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杂志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杂志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院
  • 主办单位:中国科学院声学研究所
  • 国际刊号:1003-3289
  • 国内刊号:11-1881/R
  • 影响因子:0.76
  • 创刊:1985
  • 周期:月刊
  • 发行:北京
  • 语言:中文
  • 邮发:
  • 全年订价:408.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JST 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数据库(日), 上海图书馆馆藏, 国家图书馆馆藏, CSCD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医学文摘, 哥白尼索引(波兰), 文摘与引文数据库, SA 科学文摘(英), 北大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 万方收录(中), 文摘杂志, 知网收录(中), 统计源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核心期刊), 维普收录(中)
  • 《CAJ-CD》规范执行优秀奖期刊
  • 临床医学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杂志   2018年5期文献
  • MR淋巴造影显影兔VX2乳腺癌模型内乳前哨淋巴结

    目的 探讨MR淋巴造影(MR-LG)显影兔VX2乳腺癌内乳前哨淋巴结(SLN)的可行性.方法 将75只新西兰大白兔分别建立兔VX2乳腺癌(肿瘤组)及炎性(炎症组)实验动物模型,并对其行MR-LG检查,检查后进行淋巴结清扫术.记录内乳SLN及淋巴管的显示情况,分析影响其显像的因素.结果 实验兔建模成功率为97.33% (73/75);MR-LG对内乳SLN及淋巴管的显示率分别为15.94%(11/69)和75.36%(52/69),其在肿瘤组与炎症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肿瘤组内乳SLN显示与未显示实验兔间体质量,肿瘤生长时间,肿瘤长径,腋窝SLN数目、大小及阳性数目,内乳淋巴管显影情况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内乳淋巴管显示与未显示实验兔间肿瘤大小及腋窝SLN数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MR-LG检出内乳SLN的准确率、敏感度、特异度、假阴性率及假阳性率分别为76.81%(53/69)、39.13%(9/23)、95.65%(44/46)、60.86%(14/23)和4.35%(2/46).结论 MR-LG可有效显像兔VX2乳腺癌模型内乳SLN及淋巴管.

    作者:王攀鸽;谭红娜;王博;肖慧娟;高剑波 刊期: 2018年第05期

  • 神经突起方向离散度和密度成像定量评估肝豆状核变性患者脑核团微结构改变

    目的 观察神经突起方向离散度与密度成像(NODDI)定量分析肝豆状核变性(WD)基底核及丘脑核团微结构改变的价值,并评估NODDI对WD的诊断效能.方法 收集27例WD患者(WD组)及性别、年龄与之匹配的健康志愿者26名(对照组)行MR扫描,采用NODDI后处理方法,获得双侧尾状核、壳核、苍白球、丘脑的NODDI参数,包括神经突内体积分数(Vie)、神经突方向离散度(ODI)和脑脊液体积分数(Viso),比较两组间差异;分析各参数与临床Young评分的相关性,并采用随机森林模型评估各参数的相对重要性及对WD的诊断效能.结果 WD组双侧尾状核、壳核、苍白球的Vic值和ODI值均低于对照组,而Viso值高于对照组(P均<0.05);与对照组比较,丘脑的Vic值降低而Viso值升高(P均<0.05),ODI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WD患者双侧尾状核、壳核、苍白球的Vic值和ODI值与临床Young评分呈负相关,壳核、苍白球的Viso值与临床评分呈正相关.采用随机森林模型,NODDI预测WD的准确率为96.23%,ROC曲线下面积为0.96.结论 NODDI可有效评估WD患者脑部铜沉积所致微观结构和代谢变化,有望用于检测WD患者脑深部核团结构改变,并评估其病情进展.

    作者:宋玉坤;陈颖茜;初建平;李欣蓓;周香雪;黄小龙;赵静;王玉亮;严序 刊期: 2018年第05期

  • DTI观察慢性丘脑梗死患者躯体感觉传导纤维继发性变性

    目的 观察慢性丘脑梗死患者躯体感觉传导纤维束继发性损害的DTI表现.方法 对28例单侧慢性丘脑梗死患者(TI组)及28名健康志愿者(对照组)行常规MR及DTI扫描,计算受检者脊髓丘脑束和丘脑中央辐射部分各向异性(FA)值、平均扩散量(MD)值和扩散本征(λ1、λ23)值,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TI组梗死灶下方脊髓丘脑束和上方丘脑中央辐射FA值降低(P均<0.001);而MD值、λ1值及λ23值均升高(P均<0.05).结论 丘脑梗死可致病灶下方脊髓丘脑束及上方丘脑中央辐射的继发性损害;且在梗死慢性期,脊髓丘脑束和丘脑中央辐射继发性损害的DTI表现相同.

    作者:程润田;陈莉;罗天友;龚军伟 刊期: 2018年第05期

  • 儿童难治性癫痫18F-FDG PET/CT皮层下结构影像学分析

    目的 观察难治性癫痫患儿18F-FDG PET/CT表现,探讨皮层下结构在癫痫发作中的参与机制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611例难治性癫痫患儿18F-FDG PET/CT表现,分析患儿大脑皮层代谢异常区域,观察皮层下结构(基底核、丘脑、小脑)代谢改变.根据年龄将患儿分为低龄组、中龄组和大龄组,并根据皮层异常累及脑叶数将单侧大脑皮层代谢异常患儿分为轻度组和重度组,比较不同组别大脑皮层下结构代谢异常发生率.结果 611例中,525例单侧大脑皮层代谢异常,86例双侧皮层代谢异常.190例皮层下结构代谢改变,其中基底核64例、丘脑113例及小脑105例.不同年龄组大脑皮层下结构代谢异常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重度组大脑皮层下结构代谢异常发生率明显高于轻度组(P均<0.001).结论 18 F-FDG PET/CT可发现难治性癫痫患儿皮层下结构代谢改变,有助于提示皮层病变累及范围.

    作者:范岩;佟正灏;张建华;邸丽娟;张旭初;付占立;王彦福;陈立新;王荣福 刊期: 2018年第05期

  • 超声弹性成像在子宫内膜病变中的研究进展

    子宫内膜病变是女性常见的妇科疾病,包括黏膜下肌瘤、子宫内膜息肉、子宫内膜增生和子宫内膜癌等.子宫内膜增生是癌前病变,早期诊断可有效降低恶变率.超声弹性成像现已逐渐应用于妇科领域.本文对超声弹性成像的分类、原理及其在子宫内膜病变诊断中的应用进展进行综述.

    作者:高敏;史铁梅;张原溪;木其尔 刊期: 2018年第05期

  • 脑静脉及静脉窦血栓形成影像学诊断现状与进展

    脑静脉血栓形成(CVT)是脑血管病的少见类型,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易漏诊而常延误治疗.近年来,影像学新技术的出现使CVT的早期诊断率明显提高.本文就CVT的影像学诊断现状及进展进行综述.

    作者:杨晓旭;杨旗 刊期: 2018年第05期

  • 三维斑点追踪技术评估慢性肾脏病患者左心收缩功能的进展

    慢性肾脏病(CKD)因预后较差及高额医疗费用而成为严重影响公共健康的疾病之一.心脏损害是引起CKD患者死亡的首要病因,早期发现CKD患者左心收缩功能异常有助于治疗及评估病情.与传统超声心动图相比,新技术3D-STI能更准确、无创地评价左心室收缩功能.本文对3D-STI在评估CKD患者左心室收缩功能中的应用进展进行综述.

