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杂志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杂志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院
  • 主办单位:中国科学院声学研究所
  • 国际刊号:1003-3289
  • 国内刊号:11-1881/R
  • 影响因子:0.76
  • 创刊:1985
  • 周期:月刊
  • 发行:北京
  • 语言:中文
  • 邮发:
  • 全年订价:408.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JST 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数据库(日), 上海图书馆馆藏, 国家图书馆馆藏, CSCD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医学文摘, 哥白尼索引(波兰), 文摘与引文数据库, SA 科学文摘(英), 北大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 万方收录(中), 文摘杂志, 知网收录(中), 统计源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核心期刊), 维普收录(中)
  • 《CAJ-CD》规范执行优秀奖期刊
  • 临床医学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杂志   2011年6期文献
  • 肾透明细胞癌胰腺多发转移1例

    患者女,58岁,体检发现胰腺占位1月余;5年前在我院接受左肾癌根治术,切除左肾与脾,病理结果为肾透明细胞癌.糖尿病史1年余.体检:左腹部及下腹正中分别见20 cm及10 cm陈旧性手术瘢痕,余未见异常.肿瘤标记物检查AFP、CEA、CA19-9、CA125、CA15-3均(-).实验室检查:血糖6.52 mmol/L,α-淀粉酶(-);肝肾功等未见异常.超声:胰头区见大小约1.3 cm×1.2 cm的囊性无回声区,胰尾部见两个相邻囊性无回声团块,分别为2.1 cm×1.9 cm和1.8 cm×1.5 cm;CDFI:胰腺病变区未见明显异常血流信号.左肾和脾缺如.CT:平扫见胰颈及胰尾区软组织实性团块(图1A),界清,大小分别为1.9 cm×2.5 cm、2.4 cm×2.5 cm,CT值约32~34 HU;增强(图1B)及CTA(图1C)示肿块明显强化,血供丰富,胰管未见扩张;考虑胰岛细胞瘤可能,结合病史,转移瘤不能除外.99mTc-MDP全身核素骨显像未见确切骨转移征象.

    作者:徐妍妍;王武 刊期: 2011年第06期

  • 纵隔副神经节瘤CT表现1例

    患者女,72岁,10天前出现发热,无咳嗽咳痰.体格检查无异常.在当地医院接受胸片检查发现右上肺肿物,考虑为肺癌,当时患者无消瘦,无体质量减轻,在当地医院治疗后热退.CT:右前上纵隔见一不规则肿块影,呈分叶状,密度均匀,边界不清,约3.8 cm×3.0 cm×3.5 cm;分别于注入对比剂后25 s(动脉期)、50 s(静脉期)行增强扫描,病灶显著强化,以动脉期为著,增强前及增强后各期CT值分别为43 HU、207 HU、130 HU,肿块强化不均匀,于动脉期及静脉期见多发较低密度区,侵犯纵隔旁胸膜,包绕上腔静脉、左无名静脉(图1).

    作者:刘勇彬;曾庆思 刊期: 2011年第06期

  • 经静脉与经皮超声造影鉴别诊断兔腋窝淋巴结良恶性

    目的 探讨经静脉和经皮CEUS在兔腋窝淋巴结良恶性鉴别中的价值.方法 健康新西兰大白兔50只随机分为两组,每组25只,另VX2荷瘤兔1只.两组健康兔分别成功建立VX2转移淋巴结模型(肿瘤组,14个淋巴结)及炎性淋巴结模型(炎性组,24个淋巴结),对两组所有淋巴结进行常规超声检查、经静脉和经皮CEUS检查,用SonoLiver软件对静脉造影图像进行定量分析,绘制时间-强度曲线(TIC),并与病理对照.观察两组淋巴结经静脉和经皮造影的增强模式,分析峰值强度等定量分析参数的差异.结果 与炎性组比较,肿瘤组淋巴结短长径比高,两组间血流类型、经静脉造影增强模式、增强形态、经皮造影到达时间、中央缺损、边缘缺损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而两组造影定量分析参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经静脉、经皮超声造影可以提高鉴别兔腋窝淋巴结良恶性的能力.

    作者:李静怡;韩峰;郑玮;李安华 刊期: 2011年第06期

  • 磁共振梯度双回波序列监控高强度聚焦超声治疗

    目的 利用MR梯度双回波脉冲序列监控高强度聚焦超声(MRgHIFU)治疗,同时获取温度图和解剖图,提高治疗的准确性和安全性.方法 在第一、第二个回波上分别施加独立的相位编码梯度,一个回波获取高分辨率的解剖图,另一个回波获取快速的温度图.将温度图叠加在解剖图上治疗监控.通过牛肝离体加热和水膜移动实验加以验证.结果 牛肝离体实验表明,在快1幅/秒温度图时仍然可以很好地测量和显示温度,优于传统的温度图显示方法.水模实验证明此法对检测运动的敏感度较好,有利于监控治疗的准确性和安全性.结论利用MR梯度双回波脉冲序列可以在HIFU实验中更好地监控温度和检测运动.

    作者:周晓东;贺强;倪成 刊期: 2011年第06期

  • 兔双能量CTA扫描参数与对比剂注射方案的佳匹配选择

    目的 探讨以双源CT行兔体部血管扫描时扫描参数与对比剂注射方案的佳匹配选择.方法 对32只普通家兔行双能量CTA扫描,依据扫描时不同的螺距(0.2、0.55)、对比剂浓度(300、370 mgI/ml)分为A、B、C、D四组,每组又根据对比剂注射速率(0.2、0.4、0.6、0.8 ml/s)的不同分为4个亚组.通过定量分析及定性分析探寻扫描参数与对比剂注射方案的佳匹配选择.定量分析:对比各组实验兔腹腔干水平与髂总动脉末端分叉前水平的CT值,并以箱式图分析主动脉平均CT值波动范围的总体差异.定性分析:由两位资深放射科医师对不同扫描条件下的图像质量进行判定,分为良好、一般、差三种.结果 A组及C组腹腔干水平与髂总动脉末端分叉前水平的CT值差异较大(P均<0.05),而B组及D组中B1、D1及D2亚组腹腔干水平与髂总动脉末端分叉前水平CT值近似(P均>0.05).B1、D1及D2亚组主动脉平均CT值波动较小,分布较集中.D2亚组图像质量良好,各血管及分支显示清晰,其余各组图像质量均存在一定缺陷.结论 选取螺距0.55、对比剂浓度370 mgI/ml、注射速率0.4 ml/s有利于在兔双能量CTA扫描时获得高质量的图像.

