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药物不良反应杂志

药物不良反应杂志

CSCD核心期刊

  •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主办单位:中华医学会
  • 国际刊号:1008-5734
  • 国内刊号:11-4015/R
  • 影响因子:0.66
  • 创刊:1999
  • 周期:双月刊
  • 发行:北京
  • 语言:中文
  • 邮发:2-420
  • 全年订价:300.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统计源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核心期刊), 万方收录(中), CSCD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知网收录(中)
  •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
  • 药学
药物不良反应杂志   2009年2期文献
  • 低分子肝素钙致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大量渗血

    例1,男,79岁,因右股骨颈骨折入院.患者在接受全髋关节置换术前1天晚开始给予低分子肝素钙3 075 U皮下注射.术后给予头孢噻肟钠、七叶皂甙钠、奥美拉唑,并插管引流.术后第3天拔除引流管,之后2 h内引流口流出总量达400 ml的血色液体.凝血试验示:PT 14.6 s,APTT 54.7 s,TT 13.7 s,纤维蛋白原3.2 g/L,抗凝血酶原Ⅲ 68.6 s.血常规示:Hb 76 g/L,PLT 188×109/L.立即肌内注射血凝酶1 000 U,6 h后再注射1 000 U,并输新鲜血浆800 ml,红细胞悬液5 U.术后第3天停用低分子肝素钙,次日复查凝血试验依然正常,伤口未再出现渗血.例2,74岁女性患者因右股骨颈骨折入院.全髋关节置换术前12 h,给予低分子肝素钙3 075 U皮下注射.手术过程中患者渗血较多,凝血试验示:APTT 58.7 s.立即给予鱼精蛋白30 mg静脉注射,血凝酶1 000 U肌内注射.术后停用低分子肝素钙.术后第2天患者伤口未出现明显渗血.

    作者:陈东阳;王惠冰;顾新;蒋青;袁涛;徐志宏 刊期: 2009年第02期

  • 硝苯地平致严重剥脱性皮炎

    1例87岁老年女性患者因高血压自行服用硝苯地平10 mg,3次/d.第2天,患者颈、躯干、腹背出现潮红伴瘙痒,四肢肿胀及体温升高.入院查体:T 38℃,R 98次/min;局部皮肤出现脱屑,占体表面积1/4.实验室检查:WBC 17.5×109/L,中性粒细胞数14.8×109/L.诊断为药物性剥脱性皮炎.给予左西替利嗪、葡萄糖酸钙、西米替丁、地塞米松治疗.8 d后患者T 36.8℃,R 20次/min,WBC 9.7×109/L,中性粒细胞数8.25×109/L,皮肤潮红、瘙痒减轻,肢体胀肿消退而出院.

    作者:孟小斌;曾黄辉;林建昌 刊期: 2009年第02期

  • 甲氧氯普胺致锥体外系反应

    1例42岁女性患者,因患急性胃肠炎给予口服甲氧氯普胺10 mg,3次/d;阿莫西林1.0 g,3次/d.首次服药30 min后,患者出现四肢不自主运动,行走困难,头颈向左扭转,下颌偏斜,吐舌,语言含糊.查体:T 36.5℃,P 96次/min,R 24次/min,BP 100/70 mm Hg,神志清楚,反应迟钝,面具脸,头颈向左侧扭转,双侧腱反射亢进,病理反射阴性.考虑为甲氧氯普胺所致锥体外系反应,立即给予阿托品1 mg肌内注射,地西泮5 mg肌内注射.30 min后上述症状逐渐消失.停服甲氧氯普胺,继续服用阿莫西林,上述症状未再出现.

    作者:王长钧 刊期: 2009年第02期

  • 达沙替尼致全身肌肉骨骼关节疼痛

    1例17岁男性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患者服用伊马替尼400 mg,2次/d,治疗约4个月无效,后改用达沙替尼70 mg,2次/d.约1个半月后,患者开始出现发热(39.2℃),之后出现全身肌肉、骨骼和关节疼痛.给予吲哚美辛栓50 mg,3次/d塞肛和地塞米松2.5 mg静脉滴注,患者疼痛减轻.因病情需要,患者继续服达沙替尼,再次出现疼痛,给予吲哚美辛栓塞肛治疗.

    作者:徐晓俊;孙春花 刊期: 2009年第02期

  • 利托君致肝酶水平升高

    1例39岁女性患者因阴道流血每4小时口服利托君10 mg治疗.13 d后,患者的ALT由29 U/L升至180 U/L,AST由30 U/L升至107 U/L.乙肝和丙肝血清学指标均为阴性.停用利托君给予山豆根和水飞蓟宾,11 d 后患者肝功能恢复正常.

