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杂志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杂志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院
  • 主办单位:中国科学院声学研究所
  • 国际刊号:1003-3289
  • 国内刊号:11-1881/R
  • 影响因子:0.76
  • 创刊:1985
  • 周期:月刊
  • 发行:北京
  • 语言:中文
  • 邮发:
  • 全年订价:408.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JST 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数据库(日), 上海图书馆馆藏, 国家图书馆馆藏, CSCD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医学文摘, 哥白尼索引(波兰), 文摘与引文数据库, SA 科学文摘(英), 北大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 万方收录(中), 文摘杂志, 知网收录(中), 统计源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核心期刊), 维普收录(中)
  • 《CAJ-CD》规范执行优秀奖期刊
  • 临床医学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杂志   2009年7期文献
  • 腹内疝并发肠梗阻超声表现1例

    患者女,48岁, 上腹痛3 h,伴恶心、呕吐,并呈渐进性加重入院.查体:上腹压痛,以剑突下及左上腹为主.叩诊上腹呈鼓音,无反跳痛.行胃肠减压术,上述症状改善不明显,入院10 h左右行超声检查:于中上腹区见小肠明显增宽,达2.7~3.2 cm,局部管径达3.6 cm,并见局部肠壁明显增厚呈水肿状(图1A),蠕动浅缓,局部蠕动消失,并可见局部小肠段狭窄,肠壁相对增厚,肠内容物通过受阻,呈挤压状(图1B).

    作者:陈敬一;徐丽伟;井树森 刊期: 2009年第07期

  • 头皮巨大动静脉畸形1例

    患者女,24岁,因头皮肿物进行性增大24年入院.入院查体:生命体征平稳,右侧头顶部可见一约13 cm×10 cm肿物,略高出皮肤,色红,毛发分布正常,肿物质软,有波动感,触之无压痛,内可触及血管搏动,颅神经检查未见异常.64排螺旋CT头颈部血管成像示:右侧颞顶枕部皮下见异常密度区,平扫呈高低混杂密度,增强扫描后其内可见条状或蚯蚓状纡曲强化的血管影,有粗大的供血动脉(右侧颈外动脉)及引流静脉(右侧颈外静脉);双侧颈内动脉、椎动脉、大脑中动脉、大脑前动脉、大脑后动脉及其分支动脉未见明显异常改变.

    作者:王德韧 刊期: 2009年第07期

  • 左额部肌纤维母细胞肉瘤1例

    患者女,90岁,因左额部皮下包块进行性增大5个月就诊.患者以发现左额部一绿豆大小结节起病,触之较韧,无活动和压痛,表面无红肿发热.CT表现:左侧额部可见一类圆形软组织块影,境界清楚,密度较均匀,广基底,CT值约20 HU,邻近颅骨呈咬凿状骨质破坏(图1).

    作者:邓以川;王毅;张伟国 刊期: 2009年第07期

  • 肾实质内假性动脉瘤1例

    患者男,50岁,半年前因左肾透明细胞癌行肿瘤切除术,术后情况良.外院超声检查发现左肾囊肿来院复诊.二维超声示左肾下极实质内一极低回声团块,3.12 cm×2.94 cm,内见细小弱回声,边界清,与囊肿声像图类似,但无明显囊壁回声;彩色多普勒示团块内血流信号丰富,呈红蓝相间的涡流,一侧以蓝色为主,另一侧以红色为主;频谱多普勒于瘤体一侧通道处测得收缩期为流向瘤体远端的高速动脉频谱(峰值流速115.46 cm/s),舒张期为逆向返回瘤体近端的较低流速频谱(峰值流速53.28 cm/s).超声诊断:左肾实质假性动脉瘤(图1).

    作者:刘艳萍 刊期: 2009年第07期

  • 先天性肺囊性腺瘤样畸形1例

    患者女,43岁,6个月前因活动后出现胸闷、气促、痰中带血,初步诊断为支气管扩张, 因近2个月症状加重伴咯血入院.查体阴性.胸部螺旋CT:右肺下叶背段多个混杂薄壁囊性肿块(图1),囊壁及间隔不规则增厚,部分囊壁可见向囊内凸起的结节样阴影,周围见少许片状影,右侧胸腔少量积液(图2),提示右下肺囊肿或支气管扩张伴感染.

    作者:许素珍;龚水根 刊期: 2009年第07期

  • 超声心动图诊断主动脉瓣上膜样狭窄1例

    患者男,79岁, 因间断胸闷10年、加重两周入院.体检:呼吸急促,体温、血压正常,颈静脉无怒张,心界向左扩大,心音强弱不等,脉搏短绌,心尖部可闻及全舒张期叹气样杂音.下肢无浮肿.心电图示快室率型心房纤颤.超声心动图:二维超声于心尖左心室长轴切面显示主动脉内径增宽达60 mm,距主动脉上方40 mm处可见一带状强回声(图1),该带状强回声断端与主动脉另一侧壁可见一小孔.彩色多普勒见血流通过此孔流向远端,小孔处在心脏收缩期出现射流.左心房、左心室及右心房增大,室间隔及左心室后壁增厚.超声提示主动脉瓣上膜样狭窄.临床诊断:主动脉瓣上膜样狭窄.

    作者:吴莉华;汪洋 刊期: 2009年第07期

  • 子宫静脉内平滑肌瘤病累及右心腔1例

    患者女,36岁, 因无明显诱因出现反复活动后气促1个月入院.患者既往曾因子宫肌瘤行子宫次全切除术.查体:胸骨左缘4、5肋间可闻及Ⅱ/Ⅵ级收缩期吹风样、舒张期隆隆样杂音.B超示:右心房、右心室增大,内见不规则中等回声肿物随心动周期摆动,大小约6.8 cm×4.0 cm,舒张期经三尖瓣口进入右心室,阻塞三尖瓣口及右心室流入道,收缩期返回右心房,肿物累及下腔静脉,大小约10.7 cm×1.1 cm,下腔静脉增宽;盆腔内可见一大小约11.5 cm×8.2 cm×9.6 cm不均质回声,形态不规则,无包膜.B超诊断:下腔静脉、右心内占位,性质待定;盆腔包块,考虑肿瘤性病变.

    作者:雍昉;张发林 刊期: 2009年第07期

  • 小儿慢性假性肠梗阻并发气腹1例

    患儿男,14岁,1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反复腹泻伴腹胀、阵发性腹痛,肛门排气排便后不缓解,并加重半年入院.体检:体温36.2℃,脉搏66次/分,呼吸20次/分,血压110/70 mmHg;患儿精神差,体型消瘦,发育落后于同龄儿,似7、8岁儿童面容;全腹膨隆,肝浊音界消失,移动性浊音阳性,肠鸣3 次/分,双下肢无水肿;肛查引出黄色稀便约100 g,无黏液脓血.

    作者:吕沐瀚;王伟;邓家齐;邓明明 刊期: 2009年第07期

  • 大鼠缺血性脑卒中后炎症反应的USPIO增强7.0T MRI观察

    目的 观察USPIO诱导的信号改变与脑组织切片含铁巨噬细胞的分布是否一致.方法 38只SD大鼠随机分成两组,假手术组大鼠3只,模型组35只,其中模型组按7.0T MR扫描时间点(6 h、12 h、24 h、48 h、72 h)平均分成5组.大鼠缺血性脑卒中模型建立成功后,经大鼠尾静脉注射USPIO(对照组仅注射等量的生理盐水)后,于不同时间点行MR扫描,结束后处死模型大鼠,取脑组织石蜡切片做HE染色观察细胞死亡,普鲁士蓝染色观察铁颗粒,CD68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活化巨噬细胞.结果 模型组病灶T2WI高信号水肿区在注射USPIO后可见到负性增强,信号强度改变以48~72 h较明显,两者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相应的T1WI信号呈正性增强,信号强度改变也是以48~72 h较明显.普鲁士蓝染色证实病灶周边可见铁粒子沉积,CD68免疫组化显示脑内小胶质细胞增生活跃,视野小胶质细胞计数以72 h明显.结论 USPIO可以作为活体监测大鼠缺血性脑卒中后炎症反应的对比剂,其诱导的信号改变与脑组织切片含铁巨噬细胞的分布基本一致,内吞USPIO的细胞主要是激活的巨噬细胞.