    作者:张智伟;任克;徐克;赵丽;赵宇 刊期: 2011年第06期

  • 慢性腰背痛患者的脑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

    目的 观察慢性腰背痛患者静息状态下的脑功能活动特点.方法 对15例慢性腰背痛患者及16名健康对照组受试者进行静息态脑功能磁共振成像,应用局部一致性(ReHo)方法处理fMRI数据,观察脑功能成像的差异.结果 与健康对照组相比,慢性腰背痛患者双侧额叶、右侧枕叶、双侧前扣带回等脑区的ReHo值升高;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臂旁核、脑桥、左侧顶叶后部、双侧扣带回后部及邻近楔前叶的ReHo值减低.结论 静息状态下慢性腰背痛患者多个脑区的功能活动存在异常,可能与机体对持续疼痛刺激的适应性增加、内源性镇痛系统活动减低等有关.

    作者:陈俊;刘波;叶泳松;李晓凡;葛缅;刘岘;龙玉 刊期: 2011年第06期

  • MRI及磁共振静脉血管成像诊断脑静脉窦血栓形成

    目的 评价MRI及磁共振静脉血管成像(MRV)对脑静脉窦血栓形成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1例经临床确诊脑静脉窦血栓形成患者的MRI表现.对所有病例均行MR平扫,其中5例行增强扫描,6例行MRV检查,2例行DSA检查.结果 4例上矢状窦及横窦同时受累,1例上矢状窦、横窦及乙状窦同时受累,4例单纯乙状窦受累,2例单纯横窦受累.MR平扫1例表现为T1WI等信号、T2WI低信号,8例表现为T1WI、T2WI高信号,2例表现为T1WI不均匀低信号、T2WI高信号;增强扫描5例表现为脑静脉异常强化,静脉窦壁表现为环形、三角形或平行状强化,而静脉窦内血栓无强化呈不规则充盈缺损或空三角征.MRV表现为受累静脉窦显影不规则、狭窄或不显影、侧支血管形成、邻近深部脑静脉扩张.结论 MRI结合MRV是诊断脑静脉窦血栓形成的无创、有效手段.

    作者:刘群;刘衡;朱克文;张国明;戴辉;曾莉;先正元;张体江 刊期: 2011年第06期

  • 磁敏感加权成像中脑定量测量在帕金森病中的初步应用

    目的 探讨SWI对帕金森病(PD)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 将20例帕金森病患者分为早期PD组(n=13)和中晚期PD组(n=7),另选取14名性别、年龄与之匹配的健康志愿者为正常对照组.采用3.0T MR系统对各组中脑核团进行SWI,分别测量各核团相位值、宽度和中脑直径,计算宽度与中脑直径的比值(宽度/中脑直径),同时对PD患者进行Hoehn & Yahr分级,并对测量结果进行比较和相关性分析.结果 不同时期PD患者黑质致密带(SNc)相位值较正常人明显下降(P<0.01),中晚期PD组SNc、黑质网状带(SNr)相位值较早期PD组显著下降(P<0.01、P<0.05);早期PD组、中晚期PD组SNc宽度较正常对照组缩小(P<0.05、P<0.01),中晚期PD组SNc、SNr宽度较早期PD组明显缩小(P<0.01);中晚期PD组SNc宽度/中脑直径较正常对照组、早期PD组降低(P<0.01).PD患者SNc、SNr相位值与Hoehn & Yahr分级呈显著负相关(r=-0.602,P<0.01;r=-0.445,P<0.05),SNc、SNr宽度与Hoehn & Yahr分级呈显著负相关(r=-0.828,P<0.01;r=-0.667,P<0.01).PD患者SNc相位值与其宽度、宽度/中脑直径呈正相关(r=0.590,P<0.01;r=0.445,P<0.05),SNr相位值与其宽度呈正相关(r=0.493,P<0.05).结论应用SWI测量中脑核团相位值、宽度以及中脑核团宽度/中脑直径比值对评估PD具有临床诊断价值.

    作者:王慈;范国光;刘芳;徐克;孙文阁;商秀丽;罗晓光;韩旭 刊期: 2011年第06期

  • 少突-星形细胞肿瘤的CT和MRI表现

    目的 探讨少突-星形细胞肿瘤的CT和MRI特征性表现.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20例少突-星形细胞肿瘤的CT和MRI表现.结果 20例中,少突-星形细胞瘤18例,间变性少突-星形细胞瘤2例,均发生于大脑半球,以额叶较常见,可跨脑叶生长,部分发生于胼胝体.10例肿瘤出现囊变,5例肿瘤见钙化.CT见病灶多呈混杂密度,增强后无强化或不均匀性强化.MRI示肿瘤多以长或稍长T1长T2信号为主;DWI 5例肿瘤实质部分呈稍高信号,ADC值约(1.40±0.25)×10-3 mm2/s;增强后肿瘤呈环状、花环状或不均匀性强化.肿瘤周围多可见轻度水肿.结论 少突-星形细胞肿瘤多位于大脑半球,以实性病灶为主,CT和MRI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

    作者:李少朋;钱银锋;余永强;王海宝 刊期: 2011年第06期

  • 桥本脑病的临床与影像学诊断研究进展

    桥本脑病(HE)是一种与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炎相关的皮质醇敏感性脑炎,早期诊断对选择治疗方法、预后判断及干预治疗具有重要意义.目前HE的诊断主要依赖于临床诊断,影像学检查,尤其是SPECT和MRI,对该疾病的诊断具有重要辅助意义,为研究HE提供了新的方法.本文针对近年来新的影像技术和检查方法在HE中的应用进行综述.

    作者:张秀玲;孟志华 刊期: 2011年第06期

  • 儿童孤独症脑影像学研究进展

    儿童孤独症(CA)是一种难治性疾病.本文综述其脑影像学显像特点.脑血流灌注显像示CA患儿左侧(或双侧)额叶前部、左侧Broca区和左侧Wernicke区局部脑血流灌注和功能异常;葡萄糖代谢显像示额叶、颞叶及丘脑等局部脑葡萄糖代谢率(LCMRGlu)减低;多巴胺转运体(DAT)显像示CA患儿脑内DAT水平高于对照组,但两者分布无差异;5-羟色胺转运体(SERT)显像示SERT再摄取能力在大脑内侧额叶皮质下降;5-HT2受体显像提示,5-HT2受体密度减低.CA患儿脑内5-HT合成能力减低;fMRI示CA患儿皮层-边缘系统神经通路异常,脑内多个部位白质纤维的完整性受到破坏,脑内NAA浓度减低、NAA/Cr比值降低等.

