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制备叶酸修饰的液态氟碳脂质纳米粒,并探讨其在不同温度下的稳定性及在体内外模型中靶向结合卵巢癌SKOV3细胞的效能.方法 应用薄膜水化法和旋转蒸发法制备叶酸靶向液态氟碳脂质纳米粒.观察纳米粒的基本特性及在4℃和37℃水浴条件下的稳定性.分为靶向组(叶酸靶向)、非靶向组(普通磷脂)及拮抗组(游离叶酸干预),通过卵巢癌SKOV3细胞,进行脂质纳米粒的体外靶向实验.并将8只荷SKOV3肿瘤裸鼠分为A组(靶向)和B组(非靶向),进行脂质纳米粒的体内靶向实验.结果 本实验制备的纳米粒大小均匀,粒径约(321.20±67.21)nm,表面电位-50 mV.在4℃条件下,纳米粒可稳定保存48 h;在37℃水浴条件下,1h内纳米粒的粒径无明显改变.靶向组纳米粒与SKOV3细胞的结合率高,拮抗组低.靶向组肿瘤细胞内可见大量被荧光染料DiI标记为红色的纳米粒;非靶向组和拮抗组仅见少量红色荧光.A组裸鼠肿瘤局部可见较多被荧光染料DiR标记为红色的纳米粒,而B组肿瘤局部未见明显红色荧光.且A组裸鼠各重要脏器离体荧光成像肿瘤荧光明显强于B组.结论 本实验制备的叶酸靶向液态氟碳脂质纳米粒具有一定的稳定性,能够靶向结合于卵巢癌SKOV3细胞.
作者:刘建新;尚婷婷;徐芬芬;王志刚;李攀;苏琳 刊期: 2016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上腔静脉(SVC)频谱在评价常压低氧所致大鼠肺高压(PH)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将18只健康成年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PH组(n=12)和对照组(n=6),PH组采用常压低氧法建立动物模型.对两组大鼠进行超声检查,测量肺动脉内径(PAD)和肺动脉峰值流速(PAVmax)、三尖瓣E峰峰值流速(TVEmax)、S波流速(S)、D波流速(D)、AR波流速(AR),并计算AR/S和AR/D;采用右心导管测量右心房压力(RAP)、右心室收缩压(RVSP),肺动脉收缩压(PASP)、肺动脉平均压(PAMP);取血测量血清NO含量.处死大鼠后取心脏测量右心室肥厚指数,取肺组织进行病理学检查.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PH组RAP、RVSP、PASP、PAMP增高,S波、D波速度减低,AR/D及AR/S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RVSP与AR/S、AR/D呈中等和极强相关(r=0.494,P<0.05;r=0.830,P<0.001),PAMP与AR/D呈强相关(r=0.725,P<0.01),与AR/S无相关性(r=0.517,P=0.07).PH组大鼠肺小动脉出现不同程度内中膜增厚,管腔变小,平滑肌增生.两组右心室肥厚指数、体质量及NO含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PH时SVC频谱表现为S波、D波降低,AR/S、AR/D增大,且与肺动脉压力密切相关,可作为多普勒超声评价PH的指标.
作者:杨蕊;侯颖;刘禧;张莉;王跃民;李娟;段云友 刊期: 2016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全容积实时三维超声容积-时间曲线参数早期诊断阿霉素(ADM)致兔心肌损伤及心力衰竭的价值.方法 对12只新西兰大白兔每周静脉注射ADM 2 mg/kg体质量,分别于注射前(A组)、注射后2周(B组)、4周(C组)、6周(D组)进行超声检查,每组兔注射ADM的总剂量为0、4、8、12 mg/kg体质量.采用二维超声于左心室长轴切面舒张期末测量左心房、左心室前后径,采用三维超声测量左心室舒张期末容积(EDV)、左心室收缩期末容积(ESV),计算射血分数(EF).获取17个心肌节段在1个心动周期的左心室容积-时间变化曲线、左心室整体功能参数成像“饼图”,以及左心室16节段不同步参数,包括达小收缩容积的时间标准差(Tmsv16-SD)、大时间差值(Tmsv16-Dif),及经心动周期的校正值Tmsv16-SD%、Tmsv16-Dif%.超声检查完毕后进行病理学检查.结果 4组间Tmsv1 6-SD、Tmsv1 6-Dif、Tmsv16-SD%、Tmsv16-Dif%及EF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其中D组与A、B、C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C组与A、B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A组与B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EF值D组与A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理改变主要为心肌细胞空泡变性,B组局限于心内膜下心肌,C组达中层心肌,D组达心外膜下心肌.结论 全容积三维超声在心力衰竭早期阶段即可检出兔左心室不同步参数的变化,为检测心肌损伤及早期心力衰竭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作者:刘学兵;尹立雪;邓燕;张清凤;陆景 刊期: 2016年第12期
目的 通过Meta分析探讨2型糖尿病(T2DM)患者的fMRI静息态脑自发性活动改变规律.方法 检索PubMed、EMbase、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已公开发表的有关静息态fMRI (rs-fMRI)研究T2DM患者自发性脑活动改变的文献,并进行文献筛选及资料提取.采用SDM软件对纳入文献的低频振幅(ALFF)值或分数低频振幅(fALFF)值进行基于体素的Meta分析.结果 共6项符合要求的文献纳入分析,包括137例T2DM患者和140例正常对照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静息状态下T2DM组患者ALFF、fALFF值减低区域主要集中在右侧枕中回、右侧舌回及左侧嗅皮层;而ALFF、fALFF值增高区域主要为双侧小脑、双侧前扣带回、左侧颞下回.结论 T2DM患者在静息状态下存在自发性脑活动的改变.右侧枕中回、右侧舌回及左侧嗅皮层活动减低可能提示微结构损伤,同时双侧小脑、双侧前扣带回、左侧颞下回活动增强可能提示代偿性改变.
