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左心房黏液瘤合并二尖瓣腱索断裂1例

谌芳群;陈莉

关键词:左心房, 黏液瘤, 二尖瓣, 腱索, 超声心动描记术
摘要:患者男,38岁.4个月前因脑梗死人外院,超声心动图检查示“左心房黏液瘤”.近2周病情加重,转入我院.查体:听诊胸骨左缘可闻及舒张早期扑落音,心电图部分导联ST段改变.超声心动图检查(图1):左心增大,左心房内见一约5.61 cm×3.80 cm带蒂高回声团,其内回声均匀,边缘毛糙,形态不规则,其蒂附着于房间隔卵圆窝处,可随心动周期摆动,舒张期脱入二尖瓣口,收缩期回到左心房;彩色多普勒见二尖瓣口少量偏心反流信号.术中见左心房内一约5.40 cm× 3.50 cm带蒂附着于房间隔的黄绿色胶冻状肿物,包膜完整,基底部较宽;清除胶冻状组织时见二尖瓣前瓣A2区一根Ⅰ级主腱索断裂,后瓣P2区单-Ⅰ级腱索延长,瓣叶轻微黏液样变.行“左心房黏液组织摘除术十二尖瓣直视成形术”.术后病理诊断:左心房黏液瘤(图2).术后1周及3个月复查超声(图3)见二尖瓣下人工腱索回声,瓣叶活动良好,二尖瓣口未探及明显反流信号.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杂志相关文献
  • 体型特异性剂量估计的新概念及临床应用

    CT检查时设置扫描参数的原则是在得到临床诊断可接受的图像质量的前提下,尽可能降低辐射剂量.而患者所接受的辐射剂量,不仅与CT设备的输出剂量有关,也与患者本身体型相关.现有的CT设备提供的辐射剂量信息,如容积CT剂量指数(CTDIvol),是基于固定大小聚甲基丙烯酸甲酯模型测量所得,并未考虑到患者的不同体型信息.美国医学物理师学会(AAPM)在204和220报告中提出了一种新的患者辐射剂量估算方法——体型特异性剂量估计(SS-DE),综合考虑了CT辐射输出量和患者体型信息,能准确评估患者辐射剂量.本文对SSDE的新概念和临床应用进展进行综述.

    作者:张晓东;郭小超;王霄英 刊期: 2016年第12期

  • 足跟部骨外软骨瘤1例

    患者男,19岁,发现足跟部肿物10余年,近半年明显增大.触诊:肿物质硬、无明显压痛,活动度中等.X线:右跟骨内侧软组织内不规则肿块影,内部可见斑块状钙化灶(图1).CT:右足跟部皮下斑块状骨性密度灶,内部见小片状低密度区,大小约3.5 cm×1.5 cm,与跟骨分界清晰,周围软组织肿胀(图2).MRI:右足跟部软组织见一长T1长T2信号肿块,信号不均匀,形态不规则,可见点状短T1信号,周围环形长T2信号,下方见弧形软骨低信号,增强扫描呈明显不均匀强化(图3).

    作者:郑义;芦钺 刊期: 2016年第12期

  • 实时三维超声早期检测阿霉素致兔心力衰竭

    目的 探讨全容积实时三维超声容积-时间曲线参数早期诊断阿霉素(ADM)致兔心肌损伤及心力衰竭的价值.方法 对12只新西兰大白兔每周静脉注射ADM 2 mg/kg体质量,分别于注射前(A组)、注射后2周(B组)、4周(C组)、6周(D组)进行超声检查,每组兔注射ADM的总剂量为0、4、8、12 mg/kg体质量.采用二维超声于左心室长轴切面舒张期末测量左心房、左心室前后径,采用三维超声测量左心室舒张期末容积(EDV)、左心室收缩期末容积(ESV),计算射血分数(EF).获取17个心肌节段在1个心动周期的左心室容积-时间变化曲线、左心室整体功能参数成像“饼图”,以及左心室16节段不同步参数,包括达小收缩容积的时间标准差(Tmsv16-SD)、大时间差值(Tmsv16-Dif),及经心动周期的校正值Tmsv16-SD%、Tmsv16-Dif%.超声检查完毕后进行病理学检查.结果 4组间Tmsv1 6-SD、Tmsv1 6-Dif、Tmsv16-SD%、Tmsv16-Dif%及EF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其中D组与A、B、C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C组与A、B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A组与B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EF值D组与A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理改变主要为心肌细胞空泡变性,B组局限于心内膜下心肌,C组达中层心肌,D组达心外膜下心肌.结论 全容积三维超声在心力衰竭早期阶段即可检出兔左心室不同步参数的变化,为检测心肌损伤及早期心力衰竭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作者:刘学兵;尹立雪;邓燕;张清凤;陆景 刊期: 2016年第12期