    作者:张岩;邓丽琴 刊期: 2009年第02期

  • 万古霉素腹腔灌注致红人综合征

    1例53岁接受腹膜透析的女性肾功能不全患者,因腹膜透析相关性隧道炎入院.给予氨曲南3 g静脉滴注,2 次/d;万古霉素0.125 g加入腹透液2 000 ml中腹腔注入,4次/d.次日患者出现心慌、胸闷、气短,颜面、颈、前胸皮肤出现充血性红斑并有针刺感.立即用新鲜透析液行腹腔灌洗,静脉给予地塞米松5 mg,20 min后症状缓解,次日充血性红斑消失.停用万古霉素,改用替考拉宁腹透治疗,氨曲南治疗同前,患者无不良反应,1周后出院.

    作者:童薇 刊期: 2009年第02期

  • 头孢甲肟致新生儿心跳呼吸骤停

    1例28 d男性新生儿患感染性腹泻给予头孢甲肟0.1 g溶于0.9%氯化钠注射液20 ml静脉滴注治疗.治疗开始后约2~3 min,患儿突然出现紫绀,意识丧失,HR 80次/min,股动脉搏动消失.立即停药,给予吸氧,胸外心脏按压,静脉推注0.1%肾上腺素0.3 ml和地塞米松3 mg.约20 s后,患儿呼吸心跳停止,立即给予气管插管、心肺复苏及输液扩容.抢救约4 min后,患儿呼吸、心跳恢复.

    作者:杨晓光;苏国云;李步云 刊期: 2009年第02期

  • 阿司匹林赖氨酸盐注射剂致眼睑和结膜严重水肿

    1例7岁男孩因咽痛、咳嗽、发热给予阿司匹林赖氨酸0.35 g溶于5%葡萄糖100 ml中静脉滴注.静脉滴注约35 ml,患者出现眼睑和结膜严重水肿,睑结膜轻度充血,视物略模糊.立即停药,给予地塞米松滴眼液,冷湿敷,肌内注射异丙嗪,静脉给予10%葡萄糖酸钙及地塞米松.4 h后症状完全消失.

    作者:张惠芳 刊期: 2009年第02期

  • 荧光素钠注射液过敏性休克致醒状昏迷

    1例68岁女性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患者,为行眼底血管造影检查使用1%荧光素钠注射液5 ml静脉注射行过敏试验.静脉注射后3 min,患者出现呼吸困难,意识不清,BP 40/20 mm Hg,心跳停止1 min.立即给予肌内注射异丙嗪50 mg,地塞米松10 mg,肾上腺素1 mg治疗.后来查体:P 124次/min,BP 147/81 mm Hg,患者处于醒状昏迷.住院175 d后,患者以醒状昏迷出院.

    作者:李艳翠;侯大平;雷力力;荆洪英 刊期: 2009年第02期

  • 万古霉素静脉滴注致中性粒细胞减少

    1例68岁男性糖尿病、肾病患者,因腹泻使用万古霉素0.5 g溶于0.9%氯化钠注射液250 ml中静脉滴注,1次/d.3 d后,患者的WBC和N分别由14.3×109/L和0.90下降至1.1×109/L和0.45.停用万古霉素,皮下注射非格司亭150 μg.第2天患者因低血压休克死亡.

    作者:杨沐;任伟 刊期: 2009年第02期

  • 甲磺酸伊马替尼致三度房室传导阻滞

    1例31岁男性患者因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口服甲磺酸伊马替尼400 mg,1次/d.患者既往无心脏病、高血压病史.治疗前心电图和超声波检查示心功能正常.治疗第1天,患者出现心前区不适.第6天出现心律失常,三度房室传导阻滞,HR 45次/min.停用甲磺酸伊马替尼,给予支持治疗,安装临时起博器,患者症状好转.

    作者:黄治虎;陈宝安;丁家华;赵刚;王骏;刘德亮 刊期: 2009年第02期

  • 他克莫司与其他药物联用过程中出现的认知障碍

    1例17岁女性患者因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口服他克莫司早2 mg、晚3 mg,合用的药物有法莫替丁注射液、米卡芬净注射液、阿奇霉素氯化钠注射液.治疗30 d后,患者出现睡眠时间延长、少言、反应慢等症状,并逐渐发展为嗜睡、记忆力减退、幻视、语速缓慢、计算错误等.考虑该神经系统不良反应可能是和他克莫司与阿齐霉素联用有关.停用他克莫司,2 d后患者症状减轻.

    作者:周敏;黄进;刘静;段连宁;闫红敏;乔爱珍 刊期: 2009年第02期

  • 氨酚羟考酮片致头痛眩晕

    1例48岁女性患者同右小腿外伤后口服氨酚羟考酮片1片(每片含盐酸羟考酮5 mg、对乙酰氨基酚500 mg),1 h后出现头晕.次日早餐后又服该药1片,1 h后出现双颞部隐痛、眩晕、恶心、行走不稳,经静脉滴注川芎嗪、疏血通等治疗,7h后好转.当晚患者第3次服用氨酚羟考酮,再次出现同样症状,给予异丙嗪25 mg肌内注射,症状缓解.停用氨酚羟考酮片,头痛、眩晕等症状未再复发.

