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探讨7.0T小动物MRI及Micro-PET检测动脉粥样硬化的可行性.方法 取10只46周龄ApoE-/-小鼠建立老年ApoE-/-小鼠动脉粥样硬化模型,取5只模型于鼠尾静脉注射超顺磁性氧化铁(SPIO)前、后12 h、24 h、36 h 行MR扫描(应用7.0TMR仪);另5只模型于鼠尾静脉注射18F-氟脱氧葡萄糖(~(18)F-FDG)1 h、2 h、3 h后行Micro-PET显像;取腹主动脉行病理检查.结果 老年ApoE-/-小鼠高脂喂养6个月后,7.0T MRI证实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鼠尾静脉注射SPIO后36 h发现鼠腹主动脉及两侧髂动脉血管壁T2W像上环形高信号较未注射SPIO前变薄,血管腔较前增宽.鼠尾静脉注射~(18)F-FDG行Micro-PET检测,发现在3 h左右腹主动脉及两侧髂动脉区域有放射性浓聚.病理示腹主动脉壁内有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及巨噬细胞的聚集.结论 7.0T MRI及Micro-PET可成功检测巨噬细胞丰富的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有助于判断斑块的易损性,为早期发现、诊断及治疗动脉粥样硬化提供理论依据.
作者:王中娟;邓钢;黄洪波;李爱梅;居胜红;赵瑞;金晖;魏晓莹 刊期: 2010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使用透视触发技术配合对比增强MR血管成像(CE-MRA)验证兔动脉硬化模型的可行性.方法 成年新西兰雌性大白兔24只,采用高脂饲料喂养8周.喂养前、后采用透视触发技术配合1.5T MR对实验兔全身动脉行CE-MRA检查.实验1周后观察兔存活状态,将图像显示有斑块分布且狭窄程度超过管腔50%的血管段取出、切片、染色,再与MRA图像相对照.结果 所有实验兔均无意外死亡发生.高脂喂养前MRA图像均显示血管壁光滑,管腔均匀.高脂喂养后MRA图像显示动脉内壁凹凸不平,其中32条颈总动脉、10条肠系膜上动脉、36条肾动脉局部管腔狭窄在50%以上;病理切片显示取材血管100%具有不同程度的硬化斑块,但与血管标本管腔狭窄程度相比,26.92%CE-MRA图像存在夸大,但程度不超过25%.结论 Care-bolus 配合CE-MRA验证兔动脉硬化模型具有可靠、创伤小、动物存活率高等优点.
作者:马小龙;陆建平;金爱国;王莉;刘崎;汪建华 刊期: 2010年第02期
目的 通过比较3种人肝癌裸鼠皮下移植瘤模型建模方法,探索适于分子影像学研究的裸鼠移植瘤建模方法.方法 48只BALB/C-nu/nu裸小鼠随机分成3组,每组16只.对实验组采用2 mm3大小的瘤组织块建模,对照组1采用1 mm3大小的瘤组织块建模,对照组2采用瘤细胞悬液法进行建模,分别观察成瘤率、成瘤时间和成瘤数目.接种后3~6周进行常规MR扫描及T2-mapping成像.结果 实验组、对照组1、对照组2的成瘤率分别为93.75%、75.00%、43.75%,实验组与对照组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对照组1、对照组2的肿瘤体积达1 cm3的时间分别为(21.7±2.4)天、(29.8±2.9)天、(34.6±3.9)天,组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形成单发肿瘤的比例分别为93.33%、75.00%、14.29%,实验组与对照组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常规T1WI和T2WI均能清晰显示肿瘤、肝脏、脾脏和脑组织等主要脏器,肿瘤在T1WI上呈等、稍低信号,在T2WI上呈高信号.利用多回波自旋回波序列(MSE)可测量肿瘤组织的T2弛豫时间,将T2-mapping成像数据输入工作站可获得T2-mapping伪彩图.结论 采用体积约2 mm3的改良瘤组织块法制作人肝癌移植瘤动物模型成瘤率高,成瘤时间短且较易形成单发肿瘤,可进行常规MR成像和T2-mapping成像,是一种适用于分子影像学成像研究的建模方法.
作者:洪国斌;梁碧玲;沈君;黄文革 刊期: 2010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急性实验性睾丸不全扭转的脉冲波多普勒(PWD)表现.方法 健康杂种犬8只,随机选择一侧精索扭转,分别扭转180°~630°.于扭转前、扭转后2、4、6 h用PWD观察测量双侧睾丸内动脉、睾丸包膜动脉及精索内动脉的收缩期峰值流速(PSV)及阻力指数(RI).试验结束后将睾丸送病理检查.结果 睾丸内动脉及睾丸包膜动脉PSV及RI随扭转时间延长而逐渐降低,与扭转时间拟合的曲线回归分析有统计学意义(P<0.05).精索扭转上段、扭转段及扭转下段内动脉PSV及RI变化范围较大且规律性不强(P>0.05).病理结果显示扭转侧睾丸无明显变化或仅表现为轻度间质充血、水肿.结论 睾丸包膜动脉及睾丸内动脉PSV、RI降低,特别是RI降低对判断急性期实验性睾丸不全扭转有参考价值,而精索扭转上段、扭转段及扭转下段内动脉PSV、RI变化并非判断急性期实验性睾丸不全扭转的可靠指标.
作者:唐敏;曹礼庭;李媛;张军辉;袁玺 刊期: 2010年第02期
目的 研究不同参数(如声压、频率、辐照时间)所致的超声辐射力对流动状态下的微泡造影剂的作用.方法 建立微血管流体模型,通过体视显微镜观察并记录不同的辐照参数对微泡造影剂的推移、聚集现象,对比分析不同辐射力对微泡的作用.结果 固定声强时,频率为2.0 MHz的超声波对微泡的推移与聚集作用大于1.0 MHz和0.5 MHz;低声压超声对微泡无明显破坏作用,但使其流速减慢;浓度为7×10~7个/ml时微泡聚集现象较浓度为7×10~5个/ml时明显,当微泡浓度高达7×10~9个/ml时,超声辐射力对微泡无明显的推移;延长辐照时间对微泡的推移和聚集作用无明显影响.结论 不同参数的超声辐射力对微泡造影剂的推移和聚集作用不同,可望通过调整辐射力参数来大程度地提高微泡的靶向黏附率.
作者:刘佳;张萍;刘政;赵洋;高顺记;皋月娟;高云华 刊期: 2010年第02期
目的 观察阿霉素海藻酸钠微球对兔VX2肝移植瘤的化疗栓塞术后肿瘤血管生成的影响.方法 30只新西兰大白兔,于肝左叶植入VX2 肿瘤组织块,建立肝移植瘤模型,随机分为5组,每组6只.开腹游离肝动脉,经肝动脉楔入法分别给予空白海藻酸钠微球(A组)、阿霉素海藻酸钠微球(B组)、超液化碘油(C组)、超液化碘油+阿霉素(D组),对照组(E组)给予生理盐水.治疗后第3周将所有实验动物处死,取肿瘤标本进行大体观察及免疫组化染色,分析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免疫组化结果及微血管密度(MVD)计数情况.结果 A、B、C、D、E五组间VEGF的表达阳性率分别为66.67%、50.00%、100%、83.33%、66.67%,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VD计数分别为55.36±7.02、41.27±8.45、82.42±6.23、67.81±11.42、62.46±7.54,C组MVD值高于A组和B组(P<0.05);B组MVD值低于D组(P<0.05). 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显示VEGF与MVD相关系数为0.726(P<0.01).结论 阿霉素海藻酸钠微球化疗栓塞可使兔VX2肝移植瘤VEGF表达和MVD数目下降,但不排除其快速闭塞肿瘤血管,导致肿瘤明显坏死.
