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探讨不同糖代谢状态的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肝脏炎症及纤维化的差异。方法分析110例CHB患者糖耐量正常、糖耐量异常及糖尿病三种糖代谢状态组肝脏炎症及纤维化的差异。结果碱性磷酸酶、谷氨酰转肽酶及存在脂肪肝的比例均随着糖代谢状态恶化而显著增加,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肝脏弹性值亦随着糖代谢状态恶化而显著增加,组间比较有统计学意义(F=4.663,P=0.033)。总胆红素亦随着糖代谢状态恶化而有所增加,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3.384,P=0.069)。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和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在不同糖代谢状态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464、0.465,P=0.497、0.497)。糖耐量异常组与糖尿病组肝脏炎症及纤维化各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糖代谢异常对肝脏炎症和纤维化均有影响。
作者:兰丽娟;张碧英;刘大凤;张霞;李静;刘亚玲;王永;包蕾;欣怡;胡芯华 刊期: 2015年第03期
目的:动态监测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临床分布特征及耐药性变迁,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方法收集2012年1月至2013年12月本院住院患者送检各类标本,采用DL-96细菌测定系统进行细菌鉴定及药敏试验。结果共分离筛选出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135株,80岁以上患者占72.6%,痰液中检出108(80.0%)株,科室分布主要在老年病内科(65.2%)、ICU(15.6%)和呼吸内科(6.7%)。135株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对11种抗假单胞菌药物除阿米卡星耐药率较低17.0%,均产生较高的耐药性。敏感率低于30.0%的抗菌药物有哌拉西林、头孢他啶和氨曲南、亚胺培南,敏感率为30.0%~50.0%的抗菌药物有庆大霉素、氧氟沙星、美罗培南和哌拉西林/他唑巴坦,敏感率为50.0%~70.0%的抗菌药物有环丙沙星和左氧氟沙星,敏感率高于70.0%的只有阿米卡星,对亚胺培南的耐药率高于美罗培南。治疗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引起的感染应根据药敏结果及联合用药的耐药特性合理联合用药,严重感染可选用多黏菌素类抗菌药物。结论制定合理有效的感染控制措施,合理使用抗菌药物,避免及减少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引起医院感染的暴发流行。
作者:朱荔清;邱广斌 刊期: 2015年第03期
目的:探讨降钙素原(PCT)和内毒素在老年下呼吸道感染病原诊断和疗效判断中的价值。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选取2012年1月至2013年12月本院老年下呼吸道细菌性感染者共150例为研究对象,其中革兰阴性菌(G-菌)感染100例和革兰阳性菌(G+菌)感染50例,并选取非细菌感染50例作对照组。对入选患者的血清PCT、内毒素和C-反应蛋白(CRP)做动态检测;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评估PCT和内毒素预测老年下呼吸道感染病原菌类型;并根据动态检测结果判定抗菌药物的疗效。结果 G-菌感染者PCT和内毒素水平显著高于G+菌感染者。三组PCT和内毒素水平进行两两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χ2=5.267、6.875,P均<0.05);PCT水平以3.03 ng/ml为截值区分G-菌和G+菌感染老年患者的敏感度为91.67%,特异度为75.0%,曲线下面积为0.8924。内毒素水平以0.146 EU/ml为截值区分G-菌和G+菌感染老年患者的敏感度为83.33%,特异度为90.0%,曲线下面积为0.8639;三组CRP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老年下呼吸道G-菌感染者治疗前后PCT和CRP水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8.245、9.876,P均<0.01)。内毒素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37、P>0.05)。结论 PCT和内毒素在老年下呼吸道感染病原诊断中具有一定价值,二者联合检测可提高鉴别感染类型的特异度,并可根据其动态变化评估抗菌药物的疗效,进一步验证病原菌类型。