    作者:孙雯 刊期: 2011年第06期

  • 声脉冲辐射力成像技术的临床研究进展

    声脉冲辐射力成像技术是超声弹性成像新技术,能够对组织弹性分布特征进行定性、定量评价,有重要临床应用价值.本文对此技术的临床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作者:刘龙 刊期: 2011年第06期

  • 神经网络技术及其在医学图像处理中的应用

    神经网络技术是模拟生物神经系统的原理而构成的一种新型智能信息处理技术,已成功应用于疾病预报、方剂配伍等医学领域.近年来,在医学图像处理与分析领域,神经网络技术也得到了广泛应用.本文就神经网络技术在医学图像分割、医学图像配准以及基于医学图像的计算机辅助诊断技术等方面的应用及其研究进展进行综述,阐述具有代表性的技术和算法.

    作者:李清梦 刊期: 2011年第06期

  • 甲状腺显像评估甲状腺体积的方法及影响因素

    利用放射性核素131I治疗弥漫性毒性甲状腺肿已经成为临床的主要方法之一.131I治疗剂量过小达不到治疗的目的,治疗剂量过大对患者和环境带来不必要的放射性暴露,特别是对于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接受放射性核素131I治疗,使131I导致的甲减对于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时间趋于长久.患者甲状腺体积(质量)是放射性核素131I治疗时计算投药量的重要参数,准确测量甲状腺体积是131I治疗的重要环节,也是评价疗效的有效指标之一.本文对甲状腺显像评估甲状腺体积的方法及影响因素进行综述.

    作者:郭满涛 刊期: 2011年第06期

  • 高频超声评价创伤性周围神经损伤的进展

    高频超声在创伤性周围神经损伤中具有重要价值.近年来,随着超声工程学的进展和探测技术的提高,高频超声可以更细微地显示周围神经损伤的细节以及与周围组织结构的关系.本文主要就周围神经超声探测方法、周围神经损伤的超声分级诊断和皮神经损伤等应用和进展进行综述.

    作者:卫梅 刊期: 2011年第06期

  • 经皮二维胆道超声造影的临床应用

    目的 探讨经皮二维胆道超声造影(2D-CEUSC)评价胆道梗阻性疾病的临床价值.方法 对33例因胆道梗阻性病变接受T管(21例)或PTC管(12例)插管的患者进行2D-CEUSC检查,以X线胆道造影(CC)作为金标准,分别评估图像质量、显示肝内胆管的高级别及对梗阻性病变(包括有无梗阻、梗阻水平、梗阻程度及梗阻原因)的判断.结果 全部33例2D-CEUSC均清晰显示肝内外胆管直至梗阻段,图像质量评分均为优或中,可满足诊断需要,但与CC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5);在显示胆管级别方面,2D-CEUSC可清晰显示(3.64±0.96)级肝内胆管,而CC为(3.79±0.74)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68).治疗后仍存在胆道梗阻的22例中,2D-CEUSC对14例的梗阻水平、梗阻程度及梗阻原因判断正确,其中2D-CEUSC对肝门部梗阻、狭窄大于50%、完全梗阻及肿瘤性梗阻的判断与CC符合率分别为85.71%(6/7)、100%(3/3)、100%(9/9)和100%(12/12),对小病灶引起的不完全性梗阻正确判断的例数较低.结论作为一种新的胆道造影方法,2D-CEUSC对肝内胆管分支的显示情况与CC接近,可作为术前评估胆道梗阻的有益补充.

    作者:张艳玲;许尔蛟;郑荣琴;任杰;苏中振 刊期: 2011年第06期

  • 小儿肝母细胞瘤的超声表现与手术病理对照分析

    目的 与手术及病理所见对照,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小儿肝母细胞瘤的诊断价值.方法 收集8例经手术病理证实为肝母细胞瘤、且具有完整的临床及超声检查资料的患儿,对肿瘤的超声表现与手术及病理所见进行回顾性对照分析.应用SPSS 11.5统计学软件,对超声所测与术中实测的肿瘤体积进行配对样本均数t检验,对超声所见与术中及病理所见的一致性进行Kappa检验.结果超声检查除将1例发生于肝左叶的肿瘤误诊为累及左、右两叶外,其余7例定位诊断均与术中所见相符.超声与术中所测肿瘤体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765,P=0.470).超声检查对肿瘤形态的显示与术中所见具有一致性(K=1.00,P=0.005);6例巨块状及2例结节状肿瘤经超声检查均诊断正确.超声检查对肿瘤内钙化或骨化(K=0.75,P=0.028)及囊变(K=0.71,P=0.035)的显示与病理观察具有一致性;5例肿瘤内钙化或骨化超声正确诊断4例,3例肿瘤内囊变超声正确诊断2例.超声检查对肿瘤边界情况、包膜完整性及肿瘤内坏死的显示与手术及病理所见无一致性(K=0.60、-0.23、-0.26,P均>0.05).结论 超声检查可较为准确地对小儿肝母细胞瘤进行定位,且在显示肿瘤形态和肿瘤内钙化或骨化及囊变方面具有优势,有助于制定肿瘤治疗方案及疗效评价.

    作者:苏英姿;白凤森;袁新宇;邹继珍;张晓伦 刊期: 2011年第06期

  • 高频超声与MRI鉴别诊断胆管闭锁

    目的 探讨高频超声与MRI对胆管闭锁及非胆管闭锁性黄疸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 对47例黄疸患儿进行高频超声检查,观察TC征、肝右动脉和胆囊等;对其中23例患儿行MR检查,观察胆总管、肝总管和胆囊.以肝穿刺组织学检查、术后病理检查结果或临床痊愈为金标准,对比两种方法诊断小儿黄疸的敏感度、特异度及准确率.结果 47例患儿中,胆管闭锁19例、非胆管闭锁28例.高频超声观察指标中,TC征阳性、肝右动脉增宽和异常胆囊对诊断胆管闭锁的诊断价值较高,以其中两项阳性诊断胆管闭锁的敏感度、特异度及准确率分别为94.47%(18/19)、92.86%(26/28)和93.62%(44/47).MRI观察指标中,以胆总管、肝总管未显示或不连续(伴或不伴胆囊未显示)诊断胆管闭锁的敏感度、特异度及准确率分别为44.44%(8/18)、80.00%(4/5)和52.17%(12/23).结论 高频超声对鉴别胆管闭锁及非胆管闭锁性黄疸有较高的准确率,可作为首选检查方法.