作者:吴光耀;林琳;伍建林 刊期: 2016年第12期
目的 通过静息态fMRI检测健康成年人饮酒前后脑分数低频振幅(fALFF)的改变,探讨急性酒精暴露后脑功能变化特点.方法 共纳入健康成年男性19名,通过3.0T MR仪器采集饮酒前后脑静息态功能数据,计算标准化fALFF值,并进行配对t检验比较其差异.结果 酒精暴露下fALFF值明显降低的脑区包括:右侧角回/枕中回、右侧额上回眶部、右侧额上回背内侧(P均<0.001);fALFF值增加的脑区包括:右侧颞上回后部、右侧中央岛盖,右侧颞上回颞极部(P均<0.001).结论 健康成年人饮酒后静息态脑网络发生广泛性改变,并存在功能增强和减弱脑区.
作者:李子朋;程文文;王海宝;余永强 刊期: 2016年第12期
肠易激综合征(IBS)是一种慢性功能性肠胃病,其发病率高、症状易反复,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和工作.fMRI研究发现IBS多个脑区活动存在异常,分析IBS各亚型活动异常脑区特征对完善其诊疗流程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对fM-RI技术在IBS及其亚型中的应用进行综述.
作者:秦梦 刊期: 2016年第12期
纳米分子在体内具有药物载体的特性,与生物靶向分子结合,可实现药物的靶向传递;与放射性核素的结合,可实现在体内靶向分布与靶向聚集的可视化,从而达到对特定病变的显像或治疗作用.本文对近年来新型树状纳米分子聚乙酰胺-胺(PAMAM)的靶向分子修饰及核素标记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作者:钟建秋;王欣璐;尹吉林;张金赫 刊期: 2016年第12期
超声是评价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较为敏感的影像学检查方法.相对于腹部X线摄影,超声可提供更多的影像信息以协助临床诊断,尤其是当NEC早期腹部X线表现无特异性时,超声可能发现符合NEC的声像图特征.本文对超声诊断NEC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作者:牟芳婷 刊期: 2016年第12期
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常同时伴炎症反应,小胶质细胞激活是脑缺血后炎症反应的标志事件,其过度活化导致的神经毒性作用备受关注.以活化小胶质细胞作为生物标记实现炎症反应可视化,对诊断疾病、监测病情和个体化治疗有重要意义.本文就小胶质细胞相关的分子影像技术在脑缺血后炎症成像中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作者:赵冉冉 刊期: 2016年第12期
颅颈动脉粥样硬化是引起缺血性脑卒中的主要原因.MR管壁成像技术可直接显示动脉管壁的形态学特征,是目前评价颈动脉斑块的佳无创性影像学手段之一.近年来,随着三维MR管壁成像技术的发展,其在颅内和颅外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临床诊断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本文主要对颅颈动脉三维磁共振管壁成像技术及其应用进展做一综述.
作者:蔡颖;陈硕;赵锡海;李澄 刊期: 2016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MRI定量参数ADC与容积转运常数(Ktrans)评估肠道克罗恩病(CD)病变活动性的应用价值.方法 收集50例回盲部单发病灶的CD患者,依次行常规MR、DWI和动态增强MRI(DCE-MRI)扫描,测量ADC和Ktrans值,同时评估患者Harvey-Bradshow指数(HBI)和血清C反应蛋白(CRP)浓度.根据HBI将50例患者分为重度活动组、轻中度活动组及静止组,比较3组间Ktrans、ADC值的差异;对Ktrans、ADC值与对应的HBI、CRP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50例CD患者中,静止组16例、轻中度活动组21例、重度活动组13例.3组Ktrans、ADC值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组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病变肠壁Ktrans值与HBI呈正相关(r=0.635,P<0.001),与CRP呈正相关(r=0.764,P<0.001);ADC值与HBI呈负相关(r=-0.614,P<0.001),与CRP呈负相关(r=-0.490,P<0.001).病变肠壁HBI与CRP呈正相关(r=0.755,P<0.001),Ktrans与ADC值呈负相关(r=-0.348,P=0.013).结论 MRI定量参数Ktrans和ADC可反映CD活动状态,且Ktrans的稳定性和敏感性优于ADC.
作者:周金发;朱建国;李海歌;张发明;刘斐;周良;翟华俊;曹鹏 刊期: 2016年第12期
患者女,25岁,因“发现左下肢浅静脉曲张25年”人院.查体:左下肢肢体肥大、肿胀,皮肤布满葡萄酒色花斑,呈地图状,略隆起,浅静脉曲张;右下肢正常.左下肢长度大于右下肢,患者跛行.超声(图1):左下肢软组织层增厚,浅静脉广泛纡曲扩张,部分呈瘤样,内可及絮状弱回声充填,按压不塌陷,CDFI示局部血流充盈缺损;右下肢浅静脉、双侧下肢动脉及深静脉均未见异常.