作者:施永新;宋卫青;李化会;郑旭 刊期: 2015年第03期
目的:探讨左氧氟沙星联合痰热清注射液治疗老年支原体肺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8例老年支原体肺炎患者随机分成两组,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患者各39例。其中治疗组给予左氧氟沙星0.3 g,2次/d,静脉输注。联合痰热清注射液20 ml,1次/d,静脉输注。对照组给予左氧氟沙星0.3 g,2次/d,静脉输注。10 d为1个疗程,1个疗程后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患者的总有效率分别为94.87%和76.92%,差异具有统计学学意义(χ2=5.19,P<0.05)。另外两组患者相比,治疗组发热消退时间显著缩短(t=-2.08,P<0.05),治疗组咳嗽消失时间(t=-2.68,P<0.01)、肺部啰音消失时间(t=-3.11,P<0.01)和肺部影像吸收时间显著缩短(t=-4.25,P<0.01)。结论左氧氟沙星联合痰热清注射液治疗老年支原体肺炎疗效确切。
作者:王晓文 刊期: 2015年第03期
目的:探讨血清甲苯胺红不加热血清试验(TRUST)滴度及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变化在早期梅毒患者治疗过程中的临床意义。方法以本院收治的77例早期梅毒患者做为研究对象,在治疗前及治疗后6个时间段进行TRUST滴度检测,同时采用免疫比浊法检测患者血清hs-CRP水平,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77例患者驱梅治疗3个月后TRUST仅3例患者转阴,随着治疗时间延长,转阴率逐渐增加,24个月后转阴率为93.5%(72/77);驱梅治疗治疗前患者血清hs-CRP水平为(73.8±13.89)mg/L,较治疗后各时间段水平显著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1225,P<0.05),治疗24个月后血清hs-CRP水平降到正常水平。结论早期梅毒患者血清TRUST滴度与hs-CRP浓度变化存在一定的相关性,联合检测血清TRUST滴度及hs-CRP水平变化对于早期梅毒的治疗及疗效观察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作者:龙林会;张德文 刊期: 2015年第03期
目的:评价护理干预对于提高医护人员手卫生依从性的临床意义,以期降低院内感染的发生。方法选取2012年5月至2013年9月于深圳市南山区蛇口人民医院各科室工作的医师和护士为研究对象,于护理干预实施前后采用手卫生知识知晓率调查表和手卫生依从性观察表进行调查问卷,统计并对比分析干预前后医护人员手卫生知识知晓率和手卫生依从性。结果护理干预前医护人员的手卫生知识知晓率较低,经护理干预的实施,医护人员对于各项手卫生知识的知晓率均达约95%,较干预前显著升高(P均<0.01);对于手卫生依从性而言,干预前除接触患者体液及血液后,医护人员手卫生依从率普遍较低,而干预后医护人员于接触患者前后,接触患者物品后的手卫生依从性显著升高(P均<0.05);此外,无菌操作前手卫生依从性也有所升高,但差异具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护理干预的实施,能促进医护人员对于手卫生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提高其手卫生依从性,对于降低院内感染发生具有重要作用。
作者:董全芳 刊期: 2015年第03期
目的:了解徐州地区耐药结核的流行情况及其耐药谱,探讨耐药结核发生的影响因素。方法选择本院收治的涂阳肺结核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釆用统一设计的调查表获取患者的基本信息和相关流行病学资料;对研究对象的痰标本进行一线和二线抗结核药物敏感性试验,获取耐药性资料;数据录入Excel表格,采用SPSS 18.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本地区总的耐药率为17.29%,耐多药[至少同时耐异烟肼(INH)和利福平(RFP)]率为5.60%,广泛耐药率为0.26%;复治患者的耐药率(37.26%)高于初治患者(13.56%),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40.35,P<0.05);单一耐药的菌株中耐INH的耐药率高,在多耐药(对至少两种一线抗结核药耐药,但不包括同时耐INH和RFP)组合中,以INH+SM(链霉素)的组合构成比高;耐多药组合中,以INH+RFP的组合构成比高;耐药结核病在不同性别患者中分布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不同年龄患者中分布具有统计学意义,以41~60岁年龄组耐药率高。结论徐州地区结核病总耐药率虽然不高,但耐多药率较高,性别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年龄分布以41~60岁年龄段多。
作者:席向宇;戴明佳;颜学兵 刊期: 2015年第03期