    作者:蒋丽萍;刘娜香;陈云超;黄道中;李开艳;张青萍 刊期: 2011年第06期

  • MR T2加权成像与增强CT对原发直肠癌术前T分期诊断的比较

    目的 比较MR T2WI和增强CT对原发直肠癌术前T分期的诊断效能.方法 51例经活检病理证实的原发直肠腺癌,术前其中27例接受常规MR检查,43例接受CT检查,19例接受MR和CT检查.用MR T2WI和增强CT图像对肿瘤浸润深度进行判断,并与术后病理结果对照.结果 MR T2WI对直肠癌术前T分期与术后病理的一致性优于增强CT(Kappa值0.72 vs 0.52,P<0.05),对原发直肠癌T1/T2和T3/T4分期准确率高于增强CT(88.89% vs 79.07%);MR T2WI鉴别T1/T2、T3/T4期肿瘤的特异度(94.74% vs 81.25%)、阳性预测值(85.71% vs 57.14%)均优于增强CT.MR T2WI对T1/T2和T3/T4期肿瘤的分期效能优于CT.结论 MR T2WI在原发直肠癌术前T分期评价中的效能优于增强CT.

    作者:容蓉;孙晓伟;王霄英;蒋学祥 刊期: 2011年第06期

  • 肝硬化的CT评价指标及其与血清纤维化标志物的相关性

    目的 探讨肝硬化患者的CT评价指标及与血清纤维化标志物的相关性.方法 收集50例肝硬化患者,根据肝功能情况分为Child A组、Child B组及Child C组.以25名肝脏正常的其他疾病患者或健康体检者为正常对照组.对所有研究对象均行CT扫描,比较肝硬化各组与正常对照组之间及肝硬化各组之间肝脏各叶径线、门静脉内径及脾脏体积的差异.对肝硬化患者进行血清学检查,包括Ⅳ型胶原(Ⅳ-C)和层黏连蛋白(LN).分析肝硬化患者肝右叶冠状径与肝左叶冠状径的比值(R1/L1)、门静脉内径及脾脏体积与血清Ⅳ-C及LN水平的相关性.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肝硬化各组肝左叶冠状径(L1)均增大(P<0.01),肝右叶冠状径(R1)、矢状径(R2)及R1/L1比值均减小(P<0.05),且肝硬化各组间R1、R2及R1/L1比值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硬化各组门静脉内径及脾脏体积均较正常对照组增大(P<0.01),但肝硬化各组间门静脉内径及脾脏体积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肝硬化患者R1/L1比值与血清Ⅳ-C及LN均呈负相关(r值分别为-0.420、-0.575,P均<0.01),门静脉内径与LN呈正相关(r=0.407,P<0.01).结论 R1/L1比值能较为可靠地反映肝硬化的程度及肝纤维化的进展.

    作者:管艳;薛雁山;白利利;吴爽;张冬艳 刊期: 2011年第06期

  • 胰腺实性假乳头状肿瘤的MR影像特点分析(附9例报道)

    目的 分析胰腺实性假乳头状肿瘤(SPT)的MRI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9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胰腺SPT患者的MRI表现.结果肿瘤位于胰头3例,胰体3例,胰尾2例,胰体尾1例.肿瘤大小为2.2~14.0 cm,中位数为6.0 cm.胰腺SPT在T1WI上呈不均匀低信号8例,不均匀等信号1例;在T2WI上呈不均匀高信号8例,不均匀等信号1例,增强后肿瘤呈轻或中度强化.5例肿瘤见与脑脊液信号类似之长T1长T2信号的囊性区域.9例肿瘤在T1WI上均见斑点、斑片状高信号区,提示肿瘤内出血.9例肿瘤在T1WI及T2WI上均见低信号包膜,增强后呈轻或中度强化.结论胰腺SPT的MRI表现具有一定特点,有助于胰腺SPT的诊断.

    作者:刘庆余;高明;林笑丰;梁碧玲 刊期: 2011年第06期

  • 直接淋巴管造影及造影后CT成像在合并乳糜性胸、腹腔积液的淋巴管肌瘤病诊治中的初步应用

    目的 探讨直接淋巴管造影及造影后CT成像在合并乳糜性胸、腹腔积液的淋巴管肌瘤病(LAM)诊治中的作用.方法收集我院经病理或影像学典型表现证实的12例LAM患者的直接淋巴管造影及造影后CT资料,并与手术相对照.结果 CT示12例LAM均伴有乳糜性胸腔积液,5例伴有腹腔积液,2例伴有盆腔积液.12例LAM直接淋巴管造影及造影后CT均不同程度出现腹膜后和(或)髂淋巴管扩张,5例于直接淋巴管造影时出现胸导管扩张,1例胸导管回流不畅,5例胸导管未显影,1例部分显影.12例LAM中11例接受手术治疗均取得良好疗效.结论直接淋巴管造影和造影后CT成像可为合并乳糜性胸、腹腔积液的LAM的诊断和治疗提供重要依据.

    作者:张春燕;陈孝柏;霍萌;孙莹;沈文彬;王仁贵 刊期: 2011年第06期

  • 乳腺导管内原位癌的超声表现与病理相关性

    目的 探讨超声对乳腺导管内原位癌(DCIS)的诊断及分级能力.方法 回顾性分析92例DCIS患者的超声表现,包括病灶数量、大小、形态、边缘、分界、内部回声、导管改变、后方回声、局部结构紊乱以及钙化,同时记录病灶内部血供情况.将所有病灶的超声特征与病理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Van Nuys 1级49例,2级30例,3级13例.单发肿块67例(67/92,72.83%),导管扩张伴导管内部低回声24例(24/92,26.09%),结构紊乱7例(7/92,7.61%).18个病灶具有2个及以上超声特征.超声发现微钙化21例(21/92,22.83%),均位于结节或导管内部.超声对DCIS的显示率与Van Nuys分级相关(r=0.91,P<0.05).结节形态、边界和后方回声也与Van Nuys分级明显相关(r=0.78,P<0.05).形态不规则肿块伴有界限不清或边缘成角,不伴有后方回声与Van Nuys 3级密切相关(r=0.83,P<0.05);而椭圆形囊性结节、边界清晰伴有后方回声增强多见于Van Nuys 1级(r=0.94,P<0.05).结论 DCIS的超声表现具有特征性,有助于诊断和病理分级.