作者:许开元;邹英华;齐宪荣;胡国栋 刊期: 2010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同步匹配蒙片去骨(MMBE)技术显示脑血管的可行性并比较其与容积CT数字减影血管造影(VCTDSA)的减影图像质量.方法 应用64层螺旋CT扫描血管模型:①未注射对比剂同步和非同步扫描各10次;②注射对比剂后同步和非同步扫描各5次.用MMBE减影后行3D VR、大密度投影(MIP)图像重组评价减影图像质量;测量减影全幅图像CT值(无对比剂);前后提取两组骨蒙片相减评价图像质量(无对比剂);比较同步MMBE与VCTDSA的减影图像质量.结果 采用MMBE减影同步与非同步扫描图像质量均为Ⅱ级13次、Ⅲ级2次;同步与非同步扫描减影图像CT值均数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0.05);10次同步扫描骨蒙片相减图像质量均为Ⅰ级,而非同步扫描骨蒙片相减图像质量Ⅱ级8次、Ⅲ级1次、Ⅰ级1次;同步MMBE减影图像质量Ⅱ级13次、Ⅲ级2次,15次VCTDSA减影图像质量均为Ⅰ级.结论 同步MMBE技术是显示脑血管的可行方法,可提高MMBE减影后的图像质量;VCTDSA减影图像质量优于同步MMBE.
作者:张丽娟;吕发金;谢惠;蒋孝先 刊期: 2010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双源CT双能量肺灌注成像(DEPI)与核素肺灌注显像诊断实验性急性肺栓塞的价值.方法 24只家兔,20只采用股静脉入路注射明胶海绵制成急性肺栓塞模型,另外4只注射生理盐水作为对照组.栓塞后2 h行DEPI及核素肺灌注平面显像.以病理结果为金标准,比较两种方法在肺叶基础上诊断急性肺栓塞的准确性.比较增强DEPI图像上栓塞区与正常肺实质的CT值和强化值(Overlay值).结果 对照组DEPI图像表现为大致均匀的黄红色伪彩,栓塞后栓塞区肺灌注图像表现为灌注缺损,核素肺灌注显示栓塞区放射性稀疏或缺损;DEPI和肺灌注平面显像诊断肺栓塞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100%、97.50%、95.24%、100%;67.50%、81.25%、64.29%、83.33%.增强后栓塞区和非栓塞区CT值及强化值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与核素肺灌注显像相比,DEPI诊断实验性急性肺栓塞有更高的敏感度和特异度.
作者:柴学;张龙江;胡裕效;赵艳娥;薛杨波;胡小波;朱虹;卢光明 刊期: 2010年第02期
目的 采用高场MR在体监测超顺磁性氧化铁颗粒(SPIO)标记大鼠骨髓基质细胞(BMSCs)在脑损伤模型大鼠脑内的分布与迁移.方法 首先进行BMSCs体外培养,然后采用SPIO标记BMSC;采用Feeney法制作创伤性脑损伤模型(TBI).脑损伤24 h后于损伤区周围立体定向移植BMSCs,并于移植后1、3天及1、3周行MR检查.结果 倒置相差显微镜下观察,标记BMSCs的细胞内含有棕黄色铁颗粒,普鲁士蓝染色呈阳性;电镜下胞浆内可见散在分布的铁颗粒.细胞移植后MRI可见移植部位在MR各序列上均呈点状低信号,尤以磁敏感加权成像(SWI)上显示明确.结论 高场MRI能够在活体内连续示踪观察SPIO标记的BMSCs的分布与迁移,且SWI序列为敏感.
作者:李华丽;程敬亮;张勇;王娟 刊期: 2010年第02期
目的 应用磁敏感加权成像(SWI)探讨肿瘤内出血量与脑胶质瘤病理分级的关系,初步评价SWI技术对脑胶质瘤恶性程度分级的价值.方法 30例脑胶质瘤患者均接受SWI序列扫描.用测量软件逐层测量SWI序列所显示的出血成分面积.比较高度恶性胶质瘤组与低度恶性胶质瘤组在SWI序列上显示的肿瘤出血率及出血量.结果 30例脑胶质瘤患者,SWI序列显示的高度恶性胶质瘤组的出血率(80.00%)大于低度恶性胶质瘤组(46.67%),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64).高度恶性胶质瘤组在SWI序列上显示的出血量大于低度恶性胶质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275,P=0.026).结论 利用SWI序列显示的脑肿瘤内出血量对术前脑胶质瘤分级诊断有一定价值.
作者:陈月洁;黄砚玲;王永峰;金晓青;徐娅莎 刊期: 2010年第02期
目的 观察吸烟成瘾者在不同生理状态下以及吸烟成瘾者与非吸烟者接受香烟嗅觉刺激时引起脑功能区的不同激活模式.方法 17名右利手受试者(非吸烟对照组5名,吸烟成瘾者12名)完成试验.采用Block设计,EPI采集,以烟卷作为嗅觉暗示任务,纸卷作为对照物.结果 12名吸烟成瘾者在戒断状态下面对香烟嗅觉诱导刺激时,左侧额上回(BA8、9、10、11)、右侧额上回(BA10)、左侧额中回(BA8、10、11、46)、右侧额中回(BA8、9)、左侧额下回(BA9)、右侧额下回(BA45、47)、左侧额内侧回(BA6、8、10、11)、右侧额内侧回(BA9、11)、左侧扣带回(BA24、31)、右侧扣带回(BA24、37)、右侧颞中回(BA21)及双侧丘脑及小脑半球激活;在满足状态下,双侧前额叶、双侧小脑半球亦见激活,而其他脑区未见明显激活.非吸烟者面对香烟刺激时全脑未见明显激活,仅1名受试者出现少数小体积激活点,考虑由图像噪声引起.结论 前额叶、中脑边缘系统(扣带回前部及后部、丘脑)在通过鼻腔给予香烟嗅觉刺激所诱导的吸烟渴望神经机制中发挥重要作用;在临床型1.5T MR成像设备上,利用鼻腔通路,通过香烟嗅觉诱导刺激观察和研究吸烟成瘾者的相关脑激活区以及神经环路与作用机制是可行的.
