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探讨根据中医辨证分型应用中药对重度直肠脱垂患者围手术期进行干预的临床效果,将2008年1月至2013年5月我科收治的76例重度直肠脱垂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8例,对照组单纯采用三联术治疗,观察组在三联术治疗的基础上,围手术期对患者进行辨证分型,并予中药干预.观察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及近期和远期疗效.结果显示,两组术后3个月及术后1年总有效率均为1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但观察组术后疼痛、出血、创口感染、肛门坠胀、排便不畅、肛门闭锁不全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 <0.05;住院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结果表明,根据中医辨证分型对重度直肠脱垂患者围手术期进行中药干预,可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促进患者康复,效果满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王俊;廖超;张冬 刊期: 2014年第10期
为观察环状混合痔行吻合器痔上黏膜环形切除钉合术(PPH)术后联合镇痛的效果,将86例拟行PPH治疗的环状混合痔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3例,治疗组给予联合镇痛(手术结束前,肛内纳消炎痛栓;术后硬膜外腔接连续型镇痛泵,并根据患者症状追加负荷量),对照组仅在感觉疼痛时给予曲马多口服,对比两组患者术后肛门疼痛、肛缘水肿、肛门坠胀感情况及不良反应.结果显示,治疗组术后肛门疼痛、肛缘水肿、肛门坠胀感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果表明,环状混合痔术后联合镇痛可明显减轻患者肛门疼痛、肛缘水肿、肛门坠胀感,且不良反应发生率低,效果满意.
作者:朱志红;夏玉军 刊期: 2014年第10期
为探讨开放式瘘管全剔除术治疗高位肛瘘的临床疗效,证实瘘管盲端处理不到位也是高位肛瘘复发的原因,回顾2011年6月至2013年6月我科采用开放式瘘管全剔除术(31例,治疗组)或切开挂线术(40例,对照组)治疗的高位肛瘘患者资料,并就术后复发情况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显示,治疗组中1例患者切除的瘘管组织病理切片发现已经恶变,为黏液腺癌.其余均随访6个月以上,治疗组复发1例(1/30,3.3%),对照组复发5例(5/40,12.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表明,开放式瘘管全剔除术治疗高位肛瘘疗效优于切开挂线术,进一步说明瘘管盲端处理不到位也是高位肛瘘术后复发的原因.
作者:赵义瑞;李亚妹 刊期: 2014年第10期
为探讨马勃灌肠液保留灌肠治疗溃疡性结肠炎(UC)的临床疗效,将120例UC患者随机分为3组,各40例,分别给予马勃灌肠液保留灌肠(治疗组)、康复新液保留灌肠(中药对照组)、美沙拉嗪灌肠液保留灌肠(西药对照组).对比三组患者总体疗效及治疗前后各观察指标总积分变化情况.结果显示,三组患者治疗前各观察指标总积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积分明显低于中、西药对照组,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95.0%)明显高于中、西药对照组(87.5%和90.0%),P<0.05.结果表明,马勃灌肠液保留灌肠治疗UC疗效确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杨爱龙;王瑞珩;韩雪 刊期: 2014年第10期
为探讨吻合器痔上黏膜环切钉合术(PPH)在痔合并肛瘘、肛裂患者中应用的可行性,将152例痔合并肛瘘、肛裂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76例,观察组行PPH治疗痔,对照组行外剥内扎术治疗痔,两组均在处理痔的同时手术治疗肛裂、肛瘘.对比两组患者总体疗效、术后并发症及创面愈合时间.结果显示,两组患者均治愈;但观察组术后出血、肛门胀痛、尿潴留、肛缘水肿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且创面愈合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 <0.05.结果表明,对于痔合并肛瘘、肛裂者,行PPH治疗安全可行,同时配合手术治疗合并的肛瘘、肛裂,疗效肯定.
作者:高本成;董传成;王志民;王振;张宗虎 刊期: 2014年第10期
为探讨美沙拉嗪(艾迪莎)口服联合中药愈肠灵直肠滴入用于PPH术后的疗效,将40例PPH术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20例.治疗组术后口服美沙拉嗪(每次1.0g,每天2次),并以院内制剂愈肠灵50ml加生理盐水50ml直肠滴入,每天1次;对照组术后换药时以0.5%甲硝唑100ml直肠滴入,每天1次.对比两组患者总体疗效及术后排便次数异常、吻合口感染、里急后重感等情况.结果显示,治疗组在总体疗效及排便次数异常、吻合口感染、里急后重感方面均优于对照组,P <0.05.结果表明,美沙拉嗪口服联合中药愈肠灵直肠滴入能够改善痔患者PPH术后排便情况,减轻吻合口感染和里急后重感,提高手术疗效.