    作者:李娜;朱庆莉;姜玉新;戴晴 刊期: 2011年第06期

  • 原发性肺肉瘤样癌的CT表现

    目的 探讨原发性肺肉瘤样癌的CT表现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3例原发性肺肉瘤样癌的CT表现特点.所有病例术前均接受胸部CT平扫,其中10例接受增强扫描.结果 13例均表现为肺内单发肿块;右肺7例,左肺6例;中心型4例,周围型9例;2例肿瘤形态规则,边界尚清,11例形态欠规则,边界不光整;病灶大径3.0~8.3 cm,平均4.9 cm;肿块密度不均匀,10例增强后肿块均呈周边厚薄不均的环形强化,中央强化不明显或不均匀斑片状强化.3例侵及胸膜或胸壁组织,5例可见肺门和(或)纵隔淋巴结肿大,1例伴有单侧胸腔少量积液.结论原发性肺肉瘤样癌的CT表现具有一定的影像学特征,确诊仍需依靠组织病理学检查.

    作者:李绪斌;叶兆祥;肖建宇 刊期: 2011年第06期

  • 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评估乳腺癌新辅助化疗疗效

    目的 探讨MR DWI评估乳腺癌新辅助化疗(NAC)疗效的价值.方法 对36例经穿刺病理证实的乳腺癌患者在NAC前、后不同疗程末行DWI.依据手术病理结果分为有效组和无效组,比较有效组和无效组化疗前ADC值的差异及化疗前、后不同疗程肿瘤ADC值的差异.结果 36例中,有效组(24例)化疗前肿瘤平均ADC值为(0.98±0.18)×10-3 mm2/s,无效组(12例)化疗前肿瘤平均ADC值为(0.95±0.15)×10-3 mm2/s(t=0.694,P=0.411).有效组化疗后ADC值升高,化疗前肿瘤ADC值与化疗第2~8个疗程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无效组化疗前、后肿瘤ADC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有效组化疗前20例患者的对侧正常乳腺组织平均ADC值为(1.98±0.30)×10-3 mm2/s,化疗4个疗程后12例患者的对侧正常乳腺组织平均ADC值为(1.96±0.28)×10-3 mm2/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化疗有效组乳腺癌ADC值较化疗前升高;根据ADC值可以早期预测乳腺癌NAC疗效.

    作者:张静;程流泉;安宁豫;蔡幼铨;郭勇 刊期: 2011年第06期

  • 微血管密度不同的乳腺肿瘤实时灰阶超声造影表现

    目的 应用实时灰阶超声造影技术评价乳腺肿瘤新生血管,探讨不同微血管密度(MVD)乳腺肿瘤的超声造影表现.方法 收集在我院接受乳腺肿瘤切除术的患者57例,良性肿瘤30例,恶性肿瘤27例.采用实时灰阶超声造影技术观察肿瘤增强模式及造影参数:峰值强度(PI)和达峰时间(TTP).对肿瘤进行免疫组化染色,计算MVD.按照MVD均值将者分为高MVD和低MVD组,比较两组超声造影参数的差异.结果 57例乳腺肿瘤患者MVD均值为(44.51±10.11)个/高倍视野(×200).高MVD组肿瘤区PI值高于低MVD组(P<0.05);高MVD组和低MVD组肿瘤造影剂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参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超声造影后PI值较高、呈不均匀增强的肿瘤,其恶性可能较大,MVD亦较高.

    作者:张璟;姜玉新;吕珂;孙强 刊期: 2011年第06期

  • 320排动态容积CT对婴幼儿复杂型先天性心脏病的应用价值

    目的 探讨320排动态容积CT对婴幼儿复杂型先天性心脏病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应用320排动态容积CT心电门控全心容积式扫描方法对37例1个月~3岁复杂型先天性心脏病患儿进行检查.按照节段分析的方法和思路,运用不同的后处理重建方法(包括VR、MIP及CMPR)充分显示其解剖畸形,并计算有效辐射剂量(ED).结果 37例患儿中共检出各类畸形204处,其中16例并发肺动脉高压,1例并发脐疝,10例发现单侧或双侧肺部病变,包括肺6例实变、2例支气管狭窄闭塞、1例肺发育不良和1例支气管开口异常.平均ED为(1.17±0.63)mSv.结论 320排CT的容积式扫描速度快、曝光时间短,能有效减少辐射剂量;一次容积扫描即可覆盖婴幼儿整个心脏和胸部大血管,清晰显示先天性心脏病的解剖畸形.

    作者:杜靖;姜涛;周杰;吕飙;张兆琪;陈伟 刊期: 2011年第06期

  • 单侧肺动脉起源异常的超声心动图诊断及外科治疗

    目的 分析单侧肺动脉起源异常(AOPA)的超声心动图诊断及外科治疗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证实的19例AOPA患者的超声心动图特点及外科手术治疗方法.结果 19例AOPA患者中,右肺动脉异常起源占68.42%(13/19);单纯肺动脉起源异常占31.58%(6/19),伴有其他心脏畸形者占68.42%(13/19).3例患者接受动脉导管未闭结扎和异常起源肺动脉环缩术,余16例接受矫治术.超声心动图表现为主肺动脉分叉结构消失,缺如一侧的肺动脉由主动脉发出.超声诊断AOPA的准确率为94.73%(18/19).术后超声心动图检测肺动脉吻合口及肺动脉分支无明显狭窄.结论超声心动图是诊断AOPA的有效方法,外科手术治疗效果满意.

    作者:李红玲;郑敏娟;陈文生;张军;孙益前;刘丽文 刊期: 2011年第06期

  • CT灌注成像评价单侧颈动脉闭塞脑血流动力学与侧支代偿方式

    目的 探讨CT灌注成像(CTP)联合DSA评估单侧颈动脉闭塞(CAO)患者侧支代偿方式对脑血流动力学状态影响的价值.方法根据DSA结果将38例患者按不同侧支代偿方式分为两组:单纯初级侧支代偿组(n=14,Ⅰ组)和次级侧支代偿或初级和次级侧支共同代偿组(n=24,Ⅱ组),分别计算两组患者闭塞侧与对侧CTP参数的均值(CBF、CBV、TTP)和相对比值(rCBF、rCBV、rTTP).比较两组患者闭塞侧与对侧及组间血流动力学差异.结果第Ⅰ组患者闭塞侧与对侧相比仅TTP值延长(t=7.54,P<0.01);第Ⅱ组患者闭塞侧CBV和TTP值较对侧增大(t=5.49、10.70,P均<0.01).两组rCBF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0.68,P=0.494),rCBV与rTTP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2.32、4.50,P均<0.05).结论 CTP联合DSA可全面评价CAO患者脑血流动力学损伤情况以及不同侧支代偿方式脑血流动力学的差异.

