42例经证实的CTPV患者的64层螺旋CT门静脉成像资料. 结果 全部病例门静脉主干和(或)其分支闭塞和(或)狭窄.本组门静脉异常表现为门静脉主干和(或)其分支因栓子闭塞和(或)狭窄34例;门静脉受侵闭塞和(或)狭窄5例;门静脉原因不明的狭窄或闭锁3例.门静脉周围形成增粗、扭曲的侧支血管即门-门侧支血管:胆管周围静脉丛曲张39例;胆囊静脉丛曲张31例,有分支向肝内门静脉左支供血的胃左静脉曲张6例;并清楚显示多种门-体侧支血管;肝脏灌注异常18例;胆囊、胆管壁增厚28例. 结论 64层螺旋CT门静脉成像能很好地显示CTPV的特征,是很有效的诊断方法 .

    作者:李康;吕富荣;马千红;吕发金;杨庆军;罗天友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低剂量MSCT结肠成像检测结肠息肉

    目的 评估低剂量MSCT结肠成像检测结肠息肉的敏感度和特异度.方法 158例可疑结肠息肉患者进行低剂量MSCT结肠成像及结肠镜检查,其中正常组43例,息肉组115例.以结肠镜和术后病理结果 相结合作为判定标准,计算低剂量CT结肠成像检测结肠息肉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并记录俯卧位与仰卧位扫描总的CT剂量指数(CTDI).结果 低剂量MSCT结肠成像在115例患者中共发现240个息肉.对于≥10.0 mm的息肉,低剂量CT结肠成像的检测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98.90%和97.60%.对于5.1~9.9 mm的息肉,其检测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6.40%和88.60%.对于≤5.0 mm的息肉,其检测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60.40%和65.20%.仰卧位和俯卧位扫描总的CT有效剂量指数为7.64 mGy,比常规剂量扫描降低约36.3%~77.5%.结论 低剂量MSCT成像对于检测>5.0 mm的息肉,有较高的敏感度和特异度.

    作者:张洁;马大庆;贺文;徐岩;钟朝辉;郑秀凤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胸部放线菌病的影像学特征

    目的 观察胸部放线菌的X线平片及CT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5例胸部放线菌病患者的影像学资料.结果 5例患者中,3例经支气管纤维镜活检、1例经CT穿刺、1例经手术病理确诊.5例X线正、侧位胸片显示团块和大片密实影,未见空洞、气体和液化灶;CT示病变共累及9个肺叶,26个肺段.4例以团块为主要病灶(其中2例见2个肿块),周围肺见多发斑点、斑片及条索状模糊影;5个团块内均见空洞,薄壁,内壁光滑;空洞内充满低密度液化灶和散在悬浮的气体影,但未见气-液平面,是本组病例较典型的CT表现.5例均见邻近胸膜增厚,4例肺门和(或)纵隔淋巴结增大;1例右肺斑片状影合并纵隔脓肿.结论 以团块内出现空洞为主要表现的胸部放线菌CT表现具有特征性:空洞壁薄、内壁光滑、空洞内充满液化灶和散在悬浮的气体影且不形成气-液平面,可显示病灶的细节征象.X线平片诊断此病价值有限.

    作者:张金娥;赵振军;何晖;刘春玲;梁长虹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顽固性和复发性气胸的介入治疗

    目的 探讨顽固性和复发性气胸的介入治疗方法 . 方法 应用持续胸腔负压吸引联合肺大疱和(或)胸膜腔固化治疗15例顽固性和复发性气胸,其中不明原因自发性气胸6例、气胸合并肺大疱9例. 结果 治疗后7~15天,所有患者痊愈出院,未发生任何并发症. 结论 持续胸腔负压吸引联合肺大疱和(或)胸膜腔固化治疗顽固性和复发性气胸疗效显著,安全简洁,并发症少,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韦传军;李彦豪;梅雀林;陈勇;何晓峰;曾庆乐;卢伟;赵剑波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MSCT后处理重建技术在肾移植后肺部感染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MSCT后处理重建技术在肾移植后肺部感染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52例临床证实的肾移植后肺部感染患者的常规CT、HRCT以及后处理重建图像资料(MPR、MIP、MinIP、VR)胸部CT征象的显示及分布.结果 39例患者明确病原体,其中以混合感染(18/52)多,细菌感染(13/52)次之,真菌(4/52)与CMV感染(4/52)较少.后处理重建图像的小结节显示率明显高于常规CT、HRCT(P均<0.05),对于其他征象的显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但有助于病灶范围显示.结论 MSCT各种后处理重建有助于显示肾移植后肺部感染所致实质、气管、血管改变;增强后血管重建有助于曲霉菌早期诊断.