作者:李莉锦;滑少华;孙梦娇 刊期: 2016年第12期
患者男,63岁,因“无痛性肉眼血尿4年余”就诊.体格检查:右下腹压痛,无反跳痛.实验室检查:肿瘤4项均正常;尿常规:尿隐血(++).膀胱镜检查:膀胱新生物,,位置表浅,性质待定.常规超声检查:膀胱顶部与右侧壁交界处探及约4.1 cm×3.1 cm×2.0 cm不均质低回声团,形态不规则,其一端与长条形管状回声相连,延续至腹腔,可见该肿块汇入回盲部(图1A),边界尚清晰,CDFI可见肿块内血流信号.CEUS:肿块动脉期呈快速不均匀性高增强,静脉期快速消退,膀胱壁回声可见中断(图1B).
作者:周爱云;郭素萍;肖帆;徐盼 刊期: 2016年第12期
患者男,19岁,发现足跟部肿物10余年,近半年明显增大.触诊:肿物质硬、无明显压痛,活动度中等.X线:右跟骨内侧软组织内不规则肿块影,内部可见斑块状钙化灶(图1).CT:右足跟部皮下斑块状骨性密度灶,内部见小片状低密度区,大小约3.5 cm×1.5 cm,与跟骨分界清晰,周围软组织肿胀(图2).MRI:右足跟部软组织见一长T1长T2信号肿块,信号不均匀,形态不规则,可见点状短T1信号,周围环形长T2信号,下方见弧形软骨低信号,增强扫描呈明显不均匀强化(图3).
作者:郑义;芦钺 刊期: 2016年第12期
患者男,60岁,因“反复肉眼血尿1年,加重2天”入院.1年前患者出现肉眼血尿,外院B超、CT检查提示前列腺增生,经止血、防感染等处理后未见好转.2天前血尿再发,排尿开始时血尿明显,有轻度尿痛,无尿频、腰腹痛,为进一步治疗来我院就诊.自发病以来,患者体质量稍减轻.尿常规:尿隐血(+++),白细胞(定量)139个/μl,红细胞(定量)61 187个/μl.
作者:刘勇彬;黄彬华 刊期: 2016年第12期
患者男,68岁,因“上腹部胀痛不适,伴畏寒发热、体质量减轻1个月”就诊.查体:全身皮肤、巩膜黄染,右上腹轻压痛.实验室检查:总胆红素增高,AFP、CEA、CAl99均正常.ERCP检查:胆总管明显扩张,其内可见云雾状略高密度影,诊断为胆管黏液瘤.超声检查:肝左叶出现囊性扩张的胆道回声,内径宽处1.4 cm,内未见明显血流信号(图1A);右叶肝实质回声均匀,肝内胆管轻度扩张,宽处0.4 cm(图1B);胆总管全程囊状扩张,内径宽处2.5 cm,其内及部分肝左叶肝内胆管可见絮状低回声(图1C),胆囊大小形态正常.
作者:王璐;陈莉;张丽丽 刊期: 2016年第12期
患者男,38岁.4个月前因脑梗死人外院,超声心动图检查示“左心房黏液瘤”.近2周病情加重,转入我院.查体:听诊胸骨左缘可闻及舒张早期扑落音,心电图部分导联ST段改变.超声心动图检查(图1):左心增大,左心房内见一约5.61 cm×3.80 cm带蒂高回声团,其内回声均匀,边缘毛糙,形态不规则,其蒂附着于房间隔卵圆窝处,可随心动周期摆动,舒张期脱入二尖瓣口,收缩期回到左心房;彩色多普勒见二尖瓣口少量偏心反流信号.术中见左心房内一约5.40 cm× 3.50 cm带蒂附着于房间隔的黄绿色胶冻状肿物,包膜完整,基底部较宽;清除胶冻状组织时见二尖瓣前瓣A2区一根Ⅰ级主腱索断裂,后瓣P2区单-Ⅰ级腱索延长,瓣叶轻微黏液样变.行“左心房黏液组织摘除术十二尖瓣直视成形术”.术后病理诊断:左心房黏液瘤(图2).术后1周及3个月复查超声(图3)见二尖瓣下人工腱索回声,瓣叶活动良好,二尖瓣口未探及明显反流信号.
作者:谌芳群;陈莉 刊期: 2016年第12期
患者女,65岁,因“腹痛、腹胀9天”就诊.实验室检查:CA125 53.00 U/ml.CT检查:平扫于子宫上方、盆腔两侧各见一实性为主肿块(图1A),边界清,边缘不光整,密度不均匀,以右侧明显,可见斑片状低密度囊变区;增强扫描动脉期病变不均匀明显强化(图1B),门静脉期持续强化(图1C),延迟期强化程度略降低,左、右侧病变大小分别约为4.7 cm×3.3 cm×3.7cm、6.7 cm×5.8 cm×5.7 cm;双侧卵巢静脉增粗,腹盆腔可见大量积液.