    作者:程晓青;田建明;卢光明;左长京;刘嘉;徐嘉璐 刊期: 2011年第06期

  • 全方向M型超声评价右心室流出道起源室性期前收缩患者左心室局部心肌功能

    目的 应用全方向M型超声心动图评价右心室流出道(RVOT)起源室性期前收缩(PVB)患者左心室短轴局部心肌功能.方法 PVB组为RVOT起源PVB患者30例,对照组为30名健康志愿者.应用全方向M型超声系统测量两组窦性心律及PVB时左心室短轴乳头肌水平6个节段收缩期速度达峰时间(Ts)及舒张早期速度达峰时间(Td),评价PVB对局部心肌收缩与舒张功能的影响.结果 PVB组正常窦性搏动时与对照组比较,在下壁、后壁节段,PVB组的Td大于对照组(P<0.01),其他节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VB组正常窦性搏动与PVB时比较,PVB时的Ts、Td均大于正常窦性搏动时(P<0.01).结论 全方向M型超声心动图所测量的达峰时间能够反映RVOT起源PVB患者局部心肌收缩及舒张功能的异常.

    作者:赖宝春;郭薇 刊期: 2011年第06期

  • 实时三维经胸超声心动图评价二尖瓣脱垂

    目的 探讨实时三维经胸超声心动图(RT3D TTE)评价二尖瓣脱垂的可行性.方法 采集36例二尖瓣脱垂患者的RT3D TTE图像,经过旋转及切割,明确瓣膜脱垂区域,并与手术结果对照.结果 RT3D TTE平均检查时间为(7.1±2.3)min,33例(91.67%)成像质量较好.RT3D TTE评价二尖瓣脱垂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似然比、阴性似然比分别为97.10%(67/69)、96.12%(124/129)、25.05、0.03,与手术结果的相关性较好(r=0.933,P<0.05),观察者间的一致性较好(Kappa=0.97).结论 RT3D TTE可快速、准确评价二尖瓣脱垂.

    作者:冯伟;陈昕;杨军;谷天祥;修宗谊;章志伟;张艳超 刊期: 2011年第06期

  • 高清CT冠状动脉支架成像:与64排螺旋CT 对比

    目的 对比64排螺旋CT(64-MSCT)和高清CT(HDCT)所获得的支架图像质量及支架腔内横截面积.方法 对7例接受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10个支架)的患者行HDCT和64-MSCT冠脉支架成像,采用评分法对比两种方法所获支架图像质量,并测量同一支架腔内5个标志点处的横截面积,对测量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64-MSCT获得的支架图像质量总评分低于HDCT,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8,P<0.05);64-MSCT图像的支架腔内横截面积均值[(1.31±0.73)mm2]小于HDCT图像的支架腔内横截面积均值[(1.68±0.85)mm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65,P<0.05),偏差百分率为(29.65±13.95)%.结论 HDCT可更清楚地显示支架内部结构,明显降低支架段伪影的影响,是支架植入术后有效的随诊手段.

    作者:应援宁;张立仁;董智;沈云;曹会志 刊期: 2011年第06期

  • 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和Tei指数评价重症肺炎婴幼儿心功能

    目的 观察婴幼儿重症肺炎对心功能的影响及Tei指数评价患儿心功能的临床价值.方法 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检测重症肺炎婴幼儿(肺炎组)和正常婴幼儿(对照组)反映左、右心室收缩、舒张功能的各参数,并计算左、右心室Tei指数,并与对照组数据对比分析.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肺炎组左心室舒张末内径减小,左心室射血分数及短轴缩短率减小,主动脉瓣血流加速时间缩短,右心室舒张末内径增大,肺动脉瓣血流加速时间缩短,三尖瓣A峰及A/E比值增大;左、右心室Tei指数增大,左、右心室等容舒张时间、左、右心室等容收缩时间延长(P均<0.05).结论 重症肺炎对患儿左、右心功能均有损害,右心室功能损害重于左心室;Tei指数是评价右心功能较敏感、较准确的指标.

    作者:陈旭;杨松青;宋军学 刊期: 2011年第06期

  • 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容积-时间曲线评价扩张型心肌病患者左心室收缩及舒张早期同步性

    目的 应用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RT-3DE)容积-时间曲线(VTC)评价扩张型心肌病(DCM)患者左心室收缩期及舒张早期同步性.方法 对37例DCM患者(DCM组)和27名正常人(对照组)行RT-3DE检查,分析其VTC,得出左心室16节段、12节段、6节段心肌收缩期小容积达峰时间标准差(Tmsv-SD)及舒张早期容积的时间标准差(Tedv-SD),用R-R间期标准化后,作为收缩期不同步化指数(SDI)、舒张早期不同步化指数(DDI).结果①与对照组比较,DCM组左心室收缩期及舒张早期不同步化指数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②在DCM组中,心肌收缩期SDI及舒张早期DDI均与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呈负相关.结论 DCM患者左心室既存在收缩不同步,也存在舒张早期不同步.

    作者:崔亮;叶雪存;张学洪;王卫真 刊期: 2011年第06期

  • 应用VFM技术评价扩张型心肌病收缩期左心室心腔内血流动力学变化

    目的 探讨血流向量成像(VFM)技术在评价扩张型心肌病(DCM)收缩期左心室心腔内血流动力学变化及收缩功能变化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病例组:DCM患者30例;对照组:健康志愿者40名.在VFM成像模式下测量并比较两组收缩期峰值流速(Vs)、峰值流量(Fs)和收缩期负向总流量(SQ-);应用Simpson双平面法获取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与三腔心的Vs、Fs、SQ-均值进行相关性分析;同时观察并描述病例组收缩期左心室心腔内涡流的分布特征.结果病例组基底段、中间段及心尖段Vs、Fs、SQ-均值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两组组内比较各项指标均由基底段至心尖段逐渐递减(P<0.05);LVEF与Vs、Fs、SQ-均值呈明显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727、0.698、0.709(P<0.01);病例组在收缩期3个时相均有涡流出现,直径及圈数较对照组增多.结论 VFM技术可直观、定量评价DCM患者左心室内血流流场变化,进而显示其与左心室收缩功能的关系,有望成为临床检测DCM左心室收缩功能的一种新方法.