    作者:李坚;赵淑清 刊期: 2009年第02期

  • 过敏性皮炎患者静脉滴注复方甘草酸苷出现过敏性休克及室性早搏

    1例22岁男性患者因过敏性皮炎给予复方甘草酸苷3支(含甘草酸120 mg)溶于5%葡萄糖250 ml中静脉滴注.滴注约5 min后患者出现面色苍白、呼吸困难、胸闷、心悸、出冷汗、血压下降等症状.查体示:T 37℃,HR 162次/min,BP 80/40 mm Hg,心电图示:室性早搏.血压下降至60/35 mm Hg.立即停止滴注复方甘草酸苷,给予肾上腺素,地塞米松,多巴胺,胺碘酮.患者血压和心律逐渐恢复正常.

    作者:张旭;左长茹;马艳 刊期: 2009年第02期

  • 六氟化硫微泡静脉注射致过敏性休克

    1例47岁男性患者,于胆囊切除术后40余天静脉注射六氟化硫微泡59 mg+0.9%氯化钠注射液5 ml作腹部超声造影检查.在注射过程中患者突然出现胸闷、头晕、恶心、面色苍白、冷汗、呼吸困难及短暂的神志不清.查体:T 35.8℃,P 100次/min,R 25次/min,BP 40/0 mm Hg,全身皮肤潮红,结膜充血,眼睑水肿.心电图示窦性心动过速.血钾2.63 mmol/L,钠142 mmol/L,氯103 mmol/L,诊断为过敏性休克.立即给予患者吸氧、静脉给予地塞米松、肾上腺素、多巴胺、间羟胺、氯化钾和碳酸氢钠等治疗.之后,患者血压及电解质恢复正常,症状逐渐消失.

    作者:李卉;王梅康;韩盈;王英;赵颜功 刊期: 2009年第02期

  • 非格司亭引起造血干细胞健康供者频繁呕吐

    1例34岁女性造血干细胞健康供者,为动员骨髓干细胞皮下注射非格司亭300 μg,2次/d.第2天供者出现头痛、腰痛、恶心、呕吐症状.第3天症状加重,呕吐频繁(每日4~5次),不能进食.血常规检查示:WBC 66×109/L,PLT 221×109/L,Hb 124 g/L.4 d以后逐渐好转.

    作者:刘娜;侯彩妍;吴晔;李瑾 刊期: 2009年第02期

  • 头孢美唑钠停用1个月后再次使用出现过敏反应

    1例57岁肝炎后肝硬化男性患者因腹腔感染给予头孢美唑钠2 g溶于5%葡萄糖100 ml中静脉滴注.滴注结束后约5 min,患者突然出现寒颤、胸闷.查体:P 130次/min,R 24次/min,BP 130/70 mm Hg,血氧饱和度0.95,双肺呼吸音粗.立即给予吸氧,静脉给予地塞米松2 mg和10%葡萄糖酸钙.40 min后患者症状缓解.2.5 h后,患者P 96次/min,R 22次/min,BP 110/70 mm Hg.追踪病史示患者在1个月前曾静脉滴注头孢美唑钠2 g,2次/d,共15 d,未见不良反应.

    作者:张洁 刊期: 2009年第02期

  • 去甲万古霉素致白血病患者急性肾损害

    1例75岁男性患者,因头晕、乏力、发热、咳嗽入院.诊为急性粒-单核细胞白血病,给予非格司亭和维A酸治疗.住院15 d后,患者慢性阻塞性肺病加重,给予美洛西林、五水头孢唑啉钠和头孢哌酮-舒巴坦治疗之后其症状缓解.又经16 d后,实验实检查示:WBC 4.38×109/L,N 0.71,SCr 78 μmol/L.患者体温为38.5℃.给予去甲万古霉素800 mg静脉滴注,每12 h 1次,共治疗7 d.治疗第5天患者尿量明显减少,为600 ml/d.第7天尿量减少至300 ml/d,SCr 362 μmol/L.尿常规:蛋白(+),红细胞(+).停用去甲万古霉素,给予利尿剂.2 d后患者肾功能恢复正常,SCr为120 μmol/L.

    作者:徐立;李春荣;梁爱民 刊期: 2009年第02期

  • 氯氮平、奥氮平与其他抗精神分裂症药物联用的疗效与安全性

    近年,抗精神分裂症药物联合使用有日益增加的趋势.本文现对氯氮平、奥氮平与其他抗精神分裂药物联合使用的疗效与安全性作一简要回顾.氯氮平和舒必利联用有较肯定的疗效,但可致血清催乳素水平升高或锥体外系反应加剧.氯氮平和氨磺必利联用患者病情似可全面改善,但可致血清催乳素水平升高.氯氮平和利培酮联用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试验显示不同的结果.奥氮平和其他某些典型抗精神病药联用治疗效果有所增强.奥氮平与利培酮联用似有助于改善难治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症状.笔者认为应对这些联用的利弊作进一步的评估,以利于合理安全用药.

