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男,65岁,平素体健,无腰背部疼痛、黄疸、消化不良等症状,无糖尿病史.常规体检超声发现胰腺体尾结合处低回声灶,约2.32 cm×1.74 cm,形态欠规则,边界欠清晰(图1A),CDFI未见明确血流;胰腺头部及肝胆脾双肾未见异常,腹腔未见异常肿大淋巴结.超声提示:胰腺体尾结合处实性结节,建议CEUS检查,必要时超声引导下穿刺活检.后患者于外院接受超声引导下穿刺活检,病理诊断:(胰腺体尾交界处)胰腺导管腺癌.
作者:王峰;汝承林;刘维维;雷进;赵霞 刊期: 2014年第01期
患者男,25岁,上腹阵发性隐痛5天,餐后为著,伴恶心、反酸,呕吐7~8次,为胃内容物,经药物治疗(具体不详)后症状渐缓解;2天前查胃镜示“胃窦巨大肿物”.胃镜:胃窦前壁见广基半球状隆起,直径约4,5 cm,中央见0.4 cm×0.5 cm溃疡,遮盖幽门口,内镜通过幽门顺利;于病变处取组织5枚,弹性可.诊断:浅表性胃炎(2级),胃窦占位、病变性质待诊.
作者:李昌晓 刊期: 2014年第01期
患者女,59岁,因“体检发现胸部占位1周”人院.1周前体检胸部CT发现右上纵隔占位,患者未感不适.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未见明显异常.胸部CT:右上纵隔见约3.9 cm×3.4 cm肿块影,呈软组织密度,CT值约41 HU,增强后呈不均匀轻中度强化,CT值约65 HU,其内可见类圆形低密度囊变区,病灶与右头臂静脉界限欠清晰(图1).临床诊断为右上纵隔肿瘤(恶性?).行上纵隔肿瘤切除术,术中见肿块大小约4.0 cm×4.0 cm×3.0 cm,质硬,呈黄白色,侵及锁骨头、胸锁乳突肌,与右头臂静脉粘连;遂沿右头臂静脉、胸骨内侧壁及锁骨头和胸锁乳突肌内侧完整分离并切除肿块.术后病理:低度恶性肌纤维母细胞肉瘤,肿瘤浸润胸锁乳突肌(图2).免疫组化:Vim(+)、SMA(+)、S-100(-)、CD34(-)、CD117(-).
作者:吴磊;龚晓虹;袁玲玲 刊期: 2014年第01期
患者女,29岁,1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闭经,口服中药治疗无明显改善.查体:神清语利,双眼视力正常,颅神经检查(一).CT:鞍上见类圆形稍高密度影,边界清楚,无钙化.MRI:鞍上病灶呈等T1等T2信号,沿下丘脑方向生长,视交叉受压上抬,垂体信号正常;增强后示病变明显均匀强化(图1A、1B).诊断:颅咽管瘤可能性大.行右额颞开颅经翼点入路颅内鞍上肿瘤切除术,术中见实性肿瘤呈灰白色,起自下丘脑,大小约1.7 cm×1,8 cm×1.6 cm,质地韧脆,部分边界尚清,血供丰富.
作者:贾思;孙波 刊期: 2014年第01期
孕妇,30岁,孕23周,外院胎儿产前系统检查报告正常,仅口头告知孕妇“胎儿颅缝略增宽”.常规二维超声:胎儿双顶径5.7 cm,股骨长4.0 cm;双侧颞、顶部颅骨强回声中断,范围约3.0 cm×3.8 cm,探头稍加压可使头颅变形凹陷.三维超声:胎儿顶骨、额骨、颞骨及枕骨间距离明显增大,远大于正常颅缝(图1).超声提示:胎儿颅骨结构异常.
作者:孟刚;赵丽新;孙安 刊期: 2014年第01期
患者男,63岁,1年前发现头顶部块状肿物,质硬,无压痛,生长缓慢,近1个月头顶部肿物明显增大;无头痛、头晕、恶心、呕吐.CT:顶骨中央偏左侧溶骨性骨质破坏区,贯通整个颅板,外板消失,内板残留不全,局部见软组织密度影,边界清(图1A).MRI:顶骨中央欠均匀稍长T1等T2信号病灶,约2.4 cm×2.0 cm×1.5 cm;增强后病灶明显环形强化,中心无强化,边界清晰,邻近脑组织未见受侵(图1B~ID).考虑转移瘤或嗜酸性肉芽肿.行颅骨肿瘤切除术,术中见肿瘤隆起于颅骨表面,侵蚀破坏颅骨与皮下组织,与硬膜粘连紧密,无包膜,呈红褐色,中心部分柔韧,周围部分柔软,血供中等.
作者:魏晋艳;岳松虹;周俊林 刊期: 2014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美沙酮维持治疗(MMT)时间对海洛因依赖者在毒品线索下主观渴求及大脑反应的影响.方法 收集15例接受连续MMT≤1年的海洛因依赖者(≤1年组)与11例人口学特征相匹配且连续接受MMT 2~3年的海洛因依赖者(2~3年组),采用3.0T MR仪采集功能数据,试验设计采用事件相关的毒品线索诱导渴求设计,应用SPM 8及SPSS 16.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结果 在毒品线索下,两组被试渴求变化程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2.9,P>0.05).与2~3年组相比,≤1年组双侧尾状核激活明显增强.控制年龄、受教育程度、每日吸烟量和海洛因使用情况,右侧尾状核激活程度与美沙酮使用总剂量和总时间分别呈负相关(r=-0.54,P=0.01;r=-0.51,P=0.01),左侧尾状核激活程度与美沙酮使用总剂量呈负相关(r=-0.60,P=0.003).结论 在海洛因渴求明显改善之前,接受MMT 2~3年的海洛因依赖者可能通过调节尾状核功能来改善其大脑渴求反应.