    作者:宿阳;田家玮;姜双全;刘冬梅;郭强 刊期: 2011年第06期

  • 胎儿囊性淋巴管瘤的MRI表现特点及诊断价值

    目的 探讨胎儿囊性淋巴管瘤的产前MRI特点及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08年8月-2010年4月经超声检查怀疑胎儿淋巴管瘤并有完整资料的4例孕妇的常规MR图像,孕妇年龄24~30岁,孕龄31+3周~38+1周,观察分析其MRI特点.结果 4胎经MRI诊断为胎儿囊性淋巴管瘤,均由产后病理得到证实;MRI显示病变为单囊状或内含分隔、呈多囊状的长T1长T2信号,病变部位以颈部多见,瘤体直径1.73~10.63 cm.结论产前MRI能明确诊断胎儿淋巴管瘤.

    作者:祁乐;张军 刊期: 2011年第06期

  • 单次激发快速自旋回波序列MR检查在正常胎儿中的应用

    目的 观察单次激发快速自旋回波序列(SSFSE)在胎儿解剖结构方面的显示能力,探讨其在胎儿MR检查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对14胎20周以上正常胎儿行MR检查,采用SSFSE序列对胎儿头颅、躯干行轴位、冠状位、矢状位扫描,观察胎儿各系统主要器官,包括脑、肺、心脏、肝、脾、胃肠道等的解剖和MR表现.结果孕20周时,胎儿各主要器官均已发育.中枢神经系统:在SSFSE图像脑室系统高信号的衬托下,大脑三层结构清晰可辨,皮层及脑室旁生发层呈低信号,白质呈稍高信号.脑室系统呈生理性扩大状态,30周后脑沟、回形成逐渐明显;非神经系统:SSFSE图像肺、气管、支气管均呈高信号,胃泡、肾盂、肾盏、膀胱等空腔脏器呈高信号,肠管信号混杂,心脏、大血管、肝、脾及双侧肾脏呈等低信号.结论 SSFSE可清楚显示胎儿各主要器官的正常解剖和发育变化.

    作者:胡晓华;罗先富;陈娟;傅剑雄;王军;吴晶涛 刊期: 2011年第06期

  • 超声造影鉴别诊断附件区包块的良恶性

    目的 探讨CEUS用于鉴别诊断妇科附件区包块良恶性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44例常规妇科超声显示附件区包块声像图不典型的患者行CEUS检查,用SonoLiver软件分析造影剂的时间-强度曲线(TIC)及动态血管模式,对比病理结果,分析CEUS在鉴别诊断附件区包块良恶性的价值.结果①CEUS图像及动态血管模式全面显示了组织微血管的血流走向及分布,对性质、来源不明的包块有鉴别诊断意义.②动态血管模式下各所选区域的TIC分析显示,良性肿瘤及其末梢血管的造影剂呈逐渐低灌注,TIC波峰低平;恶性肿瘤及其末梢血管的造影剂呈快速高灌注,TIC波峰高尖.③良、恶性肿瘤的TIC上升时间(RT)和达峰时间(TTP)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OC曲线分析得到RT≥16.50 s、TTP≥20.28 s为诊断肿瘤良性的佳截点,常规超声结合上述RT和TTP截点诊断肿瘤良性ROC曲线下面积增大.结论 CEUS图像及其动态血管模式对判断附件区包块的性质、来源具有意义.造影剂的不同灌注特征及TIC参数RT、TTP有助于鉴别附件区良、恶性肿瘤.

    作者:赵密;陈欣林;杨小红;路小军;刘蓉 刊期: 2011年第06期

  • 女性正常子宫内膜及卵巢对18F-FDG的生理性摄取特点

    目的 观察女性正常子宫内膜及卵巢18F-FDG生理性摄取特点.方法 收集107名经临床、B超、CT及随访证实为子宫内膜、卵巢18F-FDG生理性摄取的女性受检者的PET/CT显像资料.按照是否绝经分为绝经组(29名)及未绝经组(78名).应用目测法及半定量分析法分析PET/CT图像特征,测量ROI大标准摄取值(SUVmax)与卵巢大直径(Tmax).结果绝经组无子宫内膜及卵巢生理性摄取.未绝经组25名存在子宫内膜生理性摄取,多在排卵期及月经期,其中排卵期10名,平均SUVmax为4.0±0.6;月经期8名,平均SUVmax为5.1±0.9;35名有卵巢生理性摄取,排卵期多见,有28名,平均SUVmax为4.2±0.8.左侧卵巢Tmax为(2.4±0.7)cm,右侧为(2.5±0.5)cm.结论 已绝经女性无子宫内膜及卵巢生理性摄取;未绝经女性在月经周期各阶段子宫内膜及卵巢生理性摄取各具特点.

    作者:宁秋萍;蔡莉;陈秋松;高硕 刊期: 2011年第06期

  • 全身骨显像在婴幼儿朗格汉斯组织细胞增多症诊断和分期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全身骨显像在婴幼儿朗格汉斯组织细胞增多症(LCH)诊断和分期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20例经手术病理或骨髓穿刺、皮疹压片细胞学确诊为LCH的婴幼儿行全身骨显像检查,对骨显像阳性者加行局部X线或CT检查.利用ROI技术计算全身骨显像阳性病灶的F/N比值并求出位于相同部位病灶的F/N比值均值.结果 20例患儿全身骨显像10例阳性,4例为多发病灶,6例为单发病灶.单纯颅骨放射分布异常3例,颅骨合并其他部位骨3例,肩胛骨2例,肋骨1例,下肢骨1例;单发颅骨病灶的F/N比值均值为0.36,长骨病灶的F/N比值均值为3.52.结论 全身骨显像有助于婴幼儿LCH的诊断及分期.

    作者:丁献敏;刘保平;韩星敏;程兵;阮翘 刊期: 2011年第06期

  • MRI表观弥散系数与腰椎间盘退变分级的相关性

    目的 探讨腰椎间盘髓核弥散能力与其退变程度、解剖水平的相关性.方法 收集符合纳入标准的慢性下腰痛患者42例,行腰椎MRI,扫描序列为矢状位T1W、T2W及轴位T2W、DTI,椎间盘按Pfirrmann分级.测量不同退变分级及不同解剖水平各椎间盘髓核相对ADC值并进行比较,分析椎间盘退变分级、解剖水平与ADC值的相关性.结果 210个椎间盘(L1-2~L5-S1各42个),Pfirrmann分级Ⅱ~Ⅴ级分别为73个、95个、38个、4个.所有椎间盘相对ADC值平均为0.45±0.10,Ⅱ~Ⅴ级分别为0.48±0.08、0.45±0.10、0.42±0.09、0.23±0.15;L1-2~L5-S1分别为0.44±0.08、0.45±0.08、0.45±0.10、0.45±0.11、0.45±0.12.不同退变分级椎间盘的ADC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两比较,除Ⅲ级与Ⅳ级两组总体无差异(P>0.05)外,其他各级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椎间盘ADC值与Pfirrmann退变分级具有相关性(r=-0.25,P<0.05).结论 DTI可定量评价椎间盘退变.