作者:倪鸣飞;伍建林;张清;苗延巍 刊期: 2010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脑膜瘤相对性脑血流容积(rCBV)与脑膜瘤良恶性间的关系.方法 对36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脑膜瘤患者术前行常规MR及MR灌注成像(PWI)检查.PWI序列为GRE-EPI-T2~*WI,原始灌注图像数据经工作站软件计算出脑血流容积(CBV)图,获取脑膜瘤大rCBV值,分析良恶性脑膜瘤肿瘤实质区与周围水肿区间rCBV值的差异.结果 良恶性脑膜瘤肿瘤实质区大rCBV值分别为9.78±4.69、3.59±0.28 (t=7.168, P<0.001);周围水肿区大rCBV值分别为3.06±1.76、3.58±1.93 (P>0.05).结论 MR PWI的rCBV值及CBV图是评价脑膜瘤良恶性的有价值的指标,对指导临床选择正确的治疗方案及评估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史瑞华;翟仁友;钱晓军;鲁万红;顾华 刊期: 2010年第02期
目的 评价T1WI边界征及T2-FLAIR皮质征对鉴别单发转移瘤与高级别星形细胞肿瘤的价值.方法 高级别星形细胞肿瘤31例和单发脑转移瘤42例,均接受常规MR平扫及增强扫描,回顾性分析边界征和皮质征的出现几率.结果 73例中39例出现T1WI边界征,其中32例为单发转移瘤,7例为星形细胞肿瘤;边界征诊断单发转移瘤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76.20%和77.42%,对单发转移瘤的阳性预测值是82.05%.34例出现T2-FLAIR皮质征,其中25例为星形细胞肿瘤,9例为单发转移瘤;皮质征诊断星形细胞肿瘤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是80.65%和78.57%,对星形细胞肿瘤的阳性预测值是73.53%.55例只出现一个征象,其中31例仅出现边界征,其中27例为单发转移瘤,4例为星形细胞肿瘤;24例仅出现皮质征,其中21例为星形细胞肿瘤,3例为单发转移瘤.两种征象联合应用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85.结论 边界征与皮质征分别是诊断脑单发转移瘤和星形细胞肿瘤较特异的征象,两者联合应用有助于提高二者的鉴别诊断准确率.
作者:罗海营;黄飚;刘红军;张水兴;王广谊;梁长虹 刊期: 2010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3.0T MR扩散加权成像(DWI)b0图像对急性脑出血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105例发病3天内接受第1次MR检查、并在我院住院治疗确诊的急性脑卒中患者的影像学资料.以同期梯度回波序列为标准,评价DWI b0图像诊断出血的敏感度及可靠性.结果 105例患者中,急性脑出血48例,DWI b0图像清晰显示其中47例,诊断急性脑出血的敏感度为97.92%,特异度100%,阳性预测值100%,阴性预测值98.25%.血肿核外层环状低信号是较早期血肿的共同特征,环状低信号在DWI b0图像上显示佳,其次是梯度回波序列.结论 3.0T MR DWI可以明确区分急性出血性和非出血性脑卒中.DWI及常规T1WI、T2WI的快速成像方案可以快速、准确地判断脑出血,有助于临床治疗方案的制定.
作者:袁飞;刘银社;艾克文;赵军;袁滨;张忠强 刊期: 2010年第02期
目的 比较男性和女性垂体大腺瘤的临床及MRI特点.方法 230例(男104例,女126例)经病理证实的垂体大腺瘤患者按性别分为两组,分别计算每组的平均年龄、瘤体内出血和海绵窦受累的比率、肿瘤体积,并进行组间比较,同时比较两组病例的病理类型构成.结果 男性组年龄、瘤内出血率、海绵窦受累率及肿瘤体积分别为(44.8±13.2)岁、21.15%(22/104)、50.00%(52/104)及6100.48 mm3;女性组分别为(44.8±11.9)岁、28.57%(36/126)、48.41%(61/126)及5037.05 mm3.两组病例的年龄、瘤内出血率、海绵窦受累率、肿瘤体积及病理类型构成无统计学差异(P=0.972,P= 0.197,P=0.811,P=0.189,P=0.093).结论 垂体大腺瘤的临床及MRI特点无性别差异.
作者:陈绪珠;江涛;王军梅;戴建平 刊期: 2010年第02期
双磷酸盐是破骨细胞抑制剂,广泛应用于治疗癌症患者骨转移,但近来有患者接受双磷酸盐类药物治疗后发生颌骨坏死的报道.本文就双磷酸盐相关性颌骨坏死的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和影像学表现做一综述.
作者:杨万群;黄飚;梁长虹 刊期: 2010年第02期
速度向量成像(VVI)技术是新近发展起来的一种无创、定性、定量评价血管壁运动及弹性功能的超声技术,能直观、准确地评价管壁运动力学特征,灵敏地反映颈动脉粥样硬化早期血管壁弹性及运动特征的改变;观测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在血管壁运动时受力及旋转情况,为研究动脉斑块的不稳定性提供新的方法.VVI在研究机体其他部位血管的运动力学特征亦有报道.本文对VVI技术在血管方面的研究应用现状加以综述.
作者:白冰;赵宝珍 刊期: 2010年第02期
医学图像在现代医疗诊断中有重要作用,近年来小波变换在医学图像处理如边缘提取、去噪、增强、图像压缩、融合等方面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本文利用小波变换的理论分析和相关文献报道对以上处理方法进行综述.
作者:张玲 刊期: 2010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原发性胃淋巴瘤的CT表现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病理确诊的21例原发性胃淋巴瘤患者的CT表现,观察病变部位、范围、胃壁厚度、强化程度、胃腔、黏膜及浆膜改变特征、胃周淋巴结及其他器官侵犯特点.结果 本组21例原发性胃淋巴瘤患者均为非霍奇金淋巴瘤;19例为多发病灶,2例为单发病灶.CT表现为胃壁不均匀增厚(8 ~62 mm),其中弥漫性增厚10例,节段性增厚9例,局限性增厚2例;19例呈均匀强化,2例内见片状低密度坏死;12例胃壁黏膜线完整,9例黏膜破坏;胃壁浆膜面模糊2例,浆膜面清晰19例;12例胃腔无明显狭窄;6例胃周淋巴结肿大,未发现肝脏侵犯.结论 原发性胃淋巴瘤的CT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多排螺旋CT对诊断和鉴别诊断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作者:潘金万;梁长虹;阙松林;张水兴 刊期: 2010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成人肺炎支原体肺炎的CT影像特点,指导临床对肺炎支原体肺炎的早期诊断.方法 对40例经血清学证实的肺炎支原体肺炎患者的CT影像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在40例患者中,常见CT表现为磨玻璃影(34/40,85.00%)及实变影(28/40,70.00%),其他表现有结节影(18/40,45.00%)、支气管血管束增粗(6/40,15.00%)、小叶间隔增厚(6/40,15.00%)、纵隔淋巴结肿大(6/40,15.00%)及胸腔积液(4/40,10.00%).病变以双肺下叶多见,多呈小叶性分布.部分患者病灶的吸收较临床表现改善慢.结论 支原体肺炎的CT表现具有一定特点,对早期诊断具有一定价值.