  • 左心房黏液瘤合并二尖瓣腱索断裂1例

    患者男,38岁.4个月前因脑梗死人外院,超声心动图检查示“左心房黏液瘤”.近2周病情加重,转入我院.查体:听诊胸骨左缘可闻及舒张早期扑落音,心电图部分导联ST段改变.超声心动图检查(图1):左心增大,左心房内见一约5.61 cm×3.80 cm带蒂高回声团,其内回声均匀,边缘毛糙,形态不规则,其蒂附着于房间隔卵圆窝处,可随心动周期摆动,舒张期脱入二尖瓣口,收缩期回到左心房;彩色多普勒见二尖瓣口少量偏心反流信号.术中见左心房内一约5.40 cm× 3.50 cm带蒂附着于房间隔的黄绿色胶冻状肿物,包膜完整,基底部较宽;清除胶冻状组织时见二尖瓣前瓣A2区一根Ⅰ级主腱索断裂,后瓣P2区单-Ⅰ级腱索延长,瓣叶轻微黏液样变.行“左心房黏液组织摘除术十二尖瓣直视成形术”.术后病理诊断:左心房黏液瘤(图2).术后1周及3个月复查超声(图3)见二尖瓣下人工腱索回声,瓣叶活动良好,二尖瓣口未探及明显反流信号.

    作者:谌芳群;陈莉 刊期: 2016年第12期

  • 基于正侧位锥束CT投影快速构建脊椎三维模型

    目的 探讨基于C形臂的两张正侧位2D锥束CT(CBCT)投影图像进行3D模型重建的效果.方法 采用半自动化的二维投影图像特征点提取算法,选定18点的特征点集并提取其对应的正侧位二维投影图像平面坐标,然后针对C形臂CBCT系统建立坐标系,推导特征点三维空间坐标与其在投影图像中平面坐标之间的几何关系,代入转换公式获得特征点集的三维空间坐标.利用薄板样条法对三维脊椎基础模型进行空间非刚性插值获得三维脊椎目标模型.将L3石膏模型置入C形臂CBCT系统,获取375幅圆周扫描图像,利用FDK算法重建三维模型并进行表面重采样得到三维脊椎参考模型,对其进行不规则形状调制得到三维脊椎基础模型,利用本文方法对三维脊椎基础模型进行空间非刚性插值得到三维脊椎目标模型,并设置对照组对本文方法的精度进行评价.结果 相对于特征点手动提取和边缘增强提取算法,采用半自动化特征点提取算法构建获得的三维脊椎目标模型与参考模型的误差降低至1 mm以内.结论 采用本文方法可构建出近似的、精度较高的脊椎三维模型,为基于C形臂CBCT的手术导航提供3D图像支持.

    作者:王蕴衡;张红军;闫士举 刊期: 2016年第12期

  • 聚酰胺-胺树状聚合物靶向修饰及放射性核素标记研究进展

    纳米分子在体内具有药物载体的特性,与生物靶向分子结合,可实现药物的靶向传递;与放射性核素的结合,可实现在体内靶向分布与靶向聚集的可视化,从而达到对特定病变的显像或治疗作用.本文对近年来新型树状纳米分子聚乙酰胺-胺(PAMAM)的靶向分子修饰及核素标记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作者:钟建秋;王欣璐;尹吉林;张金赫 刊期: 2016年第12期

  • 心血管MRI在评价左心室心尖发育不良中的应用

    目的 分析左心室心尖发育不良(LVAH)的心脏磁共振(CMR)成像特点.方法 收集7例诊断为LVAH的患者,所有患者均接受CMR检查.应用黑血序列观察心脏的形态结构,T1W、T2W及T1W脂肪抑制序列用于评价心肌脂肪浸润,电影序列进行心脏运动及功能的评估,对比剂延迟强化序列评价心肌纤维化.对7例患者均进行临床随访.结果 7例LVAH患者左心室呈球形,右心室向左包绕左心室心腔,呈“香蕉”状;左心室乳头肌附着于左心室心尖区域;室间隔向右心室侧凸出,并可见局限性的心尖运动减弱或弥漫性运动减弱,射血分数为(44.10±2.86)%;心尖部正常心肌均被脂肪组织代替.延迟增强扫描显示1例患者室间隔中段可见肌壁间线样强化.7例中,对4例患者成功进行随访,随访时间1~43个月,1例患者因心力衰竭入院,余3例患者预后较好.结论 CMR可获得LVAH形态学、运动功能及心脏灌注等多方面信息,可用于LAVH的诊断及鉴别诊断.