    作者:张娅;陈建宇;蒋新华;蔡兆熙;刘珍珍 刊期: 2011年第06期

  • CT灌注成像在骨肉瘤疗效评价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CT灌注成像(CTPI)在骨肉瘤抗血管生成治疗及化疗疗效判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将25例原发性骨肉瘤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化疗+抗血管生成治疗组(n=14)和化疗组(n=11),对所有病例在治疗前后行64层螺旋CT扫描,分别比较治疗前后肿瘤体积及灌注参数的差别,并对灌注参数与肿瘤微血管密度(MVD)值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化疗+抗血管生成治疗后,该组患者血流量(BF)、血容量(BV)、Patlak血容量(PBV)和对比剂起始时间(TTS)下降显著(P<0.05),毛细血管通透性(PS)和对比剂峰值时间(TTP)变化不明显(P>0.05).化疗组患者治疗前后各项参数变化均不显著(P>0.05).治疗前后两组肿瘤体积改变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BF、BV、PBV和PS值均与MVD呈正相关(P<0.05),TTS、TTP与MVD无相关关系(P>0.05).化疗+抗血管生成治疗组和化疗组两年生存率分别为84.71%、55.25%,两组生存曲线整体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TPI可为观察骨肉瘤治疗后改变及判断预后提供更多的客观依据.

    作者:吴春苗;靳激扬;施鑫;吴旻;邓钢 刊期: 2011年第06期

  • 骶骨肿瘤侵犯骶髂关节的CT及MRI表现

    目的 分析良、恶性骶骨肿瘤侵犯骶髂关节的CT及MRI表现.方法 观察51例骶骨肿瘤对骶髂关节侵犯的CT和MRI表现.其中骨巨细胞瘤19例,神经鞘瘤6例,神经纤维瘤1例,脊索瘤7例,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小细胞肉瘤和梭形细胞肉瘤各1例,软骨肉瘤6例,尤因肉瘤2例,黏液乳头状室管膜瘤1例,转移癌6例.结果 骶髂关节受侵29例(29/51,56.86%),其中双侧骶髂关节受侵11例,单侧受侵18例.骶髂关节受侵发生率在良性肿瘤患者中为53.85%(14/26),在恶性患者中为60.00%(15/25).CT表现为关节双侧骨质破坏、关节面消失,软组织肿块占据骶髂关节;MRI表现为骶髂关节双侧骨质信号消失,被肿瘤信号取代.结论骶骨恶性肿瘤常侵犯骶髂关节.骶骨良性肿瘤中,骨巨细胞瘤易侵犯骶髂关节.

    作者:娄路馨;程晓光;白荣杰;张薇;梁伟;张卉 刊期: 2011年第06期

  • 多层螺旋CT增强扫描诊断口底恶性肿瘤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增强扫描在口底恶性肿瘤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对27例经临床及手术病理证实的口底恶性肿瘤患者行多层螺旋CT增强扫描,并行冠状面、矢状面MPR,多方位、多窗位观察分析病变.结果 27例口底恶性肿瘤表现为不规则软组织肿块,呈均匀或不均匀强化,境界不清,其中6例伴邻近骨质破坏,周围结构受累,10例伴颈部淋巴结增大.结论 多层螺旋CT增强扫描结合MPR技术可清楚显示口底恶性肿瘤的大小、形态和累及范围.

    作者:常亮;王长福;王玉强;张和平;靳海英 刊期: 2011年第06期

  • CT观察中鼻甲气化及其与慢性前组鼻窦炎的关系

    目的 探讨中鼻甲气化的CT表现、诊断标准及分类,评价中鼻甲气化与慢性前组鼻窦炎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48侧中鼻甲气化的CT图像,观察冠状位图像中鼻甲气化表现特征,尝试界定中鼻甲垂直部气化标准及垂直部高位与低位气化的标准.分析中鼻甲气化与慢性前组鼻窦炎的关系.结果不同类型中鼻甲气化具有不同的CT表现.鼻窦炎与无鼻窦炎者的中鼻甲气化数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不同中鼻甲气化类型之间慢性额窦炎的数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慢性前组筛窦炎及上颌窦炎的数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鼻窦炎程度积分与中鼻甲垂直部低位气化的大小之间无相关性.结论鼻窦冠状位CT对于中鼻甲气化观察分析有重要价值.中鼻甲气化很可能是慢性前组鼻窦炎的潜在危险因素,而且不同气化类型引起鼻窦炎的危险性不尽相同.

    作者:韩小伟;张忻宇;王明广;曹文;牛蕾 刊期: 2011年第06期

  • 超声造影定量评价糖尿病肾病早期肾功能损害的价值

    目的 观察CEUS定量分析技术诊断早期糖尿病肾病肾功能改变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收集16例临床确诊早期糖尿病肾病患者为病变组.对照组为45名健康志愿者.对所有受检者双肾皮质进行实时灰阶CEUS灌注成像,以Qlab图像分析软件计算ROI内造影剂回声信号的强度,生成时间-密度曲线(TIC),得到CEUS灌注参数.结果与对照组比较,病变组肾CEUS TIC在视觉上差异不显著,但定量灌注参数中,病变组肾皮质灌注曲线下面积(AUC)增大、达峰绝对值(DPI)减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CEUS定量分析技术能准确、安全、简便、敏感地评估早期糖尿病肾病患者肾功能损害.

    作者:董怡;黄咏红;陈为民;王文平;曹佳颖;范培丽;林希元 刊期: 2011年第06期

  • 联合刚性和B样条弹性配准的超声弹性成像

    目的 设计一种基于图像数据的超声弹性成像方法.方法 联合刚性和B样条弹性配准方法对压缩前后的超声图像进行运动估计.首先进行全局的刚性配准,然后进行局部弹性配准,进而得出组织的运动位移,对纵向位移进行微分,求出组织的纵向应变.结果通过对一实测超声体模数据进行估计,获得了准确的应变信息.结论联合刚性和B样条弹性配准方法可以准确地估计出组织的应变信息,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刘彦;冯乃章;马立勇 刊期: 2011年第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