    作者:马雨琴;张波 刊期: 2018年第05期

  • 多发性骨髓瘤影像学研究进展

    多发性骨髓瘤(MM)是以骨髓中单克隆浆细胞恶性增殖为特征的血液系统肿瘤,常引起骨髓浸润和骨质破坏.X线平片是常用的影像学检查方法,可用于MM的Durie-Salmon分期及危险分层.目前CT、MRI、PET/CT和PET/MRI等先进的影像学技术已广泛应用于MM的诊断和治疗中,为准确分期、预后评估和疗效监测提供重要影像学依据.本研究对MM的影像学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作者:范荣;牛金亮 刊期: 2018年第05期

  • 实时影像融合虚拟导航联合CEUS引导射频消融治疗肝癌新生或复发病灶

    目的 探讨实时影像融合虚拟导航系统(RVS)联合CEUS引导RFA治疗原发性肝细胞癌(HCC)治疗后新生或复发病灶的价值.方法 收集111例因HCC接受RFA治疗、且治疗后发现新生或复发病灶患者,对其中78例患者的86个病灶(77个新生病灶和9个复发病灶)行经RVS联合CEUS定位引导RFA治疗(RVS联合CEUS组);对另外33例患者的38个病灶(26个新生病灶和12个复发病灶)行CEUS定位引导RFA治疗(对照组).计算并比较两组的准确定位率、灭活率和局部复发率.结果 RVS联合CEUS组清晰显示并准确定位病灶84个(84/86,97.67%),对照组25个(25/38,65.7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RFA治疗后1个月,RVS联合CEUS组的病灶灭活率为95.35% (82/86),高于对照组[76.31% (29/38),P=0.003];RVS联合CEUS组病灶局部复发率为8.14% (7/86),明显低于对照组[36.84%(14/38),x2=15.434,P<0.001).结论 RVS联合CEUS引导可有效提高RFA对于HCC治疗后新生或复发病灶的准确定位率和早期灭活率.

    作者:徐倩;林淑芝;董士佳;武金玉;杨薇;吴薇;严昆;陈敏华 刊期: 2018年第05期

  • 双源CT能谱成像定性评估胃癌转移淋巴结

    目的 探讨双源CT能谱成像定性评估胃癌转移淋巴结的价值.方法 收集病理确诊为胃癌的67例患者资料,术前均接受双源CT腹部平扫和能谱双期增强扫描,测量并记录淋巴结长径、短径、短长径比、动脉期和静脉期标准化碘浓度,绘制能谱衰减曲线,并计算其斜率.对转移淋巴结和非转移淋巴结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参数绘制ROC曲线,确定诊断胃癌转移淋巴结的阈值、敏感度和特异度.结果 胃癌转移淋巴结与非转移淋巴结的短径、短长径比、动脉期和静脉期标准化碘浓度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601(P=0.006)、0.881(P<0.001)、0.865(P<0.001)和0.834(P<0.001).以短长径比=0.734为阈值,双源CT能谱成像诊断胃癌转移淋巴结的敏感度75.72%、特异度93.64%;以动脉期标准化碘浓度0.223为阈值,敏感度69.81%,特异度91.20%;以静脉期标准化碘浓度0.392为阈值,敏感度78.33%,特异度85.63%.胃癌转移淋巴结与非淋巴结的双期能谱曲线呈下降型,动脉期曲线斜率为6.860时,诊断胃癌转移淋巴结的敏感度为83.24%,特异度为84.72%;静脉期斜率为6.660时,敏感度为64.62%,特异度为97.70%.淋巴结短长径比、动脉期标准化碘浓度及能谱曲线斜率联合诊断胃癌转移淋巴结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97.34%和87.83%;淋巴结短长径比、静脉期标准化碘浓度及能谱曲线斜率联合诊断诊断胃癌转移淋巴结敏感度80.13%,特异度90.31%.结论 胃癌患者淋巴结短长径比、动静脉期标准化碘浓度、动静脉期斜率是评估其转移性的主要参数;三者联合可明显提高双源CT能谱成像诊断胃癌淋巴结转移的效能.

    作者:王云玲;宋娟;杜江华;韩秉艳 刊期: 2018年第05期

  • 实时剪切波弹性成像测量脾脏硬度评价肝硬化门静脉高压

    目的 探讨实时剪切波弹性成像(SWE)测量脾脏弹性对肝硬化门静脉高压患者的诊断价值.方法 收集64例肝硬化门静脉高压患者(PH组)和62例无门静脉高压的肝硬化患者(对照组),分别测量并比较两组患者的脾脏弹性、脾脏厚度及脾脏长径,并采用DeLong检验比较SWE脾脏弹性、脾脏厚度及脾脏长径诊断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的ROC曲线下面积,确定脾脏弹性诊断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的佳临界值,并计算相应的敏感度和特异度.结果 PH组与对照组脾脏弹性、脾脏厚度及脾脏长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01).SWE脾脏弹性、脾脏厚度及脾脏长径诊断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979[95%CI(0.944,0.989)]、0.917[95%CI(0.854,0.926)]和0.865[95%CI(0.775,0.928)],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脾脏弹性诊断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的佳临界值为19.98 kPa,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95.78%和94.27%.结论 SWE测量脾脏硬度诊断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的效能高于测量脾脏厚度和脾脏长度,对肝硬化门静脉高压有较高诊断价值.

    作者:王鹏;唐少珊;任卫东 刊期: 2018年第05期

  • 超声心动图及CT诊断镜像右位心合并永存左上腔静脉异位引流入左心房1例

    患者男,31岁,因“偶发心悸5年,加重伴胸闷1个月”就诊.经胸超声心动图:心脏大部分位于右侧胸腔,心房反位,心室左袢,心底与心尖连线指向右下,房室连接及大动脉关系正常;胸骨上窝切面见双上腔静脉.经食管三维超声心动图:房间隔卵圆窝偏下处见哑铃型缺损,形态不规则,缺损两侧较宽,可见左向右分流(图1A).CT:镜像右位心,双上腔静脉,左侧上腔静脉汇入右心房,右侧上腔静脉(即永存左上腔静脉)经房顶部异位汇入左心房(图1B).诊断为先天性心脏病,镜像右位心、房间隔缺损、双上腔静脉,永存左上腔静脉异位引流入左心房.

    作者:李茹;张立敏;刘爽;杨军 刊期: 2018年第05期

  • 甲状腺滤泡癌胸壁转移超声表现1例

    患者女,51岁,主因“胸壁肿物进行性增大1年余,咳嗽、咳痰1个月”入院.患者曾于2009年接受右侧甲状腺巨大肿物切除术,术后诊断为甲状腺滤泡性腺瘤.超声:左侧甲状腺明显增大,气管受压右偏,双侧甲状腺内多发实性占位,部分伴液化、钙化,符合TI-RADSⅣb类(图1A);双侧锁骨上、腋窝、胸壁皮下多发实性占位,其中较大者伴液化,甲状腺来源不除外(图1B).进一步行CT检查提示:①双侧甲状腺占位,性质待定;②前胸壁多发软组织密度结节,恶性可能性大;③双肺多发占位,考虑为转移灶;④腋下、双侧锁骨上淋巴结肿大.遂行超声引导下胸壁肿物穿刺活检,光镜下见癌细胞呈滤泡状排列,部分癌性滤泡腔内可见胶质(图1C),证实胸壁肿物为滤泡性甲状腺组织.