作者:王涵月;王巍;王亚蓉;李强;李玮;郑颖;张东升;王丽娜;王玮 刊期: 2014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中枢神经系统孤立性纤维瘤(SFT)的影像学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9例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SFT影像学资料,并与病理学结果进行对照分析.结果 ①9例SFT均为单发病灶,发生于幕上者5例,幕下1例,枕部中线跨天幕1例、伴颈椎管种植转移,颈椎管、右侧脑室体部各1例.肿瘤边界清楚,椭圆形或类圆形6例,不规则形3例;2例可见分叶征,病灶大径15.26~78.13 mm.②4例CT平扫为略高密度,2例密度均匀,2例不均匀,1例瘤内伴灶性坏死,1例合并出血.③与脑实质对比,6例T1WI呈等信号为主的不均匀信号,2例呈均匀等信号;6例T2WI为低、等(或略高)混杂信号,2例为均匀等或略高信号.④增强扫描病变不均匀强化5例,均匀强化2例;3例可见“脑膜尾征”;2例见血管流空.⑤镜下显示肿瘤由疏密不均的梭性细胞、致密胶原纤维以及大量薄壁血管组成.结论 中枢神经系统SFT的MRI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与临床病理有密切的内在联系,是诊断SFT有价值的检查方法.
作者:张雷;庄雄杰;汪敬群;吴秀蓉 刊期: 2014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磁源性影像(MSI)对中央区癫痫患者癫痫灶定位及手区体感皮质定位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11例中央区癫痫患者进行脑磁图(MEG)及MR检查,将所获脑解剖结构图及发作间期异常放电、双侧大脑半球手区体感皮质位置叠加,形成MSI;并与术中皮质脑电图(ECoG)结果比较.结果 11例中,MRI显示软化灶4例,局灶性脑皮质发育不良4例,左颞极内侧蛛网膜囊肿1例,2例未见异常;MEG定位癫痫灶与ECoG完全一致9例,不一致2例;术后病理显示局灶性脑皮质发育不良(FCD)6例,微发育不良1例,胶质增生4例.6例癫痫灶与MSI确定的大脑半球手区体感皮质重叠:1例癫痫灶位于手区体感皮质前内侧,2例位于手区体感皮质稍后下方,1例位于手区体感皮质前方2 cm,1例位于手区体感皮质后方2 cm.术后随访Ⅰ a级10例;Ⅲ级1例.所有患者未发生明显功能障碍.结论 MSI可明确癫痫灶与手区体感皮质的关系,指导临床进一步治疗.
作者:孙吉林;贾秀川;柳溪;吴杰;吴晶;李素敏 刊期: 2014年第01期
目的 评估慢性疲劳综合征(CFS)患儿静息状态下全脑功能连接异常.方法 对31例CFS患儿(实验组)以及34名健康儿童(对照组),进行静息态fMRI扫描,应用REST软件包进行后处理.两两计算脑区间自发BOLD变化相关系数的z值.应用双尾t检验比较各自的z值来确定实验组与对照组间功能连接的差异.结果 实验组中共发现15个显著的功能连接异常,其中7个脑区功能连接增强,分别为右侧丘脑-右侧内侧前额叶皮层、右侧岛叶-右侧前扣带回皮层、右侧丘脑-右侧岛叶、右侧丘脑-右侧第二躯体感觉皮层、右侧第一躯体感觉皮层-右侧第二躯体感觉皮层、左侧丘脑-左侧内侧前额叶皮层、左侧丘脑-左侧第二躯体感觉皮层,8个脑区功能连接减弱,分别为右侧丘脑-右侧前扣带回皮层、右侧丘脑-右侧壳核、右侧前扣带回皮层-右侧第一躯体感觉皮层、右侧前扣带回皮层-右侧第二躯体感觉皮层、右侧岛叶-右侧第二躯体感觉皮层、左侧丘脑-左侧壳核、左侧第一躯体感觉皮层-左侧岛叶、左侧第一躯体感觉皮层-左侧第二躯体感觉皮层).结论 内侧前额叶皮层、岛叶、躯体感觉皮质、前扣带回皮层之间的脑区功能连接异常有可能与CFS的发病和进展有关.
作者:孟凡星;卢再鸣;周萌萌;彭淼;于兵;郭启勇 刊期: 2014年第01期
目的 分析颅内原发性胶质肉瘤的MRI表现特征,分析误诊原因.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2例颅内原发性胶质肉瘤的MRI、病理及临床表现.结果 12例肿瘤均位于幕上,大小不等,边界较清晰;10例T1WI肿瘤实质表现为低信号、T2WI高信号,2例T1WI、T2WI均呈等信号;FLAIR均呈高信号;肿瘤实质区DWI为高信号;增强扫描11例呈明显不均匀强化,1例为轻中度不均匀强化.本组3例误诊为脑膜瘤,1例误诊为室管膜瘤,1例误诊为淋巴瘤,1例误诊为毛细胞星形细胞瘤.结论 胶质肉瘤的MRI表现具有一定特征.MRI能清楚显示病灶实质及周围水肿范围,有助于鉴别诊断及预后评估.