    作者:李璐;陈秀玉;程怀兵;崔辰;程赛楠;尹刚;陆敏杰;张岩;赵世华 刊期: 2016年第12期

  • 超声诊断阑尾绒毛状腺癌侵犯膀胱1例

    患者男,63岁,因“无痛性肉眼血尿4年余”就诊.体格检查:右下腹压痛,无反跳痛.实验室检查:肿瘤4项均正常;尿常规:尿隐血(++).膀胱镜检查:膀胱新生物,,位置表浅,性质待定.常规超声检查:膀胱顶部与右侧壁交界处探及约4.1 cm×3.1 cm×2.0 cm不均质低回声团,形态不规则,其一端与长条形管状回声相连,延续至腹腔,可见该肿块汇入回盲部(图1A),边界尚清晰,CDFI可见肿块内血流信号.CEUS:肿块动脉期呈快速不均匀性高增强,静脉期快速消退,膀胱壁回声可见中断(图1B).

    作者:周爱云;郭素萍;肖帆;徐盼 刊期: 2016年第12期

  • 分化型甲状腺癌术后首次131I治疗前刺激性甲状腺球蛋白水平预测肿瘤转移

    目的 探讨分化型甲状腺癌(DTC)术后首次131I治疗前测定的刺激性甲状腺球蛋白(sTg)水平预测转移的价值.方法 对101例行甲状腺全切术及颈淋巴结清扫术的DTC患者,于首次131I治疗前1天测定sTg水平,131I治疗后5~7天行131I-SPECT/CT显像.根据是否存在转移,将所有患者分为无转移(M0)组和有转移(M1)组.采用Mann-Whitney秩和检验比较两组间sTg水平,并通过ROC曲线及佳诊断界值点(DCP)评估sTg预测DTC转移的价值;采用Kappa检验对sTg诊断结果与临床终诊断结果行一致性检验.结果 M1组的sTg水平高于M0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U=328.00,P<0.001).sTg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870,佳DCP为40.60 ng/ml,灵敏度、特异度、准确率、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72.34%(34/47)、100%(54/54)、87.13%(88/101)、100%(34/34)、80.60%(54/67);sTg值诊断DTC转移与临床终诊断结果一致性良好(Kappa=0.737,P<0.05).结论 首次131I治疗前检测sTg可作为有效预测DTC转移的指标,可指导131I的治疗剂量.

    作者:陈鹏;宋长祥;陆武;刘永;杜鹏 刊期: 2016年第12期

  • 脑缺血炎症反应的分子成像研究进展

    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常同时伴炎症反应,小胶质细胞激活是脑缺血后炎症反应的标志事件,其过度活化导致的神经毒性作用备受关注.以活化小胶质细胞作为生物标记实现炎症反应可视化,对诊断疾病、监测病情和个体化治疗有重要意义.本文就小胶质细胞相关的分子影像技术在脑缺血后炎症成像中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作者:赵冉冉 刊期: 2016年第12期

  • 临床Ⅰ期中央型肺癌CT继发征象及其演变规律

    目的 探讨临床Ⅰ期中央型肺癌的CT继发征象及其演变规律.方法 回顾性分析48例经病理证实的临床Ⅰ期中央型肺癌患者的CT资料.病理确诊前37例接受1次CT检查,11例接受2~3次CT检查.结果 48例中,41例(41/48,85.42%)出现1种或多种继发征象,包括段以远支气管黏液嵌塞(BMI) 38例(38/48,79.17%)、阻塞性肺炎(OP) 20例(20/48,41.67%)、阻塞性肺气肿(OE)7例(7/48,14.58%)、阻塞性肺不张(OA)5例(5/48,10.42%).肿瘤大径<3 cm与3~5 cm患者间继发征象BMI、OE及OP的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但肿瘤大径3~5 cm患者OA的发生率高于肿瘤大径<3 cm患者(P<0.05).11例接受多次CT检查的患者中,7例首次CT检查时出现继发征象,早期继发征象均为BMI,其中4例伴有OP和(或)OE,随病情进展,OE消失,BMI及OP持续存在且较前加重;7例中,4例继发OA.11例中,首次检查时CT漏诊7例,误诊4例;6例至确诊时TNM分期已发生变化.结论 段以远BMI为Ⅰ期中央型肺癌常见的早期继发征象,正确识别这些继发征象,掌握其演变规律,有助于中央型肺癌的早期诊断.