    作者:鱼爱和;张小澍 刊期: 2009年第02期

  • 警惕清开灵注射剂致严重不良反应

    2009年4月20日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发布了第二十一期<药品不良反应信息通报>,提醒医疗机构医护人员和药品生产经营企业警惕清开灵注射剂的严重不良反应[1].

    作者: 刊期: 2009年第02期

  • 莫达非尼滥用可成瘾

    莫达非尼(modafinil)是一种新型中枢兴奋剂,于1994年后相继在法国、英国、德国上市,于1998年10月24日由美国FDA正式批准上市,按4类管制药品管理[1].

    作者: 刊期: 2009年第02期

  • FDA再次强调甲氧氯普胺致迟发性运动障碍的风险

    2009年2月26日FDA发布公告再次指出患者长期或大量服用甲氧氯普胺可引起迟发性运动障碍(Tardive dyskinesia,TD),尤其是老年患者[1].

    作者:吴小艳 刊期: 2009年第02期

  • 抗癫痫药唑尼沙胺可致代谢性酸中毒

    唑尼沙胺(zonisamide)是新一代的抗癫痫药物,2000年通过美国FDA批准上市,已在日本及欧洲使用多年.目前,SFDA已批准国内仿制的原料药及制剂进行临床研究.

    作者: 刊期: 2009年第02期

  • 山豆根中毒致苍白球损害和全身扭转肌张力障碍2例

    山豆根为豆科植物越南槐的干燥根及根茎,含有苦参碱和氧化苦参碱等.山豆根具有抗炎、解热、抗菌及抗病毒作用,常用量为3~6 g/d,剂量>10 g可致中毒.主要中毒症状为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四肢颤抖、抽搐、昏迷、心搏加速、呼吸抑制、血压下降.患者可因呼吸衰竭、肺水肿死亡.本文报告2例患儿服用山豆根中毒致苍白球损害和全身扭转肌张力障碍2例.例1,12岁男性患儿,因肝炎每日用山豆根20 g制成煎剂分3次服用治疗.例2,4岁男性患儿,因感冒每日用山豆根5 g制成煎剂服用治疗.之后,2例患儿均出现苍白球损害和全身扭转肌张力障碍,停用山豆根,经氯硝西泮口服治疗后,症状均明显减轻.

    作者:黄光;唐煜;王俊芳;杜铁英 刊期: 2009年第02期

  • 生鱼胆中毒24例的临床特点与救治

    目的: 调查生鱼胆中毒患者的临床特点.方法:收集2004年5月至2008年10月期间生鱼胆中毒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患者的性别、年龄、服用生鱼胆的个数、中毒发生时间与症状、肝肾功能、心肌酶水平、治疗及转归.结果:共24例生鱼胆中毒患者,其中男性9例,女性15例,年龄8~65岁,平均年龄(26.9±3.4)岁.每人服用生鱼胆1~2个.服后2~72 h,出现急性胃肠反应,其中15例伴急性肾衰竭[BUN (34.5±13.7) mmol/L, SCr (825±172) μmol/L],12例伴肝功能不全[ALT (958±523.5) U/L, AST (562.5±256.8) U/L],12例伴心肌损害[LDH (3 423.4±101.5) U/L].经血液灌注和血液透析治疗后患者恢复正常.结论:生鱼胆可致多脏器衰竭.血液灌注和血液透析联用是治疗生鱼胆中毒的有效措施.

    作者:贺承健;邓立普;廖谷清;谢荣俊;刘维 刊期: 2009年第02期

  • 关于加强全国合理用药监测工作的通知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卫生厅局、中医药管理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卫生局,各军区联勤部、各军兵种后勤部卫生部,总参三部后勤部,总参管理保障部、总政直工部、总装后勤部卫生局,军事科学院、国防大学、国防科技大学院(校)务部卫生部(处)、武警部队后勤部卫生部,总后直属单位卫生部门:

    作者: 刊期: 2009年第02期

  • 卫生部办公厅关于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卫生厅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卫生局:<卫生部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的通知>(卫办医发[2008]48号)下发以来,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和医疗机构认真组织学习、贯彻落实,取得了一定的成效,部分地区医疗机构抗菌药物应用比例有所下降,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应用进一步规范.