作者:张金恩;谭群英;刘俊利;李涛;张萍 刊期: 2014年第10期
为比较排粪造影与临床检查对便秘患者直肠套叠的诊断准确性,对123例便秘患者行常规临床检查与排粪造影,比较两种检查方法对直肠套叠的诊断准确性.结果显示,临床检查确定直肠套叠36例,无直肠套叠74例,不确定13例.排粪造影诊断直肠套叠76例,其中Ⅰ度43例,Ⅱ度19例,Ⅲ度14例;无直肠套叠47例.临床检查确定直肠套叠的36例患者经排粪造影检查证实33例(其中Ⅰ度10例,Ⅱ度11例,Ⅲ度12例),无直肠套叠3例.结果表明,临床检查对Ⅱ、Ⅲ度直肠套叠的诊断准确率较高,对Ⅰ度直肠套叠的诊断率较低;排粪造影对直肠套叠的检出率更高,对于临床检查直肠套叠阴性的患者行排粪造影检查是必要的,有助于指导临床制定治疗方案.
作者:孙秋德;龚水根 刊期: 2014年第10期
为探讨超前镇痛在肛门病手术中的应用效果,将局麻下行手术治疗的120例肛门病患者随机分为三组,各40例,一组术前不使用镇痛药(对照组),另两组术前分别给予2mg/kg曲马多注射液(曲马多组)和2mg/kg哌替啶注射液(哌替啶组)肌肉注射,对比三组患者术中及术后2h、6h、24h疼痛情况,以及不良反应.结果显示,曲马多组患者术中及术后2h、6h疼痛分级≤Ⅰ级者明显少于哌替啶组,P<0.05;显著多于对照组,P<0.01.曲马多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明显低于哌替啶组,P<0.05.结果表明,肛门病患者术前应用曲马多和哌替啶均能有效镇痛,哌替啶镇痛效果优于曲马多,但不良反应多于曲马多,临床中应根据患者自身具体情况谨慎选择用药.
作者:范维聪;陈雷 刊期: 2014年第10期
为探讨PPH联合直肠黏膜缝缩术治疗内痔伴有直肠黏膜内脱垂的疗效,将32例内痔伴有直肠黏膜内脱垂的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各16例,治疗组采用PPH联合直肠黏膜缝缩术治疗,对照组单纯采用PPH治疗.对比观察两组患者手术时间、创面愈合时间、术后疼痛、出血及肛缘水肿情况.结果显示,两组患者术后24h疼痛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组手术时间长于对照组,P<0.05;但治疗组在术后出血、肛缘水肿、创面愈合时间方面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果表明,PPH联合直肠黏膜缝缩术治疗内痔伴有直肠黏膜内脱垂的疗效优于单纯PPH治疗.
作者:李晖;魏占平;丁皓蕾;陈小品 刊期: 2014年第10期
为探讨穴位艾灸后中药保留灌肠对药液在肠道内保留时间的影响,将拟采用愈肠灵灌肠液保留灌肠治疗的80例脾虚兼湿热型泄泻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0例,治疗组穴位艾灸治疗后30min保留灌肠,对照组直接行保留灌肠,每天1次,10d为一疗程.对比观察两组患者治疗第3、7、10天保留灌肠时药液在肠道内保留时间,以及患者临床疗效.结果显示,治疗组治疗第3、7、10天药液在肠道内保留时间明显长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果表明,穴位艾灸后中药保留灌肠可明显延长药液在肠道内保留时间,有利于药液的吸收,从而提高疗效.
作者:郭萍 刊期: 2014年第10期
为探讨直肠黏膜多点结扎加消痔灵注射治疗Ⅱ度直肠脱垂的临床疗效,将30例Ⅱ度直肠脱垂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15例,治疗组采用直肠黏膜多点结扎加消痔灵注射治疗,对照组行消痔灵注射治疗.结果显示,治疗组治愈13例,好转2例,治愈率为86.7%;对照组治愈9例,好转6例,治愈率为60.0%.治疗组治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患者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 <0.05.结果表明,直肠黏膜多点结扎加消痔灵注射治疗Ⅱ度直肠脱垂疗效肯定,且操作简便、安全、经济,患者满意度高,不失为一种治疗直肠脱垂的理想方法.