目的:调查分析胃肠肿瘤外科病房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情况,为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收集2013年1月至2013年12月北京大学肿瘤医院胃肠肿瘤外科病房送检的腹水、引流液、血液、痰、尿和中心静脉导管进行病原菌培养及耐药性分析。结果共检出病原菌94株,其中革兰阳性菌17株,革兰阴性菌71株,真菌6株。革兰阳性菌以金黄色葡萄球菌比例高,为6株(6.4%),其中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4株(66.7%),未发现对万古霉素、替考拉宁和利奈唑胺耐药菌株;革兰阴性菌以大肠埃希菌比例高,为25株(26.6%),其中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大肠埃希菌21株(84.0%),对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氨曲南、喹诺酮类抗菌药物和氨基糖苷类抗菌药物等有较高耐药性。结论本院胃肠肿瘤外科病原菌以革兰阴性菌为主,耐药比较明显。
作者:杜云霞;姚云峰;付雪松;曾慧敏;张霁 刊期: 2015年第03期
目的:分析胫腓骨骨折患者术后感染危险因素,为临床防治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09年1月至2013年12月就诊于天门市第一人民医院的190例胫腓骨骨折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对危险因素进行评估。结果190例患者中发生感染27例,感染率为14.2%;共检出病原菌33株,其中革兰阳性菌占30.03%,革兰阴性菌占63.64%;高龄(>75岁)、遗留死腔、手术时间长(>3 h)、有植皮、合并糖尿病或多种并症等是术后感染危险因素(P均<0.05)。结论术中精细化操作,减少软组织剥离、消除死腔和控制血糖等并发症、并及时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是治疗成功的关键。
作者:徐必生;邓敏;袁华兵;孙文武;杨萍 刊期: 2015年第03期
目的:探讨合并普外科疾病HIV/AIDS患者手术治疗的疗效及职业防护。方法本院自2011年1月至2014年1月共对91例HIV/AIDS合并普外科疾病患者实施了手术,对其临床资料和处理方法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91例普外科手术包括:左半肝切除术1例,胆囊切除+胆总管切开取石+T管引流术2例,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1例;甲状腺癌根治术1例,甲状腺次全切除术2例,乳腺癌改良根治术1例;腹股沟疝修补术4例,直肠良性肿瘤切除术2例,阑尾切除术1例,乙状结肠穿孔修补+降结肠造瘘术1例,胃癌根治术1例,小肠部分切除术1例,肛瘘切除或挂线术23例,肛周脓肿切开引流术9例,混合痔切除术2例;颈部淋巴结结核病灶清除术12例,腋窝脓肿切开引流术5例,浅表淋巴结活检术16例,浅表肿物切除术6例。术后Ⅰ类切口患者未使用抗菌药物,Ⅱ、Ⅲ类切口患者使用抗菌药物预防感染或治疗。91例患者均安全度过围手术期,无1例死亡。术后伤口一期愈合45例,延期愈合46例。在所有手术中发生1例手术医生职业暴露,经过紧急局部处理和定时检测,未口服抗病毒药物,未发生HIV感染。结论 HIV/AIDS不是普外科手术的禁忌证,合理的手术治疗是挽救部分HIV/AIDS患者唯一有效的方法。医务人员应对HIV/AIDS患者实施手术应持积极态度;只要术中严格职业防护,严守操作规程,医务人员是可以避免医源性感染的。建议各大综合性医院开设感染手术室,积极收治此类患者;且能够建立完善的职业暴露处理预案和保障体系。
作者:赵东;何清;陶红光;宗华;钱福永;李红春 刊期: 2015年第03期
目的:评价品管圈活动的开展对于消毒供应室手术器械管理的改善效果。方法本院于2012年9月起开展品管圈活动,通过成立品管圈小组、设定活动主题、现状调查、原因分析及策略制定等一系列活动,进行持续质量改进,对比分析品管圈活动实施前后手术器械包装缺陷的发生情况,医疗器械清洗质量及消毒灭菌的合格率,并调查手术患者的医院感染发生情况。结果对于品管圈活动实施前后调查的各5000个手术器械包对比显示,实施前出现包装缺陷者36件,而实施后仅7件存在缺陷,实施品管圈活动后手术器械包的缺陷发生率显著降低(χ2=19.643,P <0.01),且进步率高达80.56%,器械清洗质量及消毒灭菌的合格率实施前分别是99.26%和99.02%,实施后均达到100%,手术患者的医院感染发生率由4.19%下降至2.31%,效果显著(P均<0.05)。结论通过品管圈活动的开展,及时了解手术器械管理中的问题并制定策略,有效防止手术器械包装缺陷的发生,提高了消毒供应室护理质量,有助于有效控制医院感染的发生。
作者:欧梅珍 刊期: 2015年第03期