作者:曲丹;林琳;李胜岐 刊期: 2010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肺硬化性血管瘤的不常见CT表现及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25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肺硬化性血管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及CT表现,其中10例仅接受平扫,15例接受CT平扫和增强扫描.结果 25例均为单发病灶,其中20例(20/25,80.00%)表现为结节,5例(5/25,20.00%)为肿块;6例(6/25,24.00%)有浅分叶,6例(6/25,24.00%)含钙化成分,2例(2/25,8.00%)表现为磨玻璃密度结节,1例(1/25,4.00%)病变周围肺气肿,1例(1/25,4.00%)突入支气管内生长,1例(1/25,4.00%)有短毛刺,2例(2/25,8.00%)见血管集束征;15例增强扫描病灶呈轻度至显著强化.结论 CT能够显示肺硬化性血管瘤的特征,关注其不常见表现有利于诊断.
作者:吴坚;黄杰;杨立 刊期: 2010年第02期
目的 观察二维超声斑点追踪(2D-STE)是否可预测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的急性期反应.方法 24例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接受CRT治疗,术后7天分别在CRT关闭(OFF)和开启(ON)状态接受超声检查.将2D-STE测量的左心室短轴前间壁和后壁达峰值径向应变的时间差(T_(AS-POST))≥130 ms定义为左心室收缩不同步.将CRT-ON时左心室压力大上升速率(LVdp/dt)的增长率Δdp/dt%>25%定义为急性反应有效.结果 15例患者(62.50%) CRT有反应,CRT-ON时左心室射血分数和LVdp/dt增大,T_(AS-POST) 缩短.T_(AS-POST) 是预测Δdp/dt%>25%的独立因素,T_(AS-POST)≥130 ms预测CRT急性反应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6.24%和70.38%.结论 2D-STE技术能够有助于选择CRT适病例,并预测其急性期反应.
作者:马春燕;刘爽;任卫东;于波;唐力 刊期: 2010年第02期
目的 应用二维超声斑点追踪成像技术(2D-STI)评价肝硬化患者左心室局部纵向收缩功能.方法 选取34例肝硬化患者为肝硬化组,35名健康志愿者作为正常对照组.常规超声心动图记录左心房及左心室舒张末期前后径、射血分数(EF)、左室短轴缩短率(FS);心尖长轴切面记录二尖瓣舒张期血流频谱E峰及A峰值,并计算E/A值;记录心尖长轴切面、心尖两腔切面及心尖四腔切面的三个完整心动周期的高帧频二维图像,脱机应用二维应变分析软件测量左心室壁各节段收缩期的峰值应变.结果 肝硬化组左心房收缩期前后径(30.49 mm±4.20 mm)、左心室舒张末期前后径(44.90 mm±4.33 mm)与正常对照组(28.82 mm±3.67 mm,43.25 mm±3.21 mm)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肝硬化组EF(61.15%±4.41%)及FS(32.92%±3.34%)与正常对照组(59.74%±5.45%,32.05%±3.71%)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肝硬化组E/A值(1.03±0.29)较正常对照组(1.31±2.74)减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硬化组左心室各节段收缩期纵向峰值应变均低于正常对照组,除左心室后壁基底段、前壁基底段、下壁基底段、前间隔基底段及后间隔中间段和基底段外,其他各节段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肝硬化患者左心室形态、舒张功能及左心室局部纵向收缩功能均存在异常,2D-STI较常规超声检查可以较早地、敏感地反映肝硬化患者左心室局部纵向收缩功能改变.
作者:徐鑫;黎春雷;李红洲;孙杰;邓又斌 刊期: 2010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血液透析(HD)患者并发肺动脉高压的发生率及肺动脉高压与心输出量的关系.方法 运用超声心动图对78例HD患者并发肺动脉高压的发生率进行评估.以是否合并有肺动脉高压将研究对象分为肺动脉高压组和无肺动脉高压组,检测两组左心室射血分数、左心室容积、心输出量及心脏指数,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78例HD患者并发肺动脉高压20例,发生率25.64%.20例并发肺动脉高压的患者中15例为轻度,4例为中度,1例为重度.两组间射血分数、心脏容积、心输出量及心脏指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心输出量与肺动脉高压无相关性.结论 HD患者并发肺动脉高压并不少见, 本研究中心输出量不是引起肺动脉压增高的原因.动-静脉内瘘及其他因素引起的心输出量的增加对肺动脉高压的影响有待进一步研究.
作者:姜维;孟娟;吴雅峰;李忠心;孙倩美 刊期: 2010年第02期
目的 观察3.0T磁共振自由呼吸全心冠状动脉成像过程中平均心率(HR)及心率变异对图像质量的影响.方法 应用Philips 3.0T MR,采用节段k空间采集梯度回波序列对65名健康志愿者行自由呼吸回顾性心电门控全心磁共振冠状动脉成像(MRCA)检查.心率变异的程度用HR的标准差占R-R间期的百分比表示.由2名有经验的放射科医生对各冠状动脉近端的MRCA图像质量进行评分(1分:优秀;2分:良好;3分:一般;4分:无诊断意义).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检验各冠状动脉平均HR及心率变异与MRA图像质量的相关性.结果 65名健康志愿者的平均HR为(64.5±13.3)次/分,心率变异为(6.1%±2.6)%.HR与右侧冠状动脉(P<0.05)以外的各支冠状动脉近端MRA的图像质量无相关性(P>0.05),心率变异与各支冠状动脉的图像质量均显著相关(P<0.001).结论 心率变异对3.0T自由呼吸MRCA图像质量的影响较HR更为显著.
作者:于兵;孙红彬;侯阳;郭启勇 刊期: 2010年第02期
目的 评价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引导经外周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的实用性和临床价值.方法 32例需要中长期静脉输液和用药的患者接受经外周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选择穿刺血管,确立佳穿刺点及穿刺角度,对穿刺全过程进行动态监测和引导,并对导管末端进行初步定位.结果 32例患者均在彩超引导下穿刺置管成功,成功率为100%;穿刺引导时间为22 s~19 min,30例1次穿刺成功,1次成功率为93.75%.结论 彩超引导外周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可明显提高穿刺成功率,缩短穿刺时间,减少并发症,是一种简便、安全、可靠的方法.
作者:钱丰;刘艳萍;王中;谢潇;徐继红 刊期: 2010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提高未破裂型异位妊娠超声诊断率的方法及应用价值.方法 单独及联合应用已经获得的各超声诊断指标,对疑似异位妊娠的139个附件区厚壁小囊性灶进行前瞻性预测.所有病灶经手术病理及临床长期随访确诊,其中异位妊娠病灶(妊娠囊型)61个,卵巢黄体78个.将各超声指标的预测结果与金标准对照,对各超声指标诊断价值进行评价.结果 囊壁回声高于或等于内膜回声、囊壁回声高于卵巢实质回声、囊肿周围未见小卵泡回声作为诊断异位妊娠孕囊的阳性指标,其各自的敏感度分别是86.89%、93.44%及96.72%,特异度分别为93.59%、85.90%及70.51%,且联合应用两个指标的敏感度为98.36%,特异度为94.87%.结论 判断附件区囊肿与卵巢的关系及比较囊壁回声对异位妊娠有很高的诊断价值.