作者:赵香田;程敬亮 刊期: 2016年第12期
目的 对比分析扩散峰度成像(DKI)模型与传统DWI单指数模型对乳腺良恶性肿块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 对78例乳腺肿块患者于术前行MR检查,包括常规平扫、传统DWI、DKI及动态对比增强(DCE)扫描.通过传统DWI单指数模型获得病灶的ADC值,通过DKI模型获得病灶的平均扩散峰度(MK)及平均扩散系数(MD)值.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乳腺良恶性肿块间ADC、MK、MD值的差异.以ROC曲线评价ADC、MK和MD值对乳腺恶性肿块的诊断效能.并采用x2检验比较MK、MD、MK联合MD值的曲线下面积(AUC)与ADC值的AUC间的差异.结果 78例共87个病灶,其中良性病灶29个,恶性病灶58个.恶性病灶的ADC和MD值明显低于良性病灶(P均<0.001),MK值明显高于良性病灶(P<0.001).良性及恶性病灶的MD值均高于其ADC值(P均<0.001).以ADC值诊断乳腺恶性肿块的敏感度、特异度、准确率分别为86.21%、89.66%、87.36%;MK值的敏感度、特异度、准确率分别为84.48%、96.55%、88.51%;MD值的敏感度、特异度、准确率分别为82.76%、93.10%、89.66%.MK值的AUC及MK联合MD值的AUC均为0.94(P<0.05),且均高于ADC值的AUC(x2 =5.90,P=0.02),而MD与ADC值的AUC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15,P=0.70).结论 相对于传统DWI单指数模型,DKI模型更有利于乳腺肿块良恶性的鉴别.
作者:周卫平;陈宏伟;昝星有;刘学玲;冯银波;郭榆江;方向明 刊期: 2016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不同病理分子分型乳腺癌三维超声的虚拟器官计算机辅助分析软件(VOCAL)参数差异.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66例乳腺癌患者术前三维容积超声资料,采用VOCAL进行参数分析,获取平均灰阶值(MG)、平均能量值(MP)、血管指数(R)、血流血管指数(VFI),比较乳腺癌不同病理分子分型(Luminal A型、Luminal B型、HER-2过表达型、基底样型)VOCAL参数的差异.结果 MG值在基底样型低,HER-2过表达型高,4型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MP在基底样型低,Luminal B型高,4型间两两比较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R值在Luminal A型低,Luminal B型高,其在HER-2过表达型与基底样型、HER-2过表达型与LuminalA型、基底样型与Luminal B型、Luminal B型与Luminal A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VFI在HER-2过表达型与基底样型、HER-2过表达型与Luminal B型、HER-2过表达型与Luminal A型、基底样型与Luminal B型、LuminalB型与Luminal A型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不同病理分子分型乳腺癌结节三维超声VOCAL参数具有一定差异.
作者:高军喜;郭成明;王恩芳;杨磊;姚兰辉 刊期: 2016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临床Ⅰ期中央型肺癌的CT继发征象及其演变规律.方法 回顾性分析48例经病理证实的临床Ⅰ期中央型肺癌患者的CT资料.病理确诊前37例接受1次CT检查,11例接受2~3次CT检查.结果 48例中,41例(41/48,85.42%)出现1种或多种继发征象,包括段以远支气管黏液嵌塞(BMI) 38例(38/48,79.17%)、阻塞性肺炎(OP) 20例(20/48,41.67%)、阻塞性肺气肿(OE)7例(7/48,14.58%)、阻塞性肺不张(OA)5例(5/48,10.42%).肿瘤大径<3 cm与3~5 cm患者间继发征象BMI、OE及OP的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但肿瘤大径3~5 cm患者OA的发生率高于肿瘤大径<3 cm患者(P<0.05).11例接受多次CT检查的患者中,7例首次CT检查时出现继发征象,早期继发征象均为BMI,其中4例伴有OP和(或)OE,随病情进展,OE消失,BMI及OP持续存在且较前加重;7例中,4例继发OA.11例中,首次检查时CT漏诊7例,误诊4例;6例至确诊时TNM分期已发生变化.结论 段以远BMI为Ⅰ期中央型肺癌常见的早期继发征象,正确识别这些继发征象,掌握其演变规律,有助于中央型肺癌的早期诊断.
作者:李琦;罗天友;黄兴涛;吴景全 刊期: 2016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肺静脉隔离(PVI)术前经食管超声心动图(TEE)与双源CT(DSCT)诊断心房颤动(AF)患者左心耳血栓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338例拟接受PVI治疗的AF患者资料.所有患者PVI术前均接受TEE及DSCT检查.TEE显示左心房或左心耳血栓为阳性,DSCT显示造影剂充盈缺损为阳性.以TEE结果为“金标准”,评价DSCT诊断左心耳血栓的敏感度、特异度、准确率、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并比较TEE检查阳性与阴性患者及DSCT检查阳性与阴性患者的相关检查资料.结果 经TEE确诊为左心耳血栓22例(22/338,6.51%),DSCT诊断左心耳血栓42例(42/338,12.4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34.70,P<0.01).22例DSCT阳性而TEE阴性者中,11例(11/22,50.00%)TEE显示血流缓慢引起的自发显影,比率明显高于DSCT阴性组(4/296,1.3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09.30,P<0.01).DSCT的诊断敏感度为90.91%(20/22),特异度为93.04%(294/316),准确率为92.90%(314/338),阳性预测值为47.62%(20/42),阴性预测值为99.32%(294/296).TEE及DSCT检查中,阳性患者左心房前后径、横径及上下径均大于阴性患者,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低于TEE阴性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TEE阳性患者中LVEF<50%的比例(27.27%,6/22)高于TEE阴性患者(7.91%,25/316;x2 =7.01,P<0.01).结论 DSCT有助于诊断AF患者左心耳血栓,其特异度及阴性预测值均较高,但阳性预测值较低.