目的:分析医务人员发生艾滋病病毒(HIV)职业暴露的危险因素,并提出预防对策。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对核工业四一六医院2007年1月至2014年7月工作人员发生HIV职业暴露资料进行调查与分析。结果在28例HIV职业暴露人员中,护士岗位占75%,工龄小于5年的医务人员占78.57%。23例医务人员发生二级职业暴露,注射、输液时发生暴露人次占50%,因操作不当所致职业暴露例次占60.72%。发生暴露时有13人未配戴手套,无人配戴双层手套,职业暴露后28例工作人员均进行了伤口局部处理,有25例予以预防性服药,6个月随访后无HIV感染病例。结论该院护理人员是HIV职业暴露的主要群体,以锐器伤为主。注射和输液等环节操作不当是发生暴露的主要原因,规范操作行为和严格管理应作为重点防护对策。HIV职业暴露后的及时、有效处置能够预防感染的发生。
作者:王嘉川;陈竹;何伶俐;曾义岚 刊期: 2015年第03期
目的:探讨感染性心内膜炎(IE)患者外科治疗的疗效。方法对2008年1月至2013年12月本科室收治的94例行外科手术治疗的IE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分析患者的一般资料、血培养病原学种类、超声心动图改变及外科治疗效果和预后。结果94例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术前血培养阳性43例,阳性率为45.74%;90例患者治愈,治愈率为95.74%;手术后30 d内2例患者死亡,其中1例死于心力衰竭,1例死于多器官功能衰竭,病死率为2.13%(2/94)。平均随访25个月,患者生存良好,活动耐力显著增加,未发生感染性心内膜炎、出血或血栓并发症。结论 IE患者的早期临床症状和体征缺乏特异性,诊断在一定程度上依赖于首诊医生的经验及警惕性,应结合血培养结果和超声心动图的检查确诊。瓣膜赘生物形成即有手术指征,防止其脱落带来更严重后果,内科治疗保守无效应行急诊外科手术治疗。
作者:徐灿;潘俊;周庆;王东进 刊期: 2015年第03期
目的:对妊娠末期下生殖道感染与孕产妇妊娠结局的相关性进行研究,为临床防治下生殖道感染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将2013年6月至2014年5月本院产科妊娠末期有下生殖道感染的女性患者共90例列入研究组,同期进行产检的妊娠末期无下生殖道感染的女性患者90例列入对照组,均随访至产后1周,行宫颈分泌物病原菌检测,对妊娠结局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妊娠末期下生殖道感染病例病原菌检出情况包括细菌性阴道病28.89%(26/90)、假丝酵母菌病11.11%(10/90)、支原体24.44%(22/90)、衣原体13.33%(12/90)、淋球菌2.22%(2/90)、滴虫性阴道炎13.33%(12/90)以及β-溶血性链球菌6.67%(6/90)。研究组胎膜早破、早产、产褥感染、新生儿感染和低体质量儿的发生率分别为11.11%、10%、7.78%、7.78%和7.78%,对照组分别为3.33%、2.22%、1.11%、1.11%和1.11%,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4.063、4.744、4.709、4.709、4.709,P均<0.05)。结论妊娠末期下生殖道感染对女性妊娠结局具有巨大影响,临床医师应积极作好防治工作,减少不良妊娠结局的发生率。
作者:朱俊芹;于海伦 刊期: 2015年第03期
目的:动态监测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分布及耐药性变迁,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方法收集2011年1月至2013年12月本院住院患者各类送检标本,采用DL-96细菌测定系统进行细菌鉴定及药敏试验。结果共分离出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220株,检出率逐年上升,主要分布在ICU (35.9%)、老年病内科(16.8%)和呼吸内科(13.2%);60岁以上患者检出占76.8%;在痰液中共检出170株,占77.3%。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除米诺环素的耐药率21.8%较低外,其他抗菌药物的耐药率均在60.0%以上,特别是头孢菌素的耐药率已达90.0%以上。对于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的治疗临床应根据药敏结果采用两药联合或三药联合。结论制定合理有效的感染控制措施,合理使用广谱抗菌药物,避免及减少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菌株医院感染的暴发流行。
作者:翟如波;李云慧;张昊;孙跃岭;邱广斌 刊期: 2015年第03期
目的:了解北京市垂杨柳医院医务人员手部皮炎患病情况并探讨可能的风险因素。方法采用调查问卷方法对垂杨柳医院医务人员进行调查,对有皮肤问题的医务人员逐一进行皮肤科检查,收集流行病学资料。所有资料用SPSS 16.0进行统计学分析,对相关危险因素进行分析。结果在此次调查中,医务人员手部皮炎患病率为18.4%。系统性疾病、过敏史以及接触消毒剂是手部皮炎的独立风险因素(P=0.001、0.002、0.009)。结论在本次调查中医务人员手部皮炎发病率较普通人群高,手部皮炎患病可能与系统疾病、过敏史和接触消毒剂有关。
作者:陈岚 刊期: 2015年第03期