作者:高献明;叶玲;王晓霞 刊期: 2014年第10期
为探讨便秘患者肠道菌群的变化,本研究对比30例便秘患者与30例非便秘者粪便涂片中革兰阴性杆菌(G-杆菌)、革兰阳性杆菌(G+杆菌)、G-球菌、G+球菌及杆/球菌比例等情况.结果显示,与非便秘者相比,便秘患者G+杆菌明显减少,杆/球菌比例明显降低,P<0.05;G-杆菌、G-球菌、G+球菌及G-杆G+杆、G-球/G+球比例无明显变化,P>0.05.结果表明,便秘患者肠道菌群发生了一定变化,其发生可能与肠道菌群失调有关.
作者:苗永新;喻少雷;杨爱龙;崔雅飞 刊期: 2014年第10期
为探讨聚桂醇硬化注射治疗内痔的临床疗效,将120例内痔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60例,治疗组给予聚桂醇硬化注射,对照组给予消痔灵硬化注射,对比两组总体疗效和并发症.结果显示,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治疗组治疗后肛门坠胀感、肛门疼痛、肛门狭窄、黏膜坏死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果表明,聚桂醇硬化注射治疗内痔疗效肯定,并发症少,优于消痔灵.
作者:徐庆 刊期: 2014年第10期
为探讨通里扶正汤促进大肠癌患者术后快速康复的效果及其作用机制,将50例大肠癌术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均按照快速康复外科理念治疗,在此基础上,治疗组经胃管给予通里扶正汤.观察两组患者术后首次肠鸣音出现时间、肛门排气及排便时间,测定术前及术后免疫指标IgA、IgM和IgG含量.结果显示,(1)治疗组术后首次肠鸣音出现时间、肛门排气及排便时间均明显早于对照组,P<0.05.(2)术后第7天,治疗组IgA、IgM和IgG含量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 <0.05.结果表明,通里扶正汤能促进大肠癌患者术后胃肠功能的恢复,该作用可能是通过增强患者免疫功能实现的.
作者:张云杰 刊期: 2014年第10期
为探讨50%葡萄糖注射液局部注射治疗老年出口梗阻型便秘(OOC)的临床疗效,我科对70例老年OOC患者采用此法治疗.结果显示,本组70例患者中,治愈55例,好转14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为98.6%(69/70)).治疗后未见注射处感染、大出血、肛门狭窄等并发症及后遗症.术后随访1年,复发1例.结果表明,50%葡萄糖注射液局部注射治疗老年OOC疗效肯定,复发率低,并发症少.
作者:何智勇;于俊兰;尹剑;郭三仁 刊期: 2014年第10期
为探讨采用综合疗法防治肛门病术后疼痛的临床效果,将于我科拟行手术治疗的80例肛门病(肛裂、肛周脓肿、肛瘘及混合痔)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0例,治疗组采用综合疗法防治术后疼痛,对照组采用单纯药物止痛.对比两组患者术后疼痛情况及满意度.结果显示,治疗组患者术后24h内、首次排便时、换药时的疼痛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且患者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果表明,采用综合疗法防治肛门病术后疼痛效果满意.
作者:唐海容 刊期: 2014年第10期
为探讨高频电刀在环状混合痔外剥内扎术中的应用效果,将70例环状混合痔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5例,治疗组在外剥内扎手术过程中使用高频电刀剥离外痔及止血,对照组在外剥内扎手术过程中使用剪刀剥离外痔,有活动性出血时使用慕丝线结扎止血.对比两组患者术中出血量及术后创缘水肿情况.结果显示,治疗组术中出血量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两组术后第7、10、20天创缘水肿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表明,在环状混合痔外剥内扎术中应用高频电刀剥离外痔及止血,可有效减少术中出血量,将手术的出血危险系数降到低,而且并未增加术后创缘水肿的风险,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严胜利;沙巴义丁·吐尔逊;王军省 刊期: 2014年第10期
为探讨三联术治疗中重度混合痔的临床疗效,回顾2010年4月至2012年5月于我院行三联术(PPH联合硬化注射术及外剥内扎术)治疗的51例混合痔患者(治疗组)资料,以及同期采用PPH治疗的40例患者(对照组)资料,对两组总体疗效、术后并发症、复发率进行比较.结果显示,两组患者均治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疼痛程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术后复发率治疗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果表明,三联术治疗中重度混合痔近期、远期疗效均满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莫黎 刊期: 2014年第10期
为探讨近端切开挂线远端旷置对口引流法治疗高位复杂性肛瘘的临床疗效,对64例高位复杂性肛瘘患者采用此法治疗.结果显示,64例患者全部治愈,未出现肛门部分失禁、肛门完全失禁、局部大瘢痕形成、肛门畸形等后遗症.创面愈合时间为15~31d,平均20d.随访1年,均无复发.结果表明,近端切开挂线远端旷置对口引流法治疗高位复杂性肛瘘疗效肯定,术后后遗症少.