    作者:陆云;管玲;张丽 刊期: 2018年第05期

  • 前中颅窝恶性神经鞘瘤1例

    患儿男,4岁,因“左侧头痛20天,左眼失明3天”就诊.查体:双侧鼻腔黏膜充血,鼻咽部腺样体肥大.实验室检查:C反应蛋白增高(20.68 mg/L),血小板增高(600×109/L).CT:前中颅窝底见团块状密度增高影,密度不均,边界欠清,邻近骨质呈溶骨样破坏,累及斜坡(图1A).MRI:前中颅窝病变呈等T1稍短T2信号(图1B、1C),呈“尖刀”样向前延伸,约40 mm×22 mm×20mm,信号尚均匀,边缘不规则,左侧视神经眶内段后部及管内段受压、移位;增强后肿块呈明显不均匀强化,累及双侧后组筛窦(图1D).考虑为鼻咽部及前中颅窝恶性肿瘤可能性大,行鼻内镜下肿瘤切除术.

    作者:李栋学;王荣品;张著学 刊期: 2018年第05期

  • 左颌下腺放线菌病1例

    患者男,57岁,自觉左侧下颌区肿物5天,约核桃大小,伴吞咽疼痛,逐渐加重.查体:面部左右不对称,张口度三指,左颌下腺区可触及肿物,约4.0 cm×2.5 cm×2.0 cm,质硬,表面结节状,界清,活动尚可,压痛(+).口腔检查:牙石(+++),软垢(+++),大量色素,16、17、27缺失,前牙列普遍Ⅰ°~Ⅱ°松动,磨牙普遍可及2~3°根分叉病变,牙龈红肿易出血,附着丧失3~4 mm.超声示左侧颌下腺体内斑片状低回声,边界清.

    作者:赵智勇;赵鹏飞;王振常 刊期: 2018年第05期

  • 自发性血管源性大网膜血肿1例

    患者女,58岁;既往高血压病史8年,血压控制不佳,无明确腹部外伤史,3天前突发下腹疼痛,休息后稍缓解,后出现短暂意识不清.查体:心率95次/分,呼吸24次/分、血压150 mmHg/81 mmHg,血氧饱和度98%;右下腹压痛、无反跳痛,叩诊全腹呈鼓音,肝肾区无叩击痛,移动性浊音阴性,肠鸣音弱.实验室检查:HGB 97 g/L,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为25.9s(正常参考值:26~40 s).CT:胃大弯侧约10.5 cm×3.1 cm斑片状等高密度影,CT值48~65 HU,与胃壁分界欠清(图1A);增强扫描未见强化,门静脉期病灶内有穿行血管;CTA示病灶内穿行血管延续为胃网膜右静脉(图1B),另见胃网膜右动脉节段性、局限性管径增宽,考虑为动脉瘤样扩张(图1C).

    作者:张国平;陈晓莉;陈小龙;范晓娥;张艳;黄明刚 刊期: 2018年第05期

  • 食管巨大间质瘤1例

    患者女,46岁,主因“进行性吞咽哽噎1年,加重1个月”就诊.患者平素体健,无恶心、呕吐及胸骨后疼痛.常规查体未见阳性体征,血、尿常规及血生化检查未见异常.超声示肝、胆、胰、脾、双肾未见异常.胃镜+超声内镜:距门齿23~40 cm处食管右侧前壁见一巨大蛇形新生物,直径约2.5 cm,表面光滑,色泽与周围组织一致,病变根部黏膜表面可见血管,下段表面黏膜可见毛细血管增生,病变表面溃烂,约0.4 cm×0.4 cm.整个病灶占据食管约75%范围.钡餐造影:食管中段至贲门部管腔明显扩张,管腔内可见巨大螺旋形充盈缺损,钡剂存在分流征象,局部黏膜变平、移位,管壁柔软,蠕动尚正常,于食道下段前壁可见尖角形钡龛(图1A、1B).CT:食管中下段管壁增厚,于气管权层面至贲门可见巨大软组织密度肿块,边缘尚光整,肿块长约15.2 cm(图1C),增强扫描呈轻度均匀强化(图1D).

    作者:高平 刊期: 2018年第05期

  • 超声诊断颈外静脉假性静脉瘤1例

    患者女,42岁,发现左侧下颈部包块4年余,自觉近期稍变大而就诊.体格检查:左颈部触及质软包块,按压可消失,听诊无明显杂音,考虑静脉血管瘤.超声检查:左侧下颈部皮下探及29 mm×25 mm×11 mm无回声包块,边界清晰,包块内近边缘处可见血流缓慢并自发显影;加压探头无回声包块可消失;一条浅静脉穿行于无回声包块后方,并可见大小5.2 mm的破口与包块相通,其内自发显影.CDFI示包块内被彩色血流填充,破口处呈正反双期双向“往复征”静脉血流频谱(图1).超声诊断:左侧颈部浅静脉假性静脉瘤.行左颈部假性静脉瘤切除术,术后病理示瘤体为纤维组织和血凝块,瘤壁无内皮细胞覆盖,毗邻静脉壁肌层组织厚薄不均,平滑肌纤维及弹力纤维减少.病理诊断:左颈外静脉假性静脉瘤.

    作者:刘海珍;李照喜;师明莉;郁春红 刊期: 2018年第05期

  • 梭形细胞嗜酸细胞瘤1例

    患者男,47岁,视力模糊半年余.MRI:平扫鞍窝未见增大,鞍上区见团块状等T1等T2信号(图1A、1B),约1.5 cm×1.4 cm×1.4 cm,边缘清晰,病灶与垂体柄关系密切,垂体柄局部向右偏移,视交叉明显受压,垂体后叶未见明确显示;增强后鞍上区病灶呈明显均匀强化(图1C).MR诊断:鞍区占位性病变,考虑胶质瘤或生殖细胞瘤.行开颅脑鞍区肿瘤切除术,术中见病灶位于视交叉下方,呈肉红色、质脆、边界清、包膜完整,呈实性.

    作者:陈晨;任翠萍;赵瑞琛;程敬亮 刊期: 2018年第05期

  • 慢性失血性贫血并发脑梗死1例

    患者女,31岁,间断便血2年,加重伴头痛1周.实验室检查:血红蛋白61 g/L、红细胞平均体积60.3 fl、红细胞压积22.3%、血小板计数206×109/L.CT:左侧颞叶斑片状低密度,边界尚清晰,其内见结节状高密度影(图1A),测CT值提示为出血.CTA未见明显异常.MRI:左侧颞叶病灶T1WI呈低信号,其内见结节状稍高信号(图1 B);T2WI呈稍高信号,其内结节呈低信号,边界清晰(图1C);增强后病灶未见明显强化(图1D).影像学诊断为炎症可能性大,不除外肿瘤.入院后多次输注血浆及悬浮红细胞,以纠正贫血.随后行幕上深部病变切除术,术中见脑皮层组织局部膨隆;镜下见脑组织局部变性坏死,坏死灶周围血管内血栓形成,病理诊断为(左侧颞叶)脑血管血栓形成并脑梗死.