    作者:徐清宇;张秀明;姚群立;滕皋军;张宇 刊期: 2009年第07期

  • DTI观察兔轻度脑挫裂伤的扩散特征及病理改变

    目的 利用MR扩散张量成像(DTI)观察兔轻度脑挫裂伤(CCL)的扩散特征及病理改变.方法 40只新西兰大白兔随机抽取30只行自由落体制作轻度CCL模型,另10只仅切开局部颅骨作为对照组.术后1、3、6、12、24、48及72 h行T2WI与DTI,以1 h MRI为基准,测量和比较各时间点CCL区及其周边区的DTI参数.病理学观察CCL区与周边区组织学表现. 结果 1 h时间点CCL区T2WI为高信号,周边区无明显异常信号,但在DTI各参数图上均呈异常色阶.22只兔(73.33%)3 h后周边区T2WI逐渐增高,T2WT示踪图异常色阶更明显.各时间点CCL区和周边区与镜像区FA和Dcavg值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时间点CCL与周边区FA值12 h以后均轻微下降.病理学上CCL区组织坏死、水肿及出血均较周边区明显.对照组病理学及MR检查脑组织未见异常. 结论 DTI能敏感地显示轻度CCL及其周边区的损伤性病变,并能以伪彩图方式显示;临床上应常规应用DTI评价轻度CCL.

    作者:袁涛;全冠民;刘怀军;高国栋;雷建明 刊期: 2009年第07期

  • 减影CT灌注成像技术及对犬股骨头坏死观察应用

    目的 探讨减影计算机体层摄影灌注成像(sCTP)技术及观察犬缺血性股骨头坏死的方法与可行性.方法 对16只犬于旋股动脉内结扎术前后行股骨头CTP扫描,以观察股骨头坏死.在AW 4.2工作站利用减影软件对CTP源影像进行减影处理,再以Perfusion 3软件对减影图像数据和源影像数据分别作血流量(BF)、血容量(BV)、平均通过时间(MTT)色阶图分析并测量兴趣区其参数值. 结果 ①对CTP源影像减影所得新图像数据行灌注成像软件后处理成功率为100%,均获得了BF、BV、MTT色阶图及其数值,sCTP后处理时间约需1~5 h;②sCTP提供的BF、BV、MTT数值及色阶图能对比显示股骨头坏死,常规骨CTP难以揭示这些改变. 结论 sCTP技术可行,适用于骨的CT灌注成像、定量诊断骨坏死.

    作者:杨秀军;任其乐;李巍;胥文娟 刊期: 2009年第07期

  • 比较两种制备载紫杉醇超声微泡的方法

    目的 比较能被超声击破的两种载紫杉醇超声微泡的制备方法,并评价其理化性质以及超声散射强度.方法 用单纯紫杉醇法Ⅰ号和三醋酸甘油酯溶解法Ⅱ号分别制备载紫杉醇脂质超声微气泡,测定其包封率、载药量、粒径大小、分布和Zeta电位、pH值,并行超声击破试验及兔VX2皮下肿瘤显像试验. 结果两种微泡显像无明显差异,可被低能量超声击破,但Ⅱ号(加入三醋酸甘油酯)脂质微泡较Ⅰ号(常规冷冻干燥法制备)载药微泡粒径显著减小[(1.07±0.38)μm vs(2.79±0.41)μm,P<0.01],表面电位增高[(19.10±0.32)mV vs (-5.90±0.21)mV,P<0.01],包封率和载药量显著增高[(95.00±1.22)% vs (36.10±4.74)%,P<0.01;(5.60±0.11)% vs (0.50±0.04)%, P<0.01]. 结论 三醋酸甘油酯溶解法制备的Ⅱ号微泡在局部药物释放中具有更大的应用价值.

    作者:朱梅;刘政;张萍;梁红敏;谭开彬;付赤学;李佩倞;高云华;李睿 刊期: 2009年第07期

  • 兔眼玻璃体内自体睫毛的影像学诊断

    目的 探讨超声、多排螺旋CT(MSCT)和磁共振成像(MRI)诊断兔眼玻璃体内自体睫毛的价值.方法 将新西兰大白兔32只随机平均分为A、B、C、D四组,每组8只.对A、B、C组大白兔分别于穿刺巩膜后植入1、5、10根睫毛;D组为对照组,穿刺巩膜后仅行可吸收线缝合,不植入睫毛;均于术后1周行B超、MSCT及MR检查,检查结束后处死动物取出眼球行病理学检查. 结果 A、B、C三组玻璃体内睫毛均可在超声图像上显示;A组MR未检出玻璃体内植入异物,B组中3只兔及所有C组大白兔玻璃体内植入睫毛可在T2WI、T2*WI及SWI序列图像上显示;MSCT仅显示6只大白兔玻璃体内植入物. 结论 超声检查应作为玻璃体内睫毛检查方法的首选;MR不同扫描序列检出玻璃体睫毛有其优劣之分;MSCT对于玻璃体内睫毛的诊断价值有限.

    作者:李华丽;程敬亮;张勇;王娟;秦石成;李蕊;陈学军;晋辉 刊期: 2009年第07期

  • 重复时间和场强对脑白质弥散张量成像定量研究的影响

    目的 研究重复时间(TR)以及场强对脑白质弥散张量成像(DTI)定量指标有无影响.方法 分别利用1.5T和3.0T MR扫描仪对7只健康成年恒河猴进行DTI数据采集.在其他参数固定的情况下改变TR值(500~6000 ms,共16个采样点),得到一系列DTI数据.选择双侧内囊后肢作为感兴趣区(ROI),并测量该ROI内的平均弥散率(MD),分数各向异性(FA)、纵向本征值(λ1)和横向本征值(λ2、3).运用Pearson相关分析分析这些弥散指标与TR的线性关系,并采用双因素重复资料的方差分析比较两种场强下各指标均值是否有差异.结果 当信噪比(SNR)足够大时(SNR>35),恒河猴白质区ROI各指标与TR无相关性(P>0.05).与1.5T相比,3.0T的FA值较高,而MD及λ2、3较低(P<0.001).两场强λ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场强可能影响DTI定量指标的测量,而TR时间对DTI定量的影响不显著.

    作者:秦文;李坤成;于春水;张帆 刊期: 2009年第07期

  • 声学造影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评价犬急性冠状动脉闭塞的侧支循环

    目的 应用声学造影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评价急性冠状动脉闭塞犬的侧支循环.方法 结扎12只健康杂种犬左前降支,分别于结扎前、结扎后即刻、结扎后30 min及结扎后180 min时行心肌声学造影观察,并计算供血区心肌重量. 结果左前降支结扎后所有实验犬均有不同程度的侧支循环建立.结扎后30 min,侧支循环供血区心肌重量为(9.65±2.90)g;结扎后180 min,侧支循环供血区心肌重量为(12.58±3.98)g;二者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 应用声学造影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可以很好地显示冠状动脉侧支循环的形成,并获得全面准确的侧支循环区心肌重量.

    作者:郑智超;王新房;吕清;谢明星;卢晓芳;张静;方凌云;袁莉;丁尚伟;刘夏天 刊期: 2009年第07期

  • 三维CT灌注成像在急性脑梗死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将三维CT脑灌注加权成像(PWM)和脑灌注血容量成像(PBV)整合优化到急性缺血性脑梗死脑CT灌注成像(CTP)联合脑CT血管成像(CTA)扫描方案中的价值.方法 对23例临床诊断急性脑梗死患者行CTP联合CTA检查,将增强CTA原始数据或增强CTA与平扫CTA减影的原始数据通过图像工作站处理,得到脑三维CT PWM和三维CT全脑PBV的伪彩图像,评价CTP与PWM、PBV在诊断急性脑梗死上的敏感性和整合运用的意义. 结果 23例临床诊断急性脑梗死患者,9例单纯CTP图像显示阴性患者中有7例在PWM、PBV图像上有阳性改变;单纯CTP观测急性脑梗死的敏感性约60.87%,CTP与PWM、PBV整合观测急性脑梗死的敏感性约91.30%. 结论 将三维CT脑PWM和脑PBV整合优化到急性脑梗死CT检查方案中,不仅能提高急性脑梗死的检出率,而且能预测患者预后.

    作者:戴峰;高歌军;文颂;颜利辉 刊期: 2009年第07期

  • 纤维束示踪成像技术定量评价急性期脑出血锥体束损伤

    目的 探讨白质纤维束示踪成像技术定量评价急性期脑出血患者锥体束损伤情况的可行性.方法 对我院32例急性期脑出血患者行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应用日本东京大学Volume One 1.64和diffusion Tensor Visualizer Ⅱ(dTVⅡ)软件进行白质纤维束的三维重建,通过感兴趣区的设置观察患侧皮质脊髓束(CST)的受压、推移及破坏情况,并由软件计算获得患侧相对剩余CST条目数.结果 32例患者的纤维束示踪图像均可不同程度观察到患侧CST受血肿压迫推移或破坏中断情况,且患侧相对剩余CST条目数与起病时Fugl-Meyer评分之间具有较高的相关性(r=0.75,P<0.01).结论 白质纤维束示踪成像技术可以定量评价急性期脑出血患者CST的损伤情况.