    作者: 刊期: 2009年第02期

  • 大剂量甲氨蝶呤治疗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儿对肝肾功能影响的临床研究

    目的:研究大剂量甲氨蝶呤治疗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儿对肝肾功能的影响.方法:2004年3月至2008年5月期间165例急性白血病住院患儿纳入研究,并分为2个组:3 g/m2剂量组(119例)和5 g/m2剂量组(46例).3 g/m2剂量组中男64例,女55例,平均年龄(104.88±21.40)月.5 g/m2剂量组中男37例,女9例,平均年龄(101.57±20.43)月.给药方法:甲氨蝶呤先按3 g/m2或5 g/m2 总剂量的1/6作为突击量于30 min内静脉滴注,其余5/6剂量于23.5 h内滴注完毕,同时给予5%碳酸氢钠注射液3~5 ml/kg静脉滴注至甲氨蝶呤血浓度<0.1 μmol/L和尿液pH值6~8时停用.每天给予2~3 L/m2液体水化.给予甲氨蝶呤36 h后静脉注射亚叶酸钙解救,其总量为甲氨蝶呤的3%~5%,分6~8次给予,每6 h 1次,首次剂量加倍;给予还原型谷胱甘肽0.6~1.2 g/d,多烯磷脂酰胆碱232.5~465 mg/d,均静脉滴注,连续给药10~14 d.甲氨蝶呤给药后于24、36、48、72和96 h测定其血浓度,记录甲氨蝶呤使用前和使用后2~7 d及化疗结束后的肝肾功能,记录化疗开始后24 h尿量和pH值.结果:5 g/m2剂量组和3 g/m2剂量组给药24、36、48 h后甲氨蝶呤的血浓度分别为(130.99±67.23)μmol/L、(1.95±0.98)μmol/L、(2.13±3.03)μmol/L与(55.02±29.46)μmol/L、(1.22±0.75)μmol/L、(1.28±2.75)μmol/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P<0.05).化疗过程中5 g/m2剂量组与3 g/m2剂量组的γ -GT、TBil、DBil值分别为(63.94±76.41)U/L、(24.87±42.91)μmol/L、(12.19±29.92)μmol/L与(40.72±35.34)U/L、(13.01±6.26)μmol/L、(4.39±2.59)μmol/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5 g/m2与3 g/m2剂量组的ALT、AST和ALP值分别为(187.29±171.18)U/L、(85.47±111.59)U/L、(141.71±69.24)U/L与(165.93±178.84)U/L、(73.45±82.42)U/L、(138.60±59.92)U/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2组的肾功能,治疗中与治疗前比较,以及治疗中2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保肝治疗后,5 g/m2与3 g/m2剂量组的ALT、AST及ALP明显下降,分别为(47.86±37.84)U/L、(24.00±10.78)U/L、(115.40±34.43)U/L与(75.16±68.52)U/L、(32.78±27.65)U/L、(151.27±60.18)U/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5 g/m2剂量组与3 g/m2剂量组首日与次日液体排出量分别为(3 673±974)ml、(4 216±1 189)ml与(3 236±1 039)ml、(3 832±1 134)ml,5 g/m2剂量组的液体排出量高于3 g/m2剂量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尿pH值无明显改变.结论:大剂量甲氨蝶呤能致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儿肝损害,损害程度与剂量相关.应用还原型谷胱甘肽和多烯磷酯酰胆碱对肝脏有保护作用.

    作者:李秀贺;杜娟;杨丽;闫萍;仲家琦;周坤;高雯雯;尹冬;竺晓凡;邹尧 刊期: 2009年第02期

  • 不同剂量N-乙酰半胱氨酸治疗重症肝病患者的临床安全性研究

    目的: 观察不同剂量N-乙酰半胱氨酸(NAC)治疗重症肝病患者所致不良反应,探讨其安全使用.方法:2006年2月至2008年1月在我院应用NAC治疗的各种类型重症肝病患者173例纳入研究.173例患者分为3个剂量组:大剂量组(25例)、小剂量组(66例)及剂量增加组(82例).大剂量组男16例,女9例,平均年龄(42.3±3.6)岁.小剂量组男42例,女24例,平均年龄(41.6±4.8)岁.剂量增加组男51例,女31例,平均年龄(45.2±5.2)岁.给药方法如下:大剂量组患者给予NAC 8 g 溶于10%葡萄糖注射液250 ml 中静脉滴注,1 次/d;小剂量组患者给予NAC 4 g 溶于10%葡萄糖注射液250 ml 中静脉滴注,1 次/d,同时给予法莫替丁20 mg口服,2 次/d, 10%葡萄糖酸钙10 ml加入50%葡萄糖注射液20 ml 中缓慢静脉推注;剂量增加组患者给予NAC起始剂量4 g/d静脉滴注;如无不良反应,自第4天起剂量增至8 g/d ,给药方法及其他用药同小剂量组.所有患者至少观察2周.结果:大剂量组25例患者中16例(64%)出现不良反应,包括皮肤反应(9例,36%)、胸闷和头晕(2例,8%)、消化道反应(3例,12%)、过敏性休克(1例,4%),双下肢活动障碍(1例,4%).该组中发生不良反应患者和未发生不良反应患者的终末期肝病(MELD)评分分别为(11.26±5.47)分和(18.38±5.71)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发生不良反应患者病情较轻.小剂量组66例患者中2例(3.03%)出现不良反应,其中皮疹1例和上腹部不适1例.小剂量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低于大剂量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皮疹患者和上腹部不适患者的MELD评分分别为11.38分和10.29分.剂量增加组有4例(4.88%)在用药3 d内发生不良反应,其余78例中有7例(8.97%)在用药4 d后出现不良反应,其发生率高于小剂量组而低于大剂量组(均P<0.001).78例中,MELD评分>15者31例,发生胃肠反应和皮疹各1例;MELD评分<15者47例,发生胃肠道反应3例,头皮水肿和皮疹各1例.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所有患者出现的不良反应经停药、对症处理后消失.结论:NAC小剂量或逐渐增加剂量与口服法莫替丁及静脉推注10%葡萄糖酸钙联用是一种较为安全的治疗重症肝病的方法,但对病情较轻的重症肝病患者用药时应加强监测以避免或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作者:张晶;刘梅;林伟;李晓晴 刊期: 2009年第02期