作者:易云平;陈燕萍;谭建儿;邓白茹 刊期: 2014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基于非酒精性肝硬化的轻微型肝性脑病(MHE)患者自发脑活动改变情况.方法 收集14例MHE患者(MHE组)、17例无肝性脑病的肝硬化患者(NHE组)和14名健康对照者(HC组),行静息态下fMRI扫描,分别获取3组受试者低频振幅(ALFF)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与HC组相比,MHE组患者在右小脑半球后叶、左岛盖部额下回、右额前内侧回、右楔前叶、左枕中回ALFF降低,而右颞下回、左小脑半球前叶ALFF升高(P均<0.05);与NHE组相比,MHE患者右小脑半球后叶、左岛盖部额下回和右额前内侧回ALFF降低,仅右颞下回ALFF升高(P<0.05).结论 基于非酒精性肝硬化的MHE患者存在相关脑区自发神经元活动异常.
作者:周治明;赵建农;郭大静;张维;吴伟 刊期: 2014年第01期
目的 观察DWI联合动脉自旋标记(ASL)、MRA评价急性脑梗死缺血半暗带(IP)的价值.方法 对40例发病时间在24 h内的急性脑梗死患者行常规MR、MRA、DWI及ASL检查,根据ASL灌注异常区面积与DWI信号异常区面积分为ASL> DWI组、ASL≈DWI组、ASL<DWI组,分析病变的信号特征及其与血管狭窄程度的关系,并分别测量IP患者梗死中心区、IP区及对侧镜像区的ADC值和局部脑血流量(rCBF)值.结果 ASL> DWI组(即IP患者)25例(25/40,62.50%),血管狭窄程度以0、1级为主;其病灶中心ADC值和rCBF信号强度值与IP区及健侧相比均显著下降(P<0.001),IP区ADC值与健侧相比未见明显下降(P=0.59),而rCBF较健侧下降明显(P<0.001).ASL≈DWI组2例(2/40,5.00%),ASL<DWI组4例(4/40,10.00%),血管狭窄0级1例、1级1例、3级4例.结论 ASI技术能探查大面积急性脑梗死的灌注情况;联合应用DWI、ASL、MRA有助于判断IP.
作者:曲鑫鑫;孙洪赞;朱文珍;卢再鸣 刊期: 2014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DWI早期诊断早产儿脑白质损伤(WMD)及评估预后的价值.方法 分析不同类型WMD患儿早期DWI和常规MRI特征性表现,随访观察病灶演变和患儿神经心理发育结果.结果 首次检查:32例局灶性WMD中,24例DWI表现为半卵圆中心、侧脑室旁白质点簇状和线状或团片状高信号,常规MRI仅17例同时伴稍短T1信号,12例伴短T2信号;8例DWI均未见异常,常规MRI呈短T1伴或不伴短T2信号;11例弥漫性WMD则均表现为侧脑室周围大片状白质DWI高信号,但T1、T2均未见异常.复查:18例点簇状WMD患儿脑实质MRI均未见明显异常,其中6例伴单纯性脑外间隙增宽;14例线状或混合型WMD中,7例发展为PVL,5例发展为PVL后遗改变,2例仅表现为单纯性脑外间隙增宽而脑实质未见异常;11例弥漫性WMD中,4例发展为PVL,7例发展为PVL后遗改变.3种不同类型WMD患儿发育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而线状或混合型WMD与弥漫性WMD患儿发育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DWI可早期区分不同类型WMD并较好评价预后;点簇状WMD患儿预后较好,线状或混合型和弥漫性WMD患儿预后均较差.
作者:李艳;杜奕;陈志强;李鹏;刘岭岭;吴玉华;邱颖萍;杨文君;刘家赵 刊期: 2014年第01期
三维CEUS结合了三维超声与二维CEUS技术的优点,可在超声造影状态下于短时内完成对ROI的图像采集、重建与显示过程,并即时自动生成一系列连续三维图像,其在肝脏的应用展现出了较好前景.本文就三维CEUS在肝脏的应用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作者:沈伟;谭碧波;郭佳 刊期: 2014年第01期
抑郁症患者普遍存在绝望感和高自杀风险,提示其可能在自我方面存在异常.本文对抑郁症患者自我相关加工的fMRI研究现状进行综述.
作者:周敏 刊期: 2014年第01期
不明原因发热(FUO)的病因达200余种,主要病因有感染性疾病、结缔组织疾病和恶性肿瘤.18F-FDGPET/CT可将组织的代谢功能与形态结构有机结合,对诊断FUO有所帮助.本文就18F-FDG PET/CT在FUO中的应用进行综述.
作者:侯小艳;张燕燕 刊期: 2014年第01期
超声心动图技术为评价心房颤动患者左心房及左心耳功能提供了可能.本文对超声心动图在心房颤动患者左心房及左心耳功能评价中的应用进展进行综述.