目的:初步探讨DNA识别受体之一黑色素瘤缺乏因子2(AIM-2)在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脏组织中表达分布及其与肝组织病变程度的相关性。方法利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对54例CHB患者肝组织活检标本、19例慢加急性肝功能衰竭(HBV-ACLF)肝移植术后病肝组织标本及20例健康供体肝脏组织标本进行AIM-2检测,利用Image-Pro-Plus 6.0软件测定AIM-2积分吸光度值。肝脏组织炎症程度分为G1~4和纤维化程度分为S0~4,并进行HAI评分。两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的秩和检验,多组间比较用Kruskal-Wallis检验分析,各组数据间相关性分析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结果 AIM-2表达定位于肝实质细胞的胞质内。正常肝组织中极少表达,HBV相关患肝组织中表达显著增多。患者肝脏组织AIM-2积分吸光度值中位数在HBV-ACLF组为19772.48,显著高于CHB组的4996.88(Z=5.008,P<0.001);CHB组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的2296.49(Z=-3.028,P=0.002);患肝组织AIM-2表达水平与肝脏炎症HAI评分正相关(r=0.707,P<0.0001)。结论 AIM-2在正常肝组织极少表达;但在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组织表达显著增加,且随肝脏炎症的加重而表达增强,提示AIM-2可能在慢性乙型肝炎肝脏损伤机制中发挥重要作用。
作者:庞秀青;李新华;莫志硕;冯智英;潘宇航;雷姿颖;郑杏容;高志良;谢冬英 刊期: 2015年第03期
目的:探讨克罗恩病(CD)患者并发医院感染相关因素,为临床诊疗工作提供参考。方法对住院治疗的120例CD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比较分析;与医院感染有显著差异的因素再进行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CD患者医院感染率为38.3%(46/120),医院获得性肺炎为32.6%(15/46);疾病行为、活动指数(CDAI)、营养不良、使用激素或免疫抑制剂等均是并发院内感染的危险因素(P均<0.05),其OR值分别为2.25、3.62、2.82、2.18和2.58。结论对于克罗恩病,临床中应综合考虑上述危险因素,做好感染的预防、治疗和护理工作。
作者:杨少武;吴刚 刊期: 2015年第03期
目的:研究HBsAg阳性孕妇乙型肝炎病毒血清标志物(HBVM)、HBV DNA含量与胎盘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的关系,进一步研究胎盘组织在HBV宫内感染中的作用。方法以30例HBsAg阳性足月妊娠孕妇产前外周血及胎盘组织为研究对象。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孕妇外周血HBV血清标志物;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孕妇外周血HBV DNA含量。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检测胎盘组织HBsAg和HBcAg表达情况。结果30例HBsAg阳性孕妇中,HBeAg阳性18例,HBeAg阴性12例。HBV DNA>104 IU/ml者17例,HBV DNA 102~104 IU/ml者13例。21例胎盘组织HBsAg和HBcAg免疫组织化学染色阳性,胎盘HBV感染率为75%(21/30),HBsAg和HBcAg阳性率分别为55.67%(17/30)和70%(21/30)。HBeAg阳性组中胎盘组织HBV感染率为88.89%(16/18),高于HBeAg阴性组41.67%(5/1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血清中HBV DNA高含量组(>104 IU/ml)胎盘组织HBV感染率为94.12%(16/17),高于低含量组(102~104 IU/ml)患者的胎盘感染率38.46%(5/1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孕妇血清HBeAg阳性和高病毒载量是发生胎盘组织HBV感染的高危因素。胎盘组织是HBV宫内感染传播途径之一。
作者:赵燕青;顾梅蕾;张媛媛;翟艳立;邸凤林;刘畅;胡燕;刘永明;苏何玲;钟彦伟 刊期: 2015年第03期