作者:李虹;李一丹;魏丽群;孙兰兰;王丽;孔令云;叶晓光;吕秀章 刊期: 2016年第12期
目的 分析左心室心尖发育不良(LVAH)的心脏磁共振(CMR)成像特点.方法 收集7例诊断为LVAH的患者,所有患者均接受CMR检查.应用黑血序列观察心脏的形态结构,T1W、T2W及T1W脂肪抑制序列用于评价心肌脂肪浸润,电影序列进行心脏运动及功能的评估,对比剂延迟强化序列评价心肌纤维化.对7例患者均进行临床随访.结果 7例LVAH患者左心室呈球形,右心室向左包绕左心室心腔,呈“香蕉”状;左心室乳头肌附着于左心室心尖区域;室间隔向右心室侧凸出,并可见局限性的心尖运动减弱或弥漫性运动减弱,射血分数为(44.10±2.86)%;心尖部正常心肌均被脂肪组织代替.延迟增强扫描显示1例患者室间隔中段可见肌壁间线样强化.7例中,对4例患者成功进行随访,随访时间1~43个月,1例患者因心力衰竭入院,余3例患者预后较好.结论 CMR可获得LVAH形态学、运动功能及心脏灌注等多方面信息,可用于LAVH的诊断及鉴别诊断.
作者:李璐;陈秀玉;程怀兵;崔辰;程赛楠;尹刚;陆敏杰;张岩;赵世华 刊期: 2016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MRI对原发性闭经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16例经手术证实病因的原发性闭经患者的盆部MRI资料,并与手术结果对照.结果 手术证实16例原发性闭经患者包括1例阴道下1/3闭锁、12例苗勒管畸形(MDA)、1例完全性雄激素不敏感综合征(AIS)和2例先天性肾上腺皮质增生(CAH).14例(14/16,87.50%)术前MRI诊断与术后诊断相符.2例(2/16,12.50%)术前MRI误、漏诊,均为MDA患者,其中1例术中见2个始基子宫,术前MRI漏诊左侧始基子宫,另1例合并宫颈缺如,术前MRI误诊为阴道闭锁.结论 通过MRI可较为准确地观察阴道、子宫、卵巢结构及发育情况,对原发性闭经患者术前行MR检查有助于及时诊断.
作者:金保良;何之彦;顾爱华 刊期: 2016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三维造影增强能量多普勒(3D-CEPD)在卵巢良恶性肿瘤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对50例卵巢肿瘤患者分别于造影前、造影中及造影后进行三维能量多普勒(3D-PD)检查.采用3D-PD直方图计算肿瘤血管形成指数(VI)、血流指数(FI)和血管形成-血流指数(VFI),比较卵巢良性与恶性肿瘤各血管参数的差异及各血管参数在造影前、造影中、造影后的差异,并评价3个参数的诊断效能.结果 50例患者中,18例为恶性肿瘤,32例为良性肿瘤.造影前、中、后卵巢恶性肿瘤的血管参数均明显高于良性肿瘤(P均<0.01),良恶性肿瘤的各血管参数在造影前、造影中、造影后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3个不同检查时段血管参数鉴别卵巢良恶性肿瘤的ROC曲线下面积均为VI大,FI小.造影前、中、后三个不同检查时段VI诊断卵巢恶性肿瘤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3、0.87、0.89.造影前以VI=2.2%为界值,鉴别卵巢良恶性肿瘤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及准确率为77.77%、87.50%、77.77%、87.50%、84.00%;造影中以VI=23.2%为界值,各诊断效能分别为94.44%、90.62%、85.00%、96.66%、92.00%;而造影后以VI=12.4%为界值,各诊断效能分别为94.44%、93.75%、89.47%、96.77%、94.00%,造影中及造影后的诊断效能较造影前明显增高(P<0.01),而造影后的特异度、阳性预测值优于造影中(P<0.01).结论 3D-CEPD可提高鉴别卵巢肿瘤良恶性的能力,血管参数VI有诊断价值,其诊断效能以造影后更佳.