    作者:李静;李澄;王苇 刊期: 2009年第07期

  • 时间减影法与双能量减影法在脑血管成像中的对比观察

    目的 比较双能量减影法与时间减影法CT脑血管成像的图像质量和扫描剂量,评价两种方法的优劣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对60例临床怀疑颅内血管性病变患者行CT血管成像检查,包括平扫及增强扫描,增强扫描采用双能量程序,即A球管采用80 kV,B球管采用140 kV,一次性扫描采集两个不同能量的数据.数据后处理:①用平扫+80 kV增强数据行传统去骨数字减影(时间减影法);②用80 kV及140 kV两个不同能量的数据行直接去骨减影(双能量减影法).保存减影后数据,完成容积显示(VR)和大密度投影(MIP).将MIP及VR图像质量分为4级,比较两种处理方法的图像质量和患者所接受的平均有效放射剂量.全部病变结果均经手术或介入证实.结果 ①两种方法均清晰显示所有患者的颈内动脉颅内主干及主要分支,Willis环显示清楚;两种方法总体质量评分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两种方法均清晰显示24例动脉瘤大小、形态、与载瘤动脉关系、瘤颈及瘤轴指向;4例血管畸形病例均清晰显示异常血管团的形态和范围,动静脉畸形较好显示供血动脉及引流静脉;③时间减影法CTA患者受到的平均有效放射剂量为(26.60±0.50)mSv,双能量CTA的平均有效放射剂量为(22.40±0.50)mSv.结论 时间减影法与双能量减影法CT血管成像均能清晰显示正常颅内血管及血管性病变;双能量减影法患者受到的放射剂量更低.对扫描中不配合患者,双能量减影法去骨效果更好.

    作者:蒲红;白林;赵原;黄红云;陶克言 刊期: 2009年第07期

  • 男性精神分裂症患者前额叶和丘脑质子波谱分析

    目的 探讨男性精神分裂症患者前额叶、丘脑的氢质子磁共振波谱(1H-MRS)的特点.方法 以26例7 d内未使用抗精神病药物及影响脑内乙酰胆碱神经递质药物的男性精神分裂症患者为研究组,以28名正常人为对照组.在入组24 h内两组采用多体素1H-MRS检测前额叶和丘脑生化代谢物N-乙酰基天门冬氨酸(NAA)、胆碱复合物(Cho)与肌酸复合物(Cr),完成NAA/Cr值、Cho/Cr值和NAA/(Cho+Cr)值的计算.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研究组左侧前额叶及左、右侧丘脑NAA/Cr值(分别为1.40±0.34、1.45±0.31和1.51±0.32)均低于对照组(分别为1.69±0.31、1.69±0.23和1.70±0.2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Cho/Cr值和NAA/(Cho+Cr)值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男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的1H-MRS与正常人存在差异,左侧前额叶及丘脑同时存在神经元的功能和(或)结构异常.

    作者:甘景梨;段惠峰;杨家明;高存友;张东卫;祝希泉;史振娟;蒋占魁;王志娟;马誉 刊期: 2009年第07期

  • 帕金森病静息态脑默认状态网络的观察

    目的 应用功能连接MR成像技术观察帕金森病(PD)患者静息态脑默认状态网络的改变.方法 选择14例PD患者和14名健康志愿者,以双侧后扣带回作为种子点,分别进行静息态脑功能磁共振扫描,分析PD患者与健康志愿者的脑功能连接情况和差异. 结果与健康志愿组相比,PD患者的一些脑区存在异常功能连接,具体表现为:左顶下小叶、右侧楔前叶、前额叶中内侧、左侧颞上回等脑区与后扣带回功能连接减低;左侧小脑半球、左侧中央后回、左侧顶上小叶、左侧楔前叶、右侧颞下回、右侧楔叶、右侧舌回、左侧颞中回等脑区与后扣带回功能连接增强. 结论 静息态下帕金森病患者默认状态网络内脑区间的连接功能存在异常.

    作者:刘波;陈俊;刘岘;龙玉;陈志光;李宁娜 刊期: 2009年第07期

  • 电针周围性面瘫患者穴位的功能磁共振成像研究

    目的 探讨功能磁共振成像(fMRI)研究电针周围性面瘫患者不同穴位时脑功能区变化.方法 将18例左侧周围性面瘫患者随机分为3组,分别电针左侧地仓穴(6例)、左侧合谷穴(6例)、左侧后溪穴(6例),同时行全脑fMRI 扫描.以SPM 软件进行图像后处理,t检验(P<0.05)分析得出电针不同穴位的脑功能图像. 结果电针左侧地仓穴、左侧合谷穴信号降低区:双侧额中回,左扣带回;信号升高区:右侧中央前回,双侧中央后回,左侧颞上回,右侧脑岛.电针左侧后溪信号降低区:双侧额下回,左侧豆状核,右侧颞中回,右侧小脑扁桃体;信号升高区:右侧尾状核头,右侧扣带回,脑干,小脑蚓,右侧海马回. 结论 电针周围性面瘫患者合谷穴和地仓穴可引起大脑相应的功能区激活,而电针后溪穴未见和前两者有相似的激活区域,推测穴位与大脑的联系与其所属的经脉有密切联系.

    作者:韩俊洲;徐海波;唐宏图;王华;官瑾;刘定西;孔祥泉;冯敢生 刊期: 2009年第07期

  • 艾滋病合并进行性多灶性脑白质病的影像学表现及鉴别诊断

    本文着重对艾滋病合并进行性多灶性脑白质病的影像表现,包括其在CT及MRI上的特点以及与其相似疾病的鉴别诊断进行综述.

    作者:黄华;陆普选 刊期: 2009年第07期

  • 肝段影像学研究进展

    肝脏的精确分段对于肝脏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有着重要的意义.近年来,医学影像学及计算机三维成像技术为临床提供了更多肝段定位的诊断信息,也为寻找更精确的肝段划分法提供了必要的研究手段.本文对肝段影像学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作者:程果;郭燕丽 刊期: 2009年第07期

  • 妊娠、分娩对女性下尿路控尿系统的影响

    女性下尿路控尿系统功能的正常能防止尿失禁发生.妊娠、分娩是目前公认的引起女性尿失禁的主要危险因素.本文就近年来有关妊娠、分娩对女性下尿路控尿系统影响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李勤;胡兵 刊期: 2009年第07期

  • 胎儿肺发育不良的产前诊断

    肺发育不良可在胎儿出生后立即引发严重的呼吸窘迫,甚至造成新生儿死亡.本文就肺发育不良的发病原因、临床、超声影像学和病理学特点,对国内外近年产前诊断肺发育不良的各种方法进行综述.

    作者:陈骊珠;蔡爱露;王冰;杨泽宇 刊期: 2009年第07期

  • 18F-氟脱氧葡萄糖PET/CT在肺癌三维适形放疗靶区勾画中的应用

    18F-氟脱氧葡萄糖(18F-FDG)PET/CT为三维适形放疗的靶区勾画提供了代谢信息,但在其图像上勾画肿瘤边界受很多因素的影响.本文就近年来关于18F-FDG PET/CT图像上肿瘤边界的阈值的确定、如何改善呼吸运动所致的PET与CT图像融合不佳等方面的研究进行综述.

    作者:林琳;郑容 刊期: 2009年第07期

  • 64层螺旋CT冠状位MPR诊断肠梗阻病因

    目的 探讨64层螺旋CT冠状位多平面重建(MPR)在肠梗阻病因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对38例临床确诊为肠梗阻患者的64层螺旋CT图像行横断位及冠状位图像重建,由两组共4位医师独立阅片,先单独分析横断位、冠状位图像,而后结合二者阅片;阅片结果与手术和病理结果进行对照.结果 64层螺旋CT冠状位MPR诊断肠梗阻的病因与横断位图像具有等同的价值,均具有较高的准确性(分别为86.84%和89.47%);二者结合(先看横断位像后看冠状位像及先看冠状位像后看横断位像)阅片明显提高了诊断准确率(均为94.73%),增加了诊断信心.结论 64层螺旋CT冠状位MPR对诊断肠梗阻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与横断位图像相结合可提高诊断准确性.