作者:胡蓉;向红 刊期: 2010年第02期
目的 观察卵巢勃勒纳瘤的CT表现,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及诊断能力.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5例卵巢勃勒纳瘤的CT表现,对肿块的位置、大小、结构、增强程度、钙化及转移情况进行分析.结果 5例患者共7个病灶,单侧3例,双侧2例,其中左侧3个病灶,右侧4个病灶,肿瘤大小为1.52~16.25 cm,平均7.36 cm;4例5个病灶为良性,1例双侧病灶为恶性;CT扫描4例5个病灶(71.43%)表现为实性肿块,病灶边界均较清晰,并见钙化,1例两个病灶(28.57%)表现为囊实性,以囊性为主,病变内部可见分隔;增强扫描病变呈不均匀性中等程度强化.其中1例良性伴有大量胸腔积液及腹腔积液.结论 卵巢勃勒纳瘤CT多表现为实性肿块,内有钙化,CT检查结合临床有助于诊断.
作者:潘昌杰;钱农;刘炜;薛跃君;许轶群 刊期: 2010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胎儿先天性肺腺瘤样囊肿(CCAM)的超声表现,预测CCAM胎儿的预后与转归情况.方法 应用二维超声于胎儿胸腔多切面扫查,观察肺部肿块发生的位置、形态、大小;随访CCAM的大小、声像图变化及是否出现合并症.结果 产前诊断19胎CCAM,13胎引产后病理证实,1胎出生后死亡,5胎于36周前肺部肿块消失.肺部病灶声像图变化特点:Ⅰ型囊性肿块逐渐缩小,直至消失;Ⅱ型囊性部分渐渐变小,数目减少,强回声部分逐渐变浅变淡直至与正常肺组织回声相同;Ⅲ型实质性肿块由强回声逐渐变浅变淡直至与正常肺组织回声近似,或由Ⅲ型逐渐演变为Ⅱ型然后随孕周增加恢复为正常肺组织回声.随访中10胎(10/19,52.63%)CCAM随孕周增加而增大,出现心脏、纵隔移位、胸腹腔积液和(或)胎儿水肿等并发症.结论 超声检查是诊断胎儿CCAM的可靠方法;可从超声观察角度预测CCAM胎儿的预后与转归;胎儿纵隔、心脏移位、胸腔积液、胎儿水肿或合并其他发育异常是终止妊娠的指征.
作者:常红梅;孙玲玲;邓学东;梁泓;赵一平;樊峰 刊期: 2010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超声观察胎儿外耳的标准切面及观察时机.方法 2212名17~40周、发育正常的胎儿按胎龄分成6组,对各组胎儿分别进行颈后横斜切面(A切面)、下颌横斜切面(B切面)、外耳旁矢状切面(C切面)及外耳冠状切面(D切面)的超声观察,记录不同孕周各切面胎儿外耳的获取数,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2212例胎儿中,A切面共获取3454个外耳(获取率78.07%),B切面共获取1694个外耳(获取率38.29%),C切面共获取3454个外耳(获取率78.07%),D切面共获取2304个外耳(获取率52.08%).同组A切面与C切面外耳获取率相同,但二者与B切面及D切面的外耳获取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切面与D切面外耳获取率在25~40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各切面胎儿外耳的获取率与孕周均呈负相关(P<0.01),即随着孕周的增加各切面胎儿外耳的获取率降低.结论 超声观察胎儿外耳方法简单易掌握,可应用于产前胎儿外耳畸形的筛查.A切面和C切面可作为超声观察胎儿外耳的标准切面,B切面和D切面可作为A切面和C切面的补充.观察胎儿外耳的佳时期为孕17~24+6周.
作者:杨敏;郑敏;顾晓宁;刘冬梅 刊期: 2010年第02期
目的 采用多普勒超声测量胎儿大脑中动脉收缩期峰值流速(MCA-PSV),并探讨其与胎儿贫血的关系.方法 检测535名孕14~40周正常胎儿的MCA-PSV,建立标准值.以MCA-PSV>相同孕周均数+2个标准差或1.5×相同孕周均数为标准,对MCA-PSV异常增高的胎儿进行评价.结果 胎儿MCA-PSV与孕周呈线性正相关,线性回归方程为:MCA-PSV=-9.955+1.561×孕周.以不同孕周胎儿MCA-PSV均数+2个标准差作为筛查胎儿贫血标准,在209例针对性产科超声检查中共筛查出7例,其中4例MCA-PSV>相同孕周正常胎儿均数的1.5倍,经引产证实为严重胎儿贫血.结论 胎儿MCA-PSV高于1.5倍相同孕周均数可作为产前超声筛查胎儿贫血的一个重要提示指标.
作者:侯敏;吕国荣;唐力 刊期: 2010年第02期
目的 评估双源CT(DSCT)能量减影成像所需时间、图像质量及其对血管狭窄闭塞诊断的效能.方法 23例临床疑诊体部血管疾病患者接受DSCT血管造影(DE-CTA)检查,对所获数据在双能软件中进行自动去骨(ABS)去除斑块后行手动去除残余骨质(ABPS),对融合数据在常规3D软件中行自动去骨(ABR),去骨后手动去除残余骨质(ABR-M).行大密度投影(MIP)及多平面重组(MPR)重建,比较ABR与ABS的图像残余骨情况、ABPS和ABR-M后处理操作时间及动脉血管可见度情况;并以MPR及原始图像综合诊断结果为标准,比较两种血管成像方法对血管狭窄程度≥50%节段诊断的敏感度、特异度.结果 ABR图像总体去骨效果好于ABS(P<0.05);ABPS所需后处理时间[(7.8±4.3)min]少于ABR-M所需时间[(11.4±2.5)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共325个节段用于评价血管狭窄程度,ABPS与ABR-B对狭窄程度≥50%节段的诊断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95.74%、96.19%和92.93%、97.87%.结论 双源CT能量减影成像去骨、去斑块后图像质量较好,对血管狭窄的诊断较为准确,后处理所耗时间少于传统3D方法.
作者:李道伟;郭文力;卢再鸣;郭启勇 刊期: 2010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匀场线宽对谱线信噪比(SNR)、NAA/Cr、Cho/Cr及抑水效果的影响.方法 使用GE Signa Excite HD 3.0T超导磁共振扫描仪,采用8通道头颈联合相控阵线圈,单体素PRESS序列1H-MRS采集,共得到49条谱线.检查参数为TR 1500 ms,TE 30 ms,NSA 128.记录自动匀场半高全宽(FWHM)和抑水率,把受检者按是否抑水分为匀场较好组(FWHM<10 Hz)和匀场较差组(FWHM≥10 Hz).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两组的Cr_SNR、NAA/Cr、Cho/Cr、抑水率和感兴趣容积(VOI).结果 匀场较好组较匀场较差组的平均Cr_SNR好(t=5.976,P<0.001),NAA/Cr比值(t=2.469,P=0.017)更大,Cho/Cr(t=-4.460,P<0.001)更小,VOI(t=3.862,P<0.001)更大,水抑制更有效(t=3.704,P=0.001).结论 头部单体素3.0T 1H-MRS采集时,较小VOI更易匀场,匀场好的谱线信噪比及主要代谢物相对比值较高,且水抑制效果好.