作者:王晶 刊期: 2014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原发性肝脏透明细胞癌(PCCCL)的CT和MRI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12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PCCCL的CT及MRI资料,其中10例接受CT、8例接受MR及DWI.结果 12例PCCCL共14个病灶,呈结节状或类圆形,瘤径1.6~9.8 cm,平均3.6 cm.10例CT平扫呈低密度;增强后动脉期8例肿瘤呈轻度强化,门静脉期持续强化,2例动脉期不均匀明显强化,门静脉期强化程度明显下降;延迟期所有病灶均为低密度,2例显示包膜延迟强化.平扫T2WI 6例呈混杂高信号,1例呈稍高信号,1例为稍低信号;4例T1WI正相位呈稍低信号,2例呈稍高信号,2例呈等信号,反相位8例病灶信号均减低,4例减低明显.DWI 6例呈不均匀高信号,2例呈等信号.增强扫描动脉期4例肿瘤不均匀明显强化,2例轻度强化,2例呈环形明显强化;门静脉期4例强化较动脉期减低,2例轻度持续强化,2例中心填充强化;延迟期7例病灶呈相对低信号,1例呈等信号,4例显示环形强化包膜.结论 PCCCL的CT及MRI表现具有一定特征;CT和MRI是诊断PCCCL的有效方法.
作者:刘勇;薛鹏;肖智博;陈勇;张斯佳;仲继刚 刊期: 2014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的超声及CEUS表现.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3例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的常规超声及CEUS表现.结果 13例均接受常规超声,7例接受CEUS检查.13例中,神经内分泌瘤8例,神经内分泌癌5例,均呈低回声,肿瘤边界较清晰,CDFI见肿瘤内部丰富线状彩色血流.肿瘤位于胰头5例,胰体5例,胰尾3例;直径1.6~6.0 cm;9例为实性,4例为囊实性.7例接受CEUS的患者中,3例为神经内分泌瘤,4例为神经内分泌癌,与胰腺实质相比较均表现为早期或同步增强,达峰时呈较胰腺实质高或等增强,减退早于胰腺实质,呈低增强.结论 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超声表现为边界清晰低回声占位、伴有丰富血流,CEUS表现为早期或同步增强,达峰时呈富血供表现,有助于鉴别诊断.
作者:洪运虎;余乐;唐建华;詹林 刊期: 2014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H7N9型禽流感病毒性肺炎的临床表现和影像学特征.方法 回顾分析8例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临床确诊为H7N9禽流感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结果 患者均以发热、咳嗽、咳痰为首发症状,超敏C反应蛋白明显升高.8例中,5例表现为肺实变影,间质性改变1例,磨玻璃改变2例.两肺多叶、多段受累,可勾勒出肺段轮廓,未见病变跨越肺叶征象.病变具有游走性,进展期实变影出现或增多;病灶吸收缓慢,可出现肺纤维化.8例均见不同程度胸膜反应,3例可见胸腔积液;未见肺门及纵隔淋巴结肿大.结论 H7N9禽流感病毒性肺炎的临床及影像学表现有一定特点,但无明显特异性;影像学检查有助于指导临床及时进行治疗.
作者:毛新峰;胡春洪;祝跃明;赵育英;丁琴妹;熊敏荣 刊期: 2014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胸部高分化及黏液型脂肪肉瘤的影像学及病理特征.方法 回顾分析8例经病理证实的胸部高分化(5例)及黏液型(3例)脂肪肉瘤的影像学及病理资料.所有患者术前均接受CT平扫及增强扫描.结果 8例脂肪肉瘤中(胸壁3例、纵隔5例),肿块大小7.0 cm×4.0 cm×6.3 cm~22.8 cm×14.7 cm×15.1 cm;2例密度均匀(1例为完全软组织密度,1例为完全囊性密度),6例不均匀;3例含脂肪密度,5例无脂肪密度.平扫CT值-86~60 HU,增强后实性部分强化,8例中7例轻度强化或无强化、1例中度强化伴局部明显强化.8例中,7例肿瘤包绕或侵犯周围组织.结论 胸部高分化型及黏液型脂肪肉瘤的CT表现具有一定特征,且与病理类型密切相关.
作者:万齐;关淑君;李新春;孙翀鹏;周嘉璇;夏波;夏亭亭;曾庆思 刊期: 2014年第01期
目的 应用实时超声弹性成像量化值(面积比)评价脑梗死患者颈动脉斑块,探讨弹性成像技术评判颈动脉斑块稳定性的价值.方法 在实时状态下获得二维图和弹性图,并进行比较;以二维超声和弹性成像显示清晰斑块,勾画斑块范围,计算其面积和弹性比值.结果 45例脑梗死患者中,超声于33例中检出35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其中低回声斑块4处、等回声斑块5处、高回声斑块11处,不均质回声斑块15处;低回声斑块、不均质回声斑块、等回声斑块、高回声斑块弹性比值依次增大(F=14.25,P<0.05),但低回声和不均质回声之间、等回声和不均质回声斑块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超声弹性成像技术用于判断颈动脉斑块稳定性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作者:武晓娟;杨琳;叶秀芳 刊期: 2014年第01期
目的 应用四维自动左心室定量分析工具(4D Auto LVQ)与二维超声心动图(2DE)对比分析左心室扩大者心室几何形态及收缩功能,探讨左心室几何形态改变与收缩功能的关系.方法 以左心室球形指数作为反映左心室几何构型变化的指标,应用2DE及RT-3DE测量39名健康志愿者(正常组)和60例左心室扩大患者(左心室扩大组)的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LVEDV)、左心室收缩末期容积(LVESV)、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及二维舒张末期球形指数-1(SId-1)和三维球形指数(SPI),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与正常组比较,左心室扩大组LVEDV、LVESV及SPI增加,LVEF减小;2 DE与RT-3DE所获得的LVEDV、LVESV、LVEF及球形指数值显著相关(P均<0.05).左心室扩大组中,RT-3DE和2DE分别所测球形指数与LVEF呈负相关,球形指数与LVEDV、LVESV呈正相关(P<0.05),SPI与LVEF的相关性高于SId-1与LVEF(r=-0.553 vs r=-0.457,P<0.05).结论 应用4D Auto LVQ技术可较简捷、直观显示并测量左心室几何形态及收缩功能;球形指数与LVEF、LVEDV、LVESV显著相关.