    作者:薛峰;高欣;刘士远;李理;刘楷;李惠民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评价继发孔型房间隔缺损患者的心房容积和功能

    目的 应用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RT-3DE)技术评价继发孔型房间隔缺损(S-ASD)患者的心房容积和功能,以及外科修补术对心房容积和功能的影响. 方法 应用RT-3DE技术测量30例S-ASD患者、14例S-ASD外科手术患者和20名正常人的左、右心房的小容积、大容积及收缩前容积,并计算左、右心房传导功能和泵血功能.分别比较S-ASD组与正常组,S-ASD组术前与术后结果 . 结果 S-ASD组左、右心房的大、小及收缩前容积较正常组增大;左、右心房的主动排空容积较正常组增大,并与分流量(Qp/Qs)呈显著相关(P<0.05).但其主动排空容积分数与正常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右心房的被动排空容积分数较正常组减低.外科修补术后,右心房的大、小及收缩前容积较术前减低,而左心房大、小及收缩前容积较术前增加.左、右心房主动排空容积分数和被动排空容积分数均较术前减低. 结论 RT-3DE能测量并评价S-ASD患者的心房容积和功能.S-ASD患者心房容积增大,右心房传导功能减低,泵血功能未受影响;S-ASD患者外科修补术后右心房容积变小,左心房容积变大,双房的传导功能和泵血功能均减低.

    作者:孙丹丹;任卫东;陈昕;唐力;马春燕;李楠;张立敏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高频超声评价胆红素水平对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

    目的 探讨血清胆红素对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功能的影响.方法 随机选择100例心血管疾病患者分为三组:冠心病组31例、高血压组28例、冠心病合并高血压组41例;37名健康人作为对照组.应用高分辨力超声检测肱动脉血流介导性血管舒张功能(FMD).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血清胆红素水平.结果 心血管疾病患者血清总胆红素(TBIL)、间接胆红素(IBIL)、FMD和反应性充血的血流量变化率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TBIL、IBIL与FMD、反应性充血的血流量变化率间呈显著正相关.多元逐步回归分析表明,除年龄、吸烟、收缩压、舒张压、脉压、血脂和血糖等影响因素外,TBIL进入回归方程.结论 血清胆红素浓度越低,血管舒张功能越低;血清总胆红素是影响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功能的独立危险因素.

    作者:刘艳;张秀伦;孙洋;李秀昌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应变率成像及三维超声评估尿毒症患者左心房收缩功能

    目的 探讨应变率成像(SRI)和三维超声评价尿毒症患者左心房收缩功能的临床价值. 方法 应用二维、三维超声心动图和SRI分别测量44例尿毒症患者(男23例,女21例)和40名正常人(男20名,女20名)左心室后壁厚度(LVPWT)、室间隔厚度(IVST)和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ID)、左心房各壁上段心房收缩期应变率峰值(SRa)、三维左心房大容积(LAVmax)、左心房小容积(LAVmin)和左心房收缩前容积(LAVp).计算左心室重量指数(LVMI)、左心房射血分数(LAEF)及左心房主动收缩排空容积(LASV). 结果 相同性别的两组间LVMI均在正常值范围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相同性别的两组间左心房壁SRa、LAEF及LASV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SRI及三维超声能在左心室结构无明显改变的情况下,能够早期发现尿毒症患者左心房收缩功能的改变.

    作者:王秀娟;刘佳;常明;李英梅;刘红;岳庆雄;赵华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超声心动图在特殊类型房间隔缺损封堵术中的应用

    目的 报告利用超声心动图引导下经导管房间隔缺损封堵术(TCASD)治疗特殊类型房间隔缺损(ASD)的体会. 方法 收集ASD病例229例,经胸和(或)经食管超声心动图(TTE、TEE)行术前筛选、ASD残边评估、封堵器(ASO)型号选择和术后随访观察. 结果 ①边缘不全型ASD 141例,其中前上缘残端不全型123例,成功封堵119例(96.75%);上腔静脉残端不全型10例,均成功封堵(100%);下腔静脉残端及后壁残端不全型8例,成功封堵4例(50.00%);②巨大房缺9例,6例封堵成功(66.67%).TEE测ASD大径(36.30±1.90)mm (34~38 mm),植入ASO大小为(39.60±2.20)mm (36~42 mm);③多孔型房缺11例,其中双孔型8例,三孔型3例,均成功封堵(100%),残余分流3例(27.27%),术后12个月均消失;④合并ASA 12例,其中多孔型4例,均成功封堵(100%),术后即刻残余分流2例,术后12个月随访均消失. 结论 TCASD治疗特殊类型ASD是安全、可行的,术前尽可能采用TEE了解ASD解剖细节是此类手术顺利成功的保证.