作者:吴淑芬;吕国荣;杨舒萍;廖建梅;陆志红 刊期: 2016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滤波反投影(FBP)、自适应统计迭代重建(ASiR)、能谱成像(85 keV)及呋塞米改良法在提高CT尿路造影(CTU)图像质量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40例患者常规CTU扫描后,采用能谱CT行排泄期扫描,常规扫描方式下排泄期图像分别利用FBP、ASiR 30%重建,能谱成像选择85 keV时的图像.对同期32例患者采用呋塞米改良法CTU成像,采用FBP法重建.根据不同的扫描模式和重建算法,分为传统FBP组、传统ASiR组、能谱组和改良组.观察并分析4组图像,测量并比较硬化性伪影明显层面肾盏旁硬化性伪影和输尿管连续性评分及肾脏的噪声、SNR、CNR.结果 传统FBP组、传统ASiR组和能谱组患者输尿管连续性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3.42,P=0.49),改良组输尿管连续性评分明显优于传统FBP组(x2=24.30,P<0.05).4组肾盏旁硬化性伪影评分、噪声、SNR、CNR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且传统ASiR组、能谱组、改良组肾盏旁硬化性伪影评分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组间两两比较SD、SNR、CNR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与传统FBP组噪声比较,传统ASiR组降低约16.oo%,能谱组降低约51.13%,改良组降低约27.11%;与传统FBP组SNR比较,传统ASiR组增加约21.11%,能谱组增加约42.01%,改良组增加约77.31%;与传统FBP组CNR相比,传统ASiR组增加约21.01%,能谱组增加约39.00%,改良组增加约53.02%.结论 改良法降低CTU硬化伪影效果佳,其次为能谱成像(85 keV).能谱CTU降低噪声效果佳,其次为改良法及ASiR.改良法对输尿管连续性显影效果好.
作者:余玲;刘斌;汪洁;陈坚;刘文冬 刊期: 2016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非刚性三维校正技术在肝脏MR动态增强减影图像质量评价中的应用.方法 对20例患者的肝脏MR动态增强扫描非刚性三维校正前、后的减影图像质量进行评价,定性评价包括图像伪影情况和解剖错配程度;定量评价为测量各血管(腹主动脉,肝右动脉和肝左动脉,门静脉主干、左支、右支)校正前后平扫、动脉晚期、门静脉晚期的SNR,并绘制SNR的动态变化曲线,评估肝右动脉和肝左动脉、门静脉主干、左支、右支的SNR曲线吻合程度.结果 校正前的减影图像均出现不同程度的解剖学错配导致的伪影,校正后的减影图像无明显解剖学错配伪影.校正前肝右动脉和肝左动脉的SNR动态变化曲线不吻合,校正后两者的动态变化曲线吻合;门静脉主干、左支、右支的SNR变化曲线在校正前后均吻合.结论 非刚性三维校正技术可显著改善肝脏MRI动态增强减影图像的质量.
作者:王猛;蔡华崧;高进云;董帜;李畅;李子平;孟悛非;冯仕庭 刊期: 2016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能谱CT(GSI)提高腹部增强效果的可行性.方法 收集因病情需要先后接受腹部双期增强CT扫描的27例患者,于第1次均采用传统120 kV单电压CT进行扫描(对照组),复查时采用GSI扫描(试验组),两次检查对比剂总量均为600 mgI/kg体质量.于增强图像上腹主动脉、肝脏、胰腺、肾脏、下腔静脉、门静脉主干选取ROI进行分析,记录GSI图像上各器官相对于120 kV单电压扫描的等价CT值时的平均单能量值(等价亚组),以及CT值提高50%(150%亚组)、100%(200%亚组)时的MEI,并记录所对应的噪声值,比较各亚组间单能量值、CT值与噪声值的差异,评估2名医师对MEI各亚组图像质量的主观评分一致性.结果 等价亚组能量值(71.92±3.54) keV,图像噪声为(23.07±3.99)HU,与对照组比较,各器官CT值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150%亚组能量值(57.39±2.77)keV,图像噪声为(35.30±7.56)HU,较等价亚组增高了53.01%;200%亚组能量值(49.94±2.72) keV,图像噪声为(44.01±8.59)HU,较等价亚组增高了90.77%.与对照组比较,150%亚组、200%亚组间单能量值、CT值与噪声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2名医师对试验组3个亚组的主观评分一致性均很好(P均<0.01).结论 采用GSI的单能量技术于72 keV时可以达到常规120 kV的腹部增强CT效果,57 keV、50 keV时增强效果可分别提高50%、100%.
作者:孙记航;福井利佳;町田治彦;田中功;沈云;上野惠子;彭芸 刊期: 2016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鼻腔鼻窦神经内分泌癌(SNEC)的常规CT、MRI表现及ADC值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25例SNEC的影像学资料,测量ADC值,并与鳞状细胞癌(25例)及腺样囊性癌(15例)的ADC值比较.结果 25例肿瘤中,直径>3.5 cm者19例(19/25,76.00%),呈不规则分叶状;直径<3.5 cm者6例(6/25,24.00%),呈椭圆形.病变累及全组副鼻窦及鼻腔6例,病变主体位于筛窦10例、蝶窦4例、上颌窦2例,局限于鼻腔3例.22例伴邻近组织广泛受累.20例接受CT检查示9例病灶密度均匀,11例呈不均匀密度软组织密度,其中5例可见斑点或线条样钙化影;16例可见骨质破坏.14例接受MRI示T1WI上呈等或稍低信号,T2WI上呈等或稍高信号为主的混杂信号.SNEC平均ADC值为(0.65±0.10)×10-3 mm2/s,明显低于鼻腔鼻窦鳞状细胞癌[(0.89±0.09)×10-3 mm2/s,P<0.001]和腺样囊性癌[(1.09±0.13)×10-3mm2/s,P<0.001].结论 SNEC的常规CT、MRI表现及ADC值具有一定的特征性,可为临床早期诊断提供依据.