  • 硫酸吗啡栓治疗中重度癌痛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研究

    目的: 探讨硫酸吗啡栓治疗中重度癌痛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方法:采用多中心、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试验方法.2005年3月至2006年3月期间中重度癌痛患者132例纳入研究.患者分为2组:治疗组(66例)和对照组(66例).治疗组中男35例,女31例,平均年龄(52.8±11.9)岁,对照组中男46例,女20例,平均年龄(58.2±10.9)岁.治疗组患者经肛门给予硫酸吗啡栓(20 mg)1枚和口服安慰剂1片,对照组患者口服硫酸吗啡片(20 mg)1片和经肛门给予安慰剂栓1枚.待患者再出现中度疼痛时,再第2次给药.每日用药剂量不超过100 mg,共给药7 d.评价硫酸吗啡栓的镇痛效果和不良反应.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用药前用目测划线分级法测定的疼痛强度分别为7.1±1.3和6.8±1.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用药后15、30 min及1.0、1.5、2.0、3.0、4.0、6.0 h的疼痛强度均较用药前下降.用药前疼痛强度和用药后各时间点疼痛强度的差值如下:第1次用药后,治疗组分别为0.80±1.33、2.09±1.77、3.27±1.92、4.14±2.05、4.26±2.13、3.70±2.09、3.27±2.11及2.88±2.35,对照组分别为0.74±1.41、1.97±1.93、3.15±2.11、3.82±2.16、3.95±2.13、3.52±2.12、3.00±2.19及2.70±2.23;第2次用药后,治疗组分别为0.92±1.37、5.35±1.53、3.05±1.94、3.38±1.85、3.70±2.02、3.52±2.00、3.05±2.06及2.84±2.22、,对照组分别为0.72±1.03、4.95±1.49、2.77±1.84、3.27±1.98、3.27±1.95、3.05±1.77、2.67±1.68及2.25±1.88.2组用药前后疼痛强度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但2组间疼痛强度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组和对照组第1次用药后2 h镇痛的有效率均为71.21%,疼痛强度分别为2.74与2.86,用药后6 h疼痛强度均为4.12;治疗组与对照组第2~7天用药次数分别为2.54~2.97与2.52~3.03.2组用药后2 h和6 h的有效率、疼痛强度及用药次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 0.05).2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均为27.27%.治疗组和对照组的主要不良反应分别为呕吐(13.64%与9.09%),恶心(10.61%与10.61%),便秘(6.06%和7.58%),嗜睡(3.03%与6.06%),头晕(3.03%与6.06%),皮肤瘙痒(1.52%与1.52%),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治疗组发生复视1.52%,肛门下坠1.52%;对照组发生呼吸抑制1.52%,指尖抽搐1.52%.结论:硫酸吗啡栓对癌痛的镇痛效果与硫酸吗啡片相似,是一种安全有效能良好耐受的治疗中重度癌痛的剂型.

    作者:葛飞娇;刘建芝;邱卉;刘烈军;王岩;赵传华;李志强;徐建明 刊期: 2009年第02期

  • 阿片的神经毒性机制概述

    阿片滥用能引起依赖和成瘾,并伴有神经损伤.阿片的神经毒性与阿片致脑内神经元氧化应激反应、细胞凋亡以及抑制神经元发生有关.了解阿片神经毒性机制有助于改善阿片成瘾的治疗.