    作者:岳丽娜;叶建军;牛娟琴 刊期: 2018年第05期

  • 肺实质内恶性间皮瘤1例

    患者女,52岁,咳嗽、咳痰、发现肺部占位1月余,抗感染治疗无效;无石棉接触史.查体:右肺呼吸音稍减弱,闻及少许湿啰音.CT:右肺中叶约4.5 cm×3.9 cm、边界尚清类圆形肿块,密度不均匀;增强后呈中度强化,内见坏死区(图1).诊断:右肺中叶占位性病变,不除外肺癌.行开胸肿瘤切除术,术中见6 cm×5 cm×4 cm质硬肿块,未侵及脏层胸膜及膈肌.

    作者:李娜;李健;王敏君;曾献军;张静坤 刊期: 2018年第05期

  • 肝脏神经鞘瘤1例

    患者女,55岁,因腹部超声及CT检查发现肝占位14天入院;无肝炎及结核病史,血常规、生化全项及凝血功能均正常,甲胎蛋白、癌胚抗原、CA199、CA125及CA724均为阴性.胸部CT平扫示双肺未见异常,CT增强示前纵隔肿物,考虑胸腺瘤.腹部增强MRI示肝右叶近肝门区长T1长T2异常信号,边界清,动脉期病灶周边轻度强化,门静脉期病灶内可见索条样强化影,延迟期病灶呈均匀明显强化(图1),MR考虑良性病变.

    作者:董景辉;安维民;刘渊 刊期: 2018年第05期

  • 睾丸淋巴瘤化疗前后超声表现1例

    患者男,63岁,因“左侧阴囊肿大不适10个月余”入院.查体:左侧阴囊肿大,阴囊内和精索区扪及肿块,压痛(一).既往曾于8个月前以相同病因入院.超声:左侧睾丸附睾明显肿大,呈低回声,分界不清,血流信号2级(图1A);左侧腹膜后、左侧髂窝可探及低回声肿块,与精索肿块相连,血流信号1~2级(图1B).超声诊断:左侧睾丸附睾、精索、左侧腹膜后及左侧髂窝肿块,符合淋巴瘤表现.行针吸活检,病理检查于光镜下见左侧睾丸、附睾弥漫分布幼稚小细胞(图1C).予4个疗程长春新碱、环玲酰胺、盐酸表柔比星及醋酸泼尼松龙联合化疗,之后阴囊明显缩小,左侧腹膜后、左侧髂窝、左侧精索和附睾病变消失,仅睾丸内残存小部分低回声病变(图1D).综合诊断:非霍奇金淋巴瘤.

    作者:唐艳琼;岳林先 刊期: 2018年第05期

  • 鱼刺致腹腔脓肿1例

    患者女,75岁,因“右上腹疼痛不适1个月”就诊.查体:体温37.1℃,无畏寒、发热,右上腹压痛阳性,无反跳痛.血常规:白细胞16.06×109/L;中性细胞比率86.1%;红细胞3.35×1012/L.CT:肝上前间隙见形态不规则的不均匀软组织密度影,内见一横行条状高密度影,长约3.6 cm,周围见囊状稍低密度影,边缘欠清,病灶内未见明显积气;肝脏受压,呈弧形凹陷,周围脂肪间隙模糊(图1A);膈下未见游离气体影;右侧胸腔积液;增强后软组织密度病灶不均匀强化,囊壁明显强化,动脉期肝脏前缘一过性强化(图1B).

    作者:袁亚峰 刊期: 2018年第05期

  • 肝脏异位妊娠破裂影像学表现1例

    患者女,28岁,孕1产1,末次月经:2017年8月1日,平时月经规则,月经量中等,无痛经.2014年于外院接受剖宫产,此后宫内植入节育器避孕至今.2017年8月31日,由蹲位直立时突感右上腹痛12 h就诊.查体:右侧腹压痛及反跳痛均为阳性.妇科体检:宫颈举痛阳性,盆腔右侧触痛明显,后穹窿穿刺抽出6 ml暗红色不凝血.实验室检查:血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1 759.68 IU/ml,各项肿瘤指标均为阴性.超声:右肾周围混杂回声,范围约55mm×37 mm,无血流信号(图1A);腹盆腔少许积液(图1B);肝、胆、脾、肾、输尿管、子宫(宫内节育器位置好)及附件区未见明显异常急腹症表现.超声诊断:腹膜后血肿可能,其他不排除.

    作者:范莉芳;朱向明;吴树剑;张霞 刊期: 2018年第05期

  • 膀胱血管瘤超声表现1例

    患者男,57岁,间断肉眼血尿22天入院.3年前患者被诊断为“肺结核”,正规服药1年半后停药.尿常规:白细胞259个/UL,红细胞11 747个/UL.经腹超声检查:膀胱顶部局部不规则增厚,约4.5 cm×1.1cm,向膀胱内凸起,基底宽,与膀胱前方组织分界清晰,内部回声不均质,可见小无回声区,并见约0.5 cm×0.3 cm强回声伴声影(图1A),CDFI示内部未探及血流信号(图1B);膀胱内透声不清晰,可见絮状高回声漂浮.

    作者:姚延峰 刊期: 2018年第05期

  •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肺气肿空间分布对肺功能及临床严重程度的影响

    目的 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肺气肿空间分布对肺功能及临床严重程度的影响.方法 对84例COPD患者行胸部MSCT,应用COPD分析软件自动测量各肺叶低密度区容积百分比(LAA%),分析各肺叶LAA%与肺功能指标的相关性.根据肺气肿异质性指数将患者分为无肺气肿组及肺气肿组,其中肺气肿组又分为上叶肺气肿为主亚组和下叶肺气肿为主亚组;比较2组肺功能指标以及肺气肿组内2亚组临床严重程度差异.结果 各肺叶LAA%均与单次一氧化碳弥散量实测值占预计值的百分比(DLcoSB%pred)呈负相关;除右肺中叶外,其余肺叶LAA%均与第1秒用力呼气量/用力肺活量(FEV1/FVC)、FEV1的实测值与预计值的百分比(FEV1%pred)呈负相关,与响应频率(Fres)呈正相关.2组间肺功能指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肺气肿组内2亚组间FEV1%pred及FEV1/FVC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Fres、DLcoSB%pre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肺气肿组内2亚组间临床严重程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17,P=0.041).结论 COPD患者肺气肿空间分布影响肺功能及临床严重程度.下叶肺气肿为主患者肺功能相对较差,临床严重程度更重.

    作者:喻晴;沈其晓;韩丽莹;黄晶晶;全显跃 刊期: 2018年第05期

  • 超声与X线胸片对新生儿暂时性呼吸增快症和呼吸窘迫综合征的诊断效能

    目的 比较肺脏超声与X线胸片对新生儿暂时性呼吸增快症(TTN)和呼吸窘迫综合征(RDS)的诊断效能.方法 对120例呼吸困难新生儿于出生后6h内行肺脏超声和X线胸片检查,以临床诊断为标准,计算两种检查方法诊断TTN和RDS的敏感度、特异度和准确率.结果 临床诊断75例TTN和34例RDS,肺脏超声诊断TTN的敏感度、特异度和准确率分别为96.00%(72/75)、88.89%(40/45)和93.33%(112/120),均高于X线胸片[分别为85.33%(64/75)、84.44%(38/45)和85.00% (102/120)].肺脏超声诊断RDS的敏感度为85.29%(29/34),特异度为95.35%(82/86),准确率为92.50%,(111/120),而X线胸片诊断RDS的敏感度为88.23%(30/34),特异度为89.53%(77/86),准确率为89.17%(107/120).结论 肺脏超声可准确诊断新生儿TTN和RDS.