目的:探讨梅毒感染对输卵管妊娠女性生殖器官解剖形态的影响。方法收集2012年1月至2014年8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地坛医院收治的54例行手术治疗的输卵管妊娠患者,依据梅毒血清学化验分为梅毒血清学阳性组(梅毒组)和梅毒血清学阴性组(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异位妊娠发生率及术中盆腔黏连评分。梅毒组再根据患者是否曾行规范化驱梅治疗进一步分为治疗组和未治疗组,比较各组患者异位妊娠发生率及术中盆腔黏连评分。结果梅毒组患者20例,对照组患者34例。梅毒组中有既往异位妊娠病史者8例(40%,8/20),对照组中有既往异位妊娠病史者4例(12%,4/34),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梅毒组中盆腔黏连严重程度显著高于对照组,分别为(4.75±7.23)和(1.15±3.09),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梅毒组中治疗组患者6例,未治疗组患者14例,治疗组中有既往异位妊娠病史者3例(50%,3/6),未治疗组中有既往异位妊娠病史者5例(36%,5/14),两组中有异位妊娠病史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未治疗组中盆腔黏连严重程度高于治疗组,分别为(6.36±9.16)和(1.00±1.1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梅毒感染可能增加不良妊娠发生率,并加重盆腔黏连程度,经过规范化驱梅治疗的患者较未治疗的患者盆腔黏连程度轻。
作者:庄虔莹;易为;刘敏 刊期: 2015年第03期
目的:从慢性疾病管理角度,调查乙型肝炎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对肝硬化并发症治疗常识的认知现况及其影响因素,了解肝硬化并发症管理指南的实施状况和患者依从性,为进一步制定肝硬化并发症的二级预防策略和患者教育体系提供依据。方法对患者进行问卷调查,并通过查阅病历收集被调查者的人口学资料、病史以及反映疾病严重程度的指标(如Child-Pugh评分和MELD评分)后,采用SPSS 11.5软件进行统计分析,明确患者对肝硬化治疗常识的知晓率并探索其影响因素。结果知晓率低的5个问题分别是:糖尿病患者可使用乳果糖治疗肝性脑病(12.3%)、腹水患者不需限制饮水量(16.9%)、可长期服用非选择性β受体阻滞剂预防食道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16.9%)、肝移植可治愈肝硬化(24.6%)、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是肝硬化的并发症(44.6%)。患者对肝硬化治疗常识的知晓率与年龄[<55岁者为(51.3±21.3)%,≥55岁者为(60.1±14.4)%,t=-2.813、P=0.006)],发现肝硬化时间[≥2年者为(66.5±13.1)%,<2年者为(47.9±18.6)%,t=-6.668、P <0.001)],住院次数[(≥2次者为(60.0±17.1)%,第一次住院者为(50.0±19.6)%,t =-3.101、P =0.002)]均显著相关,而与疾病严重程度无关。结论肝硬化患者对治疗常识的知晓率较低,尚需加强患者教育以提高其治疗依从性。
作者:张俊霞;闫杰;魏阳;王艳斌;赵红;王雪梅;谢雯 刊期: 2015年第03期
目的:探讨白细胞介素(IL)-6对乙型肝炎病毒(HBV)相关原发性肝细胞癌(PHC)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选择2008年5月至2012年6月南通市第三人民医院收治的36例HBV相关PHC及32例HBV相关肝硬化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血清IL-6表达水平,分析其与甲胎蛋白(AFP)的相关性及对HBV相关PHC发生的判断。结果 HBV相关PHC患者血清IL-6表达水平显著高于肝硬化患者,肝硬化患者高于健康对照组(t=6.442、6.069, P均=0.000);血清IL-6与AFP呈正相关关系(r=0.262、P=0.047),二者预测HBV相关PHC发生ROC面积分别为0.859和0.904;二者均能较好预测HBV相关PHC发生(Z =7.917、10.008,P均=0.000);以血清IL-6和AFP为参数,拟合预测HBV相关PHC发生的Logistic二元回归方程,模型方程拟合优度高(χ2=0.434、P=0.999),准确率达89.7%。结论 IL-6在预测HBV相关PHC发生方面与AFP具有同等临床价值,若将两者联合作为预测HBV相关PHC发生的指标,则具有更高的准确性。
作者:吴丛霞;邹美银;朱勇根;汪美华;吴月平;凌勇武 刊期: 2015年第03期
结核病是由结核分枝杆菌感染引起的传染性疾病,是世界范围内第二大致死性传染病(仅次于艾滋病)。WHO《2014年全球结核病报告》指出,3.5%的初治结核病例和20.5%的复治结核病例为耐多药结核病(multidrug resistant tuberculosis,MDR-TB)[1]。MDR-TB因疗程长、二线抗结核药物价格昂贵、不良反应多见以及患者依从性差等问题,治疗疗效仍不能令人满意[1]。由于结核病的发生、发展与宿主针对病原体的免疫反应密切相关,干扰素γ(interferonγ, IFNγ)、白细胞介素2(interleukin 2,IL-2)、白细胞介素12(interleukin 12,IL-12)等Th1细胞因子介导的巨噬细胞与CD8+细胞毒性T细胞(cytotoxic T lymphocyte,CTL)联合免疫应答是清除结核分枝杆菌主要的免疫机制[2],因此,辅助免疫治疗成为优化结核病治疗的新思路。
作者:刘其会;孙峰;张文宏 刊期: 2015年第03期