作者:伍水顺;吴棘;罗小菊;郭丽萍;周莹莹 刊期: 2014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斑点追踪成像(STI)评价心脏淀粉样变性(CA)与高血压左心室肥厚(HLVH)患者心肌收缩功能及鉴别诊断价值.方法 对25例CA(CA组)、20例HLVH(HLVH组)及27名健康志愿者(对照组)行二维超声心动图检查,记录二尖瓣、乳头肌和心尖水平左心室短轴及心尖四腔、三腔、二腔心脏切面图像,应用QLab 8.1软件测量左心室壁16节段收缩期圆周(CS)、径向(RS)及纵向(LS)峰值应变,计算各水平的平均CS、RS、LS及整体CS、RS、LS(GCS、GRS、GLS);针对上述各参数绘制ROC曲线.结果 ①与对照组相比,CA组各水平CS、RS、LS及GCS、GRS、GLS明显减低(P<0.001);HLVH组GCS、GRS、GLS减低,各水平LS及心尖CS、乳头肌水平RS减低(P<0.05);②与HLVH组相比,CA组各水平CS、RS、LS及GCS、GRS、GLS减低(P<0.001).③ROC曲线分析显示GCS、GRS、GLS鉴别CA和HLVH较DT、E/e准确率高(曲线下面积分别0.88,0.90,0.99 vs.0.74,0.82),以GLS>-12.91%为界值鉴别二者具有高敏感度(100%)和特异度(95%).结论 STI可评价CA患者和HLVH患者左心室各方向心肌收缩功能;GLS鉴别二者较为准确、实用.
作者:张晶;肖杨杰;任卫东;姜镔;郑松;宋光 刊期: 2014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椎动脉内频谱存在反向血流成分时可能存在的病变部位.方法 选取经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发现椎动脉椎间段内血流频谱出现反向血流成分、并准确诊断病变部位的106例患者,对比观察锁骨下动脉盗血综合征(SSS)和非SSS患者的血流特点.结果 106例中,SSS 75例,病变侧锁骨下动脉或无名动脉均存在狭窄或闭塞病变;非SSS 31例,病变侧椎动脉均存在严重狭窄或闭塞病变.同型盗血频谱者中,SSS患者血流速度高于非SSS患者(P<0.05);以收缩期流速<20 cm/s诊断非SSS的敏感度为83.87%(26/31),特异度为90.67%(68/75).结论 椎动脉内以反向血流为特点的盗血样频谱大多为锁骨下动脉或无名动脉狭窄或闭塞所致,少数为椎动脉本身狭窄或闭塞所致.
作者:邹品飞;李云;阮燕;袁丽萍;李潇;吴欣;阎晋南;陈烁;高崇阳 刊期: 2014年第01期
目的 应用三维斑点追踪(3D-STI)技术评价阻塞型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伴高血压(HT)患者左心室整体收缩功能.方法 OSAHS 40例,分为单纯OSAHS组20例和OSAHS+ HT组20例;另选择20名健康正常人作为正常对照组.行常规超声心动图检查,采集左心室心尖四腔三维全容积图像,存储图像并应用3D-STI分析软件在线分析,计算左心室整体纵向收缩峰值应变(GLS)、左心室整体径向收缩峰值应变(GRS)、左心室整体圆周收缩峰值应变(GCS)及左心室整体面积收缩峰值应变(GAS).结果 与正常对照组相比,OSAHS组左心室GLS、GRS、GAS减低(P均<0.05),OSAHS+ HT组左心室GLS、GRS、GCS、GAS均减低(P均<0.05).与OSAHS组比较,OSAHS+ HT组左心室GLS、GCS、GAS均减低(P均<0.05).结论 OSAHS合并HT患者存在左心室收缩功能受损.3D-STI能早期、准确有效地评估其左心室整体收缩功能改变.OSAHS患者心脏结构及功能变化独立于HT而单独存在,二者同时存在时改变加重.
作者:周宇微;冯艳红;吴凯迪 刊期: 2014年第01期
目的 观察多排CT(MDCT)评价肥厚型心肌病(HCM)患者的心脏形态、功能和心肌纤维化等的准确性.方法 对临床诊断为HCM的60例患者行CT动脉期、延迟期扫描及心脏MR形态、延迟强化检查.比较二者在左心室室壁厚度、射血分数(EF)、每搏输出量(SV)、左心室心肌质量(LVM)、心输出量(C())、心脏指数(CI)、舒张末期左心室容积(EDV)、收缩末期左心室容积(ESV)、延迟强化病灶定性及定量诊断方面的异同.结果 60例患者共1020个心肌节段,CT与MRI所测左心室室壁厚度的相关性好(r=0.895,P<0.001),且CT测量的心功能参数均与MRI结果呈正相关.延迟增强检查证实CT与MR在检出心肌纤维化病灶方面具有高度相关性(r=0.98,P<0.01).结论 心脏CT检查可提供HCM患者心肌冠状动脉的形态及功能信息.