    作者:曾庆玉;祖德贵;霍建伟;邓茂松;吴戈;李保平;刘建新 刊期: 2009年第07期

  • 正常小肠的MSCT表现

    目的 总结口服及灌肠双重肠道准备后小肠MSCT各种正常表现.方法 对44名健康志愿者,经结肠、小肠双充盈法准备后,对小肠进行测量,包括肠壁厚度、肠管充盈直径、肠壁分层、肠壁CT值、空肠黏膜皱襞数、肠系膜脂肪密度、肠系膜血管影以及肠系膜淋巴结和后腹膜淋巴结MSCT显示率等.结果 小肠总的肠壁厚度平均值为(1.72±0.20)mm;整个小肠平均充盈肠管直径(21.24±3.05)mm;小肠各组段肠壁平扫、增强动脉期和门静脉期平均CT值分别为(28.13±0.38)HU、(55.42±0.88)HU和(67.86±0.94)HU;正常小肠每厘米肠段内可见的空肠黏膜皱襞数为2.29个,肠系膜血管影为2.59个;平均肠系膜脂肪密度-98.57 HU;肠壁改变以单层为主.结论 对正常小肠MSCT的各种表现和测量指标的正确认识有助于小肠病变的诊断.

    作者:龚红霞;朱炯;殷焱;许建荣 刊期: 2009年第07期

  • 原发性腹膜后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的CT征象分析

    目的 观察原发性腹膜后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MFH)的CT表现.方法 回顾性分析25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原发性腹膜后MFH患者的临床资料及CT表现. 结果 17例患者病灶单发,8例多发,共37个病灶,平均直径12.85 cm;32个呈浅分叶状,5个类圆形;28个边界较清,9个边界不清;7个病灶平扫表现为均匀等密度,30个密度不均,其内可见坏死、囊变、出血及钙化.增强扫描37个病灶动脉期肿瘤实质呈轻度强化,静脉期呈中度强化.25例患者均接受免疫组化检查:Vimentin、CD68、AACT、S-100、CKpan和EMA的阳性率分别为94.74%、90.48%、88.24%、0、0和15.00%. 结论 原发性腹膜后MFH的CT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有助于该病的诊断,确诊需依靠病理细胞学及免疫组化检查.

    作者:王传卓;刘兆玉;王玉;任莹 刊期: 2009年第07期

  • 在体肝脏3.0T质子MRS匀场与抑水信度研究及相关分析

    目的 探讨在体肝脏3.0T单体素PRESS序列质子MRS自动匀场线宽(LW)和抑水率(WS)的信度及二者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GE Signa Excite HD 3.0T超导MR扫描仪,8通道相控阵线圈.1H-MRS采集参数为TR/TE 1500/30 ms,NSA 64,VOI 2 cm×2 cm×2 cm.波谱常规预扫描,记录LW和WS后进行波谱采集,然后重复执行一次得到另外一组LW及WS数据共计38组.计算两次LW和WS组内相关系数(ICC)、变异系数(CV)及两次重复测量结果之间的显著性,并对LW和WS行等级相关分析. 结果①前后两次波谱常规预扫描LW和WS的ICC分别为0.862、0.961(P均<0.0001);CV分别为0.20、0.18、0.09、0.08.两次LW(t=1.106, P=0.276)和WS(t=-1.349, P=0.186)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②前后两次LW和WS相关系数为-0.659,-0.485(P均<0.0001). 结论 ①在体肝脏单体素3.0T质子波谱自动匀场与抑水信度较好,匀场与抑水效果差者相同部位重复进行匀场与抑水达到较好效果的预期成功率低.重复测量时匀场线宽的变异程度较抑水率大.②匀场效果与抑水效果呈中等程度相关,匀场效果好的更容易达到良好的抑水,从而有可能在采集中得到高分辨的可析性波谱.

    作者:徐莉;梁长虹;刘再毅;赵振军;黄飚;曾琼新;萧远球 刊期: 2009年第07期

  • 氢质子波谱在乙型肝炎相关慢性肝病的研究

    目的 评价正常肝脏、乙型肝炎后肝硬化、乙型肝炎后肝癌氢质子波谱的表现及意义,探讨消除呼吸运动对肝脏波谱影响的方法.方法 使用GE 1.5T磁共振仪单体素定点分辨波谱(PRESS)序列加呼吸门控技术,采集46名受检者肝脏氢质子波谱.根据临床资料、MR征象及病理诊断分为男性健康组(10名)、女性健康组(10名)、男性乙型肝炎后肝硬化组(14例)、男性乙型肝炎后肝癌组(12例).以谷氨酰胺和谷氨酸复合物(Glx)峰高为参照物,判定胆碱峰(Cho)是否升高,分析Cho在各组间的差异. 结果正常男性组Cho峰均低于Glx峰,正常女性组80%Cho峰高于Glx峰,男性乙型肝炎后肝硬化组78.57%Cho峰高于Glx峰,男性乙型肝炎后肝癌组83.33%Cho峰高于Glx峰.正常男女组之间、男性肝硬化组与正常男性组之间、男性肝癌组与正常男性组之间胆碱峰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 正常男性Cho峰低于Glx峰,大部分正常女性Cho峰高于Glx峰,男性乙型肝炎后肝硬化、男性乙型肝炎后肝癌Cho峰升高.使用呼吸门控可以有效地消除呼吸运动对肝脏波谱的影响.

    作者:唐玉德;王耿;刘树学;张雄彪;洪云恒;莫雪玲;罗丽好;陈志明 刊期: 2009年第07期

  • 活体肝移植术前MSCT评估肝静脉

    目的 探讨MSCT在评价活体肝移植供体肝静脉解剖及变异中的价值及各种血管变异对移植手术的影响.方法 对拟作为活体肝移植供体的238例受试者行MSCT检查,并对其肝静脉解剖及变异进行评估.结果 238例受试者中,Nakamura肝静脉分型Ⅰ型164例,Ⅱ型60例,Ⅲ型14例.167例肝左静脉(LHV)和肝中静脉(MHV)共干;105例存在直径大于5 mm的Ⅷ段分支经过肝切面汇入MHV;68例Ⅳ段肝静脉汇入MHV,7例汇入LHV,其余汇入LHV及MHV;108例共出现139支直径大于3 mm的右肝下副静脉,55例65支右肝下副静脉与肝右静脉(RHV)的距离大于4 cm.结论 术前MSCT可提供关于供体静脉的详细、准确的信息,是拟肝移植供体术前静脉评估的重要无创性检查方法.

    作者:沈文;程悦;谢春;祁吉 刊期: 2009年第07期

  • 进展期胃癌淋巴结转移的螺旋CT征象与病理学检查相对照

    目的 探讨胃癌淋巴结转移的螺旋CT征象及其与病理学的关系.方法 对59例进展期胃癌患者行螺旋CT平扫及三期动态增强扫描. 结果①胃癌淋巴结螺旋CT呈融合型、强化明显、不均匀强化及直径≥9 mm者,病理转移的阳性率较高(P<0.05);②胃癌组织呈低分化、Borrmann Ⅲ+Ⅳ、浸润深度T3~4、TNM分期Ⅲ+Ⅳ者,螺旋CT诊断淋巴结转移的阳性率较高(P<0.05),而与肿块的大小无关. 结论 胃癌淋巴结的螺旋CT征象(淋巴结分布类型、大小、强化程度、强化方式)可反映转移淋巴结的病理特性;胃癌组织的病理学特性(癌组织的分化程度、Borrmann分型、浸润深度及TNM分期)决定螺旋CT判定淋巴结转移的阳性率.综合胃癌组织及淋巴结的各种螺旋CT征象有助于提高CT诊断淋巴结转移的准确性.

    作者:郭华;杨志浩;高剑波;张永高 刊期: 2009年第07期

  • 静脉注射毒品致脓毒性肺栓塞的MSCT特征

    目的 探讨静脉注射毒品致脓毒性肺栓塞(SPE)的MSCT表现,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 回顾性分析16例静脉吸毒者致SPE的MSCT表现.结果 多种形态病灶并存,病灶主要分布于肺外周带或胸膜下.①肺内斑片状、片状模糊阴影9例(56.25%),其中双侧浸润性阴影8例,单侧浸润性阴影1例;②结节影12例(75.00%);③空洞影8例,占50.00%;④肺气囊14例,占87.50%;⑤6例CTPA表现肺动脉充盈缺损2例,表现正常4例.另伴有胸腔积液10例及液气胸3例.结论 MSCT检查是诊断静脉应用毒品致SPE重要的方法,肺动脉充盈缺损是本病的直接征象,多发周边或胸膜下的气囊、结节伴或不伴空洞是本病较为特征性的表现.

    作者:贾红明;崔冰;邓碧仪;左六二;林绍嘉 刊期: 2009年第07期

  • 急性粟粒型肺结核与粟粒性肺转移瘤的CT特征

    目的 分析急性粟粒型肺结核(AMPT)和粟粒性肺转移瘤(MLM)的常规CT及高分辨CT(HRCT)扫描中的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25例AMPT和30例MLM的常规CT及HRCT资料,观察小结节的特点及其他并发征象.结果 结节的大小、密度、分布及边界在AMPT、MLM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肺内磨玻璃密度、肺实变在AMPT的发生率高于MLM(P<0.05);多发结节小空洞、小叶间隔增厚、胸膜增厚及淋巴结增大在MLM的发生率高于AMPT(P<0.05).结论 AMPT和MLM的CT表现有一定特征,有助于对两者的鉴别诊断.