    作者:骆志玲;沈艳;顾云;潘家华;王钰;喻卓;刘红明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64排螺旋CT评价右心功能的方法研究

    目的 应用64排螺旋CT定量评价右心室功能,分别采用短轴图像的多平面重建法(MPR)和3D容积重建法 (VR)进行处理,并以磁共振为对照,探讨两种方法 右心功能评价指标与MR的相关性及64排螺旋CT在右心功能评价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 30名健康成年志愿者均于24 h内接受心脏MSCT和MR检查.采用MPR、VR对CT原始数据分析后获得舒张末期容积(EDV)、收缩末期容积(ESV)、每搏输出量(SV)及射血分数(EF)等心功能指标,并与MR测得的相应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 结果 MPR法MSCT与MRI右心功能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0.612~0.959);VR法MSCT与MRI右心功能指标相关性低(r=0.312~0.780). 结论 MPR法64排螺旋CT在右心功能定量评价方面较准确、可靠,与1.5T磁共振评价右心功能各指标之间相关性高.VR法64排螺旋CT由于右心室对比剂充盈不均准确性欠佳.

    作者:梁蕾;许卫;李坤成;杜祥颖;高艳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应变率成像评价胸部放疗剂量与心脏损害的关系

    目的 探讨胸部放疗剂量与心脏损害的关系以及应变率成像技术(SRI)在评价胸部放疗后心脏损伤方面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40例胸部放疗患者按照放疗进程分为5组:A组,放疗前1~2天;B组,放疗3周、累积剂量30 Gy;C组,放疗4周、累积剂量40 Gy;D组放疗5周、累积剂量50 Gy;E组放疗6周、累积剂量60 Gy;比较5个组常规超声心动图测值以及侧壁、前壁、下壁、后壁、后间隔和前间隔的基底段及中间段心内膜下心肌12个位点的收缩期大应变率(s)、舒张早期大应变率(e)、房缩期应变率(a).结果 B、C、D、E组前间隔、前壁、后壁的s、e均较A组明显减低,D、E组与A组相比,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均<0.01),B、C组与A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前间隔、前壁、后壁的s、e在B、C、D、E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左室侧壁、下壁及后间隔的s、e在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D、E组的E/A较A组低,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B、C组的E/A较A组略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胸部放疗剂量≥50 Gy开始出现心脏损害的表现,SRI能较早、较敏感地评价胸部放疗后心功能的损害. 

    作者:常洪仿;姜志荣;王小凡;王真娜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胎儿外耳正常超声测值

    目的 探讨胎儿外耳正常超声测值.方法 随机选取孕龄17~41周的孕妇632名、1052只胎耳进行超声显像,测量其长、宽径,计算不同孕周胎耳长、宽及长×宽的均数、标准差、95%双侧可信区间.结果 17~38周的超声测值既满足t分布条件又满足U分布条件,39~41周只满足t分布条件.结论 本研究初步建立了胎儿外耳正常超声测值,为诊断胎儿耳异常提供了参考标准.

    作者:陈星明;樊月多;钟艳;钟宇梅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三维超声测量不规则物体体积的准确性

    目的 研究三维超声体积自动测量系统不同测量平面及旋转步长对不规则物体体积测量准确性的影响.方法 分别对14个不规则形状实验模型作三维扫查,然后分别在A和C平面上30°、15°、9°、6°四种不同旋转步长下测量其体积.结果 ①A平面或C平面下4种不同旋转步长体积测量值与实际体积高度相关(P<0.05),与实际体积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回归系数高,与 6°测量值相比,15°和9°测量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②A、C不同平面,30°测量值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5°、9°和6°测量值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15°可作为三维超声测量不规则形状物体体积的合适旋转步长.

    作者:张剑;胡建群;夏泽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动态CT观察髌股关节排列异常

    目的 分析动态CT评估髌股关节排列的方法 和价值.方法 分别在屈膝0°、10°、20°、30°时用CT检测30例60膝髌股关节,观察膝关节不同屈曲角度髌股关节的排列,测量各屈曲度髌股关节的股骨滑车角、相称角及外侧髌股角,分析不同角度对髌股排列异常的检出率.结果 本组分别在膝关节0°、10°、20°、30°选取髌骨棘与股骨滑车凹深的层面测量,有15膝的相称角大于16°,为髌骨外侧半脱位,16膝为髌骨外倾,10膝髌骨外侧倾斜合并半脱位.统计学分析证实膝关节屈曲10°和20°对髌骨外倾、半脱位检出率高.结论 动态CT能评估髌股关节排列,膝关节屈曲10°和20°是诊断髌股关节排列异常的重要位置.