作者:谢敏;刘尧;杜进波;商群献;杨兴勇 刊期: 2014年第10期
为探讨支撑吻合管吻合法用于低位直肠癌保肛手术的效果,本研究将102例肿瘤下缘距肛缘4~6cm的低位直肠癌拟行保肛手术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51例,治疗组术中采用支撑吻合管吻合法吻合肠管,对照组采用管状吻合器吻合法吻合肠管,对比两组患者术后吻合口漏及肛门坠胀不适发生率.结果显示,治疗组术后无一例发生吻合口漏;对照组发生吻合口漏5例(9.8%),其中1例经保守治疗后症状缓解,4例行吻合口漏修补术.治疗组术后吻合口漏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 <0.05.术后随访,治疗组患者诉肛门坠胀不适6例(11.8%),对照组15例(29.4%),两组比较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果表明,支撑吻合管吻合法可有效降低低位直肠癌保肛手术后吻合口漏的发生率,且可减轻患者肛门坠胀不适症状,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杨向东;巫加;钱蒙;张琦;庞晓健;尹同川;姜亚君;龚文敬 刊期: 2014年第10期
为探讨肛周脓肿脓液菌群分布和对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性,对53例肛周脓肿患者的脓液进行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结果显示,本组24例(45.3%)未培养出细菌;29例(54.7%)培养出细菌,其中大肠埃希菌18例(62.1%),肺炎克雷伯菌5例(17.2%).大肠埃希菌对亚胺培南、美罗培南、头孢吡肟的敏感性高(100%);对氨苄西林、复方新诺明耐药性高(耐药率分别为88.9%和66.7%).结果表明,肛周脓肿病菌以大肠埃希菌为主,对常用抗菌药物耐药率高.
作者:赵传国 刊期: 2014年第10期
为探讨经肛门内镜显微手术(TEM)治疗直肠良性肿瘤的临床效果,回顾于我科行TEM(观察组,32例)和传统经肛门局部切除术(对照组,46例)治疗的直肠良性肿瘤患者资料,并就手术安全性、患者术后恢复情况及肿瘤学疗效指标等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显示,两组手术切除标本完整性和可评估性均无差异,且切缘均无肿瘤细胞残留;但观察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及术后下床活动时间、导尿管留置时间、开始进食时间、住院时间均明显少于对照组,P <0.05.结果表明,TEM治疗直肠良性肿瘤的肿瘤学疗效与传统经肛门局部切除术治疗相当,但前者更加微创、安全,术中出血更少,患者术后恢复更快.
作者:杜斌斌;王小英;杨熊飞;刘婷婷;王飞;杜国有 刊期: 2014年第10期
为探讨痔的病因,将26例患者痔体送病理组织检查,PAS染色发现9例有紫红色菌体寄生,据其形态判断是白色念珠菌,试管沙氏培养基培养见奶白色酵母样菌落,转种于科玛嘉培养基培养见菌落呈翠绿色,诊断为白色念珠菌.由此推断痔上皮增生、角化,黏膜大量炎细胞浸润,间质水肿、出血,黏膜下静脉强烈炎性变,是因白色念珠菌感染引起的.