作者:马晓海;赵蕾;何继强;刘桂英;张臣;陆东旭;范占明 刊期: 2014年第01期
目的 应用二维斑点追踪技术定量评价缩窄性心包炎(CP)患者左心室纵向应变能力.方法 对CP患者40例(CP组)及41名健康志愿者(正常对照组)行超声检查,并存储心尖两腔心、心尖四腔心及心尖左心室长轴切面二维图像;应用二维斑点追踪技术(2D STI)定量分析并记录各个节段纵向峰值应变及各个切面的总体纵向峰值应变,计算二尖瓣水平、乳头肌水平及心尖水平室间隔应变与侧壁应变的比值.结果 CP组心尖两腔心、心尖四腔心及心尖左心室长轴总体纵向峰值应变均低于正常对照组,左心室有心包覆盖的室壁纵向峰值应变峰值低于正常对照组,且二尖瓣水平、乳头肌水平及心尖水平室间隔应变与侧壁应变的比值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结论 CP患者心脏纵向运动功能减低,心肌存在损伤.二维斑点追踪技术可较射血分数更早检出心肌损伤,为评估CP患者心功能提供了更为精确的方法.
作者:刘琨;张玉红;邓又斌;崔琳;喻林;胡卯秀;刘宇;陈功泉;黄玲 刊期: 2014年第01期
目的 观察早孕期胎儿心脏轴线的变化规律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对123胎胎龄9~12+6周正常早孕期胎儿行心脏超声检查,其中18胎接受2次检查,共检查141胎次.另筛选8胎有严重先天性心脏病的胎儿作为对照.上述所有胎儿均经中晚孕期或出生后超声检查进一步确诊.结果 早孕期胎儿心脏轴线:9~9+6周为32.3.士10.7.(第1组),10~10+6周为42.1.±9.6.(第2组),11~11+6周为48.3.±8.7.(第3组),12~12+6周为49.2.±8.6.(第4组).除第3组与第4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外(P>0.05),余两两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8胎严重先天性心脏病胎儿中,3胎心脏轴线大于正常胎儿心脏轴线第90百分位数,3胎心脏轴线小于正常胎儿第10百分位数.结论 胎龄<9周胎儿心脏轴线相对居中,≥9周时开始较明显向左旋转,妊娠12周时胎儿心脏轴线较恒定.孕13周前超声发现异常心脏轴线有利于早孕期超声诊断先天性心脏病.
作者:刘建新;王贤明;郭少文;张文君 刊期: 2014年第01期
目的 评价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脐动脉舒张期血流异常胎儿结构畸形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接受产前筛查的133胎脐动脉舒张期血流异常及72胎存在先天性结构畸形胎儿的超声特点,对其羊水或脐血染色体检查结果进行分析,并与产后新生儿特殊检查或引产后尸体解剖及病理检查结果相对照.结果 本组107 784胎(107 726名孕妇)中,共检出脐动脉舒张期血流异常133胎,脐动脉舒张期血流异常的发生率为0.12%(133/107 784);脐动脉舒张期血流异常胎儿中存在先天性结构畸形72胎,发生率为54.14%(72/133);脐动脉舒张期血流异常且存在先天性结构畸形儿中,染色体异常25胎,发生率为18.80%(25/133),常见者为心血管结构畸形,其次为水肿、多发结构畸形和中枢神经系统畸形.胎龄<28周脐动脉舒张期血流异常胎儿的结构畸形及染色体异常发生率均高于≥28周者.结论 脐动脉舒张期血流异常胎儿结构畸形发生率较高;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脐动脉舒张期血流异常有助于检出胎儿先天性结构畸形.
作者:李姣玲;戴常平;耿秀平 刊期: 2014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采用大视野高分辨力三维对比增强磁共振静脉成像(3D CE MRV)进行头颈静脉成像时的对比剂注入方法.方法 对37例无神经系统症状体征、影像学无异常发现的门诊患者及2名健康志愿者行大视野高分辨力头颈静脉3D CE MRV,根据对比剂注入方法分为单相团注组(A组)和双相团注组(B组),分析两组图像整体质量、伪影情况、动脉干扰评分差异和动静脉信号比值、背景组织与静脉信号强度比值,采用独立样本秩和检验和独立样本t检验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两组3D CE MRV成像的图像总体质量评分、伪影情况评分、动脉信号干扰评分、背景组织与静脉信号强度比值、颅内动静脉信号比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而B组颈部动静脉信号比值高于A组(P<0.05).结论 3.0T场强下3D CE MRV头颈静脉联合成像中,应用单相团注单倍(0.1 mmol/kg体质量)剂量对比剂即可获得高质量静脉血管增强影像,完整显示头颈静脉系统.