    作者:李琦;罗天友;黄兴涛;吴景全 刊期: 2016年第12期

  • K-T综合征合并浅静脉血栓形成超声表现1例

    患者女,25岁,因“发现左下肢浅静脉曲张25年”人院.查体:左下肢肢体肥大、肿胀,皮肤布满葡萄酒色花斑,呈地图状,略隆起,浅静脉曲张;右下肢正常.左下肢长度大于右下肢,患者跛行.超声(图1):左下肢软组织层增厚,浅静脉广泛纡曲扩张,部分呈瘤样,内可及絮状弱回声充填,按压不塌陷,CDFI示局部血流充盈缺损;右下肢浅静脉、双侧下肢动脉及深静脉均未见异常.

    作者:李莉锦;滑少华;孙梦娇 刊期: 2016年第12期

  • 三维造影增强能量多普勒超声在卵巢肿瘤诊断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三维造影增强能量多普勒(3D-CEPD)在卵巢良恶性肿瘤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对50例卵巢肿瘤患者分别于造影前、造影中及造影后进行三维能量多普勒(3D-PD)检查.采用3D-PD直方图计算肿瘤血管形成指数(VI)、血流指数(FI)和血管形成-血流指数(VFI),比较卵巢良性与恶性肿瘤各血管参数的差异及各血管参数在造影前、造影中、造影后的差异,并评价3个参数的诊断效能.结果 50例患者中,18例为恶性肿瘤,32例为良性肿瘤.造影前、中、后卵巢恶性肿瘤的血管参数均明显高于良性肿瘤(P均<0.01),良恶性肿瘤的各血管参数在造影前、造影中、造影后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3个不同检查时段血管参数鉴别卵巢良恶性肿瘤的ROC曲线下面积均为VI大,FI小.造影前、中、后三个不同检查时段VI诊断卵巢恶性肿瘤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3、0.87、0.89.造影前以VI=2.2%为界值,鉴别卵巢良恶性肿瘤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及准确率为77.77%、87.50%、77.77%、87.50%、84.00%;造影中以VI=23.2%为界值,各诊断效能分别为94.44%、90.62%、85.00%、96.66%、92.00%;而造影后以VI=12.4%为界值,各诊断效能分别为94.44%、93.75%、89.47%、96.77%、94.00%,造影中及造影后的诊断效能较造影前明显增高(P<0.01),而造影后的特异度、阳性预测值优于造影中(P<0.01).结论 3D-CEPD可提高鉴别卵巢肿瘤良恶性的能力,血管参数VI有诊断价值,其诊断效能以造影后更佳.

    作者:吴淑芬;吕国荣;杨舒萍;廖建梅;陆志红 刊期: 2016年第12期

  • 肠易激综合征的脑功能磁共振成像研究进展

    肠易激综合征(IBS)是一种慢性功能性肠胃病,其发病率高、症状易反复,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和工作.fMRI研究发现IBS多个脑区活动存在异常,分析IBS各亚型活动异常脑区特征对完善其诊疗流程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对fM-RI技术在IBS及其亚型中的应用进行综述.

    作者:秦梦 刊期: 2016年第12期

  • 鼻腔鼻窦神经内分泌癌的常规CT、MRI表现及ADC值

    目的 探讨鼻腔鼻窦神经内分泌癌(SNEC)的常规CT、MRI表现及ADC值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25例SNEC的影像学资料,测量ADC值,并与鳞状细胞癌(25例)及腺样囊性癌(15例)的ADC值比较.结果 25例肿瘤中,直径>3.5 cm者19例(19/25,76.00%),呈不规则分叶状;直径<3.5 cm者6例(6/25,24.00%),呈椭圆形.病变累及全组副鼻窦及鼻腔6例,病变主体位于筛窦10例、蝶窦4例、上颌窦2例,局限于鼻腔3例.22例伴邻近组织广泛受累.20例接受CT检查示9例病灶密度均匀,11例呈不均匀密度软组织密度,其中5例可见斑点或线条样钙化影;16例可见骨质破坏.14例接受MRI示T1WI上呈等或稍低信号,T2WI上呈等或稍高信号为主的混杂信号.SNEC平均ADC值为(0.65±0.10)×10-3 mm2/s,明显低于鼻腔鼻窦鳞状细胞癌[(0.89±0.09)×10-3 mm2/s,P<0.001]和腺样囊性癌[(1.09±0.13)×10-3mm2/s,P<0.001].结论 SNEC的常规CT、MRI表现及ADC值具有一定的特征性,可为临床早期诊断提供依据.