    作者:杨静;詹浩辉 刊期: 2009年第07期

  • 多层螺旋CT及后处理技术在诊断肺隔离症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及后处理技术显示肺隔离症异常血管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10例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肺隔离症患者的胸部CT平扫、增强及大密度投影、多平面重组、容积再现等重建图像. 结果 9例为肺叶内型,1例为肺叶外型;8例位于左下肺,2例位于右下肺;血管重建可显示9例异常供血血管(其中7例来自降主动脉,2例来自腹主动脉),并清楚显示其起源、走行、分支和分布,除1例引流至奇静脉外,其余均引流至下肺静脉. 结论 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及其后处理重建技术能很好地显示肺隔离症的异常血管,对肺隔离症的诊断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可作为该病的首选检查方法.

    作者:张发林;雍昉;潘爱珍;赵海 刊期: 2009年第07期

  • 周围型非小细胞肺癌CT征象、预后与CD44v3、CD44v6表达的相关研究

    目的 探讨周围型非小细胞肺癌的CT征象、预后与CD44v3、CD44v6表达的相关性.方法 经手术病理证实的46例周围型NSCLC患者进入研究.利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CD44v3、CD44v6在肺癌组织中的表达,分析其与肺癌CT征象及预后的关系. 结果 CD44v3、CD44v6表达与肺癌CT征象中的深分叶征、棘突征、短毛刺征及肺门、纵隔淋巴结增大密切相关(P<0.05),与肿瘤大小、空泡征、血管集束征及胸膜凹陷征无明显相关性(P>0.05);CD44v3、CD44v6表达与肺癌术后3年生存率密切相关(P<0.05). 结论 深分叶征、棘突征、短毛刺征及肺门、纵隔淋巴结增大与CD44v3、CD44v6表达明显相关,提示肺癌的侵袭、转移能力较强;CD44v3、CD44v6阳性表达的肺癌患者术后生存时间更短,预后更差.

    作者:章绪辉;罗良平;周序珑;陈金城 刊期: 2009年第07期

  • 超声二维应变成像评价冠状动脉病变

    目的 采用超声二维应变成像检测局部心肌功能,准确评价冠状动脉病变.方法 67例可疑冠心病患者进行冠状动脉造影,并将患者分为两组:病例组42例,冠状动脉狭窄≥70%;对照组25例,冠状动脉狭窄<50%.在冠状动脉造影前24小时进行超声二维应变成像,比较两组左心室心肌峰值纵向收缩期应变(Ss)和应变率(SRs)、舒张早期应变率(SRe)、舒张晚期应变率(SRa)、SRe/SRa,及达SRe时间(T-SRe).结果 病例组狭窄≥70%冠状动脉所支配心肌的Ss、SRs、SRe和SRe/SRa均小于对照组心肌(P<0.001).SRs和SRe是冠状动脉狭窄≥70%的独立预测因子,且SRe <0.91预测冠状动脉狭窄≥70%的灵敏性为72.46%,特异性为89.65%.结论 二维应变成像可通过检测心肌舒张功能准确诊断冠状动脉病变.

    作者:贾大林;孙璐璠;马春燕;刘爽 刊期: 2009年第07期

  • 二维应变超声评价室壁运动正常的冠状动脉性心脏病患者的左心室扭转运动

    目的 应用二维应变超声心动图(2DSE)定量分析常规方法显示室壁运动正常的冠状动脉性心脏病(CHD)患者的左心室扭转运动,探讨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采集经冠状动脉造影证实的38例CHD患者和31例对照组患者的左心室短轴二尖瓣环及心尖水平切面的二维灰阶动态图像,测量各项左心室扭转指标并获得相应曲线;二维双平面Simpson法测量左心室射血分数. 结果各项常规超声指标的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心尖及瓣环扭转曲线的正负方向改变,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整体扭转率的组间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左心室的扭转方向及整体扭转率可以检出CHD左心室壁收缩异常,敏感性高于常规超声心动图检查.

    作者:沈燕华;高云华;贺声;杨晔;李馨;张云山 刊期: 2009年第07期

  • 股动脉内-中膜厚度、僵硬度及血流动力学参数评价2型糖尿病患者下肢血管病变

    目的 探讨股动脉内-中膜厚度(FA-IMT)、僵硬度β及血流动力学参数与2型糖尿病患者下肢血管病变(PVD)的相关性.方法 151例2型糖尿病患者分为PVD症状组(具有间歇性跛行和(或)静息性腿痛)和无PVD症状组.使用二维超声测量FA-IMT;彩色流速流量定量技术测量股动脉收缩期内径及舒张期内径,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PSV)和舒张末期血流速度(EDV).比较FA-IMT、股动脉僵硬度β (FA-stiffness β)、PSV、EDV在两组中的差异,多元回归分析FA-IMT、FA-stiffness β、PSV、EDV与PVD症状的相关性.结果 与无PVD症状组比较,PVD症状组FA-IMT、FA-stiffness β增高(P<0.01),PSV、EDV减低(P<0.01).PVD症状组中,FA-IMT与FA-stiffness β无相关性(P=0.10);病程、FA-stiffness β,PSV,EDV和下肢PVD症状相关;而年龄,性别、FA-IMT及与PVD症状无相关性. 结论 FA-stiffness β在2型糖尿病患者PVD的临床评价中发挥着更重要作用.

    作者:聂芳;陈慧;陈斌娟;车岩 刊期: 2009年第07期

  • 解剖M型超声心动图测量肺动脉主干运动曲线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目的 应用解剖M型超声心动图观察肺动脉主干运动曲线的特点,并探讨其影响因素.方法 收集肺动脉压正常的160例患者,应用解剖M型超声心动图观察肺动脉主干运动曲线,测定肺动脉干前侧壁搏动幅度(PAWPA),并随机抽取20例采用组内相关系数检验对PAWPA测量值进行两位观察者间盲法一致性分析以及同一观察者不同时间的一致性分析.采用多元逐步回归模型,分析年龄、性别、心率、血压、动脉粥样硬化、右心房内径、肺动脉瓣关闭不全等因素对PAWPA的影响. 结果 PAWPA测定值在观察者间与观察者内一致性均好,组内相关系数值分别为0.91(95%CI:0.37~0.99)与0.95(95%CI:0.60~0.99).PAWPA与年龄(β=-0.47,P<0.001)、心率(β=-0.29,P<0.005)呈负相关, 与性别、血压、动脉粥样硬化、右心房内径、肺动脉瓣关闭不全等因素无显著相关. 结论 解剖M型超声心动图可用于观测PAWPA,该指标一致性好、重复性高.在肺动脉压正常的情况下,年龄与心率是其重要影响因素.

    作者:王振华;黄子扬 刊期: 2009年第07期

  • 二维应变和应变率成像技术监测心脏移植术后急性排异反应

    目的 探讨超声心动图二维应变和应变率成像技术在监测心脏移植术后急性排异反应方面的价值.方法 对25例心脏移植患者在活检12 h内行超声心动图检查.急性排异反应0级为A组(n=10),急性排异反应Ⅰa~Ⅰb级为B组(n=8),急性排异反应≥Ⅱ级为C组(n=7).正常对照组为D组(n=30).应用二维应变和应变率成像测量收缩期各室壁纵向、径向及环向应变及应变率.对各数据进行组间比较,并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二维应变应变率分析:A、B、C组与D组比较:室间隔基底段收缩期纵向应变、二尖瓣水平前间隔环向应变率、二尖瓣水平所有节段的径向应变均明显减低(P<0.05). 结论 二维应变和应变率成像技术的径向应变能早期、敏感地反映出≥Ⅱ级心脏移植急性排异反应患者的心脏收缩功能变化,可以作为心脏移植术后急性排异反应的筛查指标.