作者:戴艳芳;李坤成;张开元;梁佩鹏 刊期: 2014年第01期
目的 观察能谱CT碘基图诊断肠道活动性出血的价值.方法 采用离体猪小肠制作出血模型,利用微注射器模拟0.5、0.4、0,3、0.2、0.1、0.05、0.025 ml/min七种流率活动性出血,分别行能谱GSI模式及常规MSCT扫描,分别延迟15 s及40 s采集动脉期及门静脉期图像,利用GSI重建平台获得能谱碘基图.观察记录并比较采用常规MSCT平扫十动脉期、平扫十门静脉期图像及能谱GSI模式平扫十动脉期、平扫十门静脉期碘基图发现对比剂渗出的阳性率;测量碘基图内含碘区的碘含量(IC)及CT衰减曲线斜率(K),比较动脉期与门静脉期的差异,并分析其与出血流率的相关性.结果 平扫十动脉期:常规MSCT及GSI模式扫描的阳性率分别为65.71% (23/35)、88.57%(31/35,x2=5.185,P=0.023).平扫十门静脉期:常规MSCT及GSI模式扫描的阳性率分别为88.57%(31/35)及100%(35/35,x2=2.386,P=0.122).碘基图对比剂渗出区的IC(P=0.003)和K(P=0.006)在动脉期与门静脉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门静脉期值均明显高于动脉期.动脉期及门脉期碘基图对比剂渗出区的IC、K均与出血流率呈正相关(动脉期r=0.968,P<0.001,r=0.965,P<0.001;门静脉期r=0.964,P<0.001,r=0.956,P=0.001).结论 应用动脉期能谱CT碘基图可以提高诊断肠道活动性出血模型的阳性率.
作者:刘文冬;吴兴旺;刘斌;王菁 刊期: 2014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重建算法对SPECT断层成像分辨力的影响.方法 采用Siemens Symbia T SPECT机,对长轴分布5条线源的椭圆柱分辨力模型进行成像.选择Hann和Butterworth 2种滤波反投影法(FBP),每种窗函数各选择3种截止频率;Flash 3D和有序子集大期望值(OSEM)法2种迭代法,各选择5种平滑函数;分别对图像进行断层重建.以线源半高宽(FWHM)代表重建图像的分辨力,计算5条线源6个层面上的径向、切向和轴向FWHM,并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 FBP重建中,FWHM随窗函数截止频率增大而变小;同一截止频率下,Butterworth重建图像的FWHM小于Hann.迭代法中,FWHM随平滑函数核宽度增大而变大;Flash 3D和OSEM法重建图像径向及切向FWH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轴向Flash 3D图像的FWHM显著小于OSEM.结论 重建算法及参数设定对断层图像分辨力的影响较大,应根据临床需要和经验适当选择.
作者:骆飞;耿建华;邹作伟;洪浩;赵卫强;郑容 刊期: 2014年第01期
目的 评价Flash双源CT前瞻性心电门控螺旋扫描模式(Flash Spiral模式)心脏与头颈血管一站式联合成像的图像质量、辐射剂量.方法 选择246例连续性患者,分为3组,每组82例:A组采用Flash Spiral模式行心脏与头颈血管联合扫描;B组采用Flash Spiral模式心脏成像;C组采用双能量扫描模式行头颈部CTA.分别测量主动脉根部CT值及CNR,测量颈总动脉起始部、颈内动脉起始部、大脑中动脉M1段、椎动脉V4段CT值及图像噪声,评价图像质量、有效辐射剂量.结果 A组与B组冠状动脉平均图像质量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与C组头颈部血管图像质量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头颈部ED显著低于C组(t=24.215,P<0.01).结论 大螺距双源CT FlashSpiral模式心脏与头颈部血管一站式联合扫描图像质量好,成功率高,对比剂用量少,辐射剂量低.
作者:孙凯;韩瑞娟;王利军;王臣;陈楠;杜祥颖;李立刚;李坤成 刊期: 2014年第01期
目的 研究不同测量方法及图像获取条件对胸腔气道测量的准确性.方法 将亚克力圆管插入泡沫中制成气道模型,应用Siemens 64排螺旋CT进行扫描,然后用不同重建内核对不同视野下获得的数据进行重建,得到气道模型CT图像;分别用半高宽法(FWHM)、二阶零交点方法(ZC)和相位一致方法(PC)对气道模型CT图像进行测量,比较测量误差.结果 对壁厚约为1.5~2.0 mm的管道,当重建内核从B30f变化到B60f时,FWHM和ZC的测量误差从正值变为逐渐增大的负值,并在B45f时达到小(<11%),PC的测量误差相对稳定.对于壁厚约为1 mm的管道,FWHM和ZC的测量误差在B30f时大(>35%),随着重建内核变得锐利,测量误差近似呈线性递减关系,分别在B60f和B50f达到小(<5%),PC的测量误差范围为6.93%~14,47%.结论 测量壁厚约为1~2 mm的气道体模时,FWHM和ZC方法在B50f时误差小;而PC方法受重建内核影响小,测量结果稳定.