    作者:牛金亮;陈翠平;王峻;李健丁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计算机辅助测定椎体序列不规则性对于绝经后骨质疏松妇女椎体骨折的独立预测价值

    目的 评测腰椎前凸程度和(或)椎体序列不规则性对于腰椎骨折危险性是否具有独立的预测价值.方法 选择72例绝经后妇女,平均随访7.5年,其中36例随访过程中未发生椎体骨折(对照组),另36例至少发生一个腰椎骨折(研究组).此两组基础数据在年龄、BMI、L1~L4 BMD (DEXA)、吸烟史以及体育锻炼方面均匹配.应用图像分析软件对腰椎侧位X线平片进行分析,评价腰椎前凸程度和椎体序列不规则性.结果 基础数据显示,研究组的椎体序列不规则性明显高于对照组(1.5×10-3 vs 2.0×10-3,P=0.002);而两组间的腰椎前凸程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随访资料显示研究组椎体序列不规则性明显增加(2.8×10-3,P<0.001);而对照组无明显变化(1.4×10-3,P=0.58).结论 计算机测定椎体序列不规则性对椎体骨折有预测价值,而不依赖于BMD,可作为对老年妇女骨质疏松椎体骨折危险性评价的有价值的补充.

    作者:陈疆红;何青;P.C. Pettersen;L.B. Tankó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颈椎郎格罕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的CT征象分析

    目的 观察颈椎郎格罕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的CT表现及其演变过程.方法 回顾分析33例经病理证实的颈椎郎格罕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及其中14例随访病例的CT表现.结果 33例共34个病灶,病变以同时累及椎骨的前、后部结构常见.全部病例均表现为不同程度的溶骨性骨质破坏,椎体有不同形态及程度的压缩,骨皮质不完整及软组织肿块形成.21个病灶有膨胀性改变,9个病灶骨皮质增厚,4个病灶周围骨质硬化,8个病灶有相邻椎骨的骨侵犯.随访病例CT表现为病灶范围缩小、骨密度增高,周围软组织肿块缩小或消失,病灶周围出现骨质硬化、骨皮质增厚,压缩椎体的高度有一定程度恢复.结论 颈椎郎格罕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的CT表现具有多样性,其表现与病变发展的不同时期有关,具有一定特征性,对该病的诊断具有较大帮助.

    作者:庞超楠;刘晓光;袁慧书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软骨延迟增强磁共振成像诊断膝关节软骨早期退行性变

    目的 探讨dGEMRIC用于诊断膝关节软骨早期退变的可行性和价值.方法 OA组30例退变膝关节患者经肘静脉注射马根维显后步行10 min使对比剂尽量弥散至关节软骨内,注射后2 h接受dGEMRIC扫描;对照组27个正常膝关节.于T1时间图中选取感兴趣区(ROI)测量T1值,对照组同时测量软骨浅深层的T1值.对照组与OA组、对照组浅层与深层的T1值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 OA组的T1值为(359.10±41.64)ms,对照组为(426.42±39.81)m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6.223, P<0.05);对照组髌骨软骨浅层T1值为(411.39±41.50)ms,深层为(468.40±45.05)m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4.838, P<0.05).另于OA组5例患者的软骨T1时间图中发现低信号区.结论 dGEMRIC通过定量分析关节软骨中GAG含量的变化来判断关节软骨是否有组织成分的丢失,是可用于诊断关节软骨早期退变的有潜力的方法 .

    作者:宋玲玲;梁碧玲;钟镜联;叶瑞心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急性咽后壁脓肿的CT表现

    目的 探讨CT对急性咽后壁脓肿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18例急性咽后壁脓肿患者CT资料.结果 CT清楚显示所有患者病变部位及累及范围.18例CT均表现为咽后壁软组织肿胀增厚,其中8例CT平扫示咽后壁梭形或类圆形低密度区,3例示宽大气-液平面,4例示咽后壁病变处异物,2例见咽后间隙积气,4例合并纵隔脓肿,2例存在食管瘘,5例CT增强扫描示咽后壁病变环形强化.结论 CT能准确评价急性咽后壁脓肿,应作为首选影像检查方法 .

    作者:吴任国;唐秉航;何亚奇;李良才;黄德成;黄晖;王振常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广州管圆线虫病患者头颈部MR检查

    目的 分析广州管圆线虫感染人体后有症状患者的头颈部MRI表现.方法 对74例有症状患者进行MRI和CT检查.MRI检查包括常规T1WI、T2WI、T2-FLAIR序列以及静脉注射钆对比剂后T1WI增强扫描.脑部CT检查均为平扫, 分析CT和MRI所见.对影像表现异常的患者,MR 随访1~3次.结果 33例患者MRI表现异常,包括单纯软脑膜异常强化17例,单纯脑实质异常信号3例,单纯脊髓异常信号1例,脑实质与软脑膜同时受累11例,脊髓与软脊膜同时受累1例.脑实质与脊髓内病变多表现为长T1、长T2信号,灶性分布;T1WI增强扫描时病灶多呈结节状强化.5例脑实质和脊髓的长T1、长T2异常信号无强化表现.结论 头颈部MRI检查有助于了解中枢神经系统广州管圆线虫病的病变程度,但绝大多数MRI所见缺乏特征性.