    作者:梁惠颖;陈智毅;廖剑艺;杨慧慧;谭小华 刊期: 2018年第05期

  • 早产儿肺脏的超声特征及超声评分

    目的 观察早产儿肺脏的超声表现和超声评分.方法 选取无心肺疾病及低蛋白血症的早产儿37例(早产儿组)及足月儿33例(足月儿组),并根据患儿年龄将每组分为<1周、1~4周、>4周3个亚组.对所有患儿行双肺超声检查并予以评分,观察早产儿肺脏超声表现,比较早产儿与足月儿及不同年龄间的超声评分差异.结果 早产儿肺脏超声主要表现为弥漫分布密集B线,伴或不伴“瀑布征”,提示肺泡内积液.早产儿及足月儿肺部超声评分结果分别为(15.24±2.76)分和(12.21±3.62)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962,P<0.001);年龄<1周的早产儿与足月儿超声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669,P=0.513),年龄为1~4周及>4周的早产儿与足月儿超声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早产儿3个亚组间肺超声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960,P=0.393);足月儿3个亚组间肺超声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4.277,P=0.023).早产儿肺超声评分与胎龄呈负相关(r=-0.352,P=0.033),其线性回归关方程为Y=33.805-0.548X.结论 早产儿肺脏超声主要表现为弥漫分布密集B线,伴或不伴“瀑布征”,提示肺泡内积液,胎龄越小越显著.

    作者:贺晓;梅雪;程秀永;李燕;王璐;于瑞娜;商丽娜;丁璐;高剑波 刊期: 2018年第05期

  • 不同Sievers分型二叶主动脉瓣超声特征

    目的 观察不同Sievers分型二叶主动脉瓣(BAV)患者的超声心动图表现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121例BAV患者的临床及超声心动图检查资料.Sievers分型分为0型(无嵴)、1型(有一嵴)和2型(有双嵴),其中1型分为3个亚型:1(L-R)亚型(左冠瓣与右冠瓣融合),1(R-N)亚型(右冠瓣与无冠瓣融合),1(N-L)亚型(左冠瓣与无冠瓣融合).比较不同Sievers分型BVA患者主动脉内径超声测量值.结果 121例中,3例(3/121,2.48%)Sievers分型为0型;118例(118/121,97.52%)为1型,其中1(L-R)亚型80例(80/121,66.12%),1(R-N)亚型33例(33/121,27.27%),1(N-L)亚型5例(5/121,4.13%);无2型患者.1(R-N)亚型主动脉瓣环及窦部内径均小于1(L-R)亚型(P=0.01、0.02),1(L-R)、1(R-N)及1(N-L)亚型间主动脉瓣环、窦部、窦管结合部及升主动脉近端内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Sievers分型为1(L-R)亚型在BAV患者中常见,且超声心动图所见主动脉瓣环及窦部扩张较1(R-N)亚型更明显.

    作者:石璨;陈昕;杨军;梁彗莉;狄贵金 刊期: 2018年第05期

  •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患者早期左心室功能改变

    目的 探讨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OSAS)患者左心室形态改变前收缩和舒张功能改变.方法 将111例OSAS患者分为OSAS伴左心室肥厚(LVH)组(29例)及OSAS无LVH组(82例),同时设正常对照组50名,行常规超声心动图及二维斑点追踪成像(2D-STI)检查,比较3组间常规超声心动图及2D-STI指标的差异,分析超声指标与临床指标的相关性.结果 OSAS伴LVH组与其他2组相比左心室质量指数(LVMI)、室间隔舒张末期厚度(IVST)、左心室后壁舒张末期厚度(PWT)、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IDd)、二尖瓣舒张早期峰值流速与二尖瓣环舒张早期运动速度比值(E/e)及左心房容积指数(LAVI)增大(P均<0.05),室间隔及左心室侧壁二尖瓣环舒张早期运动速度(e')减小(P均<0.05);其二尖瓣环收缩期运动速度(s')小于正常对照组(P=0.013).OSAS伴LVH组与其他2组相比左心室整体纵向收缩期应变(S)及舒张早期应变率(SRE)减小(P均<0.05),二尖瓣舒张早期峰值血流速度与舒张早期应变率比值(E/SRE)增大(P均<0.05),其左心室整体纵向收缩期应变率(SRS)小于正常对照组(P=0.001).与正常对照组比较,OSAS无LVH组S、SRS及SRE减小(P均<0.05),E/SRE增大(P<0.001).S、E/SRE均与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独立相关(P均<0.05),LVMI与平均血氧饱和度独立相关(标准化系数=-0.299,t=-3.273,P=0.001).结论 OSAS可影响左心室结构及功能,在左心室形态发生明显改变前,LV收缩及舒张功能已受损.

    作者:石艳萍;李一丹;蔡绮哲;赵智玲;郭兮恒;李虹;朱维维;王怡丹;吕秀章 刊期: 2018年第05期

  • 致心律不齐性右心室型心肌病患者右心室室壁脂肪浸润或纤维化程度与右心室功能及容积的相关性

    目的 探讨致心律不齐性右心室型心肌病(ARVC)患者右心室室壁脂肪浸润或纤维化程度与右心室功能及容积的相关性.方法 对20例ARVC患者行多序列MR扫描,测量左右心室流出道横径、左右心室舒张末横径(EDD)、左右心室射血分数(EF)、左右心室舒张末容积指数(EDVI)、左右心室收缩末容积指数(ESVI)、左右心室心输出量指数(CI)、右心室心肌质量指数(MASSI)及室壁脂肪浸润或纤维化程度情况,采用线性相关分析观察右心室室壁脂肪浸润或纤维化程度与右心室功能及容积的相关性.结果 ARVC患者右心室流出道横径(52.42±11.80)mm,右心室EDD、EF、EDVI、ESVI、CI、MASSI分别为(50.13±8.71)mm、(18.13±6.71)%、(169.13±72.11) ml/m2、(117.01±67.31) ml/m2、(1.81±0.20)L/(min·m2)、(17.62±1.80)g/m2.20例右心室游离壁/前壁均受累,10例下壁受累,14例心尖部受累,15例右心室流出道受累;右心室室壁脂肪浸润或纤维化指数(70.00±22.33)%,与右心室EF值呈负相关(r=-0.627,P=0.003),与右心室EDVI(r=0.695,P=0.001)和ESVI均呈正相关(r=0.676,P=0.001).结论 右心室室壁脂肪浸润或纤维化程度与右心室功能及容积的相关性可反映ARVC患者心脏功能变化.