埃博拉病毒病(Ebola virus disease,EVD)在西非几内亚、塞拉利昂和利比里亚三国肆虐,在全球化的今天,已对全世界的公共卫生造成了巨大的威胁。2014年3月,我国赴利比里亚第16批维和医疗分队进入任务区,面对前所未有的埃博拉病毒病大暴发,本文结合当地具体情况和所掌握的疾病资料,做关于埃博拉病毒对孕妇的影响及其防治策略方面的综述。
作者:闫晓青 刊期: 2015年第03期
目的:建立沙门菌的聚合酶链反应-高分辨率溶解曲线(PCR-HRM)分型方法,结合DNA测序方法,比较PCR-HRM分型方法和血清学分型方法的一致性,评价该方法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全部32株沙门菌,先用传统的血清学分型技术进行分型,然后选择fljB、gyrB和ycfQ 3个基因为目的基因,用PCR-HRM技术对其进行分型,后通过扩增上述3个目的基因并测序作为分型的金标准,比较血清学分型技术和PCR-HRM技术分型的一致率和正确率,分析两种方法不一致的可能原因。结果对32株所测沙门菌,血清学分型技术分出6个血清型,PCR-HRM分型技术分出5个曲线型,血清学分型技术和PCR-HRM分型技术的一致率为84.4%;以测序结果作为金标准,血清学分型技术的正确分型率为84.4%,PCR-HRM技术的正确分型率为96.9%,两种方法比较差异尚无统计学意义(P=0.156),但在本研究中PCR-HRM技术具有更高的分型正确率。结论 PCR-HRM分型方法具有简单、快速、灵敏度高和正确率高的优点,与传统的血清学分型方法具有良好的一致性,在建立标准操作规程之后,PCR-HRM技术在沙门菌分型中具有良好的应用价值。
作者:盛翔宇;张智杰;薛文成;周连庆;梁雪妮;刘蒙蒙;孟冬娅 刊期: 2015年第03期
目的:建立体外诱导和检测中性粒细胞胞外诱捕网的方法,旨在研究中性粒细胞胞外诱捕网(NET)产生和调节的机制。方法分离正常人外周血中性粒细胞,通过内毒素(LPS)和白细胞介素-8(IL-8)体外诱导NET产生。采用免疫荧光染色和激光共聚焦显微成像定性评价NET生成;采用PicoGreen?染料定量检测细胞上清游离DNA,反映NET生成量。结果 LPS体外刺激中性粒细胞3 h后,与对照组相比,产生大量胞外网状结构(NET),该结构包含DNA、组蛋白和髓过氧化物酶(MPO)成分;同时细胞上清中游离DNA(NET)含量显著升高(P<0.01)。采用IL-8体外刺激中性粒细胞3 h,与上述结果相似(P<0.05)。结论建立了体外诱导和定性、定量检测NET的方法,二者结合能更好地评价NET的产生。
作者:朱鏐娈;张玥;李国力;梁顺涛;郝禹;李蕊;曾辉 刊期: 2015年第03期
流行性乙型脑炎(epidemic encephalitis type B),是由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导致的一类中枢神经系统的急性传染病,其主要病变为脑实质炎症,该疾病具有较高的致死率和致残率[1]。流行性乙型脑炎是威胁儿童生命的主要传染病之一,患儿不能及时进行适合的住院治疗,患儿治疗预后非常差,甚至危及其生命,该疾病致死率为达25%,其致残率高达40%~60%,其后果给整个社会和家庭带来沉重的心里和经济负担[2]。本科室2009年8月~2013年12月共收治流行性乙型脑炎住院儿童48例,通过精心医疗治疗和护理,疗效较满意,现汇报如下。
作者:韩歌;王慧群;范春红;徐艳 刊期: 2015年第03期
近年来,高脂血症性急性胰腺炎(hyperlipidemic acute pancreatitis,HLAP)发病率逐年升高,高脂血症逐渐占据我国急性胰腺炎(acute pancreatitis,AP)发病病因中第二位,仅次于胆道疾病。H L PA是多因素的病理、生理过程,具体的发病机制尚未阐明,诊治标准尚有待进一步探索。为提高临床医师对该病的认识,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4年1月本院收治的10例HLPA患者临床资料及诊疗经过,报道如下。
作者:曹卫刚;李霞;曲恒怡 刊期: 2015年第03期
新发突发传染病的不断出现不仅给防控带来了挑战,也给传染病教学带来了新的挑战。身处自媒体时代,获取信息多元化,每个人既是信息的终端亦可成为发布者;一方面给获取信息带来便利,另一方面也给正确的知识传输造成了压力。本文对自媒体时代的新发突发传染病教学从掌握权威信息,掌握关于疾病的新指南和综述,开展多种模式的教学等诸方面进行了探索。
作者:王凌航;李兴旺 刊期: 2015年第03期
在研究生培养中引入转化医学理念,根据临床诊治的问题制定感染免疫研究生的培养计划。构建转化型指导教师队伍,调整感染免疫研究生的培养模式,采取有利于医学科研和临床高素质创新型复合型人才培养的措施。基于转化医学理念的研究生培育模式也是基础与临床医学研究生教育培养改革中的重大转折。
作者:张剑平;李蕊;陈丹瑛 刊期: 2015年第03期
传染病学是医学生必修的临床主干课程之一。本文探讨了传统传染病学授课模式的不足,并介绍由本科教研室自主创新的新型授课模式——理论与实践融合教学法。此新模式在教学中应用多年,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课堂效率,减少授课学时;本文旨在为传染病学及其他临床学科教学提供可行新思路,供同行参考借鉴。
作者:孙水林;付文娟;刘翠芸;刘佩佩;沈杰 刊期: 2015年第03期
各种传染病有其各自的季节性及流行特点,且临床表现多样。而医学生的临床实习时间固定且较短,导致其无法在实习阶段接触到不同季节的传染病。通过角色扮演、病例分析法能让学生进入医患各种角色,对病例及医患沟通有更好的认识和锻炼,使学生能更好地掌握传染病的诊疗,并能提高医学生在未来临床工作中的医患沟通技巧。