    作者:张开镐 刊期: 2009年第02期

  • 胡矾口腔膜安全性的实验研究

    目的: 研究胡矾口腔膜的安全性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急性毒性试验:12只家兔分为给药组和对照组,每组6只.给药组将用于制备胡矾口腔膜的浸膏(含苦矾0.14 g/ml)每次10 ml涂于兔下唇与齿龈之间,面积为5 cm×5 cm,每天6次.对照组同法给予相同剂量的赋型剂.给药24 h后观察与记录家兔体重、皮肤、皮毛和黏膜变化,共7 d.口腔黏膜刺激试验:12只家兔分为给药组和对照组,每组6只.给药组家兔口腔黏膜每次涂抹胡矾浸膏(含苦矾0.07 g/ml)0.5 ml, 4 h内涂药8次,共7 d,对照组同法给予同体积的赋型剂.观察口腔黏膜涂药部位的局部反应,并对呼吸道黏膜组织进行病理检查.皮肤刺激试验:16只家兔分为4组--完整皮肤组与对照组,破损皮肤组与对照组,每组4只家兔.2个给药组均于家兔背部去毛皮肤处每次贴胡矾口腔膜7片,2个对照组贴无药的赋型剂膜7片,均1次/d,连续给药7 d.末次给药24 h后,用温水去除残留物,然后于1、24、48、72 h观察皮肤反应.结果:给药组和对照组比较,家兔体重、皮肤、皮毛、黏膜均无异常变化.口腔黏膜涂药第7天,给药组有1只家兔口腔黏膜轻度充血,其余家兔口腔黏膜未见局部反应.组织病理检查示:给药组仅1只家兔鳞状上皮有少量炎性细胞浸润.完整皮肤组和破损皮肤组各有1只家兔于涂药后1 h出现红斑,24 h红斑减轻,48 h消退.结论:胡矾口腔膜是一种较为安全的治疗口腔溃疡的中药制剂.

    作者:张华芸;程东升;姜善玲;曲华玲 刊期: 2009年第02期

  • 齐多夫定对原代大鼠肝细胞毒性作用的研究

    目的: 研究齐多夫定对原代大鼠肝细胞的毒性.方法:采用二步灌流法分离Wistar大鼠肝细胞,经台盼蓝拒染试验测定细胞活力,活力>85%用于实验.实验分4组:药物组、阳性对照组、阴性对照组和空白对照组.肝细胞悬液(3×105个/ml)接种于各培养板:96孔板每孔200 μl,24孔板每孔1 ml,6孔板每孔2.5 ml,各板置37℃、5%二氧化碳培养箱培养4 h,弃上清液.药物组分别加入齐多夫定10、5、3.3、2、0.4、0.08mmol/L,阳性对照组分别加入四氯化碳10、2、0.5 mmol/L,阴性对照组加入含1%二甲基亚砜(DMSO)的DMEM培养液,空白对照组加入DMEM培养液.96孔板于加样后6、12、24 h进行MTT试验测定细胞活性,24孔板于加样后6、12 h测定肝细胞AST、ALT及LDH的释放量,6孔板加样后12 h将细胞苏木素-伊红(HE)染色,观察细胞形态.结果:齐多夫定浓度为3.3 mmol/L、四氯化碳浓度为2 mmol/L时,于6、12、24 h的吸光度(OD)值分别为(1.20±0.17)、(0.99±0.08)和(0.89±0.09)与(1.20±0.13)、(1.01±0.09)和(0.88±0.13),同时间点阴性对照组OD值分别为(1.34±0.08)、(1.11±0.10)和(1.03±0.11).与阴性对照组比较,齐多夫定组、四氯化碳组的细胞活力均显著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但10 mmol/L 齐多夫定对细胞活性的影响远低于10 mmol/L 四氯化碳.加3.3 mmol/L齐多夫定后6和12 h,AST释放量为(18.53±2.02) 卡门单位和(26.86±2.61) 卡门单位,ALT的释放量为(15.16±2.18)卡门单位和(27.48±2.27)卡门单位,LDH释放量为(1 681.00±193.98) U/L和(2 708.55±78.73)U/L;阴性对照组同时间点AST释放量为(15.91±1.62)卡门单位和(37.71±2.54) 卡门单位,ALT释放量为(19.66±0.74)卡门单位和(23.42±1.46)卡门单位,LDH释放量为(2 036.39±134.56) U/L和(2 870.21±87.73) U/L;与阴性对照组比较,齐多夫定对AST、ALT及LDH的释放量均有显著影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齐多夫定浓度≥3.3 mmol/L时,可引起细胞膜破裂、核浓缩,四氯化碳浓度为10 mmol/L时,可使细胞变小、细胞膜破裂及核碎裂.结论:齐多夫定浓度≥3.3 mmol/L时,具有肝细胞毒性作用,齐多夫定的细胞毒性低于四氯化碳.