作者:吕伯西;黄云丽;吴莹莹;郑雪波 刊期: 2014年第10期
为探讨仙翁愈疡合剂保留灌肠治疗溃疡性结肠炎(UC)的疗效,将经纤维结肠镜检查诊断为UC的6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应用仙翁愈疡合剂(50ml)保留灌肠,对照组应用锡类散2.0g加生理盐水50ml保留灌肠,均每晚睡前治疗1次,连续治疗20d.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症状改善情况及总体疗效.结果显示,两组患者治疗后腹痛、腹泻、脓血便、里急后重症状评分较治疗前均降低,P<0.05;治疗后治疗组各症状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患者腹痛、腹泻、脓血便、里急后重症状缓解总有效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 <0.05.治疗组临床总体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过程中,两组患者肝功、肾功均未见异常.治疗后对症状完全缓解者随访3个月,治疗组复发1例(1/17,5.88%),对照组复发1例(1/9,11.11%),两组复发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表明,仙翁愈疡合剂保留灌肠治疗UC疗效肯定,且无不良反应,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李强;谷万里;王倩 刊期: 2014年第10期
为探讨外切内套内注术治疗混合痔的临床疗效,回顾2012年3~9月我科采用外切内套内注术(80例,治疗组)或外剥内扎术(70例,对照组)治疗的混合痔患者疗效,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显示,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治疗组创面愈合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且术后疼痛、出血、肛缘水肿、排尿困难、皮赘残留等并发症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果表明,混合痔外切内套内注术治疗混合痔疗效肯定,且术后疼痛、出血、肛缘水肿、排尿困难、皮赘残留等并发症少,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张玉恒;张连祥;张坤 刊期: 2014年第10期
为探讨三白灌肠液保留灌肠治疗大肠湿热型溃疡性结肠炎(UC)的临床疗效,将300例大肠湿热型UC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150例,治疗组应用三白灌肠液保留灌肠,对照组将美沙拉嗪制成溶液保留灌肠,对比两组患者临床总体疗效和肠黏膜镜下表现积分.结果显示,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治疗组完全缓解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治疗后肠黏膜镜下表现积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果表明,三白灌肠液保留灌肠治疗大肠湿热型UC疗效满意,无不良反应,值得临床应用.
作者:支晨阳;李惠;吴玉同;于哲 刊期: 2014年第10期
近年来,我们应用复方药物调和剂外涂治疗肛周湿疹,取得较好疗效.本研究对比应用复方药物调和剂与派瑞松乳膏外涂治疗肛周湿疹患者的疗效,总结报道如下.临床资料:选取2012年12月至2013年8月天津市人民医院肛肠科收治的60例肛周湿疹患者进行研究.患者临床表现均以肛周瘙痒、潮湿不洁、局部疼痛、皲裂出血为主.均排除对所用药物过敏者、妊娠及哺乳期妇女,以及合并慢性结肠炎、肛瘘、克罗恩病、肛门瘙痒症、肛周湿疣、神经性皮炎等患者.
作者:王倩倩;俞林;王溧 刊期: 2014年第10期
2008年1月至2014年3月,我科共收治骶尾部藏毛窦患者12例,均行病灶切除创口开放引流术治疗,取得满意效果,总结报道如下.临床资料:本组12例患者均为男性;年龄21~53岁,平均31.6岁;病程3个月至6年.临床表现:骶尾部肿痛(其中反复骶尾部肿痛7例),肿块隆起,破溃流脓伴窦道形成.局部检查:骶尾部可见肿块隆起,表面皮肤呈暗褐色且质硬,或可见1~5个窦口,或挤压可见脓水自窦口溢出,肛门检查均未触及内口及瘘道.X线检查未见骨质异常.
作者:柳红盼;王世鹏 刊期: 2014年第10期
外剥内扎术是治疗混合痔的常用手术方式.该术式术后常有排便困难、肛缘水肿、肛门狭窄等并发症,其中术后排便困难的发生率很高,患者常常术后3~4d未排便,大便秘结不通、排便艰涩或肛门坠胀,痛苦较大.为了减轻混合痔术后排便困难给患者带来的痛苦,防止因排便困难而引起的肛缘水肿、肛门疼痛等,近年来江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肛肠科对混合痔外剥内扎术后排便困难者给予生理盐水灌肠治疗,取得满意效果.本研究对比生理盐水灌肠与开塞露注肛治疗混合痔术后排便困难的效果,总结报道如下.
作者:于男;姚玉乔;熊腊根 刊期: 2014年第10期
2009年3月至2011年3月,我院将自制生肌玉红止痛膏用于300例痔患者术后创面换药,取得满意效果,总结报道如下.临床资料:本组300例患者中,男160例,女140例;年龄16~75岁.治疗方法:应用我院自制生肌玉红止痛膏换药.换药时患者取侧卧位,将生肌玉红止痛膏外敷于创面即可,每天2次.
作者:于少华;刘全林 刊期: 2014年第10期
肛瘘术后创面大,愈合缓慢,患者痛苦较大.我院根据热者清之、虚者补之、去腐生肌、祛瘀生新的原则,研制了具有清热、消肿、止血、镇痛、收敛、生肌等功效的生肌散纱条,应用于肛瘘术后创面换药,效果满意.本研究对比术后应用生肌散纱条和雷夫奴尔纱条填塞创面换药的肛瘘患者效果,总结报道如下.