    作者:李国忠;庞军;王福海;陆敏杰 刊期: 2018年第05期

  • 三维超声容积自动测量技术不同旋转步进角度测量胎儿胆囊体积

    目的 探讨采用三维超声容积自动测量(VOCAL)技术不同旋转步进角度测量中晚孕期胎儿胆囊体积的一致性,并分析其与孕周的相关性.方法 对157名接受产前筛查的孕妇,采用三维超声VOCAL技术,分别选择旋转步进角度30°、18°、12°,测量胎儿胆囊体积,观察胎儿胆囊体积与孕周的相关性,并比较3种旋转步进角度测量胎儿胆囊体积的一致性.结果 30°、18°、12°旋转步进角度测得胎儿胆囊体积值均与孕周相关性高(r=0.92、0.88、0.90,P均<0.001),且30°与18°(ICC=0.94)、30°与12°(ICC-0.97)及18°与12°(ICC=0.94)测量胎儿胆囊体积的一致性均良好.结论 采用三维超声VOCAL技术不同旋转步进角度测量胎儿胆囊体积值的一致性良好,且均与孕周高度相关.

    作者:罗瑜;冯梦娟;胡祎;周微尘;徐莲;杨芳;马晓娟 刊期: 2018年第05期

  • 产前超声诊断胎儿永存左上腔静脉并右上腔静脉缺如畸形

    目的 探讨永存左上腔静脉并右上腔静脉缺如胎儿的产前超声特点及其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产前诊断为永存左上腔静脉并右上腔静脉缺如的8胎胎儿的超声资料,观察其超声表现及合并畸形,并随访其结局.结果 胎儿永存左上腔静脉并右上腔静脉缺如的超声特征为三血管-气管切面于肺动脉左侧见一血管回声,追踪走行见其汇入增宽的冠状静脉窦,同时主动脉右侧未见右上腔静脉显示.时间-空间关联成像(STIC)联合高分辨血流显像(HDF)可立体显示左上腔静脉与主动脉、肺动脉的空间位置关系.8胎均伴冠状静脉窦增宽,5胎合并其他心内畸形,1胎合并心外畸形.结论 超声可在产前准确诊断永存左上腔静脉并右上腔静脉缺如及合并畸形.冠状静脉窦扩张是产前超声诊断的重要线索.

    作者:王诗雅;韩建成;张烨;孙琳;王慧芳;何怡华 刊期: 2018年第05期

  • 影像学诊断子宫双重化合并中肾管发育异常

    目的 观察子宫双重化合并中肾管发育异常的影像学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17例子宫双重化合并中肾管发育异常患者的影像学资料,其中7例接受腹盆腔CT检查,10例接受MR检查.结果 17例均以子宫双重化合并单侧肾-输尿管发育不良为基础病变,根据其是否伴有其他相关病变分为5类:①7例仅有基础病变,其中双子宫合并单侧肾-输尿管缺如5例,CT诊断1例、MR诊断4例;2例双角子宫和并单侧肾-输尿管发育不良,CT、MR各诊断1例;②2例基础病变合并输尿管异常,CT、MR各1例,均表现为双子宫畸形以及单侧发育不良的低位肾,输尿管异位开口于阴道;③5例阴道斜隔并单侧肾-输尿管发育异常(H erlyn-Werner-Wunderlich综合征),CT 3例,MR 2例,表现为双子宫畸形、阴道斜隔侧近端腔内积血并单侧肾-输尿管缺如;④2例基础病变并中肾管残留囊肿,1例CT表现为双子宫畸形、单侧肾-输尿管缺如,同侧中肾管残余囊肿形成,1例MRI表现为Herlyn-Werner-Wunderlich综合征同时出现与阴道相通的中肾管残余囊肿;⑤1例基础病变并肾源性肾瘤,MRI表现为双子宫畸形、左侧肾-输尿管缺如、膀胱左后壁肿瘤并子宫内膜异位.结论 以子宫双重化合并单侧肾-输尿管发育不良为核心,根据其他相关病变的复杂程度,将子宫双重化并中肾管发育异常类疾病分为五类,有助于认识本病及分科诊疗.

    作者:张皓钦;王焕军;关键;潘维斌;张小玲;刘明娟;郭燕 刊期: 2018年第05期

  • 卵巢甲状腺肿MRI和CT表现

    目的 分析卵巢甲状腺肿的MRI、CT表现.方法 回顾性分析14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单发卵巢甲状腺肿患者的MRI及CT表现,观察其形态、大小、密度/信号、强化特点等.结果 14例病变均表现为包膜完整的囊实性肿块,其中分叶状11例,类圆形3例;多囊状13例,单囊1例;11例实性成分为明显厚壁或分隔,3例呈结节状.肿瘤大径为3~34 cm,平均(11.34±2.24)cm.7例MR T2WI囊性部分均可见极低信号区,增强后无强化,实性成分明显强化.7例CT囊性部分均可见高密度区,CT值57~90 HU,增强扫描未见强化;实性成分明显强化,CT值为145~270 HU;4例囊壁或实性结节中见斑片状钙化.结论 卵巢甲状腺肿的MRI、CT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有助于诊断及鉴别诊断.

    作者:林娜;熊美连;方如旗;黄欣瑶;曹代荣 刊期: 2018年第05期

  • DWI鉴别子宫癌肉瘤与Ⅰ级子宫内膜样腺癌

    目的 探讨ADC值及DWI相对信号强度(rSI)鉴别诊断子宫癌肉瘤与Ⅰ级子宫内膜样腺癌的价值.方法 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3例子宫癌肉瘤和23例Ⅰ级子宫内膜样腺癌患者均接受常规MRI及DWI扫描,测量并比较2种肿瘤的平均ADC值(ADCmean)、小ADC值(ADCmin)及rSI.结果 子宫癌肉瘤rSI(8.20±1.77)高于Ⅰ级子宫内膜样腺癌(6.95±2.19,P=0.04).以rSI=7.42为临界值,rSI鉴别诊断子宫癌肉瘤与Ⅰ级子宫内膜样腺癌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71(P<0.05),敏感度、特异度和准确率分别为69.23%、60.87%和61.11%.子宫癌肉瘤与Ⅰ级子宫内膜样腺癌间ADCmean和ADCmin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ADC值鉴别诊断子宫癌肉瘤与Ⅰ级子宫内膜样腺癌的价值有限,DWI的rSI有助于鉴别.

    作者:赵婷婷;闫斌 刊期: 2018年第05期

  • 超声鉴别诊断瘢痕妊娠与宫腔下段非瘢痕妊娠

    目的 观察二维及三维超声诊断剖宫产瘢痕妊娠(CSP)与宫腔下段非瘢痕妊娠的价值.方法 收集67例CSP患者(CSP组)和29例宫腔下段非瘢痕妊娠患者(宫腔下段非瘢痕妊娠组),以二维及三维超声观察孕囊种植部位、与剖宫产瘢痕关系和滋养血流主要来源部位,并测量剖宫产瘢痕处残余肌层厚度;建立Logistic回归模型,以ROC曲线评价其诊断效能.结果 CSP组与宫腔下段非瘢痕组间孕囊与瘢痕关系、滋养血流来源部位及瘢痕处残余肌层厚度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01).Logistic回归模型显示ROC曲线下面积为0.878(P<0.001).以预测概率=0.680为临界值,该模型预测CSP的准确率为86.46%,敏感度为89.55%,特异度为79.31%.以孕囊植入瘢痕和滋养血流来源于子宫前壁下段为诊断CSP的标准,二维与三维超声诊断CSP和宫腔下段非瘢痕妊娠的Kappa值分别为0.699和0.711.结论 通过Logistic回归模型综合分析孕囊与瘢痕关系、滋养血流来源部位和瘢痕处残余肌层厚度,可提高对CSP与宫腔下段非瘢痕妊娠的鉴别效能.