    作者:贾珍容;邱银生;王大菊;王程 刊期: 2009年第02期

  • MC004对大鼠胚胎中脑细胞增殖和分化的影响

    目的: 探讨新型抗肿瘤化合物MC004对胚胎发育的影响.方法:从孕13日龄大鼠胚胎中采集中脑细胞,将其稀释到细胞密度为5×106/ml的细胞悬液,细胞存活率>95%.6孔板和96孔板的每个孔分别注入10 μl细胞悬液,在37℃ 5%二氧化碳培养箱孵化2 h.孵化后,6孔板每孔分别加入不同浓度的MC004(5、2.5、1.25、0.625、0.312 5、0.156 25、0.078、0.039、0.019 5、0.009 8、0.004 9 μg/ml)终体积为2 ml,96孔板的每个孔分别加入不同浓度的MC004(5、2.5、1.25、0.625、0.312 5、0.156 25、0.078、0.039、0.019 5μg/ml)终体积为200 μl,对照组采用相应体积的Ham's F-12完全培养基,体外培养5 d后,弃培养液,细胞固定和染色.在光学显微镜下计数6孔板内微团集落数目,计算细胞分化半数抑制浓度.用酶标仪570 nm波长处测定96孔板各孔吸光值,计算细胞增殖半数抑制浓度.结果:不同MC004剂量组细胞集落和集落间神经纤维束减少,有明显量效关系.MC004半数细胞分化抑制浓度为0.062 4 μg/ml,MC004半数细胞增殖抑制浓度为0.196 3 μg/ml.结论:MC004在体外能非特异性地抑制细胞增殖和分化,可能具有致畸作用.

    作者:骆永伟;施畅;吴纯启;王全军;柳艳青;杨保华;胡中慧;张玉杰;廖明阳 刊期: 2009年第02期

  • 《药物不良反应杂志》稿约

    作者: 刊期: 2009年第02期

  • 本刊的影响因子和被引率

    作者: 刊期: 2009年第02期

  • 非格司亭过敏患者再次使用该药后过敏反应再现

    1例46岁鼻咽癌女性患者曾接受放疗和化疗4年余.入院后给予紫杉醇加奥沙利铂化疗.化疗结束后第2天,为预防化疗后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给予非格司亭200 μg皮下注射.用药后约30 min,患者突然出现头昏、呼吸困难、心慌、胸闷、恶心、呕吐及颤抖.查体:P 87次/min,R 28次/min,BP 80/53 mm Hg,SPO2 0.94.立即给予吸氧,肌内注射苯海拉明,静脉推注地塞米松,肌内注射甲氧氯普胺,静脉滴注多巴胺.20 min后再次查体:P 73次/min,R 23次/min,BP 101/64 mm Hg,SPO2 0.99.1 h后症状缓解.追问病史,患者4年前曾皮下注射非格司亭出现过敏性休克.

    作者:张琼;栗蕙芹;王培民 刊期: 2009年第02期

  • 阿奇霉素静脉滴注治疗急性咽喉炎致失眠

    1例35岁女性患者,因患急性咽喉炎给予阿奇霉素0.5 g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250 ml静脉滴注,1次/ d.当晚出现入睡困难.次日静脉滴注后又出现入睡困难,给予安神片5片及地西泮10 mg口服,失眠症状仍未改善.停用阿奇霉素,改用左氧氟沙星100 ml静脉滴注,1次/d,1 d后睡眠恢复正常.追问病史,患者1年前使用阿奇霉素治疗,曾出现过失眠.

    作者:国玉芝;季芳茹;田寅 刊期: 2009年第02期

  • 多巴丝肼片致四肢肌肉痉挛

    1例38岁男性患者因患帕金森病口服1片多巴丝肼(125 mg)治疗.30 min后患者出现手抖,四肢肌肉痉挛,持续1~2 h.停用多巴丝肼片,改用苯海索后症状消失.追问病史得知:患者在1年前曾口服多巴丝肼片出现上述同样症状.

    作者:周小龙;刘仲初;曾永兰 刊期: 2009年第02期

  • 系列问答124——吡罗昔康引起严重皮肤反应的风险是否高于其他非甾体抗炎药物?

    2009年2月19日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发布了<关于修订吡罗昔康全身给药制剂说明的通知>[1].该通知称,观察研究的证据显示,吡罗昔康的严重皮肤反应的风险高于其他非昔康类非甾体药物(NSAID).

    作者: 刊期: 2009年第02期

  • 系列问答125——吡罗昔康属哪类化合物,其常见不良反应有哪些?

    吡罗昔康(piroxicam)为昔康类(oxicams)化合物,是非甾体抗炎药物之一.非甾体抗炎药通常按化学结构分为许多类,除昔康类外,有甲酸类(也称水杨酸类)如阿司匹林;乙酸类,如双氯芬酸;丙酸类,如布洛芬;昔布类,如塞来昔布;吡唑酮类,如安乃近;其他,如尼美舒利[1].

    作者: 刊期: 2009年第02期

  • 系列问答126——WHO国际药物监测合作计划现有多少成员国和ADR报告?

    自1968年至2009年2月WHO国际药物监测合作计划(WHO Programme for International Drug Monitoring)的正式成员国已从初的10国发展到现今的94国,另有28个非正式成员国,这说明药物不良反应及其危害以及药物的安全使用已日益受到世界各国的关注.

    作者: 刊期: 2009年第02期

  • 关于中药注射剂安全性及再评价的探讨

    中药注射剂的严重不良事件近年不时有所报道,其安全性受到广泛关注.本文现就中药注射剂的安全性与药材质量、处方组成、生产工艺、质量控制、说明书修改、临床使用、监测管理及再评价的关联,作一探讨.

    作者:周超凡 刊期: 2009年第02期