作者:张泽静 刊期: 2014年第10期
近年来,我科采用自动痔套扎术联合外痔切除术治疗混合痔,取得满意疗效,将其与传统外剥内扎术进行对比分析,总结报道如下.临床资料:2013年1月至2014年2月,我科收治混合痔患者6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男17例,女13例;年龄19~67岁,平均45.0岁;病程1~15年,平均6.4年.对照组男16例,女14例;年龄20~68岁,平均43.5岁;病程1~14年,平均7.1年.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具有可比性(P>0.05).
作者:潘长海 刊期: 2014年第10期
环状混合痔是痔的严重阶段,治疗较困难,难点在于治疗彻底性与保护肛门功能之间很难两全其美.既能消除痔病症状、又能保持肛管解剖生理结构的术式是肛肠外科治疗该病的研究趋势.我科自2011年以来在外切内扎术的基础上,通过临床反复实践,提出了“外切内扎加皮桥重建术”这一术式,用于治疗环状混合痔.本研究对比采用此术与单纯外切内扎术治疗的环状混合痔患者疗效,总结报道如下.
作者:王安兵 刊期: 2014年第10期
近年来,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三医院(辽宁省肛肠医院)采用湿痒散熏洗坐浴联合一效散外涂治疗肛门瘙痒症患者40例,取得满意疗效,总结报道如下.临床资料:本组40例患者中,男23例,女17例;年龄19~66岁,平均41.0岁;病程2周至2年.
作者:杨文雯;于永铎 刊期: 2014年第10期
2012年1~6月,我科采用小剂量等比重布比卡因腰麻对80例痔患者行吻合器痔上黏膜环切钉合术(procedure for prolapse and hemorrhoids,PPH)治疗,取得满意疗效,总结报道如下.临床资料:本组80例患者中,男53例,女27例;年龄24~65岁;体质量46~85kg;ASA Ⅰ级或Ⅱ级,无椎管内麻醉禁忌证.
作者:徐磊 刊期: 2014年第10期
患者女,35岁,已婚.20年前患者骶尾部外伤后遂月经来潮,此后每于月经期即出现肛门及下腹部持续性疼痛,经期过后疼痛逐渐减轻并消失.3d前患者月经来潮后疼痛再次发作并加重,为求诊治而来我科就诊.患者为育龄妇女,孕1产1,平素月经常不规律,经量多少不定,经期6~12d不等.专科检查:(截石位)肛外无异常;肛内5点位齿状线上约1cm处黏膜下可触及一黄豆大小的圆形质硬结节,触痛明显,活动度不大,指套退出无血染;肛镜下见硬结处黏膜略显紫蓝色.
作者:陈域;陈剑虹 刊期: 2014年第10期
直肠癌是常见的胃肠道肿瘤,外科手术是其首选的治疗方法.近年来,随着手术技术与器械的不断发展,直肠癌保肛术的临床应用比例不断提高.低位前切除术(low anterior resection,LAR),尤其是超低位前切除术和经括约肌切除术后,超过90%的患者会出现不同程度的肛门功能障碍,即所谓的低位前切除综合征(low anterior resection syndrome,LARS)[1],严重影响患者的术后生活质量.临床研究提示直肠癌LARS的发生可能与多因素相关,本文就LARS发生机制与治疗的临床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作者:张勇;王振宁 刊期: 2014年第10期
痔是肛肠科常见病,其发病率较高[1],手术是其主要治疗方法,约30%的痔患者术后会出现排便困难.排便困难不仅会增加患者的痛苦,还会加重创口出血、水肿,严重者还可引起内痔结扎线过早脱落,导致大出血等严重并发症.本文就近年来防治痔术后排便困难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作者:黄洪涛;赵莉;刘艳;吴开军;陆忠碧;申洁;谢婷;杨易;黄跃辉 刊期: 2014年第10期
慢传输型便秘(slow transit constipation,STC)是指结肠的传输功能障碍、肠内容物传输缓慢所致的便秘,临床表现为大便次数减少,便意消失,伴腹胀[1].其约占功能性便秘的45.5%[2],而且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工作节奏的加快,STC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且此类患者多有不同程度的接触性泻药服用史.其病因至今尚未明确.目前研究表明,STC可能与肠神经系统(enteric nervous system,ENS)、肠神经递质、Cajal间质细胞(interstitial cells of Cajal,ICC)、胃肠激素以及心理因素等有关[3-7].
作者:孙芳华;杨忠华 刊期: 2014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