作者:谭绍恒;梁长虹;郑君惠;徐莉 刊期: 2010年第02期
目的 评价多层螺旋CT(MSCT)肺功能参数与常规肺功能参数的相关性,确定MSCT肺功能参数的正常值.方法 正常志愿者30名接受常规肺功能检查及MSCT检查,在大吸气末及大呼气末屏气扫描,所有数据通过肺计算机辅助检查系统软件进行分析,所得数据与肺功能检查(PFT)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MSCT扫描所得正常者吸气末肺体积(Vin)和呼气末肺体积(Vex)与PFT所得肺总量(TLC)及残气量(RV)有很好的相关性(r=0.90,P<0.01;r=0.74,P<0.01),Vex/Vin与RV/TLC相关 (r=0.74,P<0.01),Vin-Vex与MVC相关 (r=0.85,P<0.01).深吸气末平均肺密度为(-879.51±32.82)HU,单位体积密度为(0.12±0.03)g/cm3,深呼气末平均肺密度为(-688.14±62.38)HU,单位体积密度为(0.31±0.06)g/cm3.结论 MSCT肺功能检查所得的一系列定量参数与肺功能数据间有较好的相关性.
作者:陈淮;曾庆思;关玉宝;高怡;郑劲平;侯欣然 刊期: 2010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1.5T 采用轴位插入有限脉冲响应(IFIR)序列进行肾血管成像的可行性.方法 对122例受试者进行IFIR序列扫描,在ADW 4.3工作站上行大密度投影(MIP)重建,对肾动脉各分支显示程度进行评分,并与肾动脉的信噪比(SNR)、呼吸运动伪影的有无、年龄高低等因素对比分析.结果 112例(91.80%)可显示肾脏段血管,其中78例(63.93%)能清晰观察到肾脏段血管,54例(44.26%)可清晰显示到段后血管,22例(18.03%)可清晰显示到段后血管的分支.不同年龄组间血管评分不同,<60岁组及≥60岁组血管评分平均秩次为67.48及49.25(P=0.006).呼吸运动影响肾血管评分,有无呼吸伪影组评分平均秩次分别为43.35及66.66(P=0.002).SNR与肾血管评分无关(P=0.177).结论 1.5T MR IFIR序列用于肾脏血管成像简便、安全,可清晰显示各级肾血管.
作者:王艺;刘爱连;宋清伟;孙美玉;汪禾青 刊期: 2010年第02期
目的 观察原发性骨淋巴瘤的MRI及PET影像特征,探讨MRI联合PET的诊断价值.方法 收集经病理证实的原发性骨淋巴瘤16例,回顾性分析其MRI和PET表现.结果 单骨侵犯15例(股骨5例,椎体3例,髂骨3例,胫骨2例,桡骨1例,上颌骨1例);多骨侵犯1例(胸骨上段及右侧第7肋骨各一病灶).MRI表现:①16例均见髓腔内局部片状或弥漫性不均匀异常信号,T1WI呈等或稍低或混杂信号,T2WI呈稍高信号,不均匀或均匀强化;②均见明显软组织肿块,15例范围超过骨病变,1例与骨病变相当;T1WI多呈均匀等或稍低信号,T2WI呈均匀或不均匀稍高信号,轻度或中度均匀强化或不均匀强化;3例椎体者为单一椎体压缩性骨折伴局部呈硬膜外和(或)椎旁软组织,软组织范围超过病变椎体.PET:术前PET检查13例,均提示病变局部糖代谢增高,局部放射性浓聚,全身其他部位无异常代谢;3例椎体者均为术后PET检查,术后2个月术区局部复发1例.结论 MRI上原发性骨淋巴瘤骨质破坏小而软组织肿块大,T2WI信号相对较低,具有一定特征性;PET对骨原发性淋巴瘤无特异性,但对确定病变性质、鉴别原发与继发、以及术后随访具有优势.MRI与PET相结合为检查原发性骨淋巴瘤的适当方法.
作者:李景雷;曾辉;梁长虹;吴海军;黄美萍;邵丹 刊期: 2010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高频超声诊断臂丛神经病变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应用高频超声对42例临床疑有臂丛神经病变的患者进行臂丛神经超声检查,并与临床资料对照分析.结果 42例患者中,33例经临床诊断为臂丛神经病变,9例臂丛神经未发现明确病变.超声诊断臂丛神经异常26例,16例未发现异常.高频超声诊断臂丛病变敏感度为78.79%,特异度为100%,准确率为83.33%.结论 高频超声在诊断臂丛神经病变方面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可成为临床诊断臂丛神经病变的重要影像学检查手段.
作者:王月香;郭义柱;唐佩福;张立海;唐杰 刊期: 2010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早期不典型脊椎结核及化脓性脊椎炎的MRI表现及鉴别诊断.方法 表现不典型的早期脊椎结核患者6例及化脓性脊椎炎患者7例,均经临床及病理证实.分析其椎体、椎间盘、周围软组织及增强检查后MR特点.采用χ~2检验比较两组病例的MRI特征.结果 化脓性脊椎炎中早期椎间隙变窄(8/10,80.00%)、椎体上/下部条状异常信号(12/18,66.67%)、终板下线样高信号(13/18,72.22%)的发生率明显高于脊椎结核(均无以上征象).脊椎结核中椎体前部局限异常信号(4/12,33.33%)、跨椎体脓肿(5/6,83.33%)发生率明显高于化脓性脊椎炎(均无以上征象).两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MR能鉴别早期表现不典型的脊椎结核及化脓性脊椎炎.
作者:屈瑾;雷新玮;祁吉 刊期: 2010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小儿先天性肌性斜颈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超声诊断并经临床证实的小儿先天性肌性斜颈62例的声像图特征.结果 本组62例先天性肌性斜颈患儿均发现异常声像图改变.根据声像图特征,62例先天性肌性斜颈分为两种类型:肿块型32例(32/62,51.61%),弥漫型30例(30/62,48.39%).18例(18/62,29.03%)先天性肌性斜颈内显示低速高阻动脉血流,阻力指数0.73~0.88.结论 彩色多普勒超声对小儿先天性肌性斜颈有明确的诊断价值.
作者:吴意赟;陈伟明;周正国;徐大华 刊期: 2010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多排螺旋CT灌注成像(MSCTPI)在甲状腺占位性病变诊断和鉴别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43例符合入选标准的病例,分为良性组33例和恶性组10例,良性组包括结节性甲状腺肿亚组(17例)和甲状腺腺瘤亚组(16例),恶性组为甲状腺癌10例.采用GE LightSpeed 16排螺旋CT,常规CT平扫后动态增强扫描;绘制颈总动脉、甲状腺良性病变和甲状腺癌的时间-密度曲线(TDC),并计算各组BF、BV、MTT、PS值.对灌注参数各指标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颈总动脉TDC为单峰型,良性组的TDC表现为速升-缓降的小峰,恶性组TDC可分为基线段、上升段、下降段和水平段.良性组与恶性组间比较,BV、BF、MTT、PS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0.001、0.003、<0.001);BV值和MTT值良性组各亚组与甲状腺癌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BF值良性组各亚组与甲状腺癌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PS值恶性组与结节性甲状腺肿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良性结节甲状腺肿组与甲状腺腺瘤组在BF、BV、MTT、PS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MSCTPI可准确反映甲状腺病变的血流特点;分析灌注参数BF、BV、MTT及PS值有利于鉴别诊断甲状腺良恶性病变.