    作者:马斌;王艺璇;冉婕;刘晓丽;鲁琰;李天刚;杨磊 刊期: 2018年第05期

  • DWI评估宫颈鳞状细胞癌增殖和侵袭性

    目的 探讨DWI不同ADC值预测宫颈鳞状细胞癌(CSCC)增殖和侵袭性的价值.方法 对96例CSCC患者术前行盆腔常规MRI和DWI,测量肿瘤小ADC值、平均ADC值和小ADC率(小ADC值/平均ADC值),比较不同Ki-67表达及临床病理特征患者间的差异.结果 与低侵袭性宫颈癌相比,小ADC值在Ki-67高表达、肿瘤长径≥4 cm、高FIGO分期、低分化、宫颈间质浸润深度≥1/2、宫旁受累、LVI、淋巴结转移和PNI阳性的高侵袭性宫颈癌患者中显著降低(P均<0.05).与平均ADC值和小ADC率相比,小ADC值预测CSCC不同临床病理特性的ROC曲线下面积和效能较高,且与Ki-67指数呈负相关(r=-0.48,P<0.001),与其他临床病理特征如肿块大小、FIGO分期、病理分级、间质浸润深度、宫旁受累、LVI、淋巴结转移和PNI呈负相关(r=-0.36、-0.34、-0.27、-0.40、-0.33、-0.60、-0.61、-0.41,P均<0.05).结论 小ADC值可有效反映CSCC的增殖和侵袭性.

    作者:杨蔚;强金伟;田海萍;陈兵;王爱军;赵建国 刊期: 2018年第05期

  • 第三代双源CT早期鉴别诊断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管内治疗后颅内出血灶与碘对比剂

    目的 探讨第三代双源CT早期鉴别诊断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血管内治疗后颅内出血灶与碘对比剂的价值.方法 纳入78例接受血管内治疗的AIS患者,治疗后采用第三代双源CT行脑部CT双能量(80 kV/Sn150 kV)扫描,经后处理得到碘分布图和虚拟平扫图像.以发病24~48 h后常规脑部CT图像为参考,计算双能量CT(DECT)诊断颅内出血的准确率、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PPV)和阴性预测值(NPV).结果 共31例患者(53个颅内高密度灶)纳入分析,其中DECT正确诊断26个高密度灶为存在出血,23个高密度灶为碘对比剂;1个钙化灶误诊为出血合并对比剂,3个DECT诊断为对比剂的病灶出现延迟性出血转化.DECT鉴别诊断颅内出血灶与碘对比的敏感度、特异度和准确率分别为89.66%(26/29)、95.83%(23/24)和92.45%(49/53),PPV为96.30%(26/27),NPV为88.46%(23/26).结论 第三代双源CT能早期准确诊断AIS血管内治疗后的出血转化,有助于临床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作者:吴芳;杜祥颖;张苗;杨旗;祝小莲;卢洁 刊期: 2018年第05期

  • 前置自适应统计迭代重建技术对体模肺纯磨玻璃结节图像质量及辐射剂量的影响

    目的 分析高分辨率Revolution CT不同权重前置自适应统计迭代重建技术(Pre-ASiR-V)对仿真胸部体模中肺纯磨玻璃结节(pGGN)图像质量及辐射剂量的影响,以寻找佳Pre-ASiR-V权重.方法 采用Revolution CT对含有4个pGGN的仿真胸部体模进行扫描,Pre-ASiR-V权重分别设置为0、20%、40%、60%、80%和100%,记录并比较不同Pre-ASiR-V权重图像的平均噪声、有效辐射剂量(ED)和pGGN图像质量的主观评分.结果 Pre-ASiR V权重为0、20%、40%、60%、80%和100%的图像平均噪声分别为(17.93±2.20) HU、(17.30±3.68) HU、(18.20±3.44) HU、(18.80±0.20)HU、(19.87±2.56) HU和(15.90±4.56)HU,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568,P=0.723);ED分别为7.40 mSv、5.16 mSv、3.36 mSv、1.97 mSv、0.97 mSv和0.33 mSv,与Pre-ASiR-V为0的图像比较,随着Pre-ASiR-V升高,ED分别降低30.27%、54.59%、73.38%、86.89%、95.54%.2名医师对pGGN图像的主观评分一致性较好(Kappa=0.778,P=0.003),评分均≥3分.Pre-ASiR-V权重为80%及100%时,图像的主观评分略低.结论 Pre-ASiR-V权重对仿真胸部体模高分辨率图像的噪声影响较小,但可显著降低辐射剂量;Pre-ASiR-V权重60%为佳选择.

    作者:李莹;艾娜娜;张颖颖;付玉存;蒋炯;牛丹丹;翟艳慧;贾守强 刊期: 2018年第05期

  • T2-mapping成像评估腰部背伸肌群运动前后功能状态

    目的 探讨T2-mapping评估健康志愿者运动前后腰部背伸肌群(多裂肌、长肌、髂肋肌)的价值.方法 对50名健康志愿者运动前后行T2-mapping序列扫描,于L3、L4上缘层面测量运动前后多裂肌、长肌、髂肋肌的横截面积(CSA)及T2值,比较运动前后及左右侧上述肌肉CSA、T2值的差异,并分析运动前后各肌肉的CSA差值与T2值差值的相关性.结果 L3、L4椎体上缘水平双侧多裂肌、长肌、髂肋肌运动后CSA、T2值均大于运动前(P均<0.05).L3椎体上缘水平左侧多裂肌的运动后CSA及运动前后CSA差值均大于右侧(P均<0.05).运动前L3椎体上缘水平左右侧长肌、髂肋肌及L4椎体上缘水平左右侧长肌的T2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L3、L4椎体上缘水平双侧髂肋肌及L4椎体上缘水平双侧多裂肌运动前后CSA差值与T2值差值呈正相关(P均<0.05).结论 T2-mapping可用于评估腰部背伸肌群运动前后功能变化.

    作者:蒋元明;周家龙;黄益龙;张振光;魏佳璐;张佳;赵卫;何波 刊期: 2018年第05期

  • 三维稳态进动结构相干序列显示膝关节前外侧韧带

    目的 观察三维稳态进动结构相干(3D-CISS)序列显示膝关节前外侧韧带(ALL)的价值.方法 对30名健康志愿者行右侧膝关节MR检查,扫描序列包括轴位和冠状位脂肪抑制质子密度加权(FS-PDWI)及3D-CISS序列.对3D-CISS图像行MPR斜矢状位重建和CPR不同角度冠状位重建,CPR重建角度为0°、30°、60°、90°、120°、150°和180°;观察各序列图像ALL表现,并比较不同序列对ALL股骨部、半月板部、胫骨部、半月板附着点、股骨附着点和胫骨附着点的显示率.结果 31-CISS序列CPR图像对ALL胫骨附着点和股骨附着点显示率均为96.67%(29/30),MPR图像均为93.33%(28/30),均优于FS-PDWI图像(P均<0.017).3D-CISS序列CPR图像对ALL胫骨部、半月板部和半月板附着点的显示率分别为96.67%(29/30)、83.33%(25/30)和83.33%(25/30),均高于FS-PDWI图像(P均<0.05),对ALL股骨部的显示率与FS-PDWI图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95).结论 3D-CISS序列联合CPR图像可提高对ALL的显示率.