    作者:张春艳;程敬亮;薛康康;张勇;陈苑;文宝红 刊期: 2016年第12期

  • 经食管超声心动图与双源CT诊断心房颤动患者左心耳血栓及相关临床资料分析

    目的 探讨肺静脉隔离(PVI)术前经食管超声心动图(TEE)与双源CT(DSCT)诊断心房颤动(AF)患者左心耳血栓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338例拟接受PVI治疗的AF患者资料.所有患者PVI术前均接受TEE及DSCT检查.TEE显示左心房或左心耳血栓为阳性,DSCT显示造影剂充盈缺损为阳性.以TEE结果为“金标准”,评价DSCT诊断左心耳血栓的敏感度、特异度、准确率、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并比较TEE检查阳性与阴性患者及DSCT检查阳性与阴性患者的相关检查资料.结果 经TEE确诊为左心耳血栓22例(22/338,6.51%),DSCT诊断左心耳血栓42例(42/338,12.4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34.70,P<0.01).22例DSCT阳性而TEE阴性者中,11例(11/22,50.00%)TEE显示血流缓慢引起的自发显影,比率明显高于DSCT阴性组(4/296,1.3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09.30,P<0.01).DSCT的诊断敏感度为90.91%(20/22),特异度为93.04%(294/316),准确率为92.90%(314/338),阳性预测值为47.62%(20/42),阴性预测值为99.32%(294/296).TEE及DSCT检查中,阳性患者左心房前后径、横径及上下径均大于阴性患者,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低于TEE阴性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TEE阳性患者中LVEF<50%的比例(27.27%,6/22)高于TEE阴性患者(7.91%,25/316;x2 =7.01,P<0.01).结论 DSCT有助于诊断AF患者左心耳血栓,其特异度及阴性预测值均较高,但阳性预测值较低.

    作者:李虹;李一丹;魏丽群;孙兰兰;王丽;孔令云;叶晓光;吕秀章 刊期: 2016年第12期

  • 双侧卵巢Sertoli-Leydig细胞瘤1例

    患者女,65岁,因“腹痛、腹胀9天”就诊.实验室检查:CA125 53.00 U/ml.CT检查:平扫于子宫上方、盆腔两侧各见一实性为主肿块(图1A),边界清,边缘不光整,密度不均匀,以右侧明显,可见斑片状低密度囊变区;增强扫描动脉期病变不均匀明显强化(图1B),门静脉期持续强化(图1C),延迟期强化程度略降低,左、右侧病变大小分别约为4.7 cm×3.3 cm×3.7cm、6.7 cm×5.8 cm×5.7 cm;双侧卵巢静脉增粗,腹盆腔可见大量积液.

    作者:赵香田;程敬亮 刊期: 2016年第12期

  • 颅颈动脉三维磁共振管壁成像技术及其应用进展

    颅颈动脉粥样硬化是引起缺血性脑卒中的主要原因.MR管壁成像技术可直接显示动脉管壁的形态学特征,是目前评价颈动脉斑块的佳无创性影像学手段之一.近年来,随着三维MR管壁成像技术的发展,其在颅内和颅外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临床诊断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本文主要对颅颈动脉三维磁共振管壁成像技术及其应用进展做一综述.

    作者:蔡颖;陈硕;赵锡海;李澄 刊期: 2016年第12期

  • 超声诊断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的研究进展

    超声是评价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较为敏感的影像学检查方法.相对于腹部X线摄影,超声可提供更多的影像信息以协助临床诊断,尤其是当NEC早期腹部X线表现无特异性时,超声可能发现符合NEC的声像图特征.本文对超声诊断NEC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作者:牟芳婷 刊期: 2016年第12期

  • 加强医学影像规范化——提升影像服务价值

    医学影像检查技术近年有很大进步,临床对影像检查的使用越来越多,要求也越来越高.在影像检查适应证的选择、检查前准备事项、受检者安全保障、检查方案的设计、扫描参数的选择、后处理技术的优化等多个方面,均需要进行研究,使之规范化.整体流程的标准化、规范化有助于提高影像服务质量、安全性和效率,使影像检查的价值得到全面提升.

    作者:王霄英 刊期: 2016年第12期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杂志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院

主办:中国科学院声学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