    作者:靳二虎;梁宇霆;陈步东;马强;马大庆;继爱萍;阴赪宏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超声分子影像学研究进展

    随着超声分子探针技术的兴起,超声分子成像成为当前医学影像学研究的热点之一.分子探针的设计是超声分子成像研究的重点和先决条件.靶向超声微泡(球)造影剂在分子影像中的研究、应用,愈来愈受到关注,而多学科的融合使其具有更大的发展空间.

    作者:王志刚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尿激酶RGDS靶向溶栓造影剂的制备及鉴定

    目的 探索制备同时携带尿激酶及精氨酸-甘氨酸-天冬氨酸-丝氨酸(RGDS)靶向溶栓造影剂的可行性,并评价其理化性质.方法 尿激酶、RGDS荧光双标记后,根据尿激酶及RGDS不同质量比(1∶1、2∶1及1∶2)分为3组,采用直接连接法制备,并检测三组微泡大小、形态、荧光亮度,微泡与尿激酶及RGDS的结合率.结果 通过直接连接法可以将声诺维、尿激酶及RGDS三者结合,以尿激酶和RGDS呈1∶1比例配制的佳,洗涤前、后微泡表面均可激发出绿色及橙红色荧光,流式细胞仪检测结果 显示,洗涤后尿激酶携带率为(72.3±9.4)%,RGDS携带率为(64.6±10.2)%.结论 携带尿激酶及RGDS的靶向溶栓造影剂能够成功制备.

    作者:韩伟;李玲;穆玉明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诊断超声联合微泡促顺铂跨血脑屏障转运的实验研究

    目的 探讨诊断超声联合超声造影剂(微泡)促顺铂跨体外血脑屏障(BBB)模型的可行性.方法 利用BALB/c小鼠脑微血管内皮细胞(BMVEC)建立BBB体外实验模型,根据是否加入微泡和超声辐照,分为四组:对照组、超声组、微泡组和超声联合微泡组.每组添加浓度为5 ng/μl的生物素胶体金50 μl和顺铂,顺铂达到9 μg/cm2,供池定容在460 μl,分别于超声辐照后再培养48 h,并在培养不同时间点从受池中取样,通过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检测顺铂的通透率;透射电镜观察细胞膜与细胞内超微结构的变化以及胶体金的分布;实验前后细胞小室行扫描电镜能谱分析.结果 2 MHz、0.6 W/cm2、10 min的诊断超声辐照联合脂膜微泡(1 μl/ml)能够促顺铂跨体外BBB模型的转运,透射电镜观察到内皮细胞胞饮小体增多,细胞内可见胶体金分布;单纯超声辐照组细胞间隙可见少量胶体金分布,对照组和微泡组细胞内外均不能见到胶体金;扫描电镜能谱分析,各组碳和锌元素总量均无改变,而超声组和超声联合微泡组两种元素的能谱分布发生转变.经HPLC检测,顺铂通透量超声组与超声联合微泡组显著高于对照组与微泡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微泡联合诊断超声波能通过短暂开放紧密连接,促进药物顺铂跨BBB的转运.

    作者:杨钰楠;高云华;谭开彬;刘平;付赤学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超声靶向破坏微泡介导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促进大鼠血管新生

    目的 探讨超声破坏微泡介导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移植在大鼠缺血骨骼肌中的作用. 方法 24只Wister大鼠离断右侧股动脉7 d后分为4组:①超声+微泡组(US+MB);②干细胞静脉移植组(MSCs-iv);③超声+微泡+干细胞静脉移植组(US+MB+MSCs-iv);④对照组.处理后第7 d取局部缺血骨骼肌行免疫组化检测. 结果 US+MB+MSCs-iv组缺血骨骼肌可见较多移植的MSCs,其新生血管数量较其他组明显增加. 结论 超声靶向破坏微泡有可能成为一种增强MSCs移植和促进血管新生的新方法 .

    作者:白园园;修建成;宾建平;张川;查道刚;刘伊丽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超声声学造影剂介导肝细胞生长因子基因转染的体外实验

    目的 研究超声声学造影剂促进肝细胞生长因子(HGF)基因在大鼠肝星状细胞株(HSC-T6)中的转染效果.方法 将HSC-T6接种在24孔板中,随机分为5组:①空白对照组(C);②单纯质粒组(P);③载基因超声声学造影剂组(M);④质粒+超声组(P+U);⑤载基因超声声学造影剂+超声组(M+U).荧光显微镜及流式细胞仪检测pIRES2-EGFP/HGF在细胞内的表达及转染效率;MTT法检测该方法 对HSC-T6生长活性的影响;Western Blotting检测HGF蛋白的表达.结果 M+U组的绿色荧光强度及转染率均高于其他各组,并对细胞活性无明显影响,且HGF蛋白的表达均高于其他各组(P<0.05).结论 超声声学造影剂可提高基因在体外培养HSC-T6的转染效率,并对细胞活性无明显影响,为提高非病毒载体的转染效率提供一个新策略.