作者:尹秀玲;邱士军;赵洋;陈瑜 刊期: 2010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位于颈动脉间隙的颈动脉体瘤和神经鞘瘤的影像学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16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发生于颈动脉间隙的颈动脉体瘤和神经鞘瘤的CT、MRI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表现.其中颈动脉体瘤8例,神经鞘瘤8例.6例颈动脉体瘤和5例神经鞘瘤患者接受CT平扫;所有患者均接受MR平扫和增强扫描;4例颈动脉体瘤和2例神经鞘瘤患者接受DSA检查.结果 CT表现:①6例颈动脉体瘤为分叶状软组织肿块影,呈与周围肌肉组织等密度改变;2例累及颈静脉孔者可见颈静脉孔扩大,边缘不规则、虫蚀状骨质破坏.②5例神经鞘瘤为卵圆形或梭形软组织肿块影,呈与周围肌肉组织等或低混杂密度改变;2例累及颈静脉孔者可见颈静脉孔扩大,边缘光整,无骨质破坏.MRI表现:8例颈动脉体瘤呈分叶状,边界清楚,纵向生长,有特征性血管流空信号,分离并包绕颈内、外动脉,动脉管径正常,增强扫描明显强化.8例神经鞘瘤呈梭形或卵圆形,边界清楚,纵向生长,呈混杂信号,分离颈动、静脉,血管管径变窄,增强扫描呈不均匀强化.DSA表现:4例颈动脉体瘤呈明显肿瘤染色,2例神经鞘瘤呈轻度肿瘤染色.结论 根据颈动脉间隙内颈动脉体瘤和神经鞘瘤的特征性影像学表现可对二者进行准确鉴别.
作者:郝大鹏;满凤媛;王振常;徐文坚;梁熙虹;崔久法;陈光利;杨本涛 刊期: 2010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基于数学形态学的功能磁共振信号漂移校正新方法.方法 根据fMRI信号漂移成分的形态特征,采用基于数学形态学的方法校正fMRI信号的基线漂移.结果 应用模拟数据和真实数据测试表明,数学形态学方法能够有效地校正fMRI信号的基线漂移.结论 本研究提出的方法能够同时校正线性和非线性漂移,而不需要任何统计学模型假设.
作者:康韵;叶德荣;魏鹏绪;焦永红 刊期: 2010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MR图像单指数和双指数拟合的T2-Map方法,获得每个像素点的T2信息.方法 对不同TE条件下的一系列MR图像利用单、双指数拟合方法得到T2-Map图像.采用线性拟合和非线性回归方法实现对MR图像的每个像素点的单指数拟合和定点双指数拟合,得到T2-Map图像;上述计算过程是在MATLAB平台上开发T2-Map的计算软件,根据应用需求设计并实现计算、显示和存储等功能.结果 得到了单、双指数拟合方法的T2-Map计算软件,可用于计算不同组织的T2值,得到T2-Map.结论 利用单指数线性拟合方法得到T2-Map图像方便、快捷,但不能很好地反映一些组织成分混合较多的区域;在出现组织明显混合的情形时,双指数拟合的方法可以计算出两个不同的T2值,使得分析结果更加精确,但是计算速度较慢,双指数T2-Map是单指数T2-Map计算方法的有益补充.
作者:李雅芬;牛爱青;康立丽 刊期: 2010年第02期
目的 实现基于虚拟现实的女性盆腔可视化及手术仿真.方法 选取中国可视人体数据集的盆腔部分作为数据源,对盆腔中的重要器官进行分割处理,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基于VRML的盆腔可视化以及基于Dextrobeam系统的虚拟手术仿真研究.结果 成功构建了基于虚拟现实的女性盆腔网络化模型和手术模型,可清晰显示各盆腔器官结构,并进行手术仿真操作.结论 虚拟现实技术的运用可有效地推动解剖教学与手术设计,为医学教育与培训提供逼真的模拟实践平台.
作者:胡南;郑小林;张绍祥;谭立文;单锦露;罗洪艳 刊期: 2010年第02期
本研究应用超声仪观察胆囊结石行开腹胆囊切除术后有无腹壁粘连,进而评价医用防粘连膜的效用.1 资料与方法1.1 研究对象 2007年10月-2008年12月因胆囊结石在我院接受开腹胆囊切除术患者33例,男12例,女21例,年龄18~75岁,平均(43.1±19.8)岁.
作者:何美情;艾红;杨威 刊期: 2010年第02期
随着CT的广泛应用,眼眶滑车钙化的检出率日渐增高.滑车钙化常被误诊为眼眶金属异物、骨折碎片~[1]或静脉瘤钙化,正确认识眼眶滑车钙化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刘毅;周义成 刊期: 2010年第02期
慢性肩关节疼痛是现代人的常见病.MRI作为一种无创性检查手段,具有较高的软组织分辨力,能够多平面显示肩关节损伤情况.本研究旨在探讨3.0T MR肩关节扫描技术优化后的序列及参数,以获得佳图像质量,有助于临床诊治.
作者:张光昕;王丰哲;陈志安;潘诗农 刊期: 2010年第02期
本文收集我院2008年-2009年经外科手术病理确诊的1例异位胸腺瘤、2例异位正常胸腺组织患者的完整影像学及临床资料,并进行分析,旨在提高对异位正常胸腺或继发肿瘤的认识.
作者:杨宇凌;梁长虹;张金娥;李景雷 刊期: 2010年第02期
1 资料与方法1.1 病例选取 2008年5月-8月来我院就诊并进行颈椎侧位投照患者50例,男17例,女33例,年龄23~51岁,平均(32.7±1.0)岁.1.2 投照设备与条件使用Kodak DR7100型放射成像系统;电压 70 kV;使用自动曝光控制;SID 1.5米.
作者:袁策;冯庆宇;郭俊;白荣杰;屈辉;程晓光 刊期: 2010年第02期
本组对100名新生儿甲状腺大小的测量及容积的计算,得出一组新生儿甲状腺正常值.1资料与方法1.1研究对象2007年8月-2008年2月在我院住院的100名新生儿,其中男56名,女44名.入选标准:除轻至中度黄疸、脐部感染外,无其他异常临床表现.1.2 仪器与方法 采用Agilent Sonos5500型彩色显像仪,探头频率为7~10MHz.
作者:何钊群;赵亚平;张庆;彭晶;高峻;孙杰;宋柟;康瑾;周莉 刊期: 2010年第02期
超声检查为鼻咽癌的诊断提供了一条新途径[1].本文报道一组我院经超声和病理诊断的鼻咽癌,评价超声对鼻咽癌的诊断价值.
作者:林建军;陈凤坤;张培丽;李锋 刊期: 2010年第02期
胰腺多囊性病变是一组极其少见的疾病.本文对1998年1月-2008年12月间由我科超声诊断并经其他检查证实、有完整资料的6例患者报道如下.