    作者:朱玉鹏;唐晓燕;孙磊;王绍华;段峰;张传玉;于腾波;郝大鹏 刊期: 2018年第05期

  • IDEAL-IQ技术定量测量健康青年女性颈部锁骨上脂肪

    目的 评估基于小二乘法估计和不对称回波迭代分解的水脂分离(IDEAL-IQ)技术定量测量健康青年女性颈部锁骨上脂肪的可行性.方法 招募87名20~35岁健康青年女性,根据体质量指数(BMI)分为BMI<24 kg/m2组(n=72)和BMI≥24 kg/m2组(n=15).对受试者行IDEAL序列扫描,分别测量颈部锁骨上、胸壁、腹壁皮下脂肪及肝脏的脂肪分数(FF)及T2*弛豫率(R2*)值,比较两组间及锁骨上与胸壁皮下脂肪FF、R2*值的差异,并分析FF、R2*与BMI的相关性.结果 颈部锁骨上脂肪FF[(80.99±7.73)%]低于胸壁皮下脂肪FF值[(93.04±1.55)%,P<0.001];锁骨上脂肪R2*值[(65.52±23.59) Hz]高于胸壁皮下脂肪R2*值[(38.82±7.11)Hz,P<0.001].BMI<24 kg/m2组与BMI≥24 kg/m2组间颈部锁骨上、胸壁皮下脂肪,腹壁、肝脏的FF、R2*值及颈部/胸壁FF值、颈部/胸壁R2*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颈部锁骨上脂肪FF值与BMI呈正相关(r=0.601,P<0.001),R2*值与BMI呈负相关(r=-0.409,P=0.001).结论 MRIDEAL-IQ技术可定量测定颈部锁骨上与体部脂肪的差异,两者间FF及R2*值存在差别.

    作者:常红花;李杰;王亚魁;金笑;袁慧书 刊期: 2018年第05期

  • 椎管内节细胞神经瘤MRI征象

    目的 分析椎管内节细胞神经瘤的MRI征象,以提高术前诊断能力.方法 回顾性分析9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累及椎管的节细胞神经瘤MRI资料,观察肿瘤位置、形态、大小、信号和强化程度等.结果 共纳入9个病灶,其中位于颈椎4个,胸椎2个,腰骶椎3个;7个累及椎管内外,呈哑铃状,2个位于椎间孔区,呈结节状;9个病灶T2WI均呈均匀或不均匀高信号,1个病灶内见囊变坏死.8个接受增强扫描的病灶中,3个呈明显强化,5个呈轻中度强化,4个病灶内见条状强化.所有病灶均伴有受累椎间孔扩大,但骨质未见破坏.结论 椎管内节细胞神经瘤MRI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有助于术前准确诊断.

    作者:林颖;陈德华;曹代荣;张宇阳 刊期: 2018年第05期

  • SPECT/CT融合骨显像评价四肢骨折远期愈合

    目的 探讨SPECT/CT融合骨显像技术评价四肢骨折远期愈合情况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68例四肢骨折患者经治疗6个月后骨折端SPECT/CT融合骨显像特征,判断骨折愈合情况,并与临床随诊或手术情况对照,计算SPECT/CT判断骨折能否远期愈合的准确率.结果 68例四肢骨折,X线或CT检查均不能明确判断骨折能否远期愈合.SPECT/CT融合骨显像中,52例患者见连续性放射浓聚通过骨折线并跨越两侧骨折端,提示骨折处于愈合进程中,具有远期愈合可能;经临床随诊证实46例骨折愈合,6例未愈合.16例骨折端未见明显连续性通过骨折线的放射性浓聚,提示骨折不愈合,且远期愈合的可能性较小;均经手术治疗并证实为骨折不愈合.SPECT/CT融合骨显像判断骨折愈合的准确率为91.18%(62/68).结论 SPECT/CT融合骨显像可准确评价四肢骨折远期愈合情况,对指导临床制定骨折治疗方案具有重要价值.

    作者:刘玉珂;李培岭;郭会利;王娜;孟庆阳;姚太顺;孟宪杰 刊期: 2018年第05期

  • 剪切波弹性成像弹性模量间接评估干燥综合征患者腮腺功能

    目的 探讨剪切波弹性成像技术间接评估干燥综合征(SS)患者腮腺功能的价值.方法 根据核素动态显像成像结果将100例SS患者分为腮腺功能正常组、轻度受损组、中度受损组及重度受损组,行剪切波弹性成像检查,获得腮腺杨氏模量值,比较4组间杨氏模量值的差异,并分析与腮腺功能的相关性,绘制ROC曲线,评价杨氏模量值诊断腮腺功能重度受损的效能.结果 4组间腮腺杨氏模量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78.60,P<0.001).腮腺杨氏模量值随腮腺功能受损程度加重而增高(rs=0.83,P<0.001).以38.38 kPa为临界值,杨氏模量值诊断腮腺功能重度受损的曲线下面积为0.93(P<0.001),敏感度及特异度分别为89.3%及84.7%.结论 剪切波弹性成像技术测量的弹性模量值可间接评估SS患者腮腺功能,为临床判断及随访SS病情变化提供依据.

    作者:刘志兴;陈莉;王婧玲;吴锐;陈璐;赖珍珍 刊期: 2018年第05期

  • MRI术前分期诊断舌鳞状细胞癌

    目的 探讨MRI在舌鳞状细胞癌(TSCC)术前分期中的价值.方法 对154例TSCC患者行MR检查,观察TSCC的MRI表现,并行T分期、N分期和美国癌症联合委员会(AJCC)分期,评价MRI与术后病理分期的一致性.结果 MRI术前诊断T1期TSCC 37例,T2期54例,T3期7例,T4期56例;N0期104例,N1期31例,N2期19例;AJCC分期中Ⅰ期34例,Ⅱ期37例,Ⅲ期21例,Ⅳ期62例.术前MRI与术后病理T分期、N分期及AJCC分期一致性的Kappa值分别为0.814、0.786和0.790(P均<0.01).术前MRI对TSCC T分期、N分期及AJCC分期的准确率分别为87.01%(134/154)、88.96%(137/154)和85.06%(131/154).结论 MRI在TSCC术前分期与术后病理T分期、N分期及AJCC分期的一致性较好.

    作者:许奇俊;邢振;江飞;陈金姐;林成灿;曹代荣 刊期: 2018年第05期

  • 肉芽肿性前列腺炎经直肠CEUS表现:5例报道并文献复习

    目的 观察肉芽肿性前列腺炎(GP)的经直肠CEUS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5例经病理证实的GP患者的超声资料,分析其常规超声和经直肠CEUS表现及病理结果.结果 5例均表现为前列腺外腺低回声结节,其中4例CEUS均表现为增强早、强度高,病理证实为非特异性肉芽肿性前列腺炎(NSGP);1例无增强,病理证实为特异性肉芽肿性前列腺炎(SGP).结论 SGP及NSGP的CEUS表现无明显特异性.

    作者:李慧;王才善;马麒;陈寒冰;刘松涛;罗静 刊期: 2018年第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