    作者:汪朝霞;王志刚;朱叶锋;李巧;康娟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人卵巢癌靶向超声造影剂的制备及其体外寻靶能力观察

    目的 制备人卵巢癌细胞靶向超声造影剂(TUCA),对其进行鉴定,观察其体外寻靶能力.方法 采用共价结合法制备TUCA即黄体生成素释放激素-脂质体微泡(LHRH-LM):免疫荧光染色试验证明配体LHRH与LM的结合,倒置显微镜下观察TUCA与人卵巢癌细胞株OVCAR-3的结合情况,观察LHRH-LM对OVCAR-3细胞的体外寻靶能力;同时以LM为对照,并用LHRH做阻断试验.结果 LHRH-LM的荧光免疫染色试验阳性;体外寻靶试验显示携带配体LHRH的LM能较好的黏附在OVCAR-3细胞上,经反复洗涤不掉,而作为对照的LM与OVCAR-3细胞株混合反应后经反复洗涤,微泡与细胞完全分离,无结合;LHRH成功阻断TUCA与癌细胞的结合.结论 采用共价结合法成功制备了靶向超声造影剂,该造影剂在体外能高效地与人卵巢癌细胞株OVCAR-3结合.

    作者:贺娟;孙江川;常淑芳;李潘;王志刚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携VEGFR2单抗靶向微泡评价小鼠肿瘤新生血管

    目的 探讨携带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2(VEGFR2)单克隆抗体的超声微泡造影剂(MBv)评价小鼠肿瘤新生血管的可行性.方法 以生物素-亲和素桥接法构建MBv.免疫荧光法体外鉴定其性质.建立小鼠H22肿瘤模型,分别注射MBv和普通脂质微泡(MBc)进行超声造影检查.定量分析造影图像视频强度变化,描绘时间-强度曲线,并行肿瘤组织VEGFR2免疫组化检测.结果 成功构建偶联抗小鼠VEGFR2单抗的MBv.造影结果 表明MBv组较MBc组达峰时间提前,峰值较高,持续时间更长.免疫组化证明瘤体内新生血管内壁VEGFR2高度表达.结论 应用MBv结合超声造影可较好地评估肿瘤新生血管状况.MBv是良好的肿瘤靶向造影剂.

    作者:伍星;王志刚;唐毅;李攀;朱叶锋;冉海涛;刘学兵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乳头状肾细胞癌的螺旋CT诊断及鉴别诊断

    目的 探讨乳头状肾细胞癌(PRCC)的CT诊断与鉴别诊断.方法 回顾性分析20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PRCC的CT 表现,并与随机抽取的同期102例肾透明细胞癌CT表现作比较.结果 20例PRCC CT平扫肿瘤为不均匀的囊实性或均匀的等密度病灶,增强扫描肿瘤实性部分轻-中度均匀强化,皮髓交界期强化程度弱于肾皮质,肾实质期低于周围肾实质.102例肾透明细胞癌CT平扫肿瘤呈密度较均匀或不均匀的囊实性,增强扫描肿瘤明显不均匀强化或欠均匀强化,95例肿瘤皮髓交界期肿瘤强化程度高于或等于肾皮质.结论 PRCC CT增强扫描有一定的特点,增强皮髓交界期肿瘤强化程度弱于肾皮质,有助于其诊断及鉴别诊断.

    作者:吴晓华;贺文;马大庆;张峰波;杨培谦;王鹏;张洁;姜荣;徐岩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肾嫌色细胞癌的3.0T MRI表现

    目的 探讨肾嫌色细胞癌的MRI表现.方法 回顾性分析14例经手术切除并病理证实的肾嫌色细胞癌的肿瘤大小、部位、形态、边界、坏死、岀血、假包膜、信号(T1WI、T2WI)、ADC值测定及强化特点.结果 所有14例均为单侧单发病例;9例(64.28%)形态规则;12例(85.71%)边界清楚;4例(28.57%)伴岀血;7例(50.00%)伴有不同程度坏死,但所有病例坏死范围均<30%;9例(64.28%)可见假包膜;T1WI 7例(50.00%)主要表现为等信号,4例主要表现为高信号,3例主要表现为低信号;T2WI 12例(85.71%)主要表现为低信号,2例主要表现为等信号.DWI 中13例病变实性区域ADC值平均为1.38×10-3 mm2 /s,正常肾脏对照ADC平均值为2.34×10-3 mm2 /s.多期动态增强扫描(11例):72.73%(8例)轻度强化,2例中等程度强化,1例明显强化.8例(72.73%)均匀强化,3例不均匀强化.5例可见病变内部轮辐状或分隔状强化.2例病灶内平扫可见粗大流空血管影走行,增强扫描可见血管强化.结论 嫌色细胞癌MR检查有一定的特异性征象,超高场强的应用尤其是多期动态增强扫描为正确诊断本病提供了可能.