作者:张春艳;程敬亮;薛康康;张勇;陈苑;文宝红 刊期: 2016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分化型甲状腺癌(DTC)术后首次131I治疗前测定的刺激性甲状腺球蛋白(sTg)水平预测转移的价值.方法 对101例行甲状腺全切术及颈淋巴结清扫术的DTC患者,于首次131I治疗前1天测定sTg水平,131I治疗后5~7天行131I-SPECT/CT显像.根据是否存在转移,将所有患者分为无转移(M0)组和有转移(M1)组.采用Mann-Whitney秩和检验比较两组间sTg水平,并通过ROC曲线及佳诊断界值点(DCP)评估sTg预测DTC转移的价值;采用Kappa检验对sTg诊断结果与临床终诊断结果行一致性检验.结果 M1组的sTg水平高于M0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U=328.00,P<0.001).sTg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870,佳DCP为40.60 ng/ml,灵敏度、特异度、准确率、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72.34%(34/47)、100%(54/54)、87.13%(88/101)、100%(34/34)、80.60%(54/67);sTg值诊断DTC转移与临床终诊断结果一致性良好(Kappa=0.737,P<0.05).结论 首次131I治疗前检测sTg可作为有效预测DTC转移的指标,可指导131I的治疗剂量.
作者:陈鹏;宋长祥;陆武;刘永;杜鹏 刊期: 2016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肾脏占位病变双能量CT(DECT)虚拟平扫(VNC)的图像特征及其与真实平扫(TNC)的差异.方法 收集因肾脏占位病变接受泌尿系DECT平扫及增强扫描的患者33例,分别获得TNC及肾实质期虚拟平扫(VNCn)图像.观察两种图像的特点并对图像质量进行客观及主观评价.结果 图像客观评价显示,VNCn与TNC图像中肾脏病灶、肾实质、腹主动脉、腹膜后脂肪CT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01),图像的背景噪声(腹膜后脂肪标准差)、CNR、SNR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VNCn与TNC图像中病灶内钙化的大径、CT值及脂肪的CT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而对脂肪大径的显示差异无计学意义(P>0.05).主观评价显示,VNCn与TNC图像质量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肾脏占位病变DECT的VNCn与TNC图像质量相近,但对病灶内钙化、脂肪等细节的显示不及TNC图像.
作者:雷平贵;李建辉;王鹤;郭小超;刘建新;李美娇;王霄英 刊期: 2016年第12期
目的 评价超声和MRI测量胎儿侧脑室宽度和诊断侧脑室增宽的一致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胎胎儿头颅轴位声像图和冠状位MRI测量的双侧侧脑室宽度,评价两种检查方法测量的一致性[采用组内相关系数(ICC)]和诊断侧脑室增宽的一致性(采用κ系数),评价不同MRI医师间测量侧脑室宽度的一致性(采用ICC).结果 超声和MRI测量侧脑室1(宽度较宽的侧脑室)、侧脑室2(宽度较窄的侧脑室)宽度的一致性很好(ICC=0.98、0.96),超声和MRI诊断侧脑室增宽的一致性很好(κ>0.8).2名MRI医师测量侧脑室1、侧脑室2宽度的一致性很好(ICC=0.999、0.997).结论 超声与MRI测量侧脑室宽度和诊断侧脑室增宽具有很好的一致性.
作者:容蓉;陈倩;王霄英;陈俊雅;叶锦棠 刊期: 2016年第12期
医学影像检查技术近年有很大进步,临床对影像检查的使用越来越多,要求也越来越高.在影像检查适应证的选择、检查前准备事项、受检者安全保障、检查方案的设计、扫描参数的选择、后处理技术的优化等多个方面,均需要进行研究,使之规范化.整体流程的标准化、规范化有助于提高影像服务质量、安全性和效率,使影像检查的价值得到全面提升.
作者:王霄英 刊期: 2016年第12期
CT检查时设置扫描参数的原则是在得到临床诊断可接受的图像质量的前提下,尽可能降低辐射剂量.而患者所接受的辐射剂量,不仅与CT设备的输出剂量有关,也与患者本身体型相关.现有的CT设备提供的辐射剂量信息,如容积CT剂量指数(CTDIvol),是基于固定大小聚甲基丙烯酸甲酯模型测量所得,并未考虑到患者的不同体型信息.美国医学物理师学会(AAPM)在204和220报告中提出了一种新的患者辐射剂量估算方法——体型特异性剂量估计(SS-DE),综合考虑了CT辐射输出量和患者体型信息,能准确评估患者辐射剂量.本文对SSDE的新概念和临床应用进展进行综述.
作者:张晓东;郭小超;王霄英 刊期: 2016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利用动脉质子自旋标记成像(ASL)技术测量前列腺癌血流量(BF)的可行性,并分析选择不同反转时间(TI)对测量值的影响.方法 对经病理证实为前列腺癌的患者47例进行ASL扫描,TI分别设为1 000、1 200、1 400、1 600 ms,测量并比较前列腺癌区和非癌区的BF平均值.结果 T1为1 000、1 200、1 400、1 600 ms时,前列腺癌区BF值分别为(121.70±22.90)ml/(100 g·min)、(129.65±23.46)ml/(100 g·min)、(126.37±23.77)ml/(100 g·min)、(125.07±22.86)ml/(100 g· min),均明显高于非癌区的BF值[(37.76±10.83)ml/(100 g·min)、(41.58±10.90)ml/(100 g·min)、(43.97±10.81)ml/(100 g· min)、(45.46±10.69)ml/(100 g·min),P均<0.01].4种不同TI条件下癌区与非癌区BF差值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87,P=0.24).结论 ASL成像技术可以用于前列腺癌的血流量测量,不同TI值对前列腺癌区和非癌区BF差值的评估具有影响.