    作者:何怡华;李治安;谷孝艳;Nixon J V (Ian) 刊期: 2009年第07期

  • 斑点追踪显像技术评价正常婴幼儿、儿童及青少年收缩期左心室各节段室壁旋转运动

    目的 应用超声二维斑点追踪显像技术探讨正常婴幼儿、儿童及青少年左心室各节段室壁扭转运动特征.方法 将117名3天~15岁健康受试者按年龄分为5组:婴幼儿组(3天~2岁),学龄前期组(3~5岁),学龄期组(6~9岁),青春前期组(10~12岁),青春期组(13~15岁).取胸骨旁左心室心尖和心底短轴切面对左心室扭转进行测量,分析各节段室壁旋转角度及心尖水平、心底水平的旋转角度,计算左心室整体扭转角度(Ptw),比较各组参数的差异. 结果①正常婴幼儿、儿童及青少年左心室扭转运动主要表现为心底部顺时针旋转和心尖部逆时针旋转.②在同一年龄组,心底水平各节段室壁旋转角度从前壁逐渐递增(前壁<前间隔<侧壁<后间隔<后壁<下壁)(P<0.05), 不同年龄组心底水平各节段间室壁旋转角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③心尖水平各节段室壁旋转角度随年龄增加而变化,在青春期达到高(P<0.05),而相同年龄组心尖水平各节段旋转角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④同一节段室壁心尖水平与心底水平旋转角度随着年龄增长,逐渐以心尖水平的旋转为主,到青春期心尖水平与相应节段的心底水平室壁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⑤心底水平左心室旋转角度随年龄增加而变化,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心尖水平左心室旋转角度随年龄增加而增加(P<0.05);左心室整体扭转则随年龄增加而增加,在青春前期及青春期达到大(P<0.05).⑥不同性别儿童的旋转及扭转各参数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 在出生后至青春期随着心脏的发育,左心室心肌各节段室壁心尖水平旋转和整体扭转随年龄增加而增强.

    作者:李卫芹;谢明星;王新房;吕清;卢晓芳;张丽;王淑珍 刊期: 2009年第07期

  • 自动四维彩色容积超声在胎儿心脏检查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自动四维彩色容积超声在正常胎儿心脏检查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120例孕中期(18~23孕周)胎儿心脏进行四维容积扫查,在显示四腔心切面、启动彩色多普勒后采集胎儿胸部容积数据,利用超声自动多平面成像法自动获取3个诊断切面,分别为切面1(左心室流出道切面)、切面2(右心室流出道切面)及切面3(动脉导管弓切面),并采用超声断层显像法(TUI)显示所有切面的彩色血流图.对所有的容积数据进行分析并确定在每个容积数据中切面1~3是否正确显示.结果 通过自动四维彩色容积超声扫描,切面1~3的显示率分别为100%、96.67%、91.67%.切面1至少可在连续3个TUI图像上可靠显示,切面2和切面3均至少可在连续2个TUI图像上可靠显示.结论 自动四维彩色容积超声可自动获取胎儿心脏检查中所需的重要切面,显示率较高,并可观察相应切面的血流情况,显示效果良好.

    作者:张颖;蔡爱露;李婷;赵一理 刊期: 2009年第07期

  • 扩散加权成像预测、监测宫颈癌放化疗效果

    目的 探讨扩散加权成像(DWI)在预测、监测宫颈癌放化疗效果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17例接受放化疗的宫颈癌患者,于治疗前和治疗开始后1个月、2个月分别行常规MR平扫及DWI检查,其中8例患者于治疗开始后15 d加行一次DWI检查.测量治疗前和治疗后不同时间点横轴位T2WI上肿瘤大径和ADC值,分析各疗效组治疗前和治疗后不同时间点ADC值差异. 结果肿瘤完全消失(CR)组治疗前平均ADC值明显低于肿瘤部分消失(PR)组(P<0.05);治疗后2个月肿瘤大径缩小率与治疗前ADC值负相关(r=-0.574,P<0.05).治疗后1个月肿瘤ADC值变化率与治疗后2个月肿瘤大径缩小率呈正相关(r=0.572,P<0.05);治疗后15 d与治疗前比较,平均ADC值升高(P<0.05),而肿瘤大径与治疗前相比无明显变化(P>0.05). 结论 宫颈癌治疗前DWI检查有助于预测放化疗疗效,治疗过程中DWI检查有助于早期监测和动态观察治疗效果.

    作者:刘颖;白人驹;孙浩然 刊期: 2009年第07期

  • 跟踪扫描技术在16层螺旋CT动脉成像中的临床应用

    目的 探讨跟踪扫描技术在16层螺旋CT动脉成像中的应用.方法 应用GE LightSpeed 16层螺旋CT扫描仪进行跟踪扫描、测试扫描和估算扫描各100例CTA,所有扫描图像传送至AW4.2工作站进行后处理重建,并分别由3名经验丰富的CT诊断医师采用双盲法对3种方法的图像质量进行评价,分别统计优、良、可、差.结果 跟踪扫描图像质量优级率89.00%、良7.00%、可4.00%、差0;测试扫描优级率70.00%、良11.00%、可15.00%、差4.00%;估算扫描优级率61.00%、良13.00%、可21.00%、差5.00%.结论 应用跟踪扫描技术进行16层螺旋CT动脉成像所得图像质量明显优于测试扫描和估算扫描.

    作者:张任华;邓波红;龙江涛;李强;杨友;陈美英 刊期: 2009年第07期

  • 超声衰减双定标定量分析技术

    目的 探讨超声衰减双定标定量分析技术是否可获得高重复性的检测结果.方法 在B超仪不同总增益、深度补偿增益条件下,以双定标体模块为参照物对待检测标本进行测试,并采集分组图像,使用自行研制的超声衰减定量分析软件进行分析.结果 在B超仪不同总增益和深度补偿增益条件下检测结果具有高度重复性.结论 超声衰减双定标定量分析技术可用于B超图像衰减的定量分析.

    作者:王建坤;史念曾 刊期: 2009年第07期

  • 高频超声与三维CT诊断婴幼儿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的对照观察

    目的 观察超声诊断婴幼儿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的可行性及诊断价值.方法 选取就诊于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临床怀疑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的门诊及住院患儿,月龄6~36个月,共42例患儿84髋.对所有患儿均参照Graf法行超声检查,并同时行三维CT检查.将超声检查结果与三维CT对照,评价分析超声诊断婴幼儿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的准确性. 结果 84髋中共检出正常髋关节28髋,髋关节发育不良12髋,髋关节半脱位15髋,髋关节完全脱位29髋.超声诊断DDH的准确度为97.62%. 结论 高频超声诊断婴幼儿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具有很高的临床实用价值,可以作为一种常规的检查方法.

    作者:高树熹;蔡爱露 刊期: 2009年第07期

  • 脊椎、脊膜、脊髓结核的MRI表现

    目的 分析脊椎、脊膜、脊髓结核的MRI表现.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病理和临床治疗证实的50例脊椎、脊膜、脊髓结核患者的MR平扫及增强扫描资料.结果 40例脊椎结核中,显示病变椎体137个,椎间盘受累52个,椎旁冷脓肿30处,椎管内脓肿并脊髓受压23例,椎体病理性骨折29个,脊柱后突畸形12例,附件破坏2例;脊膜结核4例;结核性脊髓炎4例;脊膜合并脊髓结核2例;合并脊髓空洞4例.结论 MRI(特别是MRI增强)能准确、早期显示脊椎、脊膜和脊髓结核的形态学和病理学改变,为临床治疗提供可靠依据.

    作者:张亚林;周启昌;吴仕科 刊期: 2009年第07期

  • 磁化传递对比梯度回波T2加权序列用于诊断膝关节损伤

    目的 探讨磁化传递对比(MTC)梯度回波T2加权序列(GRE T2WI)在膝关节损伤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56例膝关节外伤后接受MR检查的病例.所有患者均接受FSE序列T1WI及T2WI矢状面、MTC-GRE T2加权矢状面扫描,分析不同序列显示骨挫伤的大小、范围、信号均匀性、边界,比较不同序列之间的差异.结果 56例骨挫伤病例中,FSE序列T1WI显示43例,T2WI显示45例,MTC-GRE T2WI显示50例.MTC-GRE T2WI显示骨挫伤的大小、边界和敏感性均高于SE序列(P<0.05).结论 MTC-GRE T2WI对膝关节骨挫伤的显示明显优于FSE序列,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作者:毛存南;王书智;吴前芝;殷信道;卢铃铨;王丽萍;冯敏 刊期: 2009年第07期

  • 大范围扩散加权成像检测恶性肿瘤骨转移瘤:与骨扫描相对照

    目的 评价大范围扩散加权成像(DWI)在恶性肿瘤骨转移瘤检测中的应用.方法 18例手术证实的各种恶性肿瘤患者纳入本研究.所有患者均在1个月内同时接受大范围DWI检查和99mTc-MDP骨扫描检查. 结果 18例患者中,15例经常规MRI证实存在骨转移瘤,其中7例为多发骨转移瘤(>10处),另8例共证实23处转移瘤;余3例未见转移瘤.除外7例全身多发骨转移瘤(>10处)患者,对其余11例有(8例)或无(3例)骨转移瘤患者计数病灶数,以患者为单位计算的大范围DWI和骨扫描诊断骨转移瘤的敏感性均为100%,特异性分别为100%、33.33%;曲线下面积分别为1.00和0.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以病灶为单位计算的大范围DWI和骨扫描诊断骨转移瘤灶的敏感性分别为86.96%、78.26%,特异性均为60.00%;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4和0.6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 大范围DWI可用于恶性肿瘤骨转移瘤的筛查.