作者:范秋红;邓振生;欧阳丽蓉;王小宜 刊期: 2014年第01期
目的 对比低剂量腹部和盆腔增强扫描自适应统计迭代重建(ASIR)和基于模型的迭代重建(MBIR)与常规剂量下传统的滤波反投影(FBP)重建的图像质量和剂量减低率.方法 31例患者接受腹部和盆腔增强常规剂量CT扫描、FBP重建;复查时,接受增强低剂量扫描、40% ASIR和MBIR.由2名医师通过锐利度、噪声、伪影和诊断接受度对图像进行评分,并测量噪声值和CT值,计算SNR.记录每例患者每次检查的剂量长度乘积(DLP)和CT剂量指数(CTDIv-ol),计算剂量减低率.结果 低剂量扫描的DLP值和CTDI值分别为(328.95±206.35) mGy/cm和(7.96±4.30)mGy,而常规剂量FBP重建的DLP值和CTDI分别为(689.27±339.63) mGy/cm和(16.81±7.19) mGy.对于腹部和盆腔脏器,低剂量MBIR图像比低剂量40%ASIR图像和常规剂量FBP图像有更低噪声值和更高SNR(P均<0.0167).低剂量40%ASIR图像和常规剂量FBP图像的客观评价结果相似(P>0.0167).MBIR和40%ASIR可以提高图像的密度分辨力,降低硬化伪影,且MBIR比40% ASIR图像有更低噪声和伪影,主观评价结果更佳.结论 在保证图像质量的前提下,相比常规剂量扫描、FBP重建,低剂量扫描MBIR和ASIR可以明显降低扫描剂量;相比ASIR法,MBIR法能提供更佳图像质量,具有进一步降低扫描剂量的潜力.
作者:杨晶;高艳;李坤成;杜祥颖;李岩 刊期: 2014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高频超声评价新兵训练对跟腱影响的价值.方法 对2012年12月入伍的1773名新兵,分别在训练前、训练1个月、训练3个月行肌骨系统高频超声检查,比较跟腱短轴厚度、短轴周长、短轴面积的差异,记录并分析异常情况.结果 双侧跟腱短轴厚度、短轴周长、短轴面积与身高、体质量、体质量指数均无明显相关(P均>0.05).训练前后双侧跟腱短轴厚度、短轴面积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双侧跟腱短轴周长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训练后发生踝关节损伤13例;12例出现跟腱末端区疼痛,6例超声无特殊表现,6例症状重者末端区软组织稍肿胀5例、跟腱钙化1例,无跟腱断裂.结论 高频超声能准确检查跟腱,测量跟腱厚度、短轴面积、短轴周长并及时发现相关训练伤.
作者:陈建;张卫兵;颜朝晖;刘华;李春伶 刊期: 2014年第01期
目的 分析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PTMC)的MSCT表现.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40例PTMC的MSCT表现与病理结果.结果 30例单发,10例多发,共50枚瘤灶,CT显示47枚.42枚呈类圆形或类椭圆形,33枚位于腺叶表浅部位,45枚平扫呈均匀低密度,6枚突破包膜,19枚瘤灶发生钙化,其中细颗粒钙化9枚;增强后瘤灶强化幅度均未超过同层面甲状腺组织强化程度,40枚呈渐进性填充式强化,延迟期呈等或稍低密度,瘤灶变小.19例淋巴结转移,Ⅵ区均出现淋巴结.结论 当甲状腺腺叶表浅部位出现单发、均匀、低密度伴内部细颗粒钙化及渐进性填充强化时,应当高度警惕PT MC;若合并突破包膜或出现Ⅵ区淋巴结,则可诊断PTMC.延迟期扫描可以更好地反映瘤灶的强化特征.
作者:涂灿;邓生德;于志海;张喜久;于亮 刊期: 2014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肾血流阻力指数(RI)与体外循环手术(CPB)后急性肾功能损害(AKI)的相关性.方法 对因心脏疾病接受CPB的14例患者,应用CDFI检测术前、术后1、2、4、8、16、24 h时主肾动脉、肾段动脉阻力指数(RI);同时检测尿素氮(Urea)、尿酸(UA)、肌酐(Crea),评价肾功能;对所有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与术前相比,术后1、2、8、16h主肾动脉RI、肾段动脉RI均明显增高(P均<0.05).术前及术后各时间点主肾动脉RI与Urea、UA、Crea均呈正相关(r=0.390,0.355,0.426,P均<0.05);肾段动脉RI与Crea呈正相关(r=0.316,P<0.05).结论 主肾动脉、肾段动脉RI可作为评估CPB术后发生AKI的指标.
作者:刘慧;付勇;李明星;陈晓梅;于风旭;邓明彬 刊期: 2014年第01期
目的 建立一种混合锥形束CT(CBCT)成像系统标定方法,以提高CBCT成像系统参数标定精度,突破现有算法须已知标定模型中各小球相对中平面位置的限制.方法 针对CBCT成像系统建立坐标系,推导光锥不同旋转角度下标定模型中小球中心空间坐标与其在投影图像中投影平面坐标之间的几何关系,提出解析十迭代混合标定方法.将标定模型置于CBCT成像系统中,获取各个旋转角度下的投影图像;提取投影图像中各小球投影的质心坐标,套用上述方法计算出标定参数.对小鼠标本模型进行相同扫描,采用已求标定参数用FDK算法进行3D重建.结果 解析十迭代混合法对于成像系统参数D的标定精度较高;参数R的标定不直接受D的影响.结论 解析十迭代混合法可提高部分成像参数的标定精度,且突破了须事先知晓小球相对于中平面的空间位置及受旋转半径影响较大的限制.
作者:仇庆;闫士举 刊期: 2014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