作者:宋蕊;陈志海;成军 刊期: 2015年第03期
近几年,公交车燃烧事故频繁发生,在突发事故中,本院普通外科重症监护室成立为临时的烧伤重症监护室,17例极危重症患者在里面进行集中救治、集中管理。医院烧伤监护室由于患者创面大面积暴露及各种置管的使用,患者免疫力极度低下,加之在烧伤科大力使用抗菌药物,已成为医院感染高发部门,在医院感染防控都面临着严峻的挑战[1]。本科室在感染控制方面积累了一些管理经验,现将感染控制的护理管理体会报告如下。
作者:陈亭;卢嘉渝 刊期: 2015年第03期
传染病专科医院由于疾病谱的变化、诊疗范围及诊治能力局限性,在现有医疗体制和机制下,传染病专科医院面临前所未有的发展困境,甚至是生存危机。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地坛医院作为北京市早的传染病专科医院,面对发展困境和生存危机,积极寻求发展,确立了“以传染病为特色的三级甲等综合医院”的长远发展战略目标,抓住学科发展提高的重点,借助地理位置及政府政策支持的优势、采取人才引进培养、实施文化融合及科学的绩效考核等具体措施,实现了综合快速发展,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发展困境和生存危机,本文通过探讨本院综合快速发展的实践经验,希望能够给政府和其他传染病专科医院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可借鉴的经验和思路。
作者:赵香梅;任娜;吴璐;田梅梅;凌伟;卜志军;赵贺 刊期: 2015年第03期
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C virus,HCV)感染是世界范围内流行的疾病。近20年来,随着对丙型肝炎病理、生理的深入了解及诊疗技术的进步,HCV相关的肝脏疾病患者的临床诊治有了巨大进步。一些新的直接作用的抗病毒药物(direct-acting antivirals, DAAs)也已经在欧洲和其他地区注册用于丙型肝炎的治疗;越来越多的证据提示丙型肝炎的可治愈性,使得人们对“让丙型肝炎成为历史”寄予很大的希望。为此,欧洲肝脏学会(European Association for the Study of the Liver,EASL)于2014年再次对丙型肝炎病毒感染管理临床实践指南进行更新,介绍了2014年1月已在欧洲被批准的Sofosbuvir及在8月、11月批准的Simeprevir、Daclatasvir及相关方案的临床应用[1]。本文就相关内容要点做一解读。文中标注了指南中提供的循证医学证据及推荐意见的级别(见表1);为阅读的方便,解读中未完全按原来的章节排序。
作者:闫改勤;庞婷;邢卉春;成军 刊期: 2015年第03期
作为一种危害性极大的慢性接触性传染病,梅毒由细菌梅毒螺旋体亚种引起,可通过直接性接触、输血、母婴等方式传播。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全球约有3600万人感染梅毒,每年新发病例高达1200万例。梅毒感染还会大大增加艾滋病毒(HIV)传播几率,梅毒溃烂患者感染HIV的几率可增加2~5倍。而在早期阶段梅毒仍可治愈,因此早期检测与术前筛查对于患者实现准确诊断、及时治疗、有效预后以及尽早切断传染源都意义重大。
作者: 刊期: 2015年第03期
目的:比较恩替卡韦单药与拉米夫定及阿德福韦酯联合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初治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检索2014年9月之前在PubMed、Web of Knowledge和中国全文期刊数据库(CNKI)等数据库公开发表的有关恩替卡韦单用及拉米夫定联合阿德福韦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初治患者的临床研究,提取数据资料,运用RevMan 5.0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入选9个研究(包括710患者);各时点(12周/3月、24周/6月、48周/12月及96周/24月)两组的HBV DNA低于检测下限的比率、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复常率、病毒学突破率及耐药基因突变率、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治疗48周/12月、96周/24月联合组的HBeAg血清学转换率均高于单药组(RR=0.55,95%CI:0.31~0.99,P=0.05;RR=0.37,95%CI:0.22~0.63,P=0.0002)。结论恩替卡韦单药与拉米夫定及阿德福韦酯联合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初治患者的疗效相似,且均有良好的安全性,但拉米夫定及阿德福韦酯联合治疗方案可使慢性乙型肝炎初治患者更快实现HBeAg的血清学转换,获得更高的HBeAg血清学转换率。
作者:王甜;秦波 刊期: 2015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