    作者:张春燕;任转琴;孙洪跃;王霄英;蒋学祥 刊期: 2009年第07期

  • 超声诊断儿童三角肌挛缩症

    目的 探讨超声检查对三角肌挛缩症诊断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37例双侧肩关节不对称患儿,其中手术证实8例三角肌挛缩症病例,比较其超声检查及手术结果. 结果超声诊断儿童三角肌挛缩症的灵敏度为88.89%,特异度为100%.超声检查与手术测量挛缩带厚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儿童三角肌挛缩症的超声影像特点为三角肌肌层内查见增强回声区(7例)或弱回声区(1例). 结论 超声可作为三角肌挛缩症的有效诊断方法.

    作者:张凌燕;邱逦 刊期: 2009年第07期

  • 彩色多普勒超声在移植肾急性排异反应中的应用

    目的 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寻找移植肾急性排异反应较为特异的诊断指标.方法 经移植肾穿刺活检证实的急性排异反应患者42例,经长期随访(1年以上)和临床检查证实的功能稳定期患者115例.对两组移植肾长径、宽径、厚径、实质厚度以及主肾动脉和弓状动脉的阻力指数(RI)进行统计学比较;选取肾体积增大,锥体肿大回声减低、RI<0.7、RI≥0.7及RI≥0.8作为诊断标准,按诊断试验评价原则分别计算灵敏度、特异度、误诊率、漏诊率和符合率;并绘制ROC曲线,确定诊断界值.结果 两组的移植肾长径、宽径、厚径及实质厚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急性排异反应组肾内血流灌注减少,肾动脉舒张期血流速度明显下降,RI明显增高,与移植肾功能稳定期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诊断标准对应的灵敏度分别为55.30%,55.20%,42.10%,57.90%和31.60%;特异度分别为71.30%、87.10%、25.70%、74.20%、98.20%.结论 肾体积增大、肾锥体肿大、回声减低、RI升高对诊断移植肾急性排异反应有特异性.

    作者:曾红春;热依汗;王颖鑫;姚兰辉 刊期: 2009年第07期

  • 前列腺外周带癌扩散加权成像诊断标准

    目的 探讨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DWI)所得的表观扩散系数(ADC)值对前列腺外周带癌的量化诊断效能及诊断标准.方法 对40例穿刺活检病理证实的前列腺疾病患者,非癌20例,外周带癌20例, 以六分区法为基础,根据穿刺活检结果,将每一扫描层面内两侧外周带归为非癌区或癌区,获得外周带各分区内的小ADC值.判断诊断效能采用ROC分析.结果 癌区ADC值平均(0.98±0.30)×10-3 mm2/s,非癌区ADC值平均(1.59±0.29)×10-3 mm2/s.根据ROC分析,ADC值诊断前列腺外周带癌的佳临界值为≤1.24×10-3 mm2/s时,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分别为80.58%、92.42%、86.73%;只考虑获得较大特异性可选择临界值≤1.04×10-3 mm2/s,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分别为66.56%、96.95%和86.26%,只考虑获得较大敏感性可选择临界值<1.69×10-3 mm2/s,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分别为98.63%、37.07%和58.82%.结论 可选择分区内小ADC值≤1.24×10-3 mm2/s作为前列腺外周带癌诊断标准.当分区内小ADC值介于(1.04~1.24)×10-3 mm2/s之间时,有可能发生漏诊.

    作者:郭雪梅;王霄英;吴冰;蒋学祥 刊期: 2009年第07期

  • 囊性肾瘤的CT、MRI表现

    目的 探讨囊性肾瘤的CT、MR的影像学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8例经手术切除病理证实的囊性肾瘤的CT和MR资料.结果 8例囊性肾瘤均为单侧单发,直径2.92~7.81 cm.CT或MRI扫描病灶显示为边界清楚的多房囊性病变,囊腔间无交通,囊内分隔光整,增强呈渐进性轻至中度强化.分隔在冠状位T2图像显示良好,呈短T2信号.4例MR扫描囊内信号不均匀.1例CT扫描可见点状钙化.组织病理学显示所有病例的囊壁和分隔由纤维结缔组织构成,衬覆单层或多层立方上皮.4例见含铁血黄素沉积.结论 CT和MR能准确显示囊性肾瘤的形态学特征,MR更能反映病变的病理基础,可为临床诊断提供准确的参考信息.

    作者:王英伟;张兴华;肖越勇;于国 刊期: 2009年第07期

  • 能量多普勒检测膀胱癌血流相对灌注率及其与MVD、VEGF表达的相关性

    目的 探讨能量多普勒(PDI)技术检测膀胱癌肿瘤内血流相对灌注率及其与微血管密度(MVD)、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表达的关系.方法 采用经直肠PDI技术检测45例膀胱癌患者肿瘤内血流信号,计算相对灌注率,术后采用免疫组化技术检测肿瘤MVD及VEGF表达.结果 肿瘤内血流相对灌注率与MVD、VEGF阳性表达呈正相关.MVD、VEGF表达与膀胱癌的病理分级及浸润程度相关.VEGF表达阳性者MVD高于VEGF表达阴性者.结论 能量多普勒超声联合上述免疫组化指标可从不同角度反映膀胱癌的血管生成特征,有助于对膀胱癌血管生成进行评价.

    作者:罗红缨;李徽;谢艳霞 刊期: 2009年第07期

  • 16层螺旋CT诊断单侧上尿路多发癌

    目的 探讨16层螺旋CT扫描对单侧上尿路多发癌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10例经病理证实的单侧上尿路多发癌患者的16层螺旋CT影像表现.结果 单侧肾盂、输尿管多发癌同时累及膀胱6例,肾盂及输尿管同时受累3例,输尿管中下段癌累及膀胱1例.CT图像上表现为病变肾盂及输尿管管壁不规则增厚和(或)腔内软组织肿块,管腔变窄,累及膀胱者表现为膀胱壁不规则增厚或软组织肿块,大范围的曲面重建可全程清晰显示上尿路病变累及范围,直观显示上尿路腔内外改变.发现腹膜后淋巴结肿大3例,2例经病理证实为转移癌,影像所见与手术、病理完全符合.结论 16层螺旋CT容积扫描能清楚显示单侧上尿路多发癌发生的部位、累及范围.

    作者:游瑞雄;曹代荣;李银官;李坚;陈德华;江飞 刊期: 2009年第07期

  • 肾脏3.0T单体素1H-MRS定量观察

    目的 分析肾脏3.0T 1H-MRS特点,探讨肾脏1H-MRS代谢物峰值的变化及其应用.方法 利用3.0T磁共振仪对50名正常志愿者及15例肾癌患者进行单体素1H-MRS成像,所用技术为定点分辨选择波谱技术.结果 15例肾癌患者共13例获得满意谱线,50名正常志愿者共48名获得满意MRS谱线.1H-MRS能够检测出肾脏中四组主要共振峰:胆固醇和不饱和脂肪酸的混合峰(Chol+Unsat)、水峰(Water)、胆碱峰(Cho)以及脂质峰(Lip)等.肾癌组Chol+Unsat/Lip峰高比约为正常组的1/5,两者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4.764,P=0.04).结论 1H-MRS能够检测出肾脏中多种代谢物,并可以定量测量、研究其谱峰变化,对肾癌的诊断可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作者:曹开明;郝楠馨;王葳;常时新;王轶彬;宗根林 刊期: 2009年第07期

  • CT图像中肺实质的自动分割

    目的 为解决肺实质分割中肺部结节及高密度血管易遗漏的问题,提出一种自动肺实质分割方法.方法 首先利用二维区域生长反操作、连通区域判别等方法提取肺实质区域;然后利用行扫描法定位肺区边界点;后通过对边界点参数分析,定位受肿瘤侵占的边界点,利用曲线拟合修复受损边界.结果 通过对多组胸部CT图像的分割,验证了算法的有效性;与几种常见边界修复算法对比,验证了行扫描边界修复算法的优越性.结论 本文提出的算法能将肿瘤包含到肺实质区域,确保分割的完整性、准确性、实时性.