作者:菅梅;高军;许新宇 刊期: 2010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18)F-FDG PET/CT鉴别诊断心包良、恶性病变的可行性及诊断价值.方法 收集16例心包病变患者的~(18)F-FDG PET/CT资料,其中恶性9例,良性7例.测得病灶SUV_(max)值,并观察病灶内部密度及与周围组织关系.对病变或心包穿刺液行病理学检查,确定良恶性.结果 恶性病变及良性病变SUV_(max)分别为10.1±6.0、3.0±2.1(P<0.01).以病灶SUV_(max)值3.5~4.5作为鉴别心包病变良恶性的阈值,判断心包病变的灵敏度为100%、特异度为85.71%、准确率为93.75%、阳性预测值为90.00%、阴性预测值为100%.结论 ~(18)F-FDG PET/CT可较准确地鉴别诊断心包病变的良、恶性.
作者:邵丹;王淑侠;梁长虹 刊期: 2010年第02期
目的 评价ECToolbox软件中R0、R1、R2公式计算门控心肌灌注显像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的适用性.方法 64例患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CHD)44例;高血压病20例]接受静息态门控心肌灌注显像(~(99m)Tc-MIBI)和平衡法门控心血池显像(~(99m)Tc-RBC),用ECToolbox软件中的R0、R1、R2公式分别计算LVEF,称为R0 LVEF、R1 LVEF、R2 LVEF.将三种公式的计算结果与平衡法门控心血池显像计算结果对比分析.结果 R0、R1、R2公式LVEF值与门控心血池显像LVEF值均有相关性(r=0.905、0.905、0.903,P均<0.05);χ~2检验三种公式LVEF值落入门控心血池显像LVEF值±15%准确率分别为54.30%、71.40%、22.90%,±30%的准确率为81.40%、88.60%、74.30%;Wilcoxon配对检验结果示R1公式计算结果与门控心血池显像计算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0、R2公式计算结果与门控心血池显像计算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门控心肌灌注显像用ECToolbox软件计算CHD和高血压患者的LVEF时,R1公式为适用.
作者:汪太松;赵晋华;邢岩 刊期: 2010年第02期
目的 比较SPECT/CT融合图像和MRI在髋关节良性病变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2例临床疑似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并伴有髋部不适、疼痛或活动受限等症状患者的SPECT/CT融合图像和MRI.全部患者核素骨显像和MR检查均于5日内完成,并经临床随访证实.结果 22例患者的44个髋关节中,共发现股骨头坏死18髋,关节炎性病变4髋,其中1例患者为强直性脊柱炎.MRI发现股骨头坏死17髋,髋关节炎4髋;SPECT/CT融合图像发现股骨头坏死18髋,髋关节炎4髋,且核素骨显像浓聚或稀疏区与MRI征象之间均存在对应关系.结论 SPECT/CT融合图像和MRI两种显像方法在诊断髋关节良性病变中的阳性率相当,两者互为补充,且SPECT/CT融合图像可区分髋臼与股骨头病变,较单纯平面显像提高了诊断的准确率.
作者:耿会霞;赵德善;高桂珠;冯菲;李思进 刊期: 2010年第02期
患者男,22岁.颈部及右肩部酸痛、右手麻木约1年.临床及实验室检查未见异常.颈椎X线正侧位、斜位片:C5椎体见小类圆形略低密度影,边缘模糊,椎体上缘骨质增生硬化,各椎间隙增宽.CT轴位及矢状位重建图像显示C4及C5椎体内分别见1个类圆形低密度透亮区,CT值为-850 HU,直径分别为0.2 cm及0.6 cm,边缘清晰锐利,骨皮质未见破坏,邻近椎间隙内见少量气体,周围软组织未见异常(图1).MR轴位、矢状位T1WI、T2WI显示C5椎体小圆形低信号病灶,边缘清晰.
作者:刘烨;聂永康 刊期: 2010年第02期
患者男,71岁.10年前出现尿频、夜尿增多,渐加重,出现尿线细,排尿无力,尿路中断,尿后滴沥.1周前酒后排尿困难症状明显加重,出现点滴状排尿,伴尿痛,无血尿、腰痛及畏寒发热.1天前因出现尿闭而行耻骨上膀胱穿刺抽尿.直肠指诊:前列腺Ⅲ度增大,中央沟消失,质地中,表面光滑,无结节,肛管括约肌张力正常,指套无染血.PSA:24.55 ng/ml.经直肠超声所见:正常前列腺形态消失,在前列腺位置见一大小10.8 cm×8.9 cm×8.3 cm肿物,内见无回声及高回声区,呈网格状,边界尚清,肿物内探及极少量彩色血流信号.增强CT:盆腔内见不规则囊实性肿块,大小约10.0 cm×8.8 cm×7.0 cm,囊性为主,并可见分隔,增强后病灶周边与分隔明显强化,部分病灶与前列腺及膀胱界限不清,前列腺显示不清,膀胱受压向左前方移位(图1A).
作者:李春媚;陈敏;赵伟峰;张宏;李飒英;王文超;张晨;周诚 刊期: 2010年第02期
患儿男,12岁.10余天前因受凉感冒后出现咽部疼痛,轻度咳嗽,咳少量白痰,在四川当地医院接受血常规检查示白细胞升高,静滴抗感染药物治疗1周,症状未见缓解.患儿自觉咽痛逐渐加重,同时颈部明显肿胀、吞咽困难、体温升高达39℃,遂来我院就诊并接受超声检查.超声表现:左侧甲状腺体积明显增大,大小约4.50 cm×3.26 cm×5.30 cm,其内回声减低不均匀,可见散在片状低至无回声区(图1),较大者约1.95 cm×1.41 cm,边界欠清,未见明显占位效应,血流信号丰富.左侧颈部、颈后部及甲状腺深层多个肿大淋巴结回声.右侧甲状腺及峡部未见明显异常回声(图2).超声诊断:左侧急性化脓性甲状腺炎可能性大.
作者:于龙华;杜莉;陈洪茂;何英 刊期: 2010年第02期
患儿男,1岁,3天前体检接受双肾B超检查时发现右肾异常,患儿无明显不适,体检无明显阳性体征.彩超示:右肾增大,形态失常,其上极可见5.8 cm×3.9 cm实性包块,边界清楚,内见大量团状强回声,包块内可见少量血流信号.MSCT示右肾上极见混杂密度影,大小约为5 cm×4 cm,肿块内可见片状钙化影,边缘尚清,增强后实质部分轻度持续强化(图1、2).术中见右肾上极5 cm×4 cm×5 cm大小包块,质硬,呈灰白色,上极与肝粘连,背侧与膈肌粘连.术后病理诊断为肾孤立性纤维瘤(solitary fibrous tumor, SFT)伴玻璃样变及钙化.
作者:葛鹏;肖婧;许启仲 刊期: 2010年第02期
患儿男,2岁半,自幼发现心脏杂音,会行走后活动不受限,无发绀、蹲踞现象.查体:T:36.8℃,发育稍差,口唇无发绀,颈静脉无怒张.双肺呼吸音粗,心前区无隆起,心尖搏动强点位于右锁骨中线第五肋间内侧1.5 cm处,未触及震颤,胸骨右缘第3、4肋间可探及3级收缩期吹风样杂音.胸部CR片:心影异常,肺血增多,气管及纵隔右偏.
作者:蒲英杰;王岳恒 刊期: 2010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