作者:李飞宇;蔡文超;张晓东;王霄英 刊期: 2016年第12期
冠状动脉CTA是冠状动脉疾病的首选影像检查方法,且在冠状动脉疾病管理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冠状动脉疾病报告和数据系统(CAD-RADSTM)是由多个行业协会共同发布的专家共识,其目的是使冠状动脉CTA报告标准化,以利于临床推广、普及和处理决策的制定.本文主要介绍CAD-RADSTM指南的内容.
作者:王蕊 刊期: 2016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第二版前列腺影像报告和数据系统(PI-RADS v2)用于前列腺多参数MRI对前列腺临床显著癌的诊断效能.方法 回顾性收集本院前列腺MR检查数据库资料,筛选临床、影像及病理结果齐全的前列腺疾病初诊患者64例.由1名有经验的影像科医师阅片,根据PI-RADS v2对病灶进行评分.以病理结果为金标准,评价PI-RADS v2对前列腺癌及前列腺临床显著癌的诊断效能.结果 64例患者中,前列腺癌33例(其中临床显著癌29例,非临床显著癌4例),非前列腺癌31例.PI-RADS v2对前列腺癌及前列腺临床显著癌检出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95[95% CI(0.89,1.00)]、0.96[95% CI(0.91,1.00)].PI-RADS v2诊断前列腺临床显著癌的敏感度为96.55%[95%CI(82.17%,99.42%)],特异度为88.57%[95%CI(73.24%,96.73%)].结论 采用PI-RADS v2对前列腺临床显著癌诊断效能很高,推荐临床常规使用.
作者:王蕊;高歌;王慧慧;曹敏;王霄英 刊期: 2016年第12期
目的 比较第二代双源双能量CT胰腺虚拟平扫(VNC)和真实平扫(TNC)的图像质量.方法 采用Siemens第二代双源双能量CT对21例怀疑胰腺病变的患者行腹部增强扫描,包括单能量TNC图像、胰腺实质期及门静脉期图像,后处理得到胰腺实质期及门脉期的虚拟平扫(VNCp、VNCv)图像.比较TNC、VNCp、VNCv图像的胰腺病灶、胰腺实质、肝脏、竖脊肌、腹主动脉及门静脉的CT值、噪声、CNR、主观评分.结果 TNC、VNCp、VNCv图像主观评分均满足诊断要求(P=0.150).与TNC图像比较,VNC图像噪声明显减低(P<0.001).胰腺实质的CT值在VNCv与TNC图像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63).胰腺囊性与实性病灶的CT值在VNCp、VNCv、TNC图像上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277、0.799).囊性病灶的CNR在VNCp高.结论 第二代双源双能量CT对胰腺扫描的VNC图像质量接近TNC,并且可减少辐射剂量.
作者:王慧慧;刘建新;李子元;杨俊哲;陶鑫;王霄英 刊期: 2016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基于C形臂的两张正侧位2D锥束CT(CBCT)投影图像进行3D模型重建的效果.方法 采用半自动化的二维投影图像特征点提取算法,选定18点的特征点集并提取其对应的正侧位二维投影图像平面坐标,然后针对C形臂CBCT系统建立坐标系,推导特征点三维空间坐标与其在投影图像中平面坐标之间的几何关系,代入转换公式获得特征点集的三维空间坐标.利用薄板样条法对三维脊椎基础模型进行空间非刚性插值获得三维脊椎目标模型.将L3石膏模型置入C形臂CBCT系统,获取375幅圆周扫描图像,利用FDK算法重建三维模型并进行表面重采样得到三维脊椎参考模型,对其进行不规则形状调制得到三维脊椎基础模型,利用本文方法对三维脊椎基础模型进行空间非刚性插值得到三维脊椎目标模型,并设置对照组对本文方法的精度进行评价.结果 相对于特征点手动提取和边缘增强提取算法,采用半自动化特征点提取算法构建获得的三维脊椎目标模型与参考模型的误差降低至1 mm以内.结论 采用本文方法可构建出近似的、精度较高的脊椎三维模型,为基于C形臂CBCT的手术导航提供3D图像支持.
作者:王蕴衡;张红军;闫士举 刊期: 2016年第12期
问世仅30年的磁共振成像技术,凭借其快速发展的成像技术不断更新的仪器设备,在众多疾病的临床研究及诊断方面均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受到医学影像学界的广泛关注.以往磁共振技术的飞跃式发展,让业界同仁对其未来充满期待.目前,磁共振技术中存在的挑战仍主要是信号与噪声相生相伴、如何去除伪影、如何减轻患者的检查负荷等.随着个性医疗时代的到来,磁共振技术如何精益求精?如何精确定量?也逐渐成为研究的热点问题.
作者:飞利浦医疗保健事业部 刊期: 2016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