    作者:裴晓敏;郭红宇;戴建平 刊期: 2009年第07期

  • 基于提升小波变换的功能MRI数据分析

    目的 构建一种快速的fMRI数据小波分析方法.方法 用提升小波变换代替平稳小波变换分解fMRI数据,以分离其实验响应信号和干扰信号,再由频谱分析识别实验响应信号所在的小波尺度,并只对实验响应信号所在的小波尺度进行重构,后对重构信号进行相关分析来检测激活.结果 分析视觉实验数据显示,在显著性水平为α<10-6时,本文基于提升小波变换的方法比未去噪的相关分析方法更灵敏,而消耗时间比基于平稳小波变换的方法大幅度减少.同时本文方法只需24个数据点即可进行小波重构,而基于平稳小波变换的方法则需要256个数据点.结论 本文为fMRI数据提出了一种既能快速分析又能有效压缩的小波分析方法.

    作者:支联合;张洁;单保慈 刊期: 2009年第07期

  • 基于B超图像多重分形谱的脂肪肝严重程度识别

    目的 采用多重分形谱纹理分析法以及模式识别技术,建立一种识别正常肝脏和不同程度脂肪肝B超图像的计算机辅助诊断方法.方法 通过提取每幅B超图像多重分形谱曲线的奇异标度差和多重谱面积两个特征量,再结合近远场灰度比特征量,组成三维特征矢量输入BP人工神经网络进行分类识别.结果 正常肝脏正确识别率96.00%,轻度脂肪肝识别率80.00%,中度脂肪肝识别率88.00%,重度脂肪肝识别率92.00%.结论 特征矢量结合BP网络的识别方法在B超图像上能较好地识别肝脏脂肪化程度,可作为一种辅助诊断方法.

    作者:张建炜;汪天富;殷杰;查晓霞;罗燕 刊期: 2009年第07期

  • 利用普通曲面断层机摄取CR影像

    数字化牙片X线摄影技术是现代化口腔医学影像学中的一项方便、快捷、科学的诊断技术[1].笔者利用现有Panoura ULTRA牙片机设备,把曲面断层牙片机的成像载体支架轴承杆和胶片盒手柄位置进行改进,使其支持将传统增感屏-胶片改为装载数字X线成像板(imaging plate, IP)进行摄片;用FCR5000R读取器对IP进行读取,再经终端处理器对所获图像进行计算机后处理,后用FUJIFILM DRY PIX7000激光相机打印,得到一张高清晰、高质量的数字牙片.

    作者:妙朝英;郗超航 刊期: 2009年第07期

  • 卵巢肿瘤良恶性的彩色多普勒超声预测模型

    本文通过分析104例卵巢肿瘤的彩色多普勒超声(color Doppler ultrasonography, CDUS)表现,评价CDUS预测良、恶性卵巢肿瘤的价值.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2005年1月-2008年11月我院超声诊断卵巢肿瘤104例,年龄15~84岁,平均(43.9±12.3)岁.国际妇产科联盟(FIGO)临床分期Ⅰ~Ⅳ期分别为23、25、30、26例;术后病理证实良性肿瘤46例,恶性58例.

    作者:刘淑霞;陈荣川;刘艳丽;常辉;许春晓 刊期: 2009年第07期

  • DR高千伏胸部摄影的临床应用

    与传统放射检查技术相比,数字化X线摄影(digital radiography, DR)具有图像清晰、图像资料储存方便、工作效率高等优点[1-2].目前胸部数字化高千伏摄影已广泛用于临床及疾病防治工作中,有利于图像诊断质量的提高.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选择选取2007年8月-2009年2月在我院接受胸部DR高千伏摄影的患者100例,其中20例接受胸部DR普通条件与高千伏条件两次摄影.

    作者:陈建新;张显明 刊期: 2009年第07期

  • 131I-MIBG显像诊断嗜铬细胞瘤

    目的 探讨131I-MIBG显像诊断嗜铬细胞瘤的临床价值.方法 430例临床疑似嗜铬细胞瘤的患者接受131I-MIBG全身显像,其中接受B超、CT和MR检查者分别有326、400和77例,接受病理检查者178例. 结果 430例患者中108例确诊为嗜铬细胞瘤,89例131I-MIBG显像阳性,阴性19例.131I-MIBG显像诊断嗜铬细胞瘤的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分别为82.41%、100%和95.70%;对单侧肾上腺病灶、双侧肾上腺病灶、异位病灶以及恶性病灶的检出率分别为90.00%(54/60)、45.45%(5/11)、85.71%(24/28)以及66.67%(6/9).在所有患者、同时具有临床症状(高血压或头痛、心悸、大汗三联征中至少一项)和阳性常规影像学检查结果(B超、CT或MR至少一项为阳性)的患者以及同时具有临床症状、阳性24小时尿儿茶酚胺和阳性常规影像学检查结果的患者中,131I-MIBG显像的阳性率分别为20.69%、35.15%以及64.5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59例肾上腺意外瘤中确诊为嗜铬细胞瘤10例,131I-MIBG显像阳性8例. 结论 131I-MIBG显像是嗜铬细胞瘤首选的确诊方法,但不宜将其作为筛选方法.

    作者:张迎强;陈黎波;李方;龙明清;王凤英 刊期: 2009年第07期

  • 非小细胞肺癌18F-FDG PET/CT显像标准化摄取值与肿瘤分子标志物表达的相关性

    目的 分析非小细胞肺癌18F-FDG 标准化摄取值(SUV)与GLUT1、Ki-67、MVD、survivin及cyclinA表达的相关性.方法 收集经18F-FDG PET/CT检查且手术切除的非小细胞肺癌33例,采用SP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分别检测GLUT1、Ki-67、MVD、survivin及cyclinA,探讨其与SUV的相关性及GLUT1与Ki-67、MVD、survivin及cyclinA 的相关性;分别将病灶按大小(以瘤体3 cm为界)、有无纵隔及肺门淋巴结转移、肺癌的组织学类型分为两组,分别比较两组病灶的GLUT1、Ki-67、MVD、survivin及cyclinA的表达差异是否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33例NSCLC 标本中GLUT1阳性率为66.67%;Ki-67阳性率为72.73%;CD34阳性率为100%.标本平均微血管计数为(12.6±2.9)条,实际范围为12~56条;survivin阳性率为84.85%; cyclinA阳性率为27.27%.结论 FDG SUV与GLUT1呈线性回归关系,与MVD、Ki-67、survivin及cyclinA无相关性. GLUT1、Ki-67、MVD、survivin及cyclinA的表达与病灶大小及有无淋巴结转移无相关性;GLUT1和Ki-67的表达与肺癌的组织学类型有相关性,MVD、survivin及cyclinA的表达与肺癌的组织学类型无相关性.

    作者:段钰;于丽娟;韩波;贾承晔;王欣 刊期: 2009年第07期

  • 不同含量碳水化合物饮食对大鼠心脏和脑18F-FDG摄取的影响

    目的 探讨不同含量碳水化合物饮食对大鼠心脏和脑组织18F-FDG摄取的影响.方法 以标准饮食饲养2周后,保持饮食总能量不变,将15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3组:低碳水化合物组(LC)、中碳水化合物组(IC)和高碳水化合物组(HC);每组大鼠每种饮食饲养4周后,对动物行18F-FDG PET全身显像,于第2天尾静脉取血测定酮体、葡萄糖、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的含量.图像经计算机处理,获取心脏和脑的大标准摄取值(SUVmax).结果 心脏SUVmax分别为:LC组3.27±0.43,IC组10.92±0.89,HC组10.95±0.81;脑SUVmax:LC组4.78±0.19,IC组4.04±0.15,HC组3.77±0.24.LC组与IC和HC组之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IC和HC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LC组酮体为(726.10±65.95)μmol/L,约为IC和HC组的6~7倍;血清酮体水平与心脏SUVmax呈负相关(r=-0.764,P<0.001),与脑SUVmax呈正相关(r=0.569,P<0.001);各组间血清胰岛素、血糖和胰高血糖素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长期极低碳水化合物饮食使大鼠心脏对FDG的摄取明显降低,而脑组织对葡萄糖的摄取略有增加.

    作者:缪蔚冰;王荣福;BLAUFOX M Donald;FINE Eugene J;KOBA Wa-de 刊期: 2009年第07期

  • X线胸片诊断常见先天性心脏病

    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超声、CT、MRI广泛应用于临床检查,医学影像学的诊断技术发生了巨大变化,但迄今X线胸片仍作为简便、易行、有效的检查方法而广泛应用,包括在心血管疾病的诊断方面.X线胸部平片(胸片)能显示心脏整体及各房室、大血管的大小、形态和位置的变化及其程度,结合透视还可观察心脏、大血管的搏动等运动功能状态,同时可以反映继发于心血管疾患的肺循环障碍,如肺动、静脉高压的改变和程度,为诊断和评估预后提供重要的依据,在这方面是目前任何其他医学影像学手段都无法替代的检查方法.由于检查方法已规范化,胸片还被用为心血管病外科诊断和手术治疗前后的随诊观察方法.

    作者:凌坚 刊期: 2009年第0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