    作者:张瑾;欧阳汉;陈雁;周纯武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前列腺癌扩散加权成像与Gleason评分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 探讨前列腺癌肿瘤ADC值的变化与病理Gleason评分的关系.方法 对经穿刺活检证实的65例前列腺癌患者行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检查,b值800 s/mm2.根据病理结果 将前列腺外周带六分区归类为癌区和非癌区,测量每个分区的ADC值,癌区与非癌区之间行ROC分析,并与病理Gleason评分进行对照.结果 65例前列腺癌的癌区和非癌区ADC值分别为(1.19±0.30)×10-3 mm2/s和(1.79±0.34)×10-3 mm2/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7.74,P<0.01);ROC曲线上临界点取1.44×10-3 m2/s,诊断的敏感性达84.30%,特异性为64.00%.癌区ADC值与Gleason评分呈负相关(r=-0.347,P<0.01).结论 前列腺癌癌区ADC值与Gleason评分呈负相关;ADC值有可能用于评价前列腺癌的分级和预后.

    作者:陈志强;郭雪梅;王霄英;李飞宇;郭玉林;蒋学祥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活体供肾64层螺旋CT灌注观察

    目的 采用64层螺旋CT评估活体供肾CT灌注各参数的特点,测评健康成人肾脏CT灌注参数正常值范围;并与肾功能生化检验和核医学肾动态显像检查进行对比,探讨各灌注参数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53名活体供肾行灌注扫描,利用AW4.3工作站平台CT Perfusion 3.0灌注软件,测量皮质BV、BF、MTT、PS、TDC等灌注参数,将所得数据与核医学及生化检查结果 进行比较.结果 53名健康受检者TDC曲线形态大致相似,左、右侧肾TDC曲线基本吻合,左、右侧肾各灌注参数值基本相同;左、右侧肾皮质各灌注参数平均值分别为:BV:(24.55±5.12)ml/100 g,(24.77±4.53)ml/100 g;BF: (498.21±115.59)ml/(100 g·min), (499.47±108.91)ml/ (100 g·min);MTT:(3.54±1.08)s,(3.53±1.12)s;PS:(59.42±12.00)ml/(100 g·min),(59.95±10.80)ml/(100 g·min).健康成人左、右侧肾皮质各灌注参数正常值范围为:BV:14.51~34.59 ml/100 g,15.89~33.65 ml/100 g;BF:271.65~724.77 ml/(100 g·min),286.01~712.93 ml/(100 g·min);MTT:1.42~5.66 s,1.33~5.73 s;PS:35.90~82.94 ml/(100 g·min),38.78~81.12 ml/(100 g·min).肾皮质各CT灌注参数与核医学肾小球滤过率无明显相关性,部分生化指标与灌注参数间有相关性.结论 多层螺旋CT灌注可对活体供肾血流灌注参数进行定量测量,初步预测成人肾脏CT灌注参数正常值范围.健康成人肾脏CT各灌注参数与肾小球滤过率之间无线性相关.

    作者:郭庆强;韩丹;贺文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超声误诊肺不张为脓胸的回顾性分析

    我科在应用超志检查胸腔积液的过程中,曾将肺不张误诊为脓胸。为进一步认识肺不张,现就近年来发现的11例肺不张患者的超声表现及与脓胸的鉴别鉴别诊断分析如下.

    作者:解建毅;王新宏;惠立本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多层螺旋CT多平面重组对肾癌术前临床分期的价值

    肾癌是常见的肾脏恶性肿瘤[1],其临床分期对治疗及预后有重要指导意义.本研究采用MSCT多平面重组(multiplanar reconstruction, MPR)技术对肾癌进行术前临床分期,并与术后病理对照.

    作者:郝春娟;任克;崔兴宇;柴瑞梅;王强;韩敏;徐克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CT诊断胃肠道藏毒36例

    目前毒品包装工艺不断改进,胃肠道藏毒成为特殊的毒品转运方式.本文讨论CT诊断胃肠道藏毒的价值.

    作者:王立军;吴斌;金文辉;王萌;周文华;丛美云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99mTc-MIBI SPECT/CT诊断原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

    目的 探讨SPECT/CT同机融合技术在99mTc-MIBI核素显像诊断原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PHPT)中的价值.方法 于患者静脉注射99mTc-MIBI 370~740 MBq后行颈胸部的即刻和40 min延迟的双时相静态平面采集;注药后20 min行同部位的SPECT/CT采集,评价常规SPECT显像断层采集提供信息是否明显优于平面采集,SPECT/CT显像提供信息是否明显优于平面采集和常规SPECT显像断层采集,并对血清生物化学指标进行相关性统计学分析.结果 与术后病理诊断比较,平面采集加SPECT与平面采集加SPECT/CT诊断甲状旁腺病变符合率为86.96%,多结节腺体符合率为100%,总符合率为91.30%.SPECT/CT显像使1例阴性诊断改为阳性,并为3例患者提供更确切的腺体定位.SPECT/CT在2例异位甲状旁腺腺瘤定位诊断中显示出较为显著的优势.各血生化指标与显像结果 无相关性.结论 SPECT/CT同机融合技术在异位PHPT定位诊断上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作者:张富海;贾强;谭建;孟召伟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全身骨显像在肺癌骨转移诊断中的应用及其影像特点

    目的 探讨全身骨显像在肺癌骨转移诊断中的应用及影像特点.方法 对189例肺癌患者静脉注射99mTc-MDP,3~4 h后行全身骨显像.结果 189例肺癌患者中骨转移97例,发生率为51.32%.其中肺腺癌的骨转移发生率为63.64%,肺鳞癌为40.66%,两者骨转移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骨转移的部位胸部多见,其次为脊柱、骨盆、四肢和颅骨.结论 全身骨显像灵敏度高,适于对肺癌骨转移瘤进行筛查;肺腺癌较鳞癌易发生骨转移,骨转移的部位以胸部为多.

    作者:陈刚;王铁;杨燕芬;包贺菊;陈燕燕;黄京伟;王荣福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肾动态显像评价和预测活体供肾者肾功能

    目的 分析肾动态显像在评价活体供肾者肾功能状况以及预测术后保留肾功能中的价值.方法 36例供肾者术前均接受99mTc-DTPA肾动态显像,计算出总肾和分肾GFR值(d-GFR).供者于术前、术后3 d、10 d测定血清肌酐水平,利用简化MDRD方程计算GFR值(e-GFR);利用肾动态显像测得的分肾摄取率计算保留肾的术前e-GFR.将供者按不同指标分组,分别对各组间保留肾的术前、术后3 d、10 d的e-GFR值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术前保留肾d-GFR值为(49.4±11.7)ml/min,e-GFR值为(54.7±8.7)ml/min.老年组术前保留肾、术后3 d的e-GFR值显著低于中青年组;男性组术后e-GFR值和术后10 d的e-GFR变化率均明显低于女性组;低d-GFR组术后3 d、10 d的e-GFR值显著低于高d-GFR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低e-GFR组和高e-GFR组两组间术后e-GFR的数值和变化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肾动态显像能够很好地评价活体供肾者的总肾和分肾功能,有助于预测供者术后肾功能的恢复情况.

    作者:范岩;王荣福;许昕;付占立;张旭初;张建华;田红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各型甲状腺肿瘤组织中生长抑素受体的表达

    目的 用原位杂交方法 观察生长抑素受体在甲状腺肿瘤组织及癌旁组织中的表达.方法 根据生长抑素受体(SSTR)亚型的基因结构设计两种cDNA探针:针对各型生长抑素受体的寡核苷酸探针以及特异性针对二型生长抑素受体(SSTR2)的寡核苷酸探针序列,并分别与各型甲状腺肿瘤组织及癌旁组织行原位杂交,采用Mias图像分析仪进行灰度分析, mRNA丰度以信号强度x-±s表示,进行t检验.结果 甲状腺髓样癌组织中SSTR的表达明显高于癌周组织(P<0.05),SSTR2仅在癌组织中有表达.SSTR在甲状腺乳突状癌组织中的表达明显高于癌周组织(P<0.05),SSTR2在癌组织及癌周组织内均未见有表达.滤泡性腺癌组织SSTR的表达明显高于癌周组织(P<0.05),癌组织及癌周组织均未见有SSTR2表达.嗜酸性细胞癌组织SSTR的表达明显高于癌周组织(P<0.05),SSTR2仅在癌组织中有表达.结论 SSTR2仅在MTC及HCC的肿瘤组织中有表达;各型甲状腺肿瘤组织均表达除SSTR2之外的其他几型SSTR中的一种或数种,且肿瘤组织中的表达强度明显高于邻近正常组织.某些靶向生长抑素受体(尤其是特异性靶向SSTR2)的化合物(配体),可能成为甲状腺肿瘤尤其是甲状腺髓样癌和嗜酸性细胞癌的特异性显像剂和靶向治疗载体.

    作者:潘卫民;谭天秩;吴华;张春;龚日祥;刘卫平;孙龙;苏新辉;彭添兴;陈贵兵;罗作明;严和平;魏继红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胸部恶性淋巴瘤的CT鉴别诊断(二)

    胸部恶性淋巴瘤的影像学表现缺乏特异性,因其累及部位和浸润方式的不同而呈多样化改变,CT主要表现包括纵隔肺门淋巴结肿大型、肺实质浸润型、胸膜胸壁型、心包心脏型和混合型[1-3],故需要鉴别的疾病取决于胸部淋巴瘤的不同表现类型.

    作者:王仁贵;王丹丹;王继琛 刊期: 2009年第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